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类型范文(精选9篇)
森林经营类型 第1篇
关键词:森林经营类型,森林经营类型组,近自然经营,森林多功能经营,新岐社区
1 引言
森林经营类型是将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划归同一类型,采取相对一致的经营方式与经营措施的小班集合体[1]。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2],一直是林业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
1991年,陈平留[3]等编制了福建省森林经营类型表,刘思跃[4]则提出了森林经营类型的分类系统并对湖北省竹溪县森林经营类型进行了划分。进入21世纪以来,受林业政策、森林经营理念、科学技术的影响,森林经营类型的研究和组织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海军[5]、任红丹[6]等先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把林地区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一般生态保护区、商品林经营区,然后进一步划分为新造型、抚育型、利用型、封育型、改培型、封护型、封禁型等经营类型。陈启元[7]根据立地因子、树种或树种组、培育目标、森林现状、细班个数和龄级面积规模、经营措施差异等把榕江县的森林划分为994个经营类型。郭爱萍[8]以区域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级为基本分类指标,把陵川县森林资源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集约经营4个类型组11个森林经营类型。
新岐社区是腾冲县林业局选定的第一个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村,由于腾冲县没有编制森林经营类型表,因此需要在编案过程中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本研究是编制新岐社区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的基础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可为今后腾冲县村级森林经营方案中的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新岐社区位于云南省腾冲县中和镇,地处东经98°15′25″~98°19′57″,北纬25°01′36″~25°06′51″,境内海拔1420~2571m,高差达1151m,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村委会所在地海拔1994m,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1560mm。新岐社区是个山区村,国土面积5360hm2,其中:林地5202.3hm2,占97.0%,非林地157.7hm2,占3.0%,活立木蓄积333053m3,森林覆盖率达95.3%。林地分为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和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4133.5hm2,占国土面积的77.12%,占林地面积的79.46%,其中:有林地4055.9hm2,占98.13%;灌木林地32.8hm2,占0.79%;未成林造林地34.9hm2,占0.84%;宜林荒山荒地9.9hm2,占0.24%;活立木蓄积280883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84.34%。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1068.8hm2,占国土面积的19.94%,占林地面积的20.54%,其中:有林地1053.8hm2,占98.60%;未成林造林地15.0hm2,占1.40%;活立木蓄积52170h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15.66%。2013年末农户数1168户,总人口4464人,其中农业人口435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4185.2万元,其中林业收入以965.8万元排在第一位,占23.1%,是主要收入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7763元。可见,合理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对新岐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编案工作组于2014年10月至12月基于法国Pleiades-1B卫星影像(全色分辨率为0.5m,多光谱分辨率为2m,经正射校正、融合后制作成分辨率0.5m的调查底图),按照二类调查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新岐社区森林资源调查,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即此次调查形成的小班图层和属性数据。
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指导思想
近自然林业理论起源于德国,是德国林学家盖耶尔(Gayer)在1898年提出的[9],其基本内涵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其遵循的原则是珍惜立地潜力、适地适树、针阔混交、复层异龄经营等[10]。森林多功能经营是指在充分考虑森林自身的多功能禀赋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基础上,通过实施综合的经营活动使森林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效益[11]。新岐社区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商品林多,公益林少,公益林面积仅占4.36%;二是人工林多,天然林少,天然林面积仅占7.39%;三是纯林多,混交林少,混交林仅占43.05%;四是个人所有的林地多,集体所有的林地少,集体所有的林地仅占36.56%;四是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对林地的依赖很大,林业是集体经济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基于上述问题,新岐社区无法把更多林地区划为公益林,仅依靠分类经营无法满足新岐社区及周边区域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新岐社区森林经营的目标只能是发展多功能森林,而实现的途径只能是近自然经营。因此,新岐社区用材林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区森林资源状况,加强抚育,科学补植,不断调整林分结构,走森林近自然经营的道路,以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和发挥森林多重效益为目标,发展多功能森林,实现森林永续经营。这同时也是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指导思想。
3.3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依据
根据森林经营类型的定义,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依据包括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技术特征、经营方式和经营措施。结合新岐社区森林资源特点,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依据主要是林种、树种、起源、立地质量、主要技术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主要技术措施是该森林经营类型的森林实现永续经营宜采取的主要经营技术,而不是该森林经营类型在本经理期内宜采取的经营措施,这一点与经营措施类型的经营措施不同。
3.4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方法
按亚林种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组,用亚林种命名,如“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组”,在经营类型组内:防护林按起源组织森林类型,用“起源+亚林种”命名,如“天然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用材林按立地条件、起源、经营目标组织森林类型,用“立地质量+起源+经营目标+林种命名”,如“优良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经济林按树种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用“树种+亚林种”命名,如“板栗果树林经营类型”。由于新岐社区用材林经营的目标是发展多树种、多龄级、混交的多功能森林,因此用材林没有按树种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按规划林种和立地条件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组和森林经营类型。非林部门管理的林地按相同的方法组织森林经营类型,以供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提出建议性质的经营意见。
3.5 数据处理方法
把小班图层和属性数据库添加到Arcmap中,添加森林经营类型、森林经营类型组等字段,利用Arcmap“按属性查询”的功能,首先按亚林种构建查询表达式,分别对森林经营类型组字段赋值。然后利用“定义查询”功能显示不同森林经营类型组,再用“按属性查询”功能,按立地条件、树种、经营目标、起源等不同组合构建查询表达式选择小班,对森林经营类型字段赋值。在Excel中统计各经营类型的面积,并在Arcmap中制作森林经营类型分布图。
4 结果与分析
新岐社区林地组织为4个森林经营类型组11个森林经营类型(表1),森林经营类型的分布情况见图1。
4.1 水源涵养林森林经营类型组
总面积230.3hm2,包括天然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和人工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2个森林经营类型。
4.1.1 天然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38.2hm2,其中:纯林1.5hm2,混交林31.7hm2,其他灌木林5hm2。起源为天然或人工促进,森林经营的目的是培育复层混交林,提升其水源涵养功能,并储备大径材,主要经营技术措施:以管护为主,适当抚育和补植,维持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
4.1.2 人工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192.1hm2,其中:纯林71.3hm2,混交林114.5hm2,未成林造林地6.3hm2,起源为人工,经营目的是培育复层混交林,提升其水源涵养功能,并储备大径材,主要经营技术措施:管护与抚育改造相结合,采用渐进式调整的措施,培育多树种、多龄级的森林,促使其恢复天然植被。
4.2 其他用材林经营类型组
总面积4155.4hm2,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3429.1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726.3hm2,包括优良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中等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低等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优良立地条件人工珍贵树种用材林经营类型、中等立地条件人工珍贵树种用材林经营类型、低等立地条件人工用材林经营类型6个森林经营类型。
4.2.1 优良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181.2hm2,均为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其中纯林48.5hm2,混交林104.9hm2,其他灌木林27.8hm2,起源为天然或人工促进,立地质量为优或良,其经营目标是培育大径材、特大径材,经营方式为近自然的目标树经营法,不得使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对成过熟林进行低强度择伐利用,采伐强度不超过40%,对中、幼龄林根据郁闭情况进行抚育采伐,抚育采伐强度不超过20%,对其他灌木林分期进行局部改造,更新方法主要为人工更新,更新树种为秃杉、红花木莲、滇楸、马蹄荷、南亚含笑、光皮桦、旱冬瓜等珍贵乡土树种,更新树种应多样化。
