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精选10篇)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1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热点文章素材:农村空心化
[标题示例]
1.留守农村谋发展要有道路自信 2.让乡愁有物可依 [开头示例]
近年来,大量的的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直接导致“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了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仅仅从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该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结尾示例]
农村稳,则全国稳;农业兴,则发展快;农民富,则全民富。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荒”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八方人民的努力下,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2篇
加强四风建设
前不久,有记者调查发现,中西部一个乡迎接扶贫检查团,仅表格、材料等的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纠治“注水材料”,挤干 “政绩水分”,是新一轮查找和整改“四风”突出问题的重要任务。惯于运用“政治正确”的幌子遮蔽基层真问题,善于运用大话套话空话掩盖工作不作为,是这一轮“四风”新表现的突出典型。
无论是写领导讲话还是整理文件报告,必须让文章合辙押韵、对仗华丽;到哪里都有专门负责写材料的人,连科级单位都设了“办公厅”;三五百字就能说清楚的事,硬拉到两三千字,大谈特谈领导如何重视„„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文牍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严重,“空心笔杆子”问题应当引起警惕。综合分析
重视写材料、重视“笔杆子”,不仅是行政流程的必需、推动工作的必要,很多时候也体现出党重视理论工作、文宣工作的优良传统。但不是任何材料和“笔杆子”都值得推崇。[意义] 沾染上不严不实作风的材料,沾染上形式主义习气的“笔杆子”,不仅影响实际工作,还会在人民群众眼里造成“语言腐败”“风气污染”。用材料“说话”、拿材料“邀功”的问题,照见弄虚作假的错误政绩观,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这也充分说明,改作风一刻都不能懈怠,好文风永远在路上。“笔杆子”空心化,实际上是工作空心化。因此,认真梳理和纠治“注水材料”,挤干文字游戏里的“政绩水分”,是这一轮查找和整改“四风”突出问题的重要任务。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唯实精神和实干作风的时代。是“虚”字当头还是“实”字挂帅,最终将关系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作为。摆脱“文牍主义”的窠臼,跳脱“材料政绩”的束缚,坚持以实绩为导向抓工作、促落实,才能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换来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第3篇
中国已成为老龄化国家之一。对于我国而言农村老龄化最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口比城市老年人口多。由于城镇化运动和进城打工比例增长导致农村主要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当中, 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年和儿童。[1]这些老人对养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但是农村养老目前存在各种问题亟需解决。因此,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 如何保障农村养老将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2.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的现状分析
2.1 家庭供给状况。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前者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主要来源,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只有很少部分的留守老人能享受到退休金。[2]在生活照料上, 农村留守老人主要还是依靠自己、配偶和子女。前两者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生活情感上, 由于子女主要在外地上班, 很少在农村停留探望老人, 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匮乏。
2.2 社区供给状况。
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 因此社区供给状况也不相同。部分农村地区仅仅能满足当地五保户的需求。作为社区养老的养老院虽然由国家出钱由社区运行, 但是受限于集体经济水平, 很多农村并没有养老院。即使有养老院存在, 也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和无专人照看的问题。[3]在农村医疗保障上, 农村缺乏医疗诊所。由于缺少活动设施和场所,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选择村里的商店作为休闲场所。
3.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供给存在问题
3.1 家庭供给功能减弱。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 无论哪种方式都让传统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巨大挑战, 因为农村留守老人传统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保障。留守老人与子女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 掏空了家庭养老的必要载体, 削弱了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基础。根据相关报道和调查, 目前农村青壮年既不能为留守老人带来稳定的经济保障, 又不能时刻照看老人。因此, 从这一方面而言, 家庭供给功能逐渐减弱。[4]
3.2 社区供给陷入困境。
农村社区保障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另外一种可靠的养老保障。但是农村社区供给目前受到种种限制, 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上困难。农村空心化背景下, 农村人力物力都受到影响, 没有足够人力资源提供给社区养老机构, 没有足够物资提供给农村留守老人。[5]虽然部分农村建设了养老院, 但是能提供的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也比较匮乏。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 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 导致社区还不能提供比较全面而完善的养老资源, 社区服务一时难以到位, 不能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
4.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的建议
