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精选13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1篇

《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56~58页。

教材分析:加法运算定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方法策略,同时是为后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有关简便计算做铺垫。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 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4、5、6、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谈话)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师: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问题吗?

生: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新授知识。

1.加法交换律

(1)列式解决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解决有多少人跳绳?生回答后,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能说说原因吗? 预设:他们都是解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接得出:28+17=17+28 解决女生有多少人? 同样得出17+23=23+17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解释两个算式相等,充分利用情境图(2)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两组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不变:加数相同,和不变 变化:两个加数交换位置(3)猜想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满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呢?(4)举例验证

师: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境举例验证吗?在学生举例时,启发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例子。师:老师用线段图也来验证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微课视频)

(5)得出结论: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现在你能得出结论了吗?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图形,文字和符号等)(6)介绍字母表示,并让学生自己命名。

a+b=b+a这里的a和b分别表示什么?a+b和b+a又表示什么?a+b=b+a表示什么?

师:这里的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我们可以叫做加法什么律? 预设:加法交换律

(7)应用回忆以前在哪里用过加法运算律?课件展示以前用过的加法交换律的地方?(加法验算,比大小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这个过程,渗 透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2.加法结合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最后得出规律,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解决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怎样列式?不同方法得出等式(28+17)+23=28+(17+23)像这样的三个数相加,又有什么规律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作业单)(1)我来算一算,填上合适的符号

(28+17)+23○28+(17+23)(45+25)+16 ○45+(25+16)(39+18)+22○39+(18+22)

(2)我的观察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了

(3)我的猜想(组内交流)

(4)我的举例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后,总结出不变的有三点:加数不变,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变化的只有一点运算顺序变了。

字母表示(a+b)+c=a+(b+c)这里的a、b、c表示的含义是什么?(a+b)+c=a+(b+c)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像这样的先把前两个数结合或把后两个数结合我们可以叫做加法什么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语言与符号相配合加深理解。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2.比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异同 相同:加数不变,和不变

不同:加法交换律是数的位置变化,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种运算律,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三、练习巩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两种规律,但你们会不会运用它们呢? 1.做“练一练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律。82+8=8+82

(84+68)+32=84+(68+32)75+(47+25)=(75+25)+47

师指名回答,重点介绍第三题并说出理由这里是先用加法交换律,再用加法结合律。

师:你觉得这里的加法运算律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28+17=17+28 a+b=b+a 加法结合律(28+17)+23=28+(17+23)(a+b)+c=a+(b+c)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2篇

说课稿

说课人:史洪伦

时间:2018.4.1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练习九的第1~2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四、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

五、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⑷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问: 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3篇

【教学片段】

一、关注教法, 逐步探索, 经历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获得过程

1.观察提出猜想。

(1) 出示例1, 引导学生观察, 获得数学信息, 并提出问题。

(2) 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出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3) 引导体会算式意义: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它们都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 引导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 提问: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式两边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有什么发现?

(5) 引导提出猜想:根据28+17=17+28, 你的猜想是什么?

2.举例验证猜想。

(1) 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验证自己的猜想。

(2) 展示学生作业和想法, 并思考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追问:这些算式中有没有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 得数改变的一组算式吗?因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形成结论。

(1) 引导归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并交流规律。

(2) 引导表示规律:揭示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3) 回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其实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4.回顾指导迁移。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规律的?你能用这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吗?

二、关注学法, 放手探索, 经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获得过程

1.提出问题, 引导迁移。

(1) 出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引导学生列式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引导计算交流:如果不改变加数的位置, 你能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2.自主探索, 交流汇报。

(1) 出示小组交流问题后,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教材第56页, 并小组合作。

(2) 分小组依次汇报。

3.归纳概括, 小结提升。

(1) 交流揭示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并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2) 追问:这里的结合指的是什么?在这个运算律中,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片段点评】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一、经历知识产生过程, 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获得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及运用运算律灵活解决问题这一知识技能层次上, 还要引导学生逐步经历一系列的自主探索过程, 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效融合。在例1的加法结合律教学中, 教师利用已有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结构, 通过迁移,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二、关注学生学习实情,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对刚开始研究规律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将个体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使学习更加有效。上述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教学活动经验, 所以在开始对运算规律研究素材的形成上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比如说, 独独立立审审题题、、独独立立列列式式计计算算, , 并并用用不不同同的的方方法法解解决决问问题题。。但但在在举举例验证时, 考虑到学生在探索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如数据位置混乱、计算方法不明、算式类型不全, 这样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所以在验证猜想环节也要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形成初步的正确认知。

三、关注数学化的过程,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在运算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概括出等式的共同特征, 并会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 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上面两个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解决过程中所呈现的两个算式, 从而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 即运算顺序变了, 结果不变, 随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出加法运算律的模型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举例验证的方法验证自己提出的加法运算律模型猜想;最后归纳总结, 提炼出加法运算律的数学模型, 并用文字表述和字母表述的方法固定其模型结构。上面的教学中充分关注思维的增长点, 通过这样一个逐步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关注有效融合,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第4篇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5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想一想,算一算(知识运用)

(共5题;共6分)

1.(1分)两人骑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跑来,4小时后相遇。一匹马每小时跑15千米,另一匹马每小时跑18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1分)两个车间共同加工一匹零件,平均每人加工75个,第一车间有45名工人,第二车间有60名工人,两个车间共加工零件多少个?

