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精选12篇)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1篇
一模糊语言
一段时间以来, 在各类语言的使用中, 模糊语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在商务英语中, 就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学是随着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模糊理论的提出才以产生的。他认为, 模糊性所涉及的是在从属于到不属于这一变化过程的渐进性, 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思想方法。而麦克斯布莱克认为, 语词的模糊性体现在:它存在于一个有限的应用区域, 但要对这个区域进行明确的界定却又很难。莱考夫则把“模糊限制语”理解为, 是要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不清不楚的词语, 并认为模糊语是语言中人们所熟知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场合下, 模糊语言有着其独特的作用。那些貌似模糊不清的语言信息, 其实更为准确地表达着人复杂的情感或潜在的意识, 体现着人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独白。在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 处处都有模糊语言现象的存在, 值得大家关注。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商务英语在商贸活动中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模糊语言由于其在语言交际中的特殊性, 因而在商贸活动中, 担当着相对独特的角色, 所体现出的语用功能也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通过对一些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的分析, 管中窥豹, 笔者认为, 其将对模糊语言的语用特征有所理解, 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商贸活动服务。
1. 言语准确
由于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 因而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观点和思想, 在商务英语活动中反而会显得更为合适和地道。格莱斯就曾提出, 人们为了保证对话的顺利开展,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说话的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言语使用原则,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合作原则。在商务信函活动中, 人们运用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恰恰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原则。如某一商务英语信函中有过这样一句话:In a sense, the improvement of your after sale service could be favor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iddle East Market.买方以“In a sense”这一模糊的短语, 谈及某种意义, 但是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却又不是很明确。因而这一短语就使得说话者说话给自己留有谈判的余地, 让卖方自己去分析和思考, 从而在商贸活动中赢得主动权。再来看该句中“could”这一情态动词, 在这句话中, 运用这一情态动词, 则会让收信人感觉这是一种可能性的估计。因此, 笔者认为, 在商务英语信函的往来中, 人们正是利用信函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 从而使具有“可能性”含义的这一模糊语言现象, 在国际商务英语中发挥着其非常灵活的语言功能。
2. 消除尴尬
笔者在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中发现, 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 时常会达到掩饰回避、迂回表达的积极作用。对于人们为什么会使用模糊语言, 学者利奇给出了答案, 他提出的礼貌原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简言之, 是因为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用词是否礼貌, 言语交际的气氛是否友好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在商务活动中, 交际的双方是否以礼相待, 关系到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地开展下去, 因此交际的双方都应该遵循利奇的礼貌原则。而在商务活动中, 交际的一方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 那么对一些带有敏感性的话题, 就能进行巧妙地处理。如在商务信函中曾有过这么一段话, 原文大概是这样的:We are sorry to say that your price is out of line with the prevailing market level.We are obtaining the same quality through other channels at a much lower price.在这段话里面, 作者就很好地利用了模糊语言的特点, 也就是文中的“other channels at a much lower price”这一句, 作为向对方讨价还价的一种策略。这句话从表面上看, 作者好像是要陈述一个事实, 但是实际上却又模棱两可, 价格更低, 到底低到哪种程度?通过哪种途径获取?其实作者是有意回避这一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问题, 将其抛给对方, 让对方去猜测, 衡量利弊。也许作者根本就没有其他的进货渠道, 他仅仅是通过这种模糊的说法迫使对方降价, 但是作者又没有直接表达出要对方降价的意图, 反过来说, 对方如果想继续合作, 却又不得不进行适当的降价或让利给作者。这就是巧妙运用模糊语言的例证。
3. 表达灵活
在当今各类国际商务活动中, 活动双方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 不仅可以使商务活动成功地开展开来, 而且又可以达到各自的利益, 增进彼此的友谊的双赢。具体而言, 如在商务谈判中, 对某些超出自己权限的问题, 该如何答复, 这时就需要当事人认真斟酌, 前思后想。此时, 如果能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 或许可以使自己扭转被动尴尬的局面, 同时让自己赢得面子。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It is at the disposal of the board.We will give you 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 说话方所说的“as soon as possible”其实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 并没有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这样的话, 作者最后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主动权就完全落在自己身上。
4. 自我防范
使用模糊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在商务广告活动中尤其如此。一般而言, 在商务广告中, 相关管理部门对该产品的广告用语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该广告用语必须如实地反映该商品本身, 不能任意夸大其使用效果或者功效, 然而, 在现实生活当中, 不少的产品广告仍存在着使用模糊语言的现象, 尤其像某些药品和化妆品等。如有这样一则药品广告:This product maybe of magic in the temporary relief of the symptom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frozen-shoulder.通观这句话, 读者可以发现, 该广告用语的真正用意是要宣传该药品的神奇功效。句中使用了“maybe”一词, 虽然从表面上看, 降低了商家对该产品的承诺, 会影响该产品的销量, 但反过来说, 即使该药品没有效果, 厂家也能避免法律纠纷。
三结束语
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言语交际中, 巧妙、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很有必要。不仅可以体现模糊语言的真正用途, 同时也可以使商务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原来的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一笔笔生意往往依靠商务信函的往来。语言是表达观点的工具, 了解商务英语信函的基本概况, 分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影响因素, 采取恰当的写作技巧, 能不断提升英语实用能力。
论英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 第2篇
论英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
新闻主要是用于报道事实和传递信息,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准确、简洁、生动、平实.但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之一,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人类各种语言中,其中就包括新闻语言.语用学视角下的`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语篇中具有自我免责功能、概括功能、评价功能与精确信息等功能.
作 者:贾芳 JIA Fang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8(6)分类号:H0关键词:英语新闻 模糊性 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第3篇
【关键词】模糊语言;高职英语教学;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面子威胁
模糊集合论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创立的,模糊集合论一经诞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它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从而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股模糊流。自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起,国外语言学家开始了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国内关于模糊理论的研究始于伍铁平。
扎德认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Max Black认为:“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Lakoff则把作为模糊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模糊限制语(hedges)释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这些对语言模糊性定义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样人们已通过这些定义对模糊语言的形成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了解。
正确认识语言的模糊性,无论是对理解语言,还是运用语言,都是不无裨益的。外语教学中,教师正确认识和应用模糊语言能让和谐的交际课堂及课堂教学效果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模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尤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权威地位,而学生则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这种交流形式下很容易会产生诸如紧张、羞怯、自卑等心理障碍,从而更不愿意参与英语课堂。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得体, 合理的运用模糊语言,学生必然会活跃于英语课堂。比如课堂提问,模糊语言“Any volunteer?”就比生硬的命令式 “answer the question”来提问学生更让学生放松,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助于师生互动。
其次模糊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或布置作业时更多的采用 “I am afraid, I think, I would, I suggest, etc”等。比如:“I would suggest you practice more after class.”对于学生來说更乐于接受这种学习任务,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达到了他的交际目的,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在课堂点评作业时对于一些严重的错误,教师不应该直接点出学生的姓名进行批评,可以采用“most of you、somebody” 等模糊概念的用语以尽量减少交际双方在情感上的对立,维护学生的面子。比如在讲授高职高专教材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四单元“What is culture?”时,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课前讨论:“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culture? Such as wedding culture, food culture, tea culture or anything else.”“ could”表示一种建议,“something、anything else”等模糊语言给学生的回答留有较大的余地,他们可以就已有的知识进行回答, 对一些还不是很了解的教师会加以补充,这就减轻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压力。这样的开场词反映教师开始一项活动前对学生的要求, 但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遵循,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更利于学生接受维护了其面子,使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会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为流畅,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和谐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从教师自身来看,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是补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缺失的最佳策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语言的帮助,你几乎什么都记不住,而要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又几乎永远不够用。”(转引自蒋少铸2004)。模糊语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偶尔出现忘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模糊语言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When on fire, people usually use, umms... er... kind of tool which contains dry ice and is often seen on the wall in public areas to put out fire.”在这里,这位老师很明显是一时想不起单词“fire-extinguisher”,他使用了“umms...er...”来为自己赢得时间进行考虑;同时模糊语言“kind of tool”来代替“fire-extinguisher”的灵活使用准确的传达老师的意思让学生很好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也可能会脱口而出“fire-extinguisher”;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挽回了老师忘词的面子。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只要运用得当,非但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会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教学课堂顺利进行。此外,这种模糊语言对于教师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使其自身的面子受损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所谓模糊语言并不是指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使人产生误解的语言。恰恰相反它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种种概念。但凡事物极必反。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亦不例外。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模糊语言应注意以下两大点:
首先应在正确清楚的理性概念下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并不意味着模棱两可。运用好模糊语言关键在于选择好模糊词。既使同是模糊语言细析一下也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我们需要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夫方能把模糊语言用巧用好用活。
其次,模糊语言的使用是要弥补教师课堂语言的局限性而不是滥用模糊语。不能为减少面子威胁而滥用模糊语,否则不仅毫无裨益而且甚为有害。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要严谨治学决不能以其所谓的模糊语言来掩盖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备课的不充分。如果因为教师本身备课不够充分,甚或教师自身对所要讲授的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这种导致上课不能及时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行为,那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欺骗。正因为如此高职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要谨慎使用,特别不能以此糊弄学生。
综上所述,研究模糊语言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更好的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快速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同时模糊语言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经过深思熟虑寻求最佳表达方式后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模糊反过来也是将其面子威胁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最佳选择而绝不是滥用模糊语言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Black M.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New York :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43-46
[2]L.A .查德.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20-41.
