使用情境范文(精选6篇)
使用情境 第1篇
设计情境的第一要素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脱离了学生认知的情境是无效的。
一故事性是情境问题与一般问题不同的表象
情境并不是一个问题, 而是通过白描的方法告诉学生一个事实, 如一项实验是如何做的, 出现了什么结果, 或生产生活中出现过哪些日常现象, 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中, 隐含着许多与科学相关的问题, 在习以为常中有着许多“反常”。这些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增加学生质疑的动力。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教师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从带有故事性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 早晨, 小张吃完早餐, 将塑料餐盒用热水洗过后密封盖好, 便去上学了。放学后, 他顺手将书袋挂在墙上的吸盘挂钩上, “咦!本来好好的吸盘挂钩今天怎么掉下来了?”小张捡起书袋放在桌上, 见到早晨洗过的餐盒也变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张将餐盒打开检查了一遍没发现问题, 重新盖上时, 发现又恢复如初了;他又找来那个掉下的吸盘挂钩, 看到上面沾了许多污物, 擦干净后再吸在墙上, 发现又可以挂东西了。对此, 小张感到很疑惑, 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又如, 在复习凸透镜知识时, 创设如下情境:一个游客将喝剩的半瓶矿泉水遗弃在山林中, 结果引起了一场森林大火;一位野外考察队员在没有火种的冰天雪地里, 利用光学知识, 取到了火种。你认为这两个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这些故事中, 隐含着许多科学知识, 学生讨论这些情境的过程, 既是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二体验性是设计情境问题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体验可以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产生, 给人以深刻印象,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情境问题可以设计成一项课外活动任务, 也可以是课堂中的探究实验。通过这些体验活动, 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科学道理, 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
例如, 在初一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内容时, 教师出示耳结构图, 介绍各个结构名称和功能后, 进行小结提问:“耳有哪些结构?各个结构有何功能?”这样, 学生只能按照课本重复, 课后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下列情境用于巩固知识,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 让学生分组合作, 在课堂上先用纸喇叭互听声音, 再去掉纸喇叭听声音;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兔子有长长的耳廓, 且能转动方向, 听觉非常灵敏的原因。 (2) 用手指堵塞耳道听声音, 谈谈感觉并解释原因。 (3) 按住鼻子, 做一次吞咽动作, 谈谈耳朵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又如, 笔者听一节关于大气压的课时, 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 感受大气压的大小:你能测出此时教室内大气压有多大吗?
提供器材:吸盘、弹簧秤、刻度尺。
要求:利用手边仪器粗略测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并分析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合作, 将吸盘吸在光滑的桌面上, 用弹簧秤测出吸盘刚被拉开时的力, 用刻度尺测量并算出吸盘面积, 再运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在讨论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提出吸盘面积大小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被大家否定;更多的学生提出拉力的方向、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吸盘中空气有否排尽等因素, 都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课堂在小组之间的质疑、讨论声中得出了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系列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就是课堂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知识梳理和应用的过程, 也让学生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 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这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和亲身实践印证科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 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整合性是设计情境问题应关注的重要指标
在情境问题中, 可以将各种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讨论, 综合地运用知识, 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迁移, 有利于知识的归纳和比较,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 在设计情境问题时, 教师要尽量关注知识的整合性, 努力通过情境形成“问题串”。
例如, 在“运动和力”复习课中, 教师出示如下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形成了“问题串”, 高效地复习了相关知识:
小张同学用弹簧秤水平拉放在实验桌上的木块:
第一次, 拉力为5N时未拉动木块;当拉力为10N时仍未拉动;小张继续增大拉力, 使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以0.2m/s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时, 弹簧秤读数为12N。
第二次, 小张仍用弹簧秤拉着该木块以0.4m/s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弹簧秤读数仍为12N。
第三次, 小张在木块上加了两个钩码, 仍拉着木块以0.2m/s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弹簧秤读数为15N。
第四次, 小张仍用弹簧秤拉着该木块以0.4m/s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当木块运动到桌子中央时, 突然撤去拉力, 发现木块并未立即停下, 但速度明显减小, 直到木块冲出桌面掉落地下。
分析小张四次实验中的数据和现象, 尽量多地提出有关力学问题, 并予以讨论和解答。
整堂课围绕着该情境而展开, 提出并讨论了一系列相关的力学问题: (1) 拉力为10N时, 木块为何静止?此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多大?拉力12N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多大? (2) 当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时, 受力情况如何? (3) 当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增大时, 拉力没有增大, 说明了什么? (4) 当木块压上钩码作匀速直线运动时, 拉力为何要增大? (5) 在第三次实验中, 可采取哪些方法减小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拉力? (6) 撤去拉力时, 木块速度变小, 说明了什么?此时木块为何未立即停下? (7) 当木块开始冲出桌面到掉落地下前的过程中, 木块受力情况有无变化?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将摩擦力、二力平衡、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综合在一起,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综合运用知识, 提高了复习效率。
