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蜀道难》课后训练习题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蜀道难》课后训练习题(精选10篇)

《蜀道难》课后训练习题 第1篇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

B.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百年多病独登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析:选C。C.均为介词,比。A.名词,对男子的尊称/名词,生成、出现;B.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名词,疾病/动词,担心、忧虑。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颠 B.铁骑突出刀枪鸣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选D。D.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能够;许可”。B.突出:古义为“突然冲出”,今义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老大:古义为“上了年纪”,今义为“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转徙于江湖间 D.血色罗裙翻酒污

解析:选D。D项为被动句,其余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选D。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名句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_____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

(4)《锦瑟》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颠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3)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4)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蜀道难》课后训练习题 第2篇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下面是李白蜀道难同步练习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飞湍(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 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连峰去天不盈尺: (6)所守或匪亲:

(7)侧身西望长咨嗟: (8)以手抚膺坐长叹:

(9)使人听此凋朱颜: (10)砯崖转石万壑雷

3.反复地充满感情地朗诵,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但是,朗读要注意方法。下面对这首诗的朗读,你认为处理不当的有: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重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当用抒情调读。应当读得急促高亢。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要读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句当用质问的语气读,读得严肃,重音落在“不可攀”三字上。以下四句要抬高声调,然后用声色俱厉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须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愤怒的质问,当用升调。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其余应读得顿挫有力。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一句一顿。稍作停顿后,改用命令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第一段中,诗人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用 方法进行夸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通人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用 进行夸张;引用神话、传说进行夸张的诗句有① 、② 、③ ; 用反衬手法进行夸张的诗句有① 、②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用虚拟的手法进行夸张。

5.诗第三段写剑阁,包含了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下面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1)两段诗都以青泥岭为描写对象,都突出其共同之点是 ,但选择的角度却不同,李诗是描写它的 ,杜诗是描写它的 。

(2)两段诗都运用了夸张描写的手法,但具体写法又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段诗都在写景中怎样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李白写的《剑阁赋》,请你读后按照要求写赏析性文字。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注释:这是作者在长安送友人王炎入蜀时作。

(1)从结构和表现技巧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本赋与《蜀道难》诗进行比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蜀道难》可以激起我们许多的联想,例如蜀道,这是大地上有形的路,人还要走另一条无形的路,即人生之路,蜀道难走,人生之路不难走吗?在李白的时代蜀道难走,现在的蜀道还难走吗?“天堑变通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李白的诗,那样的想象奇特,为什么现代出不了李白?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错?如此等等,你还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把它们写下来,然后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好吗?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本题重点在对生字、难读字和易读错字加深印象,要求记准记牢。

答案:yīxūxī,fú,zhàn,náo,chán,huī,ménshēn,tuán,pīnɡ,wéi,shǔn,zījié。

2、解析:本题旨在对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意义和用法上有区别的词语,要能准确理解。例如去、匪、坐。

答案:(1)那。(2)可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3)绕着。(4)摸。(5)去,距离;满;(6)非。(7)叹息。(8)徒、空。(9)使动用法,使凋谢。(10)砯,象声词,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解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无论是对于加深诗歌理解还是对于提高语文素养都是大有裨益,对此务必高度重视。

答案:(2)(4)(5)(7)处理不当。(2)当用叙述调读。应当读得轻而平缓。(4)“问君”句当用劝说的语气读,读得亲切。下四句要放低声调,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5)末句不是质问,也不是询问,是反问,表感叹的语气,当用降调。(7)开头四字句,读时当两字一顿。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4.解析:通过本题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诗人高超的表现技巧。

答案:比较;数字;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③上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5.解析:此题涉及诗的寓意。解析此题,首先知道剑阁的重要,剑阁为蜀之门户;其次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如此,方可推知,李白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

答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劝告朝廷要加强蜀地要塞的防守,严防野心家发难。

6.(1)难。曲折高险。泥泞难行。(2)李诗“百步九折”用数字夸张,“扪参历井”虚拟夸张。杜诗“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用时间之长与行距之短的`对比进行夸张;第三至六句用比喻夸张,将在青泥道行走比喻为“版筑”苦劳,比喻为葬身青泥;最后想象夸张,写白马变黑,小儿变老,猿鹿陷泥而死,极写青泥岭之难行。(3)李诗“何盘盘”,“坐长叹”等直接抒情,杜诗则融情于描写之中,两诗都表示一种惊叹和无可奈何的感情。