[3]Lakoff G.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J].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4(33): 19-72.
[4]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蒋少铸.电视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J]. 2004(2).
作者简介: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4篇
传统语言学的基本准则要求语言表达清楚、正确。但是由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明确性, 人们对事物观察的不同角度或缺乏全面的认识, 导致语言使用的不一致性, 从而使模糊的语言形式成为一种必然的存在。长期以来模糊语言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1965 年美国科学家L. Zadeh 在其论文《模糊集合》 (Fuzzy Set) 中, 引入“隶属函数”这个概念, 用于描述差异的中间过渡, 首次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词项, 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随后, 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运用该理论从语义、认知、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 取得丰硕成果, 从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模糊语言学。模糊语言理论对语言中许多模糊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描述、研究语言的新途径, 其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及语言使用的认识, 也给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外语教学中的模糊概念、有效解决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等方面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札德认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 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MaxBlack认为:“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 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Lakoff 则把作为模糊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模糊限制语 (hedges) 释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是语言中最普遍、典型的模糊语言。这些对语言模糊性定义的解释,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样, 人们已通过这些定义对模糊语言的形成有了一总的认识与了解。查德对模糊语言的本质更深刻地指出:“人的大部分知觉过程和思维过程都浸透着模糊性。语言描写就其本质而言是模糊的, 因为这种描写通常是对复杂情况的概括的描写”。就实质性而言, 语言本身是非量化的模糊集合, 具有非物质形态的和非直观的朦胧特性。语言的模糊性信息作为这种非定量模糊集合的要素, 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在人们交际中的体现形式, 而得到语言使用者的普遍认同与接受。就表现形式而言, 模糊语言可有模糊词语和模糊语句两种形式。它们常常具有一种似是而非, 似明非明, 模棱两可, 由此及彼的含蓄韵味, 让读者或听话人感受到语言模糊性的动态美感。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指各种不同程度的知觉和情绪的反应, 包括从低层次未形成语言的模糊感觉直到高层次清楚表达的合理思维模糊语言用于一定的语境和场合, 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语言信息, 实质上是相对准确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说话动机或潜在意识;是相对客观严谨地表达某种观察、观点、预测或理论, 从而含蓄地表达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 或提供合乎逻辑、正确可靠的信息。事实上,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 相反言语交际与信息交流需要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语义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句的模糊性, 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 我们就会使语言变得贫乏, 使它的交际和表达作用受到限制, 结果摧毁了语言的目的, 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 因为我们用以互相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这就充分说明了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2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
2.1模糊语言可以提高国际商务英语的客观准确性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有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更准确。美国哲学家格莱斯 (H.P.Grice) 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系列将讲座中指出, 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说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既“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并提出了判断和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大子准则, 它们是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质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的使用正是遵循了该准则。例如:
As far as we know, insurance companies accept goods packed in cartons to be insured against TPND. (盗窃及不能交货险) 。
此例中供货商意欲向对方提供有关货物保险的信息以使对方放心, 但又不能肯定提供的信息是否确切, 信息来源是否可靠, 故使用了模糊语言as far as we know (据我们所知) , 表明这只是我方所了解到的, 不代表别人了解的也是如此或者事实就是如此, 以免所提供的信息被证明是缺乏足够的证据, 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例如:
It seems that the cost in this year would be about four hundred million dollars.
在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某种趋势时或者在对将来的情况进行预测时, 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预防进程中的随意性。例中使用模糊语言It seems 和about four hundred million dollars 大致预测了今年的生产成本, 考虑到成本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 没有说一定会怎样, 因而看似模糊的语言实际上更准确的表达了对所言对象的把握。
2.2表达礼貌, 缓和尴尬局面
语言学家利奇 (Leech) 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子准则:既得体准则, 宽容准则, 称赞准则, 谦逊准则, 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它对人们为何使用模糊语言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人们在交际中, 首先考虑的是礼貌, 以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商务交际中各方能否以礼相待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 因此各方都尽力遵守礼貌原则, 而模糊语言能使言语表达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更含蓄, 更委婉, 更得体礼貌。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当遇到一些与对方意见相左的, 但又不便直说, 不好明说的情况时, 语言处理不当往往使谈判陷入僵局。这时采取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策略, 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 作出富有弹性的回答, 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 从而缓和尴尬甚至剑拔弩张的局面。例如:
A:I a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o much.
B:You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i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示例中谈判双方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是使用了模糊语言isn't up too much , you know what I mean, 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 “言犹尽而意未穷, 余意寓于未言中”, 这样就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使双方都易于接受对方的谈话, 从而使谈判顺利进行。
2.3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
礼貌原则提供了使用模糊语言的一种解释, 但使用模糊语言不仅仅是出于礼貌, 因而礼貌原则的解释力是有限的。关联理论则提出另一种解释。关联理论是由斯波伯和威尔逊 (Sperber &Wilson) 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它以两大原则为基础:认知原则, 既人类认知倾向于产生最大关联;交际原则, 既话语产生关联期待。关联理论的核心之核心就是最佳关联, 既投入恰当的处理, 努力取得想要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to achieve sufficient contextual efforts with no unjustifiable processing efforts i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而模糊语言似乎不需要较多的处理努力, 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因为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大信息量, 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并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商务活动中有时不必要对某事说的过于精确, 这时使用模糊语言往往能够获得最佳关联。例如:
Romantic.Mysterious.Italian.
这则广告只用了三个具有模糊语义的形容词, 却表达了极深的内涵, 能使人充分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无限的联想, 以达到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 既“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 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2.4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商务活动中, 当对某些问题的答复超出你的权限时, 或者你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时, 使用模糊语言来应对不失为良策, 因为它可以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例如:
It's at the disposal of the board. we'll give you 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表面上许诺“尽早答复”, 实际上只不过是缓兵之计, 董事会意见如何, 最终怎么处理, 就可以视己需要灵活掌握了。
商务英语信函中也经常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商务英语信函是在国际商活动的范围内专用的正式的交流工具, 一般化或模棱两可的语言很可能会阻碍阅信人对信函意思的理解, 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应尽量避免。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商业信函都要具体,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使用模糊语言会更有灵活性, 外交性和策略性。例如:
Our price compare favorably with those offered by other manufactures either in Europe or anywhere else, and we are one of the best manufactures in this line. Here are our latest price sheets, you'll see our prices are most competitive.
