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分布范文(精选3篇)
人员分布 第1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人员,工作时间,分布,技能组合
我国疾病流行模式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逐步由以治疗为主向医疗、预防和康复等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卫生策略的改变和新医改政策的不断开展与深入,很多卫生项目和工作内容不断涌现或者重新大规模开展,城乡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为需要提供医疗、预防和保健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并且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
本文利用工作活动时间分布调查,以时间为尺度来反映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活动现状,以量化的形式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卫生技术人员目前所做的工作内容及时间分布,探寻基层卫生机构不同类型的卫生技术人员合理的工作时间分配模式以及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组合,致力于为卫生部门管理者设计和改善相应的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共卫生技术人员行为、支付方式和产出研究”支持的调查数据。
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首先选择了吉林省、陕西省、山东省、重庆市和安徽省作为调查省/直辖市。每个省/直辖市选取了1个城市区和2个农村县进行调查。每个城市区内选择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农村县选择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CDC),3家乡镇卫生院和15家村卫生室。
定量问卷调查:上述机构在调查当日在岗的所有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参与问卷调查。调查样本量见表1。
人
注:“”表示未统计。
1.2 资料录入与分析
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两次录入数据。经过数据逻辑校对和整理后,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1.3 工作时间分布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度、工作活动内容和工作时间分布来反映其工作现状。工作时间长短用“每周几天、每天几个小时”来表示,“各项工作活动所用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百分比”体现工作活动时间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资料,收集、统计每一类卫生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几乎所有活动项目。依据“时间研究”的分类原则[1],参照郑雪梅、张庆玲、Lemonidon C和Katsuya Kanda等人[2,3,4,5]对护士工作活动的时间分配研究,将收集到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活动按照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主要职责进行分类。
2 主要结果
2.1 基层卫生人员工作时间长度
总体上看,3种基层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强度都比较大,每天平均超过8小时、每周平均超过5天,几乎所有类型的人员都要值夜班。
具体来看,村卫生室医生工作时间明显较长,平均每天高达13.9小时,平均每月值夜班次数为18.8次,平均每周工作接近于7天;在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平均工作时间高于护士,而护士的工作时间则高于防保人员,值夜班次数方面医生和护士明显高于防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工作时间同样最高,而护士略低于防保人员,见表2。
2.2 基层卫生机构医生的工作时间分布
医生的工作活动时间分布在3种机构是相似的,主要工作活动都是疾病诊疗和处理、预防保健和文书处理。在总工作时间中,占比例最大的工作活动是“疾病诊疗和处理”,包括病人诊断及治疗、患者沟通和出诊等,约占总工作时间的50%左右;其次为“预防保健活动”,包括卫生宣教、健康教育、随访、访视、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免疫接种等,大约占总工作时间的20%;“文书处理”活动排在第3位,其中村卫生室医生为7.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分别为16.7%和13.2%;“工作期间休息”占总工作时间的5.0%左右,而“学习培训”、“行政管理、会议”和“其他”所占比例都不超过5.0%,见表3。
2.3 基层卫生机构防保人员工作时间分布