7. (1) 解析:从结构的角度,主要是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从技巧的角度,则分析诗人怎样写景抒情以及情景怎样交融。

答案:这篇赋可分两大层,开头至“汹涌而惊雷”为第一层,以下为第二层。第一层写景,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层抒情,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写景先总写,再分别取“前”“上”“旁”等不同的方位来表现剑阁险峻。“前”句用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突出剑阁险高。“上”句从听觉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句从视觉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这两句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从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抒情写了五层意思:第一层,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层,扣住上文剑阁的险,抒写对朋友安危的担忧。第三层用江水东流,白日西沉,感叹时光往而不复。第四层扣住别时景物,写离别之愁。第五层,想象别后对月相忆的情形。

(2)解析:本题是比较鉴赏,主要在于选择好比较的角度,可以从相同的方面分析,也可以从不同之点下笔。角度的选择一般应从内容、表现技巧、情感三个方面入手。

答案:《剑阁赋》和《蜀道难》都描写了剑阁的险峻,都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但诗是从社会环境落笔,着力描写剑阁的凶险,意在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担忧。赋从地理环境落笔,着力描写剑阁的高危,意在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在表现技巧上,诗和赋都采用了夸张,但诗主要是引用,直述,赋主要从侧面烘托。在抒情上,诗通过渲染剑阁的险,规劝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赋通过描写剑阁的险,是为了抒发对朋友旅途安危的关切。

8.解析: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想象力、联想力是开发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读想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答案:下面这篇短文是从想象力的着度写的一篇读后感,现选录如下,供参考。

读李白的《蜀道难》,如从画廊经过,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啼月、砯崖转石,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那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让我们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诗人为什么把祖国山河描写得如此神采飞扬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那非凡的想象力。

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也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想象力是李白诗作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蜀道难》课后训练习题 第3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生法,点面结合法,仿制法,引申法,浓缩法

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 如何活用课文资源, 抓住课后读写练习,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充分发挥这一内容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这里向大家介绍五种训练方法:

一、写生法

欢喜美术的人, 总离不开写生。写生, 即对着食物或风景绘画, 是学绘画的基本功所在。写文章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常为无物可写而苦恼, 原因是平时观察不细致, 以致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如过眼烟云, 到写文章时再冥思苦想, 当然就难不可言了。假如你能投入大自然, 或者面对实物去写, 就能避免无物可写的苦恼。因为写生法不仅能使你全神贯注地去观察, 而且还能给你以环境、氛围的感染, 触动你写作的灵感。此时, 只要你能掌握好观察的顺序, 再展开一定的想象,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就不愁写不好文章了。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 你掌握的写作素材就能丰富你的大脑, 活跃你的写作思维。例如, 你要掌握描写天气方面的素材, 可以面对不同的天气状况, 将它真实地记下来, 有时还应置身于雨雪风霜之中去体验, 这样便不会稍纵即逝了。

二、点面结合法

我们穿的衣服, 是裁缝师傅根据人体大小, 将布裁剪后再拼装而成的。这布便是写作的素材, 裁剪便是选材, 缝纫用的线便是写文章确立的主线, 或称线索。因此, 缝纫师傅做衣服对我们练习写作不无启发, 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学生借助合适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好部分, 增强自信心, 就能化作文字快乐地流泻于笔尖, 将几个小部分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一篇优秀的习作, 促进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仿制法

模仿是学写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仿制, 是模仿一定的式样写作。但仿制决不是照搬照抄。照抄会扼杀人的思维, 产生难以克服的惰性。“式样”从何而来?源头很多, 最重要的是学好语文书上的范文, 根据要求写好“同步作文”。其次要扩大课外阅读, 从报刊上的“时文”, 即反应时代特点的新鲜文章以及学生的佳作中汲取养料, 重新选材, 仿其格局, 写出表达自己思想的文章来。我国有位作家以屠格涅夫的《门槛》为“式样”, 写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门槛》, 反映了旧传统观念不肯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刻主题。

