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8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1篇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全班齐读

正音:觅(mi) 凄(qi) 戚(qi) 还(huan) 盏(zhan) 乍(zha)

2、 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 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2、 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找出意向并完成表格

意象 例句 含义

 

 

 

 

秋(风)

 

 

 

 

 

 

 

 

黄花

 

 

 

 

梧桐

 

 

 

 

分析〈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的愁情

提示:1、意象。2、人生经历。

五、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六、 练习

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解释词语并注音

(1) 尘香:

(2) 梳头:

(3) 舴艋:

2、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试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两三例喻愁的诗句。

七、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2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教师点评)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声声慢》的意象教学 第3篇

朱光潜先生撰写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没有读诗兴趣, 文学趣味就会低下。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缘由:“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 较纯粹, 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 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这番论述很有见地, 说明了读诗对培养文学欣赏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赏读古诗词, 增加鉴赏兴趣, 增强鉴赏能力, 自然能有效培养出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趣味。《课标》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意象学习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 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 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意象意识。

案例描述: (以下是截取教学过程的片段)

师:我们已经鉴赏得差不多了, 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 如果用本词中一个字该怎样来概括?

生1:一个字――愁。课文最后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样写愁的, 我们还接触过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词呢?

生2:《醉花阴》。

生3:《一剪梅》《如梦令》。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清照词中运用得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爱某种意象呢!

生:黄花。

师:是啊, 同学们能不能吟出几句李清照的黄花诗?

生: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其他学生 (笑) :“这是《声声慢》里的现成的。”

生: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里的。

生: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里的。

师:能把《鹧鸪天》里的都说出来, 真是了不起, 课外积累相当不错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呢?

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菊花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品格高尚, 不奉迎风雅, 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 也挺立不落, 依然含香露芳。

生:位居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 傲立挺拔、凛然不俗, 散发着品味高雅的浓郁芳香, 是高洁情怀的君子象征。

生: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生:元稹也有“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 (小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 文人非常喜欢描写菊花, 或以菊花自况, 表达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或以菊花飘零, 隐喻人生孤苦、内心忧愁、苦闷难以释怀的凄凉无助。菊花代表一种精神, 象征一种飘逸, 一种性灵, 一种人格魅力。

师:李清照为什么如此偏爱黄花呢?

生:黄花瓣长骨感, 人体清瘦苗条。

生:花随秋风摇曳, 人遇秋风发愁。

生:两者形神酷似。

师:这三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是确实在思考了。那么《声声慢》和《醉花阴》中出现的黄花意象意蕴是否完全相同呢?大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 这在诗歌鉴赏中称作什么呢?

生:知人论世。

师:对。我们可以看幻灯片的展示。

《醉花阴》写于前期, 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 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 经常唱和诗词, 一起搜集古玩, 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 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 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 重阳赏菊, 无人相伴, 故作此词, 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 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 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心境极其落寞。她用这一抒情长调, 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师:现在我们可以感知李清照写词时的心境了。同样是写愁, 但愁的内涵不一样, 哪位同学说说两者的区别?

生:《醉花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 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生:《声声慢》中的“愁”是家国之愁、身世之愁, 失去亲人的悲哀和国家破灭后的惨痛, 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 因此这个愁字表现得更凄厉沉痛。

师:说得相当不错。那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处的黄花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醉花阴》一词中, 词人以黄花来比人的瘦, 正见出人因相思而憔悴, 仿佛黄花的因风霜而凋残。因此, 黄花寓意词人憔悴的容颜。

生:《声声慢》词中的菊花凋残不堪, 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 任随它满地狼藉。因此, 此处寓意词人孤苦伶仃的晚境。

师:《醉花阴》里的菊花有吐蕊时的那种清新、寂静。《声声慢》里的却是黄花零落时的萧瑟凄惨。所以同样的黄花有不一样的情感, 如果说《醉花阴》里是少妇闲愁, 那么《声声慢》是饱经忧患的悲愁、浓愁。

师:其实这种同一意象不同内涵的特质在李清照诗词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声声慢》里的“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和《一剪梅》中“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同样的雁, 情感内涵就大相径庭。大家不妨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生:《一剪梅》雁回人不回, 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 只是盼后又是失望和失落。

生:《声声慢》雁如过客, 与词人似不相干, 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 从有期盼到欲逃避, 心情已是伤心不过了。

生:《一剪梅》里是幽怨, 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 《声声慢》里是凄苦, 人事无处寻觅了。

