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伟大成就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此,中华民族开始了新时期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面貌、社会主义中国面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从城市的景色到普通人的衣着饮食,我们真真切切目睹和感受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巨变。
回顾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具体了解在改革以来生活变化情况,我们小组以自身以及周围家庭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变化作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对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幸福度”这些方面的变化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起开小组会讨论、研究调查到的内容以及彼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参与每次活动的感想。
以下即为我们小组对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生活幸福度”变化调查具体内容。
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从追求穿暖到穿美的变化,从一衣多个季节穿到一个季节多衣服穿,从自己缝制衣服穿到上街买衣服穿的转变。同时,更加注重衣服的质地,款式,搭配,衣服的品牌效应,时尚性、个性性。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我们的对衣服追求越来越时尚。从服装的人均消费从改革前的不足3元到现在200元,增长翻了60倍。时尚和得体的穿着成为人们没衣服消费的追求。衣服的颜色和款式越来越丰富。我们包里鼓了,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了。衣服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它也变成了人们品味变化,对个性、风度的体现。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就像我们看到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八十年代初期的“食”可要朴素许多。冬天吃得最多的是自己存的大白菜,家家都腌些雪里红、芥菜疙瘩。来年清明再把它们用腌汤熬熟,晾干,就能消受好长一段时间。可老这样吃下去,非得跟一非洲难民似的,所以没辙了,只能排队买菜去。按规定花生油是一人每月半斤,凭票供应。猪肝粉肠还算是稀罕物,要想买就得到供销社找熟人走后门。上图即为排队凭票买食品。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30年后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在坎坷不平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车后座上坐着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是很常见的,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使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外出的交通工具,除了汽车火车,做飞机也很正常。开车自驾游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初期
现如今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生活幸福度: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也越来越高。生活幸福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律意识也越来越高,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知识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这些都离不开改革的作用。这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我们走得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导和激励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是一个民族,一个过奖的共同信念,精神支柱,凝聚民族的力量保持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了思想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把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中,一个大国在崛起,一步步走向富强。以来了中国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物质日渐雄厚,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结合我们人民生活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对我国发展阶段的清楚认识。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贸易出口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经过30多年努力,人民在住房学费物价退休医保上都发生巨大变化。对旧的制度旧机制的改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坚定的继续深化改革,巩固发展的成绩,进一步改革中国的面貌,是人们生活,国家越来越富裕。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主旋律。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程度不断变化,可以所,改革开放是党在时代的条件下戴领人们进行的伟大革命,改革也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人们也越来越拥戴改革开放。改革也让人们追求富裕,搞好经济,搞好发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断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100年伟大成就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00年伟大成就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新时代劳模精神引领青年学生的时代价值
3、在青马工程实践中引领青年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4、抗战歌曲的发展与当代价值
5、“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逻辑、理论向度及赓续发展
7、新时代背景下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研究
8、团十八大代表学习“致词”“报告”精彩发言摘编
9、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引领
10、伟大建党精神育人价值探析
11、伟大建党精神之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2、统筹物质和精神力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涉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14、党的青年劳动教育:演进逻辑、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
15、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
16、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
17、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18、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
19、从理论化到社会化:红船精神有效传承的实现路径
20、百年大党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21、弘扬“红船精神”,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22、深挖史料的思政教育意蕴是开展青年“四史”教育的关键
23、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涵及弘扬路径
24、学习宣传走深走实 全会精神盈耳入心
25、讲好“四堂课”加强新时代机关青年思想引领
26、依托党建带团建 构建“青春湘雅”
27、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百年荣光 红岩精神融入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探索
28、“红船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和提升路径
29、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义、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浅析
30、让青春在党旗下熠熠生辉
31、在弘扬延安精神中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32、建党百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3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34、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
35、努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36、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37、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百年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
38、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39、习近平关于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构成、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
40、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
41、弘扬建党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42、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3、探寻红色足迹聚焦建党精神助力后事之师
44、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万丈豪情凌云壮志启航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45、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46、青年教师要传承为人民服务精神
47、党婕睿 山丹丹花开耀延安
48、创新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
49、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的路径探索
100年伟大成就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红旗渠的滞之境与通之道
3、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4、牢记职责使命 续写青春华章
5、二十年来“八一精神”研究综述
6、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基础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7、试论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
8、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在特征及历史启示
9、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以新作为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10、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11、论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对新疆工作的启迪
12、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3、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线 弘扬光大党的精神谱系
14、革命文化“精神密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蕴、耦合与路径
