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精选6篇)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 第1篇

全会并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的改造开放政策。邓小平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1]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公民经济的基本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 第2篇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 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 体系正在形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 系框架初步形成.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 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 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 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 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 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 第3篇

一、从时间上看, 两次会议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严重困难时召开的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时间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 历时28天, 是在国民经济存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有县委书记以上七千多干部参加,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争议也最多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党内“左”倾错误开始严重蔓延。七千人大会召开的背景, 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加上1959-1961连续三年广大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 我国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粮食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 京、津、沪全面告急。经济形势的困难, 也导致人民群众对中央和党的领导工作产生疑惑, “大会的初始阶段, 中央强调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在与会地方同志提出异议之后, 大会改为以总结经验为主”。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 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民主与法治受到严重扭曲,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 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在全党开始了拨乱反正, 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路线, 批评和否定“两个凡是”, 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挽救了党和国家, 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从内容上看, 两次会议都体现了党的自觉精神

1961年11月16日, 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即七千人大会) 的通知正式下发。通知上说:“这次会议, 主要是要讨论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和端正工作作风问题;还要讨论我国经济建设的形势和规划”。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 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当时参加报告起草工作的吴冷西说:“毛泽东提出这个不同于往常的开会方法, 可能是考虑到大会要解决的问题关系重大, 有必要充分发扬民主, 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在这次会议上, 中央充分听取地方同志的意见, 由“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和中央的一些同志参加, 重新组织报告起草委员会, 先谈谈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对于报告不论是文字问题, 还是原则问题, 都可以讨论。报告中不合理的, 不是真理的都可以推翻, 甚至全部推翻, 但是正确的不能推翻, 统一思想之后再写稿子”。至今史学界给予七千人大会较高的评价, 也是因为中央领导带头做自我批评, 大会的民主气氛好, 人们敢于讲真话, 给全党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粉碎“四人帮”后, 亟须党清除“左”倾僵化指导思想,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在全党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建设。党的工作之所以在过去出现了失误, 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实际, 邓小平强调不仅要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而且要坚定不移地将这一原则付诸实践, 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怕提出自己的错误并纠正错误, 中国共产党人更体现了这种自觉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领导人的是非功过, 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 推动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自觉的、胜利的、正确的大会, 才使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三、从成果上看, 两次会议都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成果

从单纯崇尚“苏联模式”到开创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中国人民走了许多弯路,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情况, 取得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实践成果。1961年11月, 毛泽东提出召开七千人大会, 目的之一就是要向全党交代过去几年中央所犯的错误。他说:“几年来中央在工作上犯了什么错误, 要讲。这几年各省只讲自己错, 不讲中央错, 这不符合事实, 要用这次大会讲清楚。”在1月30日, 毛泽东做了长篇讲话, 中心讲的是民主集中制的问题, 他指出, 没有民主, 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凡是中央犯的错误, 直接的归我负责, 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毛泽东还讲到,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缺乏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 对于我们来说, 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这些讲话都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比较有分量的一篇讲话。不仅如此,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主动承担责任, 毛泽东的自我检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毛泽东讲话后, 从中央到地方的负责人纷纷检讨,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讨论热烈, 从而使七千人大会实现了民主、上下同心的既定目标。2月6日, 邓小平在大会上做了讲话, 他首先讲了党的五大优点, 为了是给全党鼓劲。接着他指出最近几年党的领导与工作的严重缺点, 党的优良传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削弱, 有的地方甚至是严重的削弱, 现在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 加强起来, 发扬起来。在如何坚持党的优良传统问题上, 邓小平讲了四点:一是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二是建立经常工作的问题;三是培养和选择干部的问题;四是学习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取得了具有极大历史意义的成果———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核心的确立, 为以后正确贯彻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建设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障。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 这就是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 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 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全国恢复高考, 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恢复和提高, 国民经济开始全面调整, 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河。这次会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四、两次会议的宝贵经验与启示

1. 在思想和政治上,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不“以阶级斗争为纲”