师 (补充总结) :同学们分析的比较到位。《一剪梅》明月自满, 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 说“谁寄”, 即无人寄也, 是相思之情。而《声声慢》中, 雁声凄惨, 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 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 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 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 雁属候鸟, 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 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 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赵明诚生前, 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 而此时, 斯人已逝, 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师:那么同样的大雁, 同样的诗人, 为什么它的内涵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一剪梅》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 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 所以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 (点头赞赏进一步总结提升) :看来同学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已经颇有感觉了啊!其实从这黄花和大雁意象的鉴赏比较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更多的关于诗词鉴赏的知识呢?1.要注意诗词中的特定意象及内涵, 2.要明确意象涵义要知人论世, 3.要积累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比方说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杜鹃凄凉﹑哀伤, 丁香愁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有心人去有意识地积累。

案例反思:

《声声慢》教学设计 第4篇

【文本解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设想】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我准备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为主线,串起对诗歌内容、意象、情感的品味。在品味过程中,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品,学生说,学生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提供一个平台。

【教学目的】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浓重。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品读“基调句”和“主旨句”

(1)提问: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能给我们试一试吗?

(2)提问:词中有一句点明主旨,你能找出来吗?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

三、品读意象

[过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课件]淡酒、秋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探究]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1)品“淡酒浇愁”,指导诵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品“旧雁飞过”,指导诵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品“黄花憔悴”,指导朗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品“梧桐细雨”,指导朗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小结]我们刚刚赏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四、解读词人满腔愁绪的原因

正如词人在《武陵春》中所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浓重的愁从何而来?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心灵深处。

[课件]李清照大事记

1084年出生,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亲王氏,知书善文。李清照幼时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少女时便出语惊人,名噪一时。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字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甜蜜、最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王朝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字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45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蜗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当年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五、学生质疑

六、听名家朗读,学生朗读

七、小结

淡酒浇愁

秋风劲吹

附板书:愁→意象组合→北雁飞过

黄花憔悴

梧桐细雨

声声慢 教学设计 第5篇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姚春莲 2013年6月9日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学习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体会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词人孤高的灵魂。【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

播放安雯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三、朗读《声声慢》

四、诗歌赏析 词眼:愁

核心问题一: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一)直抒胸臆

赏析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字的作用和效果: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

(二)借景抒情

1、合作探究(分组讨论)1)表达词人愁绪的意象有哪些?

2)如何理解这些意象的丰富含义?(举例说明)3)这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2、问题点拨

(1)为什么说是“淡酒”?

(2)为什么看到大雁会伤心?说雁是“旧时相识”,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写菊花在此又怎样的寓意? 核心问题二:“愁”的内涵

丧夫之痛

愁 沦落之苦

亡国之恨

五、课堂小结

声声慢教学设计 第6篇

王欣

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通过教师的教学,也初步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以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深入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能够感受意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用具: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梦令》写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是闺中少女的淡淡轻愁;《醉花阴》写对丈夫 的深深相思,是少妇的闺怨闲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声声慢》,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愁?

2、知人论世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词人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一家被迫南迁避难,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倍尝生活的艰辛。

(二)诵读体会,初识情感。

1、指名2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准确、语速、语调、停顿)

2、学生听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播放音频文件)

3、自由诵读,把握节奏,读出情感。4、2名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学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思考:这首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词人的情感。明确——愁(词眼)

(三)品读文本,探究情感。布置学习任务

(一)1、诵读全词,你还能从哪些字词或诗句中读出词人的愁?

2、从上阕和下阕中各找出一处,阐述理由,书写要点。

3、小组交流,组长归纳要点,找出中心发言人。

4、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上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淡酒” “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下阙“憔悴损”

“怎生得黑” “黄昏、梧桐、细雨”

5、教师归纳整理

六个主要意象: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过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作者用这些典型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无论是词人的内心世界,还是整个时空都弥漫着作者无法排遣的愁情!布置学习任务

(二)1、质疑问难:你对哪些诗句还存有疑问,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下来。

2、小组争鸣,互助互答。

(多媒体拍照、剪切、整理、展示学生问题。)问题1 “寻寻觅觅”作者在寻觅什么?

问题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怎么和大雁是旧相识? 问题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既然是“满地”“堆积”,怎么又“憔悴”还能“有人堪摘”?