4.2.2 中等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151.1hm2,均为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其中纯林38.2hm2,混交林112.9hm2,立地质量为中,其经营目标是培育中径材、大径材,经营方式同样为近自然的目标树经营法,不得使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对成过熟林可进行低强度择伐,采伐强度不超过40%,对中、幼龄林根据郁闭情况进行抚育采伐,抚育采伐强度不超过20%,更新方法主要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天然更新不良的部位进行人工补植,补植树种以原生树种为宜。
4.2.3 低等立地条件天然用材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26.7hm2,均为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其中纯林24.5hm2,混交林2.2hm2,立地质量为差,经营方式同样为近自然的目标树经营法,不得使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对成过熟林可进行低强度择伐,采伐强度不宜超过20%,不能使地表覆盖度大幅降低,对中、幼龄林可根据郁闭情况进行抚育采伐,抚育采伐强度不超过20%,更新方法基本为天然更新,仅在无法完成天然更新的部位补植原生树种。
4.2.4 优良立地条件人工珍贵树种用材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3040.8hm2,其中纯林1813.5hm2,混交林1197hm2,未成林造林地26.8hm2,宜林地3.5hm2。按管理部门分: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2497.8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543hm2。起源为人工,立地质量为优或良,其目标是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特大径材,同时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经营方式为近自然的目标树经营法,通过确定目标树、不断调整林分结构的方式建设珍贵树种用材林,对成过熟林采用低强度择伐,采伐强度不大于40%,采伐后补植珍贵树种,对于纯林,补植树种不得与优势树种相同,对中幼龄林根据郁闭情况进行抚育补植,对杉木纯林进行皆伐改造,对未成林造林地加强抚育补植进行调整,宜林荒山荒地营造珍贵乡土树种混交林,培育多树种、多龄级、多功能的近自然人工林。
4.2.5 中等立地条件人工珍贵树种用材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633.3hm2,其中纯林426.1hm2,混交林197.8hm2,未成林造林地3.9hm2,宜林荒山荒地5.5hm2。按管理类型分:林业部门管理的510.3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123hm2。起源为人工,立地质量为中,其目标是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特大径材,同时发挥森林多重效益。经营方式为近自然的目标树经营法,主要技术措施与优良立地条件人工珍贵树种用材林经营类型相似,但经营强度低、经营周期长。
4.2.6 低等立地条件人工用材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122.3hm2,其中纯林21.2hm2,混交林87.3hm2,未成林造林地12.9hm2,宜林荒山荒地0.9hm2。按管理类型分:林业部门管理的62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60.3hm2。起源为人工,立地质量为差,其目标是培育大径材,同时发挥森林多重效益。经营方式为近自然的目标树经营法,对成过熟林可采取低强度择伐,择伐强度不宜超过30%,对中幼龄林根据郁闭情况进行抚育或封育,抚育强度不宜超过20%,对未成林造林地以局部割灌抚育和补植为主,宜林荒山荒地宜营造低密度、多树种混交林,促使其逐步恢复天然植被。
4.3 果树林经营类型组
总面积587.9hm2,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295.1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36hm2,包括板栗果树林经营类型、核桃油茶复合经济林经营类型2个经营类型。
4.3.1 板栗果树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36.8hm2,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0.8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36hm2。经营目标是生产坚果板栗,主要经营技术是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
4.3.2 核桃油茶复合经济林经营类型
总面积551.1hm2,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294.3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256.8hm2。这类经济林比较特殊,其上层为核桃,下层为腾冲红花油茶,核桃已进入初产期或盛产期,油茶均为产前期,其经营目标是生产核桃干果和腾冲红花油茶籽。经营的主要技术措施:加强施肥、整形修剪、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
4.4 食用原料林经营类型组
总面积228.7hm2,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179hm2,非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49.7hm2,仅包括腾冲红花油茶食用原料林经营类型1个经营类型,树种为腾冲红花油茶,经营目标是生产腾冲红花油茶籽,主要技术措施是加强施肥、整形修剪、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
5 结语
本研究把新岐社区林地组织为4个经营类型组11个森林经营类型,并制作了森林经营类型分布图,提出了各森林经营类型的经营目标、经营方式和主要技术措施,为新岐社区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立足于立地质量、经营目标和长期的经营技术特征(而不是应由经营措施类型来体现的经理期内的技术措施)来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结果导致不同林相、不同地类、不同树种的森林归入同一个森林经营类型,与部分学者[2,8,12,13,14,15,16]的研究结果相左,这是由于本研究强调森林经营类型的长期稳定性,通过调整后能形成相似的林分状况,采用相似的技术方法的小班就组织为同一个森林经营类型。新岐社区森林经营理念为近自然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经营的目标是形成“永久的森林”,经过调整,地类将全部形成有林地,优势树种则会处于动态变化调整之中,这样的森林经营类型组织方法适宜新岐社区的经营需求,也符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要求,但其他地区借鉴时应特别注意当地资源状况和经营需求是否与新岐社区相同或相似。
森林经营类型 第2篇
第二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
(一)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多种功能,植物资源丰富或者次生植被好,通过封山育林和各种抚育措施,能够逐步恢复原来植被的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区;
(二)珍贵稀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种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候鸟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珍贵树种和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主要产地;
(三)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
第三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报请批准: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县、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再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条 在本自治区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或者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或者所在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市、县、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公安、环保、土地、水电、旅游、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林业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管理。
第五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综合体,以保护热带、亚热带珍稀动植物为重点,为科研、教学提供实验研究基地。
第六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必须贯彻“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和合理利用资源,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方针。
第七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考虑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避开集体的土地、山林(含群众的自留山);确实不能避开的,应当严格控制范围,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协同当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保护区界线,由林业主管部门征求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后提出方案,经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条例第三条规定报批。
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其管理机构应当即与当地人民政府商订区界协议,落实土地、山林权属,明确周边界线,标桩立界,并划分管护责任区,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
国家计划进行重大经济建设的地区,以及有土地、山林权属争端的地方,不宜新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的解除或者变动级别、调整范围、改变隶属关系的,必须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计划,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其具体任务是:
(一)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种源及其自然环境;
(三)定期进行动植物资源监测和调查,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四)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的途径;
(五)进行巡逻检查,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护林防火,防治林木病虫害;
(六)利用荒山、荒地开展造林育林,扩大森林面积;
(七)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八)在确保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带动和帮助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第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所在和毗邻的县、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需要,可以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机构或者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当地上级公安机关领导。