15、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
16、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17、党建引领发挥军工精神育人功能
18、十八大以来党史文化研究综述
19、高校校史资源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
20、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蕴
21、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22、传承文化精粹、培养综合素质
23、论强势生存发展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
24、兵团人对兵团精神认知与践行的调查与思考
25、当代中国个体命运民族命运结合的命运大智慧
26、井冈山精神的物质载体及其教育价值与功能
27、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
28、“四个全面”视域下的长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9、现今社会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论析
30、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31、习近平三上井冈论井冈山精神
32、红船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选择
33、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34、关于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研究
35、以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索
36、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及现实启示
37、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百年演进
38、重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探论
39、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光大革命精神谱系
40、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41、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解读
42、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研究:现有基础和未来进路
43、浅论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44、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45、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根源探析
46、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47、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世界
48、试论习近平对六大革命精神的新贡献
49、论延安精神的出场之路及其启示
100年伟大成就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3、阅读推广视角下图书馆红色文献开发利用策略
4、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征程与基本经验
5、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
6、当代共产党员精神家园建设论纲
7、浙江革命精神对“我们的价值观”的践行浅议
8、近十年苏区精神研究述评
9、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弘扬与发展
10、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11、永葆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
1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13、新时代弘扬建党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4、铁军精神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
15、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发展
16、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17、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涵及弘扬路径
18、赤心负壮气 奋烈自有时
19、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20、理解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的三维向度
21、浅谈“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本质内涵及时代价值
22、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
23、将红船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浅论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5、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凝聚新时代赶考的思想力量
26、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塑造的逻辑理路
27、“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伟大建党精神探微
28、伟大建党精神之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9、基于民族复兴理念的古田会议精神传承弘扬创新
30、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解读
31、习近平关于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构成、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
32、“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研究述评及思考
33、中国精神的民族特性及时代表达
34、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未来
35、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维度
36、“四个全面”视域下的长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37、弘扬井冈山精神 扎实推进党的建设
38、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39、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根源探析
40、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文化向度
4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涉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42、兵团人对兵团精神认知与践行的调查与思考
43、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
44、不忘初心:弘扬红船精神的时代要求
45、始终坚守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46、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基础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47、红船精神的哲学基础和时代价值探析
48、中国共产党与“红船精神”探讨
49、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书写新的恢宏史诗
100年伟大成就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从“七一”重要讲话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行动的力量
4、彰显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
5、发挥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协同作用
6、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
7、延安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富发展
8、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9、新时代下博物馆红色文化教育的探讨
10、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研究述评
11、新时代如何弘扬“红船精神”
12、穿越时空的精神盛宴 薪火相传的思想接力
13、传承李大钊精神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14、浅谈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传承与实践创新
15、中国精神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承
16、深刻领悟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17、赓续红色血脉,创造新时代检察业绩
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
19、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20、筑牢初心 以科技点亮赤水丹霞
2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2、高校党史教育载体的创新
23、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
24、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
25、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26、中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探析
27、从“四个坚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8、学党史 强党性 促干事
29、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解读
30、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31、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强大自信
32、马克思主义符号变迁视角下的思想建党历程探究
33、以“红船精神”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探
3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
35、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分析框架与实践策略
36、献礼建党100周年:树时代新人,好老师在行动
37、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
38、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逻辑、理论向度及赓续发展
39、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40、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建党精神语境探析
41、教育世家的坚守蕴涵宝贵时代价值
42、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深刻理解“四个伟大”
43、高擎党旗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
44、胡锦涛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学说
45、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征程与基本经验
46、永葆初心 永担使命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十四五”的磅礴力量
47、“四个迫切需要”彰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价值意蕴
48、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49、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逻辑和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