对防保人员来说,主要的工作时间都用在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上,接近总时间的1/3。前者包括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预防控制管理、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防治等,其中主要是传染病防治;后者包括卫生宣教及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及评估和妇幼卫生等,三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其次是“公共卫生与突发应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与统计分析”,二者占总时间的比例都在10.0%左右,前者包括公共卫生督导、突发性事件应对、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见表4。
2.4 基层卫生机构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分布
总体来看,无论是乡镇卫生院护士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所用时间比例最高的活动都是“病人护理与照顾”,分别占总时间的55.9%和33.8%;其次是“预防保健活动”,包括卫生宣传及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及评估、随访及访视和免疫接种等,各自占总时间的15.2%和29.7%;再就是“文书处理”和“协调沟通”,都在10.0%左右;其他各项活动所占时间比较少,都不超过6.0%,见表5。
3 讨论和政策建议
3.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时间较长
在我国,法定的工作时间是每天8小时。然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基本上都超过8小时,特别是医生,再加上周末轮班和值夜班,使得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比其他类型工作人员多出很多,这既与卫生技术人员特定的职业属性有关,也与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有很大的关系。村医的每天工作时间尤其长,值夜班次数也特别多,这与村医的特殊性有关。目前,村医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无论白天和夜间,村医基本上都在诊所,因此,村医普遍认为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值夜班次数。
3.2 工作活动时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我们把本次调查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时间分布情况与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做简单的比较,发现:(1)对于医生来说,本次调查的三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生用于预防保健活动的用时比例都明显提高,其中村卫生室医生该比例提高最大;然而,三类机构医生用于疾病诊疗和处理的时间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降幅较大。(2)防保人员,在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方面的用时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健康体检、评估和慢性病预防控制管理方面的用时比例都有所增加,其中慢性病预防控制管理用时比例增幅较大,这可能是最近几年防保人员工作任务增多、分工更加明确等因素导致的结果。(3)对护士来说,护理工作时间所占比较有所下降,而预防保健活动所占时间明显增加,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
国家卫生策略的改变和新医改政策的实施,要求基层卫生机构成为提供医疗、预防及保健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且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状况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现状仍然是医护比例不合理,护理人员不足,医疗与防保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基层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在短时间内又难以有大的改变。因此,大部分基础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要求医生和护士去承担更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
3.3 应对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内容时间改变的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我们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和护士需要拿出20%左右的时间去从事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同时,防保人员的工作内容也有所增加或者重心转移。目前,这种工作时间分布的特点要求医生和护士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但是,从目前医学教育和后续培训看,医生和护士接受公共卫生教育明显不够,应对目前工作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不足,因此,针对现在的基层卫生人员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势在必行。