自然保护区的公安机构或者公安特派员负责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然资源情况,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核心区只供进行观测研究;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者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修建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及其他设施,已建立的要限期治理、调整或者拆迁。
第十六条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与国外签署涉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协议,必须征得林业部的同意;涉及地方自然保护区的,必须征得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的人员,必须遵守本条例和有关规定,并交纳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固定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可以承包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劳动或者管护任务,以增加经济收入,并协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旅游业务,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有关部门投资或者与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
(三)对旅游区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路线;
(四)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要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五)设置防火、防盗、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第十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一)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资源成绩显著的;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和生物资源自然演变规律,成绩显著的;
(三)同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的;
(四)其他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有显著成绩或者重大贡献的。
第二十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致使自然保护区资源或者财产遭受损失、破坏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条例,可制订实施细则,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解释。
沙地森林植物条件类型划分 第3篇
沙地所处气候带不同, 则沙地光、热、降水等条件都有极大差别。例如, 同样机械组成的沙地, 处在不同的气候地带, 沙地持水能力相同, 但沙地总的含水量不同。根据气候条件, 我国可划分成5个森林植物条件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荒漠草原区、荒漠区。在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区, 沙地造林仅依靠沙丘水分已经不足, 必须特别注意地下水及矿化度。植物种类和覆盖度是直接影响沙地流动性和水分及养分的因子。覆盖度小于5%的沙地为流动沙地;5%~15%的沙地为弱植被沙地;15%~30%的半固定沙地;大于30%的沙地为固定沙地。沙地的主要植物种是和沙地植物演替阶段一致, 它可以反映沙地水分和养分状况。
2 沙地森林植物条件肥力因子
对于流动沙丘来说, 要特别注意沙丘的流动性, 沙丘的高度和部位是划分类型的重要依据。把这2个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把沙丘的风蚀沙埋程度化分成4级: (1) 强度风蚀:大沙丘迎风坡中下部风蚀区及中小沙丘的迎风坡; (2) 中度风蚀:大沙丘迎风坡的中下部; (3) 弱度风蚀:沙丘的水质丘间地; (4) 沙埋区:沙丘的背风坡基部。
按沙地水分状况, 可把不同机械组成的沙地分成低容水沙地, 高容水沙地, 这2种沙地在沙地肥力和经济利用方向上有很大差别。按沙地的肥力状况可分成3级: (1) 贫瘠沙地。这一类沙地属于低容水沙地, 粗中粒沙地, 中粒沙地都属于这类沙地。一般流动沙丘多属这种类型, 在这种沙地上乔木树种生长相差。在低容水沙地, 只有靠地下水或地形的特殊部位, 如背风坡基部杨、柳等乔木树种才有一定的生长量。国外和我国的造林实践证明, 只有最耐贫瘠的树种, 如樟子松、油松、洋槐、沙枣等才能生长。 (2) 较贫瘠沙地。土壤为粘质沙土, 或为具有不厚的沙壤间层和粘壤土间层的沙地, 营养条件较贫瘠沙地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多数树种, 仍不能迅速生长, 在草原区榆林这类沙地上8年生旱柳, 林分已出现枯梢现象。 (3) 较肥沃沙地。属于这一类沙地有粉沙地、沙壤土, 底层有可以利用的粘壤土和粘土的沙地以及具有沙壤土或粘壤土间层, 而且间层厚而分布不深的沙地。
3 沙地森林植物条件水文因子
地下水分布的深度是影响沙地水分的重要因子。一般地下水分布在1~2m深处, 大多数树种都能良好地生长;地下水小于0.5m的沙地就必须选择耐湿的树种;地下水大于5m在草原区要选择耐旱树种, 而在荒漠草原等干旱区乔木树种则不能生长。在植物根系可及的范围内, 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所含有矿物盐的种类, 对植物生长有很重要影响。按地下水矿化程度可分成以下4类: (1) 淡化及弱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小于3g/L, 一般树种均能适应; (2) 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3~10g/L, 耐盐树种可以生长; (3) 强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10~20g/L, 仅适合抗盐性最强的树种; (4) 极强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20g/L以上, 树种不能生长。在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情况比较普遍, 应特别注意土壤含盐量, 按盐渍化程度可分为:一是非盐渍化及弱盐渍化沙地:含盐量0.3%以下, 一般树种都能生长;二是中盐渍化沙地:含盐量0.3%~0.7%, 耐盐树种可以生长;三是强盐渍化沙地:含盐量在0.7%以上, 必须进行改良土壤措施, 否则不适于造林。
4 沙地森林植物条件流动性因子
沙地紧实度是影响沙地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在沙地疏松情况下, 通气性良好, 有形成沙地凝结水的适宜条件, 并有利于植物发展强大的根系, 在广大的土层中吸收水分、养分。紧实的沙地, 植物根系很难穿过紧实沙层, 通气性也不好, 不利植物生长。紧实的沙地, 应特别注意整地的方式, 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因沙地起源不同, 沙地下伏物有以下几类:基岩、黄土、古代冲积沉积物, 埋藏土壤或粘土间层。按下伏物对植物的作用可分成2类:一类是妨碍根系伸展的基岩、极坚实的粘土、盐渍层, 如分布深度小于2m, 对植物不利。另一类是不妨碍植物根系伸展, 而且能增加养分, 提高保水力的埋藏土壤, 或较厚的粘质间层。这一类下伏物分布在地下0.5~2m, 对植物生长最为有利。
影响沙地植物成活和生长的因子错综复杂, 因此, 划分沙地森林植物条件类型的工作, 只有正确全面的综合环境因素, 掌握主要因子, 并确定制约植物成活和生长的主导因子, 按基本质差别和数量等级加以区分。确定森林植物条件类型的名称, 则不需罗列所有因子, 只择其中主导因子及1~2个主要因子命名。
(责任编辑舒丹丹)
摘要:沙地的自然条件极为复杂, 为了能在固沙造林时正确地选择树种和因地制宜的拟定造林技术措施, 必须把环境条件近似的沙地进行归类, 也就是先要进行划分森林植物条件类型的工作。本文从沙地森林植物条件气候因子、肥力因子、水文因子、流动性因子4个方面对沙地森林植物条件类型划分进行分析。
森林经营类型 第4篇
沿辽河水系设置临时标准地,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山区6种植被类型下土壤都表现出较强的渗透性能.A层的初始入渗率(f0/mm・min-1)12.8~61.1,平均值为38.7,B层16.8~41.7,平均值为27.0,C层29.2~38.2,平均值为24.4 ;A层的稳定入渗率(fc/mm・min-1)2.6~4.2,平均值为3.5,B层2.2~4.1,平均值为2.9,C层1.1~3.3,平均值为2.2;A层的饱和导水率(k10/mm・min-1)1.53~2.23,平均值为1.86,B层0.77~2.05,平均值为1.27,C层0.50~1.28,平均值为0.79.不同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壤发生层次的`入渗能力差异显著:一般地,阔叶林下土壤的入渗性能明显好于针叶林,榛丛下土壤也表现出很好的渗透性能;不同土层入渗性能大小为A层>B层>C层.林龄差异在2个龄级以上时,林龄越大,土壤初渗性能越好.用Horton方程拟合土壤饱和渗透过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近.
作 者:高人 周广柱 作者单位:高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
周广柱(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东大河林区森林植被资源类型及特点 第5篇
植被(vegetation)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环境和资源价值[1]。对植被的认识深度,决定了人类对其利用方式和管理策略,是进行生态区划和评价、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公益价值化、生物多样性保育、重大工程和规划生态评价等研究的基础。
20082011年,在东大河林区的石门子沟、四儿沟、老人头沟、东沟、中沟、西沟、二沟、四沟、五沟、六沟、深沟、长草沟、石头沟、白石嘴、火松林、石梯子设置调查样带,调查样带宽100~200 m、长8~30 km,在样带上分别设置20 m20 m的乔木林样地和8 m8 m的灌木林样地进行森林植被调查,参照文献的植被分类方法和原则[2,3,4,5,6],将东大河林区的森林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6个森林植被类型,并探讨了森林植被的特点。
1 森林植被类型
1.1 针叶林植被型组
主要为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型中的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植被亚型。
(1)华北落叶松林(Form.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属寒温性落叶针叶林群系组、落叶松群系。华北落叶松是我国特有树种,原产华北地区海拔1 600~2 500 m的山地;阳性树种,能耐低温,耐旱性强,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不很严格。1975年前后东大河林区开始营造人工林,造林地海拔2 600~2 800 m,坡向为北坡至东坡,坡度5~15°,株行距1 m1 m,密度700~950株/hm2,土壤为森林褐色土、山地栗钙土等;幼林平均树高5~10 m,树高年生长量0.2~0.3 m,胸径8~12 cm。林下灌木有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 Fisch)、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 Lodd)、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 Turcz)、拟小檗(Berberi dubia Schneid)等,高度1.0~1.3 m,盖度10%~20%;草本植物有珠芽蓼、蒿、甘青青兰、纤细风毛菊(Saussurea graciliformi Lipsch)、乳白香青、小花棘豆、卵叶扁蕾、鳞叶龙胆以及禾本科植物,盖度20%~30%,高度10~20 cm。