4.1 建立以家庭支持为核心的经济供养体系。建立以家庭支持为核心的经济供养体系。首先有子女的老人应当从子女获取更多的养老资金, 满足留守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子女较多的家庭可以选择提前存一笔老人所需的养老金, 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6]从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上着手。子女可以提前为老人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保障日后留守老人的生活所需。有条件的子女可以选择给留守老人缴纳医疗保险, 让留守老人生病时能及时到医院就医。部分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无法为留守老人全额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因此需要多子女共同承担方式来解决。而政府应当对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家庭采取降低农缴纳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措施, 甚至直接免费办理。就目前而言,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最主要的是饮食和衣着。因此, 子女可以定期为老人提供粮食和衣服。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择亲自将食品和衣服带回家, 顺便看望老人。如果时间不允许, 可以选择邮寄的方式。
4.2 建立以社区支持为核心的生活照料体系。
建立以社会支持为核心的生活照料体系。在目前农村养老社区的基础上, 提高养老社区的硬件设施, 培养和引进更多养老人才, 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可靠的服务。农村社区应当建立农村留守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让留守老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对于经济发展良好的农村, 应当提供更多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老年服务。例如为老人建立固定生活服务站,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组织。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 老有所助。虽然政府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保障方, 但是政府主要从政策上指导农村养老应如何开展, 具体实施还需要依靠农村养老社区。农村养老社区适合对政府政策的落实, 从细节上保障留守老人。农村养老社区作为资料服务的实体, 需要联合家庭成员共同建立生活照料体系。具体做法:子女提供一定量的资金给社区, 由社区统一安排人员照顾老人;或者定期组织子女作为免费义工轮流到社区照顾老人, 既能降低资金压力, 又能时刻照看老人。
参考文献
[1]刘祖云, 武小龙.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殊途而同归——基于研究文献的理论考察[J].行政论坛, 2012, 19 (4) :82-88.
[2]钟乐, 龚鹏, 古新仁.农村规划中人口测算方法学研究[J].Modern Anthropology, 2015, 03:49-55.
[3]隋萌萌.在城镇化发展中化解农村“空心化”难题[J].2014.
[4]范成杰.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及其影响——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J].人口与发展, 2012, 18 (5) :11-16.
[5]康璇璇, 耿改智, 张小霞.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 2014 (24) :20-22.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4篇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5篇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
更多申论热点:http://v.huatu.com/beikao/20140516/111315.html
申论考试命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跟社会热点紧密相联,解决实际的发展、民生问题。基于这一点,华图赵老师精选了“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希望给考生带来帮助。
田园将芜胡不归?关键在于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蓝海。读了记者的回乡见闻,人气淡、留不住、地撂荒,胸口如堵大石。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乡村凋敝竟如斯?历史竟在诡异地重复?恕我先抛出结论:二者形貌或似,实质决然不同。传统社会里的乡村萧条往往是社会演进到“洪亮吉闭环”末端时的景象:人口剧增超出耕地容纳上限,剩余劳动力无处安放,社会动荡乃至万户萧疏。
而当下的乡村人气寡淡,则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表征: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城镇化吸纳,大批农民聚集到城市,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引擎。乡亲们去哪儿了?不是去逃荒,不是当流民,更不是为匪做盗,而是到长三角去、到珠三角去、到流水线上去,去制造、去创造甚至去创业。催促他们大年初二初三就迫不及待离开故土的,不是饥荒和鞭子,而是经济规律下看不见的手,这手叫收入激励,叫发家之梦。
说这些,并不是要掩盖问题、美化乡村的空心化。城市吸纳劳动力如长鲸吸百川,那么,乡村怎么办?空发“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终归无用,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广阔的蓝海。
故乡要想在现代化的基座上继续兴旺,必须解决好两块短板:一是得有“摇钱树”,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得完备。挣得不比城里少多少,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乡亲们何必背井离乡呢?其实,随着地方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已经出现回流迹象了。
http://v.huatu.com
要补短板,得打好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两张牌。县域经济不妨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以互补性为着力点促发展;乡村可以立足乡村特质这个独特资源,去挖掘、探索市场。淘宝上利用网络平台卖山药、红枣、核桃的农户不少,生意也挺红火。独特作物、青山绿水甚至乡韵乡愁,往往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发现它们的眼光和不避艰苦的努力。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6篇
在全国1000万中小学校教师中,乡村教师占到846万,正是这超过80%的乡村教师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天空。然而,正如有关报道披露的那样,基础不稳、队伍流失、人才断层等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
甘肃省宕昌县去年输转劳务工10万人,向省外输送劳务移民3000多人。青壮年纷纷离开乡土,老人、孩子孤独留守,这样的现状在西部乡村比较普遍。原本基础薄弱的乡村教育正在逃离大山的大潮下苦苦支撑,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去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短板,乡村教师群体面临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基本福利待遇缺乏保障,“重物轻人,重生轻师”的现状使他们长期缺乏关注,人才队伍流失严重。调查发现,我国的乡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下就可以算作“年轻教师”。有人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不远的将来谁来执掌农村教鞭?
