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范文(精选4篇)
时间副词 第1篇
时间副词是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状态与时间的关系的一类副词, 是副词系统中比重较大的一个次类。目前,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成果斐然。早在1924年,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 就把时间副词分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不定时四大类;稍后, 1943年,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2]就将时间副词分成八小类, 并逐一举例;较具探索性的是陆俭明、马真两位先生在《关于时间副词》[3]的专论中, 对现代汉语的130多个时间副词进行了全面地分类研究, 将其划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大类, 然后分成若干小类说明其语义特征;近些年来, 研究愈加深入, 张谊生的《现代汉语虚词》[4]中的时间副词部分, 从总体上论述了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系统和内部对立,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时间副词的位序限制与配合制约等问题;另外, 王红斌的《时间副词对动词持续义和非持续义的影响》[5]和徐国玉的《时间副词状语与述补短语的语义关系略论》[6]等把时间副词放在与其它句法成分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成果。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早, 历时长, 成果多。
2.宏观地综述与微观地具体分析相结合。分类明确而具体, 内部单个成员的功能、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比较深入。
3.单个时间副词之间的比较分析。
4.把时间副词放在与其它句法成分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只是对时间副词缺乏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 以致于各家所收的时间副词数量不等。
相比之下,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逊色得多。据笔者视野所能触及到的资料, 关于近代汉语时间副词方面的成果屈指可数。最早的该是 (日) 太田辰夫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7], 初版于1958年, 在书中太田辰夫先生将时间副词分成七个小类, 对各小类的单个成员都举例简述, 可惜的是, 直到1987年, 我们才有幸见到此书, 在这期间,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无人问津;目前, 较有影响力的几部语法理论专著中, 赵克诚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8]提到了时间副词, 先生对近代汉语中主要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举例分析,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情况, 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冯春田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9]和袁宾先生的《近代汉语概论》[10]没有提到副词问题;刘坚先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1]虽谈及副词, 但只是疑问副词和禁止副词两类;俞光中、植田均两位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2]仅着重分析了“就、正、早、看看、还”等各家有争议的几个副词;专书研究方面, (日) 香坂顺一先生的《<水浒>词汇研究 (虚词部分) 》[13]专门谈到了时间副词, 将其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大类, 并按照词义相同相近的原则, 又分成若干小类, 分别举例分析。虽说是词条式的简述, 可能已经是能见到的代表近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了;近些年来, 冯春田先生的《<聊斋俚曲>语法研究》[14]以及许仰民先生的《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口语副词》[15]都给予时间副词以一定的重视, 遗憾的是仍只局限于分类、举例和描写, 尚未深入;另外, 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16]和孙锡信先生的《汉语历史语法要略》[17]从史的角度阐述了时间副词的发展历程, 并且都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择要介绍, 但毕竟是史, 不是专论, 自然不是很充分了。
由此可知, 与现代汉语相比,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起步晚, 研究成果不多, 尚无专论;仅仅是单纯地描写或词条式地举例分析, 语义、功能和用法的研究很少介入;更不用说其它方面的深入研究了。从中我们最多只能了解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面貌。 (由于古代汉语时间副词不多, 研究也较为充分, 此处暂不提及)
然而, 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时期。近代汉语语法的总体特征是新旧语法的交替。新语法形式表现为质的新生和质的变化, 其中不少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近代汉语副词极其丰富, 整个阶段大约有600个以上[18]。现代汉语的副词系统基本上是承袭近代汉语的, 大部分副词在近代汉语中已经产生并广泛使用, 时间副词自然如此。因此, 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 不仅可以廓清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面貌, 而且有利于理清时间副词发展的脉络, 深入研究现代汉语副词。孙锡信先生说“我们拿现代汉语中常使用的时间副词跟中古使用的时间副词两相对比, 可以看出副词的使用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更迭。这更迭是从唐代开始, 明清完成的。”[19]可见,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深入探索, 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
留学生学习时间副词曾经的偏误分析 第2篇
留学生学习时间副词曾经的偏误分析
时间副词“曾经”的使用频率很高,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偏误.分析留学生学习“曾经”时产生的偏误及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充分了解“曾经”的特点,可以减少此类偏误的`出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 者:陆晔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刊 名: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4)分类号:H195 H042关键词:时间副词 曾经 偏误分析
时间副词 第3篇
【关键词】副词 同源副词 抽象性 异形同义词
副词(adverb)就是一类用以修饰动词(相当于英语的verb)或加强描绘词组或整个句子的词。副词在英语总词汇量中不过百分之五,数量不多。它的词义本身并不难掌握。但在千变万化的生动的语言环境里,副词十分“活跃”。它的使用频率很高,搭配能力极强;在句中的位置灵活多变,有的还构成结构。如何才能正确使用副词,这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许多情况下,副词都放在所修饰的动词后面或句末。如:The girl dances very well. 这个女孩跳舞跳得好。有时也放在主语后面,谓语动词前面(对动作加以强调)。如:He angrily closed the door. 他生气地把门关上了。置于句中的副词,若碰上助动词,则通常放在助动词之后、主要动词之前:He has just left for work. 他刚刚离开去上班。
英语中有一些表示方式、 程度的副词具有两种形式。 如late,lately; high,highly;slow,showly等 等。在这些词当中,两种不同形式所表达的含 义有的完全不同,有的很相似,而有的却完全一致。这就给人们 使用这些词时 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在学生中间,总免不了使用时的混淆。笔者想就此问题 分类作一点探讨 。
(一)本类词有hard,hardly;late,lately;most,mostly等等,这两 种副词形式含义完全不同,所以 ,使用时不易引起混淆。
1.He works hard all day.他整天都在使劲地干活
2.The person who talks most is often the one who does least.说得最 多的人常常干得最少。
(二)这类词主要有wide,widely;close, closely ;high,highly等 等,这两种副词形式不同,含义 也有差别,但是没有第一类的区别明显,而且 翻译成汉语时用词也很接近。所以使用时很容易混淆。这类词含 义及用法上的 主要特点是:不带-ly的副词表示具体的行为和动作,说明的动作或状况有可测 量性和可见性;而 以-ly结尾的同源副词所表达的常常是抽象性的行为和状况。 这时,这些词大都具有"greatly"和"extremel y"的含义。试作如下比较:
1.Do you see that butterfly flying high above the street?你是否看 见那只蝴蝶在街道上方高高飞舞 着?
