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阅读附答案(精选7篇)
《山市》阅读附答案 第1篇
课内文言文阅读。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市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本文选自____朝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
2.给下列字注音。
甍____;垣____;逾____;倏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相顾:______________;乌有:______________
市肆:______________;历历在目: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能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2.méng yuán yú shū
3.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乌有:虚幻,不存在。
市肆,集市。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1)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了。
(2)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不一。
5.例:本文记叙了山市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6.例:山市是特定的天气条件下,因光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好几年难得出现一次,美丽又神奇。
(意对即可)
《山市》阅读附答案 第2篇
2.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3.(1)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2)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3)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
4.(1)孙公子禹年和他的朋友(2)孤塔耸起 宫殿出现 城市出现 危楼出现(3)应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照应开头,说明淄川这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阅读《山市》回答问题。
《山市》第一部分:
1、《山市》选自 。作者蒲松龄,别号 ,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2、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碧瓦飞甍( ) ⑵高垣睥睨( )( )
3、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⑵历历在目
⑶尘气莽莽然 ⑷或凭或立
4、本文以 为序,描绘了幻境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根据提示填空。初生阶段 发展阶段 高潮阶段 消失阶段 。
5、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山市的特点。
6、本文的中心句是
7、读了本文,你认为奂山的山市蜃景有哪四种主要特点?各引一句原文证明你的观点。
8、海市蜃楼是世间奇景,人们很少能看到,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看到。阅读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用一句话来概括。
《山市》第二部分:
1、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飘渺( ) ⑵逾时( )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连亘六七里 ⑵倏忽如拳如豆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
⑵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4、“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思为 ,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 。
5、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说它们写的是哪一部作品和哪一个作家。
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⑵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孽?后代剥它画皮。
作品: 作家:
《山市》阅读附答案 第3篇
一、对记叙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记叙文的文段命题者选用顾晓蕊的《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具体文段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 , 共有7个题, 总分20分。笔者认为有4个题的答案值得商榷, 共8分, 具体分析如下:
1. 内容概括答案的“驴唇不对马嘴”
第13题的问题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3分) ”。本题答案是:“13.本文叙述了李想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1分) , 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 (1分) 发生转变的故事 (1分) 。”
分析:笔者认为此答案概括得不全面, 只回答出问题的一半内容。因为文章主要的思路是:父母外出打工, 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 昂着头 (或倔强) , 不让眼泪落下来;父母打工回家受伤, 他像没事人一样, 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 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 (爱) , 终于掉下眼泪。归纳起来文章共写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 (第 (1) (10) 段) 是写李想没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他外表坚强, 内心脆弱、孤独、倔强的故事;后一部分 (第 (11) (20) 段) 是写李想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了转变, 变得开朗、活泼的故事, 从而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笔者认为, 命题者的答案只答出后一部分故事的内容。另外, 答案回答的也不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 而是“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为什么发生转变?或说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 距回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相差甚远, 显然不准确、不恰当。不妨概括为:本文叙述了李想有无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学习态度和性格迥然不同的故事, 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
2. 标题作用答案有“漏网之鱼”
第16题的问题是:“分析标题的作用及含义 (3分) ”。本题答案是:“16.作用: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思考) 。 (1分) 含义: (1) 既写出李想外表的坚强, 又写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1分) (2) 写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1分) (共3分) 。”
分析:先说第一问:“分析标题的作用”。此问答案不全。命题者只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思考) 。”这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文题是一个问句。但是,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除了这些, 文题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起到串联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认真地读完选文, 就不难发现选文标题不仅有句式上的作用, 还明确地关联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起到概括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3. 句子赏析答案的“竭泽而渔”