四使用情境问题时值得关注的要点
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情境式教学?教师既要考虑情境展示的时机、形式, 又要考虑如何进行启发、评价和激励等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赵国忠教授在《课堂教学新变化》一书中写道, “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情境式教学所倡导的课堂教学, 正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将教学目的蕴于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合作互动解决问题, 注重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可见, 运用情境展开教学的过程, 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
1. 理性取舍, 关注课堂情境的生成
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情境, 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 有的情境不适合学生探究, 应果断舍去;有的情境可能已不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 必须及时修改;也有的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产生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笔者在听一节关于“细胞”的课时, 教师让学生分组做细胞分裂的模型, 各组展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 其中有一个组做的母细胞和子细胞形状不同。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了各组细胞的草图, 然后以学生“作品”为情境展开对细胞分裂生长这一知识的讨论, 各组的细胞虽然形态不同, 但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那个将母细胞和子细胞做成形状不同的组,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更正了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一过程, 课堂中生成了两个概念: (1) 生物中存在形态各异的细胞; (2) 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形态相同。
2. 合作交流, 把握情境展示的时机
情境问题的展示和讨论, 要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情境的分析过程中, 要将话语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从而生成生动活泼的有效课堂, 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课前设计的情境, 如果是课外任务型的, 应在课前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合作完成, 在课堂中展示预习的成果。教学过程可以围绕对这些预习成果的评价、修正、归纳、提高而展开, 逐步落实各个知识点;有的情境应该在教学的进程中即时呈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冲动, 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些情境的展示必须把握时机, 在学生感到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又出现了问题, 应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为生成下一知识点作铺垫。
3. 评价激励, 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进行情境问题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对不甚完美的答案, 要尽量寻找其闪光点给予鼓励, 同时善意地指出不足, 鼓励他们继续探究。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情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围绕情境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无论所提问题的对错, 其本身都体现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应予以表扬和鼓励, 促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 主动寻找问题的原因, 提高他们参与探究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
摘要:设计情境问题时应掌握故事性、体验性、整合性等特点。使用情境时应关注课堂情境的生成、把握情境展示的时机、及时评价和激励,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科学,情境,设计,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丰.课堂变革: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J].浙江教学研究, 2011 (5)
[2]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使用情境 第2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校在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以图画再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方面有一些做法。
一、以图画再现情境
课堂上一幅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象去感知、去欣赏,感受汉字独特的形体美,进而加深对汉字本身的识记与理解。如教学语文二册《识字一》时,一上课,我便在黑板上挂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嫩嫩的柳条,粉红的桃花,绿绿的小草,欢快的燕子,流淌的小河,盛开的野花……好一派美丽的景象。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说:“桃花开了,小草绿了。”有的说:“柳树发芽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我说:“是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欣赏春天的美景吧!”接下来,我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指导学生从画面认识生字,并朗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都是四个字组成的。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读来琅琅上口。然后让学生边想象图画边读,再适时配上轻松的音乐,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陶醉其中。以图画再现情境,把一个个孤立的字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小诗。于是,枯燥的字词变得十分有趣味,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识了字,学了词,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以表演体会情境