3.(2分)根据7×11×13=1001简算下面各题。

(1)32×7×11×13

(2)14×11×13×25

4.(1分)下图是一块长方形菜地,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5.(1分)一个同学做题时,把算式(6+0)×15错算成6+0×15,他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几?

参考答案

一、想一想,算一算(知识运用)

(共5题;共6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6篇

课型:

研究

学科: 数学

(展示、研究、汇报课)教前思考: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以前教学“乘法分配律”,那时候用的还是人教版的老教材,我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但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有部分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素材显得枯燥,课堂上自主探索的热情不高,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比较困难。之后我对此进行了思考,我认识到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一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使部分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出现脱节;二是没有挖掘学生这一潜在的资源,没有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供丰富的素材,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要是下次再教这个内容我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本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准备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一个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乘那个数,再把积相加。各组算式都可以仿照(65+45)×5写出来。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能不能写等号,要分别计算、比较得数后才能进行。在这一步教学中,从个案的等式关系到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也体现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学生交流发现包括两点内容:一点是写出的各组算式及同组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另一点是例题及自己写的等式的共同特点。

第四步用字母表示规律,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是乘法分配律。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是相等的。

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由。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计算器。(请看大屏幕,一组同学口算做,一组用计算器做,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开始)7×4×25

125×9×8

48+315+52

888+17+83

125×8(2)、评出胜负,分析原因。

(3)、小结: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乘法的另一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问题一: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了,体育组的老师准备给他们每人买

一套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

短袖衫32元/件

裤子45元/件

夹克衫65元/件(1)提问: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再算一算。

(2)学生动手,独立算出要付的钱数。

(3)教师巡视,让用65×5+45×5和(6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板书:

(65+45)×65×5+45×5

问题二:给一个长48厘米,宽32厘米的相框装饰一圈花边,一共需要准备多少花边?

(1)学生动手,独立算出要准备的花边。

(2)教师巡视,让用48×2+32×2和(48+32)×2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板书:

48×2+32×2

(48+32)×2 问题三:张明、李云两个同学分别住在学校的东西两侧,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张明每分钟走70米,李云每分钟走65米,10分钟后他们在校门口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1)学生动手,独立算出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教师巡视,让用70×10+65×10和(70+65)×10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板书:

70×10+65×10和(70+65)×10

三、探索规律。

1、组织交流:

(1)谈话:哪个小朋友能来说一说上面每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吗?(2)谈话:这两题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补充板书:

(3)提问: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但最后结果相同)

(4)谈话:像这样的结果相同的两道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板书:(65+45)×5=65×5+45×5 48×2+32×2 =(48+32)×2 48×2+32×2 =(48+32)×2

2、体验感悟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3、类比展开。

提问:你能根据刚发现的特点编几组等式吗? 学生编写,教师巡视后全班交流。

4、揭示规律。

(1)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如果有学生答得比较到位: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的。

(2)谈话: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我们就用a、b、c这三个字母来表示

(3)引导:如果在第一个等号的左边我用a来表示65,b来表示45,c来表示5就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 板书:(a+b)×c(4)追问:那么等号的右边应该怎么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答后板书:(a+b)×c=a×c+b×c

四、应用规律。

1、看谁填得快。

(40+4)×25=

×25+

×25 20×15+1×15=(20+)×15(+)×9=26×9+14×9 56×

+44×

=(+)×

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等式成立吗?

12×(5+8)=12×5+12×8

(15×4)×20=15×20+4×20(125+1)×8=125×8+1 99×6+6=(99+1)×6

3、看看前面买服装的问题,根据提供的信息,除了可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之外,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出示: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60×5-50×5(60-50)×5

(2)思考: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么知道相等的?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3)如果王阿姨是这样买的,出示:买5件夹克衫、5条裤子和5件短袖衫,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 60×5+50×5+30×5

(60+50+30)×5(4)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么知道相等的?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

五、拓展延伸。

1、谈话:在上面学习的两种方法的算式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2、尝试:怎样算才能更简便,请你说说计算理由。72×15+28×15 66×51+34×51

48×25

六、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关于乘法分配律其实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我已经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觉得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尽量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

