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运动可让宝宝更聪明(精选5篇)
手指运动可让宝宝更聪明 第1篇
手指运动可让宝宝更聪明
孩子到了2、3岁,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时候父母最好顺应孩子的愿望,给他们更多实践的机会。
撕纸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它是面条、饼干、小汽车、手表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用一条手帕或一张面巾纸,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然后再随意折成各式各样的东西,比如纸船、纸鹤、花朵、扇子、小老鼠等等。
穿珠子纽扣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玻璃珠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乒乓球一个个夹到另一个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糖果或黄豆、花生米等。
做动作教孩子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用小手比划出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生活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服;自己拿筷子吃饭;外出游玩儿,让孩子把自己想带的小食品、餐巾纸、小玩具等装进自己的小包。这样做既能使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也能使他们的小手得到锻炼。
手工制作给孩子准备一把幼儿专用的圆头的安全小剪刀,教他们学习如何剪纸;拼插类玩具也能很好地操练孩子的手指,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专家指出,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动作的精细化程度。眼、手、脑的配合协调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务必给孩子提供多动手的机会。
手指“运动”,让宝宝更聪明 第2篇
答:宝宝一般在9个月时会拇指食指对捏,捡小东西,这说明宝宝精细动作发展得挺好。你家宝宝1岁了,还做不到,确实有点晚。不过你别担心,从现在开始多做做这方面的训练吧。经常给宝宝做手部按摩,尤其是手指。如果1周岁后仍不能捏取小东西就比较严重了,不过也可以补救,做康复训练就行,在家里或者去医院都能做。
问:我宝宝9个半月了,可以扶着沙发自个儿站着,但他总是喜欢踮着脚尖,然后再放平。有时候踮很长时间,非得大人用手给他按下去。他这样没问题吧?
答:9个多月的宝宝偶尔踮脚尖,没啥问题。一般1岁以后就不再这样了。不用着急走路,现在还是要让宝宝多爬爬,偶尔让宝宝扶着东西站立也行,但时间不要太长, 9个多月的宝宝骨骼还很软,长时间站立,下肢承受不起,容易造成腿弯。
问:我家宝宝马上就2岁3个月了,握拳时仍然是大拇指在里面,这正常吗?
答:偶尔的拇指内收没事儿。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得怎么样了?会摞积木7~8块吗?会用线穿珠子吗?会握笔画圆吗?如果做这些事没问题,那就绝对没问题了。
问:我家孩子四岁了,吃饭还要大人喂。我昨天说以后让他自己吃饭,他立马扔筷子,掀饭碗。我下狠心饿他两晚上,但,我这么做对吗?
答:那就饿饿吧,这么大的孩子一顿两顿饭不吃没事,但是这么大的孩子还要大人喂就是个事儿了。让孩子自个儿吃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得让孩子多用用勺子和筷子,这能锻炼双手的精细动作能力,还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呐。
问:可以训练18个月的宝宝自己吃饭了吗?我家宝宝早就想自己吃了,每次大人喂饭时都喜欢自己抓着勺往嘴里送。可是家里老人还是坚持喂,说吃饭不用训练,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答:宝宝一般从4个月开始会抓握,到六七个月时,就该训练宝宝自己拿食物往嘴里送的能力了。就像你家宝宝一样,他们会很愿意自己动手吃饭,这时候就赶紧满足宝宝吧。他可能会吃得满嘴满身都是,真正进到嘴里的没多少,但这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能训练孩子双手的精细动作,能让孩子对吃饭感兴趣,能给孩子自信心。跟家里老人说明白这些道理,赶快操练起来吧。你肯定不想等孩子老大了,还满街追着喂饭吧?
问:宝宝6个月了 ,还不会双手取物怎么办?