(2)青海云杉林(Form Picea crassifalia)。青海云杉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种,祁连山北坡是青海云杉的分布中心,多呈带状、块状与阳坡草原镶嵌分布,形成森林草原复合生态系统[7]。青海云杉林属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云杉冷杉林群系组,为东大河林区唯一的常绿针叶乔木森林类型,分布于海拔2 800~3 300 m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呈带状或块状与阳坡的草原、灌丛复合镶嵌分布,构成山地森林草原景观。主要由青海云杉组成纯林,少数地带有与山杨混交,林分郁闭度0.2~0.8,平均胸径17.3 cm,平均树高9.2 m,蓄积量50~150 m3/hm2,密度3 000~8 000株/hm2;群落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4层组成,乔木层优势种为青海云杉;灌木层优势种有金露梅、柳(Salix spp)、鬼箭锦鸡儿[Caragna jubata(Pall)Poir]、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 ex Roem et Schult)、狭叶鲜卑花[Sibiraea laevigata(L)Maxim va angustata Rehd]、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 Rupr)等,高度0.5~1.3 m,盖度5%~25%;草本层高度10~30 cm,盖度30%~60%,种类组成相对丰富,有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nm L)、藓生马先蒿(Pedicularis muscicola Maxim)、披针苔草、芹叶铁线莲(Clematis aethusifolia Turcz)、光果婆婆纳(Veronica rockii Li)、莲叶点地梅(Androsace henryi Oliv)、马河山黄芪(Astragalus mahoschanicus Hand-Mazz)、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 var flore-minore Maxim)等数十种;苔藓层高度2~12 cm,盖度50%~80%,以山羽藓[Abietinella abietina(Hedw)Fleisch]为主。林下土壤主要为森林褐色土。青海云杉是西北地区的特有种,为优良的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树种。
1.2 阔叶林植被型组
主要为温带阔叶林植被型中的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植被亚型,如山杨林(Form Populus dvidana)。在甘肃省分布很广泛,东大河林区分布于冷龙岭北麓海拔2 600~3 100 m的阴坡、半阴坡,多为纯林,少数与青海云杉混交,郁闭度为0.3~0.7,平均林龄20~35年,平均树高3~6 m,平均直径6~10 cm,密度1 100~3 600株/hm2,蓄积量22~37 m3/hm2;灌木层盖度5%~10%以上,平均高1.2 m,常见的种有银露梅、西北栒子(Cotoneaster zabelii Schneid)、蒙古绣线菊(Spiraea mongolica Maxim)、西北小蘗(Berberis vernae Schneid)、红花忍冬(Lonicera syringantha Maxim)等;草本层盖度20%~40%,种类有珠芽蓼、唐松草、点地梅、钉柱萎陵菜、苔草等,苔藓层发育较好,盖度20%~40%,厚度3~7 cm,主要种类有羽藓、山羽藓。土壤为森林灰褐土,土层较深厚肥沃。
1.3 灌丛和灌草丛植被型组
1.3.1 温带常绿针叶灌丛植被型。
主要为温带常绿针叶灌丛植被亚型,如沙地柏灌丛(Form Sabina vulgaris)。沙地柏为多年生常绿匍匐灌木,刺形叶常生于幼枝顶部,球果成熟时含2~3粒种子,可以进行种子繁殖和压条、扦插等无性繁殖,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灌丛分布于海拔2 800 m以下、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和沟谷,平均高为30~50 cm,平均冠幅1.5~3.0 m,组成灌木主要有小叶金露梅、置疑小蘗、西藏忍冬、高山绣线菊、驼绒藜等,盖度5%~10%,平均高度40~60 cm,草本层有乳白香青、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秦艽、小花棘豆、醉马草、聚头蓟、蒲公英、蒿类、高山紫菀、克氏针茅、西藏苔草等平均高度10~30 cm,盖度10%左右。土壤为森林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
1.3.2 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
1.3.2. 1 寒温带落叶阔叶灌丛植被亚型。
(1)山生柳灌丛(Form Salix oritrepha)。山生柳为我国特有种,是高山灌丛的优势种或建群种[8],株高1.0~1.5 m,盖度50%~60%。灌丛呈带状分布于青海云杉林上线海拔3 200~3 400 m的阴坡、半阴坡,生境阴湿,总盖度80%~90%,平均高为1.0~1.5 m,伴生灌木主要有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刚毛忍冬、高山绣线菊等;草本层主要由珠芽蓼、圆穗蓼、甘肃马先蒿、华马先蒿、假耧斗菜、全缘叶绿绒蒿、垂头菊、虎耳草等高山草甸成分组成,盖度30%~40%;苔藓层较为发育,盖度可达30%~40%。
(2)杯腺柳灌丛(Form Salix cupularis)。杯腺柳是柳属的耐寒种类,以其为优势种组成的灌丛,属于高寒落叶阔叶灌丛。垂直分布于海拔3 000~3 200 m的阴坡、半阴坡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上,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原生植被,群落盖度70%以上,株高1.0~1.5 m,季相为营养期亮绿色,花期黄绿色,休眠期棕褐色。群落主要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2层。灌木盖度45%~70%,灌层高45~100 cm,伴生种主要有山生柳、金露梅、鬼箭锦鸡儿等;草本层较发达,盖度为40%~60%。主要有珠芽蓼、嵩草、马先蒿、垂头菊、风毛菊、唐古特碎米荠、肉果草(Lancea tibetica)、早熟禾等。
(3)金露梅灌丛(Form Dasiphora fruticosa)。主要分布于海拔2 950~3 700 m潮湿河滩地淘谷地,山麓平缓起伏的阶地,坡度<30°的山地阴坡和高海拔的山地阳坡[9]。东大河林区分布于海拔2 700~3 700 m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山麓起伏平缓的阶地,潮湿河滩地、河谷地,土壤为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黑钙土、亚高山栗钙土,生态幅很宽,基本不受海拔、坡向的影响。灌丛群落季相营养期为深绿色,花期金黄色,休眠期灰褐色。群落总盖度50%~80%,灌木盖度35%~50%,灌层高40~80 cm,伴生种有高山绣线菊、小叶金露梅(Dasiphora parvifolia)、银露梅(Dasiphora glabra)、鬼箭锦鸡儿、忍冬、柳等;优势种为金露梅,株高40~100 m,盖度20%~40%;草本层种类丰富,盖度为30%~70%,主要有喜马拉雅嵩草、珠芽蓼、风毛菊、龙胆、小花草玉梅、萎陵菜、苔草、早熟禾、甘肃马先蒿、火绒草、乌头(Aconitumszechenyianum)、乳白香青(Anaphalislactea)、黑褐苔草、甘肃棘豆等。
(4)鬼箭锦鸡儿灌丛(Form Caragana jubata)。鬼箭锦鸡儿为高寒中生多刺灌木,是亚洲高山灌丛群落中较重要的建群植物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海拔3 000~3 800 m的山地阴坡,阳坡、半阳坡也有分布,喜高寒、阴湿环境,也耐干旱。灌丛季相营养期为绿色,花期粉红色,体眠期灰棕色[9]。灌丛高50~70 cm,茎单生直立,具有轴刺和地下根状茎,可进行无性繁殖;群落总盖度60%~80%,灌木层以鬼箭锦鸡儿占优势,盖度30%~50%,伴生种有高山柳、金露梅、高山绣线菊、小蘗等;草本层由小嵩草、矮嵩草、喜马拉雅嵩草、珠芽蓼、苔草、羊茅、早熟禾、萎陵菜等中生草甸成分组成,种类较丰富。土壤以亚高山草甸土、森林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为主。
(5)天山花楸灌丛(Form Sorbus tianschanica)。灌木或小乔木,高3~6 m,分布于海拔2 700~2 900 m的阴坡、半阴坡峡谷中,坡度30°以上,灌丛呈明显的斑块状,季相营养期为绿色,花期红色,秋季落叶期为红色,休眠期黄棕色。灌丛盖度20%~50%,高为2~4 m,伴生灌木有金露梅、青甘锦鸡儿等,草本层盖度30%~40%,高为5~10 cm,主要种类有钉柱萎陵菜、棘豆、蒲公英、苔草等,土壤为森林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
(6)青甘锦鸡儿灌丛(Form Caragana tangutica)。分布于海拔2 600~2 900 m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坡度25°以上,灌丛呈明显的斑块状,季相营养期为绿色,花期黄色,体眠期棕灰色。灌丛高度0.8~1.2 m,盖度20%~50%,建群种有金露梅、西北小蘗、双花忍冬、爬地柏等,草本层高为10~20 cm,盖度10%~40%,主要建群种有钉柱萎陵菜、点地梅、棘豆、蒿以及醉马草等禾本科植物,土壤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等。
1.3.2. 2 温带落叶阔叶灌丛植被亚型。
(1)短叶锦鸡儿灌丛(Form Caragna brevifolia)。主要分布于海拔2 950~3 150 m的阶地边缘半阳坡,沟岸谷边的沙石坡和山地阴坡的亚高山栗钙土上[9]。在东大河林区主要分布于海拔2 750~3 150 m的阶地边缘半阳坡、半阴坡,沟谷边的沙石坡和山地阴坡,土壤以栗钙土为主。灌丛呈明显的斑块状,季相营养期为灰绿色,花期粉红色,体眠期棕灰色。灌木盖度为20%~30%,高为30~50 cm。一般仅为优势种短叶锦鸡儿,伴有少量金露梅,在沟谷地带伴生有高山绣线菊、柳、双花忍冬、拟小蘗、水恂子等。盖度10%~40%。草本层主要有马蔺(Iris ensata)、珠芽蓼、甘肃棘豆、蒲公英、马先蒿、乳白香青、苔草、鹅冠草(Roegneria kamofi)、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等。草本盖度一般为20%~35%,高度20~40 cm。土壤主要为山地栗钙土。
(2)鲜黄小蘗灌丛(Form Berberis diaphana)。主要分布于海拔3 100~3 300 m,坡度为20~30°的阴山阳坡、半阳坡亚高山黑钙土,亚高山栗钙土上[9]。东大河林区主要分布于海拔2 600~2 900 m的沟谷两侧的山坡,坡度为15~30°。灌丛呈明显的斑块状,灌木层盖度40%~60%,高为1.7~2.0 m。优势种为鲜黄小檗,分盖度为20%~40%,伴生种主要有高山绣线菊、红花忍冬、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金露梅、银露梅(Dasiphora davurica)等。草本盖度平均为40%~60%,主要有珠芽蓼、矮嵩草、早熟禾、萎陵菜(Potentila chinensis)、银莲花、火绒草、乳白香青、蒲公英等。土壤主要为山地栗钙土、森林灰褐土。
(3)西北栒子灌丛(Form Cotoneaster zabelii)。分布于海拔2 700~2 900 m的西北坡,坡度15~30°;灌丛季相营养期为灰绿色,花期粉红色,体眠期红棕色。灌丛盖度15%~35%,平均高为0.2~0.4 m,常见的伴生种有银露梅、蒙古绣线菊(Spiraea mongolica)、西北小蘗、小叶忍冬等;草本层高为0.2~0.3 m,盖度75%~85%,种类有披针叶苔草、唐松草、点地梅、珠芽蓼、蒿、钉柱萎陵菜等,苔藓层盖度10%~20%,厚度3~8 cm,主要种类有羽藓和山羽藓。土壤为森林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土层较深厚肥沃。该灌丛是遭人为破坏后逐渐恢复起来的。
1.4 荒漠植被型组
主要为温带荒漠植被型。
1.4.1 灌木荒漠植被亚型。
(1)蒙古扁桃灌丛(Form Prunus mongolica)。蒙古扁桃是蔷薇科李属旱生灌木,是蒙古高原古老残遗植物之一,为蒙古高原的阿拉善荒漠种,国家三类保护植物,在甘肃河西地区,蒙古扁桃分布于肃南、永昌、山丹、民乐等县的祁连山浅山区和龙首山,东至永昌县东大河和肃南县西营河,南至祁连山北坡山麓肃南县城南部,西至肃南县祁丰,北越过北山山地与阿拉善荒漠的分布区相连[10];在东大河林区,蒙古扁桃主要分布于东石门、三岔、夹道等石质山坡。蒙古扁桃灌丛生长于石质裸岩地带,旱生特征明显,灌丛呈明显的斑块状,花期粉红色,季相营养期为绿色,体眠期棕褐色。灌丛高为0.5~1.2 m,盖度3%~10%,伴生植物很少,灌木有荒漠锦鸡儿、红花岩黄芪等,草本层多为禾本科旱生植物,盖度不足5%。
(2)荒漠锦鸡儿灌丛(Form Caragana roborovskyi)。分布于海拔2 700 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山地荒漠带,灌丛季相营养期为灰绿色,花期黄色,体眠期灰黄色。灌丛高为20~50 cm,盖度5%~35%,荒漠锦鸡儿为优势种,伴生灌木有金露梅、灌木亚菊等;草本层高为10~15 cm,盖度30%~50%,主要种类为禾本科旱生植物;土壤为灰棕漠土。
1.4.2 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植被亚型。
主要有莸若藜灌丛(Form Eurotia ceratoides)。藜科莸若藜属丛生半灌木植物。主根粗壮,侧根发达,分布于海拔2 700~3 100 m的半阴坡、阳坡,坡度20~30°,灌丛季相营养期为灰绿色,花期粉红色,体眠期灰色。灌丛平均高为40~70 cm,盖度40%~60%,伴生植物有金露梅、中亚紫菀木、蒿、紫萼丝石竹(Gypsophila patrinii Ser)、秦艽、阿尔泰狗哇花以及禾本科的针茅(Stipa spp)、百合科的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Regel)等植物,土壤为山地栗钙土。
2 森林植被的特点
2.1 森林植被类型
共查到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6个森林植被类型。在16个森林植被类型中,乔木林3个,占18.75%,灌木林13个,占81.25%;针叶林3个,占18.75%,阔叶林13个,占81.25%;温性植被8个,寒温性植被8个,各占1/2。3种乔木林中,寒温性乔木林占66.67%,温性乔木林占33.33%,寒温性乔木林占优势;13个灌木林中,寒温性灌木林6个占46.15%,温性灌木林7个占53.85%;温性灌木林中,荒漠灌木林3个,占42.86%。由此可见,东大河森林植被以温性阔叶灌木林占优势,森林植被有向温性、低矮发展的趋势。