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提供了三个具体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二、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三、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四、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①(10+7)×6=()×6 +()×6 ;②8×(125+9)=8×()+8×();③7×48+7×52=()×(+)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在学生得到字母公式后,花在说规律上的时间有点偏多。

其实,没必要在文字上多做文章。

2、要关注运算意义的深度理解,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率的比较中,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比如可以增加这样的比较过程:

(1)从算式的结构对比。(40+4)×25

„„(40×4)×25

„„

引导学生进行区别:数字相同,运算顺序相同,这是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一式是两个数的和乘25,二式是两个数的积乘25;结果也不同。

(2)、从算式的意义对比。(40+4)×25

„„(40×4)×25

„„

引导学生区别:算式一可以表示44个25;算式二可以表示160个25。(3)、从实际的应用对比。

现有40箱苹果汁和4箱桔子汁,每箱饮料24瓶,一共有多少瓶?(40+4)×25 现有40箱苹果汁,每箱24瓶,每瓶4元,一共要多少元?(40×4)×25 引导学生区别:重点区别:a、40+4和40×4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b、如果把两个算式的括号都去掉,哪一个算式的结果和意义将发生变化?

c、讨论交流:同样去掉括号,为什么在(40+4)×25=40×25+4×25中25出现两次,而在(40×4)×25=25×4×40中25只用了一次?(40+4)×25为什么可以转化为40×25+4×25来计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7篇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27-28页。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通过用字母表示数来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加法的意义。(2)加法的计算。

(3)解决加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原型:例题1及相关加法算式引出的新算式。

3.探究的问题:(1)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2)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3)通过前面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解答并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教师引导,这是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加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与解决

(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

1、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出算式:40+56=56+40。引导学生用数学术语表述这个算式。加数40加上加数56,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2、形成猜想

首先教师引发猜想: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想到什么?是否别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呢?

3、举例验证

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以验证,并叙述。如:50+40=40+50 1000+100=100+1000 „„

4、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然后教师揭示以上发现的这个规律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其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可以这样启发: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

让学生用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引导得出a+b=b+a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进而引导学生比较用字母和用语言文字表示的加法交换律,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训练与应用

1.课本做一做。独立试做,交流想法。2.练习五1-3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与提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8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0~

31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兔子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兔子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松鼠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松鼠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松鼠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像这样的算式里隐含着一个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我们数学加法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它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加法交换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7、教师:在加法交换律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数的位置变了,而结果没变。

教师: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得数(结果)没变。

8、完成P31课堂活动1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事件中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先通过分析,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但总重量不变,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了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通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加法交换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过渡:加法运算还有其它运算律吗?

学生:加法结合律,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小动物集合图:一队89只小老虎,二队86只小熊,三队114只小猴,小猴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86+11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86算出小老虎、小熊共175只,再用175+114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86+114算出小熊、小猴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哪种算法更快,为什么?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等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86+114=89+(86+114)。

4.算一算

请大家计算这几个式子,(153+315)+85

153+(315+85)下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

学生1:10+20+30=10+(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结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b+c)。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时,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并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30、3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三、巩固规律

1.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法运算的两大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是西师大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通过课前《换袋子》的故事,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故事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在执教加法运算律时,首先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出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列式解答。然后比较不同的算法,并讲清算理。从而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是相等的,得到一等式。由此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数字、位置、运算顺序、结果,归纳总结运算规律。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习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9篇

教案基本属性:

教案名称:《加法运算律》教案

教案信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3《加法运算律》

文/段庆娟

教材分析:

在游览了黄河小浪底的美丽景色之后,引入保护母亲河的话题。在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情境中,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等。

教案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

2、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1)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黄河的全长约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提问能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其中的两种计算方法:

(39+34)+2

39+(34+2)

=73+2

=39+36

=75(平方千米)

=75(平方千米)

同样,第二个问题也可能产生两种计算方法:

(3470+1210)+790和 3470+(1210+790)师: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内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基本知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这会是一个规律吗?请想办法验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充分的例子验证猜想。

全班汇报交流后,用字母表示出加法结合律:

(a+b)+c=a+(b+c)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利用小组学习的机会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学习加法交换律

师: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填空并观察算式,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

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也来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a+b=b+a

设计意图: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规律,可以提高学生自

我学习能力。

3、运用新知:

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运用加法运算率能解决哪些问题呢?(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

是不是这样呢?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讨论,想办法进行简便计算。)

观察下面的算式,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出示:

282+63+37 学生思考并交流。是连加的算式,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用加法结合律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利用新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学以致用。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连接完要说明理由,然后将题目做下去,进行简便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4、生独立完成5-9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整理。

课堂素材:

多媒体课件《加法运算律》PPT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观察:28+17=17+28

(28+17)+23=28+(17+23)