七千人大会虽然使全党恢复了比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但是“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左’的指导思想”, 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清理。大会为许多干部和党员平了反, 但是并没有给当时最大的冤案“彭德怀反党集团”案平反。在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时, 仍有不够彻底和坚决的地方。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第一阶段的书面报告中仍肯定“三面红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是正确的, 但是在讲话中又指出:“现在, 有些问题还看得不那么清楚, 但是再经过五年、十年以后, 我们再来总结经验, 那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地得出结论。”这实际上为后来关于“三面红旗”正确与否的问题留下了争议, 也为党内斗争留下了阴影。七千人大会也被很多人称为是刘少奇与毛泽东关系的分水岭, 也为“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悲惨的遭遇留下了伏笔。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从根本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倾路线。邓小平把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放到了首要位置, 他指出:“实事求是,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 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为以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思想路线一直前进, 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明确了党的政治路线, 并逐步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以实践为标准建设社会主义, 破除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对人们的束缚。

2. 在组织路线上, 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不搞个人崇拜

在七千人大会上, 林彪发表的一番讲话, 为“三面红旗”理直气壮的进行了辩护, “我们党所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 是正确的, 是中国革命发展中的创造, 人民的创造, 党的创造……作为整个历史阶段来看, 我们还是大跃进, 这一条是无疑的。大跃进是正确的……人民公社, 具有很多优越性……我们的的确确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社会主义想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林彪这次不切实际, 吹捧毛泽东个人的讲话, 毛泽东很受用, 他在1962年3月20日再一次看了这篇讲话之后, 批示道:“此件通看了一遍, 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 看了很高兴。”由此可见, 不管是七千人大会, 还是七千人大会之后的民主并不充分, 党内个人崇拜思想仍然存在。虽然毛泽东在会上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气氛, 收效颇大, 但是, 七千人大会开创的良好局面并没有延续太长的时间。在会上和会后并不能贯彻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 毛泽东越来越专制, 凡是不符合自己思想路线的意见, 几乎都被冠以修正主义的帽子, 受到压制和批判, 最后使中国陷入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苦海。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会议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坚决纠正‘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一套, 恢复党在解决党内问题上的优良传统, 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纪, 并强调实行集体领导。”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组织问题的正确决定表明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3. 在认识和行动上, 要敢于认识错误并坚决地改正错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 第4篇

关键词:国际环境 中美关系 经济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1]二战后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是:

1.美苏争霸,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局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美国经济相比其他各国竞争力稍有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发展的比重中有显著的降低。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明显显现出来。越南战争所消耗的军费大有增长加上美国政府推行的社会计划,美国财政状况逐渐成恶化趋势,通货膨胀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增长。在美国身陷越战之际,苏联在世界各地的影响显著增强。60年代苏联经济呈持续增长趋势,虽然增长率低于苏联5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但在60年代末,苏联已经有某些与国防有关的工业品产量与美国相等。苏联在保持陆军数量优势的同时,海、空军迅速发展。常规军备质量也明显提高。60年代末战略导弹数量大体与美国相当,并仍在继续增加。这标志着美苏军事力量已大体平衡。其他发达国家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只有与中国建交,才能尽可能的摆脱大国的控制,才可以减少面临战争的威胁。

2.经济危机席卷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逐渐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进入经融危机。通货膨胀严重,大量的生产设备被闲置,市场严重萎缩,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缓慢。世界市场陷入经济萧条,这要求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市场需求提供新需要。这一时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正是改进生产技术,引进大量资金,为本国经济发展寻求的途径的好机会。

二.对外交往的活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党的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维持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日益增加,并通过对国际形势的理性判断,采取积极主动地外交策略。被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外交战略调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新外交的新局面。

1.中美正式建交

由于对待台湾等问题的分歧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在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已经启动后,但一直到1977年两国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进展。美国通过与中国政府沟通几年的经验总结,拟定了基本政策,美国希望能通过这些政策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又不妨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能牵制苏联,是此时美国政府于中国政府关系正常化的最大目的。