一个对某一行不太熟悉的买方在购买某些商品时, 会自然而然的在询问时比较不同制造商的产品质量价格等。例中的销售方抓住了买方的这种心理, 在报盘信函中使用模糊语言anywhere else, one of the best, most competitive等来推销自己, 虽然没有精确的说出己方如何如何, 但买方读信后灵活的理解, 并立刻形成对产品的良好印象, 认为这就是最佳选择;这样销售方就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成功地实现了劝导对方的目的。
3结语
模糊语言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然而人们对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研究却不多。为了某种语用目的, 模糊语言不可避免的存在于商务英语中, 应该正确的加以认识, 恰当运用, 以达到最佳商务效果。本文只是对商务英语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作者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启示。
摘要: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 商务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在实际商务交际中非常重要。探讨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以期恰当运用模糊语言, 从而达到更好的商务交际效果。本文对商务英语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作者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模糊语言,商务英语,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2000.Vague Languag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Franken, Nathalie.Vagueness and Approxi mation in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8) , 1997, 135-151.
[3]Leech G.P.2002.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4]程同春.论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5篇
模糊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及其语用功能
介绍了有关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文学、法律、政治、广告、新闻等方面举例,分析了模糊语言在不同文体和不同语境里所体现的.语用功能.
作 者:李颖 LI Ying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年,卷(期):28(5)分类号:H030关键词:模糊语言 文体 语用功能
浅析女性英语语言的模糊性 第6篇
[关键词]模糊性;修辞;语义
语言的模糊现象自语言产生之时起便随之而出现。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 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着假象, 妨碍人们认识事物的相与本质,也就是现在我们提出的所谓的模糊现象。其中语言模糊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语言的模糊现象不仅在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中大量存在着,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只要运用到语言, 这种模糊现象便随之出现。这些情况恰好说明了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具有模糊性。本文试图探讨女性语言中的模糊性, 从修辞与语义层面上进行分析,进一步展示女性语言中的模糊性特点。
一、模糊语的概念界定
语言学家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起步不久, 但不同的研究学者已经给模糊语定义了不同的概念。
我国最早研究模糊语言的语言学家当属伍铁平教授, 他给模糊语言下的定义是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对模糊语言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符号当其适用于边缘的情况同其适用于清晰的情况相比显得突出时,这个符号就是模糊的。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里解释道: 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他认为数值是精确度的标志 ,没有数值, 纯粹是模糊语言。对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他认为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模糊语言。
英国语言学家 J. Channel在她著的模糊语言一书中研究将语用学的原理应用于模糊语言, 描述了模糊语言的不同形式。她认为模糊语言是语言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模糊语言表达的均为不确定语义, 它反映的概念中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二、女性言语中的模糊语现象
(一)女性言语中语义模糊现象
由于生理、心理、地位以及文化的影响, 男性与女性在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无论是在话题的选择上还是在交流的方式上, 男性与女性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别, 男性更倾向于硬朗, 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温婉。在交际中,女性更加注重并在意自己的言语,女性言语风格表现为文雅、含蓄、不确定性、维持和谐等特点,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交际关系。
女性言语交际过程经常使用一些表义模糊的副词,如some、about、sort of、 or so、 almost、 perhaps、possible、a little 等;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ould ,would等能帮助主要动词表达说话人对所述动作或状态的情感态度。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概念是不精确,带有模糊含义。这些词在女性语言交际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语境中,如:Would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It’s kind of cold.没有直接回答是否喜欢,间接的提出有点冷,暗含不怎麽喜欢的意思。而且还用了表示程度的副词 kind of,说明女性在讲这话的时候稍微有点迟疑,表明女性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比较细腻、委婉、思维比较慎密。
(二)女性言语中修辞模糊现象
在女性使用的众多修辞手法中,委婉语的频繁使用就是一大特色。
首先,委婉语的模糊性可以使女性避免使用一些尴尬庸俗的语言交流。委婉语的出现是为了礼貌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避免使双方不快、损坏双方关系,而使用一些积极、令人愉快的词语交流感情、传达信息。
其次,委婉语的模糊性也是女性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由于女性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一直处于卑微的弱势的地位,长期的压抑不公平使女性心理上处于下属地位,表现在语言上就会显得不自信、犹豫、诺诺的等。
最后自我展现功能。自我保护功能社会生活中女性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外表,尽可能使用规范文雅的语言和符合礼仪习俗的体态语,表现出淑女的风范。女性高贵气质体现于文雅的语言修养, 因此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面前的言谈是否得体、稳妥是女性特别关注的。运用委婉语则成为女性展现自我风采的必要且行之有使效的手段。女性在言语交际中常使用委婉语言,就是为了策略上展示出特有的语言魅力。
三、女性模糊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一)生理和心理因素
由于女性天生比男性学习语言更有天赋 , 因此女性更容易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 , 女性在生理上的原因也决定了女性的发音较高。同时女性由于长期社会地位不高, 为了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她们对标准语言十分敏感, 认为标准语言反映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女性有意使用标准的语言和高雅的口音。女性说话通常比较委婉和含糊, 是因为女性缺乏自信和地位。
(二)文化教育因素
社会因素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女孩自出生后就受到母亲温柔、安静、体贴的性格的熏陶,无形中就会形成细腻、贤惠的性格。社会中女性老师还是占多数的,成长的过程中又受女性老师的影响,受她们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现在的自我定位,体现在语言风格上就是细腻、委婉等。
通过对女性语言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女性语言中模糊语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营造和谐,温馨,融洽的氛围,并能增进友谊,促进交流。因此我们主张要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交际中的模糊词的使用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有充分理解模糊语的用法,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太过模糊容易使人误解,正确使用模糊语才能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差异,避免误解,增进了解,促進交流与合作,使得模糊语更好的发挥其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索玉柱.言语模糊段落及其文体功能说略[J].外国语,1991,(1).
[2]丁厚勤.从语言模糊性看女性语言的交际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2009.
[3]汤建楠.女性语言模糊现象的语用研究[J].学术交流,2010.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7篇
模糊, 实际上是一种不确定性, 主要是指事物指定的界限的不明确性特征, 实际上在现实物质世界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客体本身就缺少确定的边界, 这些客体的模糊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 自然也包括语言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模糊性和词语本身在使用功能上具有的不确定性。同准确性一样,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模糊语言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尽管存在概念上的明确界限, 但是实际上很难明确界定,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用于表述时间的词汇, 如“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midday”等, 这些词汇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明的, 存在一个过渡地带。这一不确定性在描述时令的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方面也有所体现。另一类模糊语是指其本身所表述的意思就完全没有确定范围, 描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程度概念, 对其界限的理解是可视情况做移动的。这类型词语的理解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这一类型的用语还有“favorable price”、“best offer”等等。在模糊用语的实际应用研究当中, 商务英语谈判中模糊语应用的研究是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 尽管在商务谈判中, 谈判双方为了不产生歧义, 应使用尽量准确的语言, 但是在很多具体的谈判情形之下, 特别是在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谈判当中, 模糊用语经常作为一种谈判策略在商务谈判中发挥作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于模糊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2 模糊语言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功能性分析
2.1 缓和交际语气, 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 因此, 在商务谈判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面子”问题,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更难把握谈判双方“面子”问题的度, 这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面对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谈判对手, 一旦意见相左, 双方又互不相让, 谈判就容易出现僵局。出于保全面子或其他原因如个人、文化的原因, 在商务谈判中遇到僵局, 甚至演变成冲突以至于谈判破裂。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有效地避免与谈判对手产生争论, 顾全双方的面子, 并使得谈判能够继续进行。以下面的商务会话为例:
A: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 much.