2.2 经向和纬向地带性
由于东大河林区不受东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绿阔叶灌丛植被不发育;在经度101°24′~102°10′的过渡过程中,森林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几乎没有变化。在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和西北干旱气候的双重影响下,森林植被自南向北由寒温性柳灌丛、青海云杉林、鬼箭锦鸡儿灌丛等逐步向温性山杨林、西北栒子、小蘗灌丛过渡,并逐渐演变为蒙古扁桃、荒漠锦鸡儿和莸若藜灌丛等荒漠灌丛植被,在北纬38°1′~38°10′的过渡过程中,森林植被的纬向地带性十分明显。
2.3 垂直变化
在海拔3 200 m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发育有鬼箭锦鸡儿、山生柳、杯腺柳等高山、亚高山灌丛植被,海拔2 800~3 200 m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分布有青海云杉林,爬地柏、天山花楸、甘青锦鸡儿、鲜黄小蘗、西北栒子、短叶锦鸡儿灌丛,在海拔2 500~2 800 m发育有蒙古扁桃、荒漠锦鸡儿、莸若藜灌丛,在海拔2 500~3 200 m的各个坡向都发育有金露梅灌丛;在海拔2 500~3 700 m的植被带中,森林植被的垂直带谱同样十分明显。
2.4 森林植被的结构
建群种灌木占优势,乔木种类少;乔木建群种仅有青海云杉、山杨和华北落叶松3种,且均为优势种,形成纯林;灌木建群种相对复杂,常由多个灌木种组成群落,优势种1~4个。林区分布有常绿树种有青海云杉、爬地柏和祁连圆柏3种,青海云杉为建群种和优势种,爬地柏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祁连圆柏零星分布于阳坡,不形成群落。
参考文献
[1]赵昭昞.植被在自然景观中的标志作用[J].植物学通报,1985,3(2):39-42。
[2]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黄大燊.甘肃植被[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249.
[5]杨全生,刘建泉,汪有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魏振铎.对青海天然灌林(灌丛)热量带和类型划分的重新认识[J].青海环境,2006,16(2):47-50.
[7]刘建泉,丁国民,郝虎,等.青海云杉群落特征和动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14-17.
[8]李毅,王志泰.东祁连山山生柳种群年龄结构及其动态分析[J].草业科学,2002,19(3):12-16.
[9]于应文,胡自治,徐长林,等.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34(1):12-17.
森林经营类型 第6篇
关键词:森林采伐,类型划分,建议
我国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这一基本制度已多年, 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 实施分项控制, 即分采伐类型和分消耗类型控制, 对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根据多年实践, 在执行中对采伐类型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规范和完善。
1 存在的问题
1.1 有关法规对采伐类型的描述不规范
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第九条:森林采伐方式有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低产林改造。这里的采伐方式实际是采伐类型, 但因为表述为“采伐方式”, 易与皆伐、择伐、渐伐、间伐等采伐方式引起混淆。
1.2 现有森林采伐类型的划分缺乏法律依据
森林采伐类型划分既无明确法律规定也无法律授权, 相关规程和技术标准、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嫌疑。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2005年12月1日) 之6.3:“低产 (效) 林改造采伐包括低产用材林改造采伐和低效防护林改造采伐”,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2005年12月1日) 之6.5:“其它采伐是指薪炭林、经济林、特用林采伐”;这些规定涉嫌违反森林法第三十一条之 (二)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 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的规定。
2 建议
根据森林经营理论和采伐司法实践正确定义各采伐类型, 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森林采伐类型建议如下定义。
2.1 主伐
主伐即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而对用材林的成熟林分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的采伐。适用于用材林成、过熟同龄林和有部分成、过熟林木的异龄林。采伐方式可以有皆伐、择伐和渐伐。一是皆伐, 一次面积不大于5 hm2, 坡度南方35°以下、北方25°以下可扩大至20hm2。采伐带、块之间保留与采伐面积相当的林带、林块。二是择伐。强度不大于伐前蓄积的40%, 伐后保留郁闭度0.5以上, 2次择伐间隔期不小于1个龄级期。三是渐伐。在较长时间内分数次采伐并更新, 全部采伐更新过程不超过1个龄级期。毛竹保留健壮株数不少于2000株/hm2。
2.2 抚育采伐
抚育采伐即为改善林分生长状况, 促进和保持留存林木正常生长而对部分林木进行的采伐, 包括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等。适用于各林种各年龄段。伐后保留郁闭度商品林天然林0.5以上, 人工林0.6以上, 公益林0.7以上。采伐方式为间伐。其他条件分别为:一是用材林。郁闭度天然林0.8以上、人工林0.9以上或天然林0.7以上、人工林0.8以上且分布不均的幼、中龄林、近熟林。间隔期不少于1个龄级期。采伐强度不大于伐前蓄积或株数的30%。二是防护林、特用林。郁闭度天然林0.8以上、人工林0.9以上或天然林0.7以上、人工林0.8以上且分布不均的各年龄段林分或林带。间隔期不少于1个龄级期。采伐强度不大于伐前蓄积或株数的20%。伐后保留郁闭度0.7以上。三是薪炭林、经济林。根据生产经营需要, 随时可采伐。伐后保留郁闭度0.5以上。毛竹保留健壮株数不少于2000株/hm2。
2.3 低产 (效) 林改造采伐
低产 (效) 林改造采伐对象为立地条件好、有生产潜力但当前生长情况不符合培育目标的林分, 适用于用材林主伐前, 防护林、特用林更新采伐前的各龄级阶段和经济林。采伐方式可以有皆伐和择伐。皆伐一次面积用材林、经济林不大于5 hm2, 坡度南方35°以下、北方25°以下可扩大至20 hm2;防护林、特用林不大于1 hm2。采伐带、块之间保留与采伐面积相当的林带、林块。
低产用材林改造适用范围为立地条件好、有生产潜力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用材林:一是郁闭度0.3以下;二是经多次破坏性采伐、林相残破、无培育前途的残次林;三是多代萌芽无培育前途的萌生林;四是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 株数不足, 林分适宜保留株数40%的中龄林;五是遭受严重的火灾、病虫害、鼠害、雪压、风折、雷击等自然灾害且没有复壮希望的林分。
低效林改造采伐适用范围:低效防护林改造采伐对象为下列情况之一的防护林和特用林:一是年近中龄而仍未郁闭, 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4;二是单层纯林尤其是单一针叶树纯林, 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2, 土壤结构差, 枯枝落叶层厚度小于0.5 cm;三是遭受严重的病虫鼠害或其他自然灾害、病腐木超过20%;四是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 造林树种或保留的目的树种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小老头林;五是林木生长不良、林分结构 (如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刻度结构等) 差而达不到防护要求和景观效果的林带。
2.4 更新采伐
更新采伐对防护林、特用林原有功能减弱或丧失, 为恢复、提高原有功能、进而为林分创造良好条件而进行的采伐。采伐方式可为择伐、皆伐、渐伐。皆伐一次面积不超过1 hm2, 相邻带、块间保留相应的林带、林块在更新郁闭前不得采伐;渐伐第1次强度不大于25%, 以后每次保留木不少于上次的50%, 直到更新完成后伐除上层林木;择伐后林中空地平均直径不大于周围树木平均高度的2倍、蓄积强度不大于伐前蓄积的15%。
2.5 其他采伐
森林经营类型 第7篇
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是加强森林的科学经营、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森林经营主体制订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是建立高效、透明、科学、有序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林权所有者经营自主权的重要保障。
2009年3月, 根据国家林业局 (林场发[2009]16号) 文件精神, 受安徽省国有林管理局的委托,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承担了全椒县瓦山林场、旌德县庙首林场、绩溪县镇头林场和祁门县大洪岭林场4个国有林场“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任务 (林国综[2009]7号) , 并结合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技术的课题研究, 以为安徽省其他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1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 (1) 编案调查技术体系; (2) 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体系; (3) 森林资源数据管理方法; (4) 森林经营目标体系; (5) 森林经营方案成果体系; (6)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路线。
1.2 研究方法
(1) 编案调查方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需要收集资料, 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内容主要有林业生产条件调查、林业专业调查、小班调查和多资源调查。
林业生产条件的调查研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 此次编案调查采用以下多种调查方法: (1) 收集现有的文字材料; (2) 调查访问; (3) 实地调查[1,2]。
林业专业调查是在收集以往调查材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展外业调查前进行1次踏查, 在踏查的基础上, 根据编案单位或地区的具体情况, 确定专业调查的内容、精度、方法及编制工作方案或细则。由于专业调查包括的内容较多, 调查的对象、要求都有所不同, 因而在调查方法上不能一样。但就其调查方式来看, 主要采取标准地 (或样方) 调查、标准木或样木调查以及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该次编案小班调查, 按照《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的要求完善小班调查体系:除对生态公益林, 除调查树种、龄级、起源、面积、蓄积、森林立地等因子外, 还应考虑对森林健康状况、水土流失与土壤变化状况和其他环境因子的调查。生态公益林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等方面的调查。商品林要对生长量、生长率、经济价值、林地生产力、地力衰退状况等因素开展调查。根据小班调查林区森林特点、调查等级、调查目的和要求, 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定小班调查点, 采用目测法调查小班的测树因子, 采用类型中心抽样法进行总体蓄积控制。
林区资源的调查内容包括经济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放牧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风景资源、其他资源 (建材、矿产、采伐和造材及加工剩余物资源等) 等, 结合采用路线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查阅历史文献、座谈访问、实际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