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为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在进一步的谋求改善中美关系。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给与了回应。1978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强调:“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有三个条件,即废约、撤军、断交。”。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2]7月,中美政府在北京为建交进行了一系列的谈话,这一举动加快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的进程。在此之后,中美关系开始趋于平稳的发展趋势。两国经贸关系得到促进发展。

2.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一个事件。中日两国建交的交涉初期,日本方面在“反霸条款”等问题上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导致中日两国的谈判没有取得大的进展。邓小平在与日本政要的会面中,多次表达出中方希望日方接受“反霸条款”的强烈愿望。1978年,这一愿望终于在美日的举行会谈得到实现。美国在会谈上提出了发展美、日、中三国的双边关系来维持亚洲稳定的构想。日本政府立即表示同意美国政府的观点,并明确日中关系不能再搁置下去。1978年7月,中国政府与日本重开缔约谈判。同年8月,邓小平在与日本外相会面时就再次明确表明了中国中日一直争议的缔约问题及反霸问题的立场。随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促进了中美建交谈判[3]。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的发展,各方面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中国的和平友好外交精神不会发生变化。

3.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频繁

对外政策的落实使我国的对外交往活动较之前有了明显增加。多国的主要政要对我国进行了访问,国家也多次派遣领导人到其他国家访问学习。在来访的国家里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中国通通过访问交流活动学习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对外建交的成果

改革开放的战略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家企业合作范围扩大到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对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充分利用到了“两个世界,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国家的这一系列对外经济合作策略,是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第一支对外承包劳动的队伍走出国门,发展到到1980年,全中国共有了29家这样的企业。到了1981年,对外经济合作队伍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也成多和规模大的趋势。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始有了成效。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本国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才刚开始发展。少数的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批准下才能以贸易经营为主的方式走出国门。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依然较小,但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4]。

四.结论

文革过后,邓小平面对着百废待兴的经济,果断的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全党工作重心也进行了转移,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已经趋于缓和状态。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一切政策都要围绕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最后经过的外交政策目的也是要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个良好的环境。邓小平提到“我们的对外政策是符合我们这个宏伟目标的,尽管这个宏伟目标人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我们自己仍然称之为宏伟目标。”[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46、641页.

[3]王新生.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6]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

t_1146749.htm

[5]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十一届三中全改革开放 第5篇

新中国成立后 , 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 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 化 , 是历史赋予获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 使命 , 也是需要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的重大课 题。苏联建立起了集体农庄 , 为其后的社会主 义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也几乎自其成 立起就将合作社视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组织形 式。在农业合作化建设过程中 , 毛泽东多次强 调苏联的经验 , 认为 “ 苏联所走过的这一条道 路 , 正是我们的榜样 ”。

[1](p.434 正是基于这一认

识 , 土地改革完成后 , 我们就依靠强大的政治 优势 , 将农民组织起来 , 仅仅用了五六年的时 间就走完了从合作化到集体化的全过程。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体化完成后 , 我们 党对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实现 形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方面 , 通过调整农 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下放基本核算单位 , 克服 不同集体经济和不同生产组织之间的平均主 义 , 提高生产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 , 在 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生产组织内部 , 贯彻落实 按劳分配原则 , 通过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 , 克

服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 , 提高其生产积 极性。由于当时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 足 , 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 不足 , 也是由于急于求成 ,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 主观努力的作用 ,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 风和 “ 共产风 ” 为主要标志的 “ 左 ” 倾错误一再 泛滥 , 多次打断了正确的探索进程。但由于百 折不挠地对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 分做出调整 , 由于广大农民对党、对社会主义 的高度信任和创造性实践 , 计划经济时期特别 是 “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的人民公社体制相对 稳定的时期 , 我国的农业还是获得了缓慢的增 长 , 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工业化推进和人口增长 的基本需求。

在资金不宽裕、大型施工机械缺乏的条件 下 , 依靠 “ 大兵团作战 ” 的人民公社体制在组织 农民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发挥了 独特的作用 , 并确保了农村和农业的资源源源 不断地输向城市和工业。但是 , 将这种组织方 式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不 会 产 生 真 正 的 规 模 效 益 , 相反会成为一种低效率的集合 , 因为在这里 不存在所谓集体劳动分工协作的优越性(但 不是说没有分工协作。这也正是 “ 大跃进 ” 和