近年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连续开展了“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这些教师的事迹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感人的事迹却无法缓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与城市教师相比,广大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精神生活不是用一个“差”字可以概括的。不要说寻找伴侣、生病看病这样的大事,有时甚至连吃上一碗热饭、喝上一杯干净的水、过上一个双休日等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求。
不论是“最美乡村教师”还是报道中接受采访的普通乡村教师,在谈到为什么能够长期默默坚守时,给出的答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舍不得、放不下这些农村孩子。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这些乡村教师留下来,不仅仅是出于这样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是出于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哪怕是世俗眼里物质方面的吸引力呢?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7篇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20分)
2.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要求方案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根据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在1200字左右。(50分)
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政府大力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目标下,农村税费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地正按照中央的部署,不断向前推进,切实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减轻农民负担,为建设新农村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最大的努力。
2.答案提示
虽然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不能沾沾自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具体措施如下:
(1)坚决贯彻落实有关“三农”的政策及法规,使中央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2)在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加大工作力度,使农民负担再减些。
(3)加大宣传力度,使税改政策和有关精神让每一位老百姓心中明明白白,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局面。
3.答案提示
农村税费改革深得人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具有悠悠灿烂历史的古老中
国,在广褒无垠的神州大地,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正悄然兴起,这就是千百年来戴在农民头上的“紧箍咒”——农业税被取消了。
它在中国大地上的粉墨登场,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春天般的气息,不
亚于东南亚海啸灾难给世人心灵的震憾和冲击。因为它搬掉了压在农民肩上几千年的巨石,赢得了亿万百姓的衷心欢迎。
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苦大众,为了养家糊口,靠自
己的勤俭持家,艰难地生存着。还要雷打不动地把手中的粮食交给封建统治者。建国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来减轻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农用物资、种子的价格如涨潮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对于老少边远差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种地不挣钱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经济学角度,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没有利润可图,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失败的。长此以往,农民弃荒、进城务工已是时代的一大特色,然而,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土地荒芜、国家粮食不足、城市压力巨增:交通、住房、入学„„。的确,在广大农村,农民除了上交农业税之外,还要供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自己的生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已是苦不堪言的农民,此时几乎失去了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兴趣。农村改革的航船驶向何方?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慧眼目光下,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作出了一项长远的战略决策,取消农业税,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晴天霹雳。
从燃起中国农村改革之火的安徽开始试点,逐渐铺开,现在试点省份已扩大到20个,试点地区农业人口6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3/4。农民负担大大减轻,有效地遏制了农村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理顺了农村的分配关系,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为农民快速走上富裕之路,为21世纪农村建设打通了一条平坦大道。
农村税费改革之花正盛开在农民的笑脸里。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8篇
本文由安徽行政学院大科公务员提供
会议指出,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定调农地改革坚持三条底线,预示新一轮土改大幕的开启。
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除了上述文件之外,包括有关“积极发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多个指导意见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
新土改加速推进,超出了很多权威专家的预料。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透露“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方案正在按照相关程序报批,快的话年内,慢的话明年年初,试点方案就会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深改小组审议的《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只是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组合拳中的一记重拳。在这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之后,各个相关部门还有几箭在弦。
另外据陈锡文透露,中农办负责起草的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提交有关方面讨论;农业部牵头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形成基本框架,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政策也将制定出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根据惯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本月内召开,而近期中央密集出台关于农村工作的顶层设计,也让市场对于即将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预期空前。结合此前中央系列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工作安排均剑指农村产权制度,有关专家预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或为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点。
事实上,1978年开始的第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强化了农民权利,解决了生产积极性的问题。而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将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上做文章,其创新意义和深远影响,可与前一轮改革比肩。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对于新一轮土改的核心,“放活土地经营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是新一轮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所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任务中,有超过50项和农业农村有关,而这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分析称,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亟需加快,新一轮改革必将提升效率与财富。