小学生天性喜欢模仿、表演,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地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教学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起“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比如教学二册《两只狮子》时,其中第二段讲到:“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于“滚、扑、撕、咬”四字的认识,我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表演,体会动作,进行识字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表演体会,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了起来,一一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里。一动胜百读,很多字学生都可以在动一动,演一演,做一做中轻松掌握。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了有意注意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并使学生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以语言描绘情境
精美的图画,精彩的表演,已经抓住学生的感情热点,这时教师辅之于动情的语言创设情境,那么情能激情,情能引趣,情更能育人,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执教二册《识字四》一课时,当学生看着图,汇报了看到的景物以后,我相机归纳并有意识的将学生的情感想象迁移到课文的情境中:“是啊,夏天来了,柳叶葱翠,荷花初绽,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还有好多词都是描写夏天可爱的小动物的,它们都藏在课文里呢,赶快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吧!”在此环节中,我正是借助生动的语言很好的实现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目标。当孩子们认真读书,自主识字,学习积极性高涨时,我又积极引导:“哎呀,小动物们真是顽皮可爱,它们又藏起来和我们玩耍了,在空中,在水池,在土里……亲爱的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图,找找这些词都藏在哪儿了?”又一大段煽情的语言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仅把识字与美丽的大自然结合起来,而且把学生带入了有声有色的夏日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不仅培养了语感,也积累了语言。在接下来找词、读词的活动中,孩子们充分打开生活的积累,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纷纷展示出来。我再配以《小星星》的曲调,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语言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就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以感悟为核心,以“对话”为抓手,融字音,体验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感悟。而后的编编、说说活动更是这一情境创设的再现与情感的升华。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情境图 第3篇
一、帮助学生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学生对一幅情境图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对情境图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也有所区别,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情境图的信息收集就存在差异,怎样帮助学生搜集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呢?如二年级下册70页的乘法情境图,图中的信息很多:除了两个“我采了14个”信息外,还有2棵桃树、2只猴子、4个筐子、树有5个桃子……哪些信息与教学有关?什么信息有教学价值呢?这就需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知道教学这个知识时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参与。联系下面的内容就可以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目标是: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其次,在此基础上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因此这个情境图中最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是右边四个筐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四个装桃子的筐子,从图中发现计算2个14的方法:先把左边2个10合并,再把右边的2个4合并,最后把20和8合并。
二、将“情境图”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
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下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课,可以编“新龟兔比赛”的童话故事:在龟兔第一比赛时,小兔比赛输了,可是它就是不服气,于是它们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一回他们比谁的车跑得快,谁愿意当它们的裁判(出示课件),这样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纷纷动起笔来。
三、创编情境图,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数学
使用情境 第4篇
一、活用图片, 示范引领质量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呈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 教材中的插图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理解图片的用意, 活用图片,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唯图是图”的景象。如下面两位教师都上了《我是小学生》, 虽然都用上了课文的情境图, 但是效果却完全不同。
1.看图说话, 走过场。
【案例1】《我是小学生》第二板块“看我多精神”。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
师:小朋友, 看看图上的三个小朋友坐、立、行的样子, 像什么呀?
生:老师, 我知道———坐如钟, 立如松, 行如风。
师:那谁知道这三句话的意思呢?
(指名回答,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师: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小学生就是要做到“坐如钟, 立如松, 行如风”。如我们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坐端正, 腰挺直;站的时候要像书上的小朋友一样……
2.读图对话, 印象深。
【案例2】“看我多精神”。
(1) 播放军队的阅兵录像, 让学生感受解放军整齐的队形和步伐。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解放军叔叔的录像, 好看吗?为什么?
(2) 我来夸一夸。
师: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书中小朋友坐、立、行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坐、立、行的样子好看吗?
师:让我们用一首儿歌来夸一夸他们吧! (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步履轻, 坐立走, 有精神)
(3) 我来做一做。情境表演:在这些情况下, 应当怎样坐、立、走?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表演: (1) 升国旗时; (2) 上课时; (3) 课间休息; (4) 排路队时; (5) 与老师、同学说话时; (6) 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各小组表演, 请学生评一评:谁做得最棒?
(4) 我来评一评 (出示几幅图) :说一说谁的姿势正确, 谁的姿势不对, 这样对身体有什么害处?
(5) 说一说:身边的小朋友有哪些不正确的姿势?你想让他 (她) 怎样改正?