A:恐怕贵方提出的提议不是很有价值 (我无法接受您的建议) 。
B:Your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t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B:实际上您的陈述我也觉得有点太您知道我的意思 (您的建议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
这段商务对话中, 主要的模糊用语包括“I’m afraid”、“isn’t up to much”、“a little”、“what I mean”, 这些词汇和词组体现了商务谈判用语委婉、礼貌的要求, 给了双方足够的空间, 本来出现僵局的谈判局面缓和了下来, 谈判双方的面子也得到了顾及。
2.2 提升语言的精确度, 体现商务谈判中的客观原则
模糊和精确尽管是两个相反的概念, 但是在谈判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在谈判的初期, 双方无法就谈判的具体内容达成明确的轮廓时, 谈判双方难以对谈判的内容和整个局面达到充分的掌控。这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意思实际上能够向对方表达自己此时的不确定性, 反而会使得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
I’m afraid that the price on this level we could not accept.
我恐怕我们将很难接受您这个水平上的出价。
这里使用的模糊用语有两个层次, 其一是“I’m afraid”、“on this level”这两个短语, 这是两个常用的、带有明显模糊语言性质的短语, 表明了我方已经大致预测了对方的出价意图, 在这个价位上我方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与此同时, 考虑到谈判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余地, 和价格变动自身的不确定性, 我方并没有完全拒绝对方给出的价位。另一个重要的模糊用语暗含在这个句子的情态动词的使用上面, “could”一词的使用在句子中加入了虚拟语气的成分, 在使得语气更加委婉礼貌的同时, 也加强调了之前提到的对于价格谈判的不确定性。
2.3 促进谈判双方的互动, 体现交际用语的灵活原则
跨文化下的商务谈判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内容和背景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当对有些谈判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或者授权限制等无法马上得出具体的结果并作出回应时, 使用模糊语言去处理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谈判不需要或不可能马上获得具体结果时, 采用模糊语言符合商务交际用语的灵活原则, 能够为商务谈判语言增添一定的外交性和策略性。例如下面的句子:
Please effect shipment with the least possible delay upon receipt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in your favour established by us.
请在收到我方开具的以你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后, 尽可能减少延误发货。
这句话中使用了模糊语言元素“the least possible”。在无法保证对方发货的具体时间之下, 提出这样的带有模糊意味的谈判要求, 并不死板的要求时间, 提高了商务交际语言的灵活性。
3 结语
前文介绍了模糊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积极语言功能,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在商务谈判中不分场合地使用模糊用语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有时使用模糊语言反而会带来反向效果。这是因为商务谈判英语用语中的清晰明了原则仍然是最为基础的原则, 要求谈判双方尽可能地将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要产生歧义或不必要的误解, 否则很容易给谈判双方带来损失。这也是合作原则的要求。例如We have a direct sailing from Hong Kong to San Francisco monthly.这一句中, “monthly”一词的使用就明显不够精确, 容易产生对方的误解, 根据实际情况改成“every two months”、“every month”就比较合适。由此可见, 掌握模糊用语的用法, 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握使用的时机与场合, 这样才能使得模糊用语发挥积极的语言功能。
摘要:近年来, 随着跨国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 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频率不断提高, 商务英语谈判中语言要素的活用成为提高跨文化商务谈判语言层次的有效途径。其中, 模糊语言的运用是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研究了模糊语言的概念、特点, 在此基础上, 例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应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模糊语言,商务英语谈判,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洁.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2]袁娅娅.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与表达[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3]马正堂.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从自然语言模糊性和文化差异来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4]郭建红.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3) .
[5]杨亦柳, 唐德根.模糊语言的跨文化语用功能[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7, (3) .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8篇
模糊语言概述
何谓语言模糊性, 即词语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模糊性通常是不能或无需通过上下文加以排除的, 它源于本体的模糊性和认识上的模糊性。我们无法给深和浅、高和低、宽和窄、快和慢、高和矮等许多模糊概念之间划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也无法解释“非常高的人”中的“非常”到底是多高。因而客观事物的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言的模糊属性是我们所无法避免的。
模糊语言在旅游英语宣传资料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模糊语言主要包括使用各类词来表达模糊含义:动词, 名词, 形容词, 数量词, 范围变动语, 程度变动语以及模糊限制语等。模糊语言能提高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表达效果, 增强资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而顺应其文体特点的要求, 产生积极的语用功能。
1. 适度运用模糊语言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无论资料篇幅有多长, 其重点都在于告诉游客一些实质性的信息, 即旅游景点的位置、占地面积、旅游时间等等。这些信息都要求资料语言准确, 而语言的准确性并不只在于使用精确的语言, 即准确性并不等于精确, 有时候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所以适度的运用模糊语言, 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⑴With its 14 dining halls, it boasts a reception capacity of more than 1, 800 guests at a time.⑵The expressway runs approximately 24 kilometers from Xi’an to Lintong, where the Mus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s Terracotta Army is located.句中用了more than和approximately几个模糊限制语, 大致说明了西安饭庄可容纳就餐人的数量和从西安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所在地---临潼区的距离。我们知道, 要精确说明这些情况既不太可能, 也没必要。因而这些看似模糊的语言实际上更能准确地表达了对所言对象的把握, 如果使用确切的数字反而不能准确地表达上述数量的变化。
2. 适度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俗话说, 看景不如听景。游客选择旅游景点时, 旅游公司有必要向游客介绍推荐旅游景点, 要么游客自己浏览旅游宣传资料中对旅游景点的描述既介绍, 那么这时候旅游景点的描述语言应该对游客更应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这样才可以吸引他们前往此旅游景点参观。 (1) Louguan Tai is famous not only for its historical remains, but also for its beautiful forest landscape It is surrounded by green hills and pure water.Bamboo trees verdant and luxuriant. (2) Within its precincts, there are grotesque peaks, deep and secluded valleys, towering old trees, and shady bamboo groves.这两句中灵活运用了好几个模糊形容词来描述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青山碧水、茂林秀竹、奇峰幽谷等等。这些模糊形容词并无明确的界限, 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激起游客的游览欲望。
3. 模糊语言在旅游英语宣传资料中度的把握原则。
模糊语言由于其特殊的语用功能而在旅游宣传资料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使用模糊语言都是恰当的, 模糊语言在资料中超过其度范畴, 必然会引起误会, 起着消极作用。因此, 在旅游英语中使用模糊语言应掌握度原则, 力争在其度范畴内运用。在必须使用清楚表达的地方如采用了模糊表达, 将使游客对旅游企业要表达的意思判断不清, 制约信息的正确传递, 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 带来消极作用。Opposite to Xi’an Hotel is the Tang Dynasty Music Palace, a luxury music and dance restaurant run with Chinese and overseas capital.“西安宾馆对面是唐乐宫, 是中外合资兴办的豪华型歌舞餐馆。”“豪华”、“相当于”、“准星级”等都属于模糊语言。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发布的旅游广告内容使用了模糊、不确定用语误导了消费者, 对档次和标准表达不明确。
模糊语言在旅游英语宣传资料中的作用是独特的, 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模糊语言在旅游英语宣传资料实用过程中如果掌握好度的范畴, 才能使旅游英语的表达更趋得体与完善, 将为旅游企业的宣传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姚宝荣、梁根顺、魏周.陕西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5.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6.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9篇