四、引申法

所谓引申, 即对范文的情节或结局加以扩充或延伸。这种方法有利于训练我们的想象能力。情节扩充法, 是将原本为短小精悍的文章, 扩写成血肉丰满的文章。一般可通过增加环境、对话、动作、神态等的描写, 去充实文章的内容, 学生通过对诗文、诗词的理解、想象, 并结合画面进行拓展, 让文章形象具体, 充满美感。这样的读写结合, 既促进了文本与资料的有机融合,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又不破坏课文的情蕴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做到自然、有效。

五、浓缩法

将数千言长文, 通过反复阅读, 掌握其精神实质, 改写成几百字的短文, 是谓浓缩。此法的好处是一箭双雕, 它既能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掌握作者的行文特色, 又能训练我们删繁就简、保留主干的能力。

《蜀道难》解读及同步练习题 第4篇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蜀道难》,属古乐府诗。题目即是古乐府旧题。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

2.作者李白,字,号,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与李商隐合称。诗9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中。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为李白第一次至长安时。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因为。

4.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解释下列加粗词语,最后分析其特点。

(1)青泥何盘盘

(2)莲叶何田田

(3)泰山岩岩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枫叶荻花秋瑟瑟

(6)水何澹澹

(7)春日迟迟,桑何萋萋

(8)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 ,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蜀道难》导学案及练习题 第5篇

《蜀道难》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蜀道难》的阅读训练题 第6篇

《蜀道难》的阅读训练题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 ) 秦塞( ) 石栈( )猿猱(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吮血( )

扪参( )( )峥嵘( )( ) 咨嗟( )( )

号古木( )

参考答案: fú sài zhàn náo yīng chán tuān huī pīng shǔn

mén shēn zhēng róng zī jiē háo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西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参考答案:D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①危乎高哉 ( ) ②不与秦塞通人烟 ( )

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 ) 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 ( ) ⑥锦城虽云乐 ( )

(2)

①难于上青天 ( ) ②开国何茫然 ( )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 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 ( )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 ( )

③砯崖转石万壑雷 ( )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 )

参考答案:

(1)①高高耸 ②山川险要的地方 ③横渡横穿 ④回转掉头 ⑤距离 ⑥享乐

(2)①比 ②多么 ③尚且 ④只 ⑤为什么

(3)①为……发愁 ②使……凋谢 ③使……滚动 ④向西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参考答案:D

【合作探究】

1.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从形式上看,开头一句,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 并从结构上统摄全篇;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勾连上下,把诗歌推向高峰;最后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2.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提示:可以要学生找出每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它叙述了什么内容?又描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板书设计: 蜀道之高(难行) 来历:神话 传说

高峻:反衬夸张 虚:神幻(奇特想象)

蜀道之险(可畏) 悲鸟子规:号 愁 凋

绝壁飞瀑:万壑雷 实:胆寒(自然环境)

《蜀道难》奇在何处 第7篇

“奇”有许多意思,诸如“奇特”、“奇妙”等。经典诗歌各有各的奇妙之处,而殷璠在强调李白文章大都豪迈奔放的基础之上指出《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且自屈原以来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里的“奇”按照“奇特”理解也许更好。所以笔者以为,《蜀道难》奇在有所创新。而殷评说“奇之又奇”,可见该诗奇特之处不止一处,具体体现在对乐府诗体的改造、对诗歌主题的拓宽、对传统手法的继承以及对山水诗歌的发展四个方面。

一、对乐府诗体的改造

“蜀道难”系乐府古题,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备言铜梁、玉垒之阻”,歌咏蜀道之艰难与行旅之辛劳。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主要描写的也是蜀道的艰险,故属于乐府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以齐言为主,但李白却取法楚辞并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各种句法混用,形成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杂言体七古。虽然我们按照过去的诗体分类,依然将这首《蜀道难》归为七古,但实际上诗中七言这一基本句式仅有二十一句,而其余二十八句则是三言、四言、五言、九言乃至十一言混用,长短错综,尽显变化。他还大胆地运用散文句法,用了许多语助词、叹词,以造成纵横驰骋的气势。譬如《蜀道难》开头二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之中有五个语气词,尤其是三个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叹词连用,将诗人对蜀道险峻的惊奇感受凸显出来。清代词人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赞道,起句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除此之外,全诗的韵律也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故一篇之中,转韵五次。当然,这还不算是李白诗歌中的极致,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转韵多达十二次。