李 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历程及基本经验总结

作者 :李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摘

要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 我们党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新时期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的实践表明 , 经济政策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成功与 否关键在于是否符合 “ 三个有利于 ”;工作方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民主和实践的原则;好的形势 能否巩固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关键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11 07-0043-06

43--“ 农业学大寨 ” 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成就突出而 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 , 人民公社体制越是向前发展 , 自身的弊端暴 露得也就越明显。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 , 虽然人民公社体制 和 “ 农业学大寨 ” 运动仍在惯性发展 , 但解决吃 饭问题、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成了由大乱走向 大治的头等大事。随着中央恢复和新推出一系 列惠农政策 , 农村整体形势开始向休养生息过 渡。这一时期 , 许多干部向中央反映农民反对 “ 一平二调 ” 和瞎指挥 , 要求尊重生产经营自主 权。作为回应 , 1978年初 , 邓小平在广东等地的 讲话中提出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 , 反对 “ 一平二调 ”、瞎指挥。同年 3月 ,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一方面仍在强调学大寨 , 另一方面又特别指出 要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现阶段的各项经济政策。5月 11日 ,《 光明日报 》 刊登题为 《 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 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 由此掀 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10月 , 农业按劳分配讨论会在京举行 ,平均主义 的大寨记工法引起众多非议。11月 4日 , 山西 《 晋中报 》 发表了李韩锁书记的讲话 , 抨击了 “ 农业学大寨 ” 运动中形而上学的观点、盲目批 判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的做法 , 等等。11月 24日 ,《 人民日报 》 专文介绍了四川省大邑 县学大寨的经验教训 , 强调坚持因地制宜 , 不 要生搬硬套。11月 11日 ,《 贵州日报 》 头版以整 版的篇幅发表了该省关岭县顶云公社实行 “ 定 产到组 ” 生产责任制的报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仍将包产到户 列为禁区 , 但在农业问题上还是向前迈进了一 大步 , 最重要的是明确了推动农业的发展除了 国家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以外 , 更重要的在 于所制定的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为此 , 全会强调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人民公社基本制度也是针对普及大寨县中的 “ 穷过渡 ” 而言的 , 要求在稳定的基础上集中力 量发展农村生产力 ,“ 不允许在条件不具备、多 数社员又不同意的时候 , 搞基本核算单位从生 产队向生产大队的过渡 ”。会议形成的 《 中共中 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 指出 :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各 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坚决纠正平均主义 , 在具体做法上 “ 可以按定额记工分 , 可以按时 记工分加评议 , 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

核算和分 配的前提下 , 包工到作业组 , 联系产量计算劳 动报酬 , 实行超产奖励 ”。[2]此外 , 这个 《 决定 》 还 出台了推动农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突破和成型

这 里 要 特 别 强 调 一 下 合 作 化 以 来 围 绕 “ 包 ” 字对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实践表明 ,“ 由于农业是野外作业、手工操作、周期性长 , 所以农业生产要 „ 包 ‟, 不 „ 包 ‟, 责任 制就建立不起来 ”。[3]那么 , 包给谁呢 ? 在计划经 济条件下 , 这里的 “ 包 ” 有两层含义(以农村人 民公社为例 :一是基本核算单位(比如生产 队 向上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比如生产大 队或公社 承包;二是基本核算单位内部的生 产小组或农户向基本核算单位承包(分包。“ 包 ” 的内容 , 可以是一定的作业量 , 也可以是 一定的农产品产量。实践还表明 , 联系产量进 行承包效果是最突出的 , 但这在手工操作的农 业生产领域就很容易导向包产到户 , 而包产到 户又很容易和分田单干联系起来 , 如此便会触 及长期以来思想认识上的一个禁区 , 因而一再 遭到批判和取缔。实际上 , 包产到户与分田单 干的区别是明显的 , 正像邓子恢指出的那样 :“ 不能把作为田间管理的责任制的包产到户认 为是单干 , 虽然没有统一搞 , 但土地、生产资料 是集体所有 , 大活还是集体做 , 不是个体经济。作为田间管理 , 包产到户 , 超产奖励是允许 的。” [4](p.622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 那就是包产到户 以后 , 分配权还是集体掌握的。真正的问题在 于 , 如果对包产到户放开了 , 就很容易导向包 干到户 ——

