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精选8篇)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 第1篇

1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关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畜牧业发展了, 畜禽养殖量增加, 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增加。在畜耕为主的年代, 以马属动物为传染源的马传贫、马鼻疽等疫病较多发生, 而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今天, 以农耕牲畜为主的传染病就相对少发生,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防疫工作者的努力和防控措施得力, 相对养殖量的增加, 以畜为传染源的疫病就发生的多。例如山西省2002年全省羊的饲养量为923万只, 羊感染布病的阳性率为1.3%, 人间布病患者2 673例;到了2008年全省羊的饲养量为1 167万只, 羊感染布病的阳性率为3.4%, 人间布病患者4 834例。在全国范围内也一样, 内蒙古是养殖大省, 布病患者最多, 使得布病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当然布病的发生也不单单与养殖量相关, 也与检疫工作等其它因素分不开。

2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季节有关

许多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受季节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这些疫病受畜禽生产季节性周期、生物媒介、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布病主要在春季产羔季节暴发流行, 这是因为布病的发生和流行, 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 气候恶劣、水草不足, 病畜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流产, 增加传染机会, 又使健康畜体质减弱, 对布病易感。寒流、酷热等因素也影响人的抵抗力而发病。

3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地域有关

人畜共患传染病多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发生与宿主动物和疫源地的分布密切相关, 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当然也与生态环境、动物品种与数量、人类活动方式与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牧区犬和羊交叉感染造成棘球蚴的流行;南方蚊子等生物媒介多, 疟疾、登革热易于流行, 北方牧区牛羊饲养量大, 布鲁氏菌病易于流行, 因此就呈现出布病北高南低的现象, 而动物狂犬病的发生主要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而2005年猪Ⅱ型链球菌病则在四川部分地区暴发。

4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社会因素有关

社会因素在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环节中占有一定的作用, 特别是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左右养殖动向, 市场行情好, 养殖积极性高, 防疫工作就做得好, 相反, 则不然。为了减少成本, 养殖户不愿进行免疫, 从而增加了疫病流行的机率。另外市场流通、人员流动也是人畜共患病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市场经济十分活跃, 畜禽和畜产品流通频繁, 收购者走村串户, 到处乱转, 边界站缺乏必要的诊断手断, 动物和动物产品交易频繁, 特别是跨省跨地区, 势必增加了人畜共患病流行的机会。

同时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还与生产活动有关, 例如布病的流行在67月份比较集中, 主要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有关;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也受人们的卫生科学知识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同样以布鲁氏菌病为例, 由于养殖者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卫生习惯, 而感染的病例屡见不鲜, 例如在山西省贫困落后的农村山区县, 群众卫生意识差, 饲养条件落后,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在喂饲羊或接产羊羔后不洗手、不消毒等现象普遍存在, 人畜同居、人畜同饮一水源、人畜同用一器具等不良习惯, 极易造成人的感染。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社会环境和社会重视程度也有关系, 社会重视, 全民防疫意识普及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人畜共患传染病, 因此就要加强宣传, 普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知识, 让政府领导和民众都了解人畜共患病的防治, 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环境,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就能达到一定成效。例如2008年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政府和临县畜牧兽医局针对全县布病发展的严重态势, 以政府下发了3个文件, 并紧急调运各类监测防控物资, 组织监测防控队伍对全县11个乡镇布病监测工作统筹安排, 严密组织, 并对阳性羊全部扑杀, 由于措施得力, 临县布病发病人数由2008年306人下降到2010年199人。

5 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职业性

不同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动物种类不同, 因此动物感染谱在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播中有鲜明特点。大多数人畜共患传染病起源于动物, 人感染通常与接触患病动物或产品有关, 表现出一定的职业性, 从事饲养、加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及兽医等常常为高发人群。例如布病患者大多数为与羊只有密切接触史的牧羊、贩羊、喂羊、剪羊毛的农民, 布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养殖生产和皮毛收购、加工人员, 例如曾对山西省天镇县和阳高县的一次调查数据统计显示, 天镇县患病人群职业情况为:农民303人、放羊及屠宰人员32人、学生20人、兽医防疫人员4人、学前儿童和工人均为3人、司机和民工均为2人、乡镇干部1人。从患病人群阳高县的患病职业分布情况为:养殖户为97人、从事活羊及产品贩运、屠宰人员为72人、其它人员患病较少为18人。

警惕人畜共患病 第2篇

据研究人员统计表明,目前已知动物可传染的疾病有200多种,其中大约半数以上可传染给 人类,在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兽共患病就有54种。因此,人畜共患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话题。据有关医学专家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好穿好的同时,也逐渐重视精神享受,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家中饲养小动物的人越来越多,不仅饲养的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多,既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兽、鸟、鱼、虫等应有尽有。

有关专家提醒人们,宠物属于兽的范筹,家中所饲养的宠物与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虽然有许多宠物生病是源于人,但人类患病也能源于宠物,警惕人畜共患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人与宠物共患的常见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人们在生活中要认真加以防范,以保证自身安全和人类健康。

猫抓病。猫抓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病。猫是本病病原体唯一的自然宿主与传染源,这种病是由于人被猫抓伤或由猫的排泄物感染所致。当人被感染后,表现为面部淋巴结发炎、肿大、疼痛、化脓,体温升高,四肢出现斑疹,有时甚至出现脑膜炎。出现这种症状后,应对病猫进行捕杀,将死猫焚烧或深埋,并立即到医院就医,进行有效治疗。