商务英语是特殊用途 (ESP) 英语的一个分支, 即一门专业英语。商务谈判英语是商务英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国际商务谈判即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部分, 也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必要手段。它关系到国际商务活动的成败以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际商务谈判要达成协议, 谈判双方一般需要经过询盘、报盘、还盘、接盘和拟订合同这五个环节。在有些情况下, 双方只需要发盘和受盘即可成交。询盘是商务活动的开始, 通常由进口商向出口商发出询盘又称询价。询价时一般会向出口商询问价格、样品、产品质量、交易条件等内容。询价对买卖双方均不产生约束力。报盘是一项附有交易条件的建议, 由报盘人向受盘人发出。报盘分为实盘和虚盘两种。虚盘不包括契约性义务, 允许报盘人改变交易条件, 而不需要预先通知受盘人。实盘则是提供商所作出的明确而肯定的义务承诺。一旦买方接受了实盘, 卖方就不能将其撤消。还盘是由受盘人向发盘人发出的报盘, 接受部分条款并要求更改其不愿接受的条款。实际上还盘是对原有报盘部分否定, 是一项新的报盘。当还盘发出时, 原有的报盘便失去效用。还盘过程可在买卖双方进行多个回合直至交易达成或取消。接盘是对报盘的同意。接盘必须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接受, 否则就是还盘而不是接受。受盘人必须在报盘有效期内接盘。 (1)
二、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把语言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的研究不仅适应自然语言研究的发展, 而且为解决形式语言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 (1965) 的模糊集合论。然而时至今日, 关于模糊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关于模糊,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中Joanna Channell是这样定义模糊语言的:“如果它可以同其他能够诠释相同情势的词语或表达法相对比, 或者它是故意的不加掩饰的模糊, 或者它的意思来源于内在的不确定性, 那么这种表述便是模糊的。” (2)
三、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 (Grice)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与合作, 是整个交谈过程所说的话语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 数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说话应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和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 质量准则 (Quality Maxim) :说话要事实, 包括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和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联准则 (Relevant Maxim) :说话要贴切 (与谈话有关联) ; (4) 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说话要清楚明白, 避免晦涩、歧义, 做到简练、井井有条。 (3)
四、商务谈判中模糊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实践中很难完全实现。每个人, 每天都在违反合作原则。特别是在商务谈判英语中, 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对合作原则的违反更是谈判者经常采用的策略。
1. 违反数量准则。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 有时为使谈判更加顺利, 达到更好的效果, 谈话者常常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真正意思。例如:
Well, our business policy is very clear, and our enterprice credit is also known to all. (4)
在上述例子中, is also known to all违反了数量准则。当被问到其经营政策以及企业信誉的时候, 谈判人员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不适宜正面回答, 说话者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而是很模糊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以避免出现不利形势。
Your order is too small.If you increase your order more, we can give you better terms of prices.
此处, 为了说服对方增加订单量, 而采用了“better”这样的模糊表达, 从而不需要告知对方确切的价格, 给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
2. 违反质量准则。
在商务谈判中, 说话者常常使用比喻、夸张、讽刺等手法使听话人去推断自己其中的含义。例如:
A:Could you tell me your offer?
B:5USD per doz.
A:All right, we accept it.It is a deal.
B:Done, it is a deal.
A:But there is only one pint that we feel disappointed.What we feel disappointed is that there is no sigle issue at all that needs debating between you and us. (5)
在这段对话中, A首先违反了质量准则。幽默的语言使双方的谈判非常地和谐, 并为将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也是谈判所得到的附加的结果。
3. 违反关联准则。
适当的情况下违反关联准则可以避免尴尬或者矛盾的产生, 从而达到更好的谈判效果。例如:
A:According to your market situation, we offer you US$150 a piece.
B:Could you please tell us your improvements in this new design?
在上述对话中, B没有直接表达他认为价格高, 转而问A新的设计做了哪些改良, 为自己在之后的价格谈判中争取有利条件。这就避免了毫无理由地要求对方降低价格, 使之后的谈判更加合理和可接受。
4. 违反方式准则。
违反方式准则的模糊语与礼貌原则联系非常紧密。在这里, 主要研究模糊语言如何违反方式准则。举例如下:
A:Well, we offer you$30 per case.
B:I’d like to tell you that not a few transactions have been concluded at our level in this year.
在上述对话中, 由于买方A给出的价格太低, 卖方B通过违反方式准则向A传达了他不愿接受如此低的价格。
五、语用效用
1. 积极效用。
达到目标是商务谈判人员的最终目标。由于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能带来积极的效用, 亦能给谈判带来消极的效果。因此, 优秀的商务谈判人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 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 以达到其预期的谈判目标。
(1) 提高谈判效率。Gogue曾说:模糊的表达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情。 (6) 相反的, 有时候它可以用最少的词语传达足够的信息。在商务谈判中, 说话者使用模糊语言的动机在于其不需要用精确语言表达即可给对方提供足量的信息。通过使用模糊语言, 提高谈判效率。
例如:According to the market report, demand for GPS tracking products become greater.
听话者并不知道信息的来源。而说话者对目前市场的观点通过“according to the market report”这一模糊语言已经清楚地表达出来。他不需要告诉对方是谁什么时候做的报告的第几页, 统计数据是什么。这些不必要的细节信息反而会影响谈话的重点。
(2) 增强谈判弹性。在国际谈判中, 即使有些信息正是对方所期待的, 说话者也常常会故意使用模糊语言对信息有所保留。根据信息内容, 模糊主要有时间信息、数量信息。
第一, 在商务谈判英语中, 时间日期的模糊表达占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例如:I think you will receive them in seven to ten days. (7) “seven to ten days”并不是个非常有效的信息, 因为它并没有告知对方确切的到达日期, 这个日期可能说话者也不能确定。很可能说话者因此并不愿意向对方承诺什么时候他们可以收到。他的回答巧妙地试用了模糊表达, 从而使说话者的意思表达更有弹性。同时也能在信息出现偏差时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对方责难。
第二, 数量信息的模糊表达在商务谈判中也是不胜枚举。例如:The given quotation will be adjusted subjecting to the changes of exchange rate.说话者使用“根据汇率变动”这一模糊表达方式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 说话者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调整价格。或者说, 这是提高价格的一个好理由。
(3) 增强说服力。Channell认为使用模糊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具说服力。 (8) 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言语听起来更容易接受。模糊语言可以使发言更客观, 扩大了语言表达所含的信息范围, 给人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这样话语听起来更容易被听话者所接受因而增加了得到对方认同的机率。例如:The payment, as usual, will be made by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9)
在上述例子中, 模糊限制“as usual”使语言表达更加合理可接受。每个公司常常都会有一些商务习惯并且按照这些惯例运作。由于公司的付款习惯是使用不可撤销信用证, 这样, 对方更容易明白和理解说话者是按照自己的商业惯例给出的付款条件。这是合理的也是可接受的。如果没有这个模糊限制, 表达便会显得太过生硬, 没有说服力。
(4) 营造和谐氛围。在商务谈判活动中, 为增加获得更多利益的可能性, 谈判双方都尽量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因此, 谈判者也常常有意识的使用模糊语言来减少和化解潜在的矛盾,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例如:
A:I am afraid it is hard for us to make the price higher.
B:Well, I understand and I hope we could have other chances to cooperate with you in future. (10)
上述例子中, 双方都使用了模糊语言来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A用了“I am afraid”弱化了他抱怨价格太高语气, 同时也间接地拒绝了为对方提供更低的价格。B用了“could have other chances”为将来有合作可能留了一定的余地。这样使双方在不能达成协议而合作的情况下, 双方依旧可以留下好印象, 为将来合作的可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消极效用。
由于商务谈判语言与商业利益密切相连, 所以清楚明确的表达始终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谈判中, 谈判者有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 但是如果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模糊语言将给谈判带来消极的后果。
例如:
We wish to confirm our samples dispatched tomorrow.
