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染色体异常核型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染色体异常核型(精选9篇)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接受孕早期 (11~14孕周) 胎儿超声检查, 胎儿顶臀长 (45~84 mm) 的单胎并存在胎儿脐膨出的孕妇为纳入对象, 排除失访病例、孕妇合并重大疾病以及首次检查胎儿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胎儿脐膨出及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异常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和妊娠结局。

1.2 超声检查

超声筛查胎儿全身结构, 包括:头颅横切面、胸部横切面、腹部横切面、胎儿双上肢切面、胎儿双下肢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按照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 (fetal medicine foundation, FMF) 标准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 (nuchal translucency, NT) , NT增厚定义为测值大于2.5 mm。

1.3 其他检查及随访

有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高危因素的孕妇 (如母亲年龄超过35岁、胎儿NT增厚、母亲染色体相关血清学指标异常、不良生育史、妊娠期不良接触史等) 行羊水或脐带血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搜集其中孕期系统超声、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数据。由产科、儿科及超声科医师组成研究小组进行随访, 随访染色体检查结果、出生后新生儿查体及引产胎儿尸体检查结果, 采用电话交流及翻阅住院记录的形式。

1.4 统计学方法

计算孤立性胎儿脐膨出组及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异常组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 采用Fisher's chi-square test比较组间差异, 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应用SPSS 13.0软件包、Excel及专业统计网站 (http://ktclearinghouse.ca) 。

2 结果

2.1 胎儿脐膨出情况

产前超声发现胎儿脐膨出34例, 失访3例, 获得31例相关资料。孕妇中位数年龄为31岁 (18~45岁) , 12.9%孕妇年龄大于35岁, 中位数妊娠孕周为12周, 胎儿顶臀长中位数57 mm (49~84 mm) 。孤立性胎儿脐膨出5例 (5/31, 16.1%) (见图1) , 合并胎儿其他异常26例 (26/31, 83.9%) , 其中合并胎儿NT增厚16例 (16/31, 51.6%) (见图2) , 合并胎儿其他结构异常10例 (10/31, 32.3%) , 分别为脊柱发育异常3例 (见图3) , 全前脑1例, 露脑畸形2例, 巨膀胱1例, 肢体发育异常2例, 泄殖腔外翻1例。

2.2 脐膨出胎儿染色体核型情况

31例中共27例 (27/31, 87.1%) 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染色体核型异常22例 (22/27, 81.5%) , 18-三体综合征17例 (17/22, 77.3%) 。见表1。胎儿脐膨出合并NT增厚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87.5% (14/16) , 其中18-三体综合征12例 (12/14, 85.7%) ;1例染色体正常;1例未查。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结构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为80.0% (8/10) , 其中18-三体综合征5例 (5/8, 62.5%) ;2例行引产术未查。5例孤立性胎儿脐膨出中4例均染色体正常, 1例引产未查。胎儿脐膨出合并NT增厚及合并其他结构异常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孤立性胎儿脐膨出 (P=0.023) 。

2.3 胎儿脐膨出妊娠结局

5例孤立性胎儿脐膨出中2例引产, 其中2例在孕20、25周超声检查发现脐膨出好转或消失, 1例生后接受新生儿手术, 现正常生活。胎儿脐膨出合并NT增厚组, 14例染色体异常胎儿中11例终止妊娠, 3例分别在4周后、6周后胎儿宫内死亡;2例染色体正常的胎儿中, 1例孕中期系统筛查脐膨出消失, 足月生产, 另1例胎儿孕24周超声心动图筛查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左心发育不良) , 终止妊娠。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10例胎儿均行引产, 其中3例胎儿宫内死亡。见表2。

3 讨论

胎儿脐膨出指孕6~10周的生理性肠疝期结束后肠管回复腹腔失败, 导致肠管或其他腹腔器官膨出腹腔外, 在活产儿中发生率为1/3000[1,2]。上世纪, 产前专家利用超声在孕中期发现, 脐膨出与染色体异常及先天性心脏病可能相关[3,4]。2004年, Timor-Tritsch等[5]发现, 在孕13~14周利用超声成像可较清晰地观察胎儿结构, 建议在孕11~14周时进行第1次胎儿检查, 推动孕早期超声检查技术。随后, 有研究[2]发现, 孕11~14周381个胎儿中有1例发生脐膨出 (3‰) , 这与先前报道的活产儿脐膨出1/3000的发生率有差异, 考虑可能来源于脐膨出与胎儿某些染色体异常或结构异常有关, 在后期的超声检查中因胎儿异常而终止妊娠或胎儿死亡, 导致活产儿脐膨出发生率偏低, 故而有学者谨慎提出孕早期筛查胎儿脐膨出的重要意义。目前, 绝大多数研究未报道孕早期胎儿脐膨出情况及其转归, 未进一步探讨胎儿脐膨出与不良妊娠结局及胎儿染色体异常关系。

由于研究设计和检查孕周的不同, 文献报道胎儿脐膨出合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不一, 约10%~70%[2~4]。德国学者[2]纳入57119例胎儿进行孕11~14周超声筛查, 发现脐膨出胎儿近70%合并染色体异常, 与本研究胎儿脐膨出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81.4%相似。稍高于Van等[6]研究的47%, 可能原因是本研究实施机构为省级产前诊断中心, 胎儿异常病例较集中, 转诊、会诊病例数占观察人群比例相对较高, 胎儿染色体异常有较高检出倾向。本研究胎儿脐膨出合并NT增厚与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7.5%与80.0%, 同Khail等[7]结果近似。而孤立性胎儿脐膨出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0, 说明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异常较孤立性胎儿脐膨出发生染色体核型异常风险高 (P=0.023) 。本研究5例孤立性胎儿脐膨出4例均为染色体正常 (1例引产未查) , 与Khail等[7]报道的31例孤立性胎儿脐膨出染色体均正常的研究一致, 提示孕早期胎儿筛查结构需全面、细致, 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风险高。孤立性脐膨出胎儿大部分染色体正常并预后良好。胎儿脐膨出合并不同状态, 预后不同, 妊娠管理策略不一, 一旦出现合并其他异常的胎儿脐膨出预示预后不良, 建议孕妇应进行介入性检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 近78%胎儿染色体异常为18-三体综合征, 同先前研究一致[2,4,7], 表明胎儿脐膨出与18-三体综合征有较密切关系, 目前国内尚无大样本量数据证实其为染色体异常独立预测指标, 尤其与18-三体综合征关联程度, 还需进一步观察。

英国学者[7]发现, 孕早期31例孤立性胎儿脐膨出中21例在孕16周消失, 且都为肠管膨出, 生后2例手术得到纠正。提出是否孤立性脐膨出也是“生理性”?可能与Cyr等[8]在1986年观察到的生理性中肠疝相似。本研究也发现5例孤立性胎儿脐膨出中有2例在孕20、25周复查超声时好转, 消失, 1例生后手术成功。但本研究未描述膨出物是否为单纯肠管或合并其他脏器, 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强观察。本研究提示孕早期孤立性胎儿脐膨出可以期待回复正常, 重视孕晚期复查。若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异常可能是不良妊娠结局的潜在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 孕早期 (孕11~14周) 发现胎儿脐膨出需仔细扫查其他器官结构, 加强复查。胎儿脐膨出合并其他异常 (NT增厚及其他结构异常) 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风险高。孤立性胎儿脐膨出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低, 随着妊娠进展脐膨出可能消失, 预后较好。脐膨出是否可作为胎儿染色体异常独立预测指标还需前瞻性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Mann S, Blinman TA, Douglas Wilson R.Prenatal and postnatal management of omphalocele[J].Prenat Diagn, 2008, 28 (7) :626-632.