17+23=23+17 猜想:

验证:1+2=2+(38+42)+58=38+(42+58)

15+23=23+1

5(27+24)+26=27+(24+26)

……

……

结论: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59 +()=()+36(2)18 +25=()+()

(3)59 +()=()+36(4)59 +()=()+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256+99+44=(□+□)+□(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425+14+186(2)75+168+25(3)245+180+20+155(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探究活动 加法运算定律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好,除了要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外,还要掌握一些巧算的方法。

1.比如说下面这道题:502+799-298-94 这是一道加减法混合运算,每个数都接近整百数,计算时可以先把这些数拆成两部分,再把整百数与整百数相加减,零头和零头相加减,最后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502+799-298-94 =500+2+800-1-300+2-100+3 =(500+800-300-100)+(2-1+2+3)=900+6 =906 试一试

(1)307+205-399-108(2)208+494-198-293 2.再比如说:487+321+113+479 487和113,321和479分别可以凑成整百数,我们可以通过交换位置的方法,也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487+113得到600,321+479得到800,600+800=1400。试一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11篇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45 (2)320-154+40

=48+20÷20=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12篇

课本44-4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0÷5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 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第13篇

第1课时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第87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1~8题。

知识要点

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但不管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2.计算整数乘、除法都要按法则进行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根据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把除数化成整数来除,要注意小数点的处理。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3.这部分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①关于乘法:4个6,可以是4×6,也可以是6×4;4×6读作4乘6,4和6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做因数。

②关于除法:新教材中没有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③对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不作要求,对分数中的假分数不要求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并在计算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题过程中依据具体算式灵活地选择计算方式,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价值。3.根据提议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

4.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教学建议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重视学生的口算。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鼓励算法多样化。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4.练习过程中要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第一学段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学段要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简单的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5.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的训练。对于较繁杂的计算,允许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

6.对于每分钟的口算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具体要求。

知识链接 1.认识乘法(教科书二上P1)2.认识除法(教科书二上P30)

3.小数加法和减法(教科书五上P47)

4.小数乘法和除法(教科书五上P68、P86)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科书五下P80)6.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科书六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1.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

2.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减起]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3.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4.整数乘法和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分数乘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8题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再交流总结出相关的口算方法。如果部分学生口算有困难,可以允许他们先写出计算过程,再写出得数。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和交流进一步弄清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这一题的估算练习只要求学生估算整数加、减法和乘法。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各题的验算方法。这一题的验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再依据算式说说怎样计算。要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用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做这4道题不难,关键是让学生以这4题为例,讨论什么情况下用口算,什么情况下用笔算,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算,什么情况下只需要估算,加深对这几种计算手段施用情况的感悟。

6.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帮助学生理解场景中的信息,再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合理选择组合信息。

7.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先让学生弄清应纳税款是多少元的14%,再独立完成。8.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先出示第8题表中数据,让学生试着比较这几个队员助跑摸底成绩。学生可能在认识上有分歧,要逐步引导他们明确:只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方法是先分别算出每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相当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数。

三、习题精编

(一)直接写出得数。

3111112427   14 20  2.1×4= 423453793810-3.7= 13.5÷9= 4.6×10%=

(二)在○里填上“>”“<”或“=”。

2÷3○0.666 0.7×0.8○0.8 2.532○2.532÷0.1 62×10% ○ 62÷10% 55255○12○1218185 66

(三)填空题。

1.()的2.5112139是;()米比米多;千克增加就是增加()千克。

856420514114414:40.5

3.把3米长的绳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米,每段占3米的()。

4.两个数的和是196,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这两个数分别是()和()。5.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6.一辆汽车31小时行驶27千米,这辆汽车小时行驶()千米,1小时行驶()千米。5

5(四)解决问题。

1.六(1)班有男生24人,女生28人,这学期转走了2名女生。现在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2.一条公路全长120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先估计哪一5天修的多一些?多修多少米?

3.星星小学六月份用水82吨,比五月份多用水6.2吨。

五、六月份一共用水多少吨?

相关文章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精选6篇)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第1篇201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

3
2025-09-19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12篇)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1篇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高举有中...

1
2025-09-19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精选11篇)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第1篇2014年大方县“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之安全知识竞...

1
2025-09-19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精选15篇)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篇2010年丰都中心小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 作 总 结传染病防治...

1
2025-09-19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精选5篇)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第1篇2016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军人简历自我评价(一)】入伍十八...

1
2025-09-19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精选4篇)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第1篇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2020年总结(一)保安队长职责一、实行...

2
2025-09-19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精选10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第1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11、怀揣崭新希望,穿过泥泞沟坎,义无反顾奔向...

1
2025-09-19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精选12篇)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第1篇2022-2023学第二学期小学教师个人课...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