(6) 争星活动:在班级里开展“文明坐立行”争星活动, 比一比哪些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以上两个案例都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资源, 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引导他们形成初步的行为规范准则。但是, 教学下来, 效果差强人意。
案例1 中, 教师虽然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插图展开教学, 但并没有发挥教材图片的多重功能。教师把这些图片当成了教学内容来学习, 以讲授、说教的形式告诉学生必须怎样坐、立、行。其实, 空洞说教并没有多大的实效。
案例2 中, 教师对教材图片进行了科学的拓展运用, 通过观看解放军整齐的队列姿势, 渲染了教学气氛, 唤起学生的模仿欲望。再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 以身边的同龄人为榜样, 看看他们是怎么坐、立、行的, 向他们学一学、做一做, 接着用情境表演的形式将课本知识向生活延伸, 引发学生对真实生活的认知与思考:在上课、下课、排队或其他场景里, 我应该怎样坐、立、行才是一个文明小学生的表现。最后开展切实可行的文明争星活动, 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 不断训练学生的行为, 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巧用图片, 细节感悟效果好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其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的主要形式,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品德教材中的情境图虽然呈现在教材上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是具体可感的、开放的, 它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激活学生的感受, 从而为教学的实施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 我们在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时, 还应抓住某些可以挖掘的细节, 做足文章, 以点带面,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图的过程中充分拓展思维, 强化道德情感。如笔者在教学《多彩服饰》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 , 在感受旗袍的精致华贵时, 我先出示课文中旗袍的图片, 让学生找一找, 旗袍跟一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找一找:旗袍上哪个是盘扣?
看一看:教师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盘扣图片, 欣赏盘扣的精美。
想一想:这造型不同的盘扣有什么寓意, 表达的是怎样的祝福?
做一做:自己动手将线盘一盘, 体会一下制作一个盘扣的不易。
这里, 笔者把情境图中的旗袍当作一个引子,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被称为国服旗袍的精美华贵, 抓住了旗袍中的一个独特之处“盘扣”来让学生体会。我从一开始让学生认识盘扣, 到欣赏各式各样的盘扣, 感受盘扣的类型之多、图案之美, 再想象盘扣的寓意, 体会旗袍上光一个盘扣就聚集了那么多的美好愿望, 最后再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盘扣, 从而体会盘扣制作之难, 让学生深深明白旗袍能被称为“国服”确实有它的理由, 光从一个小小的扣子就可见一斑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我把课文中的情境图作为学习的一个依托, 在细节中挖掘, 把中国传统服饰的美从一个侧面中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相信学生再一次见到实物旗袍, 就不再仅仅觉得这是一件衣服了。
三、妙用图片, 课外延伸显奇效
罗马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 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它是一个长时间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的过程。德育的本质是实践, 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的全部。要使学生真正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必须回到生活中, 在生活中检验, 在生活中完善, 促进自我发展。而教材中的情境图对于课后的道德延伸则起着规范和提醒激励的作用。如在上完《我会管好自己》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 后, 我把课文中要求学生把能做到的事情设计成了表格, 并在每一项要求边上粘贴了课文中的情境图:在接下来的一周内, 你能做到下面的这些事情吗?如果能做到, 请你将☆涂满颜色。赶紧努力吧!