破伤风病。猫是带菌者,当人们被猫咬伤或抓伤,可引起破伤风病,这种病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四肢僵直或全身性的痉挛,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后,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注射疫苗,并及时到医院就医。

弓形体病。猫感染此病后,通常无明显症状,个别的有体温升高、下痢、呼吸困难和肺炎等症状。若孕妇接触猫被感染后,会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智力缺陷,甚至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目前通常使用磺胺嘧啶或乙胺嘧啶,也可二者配合使用,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情况严重时,要立即到医院就医。

旋毛虫病。这是一种自然疫原性,多种动物共患的寄生虫病。在疫区,以猫的带虫率为最高,其次是狗。人类大多通过消化道而感染此病,以肠胃症状、全身水肿、高热、肌肉剧烈疼痛为特征。出现这种症状后,目前大多采取服用或注射磺胺类药物等,有一定疗效。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也叫疯狗病,是因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最初由疯狗引起,疯狗咬伤了人或其他动 物,因其唾液带毒,使人感染致病。人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长者可达半年以上。病初起时表现为头痛、疲劳、恶心和呕吐,被咬伤部位发热、皮痒、有蚁走感、多泪,流涎、呼吸和吞咽困难,继而出现极度兴奋、恐慌不安,遇水则出现恐惧。一般在发病后3—4天,患者会因全身麻痹瘫痪而死亡,死亡率100%。出现这种情况后,目前无治疗办法,对病狗、病猫应立即捕杀,尸体烧掉或深埋。人一旦被病狗、病猫咬伤,应尽快就近注射狂犬疫苗,可有效地控制发病。

鹦鹉热。因为鹦鹉羽毛和粪便带有一种使人致病的鹦鹉热衣原体,人若感染此病,会引起高热、寒战、头痛、咳嗽、肺部发炎或精神异常等症状,进而危及生命。金丝鸟、白鸽、鸡、鸭等均可携带这种病原体。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首先要做好家养宠物(鸟)的清洁工作,人若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医院 对症治疗,不可延误。

结核病。孔雀、鸽、鹦鹉、八哥等都易感染结核病。病鸟黏膜苍白,体重减轻,倦怠下痢,羽毛脏乱无光泽,呼吸急促,眼球下陷,逐渐消瘦,最后死亡。病人可患肺结核、颈淋巴结核、肠结核、肾结核、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病症。有这类现象时,要及时淘汰病鸟,烧掉或深埋。人患此病比较顽固,需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彻底根治,或立即到医院就医。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 第3篇

1 人畜共患病种类

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在200余种动物传染病中, 其中有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 另有100种以上的寄生虫病也可以感染人类。人畜共患病病种繁多、表现多样、变化多端。当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狂犬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土拉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鹦鹉热、日本吸血虫病、日本乙型脑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这些人畜共患疾病有的早已发现和认识, 但仍不断肆虐, 如禽流感; 有的已被消灭或控制, 有些是近年来才陆续被发现的, 如SARS。

2 人畜共患病的危害

近年来, 由于饲养方式、贸易全球化、气候变化等原因, 人畜共患病多发乃至致人死亡的事件在世界各地屡屡发生, 危害极大。一是感染率、死亡率高, 直接危及人民生命。禽流感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感染人, 并导致数十人死亡;每年都有狂犬病犬伤人致死;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病感染人致死。二是使大量人群受到感染, 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 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对畜牧业造成危害, 对国家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不少人畜共患病严重地危害动物的生殖, 引起不育、流产或出现有残缺的后代, 也可使家畜的繁殖率下降, 发病后, 大量牲畜死亡和扑杀, 畜产品出口受阻, 畜牧业生产和经济遭到严重损失。

3 人畜共患病传播与流行的原因和条件

人畜共患病传染源有两类:一是患疫病的动物 (包括畜禽) 和人, 在发病期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毒力强、传染性大, 是主要的直接传染来源;二是带菌 (毒) 畜禽, 包括潜伏期带菌 (毒) 、病愈后带菌 (毒) 、健康动物带菌 (毒) 三种, 这些动物可向体外大量排出病原微生物, 是隐蔽的、危险的传染来源。

从流行病学特点看, 人畜共患病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相应条件, 即只有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种要素同时存在时, 方可发生流行。当传染源被隔离或消灭时, 不可能发生传染病;当缺少传播途径时, 流行过程不可能发生;当不存在易感性动物时, 也不可能发生传染病。

4 海西州人畜共患疾病流行原因

4.1 自然因素

对流行过程影响的自然因素, 也称为环境决定因素, 主要包括气候、气温、温度、阳光、雨量、植被、地质水文、地形、地理环境等, 他们对三个环节的作用错综复杂。

4.1.1 对传染源的影响。

海西州一年四季温差较大, 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的高峰期是每年的3~10月份, 此时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宜生长和繁殖病原微生物, 并能在外界环境中较长期的存留, 导致大大增加感染生物机体的机会。同时季节变换, 气候变化也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动, 使一些带菌的隐性个体发病, 排出大量病原体, 传染流行的机会增加。由于海西州的冬季寒冷, 草原产草量低, 冬季动物掉膘严重, 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因此在开春人兽共患病引起动物的死亡数明显加大。河流和高山等一些地理条件对病原体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 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 能够减少传播机会。遇野生动物传染源时, 自然影响特别显著。这些动物生活于一定的自然环境 (如:森林、沼泽、荒野) , 它们所传播的疫病常局限于这些环境, 往往能形成自然病源地。