[2]Kagan KO, Staboulidou I, Syngelaki A, et al.The 11-13-week scan:diagnosis and outcome of holoprosencephaly, exomphalos and mega-cysti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0, 36 (1) :10-14.

[3]Snijders RJ, Brizot ML, Faria M, et al.Fetal exomphalos at 11 to 14weeks of gestation[J].Ultrasound Med, 1995, 14 (8) :569-574.

[4]Blazer S, Zimmer EZ, Gover A, et al.Fetal omphalocele detected early in pregnancy:associated anomalies and outcomes[J].Radiology, 2004, 232 (1) :191-195.

[5]Timor-Tritsch IE, Bashiri A, Monteagudo A, et al.Qualified and trained sonographers in the US can perform early fetal anatomy scans between 11and 14 weeks[J].Am J Obstet Gynecol, 2004, 191 (4) :1247-1252.

[6]Van Zalen-Sprock RM, Vugt JM, Van Geijn HP.First-trimester sonography of physiological midgut hernia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of omphalocele[J].Prenat Diagn, 1997, 17 (6) :511-518.

[7]Khail A, Arnaoutoglou C, Pacilli M, et al.Outcome of fetal exomphalos diagnosed at 11-14 weeks of gestation[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2, 39 (4) :401-406.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重庆市8月~11月期间鉴定的独生子女病残儿中选出154例出生缺陷儿。其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6岁,平均年龄7.6岁;男112例,占72.7%,女42例,占27.3%。

1.2 方法 采取患儿静脉血0.8ml,置RPMI1640培养基培养72h,常规制片、G显带分析,每例镜下计数30个分裂相,核型分析5个,发现核型异常则增加计数分析。

2 结果

在154例出生缺陷儿中,发现染色体异常31例(检出率20.13%)涉及异常核型6种,其中典型的21-三体综合征10例,klinefelter综合征4例,Y染色体异常12例,Turner综合征2例(均为嵌合型),超雄1例,性反转2例(见表1)。

表1 31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略)

3 讨论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发生的遗传疾病和不具遗传倾向的先天性畸形。目前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约为13.7‰,其中原因大致可分为3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明因素。本文154例出生缺陷儿发现31例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20.13%。因此,在出生缺陷儿中染色体畸变率的发生较高。

在出生缺陷儿中,智力低下的病因复杂,有遗传因素、胚胎期因素及后天因素。本文154例出生缺陷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MR)低下、发育迟缓、生殖器发育异常。其中先天愚型(21-三体)发生率占首位,10例为32.2%(男女之比8:2)。可见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异常核型为21-三体。典型的21-三体几乎都是新发生的。与父母核型无关(它主要是母方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不分离的结果)。本文中涉及的病残儿的父母生育患儿时年龄均未超过30岁,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因此排除平衡易位携带者遗传和生殖细胞老化等因素。由于患儿父母生育该患儿时年龄均较低,是否存在其他导致减数分裂过程障碍或不良环境因素引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7,xxy的患儿4例,均为纯合型,称为克氏(Kliefeter)综合征,又名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或先天性小睾丸,是一种常见的睾丸分化异常疾病。是导致男性性功能低下及不育的病因之一。克氏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是亲代减数分裂不分离的结果。本文4例47,xxy核型患儿均有智力轻度低下及生长发育迟缓,其中1例在出生时超出预产期1个多月。他们的父母年龄均在22~26岁之间,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一般认为患者身材瘦高,睾丸小而坚实,阴茎发育不良,阴毛、腋毛、胡须稀少,男性乳房发育,无精或少精。本文4例尚在儿童阶段,未见上述体征。建议病残儿医学鉴定的高危儿,宜及早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由于本病属性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分析是确诊的唯一可靠手段。及早作出诊断,在青春期前即用睾酮治疗,能防止成年后女性征的出现。Y染色体形态异常12例,其中Y≥18号染色体(大Y)有8例;Y染色体21号染色体(小Y)有4例。近年来关于大Y与小Y染色体产生的临床效应无确切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大Y是一种正常的多态变异,无临床意义 [1] ;还有的研究提出,大Y是来自异染色质中DNA过多的重复,并指出大Y与胎儿发育异常之间有某种关联 [2,3] ;小Y有可能是某段基因缺失引起。我们在检出的8例大Y患儿中,其中5例父亲的染色体也为大Y。其余3例大Y的母亲均有多次流产史。8例大Y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天聋哑、发育迟缓、语言不清或说话迟,因此我们认为大Y不是无临床意义的染色体多态变异,它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遗传学效应,值得进一步探讨。4例小Y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小睾丸、小阴茎,均生长发育迟缓,其中1例为隐睾,1例为轻度智力低下,语言障碍,4例均有表型异常。其父Y染色体均正常,其父母生育该患儿年龄均在22~27岁之间。Y染色体上定位的基因较少,小Y是否有基因缺失或染色质减少尚未知,以后可作Y基因微缺失筛查,进一步明确病因。45,xo/46,xx核型2例,为先天卵巢发育不全或Turner综合征,是引起女性患儿生长障碍及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其特征为身材矮小、性发育障碍及女性不育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的染色体异常核型为45,x,(约占50%);45,x/46,xx,(约占25%)为嵌合型。嵌合型是由于受精卵形成后,卵裂早期有丝分裂不分离所致。嵌合体核型较复杂,患者核型可为45,x/46,xx或45,x/46,xxx或45,x/46,xx/47,xxx。病情的轻重取决于正常细胞与异常细胞的比例。本文发现的2例患者均属嵌合型,年龄为13岁、16岁(其13岁患儿身高及外观相当于6岁儿童),乳房均未发育,无月经。其父母染色体核型与身高都正常。提示:如发现身材矮小的女孩应考虑该病,应及时进行体格及细胞遗传学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改善患儿第二性征发育。47,XYY核型,1例超Y综合征,又称超雄或Y多体。已报道的核型有47,XYY;48,XYYY;49,XYYYY;47,XYY/46,XY;49,XXYYY等 [4,5] ,其中以47,XYY较多,在男婴中的发生率为1:900,一般认为超Y的个体表型是正常的,可是他们的平均智力较XY男性要低。可表现为高身材;轻度不对称脸;轻度翼状肩和漏斗胸;长耳;瘦下巴;肌肉衰弱;协调差。带有多个Y的病人有智力发育不全和先天缺陷。有的研究者报道,超Y患者行为异常,其性情暴躁,常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本文发现1例47,XYY男性儿童智力低下、好动、性情暴躁、说话较迟(4岁时讲话),且吐词不清、无大牙,符合超Y特征。其原因为Y染色体不分离造成。本文还发现2例性反转综合征: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X,而社会性别为男性;另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而社会性别为女性。第1例性反转患儿年龄13岁,其外生殖器正常但睾丸小、声音细而尖、皮肤细嫩、皮下脂肪呈女性分布,这类患者可能是由于定位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发生突变而导致性反转 [5] 。另1例性反转患儿15岁,智力尚可但身材较矮小,外阴发育不良,无月经,乳房未发育。B超检查:于膀胱右下方可见1.2~1.5cm的弱回声结节。XY核型的性反转涉及到原始性腺分化、睾酮产生代谢及受体作用的多个环节,再就是含Y染色体的社会女性,一类是性腺发育障碍,这类患者的Y染色体在胚胎早期曾有过作用,但由于某些基因缺陷阻碍了后来的性分化,当决定性别及分化的基因异常则使睾丸不能正常发生或中途停止。第二类为睾酮受体缺陷,使靶细胞不能产生效应,即睾丸女性化综合征[5,6] 。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3篇