二、对诗歌主题的拓宽

在李白之前,也有不少人以“蜀道难”为题进行创作。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张文琮,其创作的《蜀道难》就是描写蜀道险、行路难:“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相较于乐府诗中的同题之作,李白的这首《蜀道难》虽然也是描写蜀道的艰险,但其重点却在对蜀道雄奇险峻的描绘渲染之上。在诗中,既有古蜀地与世隔绝的神秘,“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有蜀先民开山辟道之神奇,“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既有蜀道的空旷萧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有蜀道的生机律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些令前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在李白的眼中,反成了一种美,一种阳刚之美。面对这些奇险壮丽的景观,李白一再用惊叹的语气传达出心灵的震撼,所谓的“蜀道难”,在李白的笔下,实际上成了对蜀道奇险之观的赞叹。

李白之所以能够将蜀道视为审美对象,从而拓宽原有诗歌的主题,一方面与其不受拘束、爱奇务险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蜀道只能望而生畏,难以逾越,更难以欣赏,这才有了古乐府《蜀道难》;到了盛唐时期,国力雄厚,人们征服自然险阻的能力增强,视野随之扩大,审美自然会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不但可以观赏奇险的山川,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对传统手法的继承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卷九)中这样评价李白的乐府诗:“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创作其奇特之源来自传统经典,在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中彰显自己的特色。这首《蜀道难》历来为人称道的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于回环往复中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就是对《诗经》中民歌抒情手法的创造性继承和运用。

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一共出现三次,犹如一条纽带,串联起整首诗篇;每一次出现,又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推向更高处,给人以波澜起伏之感。第一次出现是在诗歌开头,夹杂着诗人面对蜀道之危之高的各种感叹凭空而来,神奇而突兀,就像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前奏,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定下豪迈奔放的基调。第二次出现是在一大段淋漓尽致的描绘之后,既是对上一段描写性文字的小结,又是一个暂时的间歇与停顿,让读者稍稍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回味一下刚刚经历的惊心动魄情景,以迎接下一个高潮。第三次出现是在全诗结尾处,在总结全诗的同时又不由得“侧身西望”,发出长长的嗟叹,也为全诗留下隽永的回味。这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强调,它们形成了全诗雄奇奔放的主旋律,在一唱三叹中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

四、对山水诗歌的发展

将自然山水性格化是李白《蜀道难》的突出特点,也是李白对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校本《文心雕龙·明诗》注)那时的山水诗创作刚刚成为一种潮流,仅仅是玄言诗中的几句呆板的模山范水。直到晋末宋初,谢灵运的创作才真正确立山水诗的地位。他的诗歌语言富丽精工,喜爱雕琢,追求形似,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进入盛唐时代,山水诗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人,追求空明灵动的神韵,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诸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

从诗歌的描写对象来看,这首《蜀道难》当属山水诗,却在创作风格上迥然不同于传统的侧重描绘山水的形貌情状的山水诗。它更着重于展现蜀道山川的“神”,借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在诗中,李白并没有着力刻画蜀道上的具体风景,而是极力渲染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特征:有去天不盈尺的高峰,有冲波逆折的激湍,有砯崖转石万壑雷鸣的巨响,有枯松倒挂斜倚绝壁的生机。而在传蜀道山川之神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己的精神性格、神采个性,字里行间隐现着他的豪迈不羁的气概、磊落不平的胸襟、爱奇务险的性格以及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正是由于诗人的精神性格与蜀道山川的自然性格完全契合,才成就了他笔下性格化了的山水。

小学四年级课后训练习题 第8篇

1、四年级有X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15人,三年级有()人。

2、长方形的长30米,宽ⅹ米,面积是600㎡。宽是()

3、大货车每次运货n吨,运了6次,共运货()吨。

4、50减去5,再加4ⅹ,得61。()

5、16盒牛奶共花了y元,平均每盒牛奶()元。

6、一辆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车上原有ⅹ人。()

7、X的6倍减去2X等于64。()

8、长方形的.周长C=;正方形的周长C=

9、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李白《蜀道难》是送行之作 第9篇

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猨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关于这首《蜀道难》的主题, 历来有过多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太白始自蜀至京, 名未甚振, 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 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 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接着, 孟綮《本事诗·高逸第三》也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 首访之。既奇其姿, 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 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 与倾尽醉。期不间日, 由是称誉光赫。”