第17题的问题是:“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 刚开始是小声啜泣, 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本题答案是:“17.神态描写。 (1分) 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 (1分) , 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 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 (1分) , 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1分) (共4分) 。”
分析:此答案考生是不会得满分的, 高分也是不可能的。因为, 一是问题的要求不明确。命题者没有提示考生从哪个方面或角度来赏析;二是命题者所给的答案, 是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的。具体情况是:
神态描写。 (人物的描写方法) “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 (对比的写作方法) , “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 “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 (关键词的分析) , 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分析) (共4分) 。
可见, 赏析全面、具体, 而且答案还是分项给分的, 不免有些机械。考生怎能得满分呢?笔者认为:只要考生从某一方面加以赏析即可, 不必求全、求多。如, 描写方法、写作方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主题思想等。赏析题, 没有固定的格式, 不一定非要从不同角度全面赏析, 这样不符合考试的命题要求。
4. 结尾作用答案的用语“张冠李戴”
第18题的问题是:“18.选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 ”本题的答案是:“18.结构上:点明题目 (1分) ;内容上:点明中心 (1分) ;突出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它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1分) 。 (共3分) ”
分析:命题者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解答, 这是正确的。但是, 答案中“结构上:点明题目”的说法, 笔者不敢苟同。记叙文中, 开头与结尾, 在结构上的说法, 一般用词是“照应”或“呼应”等, 没听说还有“点明”的说法, 说“点明题目”不妥。若说“点明”中心、“点明”主题还可以。“点明题目”就让人莫名其糊涂。不同问题, 要用不同的术语, 术语不同, 有的时候, 就不符合要求。如, 在记叙文中用“对比”的说法, 在说明文中用“作比较”的说法, 在议论文中则用“对比论证”的说法。
二、对议论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议论文文段, 命题者选用王殿华的《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 (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 。本部分共有5道题, 总分15分。笔者认为有3个问题答案值得商讨, 共9分, 具体分析如下。
1. 中心论点答案的“违反政策”
第25小题问题是:“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是:“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 (答标题也给分) (共3分) 。”
分析: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主张、见解和看法。中心论点必须是针对话题的带有十分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子。有些句子, 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 如比喻句, 这是因为比喻句含义具有模糊性, 表述的观点不明确。
先看问题答案一:“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确实是判断句, 也是表态性完整的判断句子。但是, 答案中的“锤炼”一词具有形象的比喻性。《现代汉语词典》中说“锤炼”的本意是“用铁锤击打使变成要求的形状”。笔者认为, 在本选文中“锤炼”是比喻义, 比喻“刻苦钻研, 反复琢磨使科学研究更加精练, 纯熟”。“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整句也就具有了形象性。形象化了的句子, 内容欠明确, 表明的观点就带有模糊性, 明显会造成意思的不明, 不符合中心论点的要求。所以, 此答案不妥。再看问题答案二:答标题也给分。命题者是在括号中补充说明的。然而标题“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恰恰也是个比喻句, 同样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
笔者认为, 答选文首句“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作为中心论点, 还勉强可以, 若答选文标题, 则是绝对不行的。选文的中心论点应该用考生自己的语言概括为好。或者命题者将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稍加改造一下, 变成不是比喻句的一般的判断句, 就可以了。
2. 补充论据答案的示例“偏离轨道”
第26小题问题是:“联系全文内容, 给选文第 (3) 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案是:“语言表述简洁流畅, 能论证本文的观点即可。 (共3分) 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 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 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分析:一般地说, 给选文补充事实论据的要求是:一是要扣题, 要扣到选文的论题上来;二是要扣点, 要扣到选文的中心论点或本部分或本段的分论点上来;三是要典型, 要选择典型的论据。所谓典型, 即要求所选的材料 (论据) 具有代表性, 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就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四是语言表述要简洁。
根据上面的要求, 命题者的答案具有典型性, 扣题, 语言也简洁。但是, 答案的“示例”在“扣点”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示例”扣得不紧密, 导致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力度不够。
请看选文第 (3) 段的内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他们往往要花费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这段漫长的、默默无闻的时间里, 他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与挫折, 要能把十天半月地待在实验室里不出来当成家常便饭。”
其中第 (3) 段的分论点是首句:“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而答案“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 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 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与第 (3) 段的这个分论点相扣不紧, 突出“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内容方面不够。如果将“示例”加进“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等内容, 邓稼先的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就更能有力地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的分论点。如改成下面的表述会更好:
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 (发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 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 , (终于)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3. 论证方法作用答案的“对错参半”