(1)技能组合(Skill Mix),也就是交叉培训(Cross-Training),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尤其是医生和护士)的公共卫生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多技能工作人员是经过交叉培训之后能够提供不止一项主要功能(经常在不止一个学科)的人,这些组合的功能能够出现在卫生相关工作的较宽范围内,从非专业层面到专业层面,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和管理功能,额外的功能被增加到既有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中,从而能够保证有质量的卫生服务提供。(2)人员组合(Staff Mix),既可以是参加过培训和未参加过培训、有资格和无资格、监管和执行人员之间在共同完成卫生服务方面的一种平衡,也可以是不同类型和技能人员之间的合理搭配。高级管理者应该能够明确一项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和工作量标准,然后看哪些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从而确定最恰当的人员组合,以提高卫生人员的卫生服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谌新民.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19,94-134.
[2]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46-48.
[3]张庆玲,刘军华,谢刚敏,等.护士上班时间分配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10):121-122.
[4]Lemonidon C,Plati C,Brokalaki H,et al.Allocation of nursing time[J].Scand J Caring Sci,1996,10(3):131-136.
人员分布 第2篇
二、调查统计的指标与时点我们按照管理体制和居住地分布情况,设计了以下调查统计指标:(1)省级直管企业和地方企业。省级直管管理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保经办机构直接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企业;地方企业指由副省级、地市级或县级城市社保经办机构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企业。(2)本地居住人员。本地居住人员是指退休之后仍在社会保险关系所在地居住的企业退休人员。包括在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居住人员,在县镇城区(县级市、区的城区)居住人员,在城区外(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员,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员。(3)异地居住人员。异地居住人员是指退休之后离开社会保险关系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企业退休人员。包括省内异地居住人员(本省范围内跨统筹地区居住人员),跨省异地居住人员,定居调查统计的时点为XX年底数。
三、调查统计的结果(1)全国基本情况XX年底,全国共有企业退休人员3282.5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员3074.2万人,异地居住人员208.3万人。本地居住人员中,在地级以上城区居住人数为1884.9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469.1万人),在县镇城区居住人数为750.2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174.0万人),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数为203.9万人,在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数为235.2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中,省内异地居住人数为115.8万人。跨省异地居住人数为89.4万人,定居港、澳、台及国外人数为3.2万人。(2)省(区、市)直管企业基本情况XX年底,省级直管企业共有退休人员589.1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员509.2万人,异地居住人员79.9万人。本地居住人员中,在地级以上城区居住人数为289.8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150.5万人),在县镇城区居住人数为121.7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59.4万人),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数为72.5万人,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数为25.2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中,省内异地居住人数为43.8万人,跨省异地居住人数为35.8万人,定居港、澳、台及国外人数为0.3万人。(3)地方企业基本情况XX年底,地方企业共有退休人员2693.4万人.其中,本地居住人员2564.9万人,异地居住人员128.5万人。本地居住人员中,在地级以上城区居住人数为1595.1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318.6万人),在县镇城区居住人数为628.5万人(其中,企业集中生活区114.6万人),在城区外企业集中生活区居住人数为131.4万人,农村和山区零散居住人数为209.9万人。异地居住人员中,省内异地居住人数为72.0万人,跨省异地居住人数为53.6万人,定居港、澳、台及国外人数为2.9万人。
人员分布 第3篇