关键词:泥鳅;染色体倍性;染色体核型;浙江东部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16-02

泥鳅隶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广泛分布于浙江省各水体的小型鱼类,也是鳅科鱼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经过近几年的人工养殖,泥鳅市场愈发成熟,销售量稳中有升;各地泥鳅亲本来源也愈发复杂,各养殖场泥鳅亲本混杂养殖规格差异较大。为了探索适合浙江省的泥鳅种质资源,笔者采集了浙江省多地的泥鳅野生群体进行倍性分析和核型检测,为泥鳅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2年9~10月,在浙江省東部的桐乡石门镇、宁波澥浦、临海汛桥、瑞安龙湖镇和温州鳌江采集泥鳅样本。泥鳅全长122~198mm,体重7.04~37.96g。

1.2 实验试剂 实验试剂见表1。

表1 制作染色体标本药品

[药品名\&纯度\&销售商\&氯化钠(NaCl)\&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钾(KCl)\&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甲醇\&≥99.9%\&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秋水仙素\&95%\&生兴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乙酸\&36%\&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羟基脂肪酸脂(PHA)\&\&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Gimesa染液\&\&北京康倍斯科技有限公司\&]

1.3 泥鳅暂养 将收集来的泥鳅经10mg·L-1的聚维酮碘浸泡30min后暂养于120L水箱中,日投喂沉性颗粒饲料20g。

1.4 倍性检测 每个样本按采集数量进行倍性检测。将样品采用100mg·L-1MS222麻醉后,用装有抗凝剂的1mL注射器通过尾椎抽血的方法抽取泥鳅血液,通过PBS溶液稀释至血细胞浓度为106个·mL-1,冰上保存待测。以实验已确认的二倍体泥鳅血样为内参,经DAPI染液染色,大鳞副泥鳅血样∶待测组血样∶DAPI=1∶1∶2,染色5min后,使用流式细胞仪(Cell Lab QuantaTMSC,Beckman Coulter)进行检测。

1.5 染色体标本提取 从各群体中各取10尾泥鳅进行标本提取。参考国标方法进行实验[1]。泥鳅按50μg·g-1剂量从腹腔注入植物血凝素(PHA)饲养于22~25℃45L的水箱中,24h后腹腔注射20μg·g-1秋水仙素,培养3h后,剪断鳃部血管,将鱼体倒挂,待血液不再流出后,解剖取头肾。将头肾置于装有0.75%生理盐水的1mL离心管中清洗,后取出头肾转入1mL离心管中滴入2滴0.75%生理盐水,用研磨棒研磨过120目筛,取细胞悬液,转入5mL离心管中,离心(3 000r/min)5min后,吸去液体,加入75mmol·L-1KCl溶液4mL,用移液枪吹打后静置30min,离心(3 000r/min)5min后,加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4mL,吹打均匀后静置固定,然后离心(3 000r/min)重复3次。最后加入4mL固定液吹打均匀。用滴管吸取悬液,悬空滴在冷冻玻片上,酒精灯加热烘干,Giemsa染色,待常温干燥后,镜检。

1.6 核型分析 在显微镜油镜视野中选取50个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计数。染色体类型按照Levan等[2]的标准确定。数据用Excel和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倍性鉴定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采集到的泥鳅样品均为二倍体,没有发现四倍体(表2、图1)。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油镜下选取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分裂相进行分析,选择500个中期分裂相进行统计,见图2。如图2所示,染色体数目为50的分裂相占79.2%,占大多数。

由图3可知,泥鳅的50对染色体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18对。组型公司为2n=8m+6sm+36t,臂数(NF):64。对泥鳅染色体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见表3。

3 结论

3.1 泥鳅的倍性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泥鳅群体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3-6],不同倍体的泥鳅混杂出现并无一定规律,目前的泥鳅不同倍体的发现均为通过实地采样分析所得,暂无相关理论验证。通过采样调查,尚未在浙江省东部发现多倍体泥鳅。

3.2 泥鳅核型与地理种群 有研究表明,泥鳅存在明显的地理种群现象[7-9],而有学者则认为泥鳅属区域性分布不明显[10]。通过本次实验表明,浙江省东部各地泥鳅核型一致,从染色体核型分析上尚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分,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染色体分析实验。

参考文献

[1]GB/T 18654-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S].2008.

[2]Lejeune,J.A PROPOSED STANDARD SYSTEM OF NOMENCLATURE OF HUMAN MITOTIC CHROMOSOMES[J].The Lancet,1960,275(7133):1063-1065.

[3]印杰,赵振山,陈小奇,等.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染色体组型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4):469-472.

[4]王元军.南四湖泥鳅资源现状及开发[J].水利渔业,2005(04):61-66.

[5]曾柳根,张伟,甘云飞,等.鄱阳湖泥鳅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5):966-972.

[6]周玲玲,张桂蓉,魏开建,等.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05):624-630.

[7]马纲.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形态及其数目变异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学学报,1996,8(3):77-80.

[8]王军萍,戴秀君,韩希福.河北省三种鳅科鱼类的染色体组型[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3(3):51-54.

[9]常重杰,余其兴.泥鳅Ag-NORs带和C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2):71-73.

935例胎儿染色体核型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我院就诊的患者中, 年龄在21~42周岁, 平均年龄30周岁, 其中<35周岁523例;>35周岁452例。孕周16~34周。孕周在16~24周行羊膜腔穿刺, 孕周在24~34周行脐带穿刺, 其中脐带穿刺149例, 羊膜腔穿刺786例。产前诊断指征包括:血清学筛查异常515例, 超声提示胎儿异常170例, 其他原因行产前诊断250例。

1.2 方法

1.2.1 血清学筛查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对孕期在14周~21+6周的孕妇进行产前血清的检查, 观察其血清中游离的甲胎蛋白和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游离E3三者的生化指标, 按照孕妇的体重、年龄、孕周、胎数等一些有关的因素, 借助TCSoft孕中期胎儿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软件对风险率进行计算, 如果所检测出来的21—三体风险率大于或者等于1∶380, 18—三体风险率≥1∶334, 则诊断结果为高风险。

1.2.2 超声波检查

采用彩超对孕妇进行超声的检查, 如果超声结果显示胎儿的存在结构畸形或其他异常的表现, 则说明该孕妇是高危孕妇。对具有上述B超异常的孕妇, 需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羊膜腔穿刺或者脐带穿刺手术。

1.2.3 羊膜腔的穿刺手术

1.2.3. 1 羊水培养

对于孕期在16~24周之间的孕妇, 在B超引导下, 严格无菌操作进行经腹壁羊膜腔的穿刺手术, 抽取20m L羊水。将羊水离心 (1000~1500转/分钟) , 在无菌的条件下, 去其上清液, 利用无菌滴管吸取沉淀的悬浮液, 并将其分别接种在两个无菌的羊水羊水专用培养基中。放进37℃的培养箱中静置培养6~7d, 羊水培养基换液后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如果已经贴壁生长, 则以后每一天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的观察1次。当羊水细胞贴壁生长旺盛, 显微镜下可见多个克隆细胞, 有较多中期分裂细胞时, 羊水培养的细胞就能够收获了, 通常9~12d便能收获。收获之前要根据细胞的生长状况来更换新鲜的培养液。在培养停止前的4~6h里, 往每个培养瓶中添加秋水仙素, 最终的浓度为2~3微克/毫升, 放进温箱内继续进行培养[1]。