(2) 森林资源数据管理方法。此次编案小班调查内容多, 调查小班数量多, 如何对编案小班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 专门开发了适合林场应用的编案小班管理软件, 应用该软件可以进行编案小班信息的录入、查错、修改和统计等小班信息管理工作, 并应用GIS技术进行森林经营专题图编制, 能够直观反映森林经营效果, 并高效更新森林资源数据。
(3) 森林生态系统分析评价方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此次编案中, 根据安徽省森林经营示范林场的具体情况, 对森林资源状况、经营水平及其经营效果进行了科学合理分析。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对各个小班地位指数与林地质量因子的调查资料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该方法进行了林地质量评价、森林生产力评价、森林密度合理性评价、森林健康状况评价、森林生态效能研究等森林生态系统分析评价研究工作。
(4) 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分析方法。在广泛收集编案林场林业生产经营历史和现状资料的基础上, 应用SWOT分析方法, 全面分析编案林场森林经营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 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编案林场的经营战略[3,4]。
(5) 森林经营模式构建方法。依据林地质量评价, 按照影响林地质量的关键因子, 进行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按照分类经营和分区政策要求, 依据安徽省示范林场的地理条件和经营条件, 按照培育目标、经营措施 (主要树种) 的不同, 组织与安徽省森林经营示范林场相适应的森林经营类型;针对各个森林经营类型按照科学经营的要求设计了具体的经营技术措施。构建的森林经营模式成果以立地条件类型表、森林经营类型表和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等森林经营“三表”形式来体现。
(6) 效益分析方法。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森林经营效益分析。对产量、产值、成本、利润等森林经营效果指标的测算和分析采用静态分析方法。为考察森林经理期内, 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时间价值, 拟采用动态分析方法, 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分析指标[5,6]。
1.3 研究手段
在野外调查中, 除采用角规、直径尺等传统的调查工具外, 还通过GPS手持机进行调查点导航定位。编案数据信息全部采用计算机软件管理。
2 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2.1 完善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路线
此次编案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技术准备、编案调查、森林资源分析评价、专题研究、森林经营方案征求意见稿编写、征求意见、评审修改、成果报批8个步骤。
2.2 完善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
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基础上, 分别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可持续经营的需要, 补充完善了小班调查因子, 制定了专用小班调查卡片和调查成果统计表, 开发了专门的森林经营小班信息管理软件。
2.3 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资源评价体系
通过对编案林场森林资源外业综合调查的成果分析, 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对编案林场的林地质量、森林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等森林质量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 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森林经营单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
2.4 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措施体系
依据林地质量评价, 按照影响林地质量的关键因子进行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按照分类经营和分区施策要求, 依据安徽省示范林场的地理条件和经营条件, 按照培育目标、经营措施 (主要树种) 的不同, 组织与安徽省森林经营示范林场相适应的森林经营类型;针对各个森林经营类型, 按照科学经营的要求设计了具体的经营技术措施。
2.5 完善了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体系
分别为公益性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制定了森林经营目标, 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森林结构调整目标、森林保护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森林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目标、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目标、林场文明与和谐目标八大指标, 目标体系更完善。
2.6 创建了先进实用的森林经营方案成果体系
分别以主件和附件形式进行成果编制和上报, 主件包括森林经营方案文本、成果表、成果图3部分, 附件包括森林经营方案说明书、编案有关文件、森林经营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4部分。
3 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3.1 技术路线的创新
成果构建的编案技术路线增加了专题研究, 要求在编案中进行大量的专题研究和技术经济指标测算, 在此基础上进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在安徽省4个森林经营示范林场编案实践中提交了大量的专题研究报告。这在以往是没有的, 国内其他编案成果也体现不足。
3.2 调查技术体系的创新
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调整和完善了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基础上, 增加了土壤剖面调查、森林灾害及森林健康调查、自然度调查、每木径阶调查、小班植被调查、珍稀植物及生物多样性调查、枯损木及林分生产力调查和景观资源调查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信度, 还要求对各个调查点进行GPS采点固定。并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分别确定调查内容和方法。
3.3 分析评价方法的创新
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对各个小班地位指数与林地质量因子的调查资料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首次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森林经营单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
3.4 数据管理方法的创新
编制了专用的编案调查统计软件, 能够对所有小班进行数据的实时录入、查错和修改。采用GIS软件进行林场级森林经营专题图的制作, 能够直观反映森林经营效果, 高效更新森林资源数据。
3.5 成果体系的创新
按照“既要简洁、明了, 又要丰富档案资料”的原则, 将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分为主件和附件两大部分。主件以简洁、明了为特色, 便于森林经营单位应用和主管部门考核检查, 附件包含了全部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资料, 丰富了森林经营信息。
4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具有一定森林经营规模的森林经营单位、编制具有详细规划性质和一级设计深度的森林经营方案。该项研究成果技术成熟, 可供各类编案单位直接借鉴使用, 对推动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 应用该研究成果的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1) 节约建设投资。应用此次构建的森林经营小班调查技术体系成果, 可以获得丰富、有效的森林经营信息, 为森林经营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从而节约工程投资、提高森林经营工程建设效益。将使4个示范林场节约建设投资4 200万元以上。
(2) 降低编案工作成本。应用此次开发的森林经营小班信息管理软件进行小班信息录入、查错、统计和制图, 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人力, 降低成本。4个示范林场可节约工作成本达8万元。
(3) 提高林地生产力, 增加森林经营收入。应用此次成果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 将使林地生产力增益达6~10 m3/hm2, 森林经营收入增益达3 000~5 000元/hm2, 4个示范林场产业总值增加6 000万元以上。
5.2 社会效益
(1) 应用该成果进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可以大大提高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技术含量, 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成果更加符合森林经营单位实际情况, 确定的森林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科学合理, 制定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可为森林经营单位加强森林科学经营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2) 该项研究成果技术成熟, 可供各类编案单位直接借鉴使用, 对推动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该研究成果把最新林业技术规程组合应用到森林经营技术措施类型表中, 使森林经营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对提高森林经营科技含量, 贯彻执行《安徽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水平, 为提升全省森林质量发挥示范作用。
(4) 该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报告) 对各个示范林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森林经营机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这些思路对其他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可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林资字 (2006) 227号) [EB/OL].[2010-12-23].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88104
[2]国家林业局.关于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通知 (林资字 (2007) 1号) [EB/OL].[2010-12-23].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8/36/ea6a1a5ead40febdb3b33c5a943b2941_0.html.
[3]中国林业局商务部.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EB/OL].[2010-12-13].http://wenku.baidu.com/view/d8e51f2fb4daa58da0114ac3.html.
[4]刘代汉.广西国有林场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5]李炳炎.南方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实践[D].株洲:中南林学院, 2001.