通风技术对于公路隧道尤其是长大公路隧道是一项关键技术。安永林利用FDS 4.0火灾模拟软件对雪峰山隧道发生火灾时的CO浓度场、温度场、能见度的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火灾下通风控制措施及人员逃生方式;彭伟等人根据二郎山特长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火灾控烟方案并利用FDS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最适合于该隧道的控烟方案;史晓燕利用PyroSim火灾仿真模拟软件分析了20 MW火灾发生在距出口50m处时的烟雾流蔓延情况,确定了该火灾规模下隧道通风的临界风速。较少有综合研究分析火灾位置和风机射流方式对隧道中温度场及CO的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
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温度场的分布。在临界风速的基础上分析隧道不同位置发生火灾时不同风机射流方式对隧道内CO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并为人员逃生方向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数学物理模型
1.1 燃烧模型
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采用体燃烧模型,即不考虑火灾燃烧时的化学反应过程,只将火源简化成具有固定体积的热源(热释放率与火源相当)以及产生烟气的质量源,且认为火势不会蔓延,火源的热释放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热释放率遵循时间的指数规律,一一般般用用时时间间的二次方程描述,即t2火源。
1.2 辐射模型
辐射换热是隧道火灾中主要传热方式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起着较重要的作用。辐射模型选取DO辐射模型。DO辐射模型基于离散坐标模型建立。离散坐标模型求解是从有限个立体角发出的辐射传播方程(RTE),每个立体角对应坐标系下的固定方向。DO模型优点明显,使用范围广,可以计算所有光学厚度的辐射问题;计算范围涵盖了从表面辐射、半透明介质辐射到燃烧问题中出现的参与介质辐射在内的各种辐射问题等。
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模拟计算以秦岭某公路隧道为参考,隧道几何尺寸见表1,横截面见图1所示。隧道中风机纵向安装间距150m,第一组风机安装于距隧道入口200m处,后面风机按序排列;每组风机由2台组成,风机横向间距3 m。火灾规模为10MW,火源尺寸为2.0m×1.5m×1.5m。
边界条件的设定:
(1)隧道入口为速度入口,温度恒定为T=273K,不考虑烟雾(只含有空气),紊动能和耗散率均取默认值,相对大气压力为0Pa。
(2)隧道出口为压力出口,温度恒定为T=273K,相对大气压力为0Pa。
(3)隧道壁面设为固壁,速度分量均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即壁面速度赋值为0,壁面函数采用对数壁面律,粗糙度均取为0.052。
(4)在Fluent软件的操作环境中,采用Boussinesq假设,即温度为300K,密度为1.225kg/m3。热羽流考虑浮升力影响,Y轴方向设置重力加速度为-9.8m/s2。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1 临界风速的确定
截取隧道700m作为计算模型(从隧道入口算起),火灾规模取10 MW,火源位于距隧道入口350m处。隧道入口风速Ve分别取1.0、2.0、3.0、4.0m/s,计算隧道内纵断面温度场随风速的变化,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当隧道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生的大量高温烟气在热浮升力的作用下上升,直至隧道顶部。由于受到隧道顶的阻碍作用,高温烟气沿隧道顶壁迅速向隧道进、出口方向扩散,在向两端扩散的过程中在纵断面上出现温度分层现象,烟流呈波浪式向隧道出口方向发展。
隧道入口风速小于3.0 m/s时,火灾产生的高温热烟气会往隧道入口方向蔓延。由于隧道入口风速较小,不足以抵制高温烟气向入口蔓延,造成高温烟气向隧道入口方向流动的现象,称之为回流现象。隧道入口风速Ve=1.0m/s时,高温烟气的回流长度为70m;当风速为2.0m/s时,回流长度为10 m。隧道入口风速大于3.0m/s时,烟气回流现象消失。在选取的火灾规模下,保持3.0m/s的临界风速可有效控制火灾烟气回流现象。
高温烟气向隧道出口扩散的过程中不断与隧道壁面和未发生火灾处的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温度逐渐降低。随着隧道入口风速的增大,温度下降得更快,纵断面上的温度波浪曲线跨度也越来越大。
3.2 隧道入口发生火灾时隧道中CO浓度场的分布
截取隧道700m作为计算模型(从隧道入口算起),火灾规模为10 MW,火源位于距隧道入口350m处。火灾发生时,隧道内风机处于关闭状态,风速为0m/s。在火灾发生60s后,由消防报警装置发出命令后射流风机才开启,由此对隧道内CO浓度场进行数值分析。
3.2.1 第一组风机正向射流控制
火灾发生的位置正好处于第二组风机下方,第二组不开启,仅考虑第一组风机正向射流开启。图3给出了第一组风机正向运行时CO浓度场的分布。
由图3可知,t=20s时扩散距离约10m,t=40s时扩散距离达到24m左右,t=60s时为35m。说明发生火灾时CO的扩散很快,并且在纵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t=60s之前,由于风机未运行,隧道内风速强制为0m/s的极端状态,CO往隧道进出口两端的扩散规律是对称的。t=60s之后,第一组风机正向运行,喷射出的高速气体不断卷吸隧道内低温气体以及燃烧产生的CO气体吹向下游。在t=80~120s,隧道中的CO气体回流现象仍然存在,受射流风机的影响,回流长度在不断减小,下游CO体积分数分层现象非常明显,沿着隧道高度方向CO体积分数值不断增加。