— 那就不同了。1962年以后 , 包产到 户成为禁区 , 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废弛 , 有利 于巩固人民公社制度基础的 “ 大寨经验 ” 受到 赞扬和推广。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 暗地里搞包 产到户的地方 , 多数是在 50年代后期 , 特别是 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 , 作为生产自救的临时性

44--措施。1979年底 , 包产到户在全国还只是个别 地方试行 , 比重仅占 9%。[5](p.114

到 1980年以后 , 情况开始有所变化 , 包产 到户逐渐由暗转明、由少变多 , 随之引起更大 的争论 , 关于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问题成 为党的全部经济方针的焦点所在。进入 1980年第四季度 , 有三件事推动着农村的改革继 续向前。

一是经过半年多的起草后 , 从 1980年 10月 12日起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 》 正式进入为期一个多月的大范围讨 论 , 参加讨论的人数有 4000人以上。这一讨论 是一次对建国以来历史自然也包括农业合作 化史和人民公社史的深刻反思 , 同时也是解放 思想和统一认识的重要过程。经过这场大范围 的讨论和征求意见 ,“ 决议 ” 在 1981年上半年 又作了几处修改 , 于 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 中全会审议通过。

二是对 “ 农业学大寨 ” 运动给出了明确的 结论。1980年 11月 23日 , 中共中央转发了山 西省委 《 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 查报告 》, 并在批语中指出 , 山西省委总结了大 寨大队从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变成执行 “ 左 ” 倾路线的典型的经验教训。各地应认真总结学 大寨和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战线上的经验教训 , 以利于进一步肃清农业战线上 “ 左 ” 倾路线的 影响 , 更好地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 的各项农村政策。历史已经证明 , 把先进典型 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 的 , 是有害的。任何先进技术经验或经营管理 经验都必须同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 重视经济效果 , 在农民自愿接受的基础上 , 经 过试验逐步推广。

三是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密集的人事调 整。1980年 11月 10日至 12月 5日 , 中共中央 政治局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 , 主要议题是讨 论、批准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变动方 案。中央政治局最后通过三项决议 :向十一届 六中全会建议 , 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 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向十一届六中全会建 议 , 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 邓小平为 中央军委主席;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前 , 暂由胡 耀邦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的工作 , 由邓 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 都不用正式名义。在 地方 , 在此前后对一些省委一把手进行了调 整 , 如霍士廉接替王谦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 项南取代廖志高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 , 等等 , 加上 1980年 4

月万里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 家农委主任 , 一批农村改革的中坚力量站到了 前台。

1981年 10月 4日至 21日 , 中央召开农村 工作会议 , 讨论起草放宽农业政策的文件。其 间 , 胡耀邦指出 , 农村改革 , 包产到户 , 并未动 摇农村集体经济。责任制用了 “ 包 ” 字 , 本身就 说明了不是 “ 单干 ”。我国农业坚持土地公有制 是长期不变的 , 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 的。[6]会后国务院领导指示 , 不要再强调不同地 区不同形式了 , 让群众自愿选择 , 选上啥就算 啥 , 领导不要硬堵了。[5](p.135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结束后起草了 《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 于 1982年 1月 1日经中央批转下发 , 这就是有名 的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农业政策和农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 指出 , 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 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文件列举 了当时各地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 肯定 这些 “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 并特别对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给出了明确 的说法。至此 , 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 中央高 层的争论基本停歇。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尊重 农民的选择 , 响应了群众的呼声 , 为家庭承包 经营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推行扫清了障碍 , 是 一个深得民心的文件。农户自合作化以来第一 次获得了剩余产品支配权 , 极大提高了生产积 极性 , 农业产量增加 , 农民收入提高 , 温饱问题 迅速缓解。为防止农民已经高涨起来的积极性 重 新 受 到 挫 伤 , 中 央 又 分 别 在 1983、1984、1985、1986年连续下发了四个一号文件 , 将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一步步引向深入。由此确立了 新时期以来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 经营制度 ,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迈出 了扎实的一步。