答:6个月的宝宝的精细动作应该是双手会交替倒换物品,宝宝主动拿东西应该在4个月就会了。建议你带宝宝去医院做做神经行为方面的检查。
再多唠叨两句,精细动作的训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所谓精细动作,是说手和手指的动作,比如抓放、手指对捏、模仿画画、剪贴、折叠等,只有手眼协调才能做得好,也是衡量宝宝发育的一个指标。让宝宝多做这些动作,很有用。宝宝在捏捏碰碰中,就能探索认识摆在他面前东西的大小、颜色、形状、软硬等等,他在琢磨,思维就在发展,于是就变得更聪明了。
当然了,让孩子动起来,精细动作仅是一小部分,还要训练粗大动作,还要训练听觉、视觉、触觉、立体觉和前庭运动觉等等。复杂吗?其实不复杂。只要你别把孩子包裹得太严实,看护得太严实,让他尽可能地探索世界就行了。
多做手指运动可聪明益智 第3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应该如何多活动手指以健脑益智呢?笔者以为应掌握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要培养手指的灵巧性,使指尖从事一些较精细的活动,如拼装小模型、摆弄小玩具、削铅笔等。
二是要锻炼皮肤的感觉,如坚持卷起袖子让风吹手腕,做手指触摸、捻动和互搓动作,如两手掌心相对,十指松散,然后以相对应的手指指腹做相互触摸,即拇指腹对拇指腹,中指腹对中指腹,其余相同,反复做数次。
三是要增强指关节的柔韧性,如让孩子自己扣钮扣,做手指开握、扳动等动作,如五指轻握球状,十指同时做幅度较小的屈伸运动,即反复做轻握、松开的动作。
四是要勤用两只手,喜欢用右手的孩子要多锻炼左手,爱用左手的小朋友应多锻炼右手。
五是要使手指活动多样化。如一岁以前,家长有意识地教孩子举起小手抓抓挠挠,让他们在温水中嬉戏或玩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用手触摸形形色色的物体。
跨入两岁时,可让孩子玩积木,捏橡皮泥,教孩子掰着手指数数。
三岁以后,家长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握笔和筷子,练习玩具钢琴等。
四岁以后,家长可训练孩子对墙打乒乓球,对准目标投掷球类物体,以及教孩子先原地拍皮球,再前后移动拍等,其他如打算盘、玩弹力圈、下围棋、弹电子琴、练健身球等。
爬行使宝宝更聪明 第4篇
许多父母过度疼爱宝宝,常常抱着宝宝,或担心地板太脏,不愿让宝宝在地面活动,这些都会剥夺宝宝学爬的机会。或将宝宝早早放进学步车中,看起来既安全又卫生,父母也省心省力,而且孩子没有学爬就会行走了。但专家们认为,爬行会使宝宝更健康。
爬行时,宝宝总要昂着头,用胳膊和手掌以及双腿和双脚支持身体前行,并要保持动作的协调一致,有利于锻炼颈部、四肢的骨骼关节和小肌肉群的力量,锻炼宝宝膝、臂动作的协调与四肢关节的灵活度,运用手眼协调,促进粗细动作技巧。同时爬行时姿势不断变换,也促进了小脑平衡机能的发展。国外研究还发现,爬行对婴幼儿情感的发展也有益处。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没有经历爬行,上学后,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身体的平衡功能不好,易摔跤,体育课上有些动作完成困难或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妇幼专家公布的调查显示,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90%以上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对脑损伤或脑瘫的孩子,若爬行姿势不协调,则可影响走路姿势。
可以说,爬行是防治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手段,也是脑瘫患儿不会走或走路姿势异常应训练的重要内容。1岁以内的小婴儿,更应顺其自然,让他们先爬后走。因此,提醒家长,让不会爬的孩子最好补上这一课!