1.2.3. 2 羊水细胞收获

(1) 细胞收获。把培养液移到离心管中, 加入胰酶消化液2mL, 放在37℃的恒温箱内5min, 采用滴管吸打3~4次, 再将消化液移到离心管之中, 最后采用0.85%的NaCl冲洗干净培养瓶中的残留细胞, 合并到离心管内。 (2) 离心 (1000~1500转/分钟) 6~7min, 除去上清液, 将细胞沉淀0.2~0.3mL, 加预温到37℃低渗液 (0.4%枸橼酸钠和0.4%的KCl, 1∶1) 5滴, 用手指轻轻弹起或气泡冲均匀, 加到5mL, 37℃低渗5min。 (3) 预固定。加固定液 (甲醇冰醋酸为3∶1) 7滴, 轻轻用气泡来冲均匀, 离心 (1000~1500转/分钟) 5min。 (4) 固定。除去上清液, 加入固定液4mL混均匀, 固定40min, 离心除去上清液;进行第2次固定, 加固定液2mL, 轻轻用气泡来冲均匀, 固定20min。 (5) 滴片。离心 (1000~1500转/分钟) 5min, 除去上清液, 加入新鲜的固定液3~4滴, 将气泡冲均匀, 滴片3张。将标本放进60℃的烤箱内, 烤16~24h, 则可以进行显带。

1.2.4 脐带穿刺手术

1.2.4. 1 脐带血培养

孕期超过24周的孕妇, 则予脐带穿刺手术, 在B超定位下抽取1~2mL的脐血。采用碱变性法进行脐血的鉴定, 然后在血涂片镜下对脐血进行仔细的观察, 看是否有核红细胞。

1.2.4. 2 培养方法

在酒精灯旁边把血液滴进两个盛有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每个瓶中装0.2~0.3mL, 把橡皮塞盖上, 轻轻摇均匀。把标签贴好, 然后置培养瓶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72h。在培养结束之前的2h, 往每个培养瓶中添加秋水仙素, 最后的浓度为2~3微克/毫升放进温箱内继续进行培养[2]。

1.2.4. 3 脐带血细胞收获

通过低渗, 预固定, 以及固定的处理, 最终收获脐带血细胞。

1.2.5 染色体检查

采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进行操作。在对染色体的核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一般根据每例孕妇的15~30个分裂相来计数, 首先对3个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仔细的分析, 如果发现有异常变化, 则对其细胞数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 染色体异常共83例, 其中21—三体16例, 18—三体10例, 性染色体异常11例, 其他染色体核型异常29例, 染色体多态性17例。在高龄 (≥35岁) 产妇中, 54例发生染色体异常;低龄 (<35岁) 产妇中, 29例染色体异常。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显示有18—三体9例 (占90%) , 21-三体13例 (占81.25%) 。孕妇在产前诊断的指征和胎儿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比较如下表1所示。胎儿的染色体异常核型的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注:不包括其他指征的高龄孕妇

3 讨论

医学上,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一种基本物质, 是基因的一个载体。由于染色体的数目或者结构发生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染色体病。染色体发生异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出生缺陷。该类病的患儿可出现智力较低下, 生长发育也较迟滞, 但孕期在临床上或者形态学上没有特异性的表现, 不能利用B超或者常规的产前检查进行确诊。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患儿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一旦在临床的工作中发现有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 应该要针对高危的胎儿进行仔细的产前诊断治疗。胎儿染色体发生异常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唐氏筛查高风险、孕妇高龄、在孕期接触到X线以及服用可致畸药品等。孕妇在孕期时先兆流产、胎儿的NT增厚、心脏结构异常、双肾盂分离、侧脑室扩张、肠管的回声变强、羊水过多或者过少、肱骨以及股骨短小、脉络丛囊肿等各种微小可疑的畸形都属于胎儿的染色体发生异常的软性指标。目前在临床上通常采取产前诊断的方法来治疗预防, 产前诊断的方法主要有:羊膜腔穿刺、脐带穿刺手术及绒毛活检等。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羊膜腔穿刺手术的操作更加简便安全, 而且并发症少, 胎儿的丢失率比较低, 在临床医学上最常用[3]。

在本组研究的935例孕妇中, 染色体异常83例, 占8.88%, 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1%以下[4], 其中21三体16例, 18三体10例, 性染色体异常11例, 其他染色体核型异常29例, 染色体多态性17例。在高龄 (≥35岁) 产妇中, 54例发生染色体异常;低龄 (<35岁) 产妇中, 29例染色体异常。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几率明显高于正常育龄妇女。对孕期为14~21+6周产前血清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或脐血染色体的检查时, 结果显示有18—三体9例 (占90%) , 21—三体13例 (占81.25%) 。因此, 对母体进行血清学筛查, 有利于对胎儿染色体病的诊断, 从而可以降低胎儿的出生缺陷率。

综上所述,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行脐带穿刺或羊水穿刺, 对脐血或羊水细胞进行培养并对胎儿染色体的核型进行分析, 能更加准确地检查出染色体的各种异常情况, 提高其检出率, 同时降低染色体病胎儿的出生率, 这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染色体病产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7 (10) :14-16.

[2]王岳平, 姜卫华.2068例胎儿染色体产前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3 (2) :13-14.

[3]张月莲, 郑梅玲.产前诊断指征在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3 (45) :98-99.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1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245对不孕患者夫妇,其中,原发不孕147例,占60.0%,继发不孕98例,占40.0%,女方平均年龄(32.2±4.0)岁,男方平均年龄(34.7±4.5)岁,平均不孕年限(4.5±3.1)年。治疗前男女双方均按卫生部相关要求进行排查,符合人工授精适应症,均无人工授精禁忌证,245对夫妇共行人工授精422个周期。

1.2 方法

1.2.1 中期染色体G显带分析

患者夫妇双方术前检查时常规行染色体检查,取外周血抗凝,接种于1640培养基,37℃培养72 h,常规制片、G显带观察,必要时行C显带、R显带。每例计数30个中期核型,分析3个核型。如疑嵌合体,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

1.2.2 夫精人工授精

卵泡监测和人工授精时机:(1)自然周期:于月经第10~12天开始经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当优势卵泡径线达到14 mm以上时,结合尿LH监测,出现尿LH峰后12~36 h行人工授精。(2)克罗米芬促排卵周期:于月经第五天给予克罗米芬50~100 mg/d,连续5 d,停药2 d后开始监测卵泡,视卵泡发育情况可加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珠海丽珠医药有限公司)75~150 IU/d,卵泡直径达20 mm时给予HCG 5 000~10 000 IU肌注,24~36 h后行人工授精IUI。(3)hMG组:在月经周期的第3~5天开始注射hMG,150IU/d,连续5 d,然后根据卵泡发育调整剂量直到成熟后停药。当LH峰出现或卵泡直径平均达18 mm时,注射hCG 5000~10 000 IU,24~36 h后行人工授精。

1.3 妊娠的判断标准

人工授精术后14 d通过血β-HCG检测确定是否妊娠。妊娠者术后5周B超检查了解胚胎情况,可见妊娠囊、卵黄囊、胚芽及胎心搏动者为临床妊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临床妊娠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的发生率