45--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从不同的角度回顾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 可以总结出 不同的经验。本文试着从经济规律、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角度来列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基本经验。

(一 经济政策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符 合客观经济规律

坚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 是经济政策 成功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 经济 体制出现弊端、经济发展遭受挫折 , 就是没有 “ 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7](p.117评价经济政策 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 要看其是否正确地总 结和借鉴了先行者的经验教训 , 是否适应现有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是否坚持和贯彻了物质利 益原则 , 是否坚持了劳动者的生产自主权 , 是 否照顾到了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表明 , 农户家庭经营并 不构成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 相反在已经实现了 现代化的经济体的农业中 , 农户家庭经营依然 是主要形式。究其原因 , 农业发展有其区别于 其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具 有生命的 , 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过程 的结果 , 其生产过程存在严格的继起性 , 不能 将许多农民程式化地集中到一起分工协作 , 工 场手工业式的农业是不可能简单存在的。只有 使农业生产者同时成为经营的决策者 , 才能使 决策的层次和环节减到最少;只有使农业生产 者独立地对整个生产过程负责 , 才能把生产者 在整个生产周期中付出的劳动与其最终收益 直接联系起来;只有农业生产者同时也是经营 者 , 才能自主、有效地安排全部劳动时间 , 才能 使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合理 的利用 , 从而扩大就业空间 , 增加收入。而农户 家庭经营就是最符合农业生产特殊性的经营 方式。由此可见 , 我国农业合作化以来包产到 户的几落几起、曲折发展及其显示出的顽强生 命力 , 正是这种农业发展特殊性的内在驱动使 然;从理论到实践同样证明 , 只有充分尊重劳 动者的生产自主权 , 才能落实物质利益原则 , 而 “ 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 , 任何阶 级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我们的一 切政策是否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 就是要看这 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p.39这 条原理不但适合于农业 , 同样适应于其他产业 的经营和管理。如前所述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尽管受时代的局限仍然将包产到户视

为禁 区 , 但是会议对经济客观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 以及劳动者生产自主权的强调 , 是形成历史转 折点的标志之一。

我们党一直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建 立起来的基本经营制度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 式 ,“ 在这种经营方式下 , 分户承包的家庭经 营 只 不 过 是 合 作 经 济 中 的 一 个 经 营 层 次 , 是 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它和过去小私有的个 体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不应混同。” [8](p.256这 样的强调是要说明我们并不是要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 , 即在强调农民发展 “ 个体经 济 ” 的积极性的同时忽视了其互助合作的需 要和愿望 , 这也是我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理论上讲 , 改革以来的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根据农民的创造、按照 发展个体生产和发展合作经营两方面的愿望 设计的 , 是对以往小生产的私有制经济和合 作化以来的公有制经济组织方式的扬弃。农 户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了农民发展个体生产的 愿望 , 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是新时 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性层次。在此基 础上 , 按照政社分设的要求建立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 , 对集体的土地、财产 等进行经营和管理 , 组织农民进行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 , 兴办集体企业 , 对家庭等分散经营 单位进行生产的协调和服务。这是我们的初 衷所在。但是 , 30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 践显示出了与国外先行者同样的趋势 , 即在 “ 统 ” 这个层级上更有典型意义的是农户在家 庭经营基础上的自愿自主联合 , 亦即所谓的 “ 纵向一体化 ”。至于农业生产环节的适度规 模经营 , 则要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土 地使用权的流转来逐步实现 , 同时要通过体 制创新、引入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逐步解决地 块细碎的问题。

46--(二 公有制实现形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 是否符合 “ 三个有利于 ”

新时期以来 , 农业推行家庭承包经营既是 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 , 也是顺应民意的抉 择。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 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废止人民公社 , 确立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 全面 放开农产品市场 , 取消农业税 , 对农民实行直 接补贴 , 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 力发