如何锻炼宝宝爬行
1一起爬。
妈妈在前握住宝宝两只手,一前一后交替向前移动;爸爸在后握住宝宝两脚,与妈妈同步向前推。
2向上抬。
如果婴儿不会把肚子离开床面,不会用四肢支撑身体,父母可把手放在宝宝的胸腹部,轻轻用力向上抬起,让婴儿用四肢支撑,再帮助宝宝向前移动。
3爬向妈妈。
父母在前面引导婴儿向前爬,妈妈一边拍手一边说:“宝宝快快爬到妈妈这里来。”当宝宝要向前爬时,妈妈张开手臂迎接婴儿,做出拥抱宝宝的动作,嘴里不断说:“宝宝爬过来,让妈妈抱抱。”
4爬向玩具。
在婴儿前面放上会动、会响的玩具,婴儿会努力向前爬,当婴儿就要够到时,妈妈要不断鼓励婴儿。婴儿靠自己的努力够到了玩具,父母应该把宝宝抱起来,亲一亲,表示赞许,让婴儿体会到胜利的喜悦。
“补铁”让宝宝更聪明 第5篇
1. 宝宝体内存铁量不足
胎儿可自母体获得铁并储存于体内,以便离开母体后使用,这部分储存主要来自孕末期,也就是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儿体内所贮存的铁在出生5个月内已足够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如果孕妈妈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或者胎儿早产,或者是双胞胎,都可能造成新生儿贮存铁减少。
2. 铁的摄入量不足
母乳与牛乳中铁的含量均较低,宝宝6个月后,如果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 生长发育因素
宝宝生长发育速度较快,铁的需要量相对较大,越更容易发生缺铁,婴儿至1岁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如不注意含铁食物的补充,则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 铁消耗或丢失增多
由于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会导致以下问题:
智商降低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其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点。这主要是因为宝宝有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贫血导致摄氧能力下降,脑组织缺氧,宝宝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均受影响。
情商受损
情感淡漠,不开心、紧张、易疲劳;;兴趣少,不容易被逗乐,不合群。
身体发育受影响
体格发育迟缓,抵抗力低,容易生病,经常感冒。
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婴幼儿如果早期缺铁如果不治疗的话,甚至不可被日后的补铁所逆转。
补铁的正确方法
1 孕妈妈决定胎宝宝体内铁存量
胎宝宝时期,孕妈妈要特别重视饮食营养,适当增加含蛋白质、维生素、铁和叶酸比较丰富的食物的摄入,以保证血红蛋白合成的需要,到了妊娠中期,可根据身体状况予以小剂量铁剂补充,维持至产后,一旦查出患有贫血,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补铁,及时纠正贫血,减小危害。
2 母乳喂养
0~6个月的宝宝,采用纯母乳喂养法。母乳含铁量虽然很低,1000毫升母乳含铁量仅有1.5毫克~2.0毫克,但吸收率高达50%。因此,妈妈要喂宝宝母乳。
3 强化铁辅食
6个月以上的宝宝,要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可以给宝宝喂强化铁的奶粉、米粉、饼干等。
4 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
8个月的宝宝多选择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瘦肉、鱼、鸡鸭血、鲜蘑菇、黑木耳、发菜、大枣、芝麻酱及豆制品等。动物肝脏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含铁量高且吸收率好,容易进食和消化,而且不容易引起过敏,特别适合给宝宝吃。其中猪肝铁的含量为最高,每100 毫克含29.1毫克,羊肝为17.9 毫克,牛肝为8.8 毫克,而鸡肝含铁量为最低,每百克鸡肝只含8.5 毫克铁。
5 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
1岁以上的宝宝在吃含铁食物的同时,吃一些维生素C多的水果蔬菜,会使铁的吸收率提高4倍以上。樱桃、橙子、草莓、青椒、西红柿等都是适合宝宝吃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和蔬菜。
宝宝缺铁的信号
妈妈可以观察到的
宝宝的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龄大些的宝宝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医生可以检查出来的
血红蛋白往往下降,红细胞计数尚正常或稍低,在1000毫升血中血红蛋白小于100~90克为轻度贫血,小于90~60克为中度贫血,、小于60克为重度贫血。
肝泥做法分享
原料
猪肝100克
制作方法
1. 将猪肝洗净,去筋,放在砧板上,用不锈钢汤匙按同一方向以均衡的力量刮,制成肝泥。
2. 将肝泥放入碗内,加入少许冷水,上笼蒸熟,晾凉后存入冰箱冷藏室内备用。
3. 每天煮粥时,放入1~2汤匙。
提示:每次取用肝泥时,用洗净、无油的汤匙,这样可保证肝泥存放时间在达到3天而不变质。
正确看待补铁的传说
有些补铁的传说,由来已久,真的吗?
传说1 铁锅做饭菜补铁
使用铁锅烹调可能会增加人体铁的摄入量,因为用铁锅烹调的食品中铁的数含量确实增多了,这也许是微小铁屑的脱落和铁的溶出所致。但是,使用铁锅时铁的溶出量的控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无法估计每天通过使用铁锅烹调增加了多少膳食铁的摄入量;另一方面,铁锅中的铁人体吸收率较差,很难用于铁缺乏和人体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传说2 菠菜补铁
有的父母知道菠菜中的含铁量比较高,就用菠菜给宝宝煮水喝。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虽然菠菜中含铁量较高,但其所含的铁很难被小肠吸收,而且菠菜中还含有一种叫草酸的物质,很容易与铁作用形成沉淀,使铁不能被人体所利用,从而失去治疗贫血的作用。
传说3 蛋黄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