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 大同小异, 但都没有正面谈到此诗的主题。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上“严黄门”记载说:“武年二十三, 为给事黄门侍郎;明年拥旄西蜀, 累于饮筵, 对客骋其笔札。杜甫拾遗乘醉而言曰:‘不谓严挺之有此儿也’, 武恚目久之, 曰‘杜审言孙子, 拟捋虎须?’合座皆笑, 以弥缝之。武曰:‘与公等饮馔谋欢, 何至于祖考矣。’房太尉琯亦微有所误, 忧怖成疾。武母恐害贤良, 遂以小舟送甫下峡。母则可谓贤良也, 然二公几不免于虎口乎? 李太白为《蜀道难》, 乃为房、杜之危也……或谓章仇大夫兼琼为陈子昂拾遗雪狱, 高侍御适与王江宁昌龄申冤, 当时同为义士也。李翰林作此歌, 朝右闻之, 皆疑严武有刘焉之志, 其属刺史章彝因小瑕, 武怒, 遽命杖杀之。后为彝之外家报怨, 严氏之后遂微焉。”“李太白为《蜀道难》, 乃为房、杜危之也。”这是范摅归纳出来的此诗主题。《新唐书》 的编者也将这一段记载写进了《严武传》, 说明它的编者欧阳修、宋祁是赞成此说的。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笺注本, 他对《蜀道难》又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 叛军攻占长安, 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 即天宝十五载 (公元七五六年) 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 听到这个消息, 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 “欲言则不在其位, 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 不能自已, 故作此诗以达意”。

明代的胡震亨, 在其《唐音癸签》中, 也谈到过这首诗。他以为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说都是“傅会不足据’。他认为“《蜀道难》自是古 曲, 梁陈作者, 止言其险, 而不及其他。李白此诗, 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 万夫趦趄, 形胜之地, 匪亲弗居’等语用之, 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 故包括大, 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但取一人一事实之, 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 诸解者恶足语此。”

以上是历代诗评家对《蜀道难》主题思想的探讨。把这些意见 和原诗参研比照, 似乎萧士贇的讲法最合情理。由此, 明清两代讲唐诗的人, 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例如唐汝询、陈沆、沈德潜等, 就都肯定《蜀道难》是为明皇幸蜀而作; 分析得也很详细。但是, 有一件事, 他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 选录了与他同时代的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 共二百三十四首。他在自序中说这些诗创作的年代“起甲寅 (开元二年) , 终癸巳 (天宝十二载) ”。他选了李白的诗十三首, 其中就有《蜀道难》。这是一个无可推翻的证据, 证明李白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以前, 这样一来, 说它是讽谕明皇幸蜀的说法便不攻自破。因此, 施蛰存《唐诗百话》作结论说:“为此, 我们不取以上那些讲法, 而把此诗定为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诗。”施蛰存先生把李白《蜀道难》 定为“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诗”, 这个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但先生对此诗的分析解说, 有些又是可以商榷的。

施先生在文中说:“诗的创作方法, 完全用赋体。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 行旅的艰苦。”此话似只说对了一半。从《蜀道难》 的写作手法方面看, 全诗使用赋体, 无可争议。但说“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 行旅的艰苦”, 则不敢苟同。施先生在文中又说, “现在我依韵法来写, 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 实在只能说是两段。”我则认为, 从韵法角度看, 李白在诗中使用了五个韵;如果从思想内容和结构方面来看, 就应该是三段而非两段。

从诗的结构方面来看, 全诗分为三段, 首起至“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 写蜀道开凿之久远艰难。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至“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 极写自然之蜀道高峻难行。从“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至“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第三段, 极写社会之蜀道艰险难行。

关于第三段, 施先生是将“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一段作为第三段, 我则是将“胡为乎来哉”以前数句入第二段, 而将“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均作第三段。“枯松”三句明显仍写自然之蜀道, 故其下用“其险也若此”一句加以概括。“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是就自然之蜀道高峻艰险难行而发出的感慨, 所以归入第二段。对“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这一段文字, 施先生的理解有明显的失误。他在文中接着说:“这一段诗, 在李白是顺便提到, 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 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但这几句诗, 确实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 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 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施先生的这个说法我们也是不敢苟同的。