分析称,我国市场化改革历经三十多年,多数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实现了市场化,而土地要素市场化相对滞后。土地在农业、工商业、住宅间的配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而非由市场完成,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同时扭曲了财富分配,不利于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大方向是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据介绍,各种土地交易行为早已发生,包括耕地、宅基地和小产权房。消除土地市场分割、统一土地市场迟早到来。目前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经超过四分之一,部分土地向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但是由于历史问题的复杂性,相关政策在宅基地和小产权房问题上较为谨慎。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农村土地改革一直备受瞩目,土地改革、户籍改革以及新型城镇化构成未来农村改革的制度红利,也将是资本市场未来数年的重要投资主题。“近期政府多次出台有关土地流转的重要文件,意味着土地改革政策逐步落地。”2015 年的突破点着重在两个领域,城市工业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试点,从土地流转的模式来看,预计入股、出租等方式将会有所加速。
新土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首先是农村改革试验区扩大至58个。继11月底中央正式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后,农业部近日又在全国新批了34个县市作为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并安排5个方面共19项试验任务,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数量达到58个,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2011年底获批的第一批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如今已试点三年,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尚待总结。而针对目前全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问题,中央近期下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已经做出规范。
与此同时,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11月29日在具有农村改革发源地意义的安徽召开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出席会议的包括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等。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就曾表示,“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改革就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我觉得这样的试点,同等条件下安徽应该是优先的。”2012年第一批试验区中,安徽宿州和龙亢农场分别承担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和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改革试验任务。
近日农业部安排的第二批试点中,安徽金寨县和定远县入选,将分别就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试验。专家表示,地方层面的先行先试也很重要。虽然国家层面并没有给予安徽两个试验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不过安徽省内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早已在1年前开始实行,部分县市的改革效果不亚于试验区。
新土改明确了农村“三块地”的改革方向。
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的改革试点将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务。大方向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明晰土地所有权;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保障和丰富宅基地用益物权,构建完整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土地的资源和资产的双重作用,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畅顺,分配合理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针对这“三块地,这一轮改革主要有几大亮点。
一是将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类型,将集体土地明确归属为乡、村、小组三类集体产权主体,探索所有权的多种实现方式和经济组织形态。
二是按照土地使用方式和市场需要,建立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划拨,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类型,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的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真正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三是按照所有权产权关系,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探索宅基地的有条件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同时还要稳妥审慎的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以扩宽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四是在征地改革中,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补偿标准,建立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除此之外,还将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新土改的另一项内容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未来有望参与小城镇建设。原住建部村镇司司长李兵弟表示,“将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土地使用用途的情况下,也可能参与城镇化的进程,跟国有土地一样混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李兵弟解释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市场会出现混合业态。在土地利用上,很可能出现的一些混合用地,不一定都要变为国有企业的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也可以参与城镇化,不过需要符合规划和土地使用用途。李兵弟介绍,当前的城乡规划还没有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目前城乡聚落体系有600多座城市,1900多个建制镇,近20多年消失了100万个农村的聚落。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专家认为,将带来三个基本的改变,农村地区的聚落形式;以城市为主为重的公共服务的布局模式以及原来以农村农事为主的管理方式。“未来将形成以城市的社区,农村的社区、村民的自治组织共同结合的城乡的社区管理模式,”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让小城镇有效率的提升,职能的提升,使其成为我们带动农村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中间力量。
中央把握哪三条底线?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昨日召开的深改组第七次会议指出,3项改革——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三条底线”,即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
会议还指出,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试点的大前提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这三项改革的方向: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称,土地性质问题是根本的制度问题,不会发生变化。此外,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加,一定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土地红线也是一定不能打破的。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看来,这三条底线都是原则性内容。今后进行深化改革,就需要在这个框架里,不能为了改革,突破底线。