在上述例子中, 由于所处时区差异, 双方所指的时间往往会出现差异。很可能明天己方是周五而对方已经是周六。当所涉及的问题对时间要求严格的情况下, 模糊地表达将给双方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此种情况下, 尽量选择没有争议的语言表达。
结束语: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能给国际商务谈判带来积极效果, 也能够给谈判带来消极的效果。因此,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谈判者一定要审时度势, 灵活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 以使谈判利益最大化。
注释
1 (4) 张立玉, 王红卫.实用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07
2 (8) Joanna Channell, 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 高文成.语言学精要与学习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5) (7) 谢晓英.商务英语谈判自学手册[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5 (6) Gogue J.A.Function in Systematic Language Analysis[M].London:CUP, 1979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1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众所周知,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何况还有高考这一指挥棒, 因此, 任课教师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在此过程中, 模糊语言的处理和运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笔者将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模糊语言在“听力”训练中的运用
1.1 听力材料中的模糊语言随处可见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遵循交际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听力内容涉及广泛, 有问路, 打电话, 约会、看病、介绍、告别、劝告、住旅馆、操作工具等。而近几年的高考听力对话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试题逐年增加。我们要求学生听清、听懂与话题中心相关的具体信息, 准确理解具体细节, 还要求学生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 其中不乏对模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我想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 (安徽卷) 第三题
M:Shouldn’t we invite Cathy to the party tonight?
W:Invite Cathy?She’s the one who’s planning the whole thing.
3.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Cathy will be at the party.
B.Cathy is too busy to come.
C.Cathy is going to be invited.
在这个对话中, 女士的回答看似模糊, 她没有直接说“邀请”或“不邀请”, 但是我们却通过“She’s the one who’s planning the whole thing.” (整个事情都是她策划的。) 这句话得出了信息。
例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 (安徽卷) 第八题
W:So 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ving in London?
M:Er, a couple of years.How long have you been working here?
W:Only a few months.I moved down here for the job.There was no work for me where I came from.
M:Where did you come from then?
W:I came from a small village called Arnside near Lancaster a year ago, hmm, there was nothing to do there.So I moved to London.
M:Do you enjoy working here in this restaurant?
W:Very much so.
I0.How long has the man been in London?
A.One year.B.A few years.C.A couple of months.
11.Why did the woman leave her hometown?
A.To lead a city life.B.To open a restaurant.C.To find a job.
12.Where did the woman come?
A.London. B.Arnside C.Lancaster.
不难看出, 这段对话出现了几处模糊性语言, 比较典型的有:“a couple of years”, “a few months”和“a year ago”, 答案选项呈现的也是模糊性语言, 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理解。正是因为这些模糊语言, 才使得这个对话更真实、更鲜活, 同时也体现了高考听力的命题特点:录音材料逐步向真实性材料过渡。
1.2“听”的过程中的模糊容忍策略
模糊容忍 (tolerance of ambiguity) 是指语言学习者在认知方面主动地容忍、接受与其知识结构、价值观等相冲突的思想、概念, 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认知奠定基础。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模糊容忍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学习策略和认知方式。听力理解是一个信息输入和输出同时进行的复杂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 考查学生的辨音、记忆、推理、归纳等能力和对语言反应的速度以及连续听英语材料的耐受能力。但是, 在听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听不懂的单词、词组乃至一个较长的意群, 就是是否具备足够的模糊容忍能力的问题。模糊容忍度高的学生不会因为个别不熟悉词汇而影响整个听力过程。他们会适时调整心态, 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 采取较为积极的听力策略, 从而有利于听力的继续顺利进行。而模糊容忍度较低的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个不熟悉的词汇导致一系列失误, 因为他们无法容忍对单词、句子甚至整个篇章的模糊信息把握, 无法容忍对大意的把握, 过于追求准确性。而听力的瞬时性决定了把握信息的及时性;因此, 他们往往会因小失大, 对整个听力材料不能把握大意, 从而无法完成听力任务。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学会模糊容忍这一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2 模糊语言在“口语”训练中的运用
2.1 口语训练的重要性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高考英语试卷没有把口语测试纳入考试范畴, 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不重要。因为“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是相辅相成的, 口语表达的地道与否会反过来影响其他三项技能。如果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仅仅是为高考服务的那应该是英语教学的悲哀, 可是即便从高考这一角度来说, 口语教学也是举足轻重的。首先, 高考的听力材料毫无疑问是口语素材, 自己不会说或说得不地道势必会影响听别人说;其次, 高考的单项选择题有一至两题考查交际英语。所以, 不论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还是为了高考, 任课教师都要投入相当的气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模糊语言可以增加口语表达的流利性
高中生 (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 的语言积累还未达到可以自由表达的程度, 因此许多学生羞于开口。为了至少能够制造一种流利的假象 (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 以及为了补充语言产出所需求的注意力, 教师不妨教学生们一些“小技巧”, 如通过填补停顿来掩盖停顿。最常见的停顿材料是uh或um, 此外还可以用一些模糊的表达像sort of和I mean等。这些语言不仅不影响表达的内容, 还给学生赢得了思考的时间, 他们可以更从容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从而增强自信心, 不排斥口语甚至爱上口语表达, 最终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2.3 正确认识口语表达中的模糊容忍
课堂中的口语练习一方面是完成必要的课堂教学任务,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进行一般日常交流的能力。在学生的英语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前, 他们往往只是紧抠每个词语对应的母语含义, 也就是说往往先用母语进行思考回答, 再通过翻译转换成英语,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词不当、语法乱用和中式英语等错误。在学生的口语表达出现类似错误时, 教师不应该立刻打断学生进行纠错, 而是要做到一定程度的模糊容忍, 鼓励学生把话说完, 然后抓主要错误进行纠正。我们应该相信随着表达的深入, 学生往往会自行纠正以前犯的小错误。当然, 模糊容忍并不意味着对错误的表达视而不见, 我们既要考虑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又不能因过于强调表达的准确性降低学生练习的热情。模糊容忍是为了保证课堂口语练习的整体进展。
3 模糊语言在“阅读”训练中的运用
3.1 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读英语文章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为了学习的目的;其次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再次是体味阅读的快乐。毫无疑问, 阅读对语言习得功不可没。从理论上说, 学生读得越多, 理解得就更好。此外, 从高考这一视角来说, 150分的试题, 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读写这三大块就占了80分, 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2 运用模糊容忍, 提升语篇阅读的整体驾驭力
高中生常见的阅读体裁有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内容涉及科普知识、天文地理、人物传记、名人轶事、哲理小品、科技教育、风土人情、新闻报道、历史文化等方面。阅读过程中的难点往往体现在单词或文章背景的不熟悉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上。以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 (安徽卷) 第三篇阅读理解文章为例:
American cities are similar to other cities around the world:In every country, cities reflect the values of the culture.American cities are changing, just as American society is changing.
After World War II, the population of most large American cities decreased;however, the population in many Sun Belt cities increased.Los Angeles and Houston are cities where population shifts (转移) to and from the city reflect the changing values of American society.In the late 1940s and early 1950s, city residents (居民) became wealthier.They had more children so they needed more space.They moved out of their apartments in the city to buy their own homes.They bought houses in the suburbs (郊区) .
Now things are changing.The children of the people who left the cities in the 1950s are now adults.Many, unlike their parents want to live in the cities.They continue to move to Sun Belt cities and older ones of the Northeast and Midwest.Many young professionals are moving back into the city.They prefer the city to the suburbs because their jobs are there;or they just enjoy the excitement and possibilities that the city offers.This population shift is bringing problems as well as benefits.Countless poor people must leave their apartments in the city because the owners want to sell the buildings or make apartments for sale instead for rent.In the 1950s, many poor people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move to the suburbs;now many of these same peopl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stay in the cities.