在这里, 为了更好地把情境图利用好, 我们还做好了家校联系———
1.每个学生将自己应该做到的各项要求的情境图领回家, 请爸爸妈妈贴在相应的地方, 如在床头贴上“我能按时起床”的图片, 在书桌前贴上“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的图片, 这样方便学生时时看到, 可以每天对照要求, 督促自己来认真完成。
2.每天认真做一做, 如果每天每一项都做到了就可以给自己一张“我真棒”的图片, 带到学校里贴在学校的“爬楼梯, 比一比”情境图中。
3.如果连续三个星期都做到了, 可以换一张更大的“我真棒”图片, 然后连同自己的光荣照片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里。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是以直观感受为主, 那些文字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有点陌生, 而这些直观的情境图让他们一看就明白。所以, 在直观的刺激下, 在“比一比、赛一赛”的氛围里, 孩子们也慢慢学会了自我约束, 每天都提醒自己努力完成。而习惯的养成需要21 天, 所以, 为了激励孩子持续努力, 在三个星期后又让完成的孩子将照片展示在光荣榜里。这样的一个更大平台的展示, 不但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在班级里也起到了激励示范的作用。这样的一次分层而有效利用情境图的训练, 强化了学生的行为, 内化了学生的品质, 比起一般的说教, 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使用情境 第5篇
关键词:实物直观;问题直观;音像直观;角色表演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虽然掌握语法知识并不等于掌握语言运用能力,但语法知识的欠缺势必会对学生准确地运用英语产生一定的影响。正确领会新课程精神,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是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因为词汇是构筑语言的材料。面对浩如烟海的英语词汇,学生常常苦于记忆单词,效率低、遗忘速度快。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研究成了外语研究者的一项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以农村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并进行词汇能力测试,经过3个月的词汇学习策略教学后再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并进行词汇能力测试。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语法教学中情境设置方面的点滴体会。
课堂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教师要创设尽可能逼真地反映知识生成和应用的学习情境,关注课堂情境的细节,尽可能减少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注重课堂文化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语法教学也应遵循语言规律,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让他们在生活化的氛围中掌握语法知识。
一、 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
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实物的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认识客观事物。教师通过实物这个直观教学手段,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述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形成交际的模拟情境和气氛。通过在设计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操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掌握所学语法知识。
在教学定语从时,我准备了实物——一男、一女、两个布娃娃和一副眼镜,通过实物创设直观情境,有力地诠释了实物直观情境的创设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男、一女、两个布娃娃和一副眼镜)
师问: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ich doll is a girl?
生答:The doll with long hair is a girl.
(把眼镜戴到女娃娃头上)
师问:What is the girl wearing now?
生答:The girl is wearing a pair of glasses.①
师问:How do you like the girl wearing the glasses? ②
生答:The girl who is wearing the glasses becomes more beautiful. ③
(把眼镜戴到男孩头上)
师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 now?
生答:The boy who is wearing the glasses looks handsome.④
接下来,老师将句①、句②、句③、句④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定语从句。
在实例中通过游戏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动态中领悟定语从句在表达中的作用,了解定语从句的语言特征。这种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条件,提供对学习过程的动态指导,使学习者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需要教学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可迁移的一般技能,领悟语法规则的内涵,并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总结、应用的方式,达到对语法知识掌握的目的。在情态动词的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情境操练:上课了, 但Yu yang还没有来。教师问“Why is Yu absent?” 引导学生用情态动词回答。
学生A: He must be on his way to school.
学生B: His bike might be flat and he might be walking instead of riding.
学生C: He may be ill in bed.
学生D: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mportant that stops him from coming.
学生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unexpected that has happened to him.
在学生比较了情态动词作推测性用法和非推测性用法的区别以后,教师及时总结情态动词的推测性用法的几个特点, 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拟语境,运用情态动词写一篇短文,这样学生就容易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法规则进行谋篇,达到掌握语法的目的。
三、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为英语课堂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其音像效果更是将枯燥的语法知识讲解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情景,使课堂活动栩栩如生,让学生在逼真的生活空间中领悟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语法知识的内涵。分词的用法一直是高中学生的难点,特别是有关Verb-ing与Verb-ed的区别总是教学中的重点。其实,在学生了解了分词的基本用法和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制作动画创设如下情境:
人民公园的一角,一位老者独自一人坐在长凳上,一阵秋风拂过,树上的黄叶纷纷落下;看着徐徐下落的秋叶,老者不由叹息一声。不一会儿,地上一片金黄。就在此时,一位身穿环卫服的中年妇女拿着扫帚奋力地扫着地上厚厚的落叶。当学生都被画面情节深深吸引时,教师可以提问:Q1. How do you think the old gentleman feels? Why? 学生回答:S1: He looks a bit upset because of the falling leaves. 教师接着问:Q2. What is the woman cleaner doing? 学生又答:S2: She is sweeping the fallen leaves.