4.1.2 对传播媒介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春夏秋较炎热季节, 蝇、蚊、螨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 活动频繁, 凡能由他们传播的疾病, 都易发生。另外病原体也可以随风、空气中的粉尘、飞沫等传播媒介从一个地方转移另一个地方, 在新的地方引起流行和传播。季节变换引起的野生鸟类迁徙也可以传播某些疾病。

4.1.3 对易感动物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密度、充足的饲料等条件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减少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反之机体抵抗力降低, 一些条件性病源微生物就乘虚而入, 引起生物机体发病。从而引起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4.2 人为因素

4.2.1 因为野生动物和它所处的环境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影响, 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前, 自然疫源性疾病一直是在野生动物群中传播, 当人类由于开荒、狩猎等野生外活动闯进这些生态系统时 (如原始森林、草原、深山等荒野地区) ,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感染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从生物学角度来说, 自然疫源性中的病原体, 传播媒介和宿主也是一定特定的生物群。假如这个特定的生物群落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将会导致生物界中产生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 或者使一些微生物发生变异, 新的或变异的微生物可能会导致人类发生新的疾病。其实, 专家也提醒过人们, 在野外,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广泛而复杂, 与各种啮齿动物及其他野生哺乳动物有很多接触机会, 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吸野生动物的血液, 像这种生存状况不明, 大量携带各种传染病原微生物的野生动物与人类密切接触或流通到市场后, 会把各种病原微生物带到人们的生活中, 这就为共患疾病在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传播创造条件。

4.2.2 农牧民群众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地方主要抓畜间免疫, 而对人的预防、病畜隔离、淘汰等综合措施抓的比较松懈, 对检出的阳性牲畜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处理办法, 致使传染源得不到控制而引起传染病的严重发生。此外, 有关疾病发生传播的科学常识不能普及, 防疫注射工作不能扎实彻底, 注射密度不够高, 使牲畜机体本身抗病力不强, 再加饲养管理不善, 饲草饲料欠缺, 风雪寒灾的侵袭, 使抗病能力下降, 一旦感染病菌就有爆发疾病之可能。

4.3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还受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及贯彻执行法规情况等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 青海省西部, 南通西藏, 北达甘肃, 西出新疆, 东临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 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 海西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 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 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 南北宽约486公里, 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 海西州总人口36.91万人, 有州域大部分地区少有人烟, 平均每方公里1.16人。地广人稀、 经济基础薄弱、农牧民文化程度低等特点造成了人畜共患病防控难度大。无法全面、有效的开展人畜共患病的监测、普查等防控工作的开展, 从而导致不能有效杜绝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4.4 饲养管理因素

由于我州经济基础薄弱, 养殖业起步较晚, 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农区养殖还以家庭散养为主, 养殖水平低, 牧区主要还是游牧为主, 从而导致人畜共患病防控水平也很低。

5 人畜共患病的防治

5.1 防治原则

一是做好监测工作。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来完成。实践证明, 做好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 有利于及早采取措施, 有效地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二是控制和消灭感染动物。对检出的感染动物及其产品, 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三 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牧民、饲养员、兽医、动物性食品加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地质工作者和军队有关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的医学工作者, 是人畜共患病的高危人群, 他们应该作为卫生监测的主要对象, 一旦受到感染应及时予以治疗。四是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消灭媒介动物, 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搞好饮水、食品的卫生监督是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重要措施。五是提高免疫力。给人群和动物群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抗病能力。

5.2 人畜共患病预防

一是要有良好的自我防护、保护意识。由于职业等原因与动物接触频繁的人, 要经常注意个人的卫生防护, 当身上皮肤有破损时, 特别要注意防止从动物上感染病毒或病菌;动物养殖场中, 人类生活区要远离动物饲养区;宠物爱好者要学习一些有关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知识, 定期对宠物进行某些疾病的预防接种, 在被怀疑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时, 要立即求医救治;饮食上要讲究卫生, 选用经过检验的乳、肉、蛋等食品, 并提倡熟食。 二是要保护动物健康, 维护动物福利。人类要保护自己不受人畜共患病的侵害, 就要推进健康养殖, 维护动物福利, 善待动物。实施科学饲养管理,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减少畜禽发病几率。要加强疫病的免疫预防接种, 提高动物免疫抗体水平。要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和药物添加剂, 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和发生变异, 造成新的疫病流行。三是要避免接触病畜禽和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对发病或病死的畜禽, 不要随便处理, 而应报告当地兽医进行诊断和处理;收购畜禽必须经兽医检疫, 并取得检疫合格证明, 严禁收购、屠宰发病和病死畜禽;消费者应到正规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畜禽产品。四是要不断摸索掌握规律, 掌握特点, 开展科学研究, 研究开发新的防治技术。建立良好的动物防疫体系, 要抓好动物饲养源头动物疫病的治理, 对各种人畜共患病进行及时控制,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严防某些疾病的暴发和传播。加强兽医体系队伍建设, 提高防疫工作质量。全社会都要关注人畜共患病的防治, 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将人畜共患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并防止其带来更大的危害。