去年年底,官方公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这与传统数据18亿亩的耕地相比,仍然多出2亿亩。即便“多出2亿亩”,但中央仍然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9篇
背景链接
伴随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许多农村已不再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形象。一些村庄,乡间小道干干净净,农房墙体统一美化,就连犄角旮旯处也难觅垃圾踪迹。村干部说,现在政府专门有农村垃圾处理项目,村里垃圾定时运,农村不再是“灰头土脸”。不过,农村垃圾处理也有难题。干部说,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桶里厨余垃圾、残砖瓦片,甚至农药瓶子等混在一起,集中、转运难,后续处理也难。多年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有的村民觉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为啥还得费工夫分类,而且要用好几个垃圾袋,挺浪费的。有的不清楚如何分,扔垃圾倒成了麻烦事。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表明观点]
农村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关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观点分析] [意义]
第一,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第二,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
第三,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四,普及环保与垃圾的知识,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垃圾分类推行难的原因]
一是城市垃圾分类体系还不完善,即使社区有良好的初步分类投入,但后期分类运输、处理、利用上还存在不尽人意,让百姓看不到政府管理部门的“诚意”;
二是很多城市,包括试点城市的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的各项硬件设施还不健全;三是“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已成共识,但却是一句看得见、摸不着的口号,百姓无法真正感觉到资源再利用带来的利好;
四是部分城市出台了法规确保垃圾分类进入正轨,但显现出来的功效较为滞后,无约束力又无保障力。
[面临困难]
一是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督导和不督导效果差异明显。二是厨余垃圾处理是道中国特色的垃圾难题。中国菜中汤汤水水的厨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2/3。厨余垃圾经生化处理可以产生能循环利用的沼气,需要居民家庭把垃圾分干湿两类,准确投放率也仅有30%左右。
三是废品回收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未被重视。目前可回收物的价格较低,常常不能马上处理、无处存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积极性,加之干湿分类没有做好,被弃置的垃圾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被湿垃圾污染了,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人工分类分拣的成本。
[参考对策]
源头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若能在源头将可回收、可沤肥等垃圾分拣出来,能减少垃圾运输、处理的成本。
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成分构成迥异,照搬城市“有机”和“无机”分类方式,脱离村民实际生活,村民接受度不高。比如农村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多,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
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确保源头分类质量。
做好农村垃圾分类,还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针对村民的疑惑、遇到的问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干部及时解答。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监督小组,确保垃圾分类有人管、管得好。有的地方举办“最美庭院”“垃圾分类能手”等活动,农民踊跃参加;有的地方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小超市等兑换商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参与。
更多考试热点,读给你听: 网易云,喜马拉雅
申论热点农村空心化 第10篇
在全国1000万中小学校教师中,乡村教师占到846万,正是这超过80%的乡村教师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天空。然而,正如有关报道披露的那样,基础不稳、队伍流失、人才断层等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
甘肃省宕昌县去年输转劳务工10万人,向省外输送劳务移民3000多人。青壮年纷纷离开乡土,老人、孩子孤独留守,这样的现状在西部乡村比较普遍。原本基础薄弱的乡村教育正在逃离大山的大潮下苦苦支撑,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去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短板,乡村教师群体面临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基本福利待遇缺乏保障,“重物轻人,重生轻师”的现状使他们长期缺乏关注,人才队伍流失严重。调查发现,我国的乡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下就可以算作“年轻教师”。有人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不远的将来谁来执掌农村教鞭?
近年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连续开展了“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这些教师的事迹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感人的事迹却无法缓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与城市教师相比,广大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精神生活不是用一个“差”字可以概括的。不要说寻找伴侣、生病看病这样的大事,有时甚至连吃上一碗热饭、喝上一杯干净的水、过上一个双休日等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求。不论是“最美乡村教师”还是报道中接受采访的普通乡村教师,在谈到为什么能够长期默默坚守时,给出的答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舍不得、放不下这些农村孩子。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这些乡村教师留下来,不仅仅是出于这样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是出于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哪怕是世俗眼里物质方面的吸引力呢?
改善800多万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工作状况,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更是千百万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所系。这需要各级政府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解决困扰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气力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尽快缩短城乡教育差距;需要捐资助教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尽最大的努力,锲而不舍地改变乡村教师的生活状况;更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仅使乡村教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灯塔”,而且成为乡村文化的高地,从根本上扭转被边缘化的局面。
=================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网服务区=================
事业单位面试课程:
河北政法干警:http://he.huatu.com/zt/zfgj/
砖题库注册:http://he.huatu.com/zt/zktmk/
*****提示:下次访问本站可以直接百度搜索:河北华图教育http://he.huatu.com*****
*
河北华图服务平台【:加微信送图书:hebhuatu】【微博:@河北华图】【河北教师资格证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