教师总结 “寻寻觅觅”——“寻觅”的也许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孤独感,失落感。(亡国之痛,沦落之苦)

“旧相识”——雁到秋天,由北而南,李清照也是北方人,曾经的国都也在北方,如今见到这一群征雁,似乎是“旧相识”了。

拓展——词人早年所写《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书写对丈夫思念之情的词中,“大雁”是传递两人书信的使者,而今再次看

到这使者,而丈夫和自己却是阴阳相隔,再也不能通音信!(孀居之悲)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花期正盛,然而人不摘花,不是爱惜花不忍摘,而是满心的愁苦让自己无心赏花,直到花期已过,花儿自萎,枯萎凋零殆尽,这憔悴的花亦是年老,憔悴的自己。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醉花阴》和《声声慢》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品味情感,感受意境,试背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所以本词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

而作者运用高超的作词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成功地将她的愁展示在世人面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声声慢》并能准确默写。

声声慢教学设计 第7篇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

(1)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2)学生集体随读;

(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三、《声声慢》赏析: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

具体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边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处境,杜甫发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固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坚固、精神的坚固,穿越时空,胜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固。

比喻说王维,知道他的诗中有画,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静。这反映在诗中:往往描绘一种静谧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而“空”并非是“无”,而是表达一种宁静、清冷、空明的意韵,且多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这对我们赏析其诗作,会有很大得帮助。

诗词下的注释

2、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声声慢》教学案例 第8篇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篇愁绪非常浓重的婉约词, 这首迟暮之作, 是有着几十年的国恨家仇的作者生活由繁华幸福到衰落孤独的鲜明对比的词作。对于涉世不深的高职二年级学生来说, 这种浓愁是难以深切体会的。如何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美呢? 为此我准备了大量的课内课外资料, 试图加深学生的理解。但如此煞费苦心的准备未必能深入学生心怀。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体验中鉴赏这首词呢?

二、案例呈现

本词意象鲜明, 愁情明显, 按照我最初的教学思路, 先请学生找到这些意象, 并逐个分析。下面以意象梧桐雨的分析为例展示如下:

教学片断一:

师:词人仰视过雁, 是勾起往事的旧相识, 俯瞰是满地黄花堆积, 哀愁自己的憔悴迟暮, 触目皆是愁;那干脆闭上眼睛, 可是眼睛闭上了, 耳朵能闭上吗? 什么又引发愁绪扑漫过来?

生:听见雨打在梧桐上面的声音。

师:是的, 雨打梧桐。梧桐叶大不大?

生:大。

师:因此人们说, “梧桐叶大,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所以会引起人们悲秋的情绪。并且诗人李煜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还是寂寞的愁, 和词人此时的感触是契合的。那么, 秋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秋雨连绵。

师:秋雨连绵亦如连绵不绝的愁啊, 词人秦观说,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细雨和愁也是因缘不浅啊。那么这样的雨打在这样的梧桐上, 又会是什么声音呢?

生:点点滴滴, 愁更多了。

师:词人温庭筠说。“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这次第, 怎能用一个愁字了得呢? 话再说回来, 这点点滴滴的声音大不大?

生:不大。

师:同样是细雨, 在杜甫笔下是怎么写春雨的声音的? “随风……”

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师:对呀, 在杜甫诗那里是无声的, 在李清照这里这点点滴滴的声音就显得格外……

生:刺耳。

师:所以这声音似乎不止滴到她的耳朵里, 更滴到……

生:她的心里。

师:更滴到她的心里, 她孤寂的灵魂里。

……

这段教学过程是对话式教学, 虽然也较好地描摹了词中的意境, 但老师的话语量很大, 主要是教师的描摹, 学生只是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个人的思考和话语太少, 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 我决定让学生合作探索, 把鉴赏的任务大胆地分配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找到本词的词眼“愁”和意象, 于是请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是如何表达“愁”的, 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学片段二:

生一: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酒的意象。词人是因为“乍暖还寒”, 天气冷, 才吃酒取暖, 但这酒抵不上秋风之急, 是因为词人实际是借酒消愁, 借酒消愁愁更愁。

师:非常好, 这个小组看到词人喝酒表面是为了御寒, 但实际是消愁。酒与愁自古都有不解之缘, 请大家回忆与此有关的诗句。

生:“借酒消愁愁更愁”, “潦倒新停浊酒杯”,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师:所以在词人品来, 这酒味是……

生:淡酒。愁浓。

生二: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黄花的意象。黄花就是菊花, 虽然菊花满地, 但是词人也无心赏菊, 所以都憔悴不堪。词人因大雁旧相识而想起往事, 古今对比, 更显今日的惨淡, 所以满是愁绪, 无心赏菊。而且我记得李清照说过“人比黄花瘦”, 说明她对菊花是很有感情的, 在这里更突出她的落寞。

师:分析得很到位, 并且能够引用李清照自己的词句赏析这首词, 说明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这首菊花词是什么?