245对不孕症夫妇双方共检查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和染色体多态性49例(10.0%),包括平衡易位2例(0.41%),4号、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5例(3.06%),Y染色体多态2例(0.41%),其他染色体多态性30例(6.12%),其详细分类妊娠情况见表1。

2.2 染色体核型对夫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199对染色体核型正常夫妇共经过352个AIH治疗周期,临床妊娠52例,临床妊娠率为14.77%。46对夫妇检出核型异常、染色体臂间倒位和多态性共49例。其中2对夫妇检出2例染色体平衡易位(配偶单方为平衡易位,另一方核型正常),共行2个周期AIH均未孕。另有13对夫妇检出4号和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5例,其中有2对夫妇同时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对夫妇男方为Y染色体多态携带者,女方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这对夫妇AIH周期统计归入染色体臂间倒位组),这13对夫妇共行AIH 21周期,临床妊娠2例,临床妊娠率为9.52%,与核型正常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还有1对夫妇男方为Y染色体多态携带者行2个周期AIH均未孕。30例其他常染色体多态夫妇共行45个AIH周期,临床妊娠13例,临床妊娠率为28.89%,与正常染色体组相比临床妊娠率有差异(P<0.05)。

3 讨论

3.1 平衡易位对AIH妊娠率的影响

平衡易位携带者由于没有造成染色体片段的增加和减少,一般个体表型正常,但由于其配子多为不平衡,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粗线期可形成四价体,从而产生18种类型的配子,其中只有1种正常,1种为表型正常的平衡易位携带者,其他均为单体或部分单体,三体或部分三体,这种不平衡配子是导致畸形、死胎及反复流产的主要原因[2]。但张月萍等[3]曾报道,在其研究的194例平衡易位携带者中有20.1%的夫妇得到了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提示平衡易位携带者也有成功受孕并生育正常后代的可能性。本研究2例平衡易位行2个周期AIH均未受孕,由于例数过少,仍需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研究。

注:*为夫妇双方同时为9号染色体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为男方为Y染色体多态携带者,女方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

3.2 臂间倒位对AIH妊娠率的影响

臂间倒位几乎涉及每条染色体,其中以9号染色体的发生率最高,在一般人群中可达0.82%[5],有关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生物学效应,有学者认为由于倒位并不导致遗传物质的丢失,不具有病理学意义[6],但也有报道认为臂间倒位染色体携带者当形成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按同源染色体节段相互配对,形成特有的倒位环,在环内进行交换可产生四种不同类型配子,一种完全正常,一种为倒位携带者,另两种为部分重复和部分缺失,前两种与正常细胞受精后一种发育成正常个体,另一种为倒位携带者,后两种为不平衡配子,胚胎很难存活,将导致流产和死胎[7]。本研究中245对夫妇490例染色体检查中9号染色体臂间体倒位14例,发生率约为2.86%,远高于正常人群0.82%。此外本研究中15例臂间倒位患者共进行21个周期AIH,共获得2例妊娠,妊娠率为9.52%,与染色体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其结果表明臂间倒位并不影响AIH成功率,这与周友泉等[8]提出的inv(9)的主要临床效应是不良孕产史而非不孕不育的观点相符。

3.3 Y染色体多态性对AIH妊娠率的影响

关于Y染色体多态性是否会引起遗传效应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大Y是一种正常的染色体多态性变异,不会引起临床效应[9]。也有研究发现,大Y与自然流产、胚胎停育、死胎等不良孕产史有关[10],在近期辅助生育技术研究中,有作者认为大Y染色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胚胎发育及近期妊娠结果均无显著影响[11],本研究中Y染色体多态性2例,发生率为0.82%,3周期均未获妊娠。由于例数过少仍需进一步总结。

3.4 其他常染色体多态性对AIH妊娠率的影响

常染色体的多态性主要以异染色质的变异为主,含有高度重复DNA的异染色质尤为明显,结构异常染色质集中分布于着丝粒、端粒、随体、次缢痕和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在着丝粒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和染色体分离所必需的[4],异染色质的异常有可能影响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联会和配子的形成,导致生育方面的异常。本研究中染色体多态性主要表现为随体的有无和个数(D组和G组5对染色体)、副缢痕的增长等,共30例,发生率为6.12%,共行45个AIH周期,共获得13例妊娠,妊娠率为28.89%,与正常染色体组相比有差异(P<0.05),因此染色体多态性表现中随体变异和副缢痕的增长等对AIH妊娠率并无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检测的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核型正常者在AIH治疗后临床妊娠率无差异,而常染色体多态性核型携带者与核型正常者在AIH治疗后临床妊娠率有差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对AIH妊娠率无负面影响,由此笔者推测,染色体臂间倒位和多态性并不是生育的绝对禁忌证,即使是染色体臂间倒位和多态性核型携带者,其成功妊娠并生育出表型正常活产儿的可能性并不低于核型正常者。但在本研究AIH人群中,均为不孕症群体,其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率高达10%,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5%)[12],因此,对将要进行辅助生殖治疗的夫妇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须告知患者,虽然部分的核型异常和多态性并不影响AIH的妊娠率和结局,但却仍然有将异常染色体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而且女性携带者较男性携带者更易出现异常妊娠的情况,让患者有充分的知情选择权。

摘要: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多态性对夫精人工授精(AIH)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45对接受夫精人工授精(AIH)治疗的夫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核型多态性与夫精人工授精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 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和染色体多态性49例(发生率为10.0%),包括平衡易位2例(0.41%),4号、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5例(3.06%),Y染色体多态性2例(0.41%),其他染色体多态性30例(6.12%)。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与染色体臂间倒位组比较,AIH周期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与常染色体多态性组比较,周期临床妊娠率有差异(P<0.05)。结论 染色体臂间倒位对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常染色体多态性对AIH妊娠率并无负面影响。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攀枝花产前诊断分中心, 有产前诊断指征高危孕妇均对其进行知情告之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羊膜腔穿刺取材时间孕周16~22+6周。自愿接受羊水穿刺共933例, 年龄18~46岁。

1.2 方法

1.2.1 羊膜腔穿刺方法

羊膜腔穿刺术前嘱孕妇排空膀胱, 使用Aloka1400型B超仪及专用线阵穿刺探头介导下行羊膜腔穿刺, 抽出羊水2 ml弃之, 在抽出羊水20 ml平均分别注入2支无菌离心管。

1.2.2 实验室方法

抽出羊水1500~2000转/min离心8 min后, 弃去上清液, 取细胞沉渣每管加5 ml GIBCO AMNIOMAX-Ⅱcomplete培养基混匀后。置37℃5%CO2培养箱中, 常规培养7~10 d后,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换液, 2~4 d后加秋水仙硷50μl处理后, 收集分裂中期细胞, G显带 (320带) 染色制片, 行核型分析。每例染色体计数30~40个细胞, 中期核型分析10个核型。染色体自动分析仪拍摄、存档[2,3,4]。

1.3 高危孕妇羊水穿刺指征

预产期年龄≥35岁;唐氏筛查高风险;异常分娩史:生育过染色体异常胎儿及畸形胎儿;孕期早期服用对胎儿有损伤药物;孕期接触有害物质;超声检查胎儿畸形及超声软指标 (胎儿心脏内灶性强光点, 侧脑室后脚增宽, 脉络膜囊肿) ;丈夫高龄≥40岁;孕妇智力障碍。