6 防控工作建议

6.1 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涉及人、动物、环境, 对一系列危害性极大的人畜共患疾病开展防治, 需要政府以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要有公共卫生学、临床学、病原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昆虫学、动物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方面面的专家参与, 要有卫生、农业、林业部门、科研机构、医学院校等多方面协调和配合, 充分整合资源, 全力协同攻关, 才能有效扼制来自人兽共患病的进攻。

6.2 人畜共患病, 必须“人畜共防治”

首先须查明病源来自哪些动物, 疾病发生于哪些地点, 比如SARS, 其病毒的主要宿主都有哪些动物?有无传播媒介?传播途径是什么?病源在自然界是如何生存、如何进行世代交替?人们在捕猎、贩运、买卖、饲养、宰杀、处理、烹饪、食用环节中, 哪个是引发病毒传播的主要环节?等等, 这些都是防治人兽共患病过程中亟待明确的关键问题。人畜共患疾病, 以往也称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不明确, 就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只要明确了动物宿主、传播媒介、控制其源头, 切断其传播链, 疾病流行就将被控制。

6.3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与人类相处于两个不同的生态体系中, 只要人类不与他们密切接触, 主动侵入或破坏他们的领地, 病原微生物就很难传播给人类, 加大对野生动物肆意乱捕、非法搬运、出售野生动物违法活动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也是有效预防人畜共患病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皓.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管理 (J) .科技潮, 2009, (7) :46.

[2]李翠香.人畜共患病的特点、危害及防治对策 (J) .基层医学论坛:B版, 2006, 10 (5) :456-457.

[3]张仲秋, 主编.人畜共患病培训教材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6.

[4]刘文瑜, 杨学昌.人畜共患疾病的现状与对策 (J) .云南农业, 2009, (5) :33-34.

某县人畜共患病的调查和防治 第4篇

仁寿县是四川有名的丘陵、人口、农业和畜牧大县, 其中生猪产业是仁寿畜牧业中的骨干产业, 占54%[4]。仁寿县畜牧业还包括牛、兔、鸡、鸭等, 这些动物都是携带人畜共患病的高危动物[5], 可能传播疾病给人类, 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当前仁寿县预防人畜共患病现状, 我们对谢安乡做社会调查, 旨在为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仁寿县谢安乡六个村 (灵芝村、丰收村、新民村、宝石村、葫芦村、染房村) 入户调查20岁以上留守居民500人, 其中男264人, 女236人。

1.2 方法

(1) 自行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家庭禽畜饲养情况, 个人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状况, 对病死动物的处理情况, 疫情发生的个人保护措施等。 (2)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问答形式入户调查, 每户家庭随机调查两人, 所回答的内容由调查员填入调查表。 (3) 将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 经数据清理后导入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群众对人畜共患病认知较少

在抽样调查的六个村子中, 几乎每家都饲养家畜, 70%以上的群众熟知禽流感、狂犬病;听说过甲型H1N1、口蹄疫的群众还不足40%;而听说过血吸虫病、炭疽病和布病的群众更是微乎其微。见图1。

2.2 群众对疫情认识不够, 防疫意识淡薄

当疫情发生的时候, 20.1%的群众采取不关注的态度;41.5%的群众会通过媒体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了解相关报道, 但不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预防;38.5%的群众会采取一些最基本的防疫措施 (如戴口罩, 消毒, 勤洗手等) ;而将不良情况马上报告给当地畜牧部门或防疫部门的群众甚少。

2.3 病死动物尸体未能正确处理

我们调查到, 家禽、家畜患病死后, 34.43%的群众将尸体埋在地下;16.4%的人将其焚烧, 通过进一步调查得知, 深埋和焚烧的程度都未达标准;26.7%的群众把尸体扔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山沟、树林、粪池等) ;甚至有16.0%的群众将这些动物宰杀食用;有5.3%的人将其加工处理, 贩卖到市场。见图2。

2.4 住房与饲养室混合搭建, 动物粪便处理不当, 导致住房周围的空气、水质、土质、蔬菜有一定污染。

据调查显示70.4%的群众住房和饲养房混合搭建, 其中有36.7%的群众住房与饲养房处于上下楼层。有20.4%的村民将鸡、鸭、鹅等家禽散养, 也有村民把不同种家禽圈养在一起, 其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我们还调查到, 几乎所有村民都把动物排放的粪便直接浇灌在菜地或农田里, 用作肥料。

3 讨论

预防人畜共患病, 保护人畜的健康,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仁寿县是一个农业、畜牧大县, 为推进它的经济发展, 应更加注重其居民健康, 积极预防人畜共患病。针对以上调查的结果, 本文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病死动物尸体的管理, 做到“四不准一处理”。

这是预防疫情的基本保证。“四不准”即指“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 “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6]。防止死亡畜禽流入到当地市场, 确保畜禽产品食用安全, 为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议当地防疫部门严把动物屠宰关口, 切实做到同步检疫, 确保不让一头 (只) 病害畜禽流进屠宰厂, 杜绝病害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流入市场。有效控制病害畜禽及产品的流通。