森林经营类型 第8篇
1.1 贵州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开展情况
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于2005年6月签署了政府间财政合作协议, 2007年7月中国财政部与德国复兴银行签署了财政协议, 之后又签订了项目分立协议, 将贵州省可持续森林经营项目 (以下简称项目) 纳入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南方森林可持续经营整体项目之内, 并将可持续与近自然林业原则纳入中国林业政策与计划制定的探索之中。项目在试点社区林区通过森林经营单位开展可持续森林经营。森林经营单位是以村、村民组或者个体农户为基础进行组织, 将其作为森林经营实施主体, 以近自然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为原则, 采用参与式方法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目前, 项目共完成65个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 编制面积达到20000hm2以上, 其中实施面积已达到6500 hm2以上, 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1.2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林权制度改革后, 南方集体林区绝大部分集体林地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已经归个人所有, 造成了以家庭为主的分散林业生产现状, 分散林业生产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 经营规模不景气;管理水平不高, 资源利用率低;林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融资困难;产品标准化低, 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1]。不同农户不同的经营兴趣可能会导致相互间协调困难, 特别是如果完全以户为单位, 需要投入更多劳动力管护, 造成管理成本增高。然而, 就分散的家庭经营来说, 成本提高就意味着收益减少, 如果林业生产低于其他产业的利润, 林农就会放弃经营[2]。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全面走访调查发现, 这些地方之前基本上没有开展有序的森林经营活动, 更没有深入到可持续森林经营层面。
2 试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2.1 基本信息
包括:森林经营单位名称、森林经营方案有效期、建议的修订年度、编案日期或期间、参与规划人员、方案的审查、森林经营方案批准等基本内容。
2.2 森林经营单位及其森林资源概述
森林经营单位位置、森林经营单位成立时间及组织形式、森林边界及其划分由来、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主要森林功能和森林类型的统计数据一览表、林分状况的简要描述 (立地条件、主要树种和稀有树种及分布, 经营条件, 特殊立地, 受损情况, 面临风险等) 、森林资源调查的概要性结果 (面积、林分类型、发育阶段、密度、蓄积、更新情况、受损情况等) 。
2.3 森林经营的目标
长期经营目标 (生态、经济、社会层面) 、十年规划的主要目标 (所有小班经营目标的归纳汇总) 、计划的营林措施一览表、十年规划期内总费用与收益计划 (收入与支出) , 包括所需的劳动力以及项目提供的补助。
2.4 其他各种计划
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森林保护方案、边界划分、标牌和维护、巡护、防火、关于放牧和收集薪材的规定等。
2.5 林分描述、活动规划表与记录
林分描述与规划表, 包含:小班/林分编号和面积、林分描述及调查结果、规划期内的经营目标及生产目标、营林措施相关的指示。
活动记录表/执行情况表, 在所计划的营林操作实施后填写, 包括至少的信息有:实施日期/期间、作业区域、采伐木总株数、采伐的蓄积总量、观察结果。
2.6 专题图纸
位置示意图/总体布局图 (比例尺1:25, 000左右) ;营林规划图 (比例尺1:10, 000) 。
3 经营方案编制的程序和步骤
3.1 实施主体确定
3.1.1 森林资源预调查:
利用贵州省第3次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成果或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对村级森林资源状况进行预评估, 主要评估林地总面积、乔木林面积以及可采取人工干预措施的森林面积, 考察其是否具备实施项目的资源条件。
3.1.2 成立森林经营单位:
县项目办在森林资源预调查的基础之上, 经与村支两委沟通、召开村民大会宣传森林经营理念、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森林经营委员会, 森林经营委员会与县项目办签订相关协议后, 确立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主体。
3.1.3 实施主体:
一般是以村为单位、村民组为单位, 或者是联户经营 (要求集中连片) 为单位编制经营方案。
3.2 森林经营规划
3.2.1 设定长期的经营目标:
告知森林经营单位, 森林经营单位就该长期目标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3.2.2 小班区划:
草拟地图、小班和林分清单。
3.2.3 小班/细班调查及经营规划:
完整填写外业规划调查表。
3.2.4 其他规划:
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森林保护计划。
3.2.5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及制图:
按照模版编写书面文档, 包括规划结果表, 完善规划图。
4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特点及建议
4.1 实施主体明确
之前, 我们没有或者很少有在南方集体林区编制森林经营单位级别的森林经营方案, 也没有获得足够的经验或信息来评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主体不明确对于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影响, 但从县级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情况来看, 所有权和经营权错位带来较多的弊端。首先是林权所有者应该是经营权拥有者, 但大部分林权所有者并不知道森林经营方案是什么, 也不知自家林地是否要开展经营活动、开展什么经营活动、什么时候开展、怎么开展、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其次县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在实施主体不明确或者传统惯性思维情况下其实施主体就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 但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失去林地所有权者支持的情况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在法理上是说不通的, 并且面对整个县的集体林地也无力实施, 也承担不了这样的巨额投入, 因为他们无权获得间伐收益, 或者长期的经营收益。
4.2 外业工作量降低
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项目采用的外业调查技术不同之处有以下3个方面:
4.2.1 采用样圆调查技术。
圆形样地与方形样地相比, 不用进行周界测量, 也没有闭合差的要求, 因此样圆调查技术能够节约大量的外业调查时间。
4.2.2 定性因子与定量因子结合。
本项目采用穿越式调查方法, 将样圆调查定量数据与线路观察定性评价结合予以综合评价, 能够定性的则以定性评价代之, 减少了外业调查数据收集的工作量。有经验的调查人员知道, 无论设置多么周全和完善的调查因子, 其数据都不能够完整的反映林分状况, 即完全依赖于数据分析往往会导致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4.2.3 满足于经营需求的数据精度, 而非单纯的追求数据精度的科学性。
对于森林经营措施和实施年度等两项核心问题的确定而言, 技术人员通过穿越式调查, 完全可以通过目测现地确定实施措施和年度, 除了需要做采伐作业设计的林分外多数经营措施类型并不需要设置样地;另外项目规定的以5cm为一个径阶也有利于目测技术的应用。
4.3 文本编写难度降低
(1) 在项目内, 评价一个森林经营方案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外业调查数据精度是否能够满足于确定经营措施的需要;b.经营措施类型及规划年度是否合理;c.数据统计是否有误, 文字是否通顺;d.主要内容是否齐全;e.方案编制程序是否符合项目规定。
(2) 与其他的方案文本评审或审查相比, 在本项目内森林经营方案的不同点有:a.本项目内经营方案审查重点是在外业把关, 而不是专家评审会;b.对于文字和表格审查, 主要参考标准是看得懂、能应用;c.不需要在文本撰写优美程度方面有过多的要求, 避免反复修改;d.只要能够满足基本描述和特征描述, 并不需要追求文本篇幅和论述的完整性;e.尽量利用数据库软件的统计结果表格, 不需要技术人员单独测算;f.避免了生长预测以及财务测算等的相对复杂计算;g.本项目森林经营方案编辑的内容必须对森林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 否则可以不必编写。
5 参与式方法的作用
本项目采用了参与式方法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 林主意愿得到了充分尊重, 具体体现在:
5.1 方案编制的前期工作
对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前期工作 (即组织成立森林经营委员会或森林经营单位) 已经积淀了参与式工作基础, 林主或林主代表已经同意对其所有的林分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5.2 外业调查中的交流与沟通
在森林经营方案外业调查过程中, 项目办技术人员和森林经营单位代表共同进行外业调查, 其间有3个方面作用:其一是林主或林主代表参与了森林经营措施的确定过程, 其经营权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其二是林主或林主代表有充分的机会与县项目办技术人员做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包括对经营措施的理解、实施方法、对森林经营的认识、对林分经营的意义、预期收益、生态环境的好处等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其三是县项目办技术人员可以获得林主或林主代表的想法、意愿或者经营难度, 以及其他方面相关建议等。
5.3 实施过程中的培训
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做到了及时有效的培训, 并且灵活组织施工方式。每一个新开展经营活动的森林经营单位都要对其进行技术培训, 至少做到森林经营委员会主要成员能够基本理解和应用;根据当地劳动力情况和林主意愿, 至少有2种施工方式给予选择, 一是自主实施, 自得的劳务报酬;另一种是在协商好劳务报酬分配的前提下组织专业队进行施工。
5.4 监测与信息反馈
在项目实施之后, 县项目办和监测中心及时进行监测, 做到了实施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在监测过程中邀请林主代表或者实施人员到场共同探讨和评价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较好的给予赞赏, 发现有问题的提出来现场讨论, 并给出合理化的整改建议;县项目办和监测中心对于一个小班实施总体合格与否给予相对宽松的尺度, 发现问题并不完全意味着不合格, 问题更多的作用是作为现场探讨的例子, 而不必对林农的实施技术过于苛刻, 以免伤害其积极性, 当然恶意破坏的需要请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出面处理。
参考文献
[1]伍士林, 蔡细平, 谷红兵.分散林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的对策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 (双月刊) , 2006, 26 (1) :76-79
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 第9篇
随着林业战略思想五大转变以及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 森林培育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林业全行乃至全国关注的新焦点, 森林培育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命运和前途。国家林业局十分重视森林培养质量的提高, 并且为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的概念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指导定义, 要求首先加强森林培育质量管理工作,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和成效, 使得人们能够明确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森林培育质量的管理工作。
2 森林经营分类的作用
2.1 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多样性
森林是由树木构成的, 其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多个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大力开发。我国森林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 森林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 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种类也有很大差异。树木的寿命比较长, 而且具有再生能力, 森林中不仅有植物, 还有较多动物以及微生物, 有的森林结构比较复杂, 层次多样, 而且有着特殊的功能。森林中的植物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可以净化周围的空气,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 还可以生产出不同类型的木制品。森林中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 而且各自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 森林的形态以及结构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提高森林经营的水平, 需要采取分类经营的方式, 要根据森林的生长规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2.2 有利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的多效性来源于森林功能的多样性。森林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多种多样的效益。根据森林的性质可以将其多种功能分为两大类: (1) 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功能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美化功能; (2) 提升林木产品功能。森林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 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污染、改良土壤等作用。
3 森林经营分类