2 结果

2.1 羊水穿刺成功率

在B超介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 98%获得穿刺成功。术后随访仅5例有术后少量阴道出血, 术后一周内1例胎儿丢失。

2.2 细胞培养成功率

羊水细胞培养成功并进行核型分析的为933例, 培养成功率为99%。对于失败病例9例, 到华西二院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行脐带穿刺术取胎血行染色体培养及核型分析且均获得成功。

2.3 染色体核型分析

分析核型933例, 正常895例 (95.93%) , 共检测出胎儿染色体异常携带者38例 (4.07%) 。在异常核型中, 染色体数目异常10例, 三体综合征占26.32%, 其中18三体7例, 21三体2例, 性染色体47xyy1例。其余为染色体结构异常 (易位、倒位、重复) 及正常变异核型等占73.68%。在产前诊断指征中, 高龄孕妇592例, 检出异常核型及正常变异核27例, 检出率4.56%, 其中21三体1例, 18三体6例。唐氏高风险的孕妇281例, 其中21三体高风险组151例检出21三体1例, 18三体高风险组130例检出18三体1例, 检出率1.52%。超声异常16例, 其中胎儿严重畸形5例与高龄及18三体高风险有交叉, 核型为18三体4例;超声软指标11例, 未发现异常核型。曾育21三体儿或不良孕产史17例, 未发现异常核型。其他孕早期服用药物, 孕妇接触有害物质, 孕妇智力低下, 自愿要求, 丈夫原因等, 暂未发现异常核型, 详见表1。

3 讨论

唐氏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 Down综合征) 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 其发生率约为1/800, 且随母亲年龄的增高而发病风险逐渐上升, 由于患儿非致死性缺陷, 多数能够成活, 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所以唐氏综合征是出生缺陷重点监控的疾病[5,6]。本研究中共检测出Down综合征3例, 其中2例为高龄组, 1例为21三体高风险组, 3例均为游离型21三体, 3例Down综合征均选择终止妊娠, 从本地区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高龄孕妇确诊比率较高, 这与唐氏综合征在高龄孕妇中的发病率更高是一致的, 本研究中共检测出18三体综合征7 例, 其中高龄组6例, 唐氏筛查高风险组1例。其中4例羊水穿刺时超声发现胎儿严重畸形:胎儿脐膨出、巨膀胱、下腹包块、露脑畸形等。由于18-三体综合症患儿常伴有多器官重大畸形, 所以针对性超声在高危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7例18三体综合征4例超声胎儿严重畸形, 这充分证实了超声检查在18三体疾病检出过程中的特殊作用[7]。而对于染色体结构异常, 表现正常的病例还包括平衡易位、染色体倒位、染色体重复等, 对其正确识别方可在遗传咨询过程中提供客观解释。本研究显示在众多羊水穿刺指征中, 高龄孕妇及唐氏筛查高风险组, 严重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最高, 这也提示出生缺陷预防的有效手段应该是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的有机结合[8]。

注:表中异常核型统计有重复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 每年至少有10万染色体异常婴儿出生, 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是原国家计生委和卫生部于2000年正式启动的“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正在迅速推广应用[9]。在超声引导下经腹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 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及时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经遗传咨询, 指导选择性终止妊娠, 对防止严重染色体异常胎儿出生, 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0]。作为民族众多的川滇重镇, 攀枝花市的出生缺陷现状非常严峻,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工作的实施是降低本地区出生缺陷的重要举措, 有必要进一步推广此项技术, 并加强环节质控, 以对攀枝花市优生优育、出生缺陷干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Mark I Evans, Mark P Johnson, Yuval Yaron, et al//段涛, 胡娅莉, 吕时铭主译.产前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剡红民, 强荣, 陶囡, 等.羊水细胞培养技术在产前诊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3) :35-37.

[3]武其文, 范含萍, 江峰, 等.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31 (3) :207-208.

[4]熊进, 彭海英, 董毅飞.羊水细胞序贯培养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 (4) :42.

[5]彭凌湘, 乐江华, 詹林, 等.出生缺陷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2) :29-32.

[6]孙越, 肖岩岩, 张战红.胎儿畸形相关环境因素统计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 19 (6) :93-94.

[7]张建红.产前彩色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7) :536-538.

[8]邓璐莎, 郭晓玲, 钟进, 等.佛山地区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分析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 (4) :43-45.

[9]赵馨, 何天文, 尹爱华.第二代测序技术与无创产前诊断[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6 (3) :198-203.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7篇

1 材料

从高坡乡选择高坡猪5头 (2♂, 3♀) , 并于贵州大学香猪育种场饲养;剑白香猪Ⅰ系8头 (4♂, 4♀) , 来自贵州大学香猪育种场。

2 方法

2.1 血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

RPMI 1640 (Gibco31800-022 分装) 、植物血凝素 (PHA, Sigma L8754) 、小牛血清, 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肝素钠, 上海蓝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青霉素,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链霉素, 成都维尔京元享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按一定比例配制综合培养基, 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1]。

2.2 染色体核型制备

采用Giemsa法进行常规染色。

2.3 染色体C-带制备

参照王子淑[2]的方法略加修改。

2.4 显微照相

镜检染色体核型和C-带分裂相, 选取分散状况良好, 背景清晰, 染色体较直且细长, 分裂相多的图片进行显微照相, 放大冲洗。

2.5 统计分析

选择10个分散程度良好的中期分裂相, 采用Photoshop软件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 计算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值、着丝粒指数和条比值[3]以及各指标的平均数。

对染色体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根据着丝粒位置分类, 确定染色体组型, 按照Levan标准进行编号,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 并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 结果见表1。

注:着丝粒比即为臂比值。

染色体C-带采用周全等[4]的C-带带纹量化记述法进行度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型

3.1.1 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

试验观察了200条细胞染色体数目, 研究发现:高坡猪和剑白香猪Ⅰ系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2n=38, 分别占87.5%、89.5%。

3.1.2 染色体核型图

选取分散效果好、背景清晰、无断裂的分裂相, 采用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剪切、配对, 再按照Levan标准, 按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进行排列, 获得其核型图 (见图1、图2) 。

由图1、图2可知:明显可见高坡猪与剑白香猪Ⅰ系染色体核型分为4组, 即10sm+4st+12m+12t。

3.1.3 染色体测量结果

统计各号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值、着丝粒指数及条比值, 统计结果见表2、表3。

由表1、表2可知:高坡猪与剑白香猪Ⅰ系染色体组型按照Levan标准进行分组和排列。试验结果表明, 高坡猪与剑白香猪Ⅰ系在分组和排列上是相同的, 染色体核型组成均为2n=10sm+4st+12m+12t。

3.1.4 条比值分析其杂合性

条比值表示2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比值, 即较长一条与较短一条的比值。那森等[5]对猪染色体杂合性与生产性能间的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条比值可反映染色体的纯合性和杂合性, 对预测杂种优势率有一定的可行性。

高坡猪和剑白香猪Ⅰ系同源染色体 (1~18号) 的条比值均在1.01~1.10之间, 接近1, 说明其纯合度较高。这一结论可能与高坡猪和剑白香猪Ⅰ系所在产地的地理位置、居住民族、生态环境均处于封闭状态有关。

3.2 染色体C-带

选择高坡猪与剑白香猪Ⅰ系C-带良好的染色体细胞 (各10条) , 按照徐银学等[6]的C-带带纹量化记述规定统计染色体C-带的发生位点、发生频率和带型特征 (见表4) 。