t=140s时,烟气回流现象消失,但CO气体在下游的扩散距离达到了125 m。随着时间的增加,向下游的扩散距离仍在增大,CO体积分数在(1~2)×10-3范围之间,下游污染物浓度较高。
3.2.2 第三组风机反向射流控制
当火灾发生时,第一组和第二组风机不予开启,开启第三组风机,风机射流方向调往隧道入口方向,即风机逆向射流,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t=60s之前,第三组风机未运行时,隧道内CO体积分数的扩散规律同图3第一组风机未运行时基本相同,火灾产生的CO由火源开始堆积,进而向隧道两端蔓延。
t=60s后,第三组风机开始反向射流,高速的空气卷吸高浓度CO气体流向隧道入口;t=80s时,火源上游20m范围内CO的体积分数达到了(1.6~2.5)×10-3,隧道顶部的体积分数值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射流风机持续产生高速气流,将CO气体推向隧道入口,CO朝隧道入口方向扩散距离更大;t=160s时,射流风机基本控制了火源下游无烟的状态,但上游CO体积分数很高。
射流风机的高速气流对隧道内的CO起了很大的扰动作用,致使隧道上游的CO基本上蔓延到隧道入口。从隧道纵断面的CO体积分数分布来看,CO的体积分数在隧道中是分层分布的,随着距风机距离的增加,隧道内的风速变小,分层现象越明显。随隧道高度的增加,CO的体积分数随之增加,在隧道顶部,达到最大。
3.2.3 逃生方向的选择
由以上两种模拟结果可知,火灾发生在隧道入口处时,开启第一组风机正向运行,可有效控制CO气体回流现象,保证了隧道入口至火源处的无烟环境。在这一段距离的人员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发生火灾时将车辆调头驶出隧道即可。虽然隧道下游的CO体积分数比较高,但汽车在隧道内的行驶速度在60~80m/h(16.7~22.2m/s),假设发生火灾时车辆行驶速度为60m/h(16.7m/s),一组风机运行时隧道内通风速度为2.5m/s,远低于汽车的行驶速度。火源下游的车辆可以快速向隧道出口行驶,故火源下游的人员安全也是可以保证的。
隧道入口发生火灾时,若开启第三组风机反向运行,反向的射流通风保证了火源下游至隧道出口的无烟环境,该段的车辆及人员安全不受火灾的影响,可以安全地驶出隧道。但反向的纵向射流将高浓度的CO气体吹向火源的上游,即隧道入口方向。t=160s时,CO有毒气体已经蔓延到距火源230m(距隧道入口120m)的距离,烟气蔓延的方向与汽车的行驶方向相反。发生火灾时,人员易慌乱,司机的反应时间加长,会出现不能成功掉头的现象。特别是当车流量较大、车与车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很可能导致火源上游的车辆不能全部安全地通过隧道入口逃出隧道,不利于人员的逃生。
比较两种风机射流方式,采取第一组风机正向运行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积极的意义,隧道人员和车辆成功撤离后再采取措施排出隧道中的烟雾。
3.3 火灾发生在隧道中部
截取隧道中段300m作为计算模型,火源位置在隧道中段竖井前50m处,火源规模为10 MW,射流风机位于竖井前150m处,考虑隧道内的设计风速为3.0m/s,火灾发生60s后射流风机开始运行。模拟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当火灾发生在t=60s之前,虽然射流风机未运行,但隧道内的风速v=3.0 m/s,有效抑制了CO气体的回流现象,保证了火源上游的无烟环境。在隧道风速的影响下,CO向下游的扩散很快,t=20s时扩散距离为35m,t=40时扩散到了竖井底部。但随着时间增长,CO没有再向火源下游扩散。这是由于在竖井中部设置了两台轴流风机,风机的抽吸作用使风机入口处为低压状态,抽吸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竖井将CO排出。
t=60s后,随着纵向射流风机的运行,在隧道风速和风机出口风速综合影响下,火源下游的烟气扰动加大。t=80s的扰动作用最为明显,CO体积分数分层也不再明显。t=100~120s时,CO气体体积分数分布呈长条流线型,随着距火源距离的增加,CO体积分数不断减小,并且在距火源20m处开始出现CO气体贴附隧道顶壁的现象。在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射流作用和竖井内轴流风机的抽吸作用下,CO气体不断被抽送到竖井中,并由竖井出口排出。随着排出气体量的增大,隧道内CO体积分数也在不断降低,直至能到安全范围。
隧道中部发生火灾时,若隧道内风速为0m/s,会出现隧道入口发生火灾时CO气体向隧道进出口同步扩散的现象。但在模拟计算时设置的隧道初始速度考虑到了隧道实际的设计风速,并且该风速符合火灾规模10 MW的临界风速,火灾产生的CO气体就不会回流,不会造成火源上游的人员安全问题,火源下游的车辆继续保持正常车速或加大车速向隧道出口驶出即可。
3.4 火灾发生在隧道出口处
相比于火灾发生的位置在隧道入口、隧道中部,火灾发生在隧道出口处时对于火灾的控制更为方便。风机继续保持正向射流状态,火灾产生的CO气体在射流风机的作用下从隧道出口排出,不会影响火源上游和下游的人员安全问题。
4 结论
(1)火灾发生时,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气先在热浮升力的作用下上升到隧道顶部,随后逐渐向隧道进出口方向发展。移动过程中与隧道壁面的摩擦以及与冷空气的混流使其温度逐渐降低。
(2)纵断面存在速度分层现象,呈波浪形。隧道风速越大,分层现象越明显,波浪形的温度跨度越大。隧道入口风速小于3.0 m/s时会出现烟气回流现象;大于3.0m/s时回流现象消失。
(3)火灾发生时,隧道纵断面上存在温度分层现象,火源中心温度最高,由火源中心到隧道顶部温度逐渐降低;远离火源处,自隧道底部到隧道顶部温度逐渐升高。
(4)当隧道入口附近发生火灾时,尽量采用第一组风机正向运行状态。风机的射流风速大于临界风速,能有效控制烟气回流现象,上游处于无烟环境,人员和车辆有足够的时间撤离,火源下游的车辆可以保持原车速或加大车速由隧道出口驶出。
(5)隧道中部附近发生火灾且隧道的风速达到临界风速时即能有效控制烟气回流。隧道内的烟雾在轴流风机的抽吸作用下经竖井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