3.2 对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环节考察可发现, 病死动物尸体处理不规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当地处于地处偏远农村, 建议政府建立焚烧场或深埋地, 实现动物尸体的分类处理, 可以利用的加以利用, 无法利用的进行焚烧或深埋无害化处理。当地政府还可制定相关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方针政策, 对当地病死畜禽、屠宰场的下脚料和肉铺的废弃畜产品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同时普及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 使养殖户了解随意丢弃或抛售病死动物尸体的危害性, 知道随意丢弃或抛售、收购、加工、出售病死动物尸体的行为, 是违法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让养殖户自觉规范处理动物尸体, 相互管理、监督, 形成全天候、无所不在的监督管理网络。

3.3 加强宣传和引导, 提高民众对疫病的认识, 增强防病意识[7]。

采取在各畜禽屠宰厂 (场) 门前、集贸市场、街道办、村委会设立宣传牌, 并派专人发放宣传单。广泛宣传识别病害动物、动物产品等食品安全方面、公共卫生方面的科普知识, 并宣传常见、易感的人畜共患病, 及其预防措施。让广大养殖户了解人畜共患病, 积极预防疫病发生, 阻断疫情传播, 保护人畜健康。

3.4 对动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侵害多种动物宿主, 当病原体进入某种顺序形成的链循环时, 还会使其毒力增加或侵害的宿主种类发生改变[5]。如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可以实现重组配对, 产生新型流感病毒, 引起人的感染流行[8], 未经处理的鸡粪喂猪无疑人为增加了这种重配重组的机会, 增强病原体的毒力。并有相关研究证明, 鲜粪作基肥, 对蔬菜表面和组织内部大肠菌群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对位于土壤中的可食作物影响更大, 并且鲜粪施入与蔬菜种植间隔的时间越短, 鲜粪对蔬菜的污染越严重[9]。因此, 对动物粪便的正确处理, 极为重要。建议当地群众建沼气池, 治理污染, 减轻空气、水质、土质、蔬菜的污染, 实现“沼气供电供暖, 沼液、沼渣肥田”, 使养殖区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之路。

3.5 积极改善群众住房, 改良饲养室, 做到住房和饲养室相互隔离, 建立专门饲养室, 集中饲养, 避免散养, 并定期对饲养室消毒灭菌。

同时减少不同种动物混居现象, 防止不同动物群之间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建议实施以上措施, 消除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增强群众防疫意识, 积极预防人畜共病, 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致谢:川北医学院微免教研室谢秀兰老师, 教学服务中心李阳友老师、刘亮老师为本文调查的部分指导, 此次社会实践的队友辜丽丹、罗超、周瑜、徐捷、吕洋、张梅、余凯、李杨为本文原始数据的获得提供了帮助, 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Felixli.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协作关系[J].中国家禽, 2009, 31 (8) :36.

[2]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l980:277.

[3]马玉臣.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0 (11) :17-18.

[4]凌俊, 叶世强.浅谈仁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EB/OL].http://www.msaic.gov.cn/xxysq/Print.asp?ArticleID=265, 2009-08-08.

[5]朱建国, 华修国.我国农村生态养殖模式对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 21 (4) :357-358.

[6]邱新武, 谷振波.加强“五个”环节监管打击病死畜禽产品非法交易行为[J].兽医导刊, 2011 (1) :57.

[7]王京红.2000-2007年邻水县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5 (10) :473.

[8]KidaH, ItoT, Yasuda J, et al Potentialfor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to pigs[J].J Gen Virol, 1994, 75 (9) :2183-2188.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 第5篇

1 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回顾

14世纪, 鼠疫大流行, 当时被称为“黑死病”, 流行于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 中国也有流行。在欧洲, 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 夺去了2500万余人的生命, 而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

西班牙大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 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7亿以上, 发病率约20%~40%, 死亡人数达4000~5000多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 1918~1919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 实际上是禽流感的变异。

2001年, 英国暴发口蹄疫, 集中宰杀、焚烧了近700万头感染口蹄疫的牲畜, 许多农民损失惨重。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一些欧洲国家等及东南亚各国等皆属”口蹄疫疫区”。

2003年, 我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 共波及266个县和市 (区) 。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 治愈出院4959例, 死亡349例。

2004年初禽流感席卷美国和亚洲部分国家, 中国、日本、越南等国上百万家禽染病死亡, 多人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去世。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人感染, 其中248人死亡, 死亡率63%。中国从2003年至今有31人感染禽流感, 其中21人死亡。主发于墨西哥, 确认及疑似甲型H1N1流感死亡人数升至152人;全国疑似病例高达4000余人。美国确诊病例上升至50人, 此外还波及至加拿大, 英国, 法国, 德国, 韩国,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意大利等19个国家。世界银行预测全球将会因此损失3万亿美元, 经济复苏遭受重大影响。

2005年7月, 四川省大面积暴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 不少病人因病情严重不治身亡。2005年8月广东省潮安县、阳江市江城区、南雄市和深圳市先后各发生了一宗人感染猪链球菌Ⅱ型确诊病例。据报道, 这些感染病例大都有接触病、屠宰病死猪肉的经历。

前不久世界性的猪流感病毒代号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新毒株, 它包含人流感病毒、北美禽流感病毒和北美、欧洲、亚洲三类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H1N1亚型引起的猪流感已有近百年历史, 美国于1918年首次报道猪流感。1918至1919年间, 人群中流行着H1N1亚型引起的20世纪最具灾难性的流感, 全球约20亿人染病, 4000万人死亡, 其中在疫情初期死亡的患者全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当时即发现, 猪群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直到1931年才分离并鉴定了第一株猪流感病毒H1N1。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猪流感还呈现出猪与猪、猪与人、人与猪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传播。

