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治疗应用(精选4篇)
人参/治疗应用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属虚寒性胸痹心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性11例, 女性19例;年龄42~66岁, 平均 (59.00±5.20) 岁;病程4个月~6年, 平均 (2.27±1.53) 年;心绞痛发作次数3~10次/d;胀闷隐痛18例, 刺痛6例, 憋闷6例;轻度16例, 中度14例。对照组30例, 男12例, 女18例;年龄47~69岁, 平均 (57.77±5.74) 岁;病程4个月~5.5年, 平均 (2.13±1.38) 年;心绞痛发作次数3~8次/d;胀闷;隐痛16例, 刺痛9例, 憋闷5例;轻度18例, 中度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性质、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病例纳入标准
1.2.1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诊疗规范”。 (1) 临床表现:左侧胸部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 甚至可窜至中指或小指, 并兼心悸;突然发病, 时作时止, 反复发作。 (2) 中医虚寒性胸痹心痛辨证:以胸闷气短, 心痛彻背, 转辄尤甚, 神疲心悸, 形寒肢冷, 面色苍白, 舌淡胖或紫暗, 脉迟弱为主症;以少气懒言, 健忘, 失眠多梦或多寐为兼症。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 (第11版) 的诊断标准: (1) 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 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 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 达无名指和小指。其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 病程在1个月以上, 每周发作2次以上, 每次持续3min以上。 (2) 心电图: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缺血即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有缺血型ST段下降超过0.05m V, 或正常不出现T波倒置的导联上, T波倒置超过2mm。
1.2.3 心绞痛分级
参照《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诊疗规范。Ⅰ级: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 如原地小跑、快跑或持重物上三层楼、上陡坡等引起心绞痛, 但日常活动无症状;Ⅱ级:日常体力活动, 如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1.5~2km, 上三层楼、上坡等引起心绞痛, 日常活动稍受限制;Ⅲ级: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 如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0.5~lkm、上二层楼、上小坡等引起心绞痛, 日常活动明显受限;Ⅳ级:轻微体力活动, 如室内缓行, 即可引起心绞痛, 严重者休息时也发生心绞痛。
1.2.4 证候评分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诊疗规范。临床主要症状疗效判定采用积分法, 以胸闷气短、心痛彻背、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为评分依据, 按照如下方法计分:①3分:胸闷气短、心痛彻背、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或紫暗、脉迟弱等严重而经常持续出现;②2分:上症轻而经常出现或重而不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③1分:上症较轻, 偶尔出现;④0分:无症状或症状消失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有心力衰竭, 明显的心动过缓 (<50次/min) , 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有心肌梗死前兆;②合并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严重心功能障碍者;③患重度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未按规定服药者。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人参汤加味 (组成:人参、于姜、白术、甘草、瓜蒌各15g、薤白、丹参各10g、川芎5g) , 先用水500m L浸泡30min, 头煎水沸后以慢火煎30min取药液, 再加水, 水沸后煮约15min, 两次药汁合并约500m L, 分3次温服。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 (成分:丹参、三七、冰片,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岗信阳分公司生产, 批号:ZZ-0259-豫卫药准字1996, 第082047号) , 3片/次, 3次/d。以4周为1个疗程, 连续观察2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扩张血管、降脂药物及补气活血温阳的中药等。观察期间有急性发作者, 含服硝酸甘油 (0.5mg/次)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2.2 观察指标
为患者建立统一观察表, 每周观察记录1次病情变化, 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可靠性, 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含服硝酸甘油的用量及次数、胸痹心痛证候积分、各组药物起效时限及持续时限。治疗前后及用药期间记录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心肺听诊和肝脾触诊情况。疑有不良反应时随时检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检测心电图。治疗前后采血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检测采用XD811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LBY-N64自清洗旋转黏度计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诊疗规范”。