第27小题问题是:“选文第 (4) 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是:“道理论证, (1分) 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 (或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2分) (本题共3分) ”
分析:命题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道理论证”, 没有问题的。问题出现在第二个问的答案上。
请看第二个问的答案, 命题者给了两个答案:一是“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二是“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
第一个答案是选文的中心论点, 在选文的开头第一句。第二个答案是选文第 (3) 段的首句, 是本段的中心句, 也是选文 (3) (6) 段的分论点。一般地说, 多数论据是要扣到选文的分论点上来。其实, 是扣到中心论点, 还是扣到分论点上, 取决于给选文论据在什么位置。论据在中心论点之后, 论据就证明中心论点;论据在分论点之后, 论据就证明分论点。
回答“其作用是什么”就是回答第 (4) 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就是证明本段 (或本部分) 的分论点的。第 (4) 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就是论证本部分 ( (3) (6) 段) “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第 (4) 段这个论据是在分论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之后, 距离选文的中心论点太远, 只直接证明第 (3) 段的分论点, 间接证明选文的中心论点。因此, 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所给的括号中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才是正确的。
上述分析纯属笔者个人不成熟的鄙见, 定有纰漏, 恳请广大语文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山市》阅读附答案 第4篇
【摘?摇 要】全日制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课后附有与课文有关的另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与课文互为补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而这段文字出现了注释不当和漏注的情况,需要编者订正。
【关键词】阅读材料;注释不当;漏注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有《伶官传序》一课,课后附有与课文有关的另一段文字,两段文字同出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从教材的选材上说,两段文字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阅读后文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而在阅读材料中出现了注释不当和漏注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课后阅读。
阅读材料中有“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一句,教材作注在“教坊”一词之后,这是很不当的。教坊使是一个职官名称,唐代始设置,为教坊长官。唐设教坊,掌教习音乐、俳优杂技。“教坊”是一个词,固然不错,但“教坊使”却是另外一个词,这正如“北京大学”这个专有名词一样,“北京”可以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个词,在“北京大学”这一词中“北京”只是一个构词成分。“教坊使”中的“教坊”是构词成分,不应该把“教坊使”拆开分注。况且在同一册《语文》课本中有《琵琶行》一课,课文中已出现对“教坊”一词的注解,此处又出现,似有重复之嫌。
“内园栽接使”也是一个职官名称,然而此词教科书却失注。“内园栽接使”一词在《辞海》《辞源》以及常见的各种职官词典里是查不到的,它不像其他的职官很容易在工具书里检索得到,这就更需要作出注解。“内园栽接使”这一职官在典籍中并不罕见,如《清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唐代诸使名号不一,唐有开稻田使……教坊使、内园栽接使……。后唐有……内园栽接使。”内园栽接使一词又见于《五代会要》卷二十四《诸使杂录》、《事物纪原》卷六“内园”条下。那么“内园栽接使”是何种职官呢?《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三“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下,胡三省注曰:“梁内园栽接使犹唐之内园使也。宋白曰栽接使贞元中已有之,《职官分纪》五代有内园栽接使,国朝止名内园使。”据此可知“内园栽接使”犹唐宋之“内园使”。关于“内园使”,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有解释:“内园使,官名。属西班诸司使。唐始置。五代后梁有内园栽接使,宋代称内园使,多无职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后改称武略大夫。”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中也谈到“内园使”,他说:“庄宅使中的内庄宅使、内园使、内宫苑使等,是管理皇庄的。”以上所引基本上说明了“内园栽接使”这一职官的情况,教科书的编者应当作出补注,以解决学生在阅读中的障碍。
《山市》阅读答案 第5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搂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搂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起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搂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文章起笔奇特,介绍山市独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指出山市见之不容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解释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①未几: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而:_________________
③逾时:_________________
④倏忽: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为初生阶段;_________________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是高潮阶段。
4.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邑八景之一;总起句;数年恒见
2.①不多久;②不久;③过了一段时间;④突然
作用:突出山市变化快的特点,使文章层次清楚。
3.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出现,危楼出现
4.变幻莫测
山市阅读及答案 第6篇
1.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
2.先是古塔高耸,宫殿出现,接着是城郭出现,然后高楼出现,慢慢变小消失。
3.变幻莫测
蒲松龄《山市》阅读答案 第7篇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窗扉皆洞开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9、作者写了风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分)
10、作者在结尾处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1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并说说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1)经常 (2)看 (3)大开 (4)同“才”
8、(1)(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9、共同点:“孤塔”和“危楼”都高耸入云,宫殿城郭与楼群都方正坐落。不同点:风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增多;风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减少。(意对即可)
10、照应开头,对山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这种幻景的神秘感。(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