发生在英国的疯牛病, 估计死亡人数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 迄今为止死于此疫的人数为69人。现已波及至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德国, 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塞浦路斯等。

2 人畜共患病的分析

2.1 人畜共患病的定义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 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 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目前, 全世界已证实250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 其中危害较大的有89种。新出现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越来越呈现出“人畜共患”的关系。在目前已知的人类1415种病原中, 有868种病原来源于动物。据WHO报道, 过去10年, 大约75%的新发公共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

2.2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在自然状态下, 病原体进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呼吸道进入, 比如飞沫、粉尘中携带的病原体;二是通过消化道进入, 比如饮水、食物被病原体污染;三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 比如皮肤损伤后接触病原体, 被携带病原体的虫子叮咬, 被体内有病原体的动物咬伤等。

2.3 近年来人畜共患病的特点

研究资料表明, 人畜共患疫病不仅频繁发生, 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一是传统型的人畜共患病呈现流行态势;二是老病原出现新变异, 由于病原毒力变异和组织嗜性变化, 人畜共患病威胁越来越大, 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2.4 人畜共患病增多的原因

2.4.1 生态环境的改变

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旅游业的兴盛、全球经济贸易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 都是人畜共患病增多的因素。特别是经济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剧烈改变, 加剧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生活范围的不断拓展, 使人们不断破坏和入侵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增加了受病毒感染的几率;森林的大面积砍伐, 迫使野生动物离开原先的生存领地, 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带到人类社会。此外, 全球气候变暖激活了许多病原体, 导致蚊虫等传播媒介大量滋生。

2.4.2 动物经济的迅猛发展

由于人类对肉、奶、蛋的需求猛增, 畜禽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 集中饲养和一家一户散养并存, 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全球化改变了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 日趋加速的城市化导致畜产品的运输、贮存及制作的需求增加, 也为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条件。

2.4.3 捕杀、贩运、走私、食用野生动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饲养的动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 开始食用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极其复杂,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然病原库。许多病毒在动物体内相安无事, 一旦与人接触、发生变异后, 就容易引发疾病。野生动物走私、非法贩运运输的途中, 没有做好相应的检疫以及消毒工作, 为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野生动物肉食消费出现增长的趋势, 已对人的健康和动物卫生造成巨大的风险。

3 防范人畜共患病的措施

3.1 预防为主、人病畜防

要想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把人畜共患病的危害降至最低, 就必须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畜共患病防控体制和机制。

3.1.1 加强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强化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保障源头防控。比如,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 加强动物疫病预测、预报、预警与诊断能力建设, 建立兽医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协作及联防联控机制等。

3.1.2 提升畜禽生产的生物安全水平

普及科学饲养管理知识, 推广良好饲养规范以及大型集约养殖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隔离人、畜、禽的居住环境,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引导和教育畜牧生产者加强饲养环境卫生的治理。时刻注意畜禽用药安全,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特别要杜绝在饲料中添加违禁加抗生素, 否则动物和病原体都会产生耐药性, 导致传染病发生后无药可治。

3.1.3 做好进口动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工作

加强在物种引进过程中的检疫及疾病风险评估, 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对于动物性产品, 一定要严格检验检疫, 把可能带来的病原体挡在国门之外。

3.1.4 做好人畜共患病的调研工作及防控的技术力量储备

开展人畜共患病现状调查, 持续开展重要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监测, 建立重要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并实现信息共享, 实行重要人畜共患病监测预警制度。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技术储备研究,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人员在人畜共患病方面的的业务能力, 确保人畜共患病的技术保障。

3.1.5 加强人畜共患病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人畜共患病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提高农村居民, 重点是畜禽养殖户、畜禽宰杀和加工人员、销售人员防病意识, 减少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病人疫情发生。

3.2 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

人们还应该注意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 让容易传播病原体的生物远离人群。不要把剩餐倒入垃圾中, 减少老鼠繁殖的条件;保护水体生态, 适宜鱼、蛙类、蜻蜓生存的水体能有效减少蚊子的数量;保持厕所无臭味, 盖好便池的下水口;厨房台面、柜板和餐具保持干净、干燥, 避免吸引蟑螂;通过加热、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等方法, 灭活食物、餐具、衣物中的病原体。

甘孜州人畜共患病防控对策 第6篇

1 甘孜州人畜共患病防控现状

1.1 布鲁氏菌病

甘孜州布病防治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 本着重点保护幼畜的原则, 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连片免疫, 先后采用了M5、S2、M111号疫苗进行免疫,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以免为主, 免、检、杀、消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至2007年, 全州18个县均达到四川省布病控制区标准, 其中有11个县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但由于近年来无专项防制经费投入, 每年除开展少量免疫和血清学监测外, 无力开展其它工作, 疫情有所回升。

1.2 结核病

主要采取通过监测对阳性牛进行扑杀的方法进行防制。近三年全州共检测奶用牛6 491头, 查出阳性64头, 阳性率为0.99%。

1.3 棘球蚴病

由于长期以来对该病的防制无固定专项投入, 防控经费严重不足, 防制工作不能整体推进。2011年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专家对理塘、色达、甘孜三县的犬只和牲畜棘球蚴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检测牛1 502头, 检出荷囊252头, 感染率为16.78%;采集犬粪540份, 检出阳性56份, 阳性率为10.37%。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近年来, 全国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非常重视, 强调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的防控, 却放松了对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广大群众对畜间人畜共患病还不甚了解, 对其造成的危害缺乏认识。各级政府和兽医部门对各种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存在侥幸心理。