生:“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师:那么这憔悴的只是菊花吗?

生:也是词人自己。

师:对, 词人自己也进入了迟暮之年。

……

课堂气氛活跃, 各小组跃跃欲试, 并且鉴赏得比较到位, 看来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是成功的。

三、案例评析

诗词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 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呢? 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 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 发现其实自己能够鉴赏诗词, 就愿意学习诗词了。在改善后的课堂中, 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 了解作者生平和思想, 学生自主鉴赏意象等方式, 引导学生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诵读感知, 意象赏析。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 是因为教学思路的转变, 即接受教师是导演的理论, 把舞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教师尚未脱离高校的研究授课的方式, 容易把课堂理所当然地误认为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地方, 认为只要教师备课充分, 课堂上旁征博引, 振振其词, 学生就能领略到教师的风采, 跟随教师进入这种文学的意境, 就能理解吸收文章的精髓。

其实不然。高中生不同于大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限, 教师如果尽展风采就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精力旺盛的学生将不甘于配角的地位。因此,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 让学生担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把舞台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控制和引导课堂的导演。正如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教给真理的教师, 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教师。”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自主发现真理。

叶圣陶先生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出精辟论述:“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 主动求知, 主动练习, 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 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易以讲课本为专务, 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 令自为理解, 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 然后为之讲说。如是, 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因此, 要把获取知识的舞台充分交给学生, 教师居于幕后导演的位置, 师生之间建立导演和演员的关系。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正如导演在导戏过程中需要时时根据演员的表现调整演员对戏剧的把握一样,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给予的信息的及时反馈和适当引导。比如, 在本案例中,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愁的, 并指出思考方向, 如要结合意象所在的上下文, 结合意象常见的典型含义, 结合词人的生平身世, 等等。这样老师就隐藏在舞台之后, 但引领了表演的方向。通过合作探究, 学生很好地表达了“黄花”的意象的含义后, 因为尚未表达出词人已和黄花融为一体的意境, 所以引导学生思索“憔悴损”的就单单是黄花吗? 从而启发学生体会在黄花的描写中融入自己迟暮之年的感叹。学生经过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问题, 经过引导后再重读这首词, 恐怕体会到的意境就更深一层了。

相关文章
畜牧企业论文范文

畜牧企业论文范文

畜牧企业论文范文(精选9篇)畜牧企业论文 第1篇在亿利源的养殖场里, 记者惊喜地发现, 全封闭的牛舍干净、整洁, 里面还放着音乐, 鲁西...

1
2025-09-19
学前班简单应用题

学前班简单应用题

学前班简单应用题(精选10篇)学前班简单应用题 第1篇视野新四学前一班1、教室里有8人,走出去5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2、停车场能停9辆...

1
2025-09-19
写给奶奶的信小学生作文

写给奶奶的信小学生作文

写给奶奶的信小学生作文(精选16篇)写给奶奶的信小学生作文 第1篇小学生作文:写给奶奶的信亲爱的奶奶:您还好吗?您的眼睛恢复了吗?您还...

1
2025-09-19
休闲会所开业企划案

休闲会所开业企划案

休闲会所开业企划案(精选9篇)休闲会所开业企划案 第1篇XX休闲会所开业企划案章一 开业典礼一、序言:为了突显某休闲会所有限公司开业庆...

1
2025-09-19
小兔子作文400字五年级

小兔子作文400字五年级

小兔子作文400字五年级(精选13篇)小兔子作文400字五年级 第1篇小兔子盖了一间房子,很多小动物们都喜欢都他家里来做客。在森林里住着一...

1
2025-09-19
学雷锋的心得体会550字

学雷锋的心得体会550字

学雷锋的心得体会550字(精选12篇)学雷锋的心得体会550字 第1篇雷锋活动月已经过去,学校也下发了《雷锋日记》、《雷锋故事》等读本,可...

1
2025-09-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五彩池》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五彩池》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五彩池》教学反思(精选6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五彩池》教学反思 第1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五彩池》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四年级《...

1
2025-09-19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

现代有轨电车技术(精选6篇)现代有轨电车技术 第1篇中国现代有轨电车技术、厂家及市场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了起一股现代有轨电车...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