3.1.1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分级降低2级, 原I、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即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时, 也基本不出现心绞痛, 不需服用硝酸盐类药物者;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分级降低1级, 原I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硝酸盐类药物减用一半以上者;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和硝酸盐类药物用量无改变或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有效程度者;加重: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剧, 硝酸盐类药物用量增加者。
3.1.2 胸痹心痛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显效:证候全部消失, 治疗后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者;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1.3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有效:ST段下降者经治疗后回升0.05m V以上, 但未达正常, 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或虽有改善但未达有效标准者;加重: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m V以上, 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加深50%以上或直立T波转为平坦, 平坦T波转为倒置。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1~3示,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胸痹心痛证候、改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 表明人参汤加味在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改善胸痹心痛证候、改善心电图方面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
3.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药效起效时限与持续时限比较
治疗组证候药效起效时限和持续时限分别为 (34.93±1.77) min和 (6.43±0.13) h, 对照组分别为 (48.47±3.74) min和 (3.53±0.28) h。两组间的证候药效起效时限和持续时限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表明与复方丹参片比较, 人参汤加味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起效快, 持续时限长。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比较 (表4)
表4显示,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 , 且疗效优于对照组。表5示, 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P<0.01) , 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表明人参汤加味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3.5 对心率及血压的影响.两组药物对心率及血压未见明显影响。
3.6 不良反应
经观察两组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虚寒性胸痹心痛主要见于脾胃虚弱之人。人到中年, 劳倦思虑、饮食失节及肾阳渐衰均可使脾阳受损。同时, 脾的运化功能减弱, 易生痰浊。痰浊流滞于血脉, 则形成痰瘀交结证。
《金匮要略方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心中痞, 气结在胸, 胸满, 胁下逆抢心,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主之。”《医宗金鉴》指出:“胸痹病心下痞气, 闷而不通者, 虚也, ……虚者用人参汤主之, 即理中汤, 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由此可知痛有补法, 塞因塞用之义也。”人参汤以温中补虚法首开治疗胸痹阳虚血瘀证的先河, 适用于中阳不足, 浊阴上逆所致之胸痹病。本方以大补元气之人参为君 (人参汤即《伤寒论》的理中汤, 易名人参汤, 意在强调人参在方中的作用。) , 人参强心, 通过益气作用, 使血因“气壮则行”, 既能增强干姜、甘草温中益气通脉的作用, 又能加强白术健脾燥湿行浊之功, 使阳气恢复, 阴霾四散, 胸痹自愈。四药合用, 既温中又补虚, 则中焦之寒得热而化, 心脾之虚得温而复, 气机调达, 运化正常而治根本。本方加瓜蒌开胸涤痰散结;薤白“除寒热, 去水气, 温中, 散结, 利病人” (《名医别录》) ;另加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 清心除烦, “补心定志, 安神宁心” (《滇南本草》) 。所加4味药祛瘀化痰、通阳散结以治标。现代药理学亦证实人参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率减慢, 能抑制氧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心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降低心肌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干姜水提物及干姜挥发油灌胃, 对大白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预防作用;白米挥发油小剂量有镇静作用和抗凝血作用;甘草甜素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胆固醇含量降低, 并能阻止大动脉和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瓜蒌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丹参具有明显的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川芎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其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以人参汤为主治疗虚寒性胸痹心痛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前景。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服用人参汤加味, 对照组30例, 口服复方丹参片, 4周为1个疗程。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及次数、胸痹心痛证候积分、各组药物起效时限及持续时限。