2.2 扩控资金缺乏

甘孜布病防治经费自1999年后逐年减少, 2008年后更是无专项投入, 每年100~150万羊单位疫苗仅够二至三个县的牲畜免疫, 只能以保护重点畜群为主, 近两年因为无经费购买疫苗, 免疫工作因而停止, 疫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3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技术手段落后

受人事招聘制度、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兽医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突出。基层防疫设施设备陈旧, 不能为畜间人畜共患病防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2.4 流通环节有待加强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牲畜的交易日益频繁, 而检疫的手段和措施落后, 造成新的疫点出现。

3 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重视程度, 落实防控经费

人畜共患病的防制是事关民生大计的政府工作, 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 整体联动, 要加强与卫生、公安、质检等部门的协作关系。多渠道争取各项项目资金投入, 根据需要提高两病扑杀处置专用经费。

3.2 加大宣传, 增强防疫意识

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多种宣传形式, 对不同人群, 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使社会各界和农 (牧) 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危害和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切断传播途径, 增强疫情观念。

3.3 加强监测力度, 确保监测经费

随着国内外人畜共患病病种的不断增加, 监测的病种日益增多, 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经费补助政策, 确保监测工作的开展, 为人畜共患病的防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3.4 提供优惠政策, 加强队伍建设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提高待遇, 留住现有技术人员, 并能吸引高素质技术人员投入到甘孜州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同时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基层防疫人员业务素质。

3.5 完善溯源体系建设

宠物饲养中应注意的人畜共患病 第7篇

1 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或恐水病,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以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以及麻痹为临床特征。由于其症状明显而严重, 病死率极高, 一旦发病, 几乎全部死亡。人多因被病狗或猫咬伤、抓伤或受损部位皮肤粘膜接触病畜的唾液而感染。人感染狂犬病后, 病初表现焦躁不安, 头痛、不适, 感觉异常, 在被犬咬伤的部位, 常感疼痛刺激难忍。体温略高。随后发生兴奋, 对光、声极度敏感, 瞳孔散大, 流涎增加。咽肌痉挛, 由于肌肉收缩使液体返流, 大部分患者表现吞咽困难, 当看到液体时发生咽喉部痉挛, 以致不能咽下自己的唾液, 表现为"恐水症"。呼吸道肌肉也可发生痉挛, 并有全身抽搐, 兴奋期可持续至死亡, 或在最后出现全身麻痹。有的病例兴奋期很短, 以麻痹期为主。症状可持续2~6d或更长, 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所以, 若不幸被猫狗咬伤, 要及时处理伤口, 方法是:用肥皂水冲洗伤口, 因为肥皂水为碱性, 可以破坏狂犬病病毒。如果没有肥皂水也可用清水冲洗伤口, 时间为10~20min。然后, 在被咬伤24h内, 应到医院注射人用狂犬疫苗。

2 猫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原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分为先天性感染和后天感染两类。一般均不引起严重症状后遗症。然而, 发病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 常因感染的脏器不同而异, 主要侵犯眼、脑、淋巴结和心脏等, 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炎、脑积水、头小畸形、眼球过小和脑钙化等。

本病与妊娠关系密切。母亲在妊娠期受到弓形体感染后, 不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 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直接影响胎儿发育, 致畸严重。先天性弓形体病现已成为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后天感染, 主要经口传播, 猫粪便经口食入后即可感染发病;此外, 猫、狗、羊、鸡的脏器内几乎都有弓形体, 凡食过未煮熟的狗, 饮用未消毒的牛奶和生蛋也可受染, 还发现输入含有弓形体的献血员血液, 肾移植后而感染弓形体的例子。预防和开展卫生宣教, 提高人们对弓形体病的认识;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水源、粪便及禽畜的管理, 特别是防止猫粪污染食物、饲料和水源;不吃生肉或未熟的肉及鸡鸭蛋, 尽量避免与猫、狗等动物密切接触。

3 猫抓病

猫抓病也称为猫抓热, 引起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巴尔通体。通常在猫抓咬或与猫密切接触后患病, 少数与狗有接触史。以青少年和儿童居多, 男女无差别, 温暖季节较寒冷季节多见。人类感染途径90%与猫抓伤或咬伤有关。一般在被猫抓咬后3~7d, 抓咬处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疱疹、脓疱、结痂, 或小脓疡形成并伴有局部淋巴管炎;继而出现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颌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 直径约1~8cm, 病变淋巴结呈肉芽肿样炎性改变, 中心可有脓液形成, 后期可见明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全身表现有低热、头痛、寒战、全身乏力、不适、咳嗽、厌食、恶心或呕吐等。猫抓病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 多数患者无需治疗, 在3周至数月内消退。迄今为止, 对猫抓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出现症状, 应尽早就医, 进行对症处理。

人畜共患病传染条件及综合防制措施 第8篇

关键词:人畜共患病,类型,危害性,传染条件,流行特点,综合防制措施

资料显示,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人畜共患疾病已达200种以上。众多的人畜共患疾病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动物的健康状况已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紧密相连[1,2]。加强动物保健, 控制动物疫病, 提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广大消费群体的共同心声。