由于动画效果形象地展示了树叶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学生很自然地从中领悟falling与fallen的语用差异。从而推导出:从时间的维度上看,Verb-ing通常表示正在发生的事,具有动态特征,相反,Verb-ed一般用来陈述业已发生的事,具有静态特征。
四、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在讲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发现这季节正好是爱感冒的季节,而且我知道刘春红等许多人正在患感冒,刘春红同学还有感冒药。所以在表达请求时,我就让一个打喷嚏的学生杜莹莹问一句有关感冒的请求,她问刘春红:“Today I have a cold, could you give me some medicine? ” 刘春红答: “0f course, here you are”。然后他给杜莹莹一些新诺明及扑热息痛并说“Wish you health!”另一个学生转述时说:“Du yingying asked you to give her some medicine”。又即兴说:“You are a Lei Feng, We should learn from you”。学生为之而鼓掌,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还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活跃了气氛。
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以亲历亲为的感受去领悟语法知识。学生只有身处此情此景中才能领悟语法规则在特殊语境中使用的适当性,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使用情境 第6篇
关键词:情境,第二课时,数概念
案例一“认识几分之几”第一次课堂教学
师: (口述) 一袋桃子, 平均分给4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一?
生: (口答) 一袋桃子, 平均分给4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1/4.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识的几分之一的旧知, 现教者试图从方法入手开始认识几分之几的新课推进. )
师:3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思考本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 小组交流.
生: 假如一袋桃子有4个, 4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 3只猴子分得3/4.
生: 假如一袋桃子有8个, 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 3只猴子分得3/4.
课后反思:教学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时, 教师精心设计, 创设了完整的情境, 使用了精美的课件, 课堂效果极佳. 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的教学时, 一则对学生极大的信任, 目标定位放得过高;二则想尝试换一种教学方式, 从方法入手, 还原数学本质教学分数几分之几.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 进行了上述的教学. 但因学生的心理年龄毕竟小了些, 思维方式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渐变的过程, 他们很难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 整个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 差生不会说, 优生说;学生不会说, 老师说. 这节课失败在于没有使用具体形象的情境帮助学生经历将数与具体的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 并以此来推进我们的数概念课堂教学.
案例二“认识几分之几”第二次课堂教学
师: (课件) 一袋桃子, 平均分给4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一?
生: (口答) 一袋桃子, 平均分给4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1/4.
师: (课件) 3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 (窃窃私语) :又是分桃子呀? 上次不是分过了吗?
强, 他心中想“我会了的知识干嘛还要学呢? ”其实他自己不知道他懂不懂, 其实没有掌握, 但他认为自己掌握了, 又不参与课堂学习了, 这段知识他是断层了. 这节课失败在于虽然我们的第二课时使用了具体情境精美的课件, 却是第一课时情境的重复使用, 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三“认识几分之几”第三次课堂教学
师:今天, 老师带来了一袋小番茄, 准备与办公室的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分享. (老师出示一袋小番茄) 请你帮助巢老师分一分, 巢老师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几分之一?
生:老师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1/4.
师:那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一共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举手问:老师, 你这袋小番茄有几个?
师:你猜? 生:我猜有4个.
师:还可能是几个? 生:8个, 12个, 16个
若干分钟后, 小组进行全班的汇报.
生: 巢老师分走了这袋小番茄的1/4, 1 -1/4=3/4, 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共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3/4.
生:每位老师分得这袋小番茄的1/4, 周老师分得这袋小番茄的1/4, 丁老师分得这袋小番茄的1/4, 杨老师也分得这袋小番茄的1/4, 3个1/4是3/4, 所以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共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3/4.
生:我还有一道算式:1/4+1/4+1/4=3/4.
生:假如有4个小番茄, 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3份就是3/4;假如有8个小番茄 , 平均分成4份 , 取其中的3份就是3/4;不管有多少个小番茄, 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3份就是3/4.
生:
课后反思:我只教学2个班的数学教学, 教完之后心里空落落的, 静下心来想想, 情境不用不行, 用旧情境也不行, 教师必须有智慧地使用情境. 基于以上的立场, 我重新设计并借班进行了“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三次教学,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学生在课堂上随着老师创设的新情境思考问题. 这个新情境既是旧情境的重复延伸, 又符合学生生活现状实际.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从分数的加减法入手, 也可以从分数意义入手, 相互佐证, 得出结论. 学生不仅丰富了数概念的认识, 并且学生尝试经历了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成功在于教师创设了新的符合学 生实际的 情境, 让学生在一单元的第二课时也不枯燥, 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顺理成章, 达到了育人无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