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 上新台阶 , 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 , 农民收入大 幅增加 ,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 依靠自己的力量 解决了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 , 小城镇蓬勃发展 , 农村市场兴旺繁荣 , 农 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 , 亿万农民工成为产 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特色工业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 切实巩固了新时 期的工农联盟。农村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 社会事业 加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 极大地 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 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 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 , 农村改革发展 的伟大实践 , 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 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 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 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 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为 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伊 始邓小平就曾说过 :“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 对 ,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 人民收入 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 义不行 , 人民不相信。” [9](p.314十几年后 , 邓小平在回顾这段改革初期的艰难历程时 , 感慨地说 :“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 不敢闯 , 说来说去就是 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 害是姓 „ 资 ‟ 还是姓 „ 社 ‟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 应 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 ,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p.372

(三 工作方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坚 持了民主和实践的原则

如何判断经济政策正确与否 ? 如何检验经 济政策是否符合 “ 三个有利于 ” 的标准 ? 不能靠 主观好恶 , 要靠试验 , 靠实践。

如前所述 , 改革是要冒风险的 , 改革的推 进绝不会一帆风顺。当年率先偷偷摸摸搞起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村干部和农民甚至是 摁 了 手 印、签 了 血 书 的 , 但 是 后 果 不 尽 一 样。山西的南郭村试验了一年就被迫中断 , 而安 徽小岗村的试验就坚持了下来 , 安徽的多数 干部顶得住 , 允许试 , 而且不断扩大试验的范 围。在中央高层 , 这个时期吸取了以往的教 训 , 对地方干部主导的一些试验基本上是宽

容的 , 不抓辫子 , 不扣帽子。邓小平在关键时刻 的几次谈话也直接推动了农村政策的放宽和 对群众意愿的尊重。他曾讲过 :“ 农村搞家庭联 产承包 ,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7](p.382 “ 这些年 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 , 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 积 极 性 , 把 生 产 经 营 的 自 主 权 力 下 放 给 农 民。” [7](p.180“ 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 , 这一点很重要。” [9](p.316因此 , 我们的政策即便是 看准了的 , 也不是强制推行 , 而是把选择权交 给农民。直到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然规 定 :对家庭承包 ,“ 凡是群众要求实行这种办法 的地方 , 都应当积极支持。当然 , 群众不要求实 行这种办法的 , 也不可勉强 , 应当允许多种责 任制形式同时并存。” [8](p.256

从方法论上讲 , 思维活动只能在实践基础 上发生 , 其成果也只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 正确 的就会得到推广、应用 , 错误的会得到修正。将 这一方法应用到决策当中 , 就是要 “ 允许试 , 大 胆闯 , 看准了就干 ”。这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 中国的经济转型有一个特征 , 即在政策制定过 程中 , 中央的政策制定者鼓励地方官员尝试各 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 之后将所取得的经验反馈 到国家起草的政策中。这种方法对于许多经济 领域的政策制定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0](四 好的形势能否巩固关键在于政策是 否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 , 由于 “ 分 ” 有 余而 “ 统 ” 不足 , 加上频繁的土地调整 , 一定程 47--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年第 7 期 度上导致了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土地 投资严重不足,滥用和毁坏耕地的事件随处可 见,相当多的 村 社 变 成 了 “空 壳 村 ”,农 村 基 础 设施毁损严重。针对这些情况,从 1982 年起,中央就三令五申要求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重点是要处理好“统”与“包 ”的 关 系,建 立健全合同制。其后又一再给农民吃定心丸,如 1984 年一号文件规定将土地承包期延长到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 策,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武器。在新阶段,必 须 坚 持 在 农 村 的 基 本 政 策,保 持 政策的稳定性、连 续 性 和 可 预 期 性,这 是 保 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好形势的重中之重。通过 30 多年来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 色的农业现代 化 之 路,这 就 是 :通 过 工 业 化 和 城市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人地矛盾;