1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

一是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其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 而且具有传播迅速和流行性的特点, 如禽流感、狂犬病等。二是衣原体型和立克次氏体型人畜共患病, 其依然是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疾病, 如鹦鹉热、Q热等。三是细菌性人畜共患病, 其同样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如炭疽病、结核病等。四是真菌性人畜共患病, 其也是一种能引起人类致死性感染的疾病, 如念珠菌病、皮癣等。五是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 与其他人畜共患病一样, 其依然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涤虫病、包虫病等。

2 危害性

一是直接或间接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2005年6月四川资阳发生的猪链球菌感染事件就是例证, 这一事件共有206人感染, 38人死亡。二是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引起社会恐慌。如1989年3月至1991年1月, 我国西部地区某地7个县暴发一起人畜共患的炭疽传染病, 先后有524人患病, 209人死亡;383头家畜患病, 355头死亡。三是会给畜牧业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持久的打击, 甚至会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际形象。如2003年12月, 美国农业部向外宣布, 在华盛顿州发现1例疯牛病, 这一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恐惧。日本政府随即做出反应, 决定暂时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

3 传染条件

一是传染源。机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 并能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病畜或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而这种传染源的病原体能引起人畜患病, 包括显性传染源和隐性传染源在内。二是传染途径。人畜共患病的传染途径有直接传染和间接传染两大类。直接传染就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 健康的动物或人类直接接触传染源 (如咬伤) 而引起的传染, 如狂犬病等。间接传染, 病人或患病畜禽从体内排出传染源后, 污染环境, 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 如经污染的物体、饲草料、水源、空气、土壤、吸血昆虫 (如蚊、蝇、蜱、螨等) , 健康的动物或人接触这些传染媒介后间接引起疾病的传染, 如结核病、炭疽病等。三是易感群体。人或动物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如狂犬病毒) 有共同的易感性。当这种病原体侵入易感群体的机体后, 可引起这种特定的传染病在人或动物中传染和流行。只有当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群体3个条件同时存在, 并互相联结时, 人畜共患病才会发生和流行。当破坏或中断3个条件中的任何1个条件时,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就不会发生和流行[3]。

4 流行特点

一是发散性。在某一地区, 较长时间零星发病, 且发病的人或畜禽数量较少, 如破伤风等。二是地方流行性。发病的病例较多, 但传染范围不广, 仅局限于某一地区, 如炭疽病等。三是流行性。发病的病例多, 并在较短时间内传染到较大的范围, 如口蹄疫等。四是大流行性。发病的病例多, 传染范围极广, 如禽流感等。五是季节性。某些人畜共患病在一定的季节里出现发病率上升的现象, 如炭疽病在夏季易发。

5 综合防制措施

5.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 通过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的宣传报道, 社会各阶层对人畜共患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我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众多的人畜共患疾病知识知之甚少, 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山区尤为突出。因此, 应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科普教育、科技入村、科技入户、现场培训等多种多样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人畜共患疾病知识, 提高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养殖业主的安全防范意识、疾病防控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4]。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少养或不养宠物

结合新农村建设, 按照“人畜分离, 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设人居住房和畜禽圈舍, 彻底改变传统养殖业脏、乱、差的状况。搞好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人居环境, 强化消毒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搞好杀虫、灭蚊、灭蝇和防鼠灭鼠, 消灭和阻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降低人畜共患疾病相互感染的几率[5]。为减少或阻断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几率, 应少养或不养宠物, 不随意收养流浪动物。家养宠物要定期接种疫苗、定期消毒、定期驱虫, 及时处理排泄物, 严防宠物接触饮食物品, 严防宠物接触伤口, 严禁与宠物亲密接触, 强化卫生意识。

5.3 建立健康畜禽繁殖场, 加强动物保健

通过建立健康畜禽繁殖场, 实现控制或消灭某种或数种动物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为养殖业主提供优良的健康畜禽, 从源头保障动物健康。各养殖业主应积极主动地防控各类重大动物疫病, 做到“应免尽免, 不留空档, 不留死角”, 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定期驱除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发现人畜共患疾病及时按照“早、快、严、小”的处置原则, 积极采取隔离健康畜禽、紧急预防接种、封锁发病地区、扑杀患病畜禽、诊治患病病人, 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染条件的形成, 实现控制和消灭人畜共患病, 确保人畜健康[6]。

5.4 建立动物溯源体系, 强化市场准入制度, 严格动物卫生监督

将动物养殖地、动物健康、疾病防制、投入品质量监管、业主诚信、加工流程等生产行为, 建立详细的标识档案信息系统, 通过标识和网络等科技手段, 建立和完善动物溯源体系, 搭建明白消费平台, 保障消费安全。加强消费市场的监管, 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入监管台账, 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和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 提高监测手段和技术水平, 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马玉臣.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综述[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8) :157-159.

[2]马玉臣, 宋永春, 李长海, 等.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毒病综述[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5) :139-141.

[3]马玉臣, 马俊飞, 李长海, 等.兽医公共卫生与人的生存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0) :88-89.

[4]褚耀诚, 王斌, 冯继宗.中药防治人畜共患病[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9) :167-169.

[5]钱建伟, 李蕴华, 钱宏光.集约化养殖业综合性防疫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2) :109.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