由表4可知:高坡猪与剑白香猪Ⅰ系C-带的显带情况基本相似, 它们的发生频率均较高, Y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显著深染。各染色体不同程度显带, 均发生在着丝粒处, 带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见图3、图4) 。常染色体的第13~18号及第1, 2, 11号染色体C-带发生频率较高, 常染色体C-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高坡猪第3, 5, 8号染色体显带频率高于剑白香猪Ⅰ系。

4 讨论

4.1 染色体核型

高坡猪与其他猪种染色体核型组型差异, 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高坡猪与滇陆新品系猪及长白猪染色体核型组成有一定差异, 又有其共同点;高坡猪与久仰香猪、贵州香猪及巴马小型猪染色体核型组成完全相同。因此, 利用核型来标记不同品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2 染色体C-带

染色体C-带是染色体上结构异染色质在特定的分带处理下所呈现的带纹结构。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家猪C-带均具有明显的多态性, 而且提示品种间的多态性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对于品种鉴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染色体C-带呈现多态性, 这种多态性集中在第13~18号染色体上, 并且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11,12,13]。

高坡猪与剑白香猪Ⅰ系性染色体C-带发生频率均较高;高坡猪Y染色体相对长度比剑白香猪Ⅰ系的长, Y的着丝粒区显著深染。Y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是否与猪的其他性状有一定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 为我院报道的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初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 男30例, 女28例, 年龄15~85岁, 中位年龄45岁, 按FAB分型, M0 1例, M2 15例, M3 12例, M4 3例, M5 24例, M6 2例, M7 1例。材料主要是骨髓标本, 均取自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的髂前或髂后上棘。

1.2 方法

(1) 形态学分型:采用常规瑞氏染色, 在10100倍光镜下计数有核细胞200个, 计算白血病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2) 细胞遗传学分型:用G显带方法染色体分析, 每例观察至少20个分裂中期细胞, 核型异常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 (ISCN 1995) 》进行识别及描述。 (3) 治疗方案:采用标准DA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或IDA (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或MA (米托蒽醌+阿糖胞苷) 诱导缓解方案, M3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或亚砷酸诱导分化+DA或IDA联合治疗, M5主要采用MV (米托蒽醌+替尼泊苷) 诱导缓解。 (4) 疗效判断: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5) 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生存率曲线作图采用Kaplan-Meier法,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形态学分型:58例患者中以M5最多, 24例, 占41%, 其次为M2, 15例, 占26%, M3为12例, 占21%, M4为3例, M6为3例, M0及M7各1例。 (2) 染色体分析:58例患者中异常核型为69% (40/58) , 正常核型为31% (18/58) 。各亚型的核型及畸变率 (表1) 。以M3异常核型检出率最高, 为100%, 其次为M5、M4、M2。在40例染色体畸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病例中, 共检出32种异常核型, 单纯结构异常15例, 占异常核型的38%, 单纯数目异常12例, 占异常核型的22%, 结构与数目同时异常16例, 占异常核型的40%。主要核型异常的频率与分布 (表2) 。 (3) 治疗效果:本组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均接受诱导缓解治疗, CR41例, CR率70.7%。其中将患者分为复杂核型异常组及非复杂核型异常组, CR率分别为22.7%及77.4%, P=0.008 (表3) 。根据SWOG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划分标准, 将58例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未知组。低危组的CR率为80%, 中危组的CR率为78.3%, 高危组的CR率为46.2%, 未知组的CR率为71.4%, P值无统计学差异。

注:P=0.008

注:各组间的P>0.05

3 讨论

细胞遗传学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的监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组研究观察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并观察了58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临床的关系。

本组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检出异常染色体的患者为40例, 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69%。文献报道中常规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测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约41.8%~78%, 本组患者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69%与他们接近, 其中Bacher等研究中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为41.8%, Byrd JC等的研究中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为56%, Acevedo S等的研究中异常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为78%。本组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常染色体检出例数为40例, 其中结构异常的29例, 单纯数目异常的为11例, 几种常见染色体异常以t (15;17) , t (8;21) 及+8的检出率较高, 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t (15;17) , 检出率为19%。本组病例中t (15;17) 均见于M3, 在M3的检出率为91.7%, 仅有1例未检出t (15;17) , t (15;17) 为M3高度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到目前为止, 暂未发现其他类型白血病存在t (15;17) 异常。

t (8;21) 异常在本组病例中的发生率仅次于t (7;15) , 检出率为8.6% (5/58) , 其中4例为M2患者, 1例为M4患者, 80%与M2相关, M2病例的t (8;21) 检出率为26.7%。11q23重排在本组病例检出率为5.2% (3/58) , 本组检出的3例11q23重排均见于M5, 在M5中检出率为12.5% (3/24) , 这说明与单核细胞白血病有特别的联系。+8为本组患者中检出率最高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检出率8.6% (5/58) , 5例+8异常的患者中有4例为M5, 与Paulsson K等的研究+8异常见于M4, M5相符。t (9;22) 见于1例M2患者, 结合病史及体征考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患者。

复杂核型本组58例患者的检出例数为9例, 检出率为15.5%, 主要多见于M5, Bacher等研究中复杂核型检出率为12.3%, Byrd等研究中复杂核型的检出率为10%。近年来多项大样本的研究均表明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t (15;17) 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度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 具有t (15;17) 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及亚砷酸治疗敏感, 有高缓解率, 预后良好。但仍有10%左右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不存在t (15;17) , 对全反式维甲酸及亚砷酸治疗不敏感。有学者发现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t (11;17) , 并形成PLZF/RARα融合基因, 对全反式维甲酸及亚砷酸治疗不敏感, 化疗效果不佳, 预后较差。t (8;21) 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发生率约15%, 主要见于M2, 也可见于M1、M4。在t (8;21) 的患者中约70%伴有额外的染色体异常, 其中伴性染色体丢失最常见, 其次为9q-, 少见的有+8、7q-及+4。伴有t (8;21) 的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良好, 生存期长, 儿童则预后不良, 伴有性染色体丢失不影响预后, 伴有9q-及+4预后不佳。本组观察疗效的58例AML患者5例伴有t (8;21) 的患者CR率为80%。

复杂核型异常组与非复杂核型异常组之间疗效比较, 本组观察疗效的58例AML患者中检出复杂核型异常的共9例患者, 经治疗CR患者为2例, CR率为22.2% (表3) , 低于非复杂核型异常组, P=0.008, 复杂核型异常组与非复杂核型异常组比较, 复杂核型异常组总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复杂核型异常组, P=0.006。这些都表明复杂核型异常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差、CR率低、早期复发率高、总生存期短, 预后极差。

根据SWOG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划分标准将58例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未知组, 经过各组间的CR率及总生存时间比较 (表4) , 发现高危组CR率低于低危组、中危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考虑主要与样本数小有关, 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观察。而在总生存时间, 高危组CR率低于低危组、中危组, 有统计学差异。SWOG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划分标准在临床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方面有较大意义。

所以随着染色体分带技术的提高, 染色体异常与白血病的类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已来越明确, 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评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 使我们能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 努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培养法处理患者骨髓样本, 经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中异常核型为69% (40/58) , 以结构异常为主, 以M3的检出率最高。伴有复杂核型异常AML患者CR率、总生存期均较非复杂核型异常AML患者差。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已成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个体化治疗、治疗效果监测及判断预后不可或缺的方法。

关键词: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

参考文献

[1]薛永权.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图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57.