Only a few years ago, people thought that the older American cities were dying.Some city residents now see a bright, new future.Others see only problems and conflicts.One thing is sure:many dying cities are alive again.
64.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c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A.They are alive.
B.They are hopeless.
C.They are similar.
D.They are different.
65.Why did American city residents want to live in the suburbs after World War II?
A.Because older American cities were dying.
B.Because they were richer and needed more space.
C.Because cities contained the worst parts of society.
D.Because they could hardly afford to live in the city.
66.According to the 4th paragraph, a great many poor people in American cities______.
A.are faced with housing problems
B.are forced to move to the suburbs
C.want to sell their buildings
D.need more money for daily expenses
67.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text that______.
A.American cities are changing for the worse
B.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American cities
C.many people are now moving from American cities
D.the population is decreasing in older American cities
这篇文章生词不多, 有三个已给出汉语意思, 学生们学过“increase”和“profession”这两个单词, 根据构词法他们能推断出“decrease”和“professional”的意思。按理说阅读难度不大, 可是学生反映不太能看懂, 尤其是“In the 1950s, many poor people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move to the suburbs;now many of these same peopl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stay in the cities.”这句。因为文中所涉及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是学生们不熟悉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模糊容忍以求整体把握文章。事实也是如此, 模糊容忍度高的学生可以相应地对这些不甚理解的地方做出模糊地回应,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前后语境, 对信息进行大概的把握,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筛选、寻找和匹配。
4 模糊语言在“写作”训练中的运用
4.1 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相当的写作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九级水平 (高中毕业) 应达到的标准描述如下:
(1) 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
(2) 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
(3)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 文体恰当、用词准确;
(4) 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
(5) 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 用语基本正确、得当;
(6) 能作非专业性的笔头翻译;
(7) 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 格式正确。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对高中毕业生写作能力的期待还是非常高的。
4.2 模糊语言可以使文章表达更加形象, 更具有说服力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写作训练多是主观性的, 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图表或图画的提示, 准确地使用语法和词汇, 写出具有一定词数要求的短文。学生常用词汇中的数词、量词、颜色词、称谓语、时间概念词和空间概念词等, 既有用于精确表达的词语, 也有用于模糊表达的词语, 有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往往使文章更加形象, 更具有说服力。以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 (安徽卷) 书面表达为例:
书面表达 (满分25分)
假设你将参加某英语杂志社开展的一次征文活动, 征文的内容要求你在电视、手机 (cell) 和网络三者中, 放弃其中一个并陈述理由。请你以“Which would you give up:TV, cell, or web?”为题, 写一篇英语短文。
注意:1) 词数100左右;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 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范文:
We are now living in an information age, in which TV, cells and the Web are widely used.It seems that many people cannot enjoy themselves without them.
However, if I had to give up one of them, I would turn off the TV rather than switch off my cell or cut off the Internet.I could do without TV because few shows are mystery and there are too many commercials.Besides, most programmes on TV are also available everywhere.
As for cells and the Web, they are more necessary to me.I need a call to keep in touch with my friends and family, and almost all information can be gathered on the Internet.
范文里有几处使用了模糊语言, 如:“widely used”, “many people”, “few shows”, “too many commercials”, “most programmes”等。如果仔细分析, 到底使用范围多广才能称之为“widely used”?“many people”到底是多少人?“few shows”到底是几个节目?多少广告才算是“too many commercials”?这一系列的模糊语言看似不够准确, 但如果换成“Ten billion TVs, cells and the Web are used.”“Nine billion people cannot enjoy themselves without them.”“One show is mystery.”“There are50 commercials.”“100 programmes on TV also available.”等, 这篇文章的可信度会大打折扣。读者肯定会质疑这些数据从何而来, 依据是什么?毫无疑问,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 又有许多人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 电视台会调整节目和广告的数量等等。那么作者引用的数据已经是不准确的了。所以说有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往往使文章更加形象, 更具有说服力。
4.3 模糊处理次要信息, 打造完美篇章
写作的过程是对收集到或已储备的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笔者还以高考书面表达为例。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优秀的100词左右的文章, 必须凸显文章的主体, 忽略或模糊处理一些次要信息。比如上篇范文, 征文要求“你”在电视、手机和网络这三者中放弃其中一个并陈述理由。从征文要求中可以看出陈述放弃某种东西的理由是文章的主体, 要做重点处理, 信息要详实, 理由要充分;而保留另外两样东西的理由是次要信息, 一笔带过即可。这样, 文章才能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而范文也的确是这么呈现的, 陈述放弃电视的理由有三点, 保留手机和网络的理由只写了一点。这也足以证明要保证文章的完美, 除了把握主体之外, 模糊处理次要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而且, 与精确表达相仿, 语言的模糊表达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任课教师不会刻意提及模糊语言这一概念, 但在实际操作中, 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中, 模糊语言无处不在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朗文如何教写作[M].邹为诚,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Jeremy Harmer.朗文如何教英语[M].邹为诚,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3]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Scott Thornbuzy.朗文如何教口语[M].邹为诚,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5]鲁苓.多远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语言模糊性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模糊
一、引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器。阅读理解的实质就是对书面语言进行释义,以获取它所传递和存储的信息。模糊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往往产生歧义、隐晦、游移不定和难以琢磨,给释义过程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这是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二、模糊语言性现象
1.词汇层面
主要表现为诸多词义产生歧义,词义之间游移不定。详见下列句子:
例1.They didn’t reach home before night。名词night既有“天黑、傍晚”之义,也有“夜深、深夜”之义。这种词义间的游移让读者难以做出判断。
2.句子层面
主要表现为真实意图难以确定。在这一层面,句子的自然含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含义(Unnatural meaning)之间可此可彼,或者说句子的字面含义所反映的是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让听者难以确定。
例2.A:It’s getting dark now;B:Oh!此句如果是主人对客人这样说,那既有可能是主人想挽留客人住下来过夜,也有可能是主人暗示客人离开。
3.语篇层面
表现为深层信息不易捕捉,在这一层面,模糊语言所包涵和传达的信息内容丰富,深层信息不易捕捉,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例3.A:These soldiers were lost in the thick forest for almost a month. They were all wounded, cold, exhausted and hungry as well, some even dying;B: Well, what happened at last? A:A woodman found and helped them go out of the forest;B:Well, they’re saved。在这部分语篇中,同一个语气词“well”,由于受语境的制约,B第一次说出时表达的是惊异和担心的含义,而第二次说出时表达的却是如释重负的轻松感,由此可见语境的制约作用。
4.语法和修辞层面
例4.It was a hot city, where Mr. Smith’s father lived twenty years ago。形容词hot褒义可指活跃、有生气,而贬义则指淫荡、好色。可见,读者要破解这些句子中的歧义与游移现象单凭分析句子本身是难以做到的。
三、正确理解模糊语言现象的途径或方法
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涉及到语义学、语用学、语篇、语境、跨文化研究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破解各种模糊语言现象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综合运用语义、语用、语篇、语境、跨文化研究以及逻辑推理等分析手段,透过语言材料的表象弄清语言内容的实质。
这是研究生英语多维教程中的一段语篇。文中动名词rebuilding和healing从字面语义上看分别含有重建和治愈之义;从语法上看又都是及物动词,其后都省略了相应的宾语。那么,被省略的宾语又究竟是什么呢?此时,如果我们仅囿于语法和语义角度就无法做出判断。但是,当我们转而再从语篇和语境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rebuilding后面省略的宾语是the broken social ties and community in American life。然而,此时healing在治愈这一含义下却找不到相应的宾语。显然,既然文章作者从语用学角度选择healing一词有自己的依据,问题还是要回到其词义上。除了最常见的治愈一义之外,healing还有消除不良影响等含义。此时,再回到语篇语境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在消除不良影响的义项之下healing的宾语当是the deleterious effects—especially on our young people—of the broken down of social ties and community。
四、模糊语言现象用于英语阅读教学
模糊语言现象的普遍存在及其含义表达上的隐讳性特点经常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能够利用模糊语言现象的这些特点作为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较为重要的模糊语言现象,作为教学重点或难点,以适当的问题形式将这些模糊语言现象交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回答。
1.如何就各类模糊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就有关模糊语言现象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随即开始分析讨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启发性建议,引导讨论分析的过程不断接近事实,不必拘泥某种形式。
2.如何就各类模糊语言现象对分析讨论过程进行启发和引导
例5.“But what for?”I asked./“Wandering with arrest able offence,”he said./“What offence?”I asked./“Theft”, he said.“/Theft of what?”I asked./“Milk bottles”, he asked./“Oh”,I said.