通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城乡统筹、建 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引入 股份合作制等新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通 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完善社会化 服务,提高农 民 的 组 织 化 程 度,逐 步 将 农 业 引 向产业化经营。15 年以上,并允许土地承包权有偿转让;1985 年一号文件规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 经营长期不变”。在 15 年的承包期即将届满之 际,1993 年,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 基本经济制度 在 《农 业 法 》中 以 法 律 的 形 式 确 定下来。同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 《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 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 后,再延长 30 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 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 长”,并且“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 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11](p.481 [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文集(第 6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来 党 的 历 次 全 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7.1997 年,中 共中央、国务 院 发 布 的 《关 于 进 一 步 稳 定 和 完 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 进一步说明:土 地承包期再延长 30 年,指的是家庭土地承包 经营的期限,而不是家庭承包经营再实行 30 年,后者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长期不变。1998 年,党的十五 届 三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中 共 中 央 关 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指出:“家庭 承 包 经 营 是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内 部 的 一个经营层次,是 双 层 经 营 体 制 的 基 础,不 能 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 为只有统一经营才是集体经济。要切实保障农 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12](pp.561-562这一年新 修改的 《土地管理法》、2003 年和 2007 年先后 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不但使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了长期化,而且有 了法律保障。[3] 邓 子 恢.一 九 六 二 年 三 月 在 全 国 农 垦 工 作 会 议 上 的 报 告 [EB/OL].http://.[7]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 十二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度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 [J].当代 中国史研究.2010,(3.[11]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美 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年第 7 期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dvancing in Exploration: The 29 years from 1949, whe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to 1978, when the Third Plenary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had been eventful and complicate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t and later explorations.The newly published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Volume II)emphatically pointed out that exploration had been the theme and the main line of the 29 years, whil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explorations the main stream and ess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rrors and causes of the explorations and also makes comments on Mao Zedong who made the errors in the explor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29 years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ZHANG Qi-hua)The Hard Exploration and the Basic Experiences of the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is bo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arxist theory itself and the appeal of China to survive, revive and become wealthy and strong.The 90 years ‟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Marxist sinification, which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30 years ”: 1921-1949, 1949-1978, 1978-now.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dhered to Marxist sinification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The basic experiences are the following: to get rid of superstition, set mind free and scientifically treat Marxism;truly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base everything on China ‟s national situation;inherit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create the national form of Marxism and shap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ooking with the world vision, advance with the

time and constantly absorb the excellent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masses and arm the masses with theory to reshape China.(SHI Zhong-quan)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 China ‟s Road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art II: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the socialis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 a great revolution of the human epistemology.In the history of human epistemolog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proposed such a point: the basic method of knowing and mastering the world does not mean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theory, but the “practice ”, which is based on and from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theory.The China road blaz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ocialis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 characteristics do not mean to travel along an outdated map of Marxist thought, but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ing of Marxism: to confront the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with national emancip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confront soviet-styled bureaucratic nationalism with mass line and economic democracy and confront the globalized integration of capitalism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HAN Yu-hai)Road of the Theoretical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nner basis of the road of the theoretical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pressing demand of survival and an evolution process from introduction and imitation to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further to the sinification of Marxism.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ased on practice the first and unity in opposition based on the specialty of contradictions are the two major theoretical pillars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unity of “the best ” and “the usefulness ” are the basic experiences and essential method.To make breakthrough in the key realm crucial link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 get strong, rich and realize national revival,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ll surely have a new leap in the theoretical self-consciousness.(WEI Yinting)Learning for Practice: the Important Crystalization of the CPC ‟s Experiences in Building the Ideological Theory: Learning for practice is the basic experience and excellent study style of the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6篇

十二大 :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大 :

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十五大 :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大会指出: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⑷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⑸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十六大: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高举一面旗子: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3、坚持一条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4、把握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认准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实现一项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建设一项工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8、走好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简单来说

一、完成人事更替选举新一届的中央委员 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纪委委员等

二、修改党章:将“一观三制”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

代表任期制

巡视制度

党的常委会接受全委会监督三、十七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七届三中全会内容: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