2.You will have to pay dear for that telescope.买那个望远镜你得付 很高的价钱。
(三)这类词主要有slow,slowly;quick,quickly等等异形同义词。当 然,现代英语的语言规范性要求 用以-ly 结尾的副词来修饰动词,但由于句子 结构以及搭配的不同,使用时也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在此,主要 探讨一下在什 么情况下常使用不带-ly的副词形式。同时, 把第二类中一些适应于下列规则 的词也包括进去。 总的说来,倾向于使用不带-ly副词形式的情况大致有下列 三种:
Ⅰ、 用作比较级或最高级时:
1.Allen was walking quickly, but George was walking even quicker.艾伦走得很快,但乔治走得更快 。
2.The men were quarreling loudly, but the policemen shouted louder.那些人在大声争吵着,但 是警察喊叫得更响。
睡了。
II、用于修饰表示移动、天气等常用动词时:
1. Come quick; we are waiting for you. 快来,我们在等你。
2.Drive slow; this part of the road is dangerous.车开慢一点,这段 路很危险。
Ⅲ、 在固定词组中或当用于修饰它经常固定搭配的动词时:
1.Take it easy.不要紧张。
2.Stand firm and hold it tight.站稳抓牢。
时间副词“刚”的语义特征研究 第4篇
传统观点认为,时间副词“刚”可以表示不久前的时间, 强调时间较短。《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9年):
将“刚”定义为 :(副词)1恰好2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 ;仅仅3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4用在复句里,后面用“就”字呼应,表示两件事紧接。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用法 :
“我学习汉语刚三个月。”
“我来这里工作刚2年。”
而“三个月”、“两年”在传统观点上都不属于比较短的时间,不符合“不久”这个概念。那么我们为何使用时间副词“刚”呢?本文将以此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时间名词“刚才”时间副词“刚”的比较研究,来界定“刚”的特殊语义特征。
二、“刚”和“刚才”的定义
“刚”为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或者状态为说话前不久发生或完成。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
1.“刚”
例 :“他刚走。”
2.“刚才”
“刚才”是时间名词,表示说话前不久的时间。可放在主语前作状语,还可以作定语、主语,用在介词后作介词的宾语。
例 :“刚才,你去哪儿了?”( 作句首状语 )
“刚才的情景你都看到了吧?”(作定语)
“现在比刚才好点了。”(作介词的宾语)
三、“刚”的特殊语义特征
3.1客观性和主观性
时间词“刚才”在表达时间时具有客观性。例如 :“他刚才走了。”“刚才”做状语修饰的动词后面的时量只能是短时间的。“刚才”表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天,标准比较客观。
而“刚”在表达时间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 :“他刚走。”“刚”表达的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可以是几个小时, 也可以是几天甚至是几年。主要以说话人的心理感受为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刚”修饰的动词后的时量补语表示的时间可长可短。
“刚”和“刚才”虽然都表示时间,但是在时间的长短上有区别。“刚”所表示的时间短到几秒,长到几年,只要主观上觉得时间不长就可以用“刚”。
例 :“我学习汉语刚三个月。”
“我刚来中国两年。”
尽管“三个月”、“两年”都不是较短的时间,但是说话者主观认为这段时间是短暂的、不够的,便可以使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
3.2相对性与绝对性
“刚才”在表达时间观念时带有一定的绝对性。其为时间名词,表达的是绝对的时间概念,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可感知的时点位置。
而“刚”在表达时间意义时带有一定的相对性。其表达的时间观念是笼统的、抽象的,无法进行测定的,是主观认定动作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之前。
例 :“我来这里工作刚两个月。”
在这里,尽管“两个月”并不是一个较短的时间概念, 但是与在这里工作了几年的人相比却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因此“刚”在表达时间概念时,具有相对性,便有如此用法。
3.3模糊性和精确性
“刚才”在表达时间概念时具有模糊性。其只能表达一个模糊的时间,不能对时间进行精确的定位。
而“刚”在表达时间观念时具有模糊性,同时也具有精确性。
(1)“刚”可以表示一个模糊时间 :
例 :“我刚参加工作。”
此例句中“参加工作”的时间的长短不可确定,可以为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个时间是模糊的,不定的。
(2)“刚”也具有精确性。“刚”与时量成分配合,可以对时间进行精确的定位。
例 :“我刚回来一个小时。”
“雨刚刚下了五分钟。”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动作行为发生的大概时间为“一小时”、“五分钟”。对发生动作的时间进行了精确地描述。
四、结语
时间副词“刚”表示行为动作或者状态为说话前不久发生或完成。在表达时间意义上,“刚”既可表时间点也可表时间段,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和精确性的特点。我们要正确理解时间词“刚”的语义特征,避免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摘要:时间副词“刚”具有较为复杂的语义特征,在实际应用以及初、中级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留学生常常将时间副词“刚”与时间名词“刚才”相混淆。因此,时间词“刚”一直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将通过对时间词“刚”与“刚才”的对比研究,期望能总结出“刚”特殊的语义特征,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