3.1 森林经营分类方法
在森林经营分类工作中, 并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或者体系要求, 各地区森林经营分类工作都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这样才能够形成个性化分类方法。在森林经营分类实际工作中, 需要将森林分类建立在森林立地分类评价以及生态区位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分类过程中, 可以运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方法。现如今, 我国通过勘查研究, 已经掌握丰富的森林资源资料, 对于森林经营, 采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方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如果地区森林覆盖面积比较高, 则可以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分类方法相结合。比如, 在明确掌握森林信息的基础上, 工作人员首先可以在县级区域内, 根据分类方法以及分类原则, 将地形地貌特征、森林土壤厚度等作为主导因子, 然后对各个因子进行调查分析, 明确森林立地分类, 这样才能够有效开展森林生产经营评价工作。
3.2 森林经营分类因子
(1) 森林立地分类因子。森林立地分类因子是森林经营分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依据, 其中的降水量、植被种类、海拔以及土壤种类等各项内容都十分可观, 需要经过现场考察和分析后, 才能够都出相应的结论。 (2) 生态区位因子。不同地区森林在整体方面也具有较大差异, 在明确生态区位因子的基础上, 能够有效减少森林经营分类方面的问题。比如, 森林是否位于江河的源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否严重以及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的情况等等。 (3) 经济社会因子。经济社会因子包括很多主观因素, 包括森林所在区域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木材需求情况以及劳动就业情况等等。通过对经济社会因子进行有效处理, 能够平衡森林经营与社会经营。
4 森林培育方法
4.1 商品林培育
(1) 森林立地条件选择和林种布局。对于森林立地条件, 应该尽量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良好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段。对于林种, 需要结合森林立地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不舍。比如, 如果森林土壤肥沃, 水源条件良好, 则可以选择果品等经济林;如果森林靠近林业加工企业, 则可以选择工业原料用材林;如果森林所在地交通不便, 并且无煤, 则可以布局薪炭林。 (2) 树种选择。在树种的选择方面, 应该坚持市场营销理论, 首先需要进行市场调查, 然后结合市场实际需要确定林业生产产品以及类型, 并且对市场进行细分, 合理估算基地规模, 并且对林产品方案以及项目财务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林业产品没有销售市场的问题。
4.2 公益林培育
对公益林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布局。在公益林划分方面, 不仅需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定, 将江河源头、江河干流两岸,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划为公益林, 而且各地还应该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公益林面积。比如, 在城镇周围划定一定面积的森林为风景林, 在工厂周边划为环境保护林, 将公园及其周围划为游憩林等等。
5 森林培育中的问题
5.1 森林培育总量不断减少
近年来, 森林培育在不断下降, 森林总面积不断减少, 年增产量也在不断下降, 森林年公顷蓄积生产量大约在1m3以下。因此, 森林的培育只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另外, 森林培育技术匮乏, 需求量大于生产量, 这些都会导致森林总量不断减少。
5.2 森林质量低, 结构不佳
我国很多森林都是人工培育的, 这些森林中的混交林比较少, 而纯林比较多, 并且成熟林木占总体比例少, 幼龄林木占总体比例却相当大。这就导致我国森林后备资源的储存量极少, 从而出现木材供不应求现象。新时期,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对林产品和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森林后备资源的储存量极少, 未来我国将会面临严峻的森林资源考验。
5.3 造林步伐快速
近年来, 我国造林重点往中西部地区转移, 对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和加速造林的难度系数日渐增大。从整体上看, 我国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因受到水和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造林绿化难度本身就极大, 加上实现了基本绿化的阶段性工作任务之后, 对森林的管护、防病虫害、防火以及抚育间伐等跟不上, 导致林木没有一个优质的生长环境, 从而严重影响成材、成林和效益的发挥。
5.4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创新不足
森林培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应用于森林建设的理论少, 用于学术的多, 针对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效果不明显。同时, 森林培育分类不足, 不能分门类, 分层次地进行具体研究, 导致培育指导不足。森林技术标准虽然有所提升, 但是涉及的内容并不细致, 在育种、育苗技术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比较大。现如今, 我国森林的培育方式往往滞后, 或者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的技术。森林的数量与质量总体不断下降, 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5.5 经营理念固守陈旧
森林培育理念发展比较慢, 以往人们在森林培育种植方面只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并没有综合考虑森林后期发展。过去, 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少, 而且要求低, 层次单调, 但是现如今,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如果依然秉持原有的森林生产理念, 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6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6.1 构建完整的森林培育体系
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森林培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这套体系结构的层次框架, 根据森林培育的具体过程, 森林培育标准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森林培育标准体系的实施, 需要有关部门做到以下四点: (1) 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 建立权威、完整的数据库。数据库是读者查阅、检索的主要资料来源, 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标准文本的收录工作。建立的数据库要有据可依, 方便读者进行信息查询, 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处理。 (2) 积极研究标准体系, 带动具体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关部门要在现有森林培育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清理和整顿目前仍然存在的漏洞, 合并和废除一些在体制建设中出现冲突的标准, 修订已经老化的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标准进行查漏补缺, 从而促进森林抚育管理和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标准的完善。 (3) 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森林培育标准体系不仅包括森林培育的技术标准, 还包括森林培育的管理标准。有关部门首先要设置专门的森林标准化管理机构, 细分森林培育工作。还要专职专用, 明确每个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责, 防止推卸责任, 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 (4) 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推广体系, 负责森林培育工作的宣传任务,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对人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6.2 加强全过程森林培育质量管理
为了有效确保森林培育质量, 应该从选择良种到种苗种植的整个过程中都加强质量管理。森林培育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应该选择两种进行培育, 森林培育人员应该高度重视选择、收集良种, 认真、仔细研究种苗资源, 并且建立一个良种基地, 在刚开始造林时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避免留下质量隐患。种苗种植后一定要注意加强苗木抚育工作, 尽可能增加苗木种植数量, 提高苗木种植质量, 并密切观察各种森林培育质量的影响风险因素, 提前制定相应的风险风范方案, 有效确保苗木培育质量。培育人员一定要实时跟踪, 并且持续评估苗木种植以及森林抚育及管理等工作, 严格控制森林培育质量。
6.3 全面提升森林培育质量
注重森林培育的质量, 有效防止森林资源减少, 科学规划, 有效改善森林经营, 实现质量与数量的完美结合。开展集约经营工业原料林, 加快速生丰产林, 解决林产工业等产业原料, 繁荣林区经济。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变稀林为密林, 选择天然更新难度小、密度较低、幼树较少的林地进行人工更新, 同时抚育幼林, 逐步增加密度。严格保护好现有资源, 合理、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实施林业与绿化造林相结合, 绿化是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加快工矿区域, 公共场所, 街道的美化、绿化进程。
6.4 提高森林培育科技含量
有关部门要加大森林培育工作的科技创新, 从而使森林培育工作走上科技创新的前列。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在树种的选择方面, 应该优先选择优质的树种, 以提高森林培育效率和经济效益。 (2) 有关部门要大力引进最新科技技术, 实现多样化的造林工作, 丰富森林林业的层次。 (3) 有关部门要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在抵御病虫害的同时, 为森林树木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 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林地土壤的改造工作, 优化土壤养分和理化物质, 这可以加快树木生长的速度, 提高木材质量。 (4) 相关部门还可以将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引入森林培育工作中去, 在改进森林培育工作方法的同时促进森林培育工作的科技化发展。
6.5 转变传统的森林培育观念
森林培育部门及森林经营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 积极摆脱以往传统的森林培育观念, 建立“质量第一”的管理观念, 充分意识到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 应该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客观的分析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对于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建设, 帮助我国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生态治理水平。除此以外, 森林培育部门人员应该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工作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目标,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森林培育质量管理队伍, 认真落实森林培育质量管理措施。
7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 环境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森林培育作为重要的森林保护方法, 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森林分类经营是森林生产经营中一种高效的管理方式, 其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多样性特征, 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 提高营林单位经济效益。在森林培育工作中, 营林部门应该明确森林培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 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森林培育方式, 并不断创新森林培育技术,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森林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资源, 它既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又能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社会。因此, 加快森林培育, 探寻提升森林培育的路径非常重要。对此, 本文首先对森林经营分类进行了介绍, 然后对森林培育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森林,经营,培育
参考文献
[1]孙长宏.转变森林培育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科学, 2014 (07) :80.
[2]王旭.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5 (24) :45.
[3]张华杰.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工作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23) :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