这是《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一课中的一段对话。主人公在无辜被捕时与前来逮捕他的警察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中语气词“Oh”的语用意义就是模糊的。经教师课堂提问:What does the speaker imply when he utters“Oh”?学生们可能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如surprise, indifference, understanding,等。提问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们的答案加以归纳,然后再提问题:Among the above answers which one(s)do you think will probably be the true one?随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初步的分析讨论,学生们的答案可能会集中在如understanding和indifference较接近事实的选项上。那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讨论:Does the speaker have the two implications both in mind when he utters“Oh”?Why?这样,经过对语气词“Oh”的模糊含义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深入的讨论分析,学生的回答就会进一步地接近事实,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会不断加深。
3.如何从语篇(境)分析角度引导学生对模糊语言现象进行深层分析
例6.This is a love affair that annoys environmentalists, safety advocates and social workers who believe that the path to paradise is overlaid with the shining rails of mass transit. They see us packed into futuristic bicycles, not behind the wheels of what one fevered critic denounced as” insolent chariots……
该部分语篇的基本含义,是文章作者对环保主义者的不切实际的主张提出批评和进行讥讽。文中“futuristic”就是一个含义模糊的形容词,其诸多字面含义中没有一项与语篇的整体含义相符。在阅读中,许多学生对“futuristic bicycles”的真实含义感到困惑。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可根据语篇(境)的整体含义的要求,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futuristic有三个基本的字面含义:一是未来主义的,超前先进的;二是(预言)在未来发生的;三是未来学的。显而易见,第三层面与语篇内容毫无关联可将其排除。如采用第二层面,则可推断环保主义者们推崇的bicycles未来才能有而当前不存在。如采用第一层面,则可推断环保主义者们推崇的bicycles是超前先进的。但现实是,当前再超前、再先进的bicycles也替代不了虽不环保但却着实舒适快捷的cars。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做出判断:环保主义者提倡人们骑慢慢腾腾的bicycles来替代乘坐舒适快捷的cars是极其不现实的。经过启发引导,学生们会做出判断:作者在句中使用了反语(irony)以讥讽环保主义者们脱离实际的态度和做法。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讨论—启发—引导-总结/归纳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对模糊语言现象的深层信息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推理、想象、分析、比较、鉴别和跨文化理解等外语阅读所需要的能力。此外,这种做法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常晨光.英语习语与人际意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何维湘.跨文化交际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第12篇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于1923年写过一篇《论模糊性》的论文, 其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而“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札德教授于1965年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文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1972年著名语言学家Lacoff开始对模糊现象进行研究, 并发表了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 极大地推动了模糊语言学的快速发展。此后, 模糊理论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 模糊语言也随之产生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早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1987年, 伍铁平教授在《模糊理论的诞生及其意义》一文中就指出:“在教育上, 模糊理论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高职英语教学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 作为一名老师, 要具备模糊理论的基本知识, 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 并教会学生正确地对其进行处理。
2 模糊语言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价值
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使用和理解语言。英国语言学家舍乃尔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模糊语言学的10点语用价值:“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想说明详情:具有劝导性;词义中断的过度;缺少具体信息;置换作用;自我保护;有力和礼貌;非正式的气氛;女性语言。”模糊语言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并且日益重要, 我们高职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2.1 外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教学大纲的模糊性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 而考试大纲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即模糊性。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从这个大纲里我们可以看到, 出现的“180~220”学时, “较好地”, “一定的”等词语都属于模糊语言, 我们不能准确地计算出达到大纲要求的课时究竟是多少, 只能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的不同作出相应的安排, 另外我们对教学目的的估计也只能是“更好地掌握”, “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究竟能力有多强, 我们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因为我们不能认为能写200字作文的学生就一定比能写150字作文的学生能力强, 因此, 我们只要把握了大纲的主要方向, 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大纲的规定并达到大纲上的教学目的就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 教学大纲的模糊性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教学目的, 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2.2 外语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出现的模糊现象
例如, 高职学生在做应用能力B级考试试题2005年1月的第6题:
M:Can you tell me where I can buy some apples?
W:Yes, go down this street and you`ll see a fruit shop on your right.
Q:Where is the man doing?
A.Going shopping
B.Giving directions
C.Buying fruit
D.Introducing himself
题干中男士问一位女士在哪可以买到苹果, 女士说沿着这条路走然后在右边可以看到一家水果店, 问题是这位男士正在做什么。正确答案是A, 在购物。但是很多同学对这一题产生了疑问, 认为应该选择C, 在买水果。他们指出这一题给出的背景信息很模糊, 可能这位男士在买水果的时候发现没有苹果, 因此去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水果店。对于学生的疑问我给出的解释是, 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中, 问句中出现的apple一词它不仅仅指代的是苹果本身, 还应该指代的是水果, 这位男士将要去买水果而不是正在买水果, 因此这里面apple一词就包含着模糊的意思, 它虽然没有提供水果的具体意思但是已经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
又例如, 2002年6月试题中的第65题:
Qantas has more flights to more places than any other Australian airline.
参考译文:广达斯航空公司是澳大利亚拥有航班最多、通航地区最多的航空公司。
在这句中, more than表示比多, any other表示任何其他的, 两个词组都属于模糊的词组,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字面上的意思是广达斯航空公司拥有航班和通航地区比澳大利亚其他的公司都要多, 那么实际上也就是拥有最多的。这样翻译的话读者就对广达斯航空公司的情况可以有个直观的理解。
再例如, He is more or less six years old.该句没有指出他的具体年龄, 只说6岁左右, 在不知道他准确年龄的情况下, 只能用more or less来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学能促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题目分析, 鉴别和判断去捕捉模糊语言的深层信息, 并且灵活地进行英文翻译,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2.3 老师教会学生用模糊语言进行委婉表达
在实际的英语交际中, 偶尔会碰到一些敏感性的问题而不能够直接回答, 使用模糊语言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者回避的作用。大量的运用委婉语可以使交谈双方的谈话气氛更加融洽, 会使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 例如在英语中, 上厕所用“answer the nature’s calls” (满足自然的需要) , 人老了用“get on in years” (年纪大了) , 她怀孕了用“She is expecting” (她正在期待) 。如果学生能正确和谨慎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委婉表达, 那么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的人, 都能够从容面对。而作为教师, 面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需要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 努力去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Particular good”, “If you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 writing, you can get more marks”, “I'm afraid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3 结语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 模糊语言有着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带领学生认识并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和用法, 正确并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技能, 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本质属性。如今, 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和推崇。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来指导教学。
关键词:模糊性,模糊语言学,语用价值,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伍铁平.模糊理论的诞生及其意义[M].1987.
[3]张文革.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历年真题精解[M].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