从创作意图方面看, 李白在诗中写蜀道开凿之艰难、自然之蜀道高峻难行、社会之蜀道艰险难行, 其目的就是想极力劝阻其友人西行入蜀。李白对“蜀道”的认识, 并非如我们一般人所认识的自然的蜀道, 他更看到了社会的蜀道的“险恶”。“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五句, 乍一看还是写自然之蜀道险要, 但它已经加入了人的因素, 就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之蜀道了。怎么可以把这种认识看作可有可无, 甚至认为它“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 而要把它从此诗中剔除呢?施先生说它的写作“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 这个说法我们不能接受。实际上, 这五句不但没有“破坏”全诗的统一性, 相反, 它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蜀道难”之认识。施先生之所以这么认为, 实在是因为太不了解李白的创作意图了。对这一点, 李白在《蜀道难》的文本中有清楚的表述, 施先生也曾把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它们是: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施先生在列出这些“骨干句子”之后, 进一步总结说:“这就是《蜀道难》的全部思想内容。其 他许多句子, 尽管写得光怪陆离, 神豪气足, 其实都是这些骨干句子的装饰品。”看看这些“骨干句子”, 难道还不足以看出李白的创作意图吗?

又, 施先生在《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 一文末尾的《增记》中说道:“近日又阅唐写本诗选残卷……唐人写本没有‘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二句。我也以为较好。因为上文没有描写锦城之乐, 这里就不应该忽然提到锦城之乐。这二句如果用作全诗的结语, 倒也还可以, 但下面明明还有一句重复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全评理以这一句领起, 底下两大段都以这一句作结束。可知李白作此诗, 章法很整齐。唯有这‘锦城’一句, 又是多余话中的多余话。”

《蜀道难》课后训练习题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板块教学,《蜀道难》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逐段讲解,然后在课堂结束部分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板块式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将教学内容以及过程呈“块状”分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笔者就将结合《蜀道难》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彻“板块式”教学。

一、板块一:疏通文意,丰富资料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高效阅读。针对这样的要求,在教学《蜀道难》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第一板块的时候,就注重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词语,同时搜集相关的资料,补充教学资源,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蜀道难》这篇课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属于难度较大的一篇文章,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兴趣不大,甚至有些同学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读写都比较困难的词语,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阅读的困难,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读。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个困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结成小组,自主解决文本阅读中的困难,同时利用网络或者通过书籍查找关于作者以及蜀道的相关知识,为深度解读文本做准备。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通过初读课文勾画出难读、难懂的词语,然后大家合作通过工具书解决字音以及字义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词语过程中的收获,然后利用课件介绍作者李白以及蜀道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风格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扫除了阅读障碍,基本体会到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在教学的第一板块中,教师基本上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的印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己查找整理资料,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为下一板块的深度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板块二:合作交流,理解内涵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一板块的设计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质疑,配合教师的适度引导,让学生围绕文本的中心问题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让学生养成自主独立阅读的习惯。

还是以《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为例。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以及主旨,把握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从中进行指导和点拨,最终将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为以下几个:1.这篇文章中一共有“三叹”,分别是哪“三叹”?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在文本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如何理解这几处画面的描写?3.在文本中作者使用了用典的手法,作者使用了什么典故,表明了什么观点?4.文章还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李白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析李白的情感,积极还是消极?有什么依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大家展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以及主旨有透彻的解读,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探究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解读文本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忽略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深刻的感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板块三:积累感悟,升华认识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以及主旨的解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欣赏,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板块教学的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蜀道难》一课教学的第三板块,教师安排的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角度或者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自主写一篇研究性报告,字数在700字左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具有一定理解表达能力的高中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经过精心的准备,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题目激情写作,例如有的学生设计的题目是《谈谈李白诗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夸张》,还有的学生写到《李白有没有政治预见性》或者《从〈蜀道难〉看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大家的角度新颖,想象丰富,很好的体现了现在高中生的文学素养。

撰写研究性报告的实践活动形式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新颖,因此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欲望,在写作的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得到了升华,对文本解读的方法掌握也更加透彻,可以说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不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和合作交流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启迪思维,提升能力。板块教学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尊重,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阅读不再困难,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义平.板块的力量——谈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的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6).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