[2]Bacher U, Kern W, Schnittgers, et al.Further correlations of morphology according to FAB and WHO classification to cytogenetics in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a study on2, 235patient[J].Ann Hematol, 2005, 84:785-791.

[3]Byrd JC, Mrózek K, Dodge RK, et al.Pretreatment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are Predictive of induction success,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 and over all survival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results from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CALGB8461) [J].Blood, 2002, 100:4325-4336.

染色体异常核型 第9篇

关键词:大额牛,云南黄牛,杂交公牛,染色体,核型,G-带

大额牛(Gayal,Bos frontalis)仅分布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和怒江流域,以及印度、孟加拉和缅甸,是一种为数很少的半野生半家养的珍贵畜类[1,2]。研究表明,大额牛不仅生存能力强,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而且具有典型的肉用牛体型和较好的产肉性能(生长速度快,肌纤维细、嫩度好)[3],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但受社会经济、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额牛数量很少,濒于灭绝,而且关于大额牛的科学研究尚较少[4,5,6,7]。

大额牛与黄牛杂交形成的云南大额牛母牛可以自行繁殖,但公牛是否可育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这是解决种间杂交不育的珍贵材料。临床上染色体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染色体异常和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大额牛及大额牛与普通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核型检测,初步分析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是否可育,进而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说明云南大额牛可能形成的路径,以及确定大额牛的分类地位、杂交利用、杂交改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动物为来自云南农业大学后山实习牛场的成年大额牛公牛和大额牛与云南黄牛的杂交公牛,编号分别为F01、DB007。供试牛血液样品:在动物清醒状态下,尾静脉采血,肝素管抗凝。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制备。

培养基按无菌要求制备,RPMI Medium-1640 1 000 mL加NaHCO32 g,然后按RPMI Medium-1640培养液80%、犊牛血清20%、双抗(链霉素、庆大霉素)各100 IU/mL、Sigma公司产PHA 30~60μg/mL、用5%NaHCO3调节pH值至约7.2。除菌膜过滤后装瓶加塞,置于冰箱冷冻保存备用。

1.2.2 培养条件。

按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的方法[8]进行适当修改制备染色体标本,即每个培养瓶加培养基5 mL,加血0.3~0.5 mL,置于(37.0±0.5)℃连续培养72 h。

1.2.3 收集细胞及制片。

于结束培养前4 h加入质量分数0.001%的秋水仙素2滴(秋水仙素最终浓度为0.4~0.8μg/mL),摇匀后继续培养,按预定时间培养完成后取出,放入离心管内,以1 500~2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沉淀物中加入0.075 moL/L KCl低渗液5 mL,吹打均匀后放入37℃恒温箱中静置15 min。低渗完毕后,在每瓶中加入甲醇∶冰乙酸为3∶1的新鲜固定液1 mL,预固定5 min,然后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后加入固定液5 mL吹打均匀,固定15 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如此反复2~3次。最后加入固定液0.5~1.0 mL,打匀制成细胞悬浮液。滴片,干燥。

1.2.4 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

将常规方法制得的玻片(未染色)置于烤箱30℃老化48 h,断电自然冷却备用。取0.25%胰蛋白酶原液200μL加入pH值为6.8的PBS液20 mL中,配成胰蛋白酶溶液。将玻片浸入其中,处理2~3 min,取出后用pH值为6.8的PBS液漂洗,用Giemsa染液(Giemsa原液∶pH值为6.8的PBS为1∶9,v/v)染色10 min。自来水冲洗,自然晾干,镜检。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数目统计

挑选50个形态清晰、分散良好、收缩适中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显微拍照,并统计染色体数目。结果显示,F01的染色体数目2n=58的细胞有48个,占96%,确定其染色体数为2n=58,其中28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图1)。DB007的染色体数目2n=59的细胞有47个,占94%,确定其染色体数为2n=59,其中57条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图2)。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形态、G-带分析结果表明:(1)大额牛公牛F01染色体2n=58,其中28对常染色体中1号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7对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条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图3),此结果与曾养志等[9]报道的Y染色体为一条最小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存在差异。对比大额牛与普通黄牛的染色体核型发现,大额牛的1号染色体同源于黄牛的2号和28号染色体,大额牛与云南普通黄牛染色体对应关系见表1。(2)大额牛与云南黄牛的杂交公牛DB007的核型为:59,-2,-28,+t(2∶28),XY(图4)。其中228+1条常染色体中,t即2+28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27+1+1条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一条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通过对比分析大额牛、云南普通黄牛及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核型,发现杂交公牛DB007的染色体1/2来自父本大额牛,1/2来自母本黄牛。在DB007的228+1条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一条来自黄牛的1号,1条来自大额牛的2号;29号染色体1条来自黄牛29号,1条来自大额牛28号;3~27号染色体均为黄牛、大额牛一一对应;2号和28号均来自黄牛,t即2+28染色体可能为大额牛的1号染色体(1 q+1 p);性染色体X来自母本黄牛,Y来自父本大额牛。染色体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3)F01与DB007的Y染色体均为一条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此结果虽与曾养志等[9]报道的Y染色体为一条最小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存在差异,但并不矛盾。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大额牛和大额牛与云南黄牛的杂交公牛存在一定比例体细胞染色体2n≠58和2n≠59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或是试验过程中低渗过度、吹打过猛使中期染色体消失[10],或是在计数时将某些不是染色体的物质错当染色体纳入计数所致。

该试验在对样本进行G-带分析时发现,牛G-带带纹的显现与胰蛋白酶的处理时间有关。胰蛋白酶处理时间过长,染色体膨胀、变形、变淡,观察不到清楚的带纹;胰酶时间处理过短,仍不能显示清楚的带纹。染色体空白片的老化时间和合适的胰酶处理时间是获得良好带型的关键。同时,染色体的浓度和染色时间的长短也会对带纹的清晰度产生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DB007的染色体2n=59,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因此可能会造成雄性生殖细胞的RNA翻译紊乱,使某些正常表达的基因不能完全表达,或使某些该抑制的基因不能充分抑制,虽然个体有存活的可能,但会对其生育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源染色体配对紊乱),因此可初步认为大额牛和普通黄牛杂交后的公牛缺乏生育能力,但由于样本只有1个,此结果是否能代表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分析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而且大额牛与普通黄牛杂交后代的育性还有待于从精子质量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I L梅森.驯养动物的进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4:38-43.

[2]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写委员会.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84.

[3]毛华明,邓卫东,文际坤.大额牛的生物学特征及研究开发利用潜力[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2):258-261.

[4]和占星,袁希平,张继才,等.半野生大额牛的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现状[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4):101-104.

[5]MA Guo-long,CHANG Hong,LI Shi-ping,et al.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Status Quo of Colonies for Based on Analysis of Cytochrome bGene Partial Sequences[J].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FormerlyActa Genefica Sinica),2007,34(5):413-419.

[6]李世平,常洪,马国龙,等.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研究大额牛的母系起源与分类地位[J].江苏农业科学,2007(5):125-128.

[7]苟潇,王永奇,杨舒黎,等.从mtDNA和SRY基因多态揭示云南大额牛杂交起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1):31-37.

[8]高锦声,郑斯英,陈嘉政,等.人类染色体方法学手册[S].2版.南京: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1981:33-37.

[9]曾养志,单祥年,陈宜峰,等.我国大额牛的描述及其染色体的研究[J].自然杂志,1979,2(11):662-663.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