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胸痹心痛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及证候药效起效时限和持续时限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结论人参汤加味治疗虚寒性胸痹心痛起效快, 持续时限长, 对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胸痹心痛证候疗效明显, 并且对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人参/治疗应用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临床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56例, 男35例, 女21例, 年龄47~65岁, 病程6个月~13年;对照组56例, 男33例, 女23例, 年龄48~64岁, 病程7个月~15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诊疗规范, 患者应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心前区或膻中憋闷疼痛, 疼痛性质可为胀痛、隐痛、绞痛、刺痛, 疼痛可窜至咽喉、左肩背、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反复发作性, 常伴有气短、心悸、自汗, 甚则喘息不得卧,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 持续不解, 汗出肢冷, 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 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2]。两组患者均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用人参汤加味治疗:桂枝12 g (别切) 、甘草12 g (炙) 、白术9 g、人参9 g、干姜9 g, 气滞心胸者加香附10 g, 柴胡12 g, 郁金10 g, 活血通络, 舒肝理气;心血淤阻者加红花10 g, 当归12 g, 通脉止痛, 活血化瘀;寒凝心脉者加制附子10 g, 细辛3 g, 宣通心阳, 辛温散寒;痰浊阻闭者加胆南星10 g, 半夏10 g, 菖蒲10 g, 豁痰宣痹, 通阳泄浊。以水900 m L, 先煮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四味, 取500 m L, 纳桂枝及其他, 更煮取300 m L, 去滓, 温服100 m L, 日2次, 夜1次。治疗1个疗程, 即2周。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来治疗:取黄芪30 g, 川穹15 g, 党参30 g, 当归尾15 g, 红花10 g, 桃仁10 g, 丹参20 g, 柴胡l0 g, 三七10 g, 薤白10 g, 瓜蒌15 g, 地龙15 g。血糖高者加淮山药、天花粉各20 g;血脂高者加桑寄生10 g, 山楂20 g;心悸者去党参用红参30 g, 加枣仁、桂枝各20 g;小便不利加泽泻、茯苓各10 g, 上方药煎汤至250 m L,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温服, 治疗1个疗程, 即2周。
1.3 疗效标准[3]
以心电图疗效标准评价, 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 (正常范围) 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 治疗后回升0.05 m V以上, 但未达正常水平, 在主要导联T波变浅 (达25%以上者) , 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力,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 V以上, 在主要导联T波加深 (达25%以上) , 或T波由直力变为平坦, 平坦T波变倒置, 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并进行比较, 采用t检验, 应用SPSS19.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若P<0.05, 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 (57.14%) , 有效19例 (33.93%) , 无效5例 (8.93%) , 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显效30例 (53.57%) , 有效17例 (30.36%) , 无效9例 (16.07%) , 总有效率83.93%,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胸痹、心痛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嗣后历代医家据其证候特点, 又加以详细的论述和阐发。如《灵枢·厥病》“痛如以锥针刺其心”,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等有关心痛的主要症状描述, 与现今临床表现颇相吻合。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 将胸痹、心痛合而言之, 认为胸痹心痛之轻者, 仅见“胸中气塞, 短气”, 重者则见“胸背痛”, 甚至“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并指出“胸痹缓急”, 即心痛有时缓和有时剧急的发病特点, 其症状描述比《内经》更为具体明确。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 脾胃损伤, 或七情内伤所致血淤、气滞、痰浊内生, 使脉络不通, 不通则痛而发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 心痛, 短气, 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淤痰阻为多见。脏气亏虚以心气虚为主, 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 阳气亏损, 鼓动无力, 清阳失展, 血行滞涩, 不通则痛。心痛病位在心, 其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 心肾二脏以经络相连。肾阴不足, 不能上济于心, 阴虚生内热, 热结于里, 熬煎血液而成淤滞, 阻于心脉, 心失所养, 而致心痛;肾阳不足, 心失温煦, 亦可致心阳不足, 鼓动无力, 而成淤滞。血淤痰阻, 又以血淤为多见, 因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致血脉郁滞, 而为淤证, 血淤停着不散, 心脉不通, 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痛处不移。
桂枝人参汤, 桂枝通经而解表热, 参、术、姜、甘温补中气, 以转升降之机也。太阴之胸下结硬, 即痞证也。自利益甚, 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 痞与下利兼见, 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 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 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 是否证之正法。诸泻心, 则因其下寒上热, 从此而变通也[4,5]。方中以人参、白术、甘草补益心脾, 益气复脉, 推动血行为君;桂枝、干姜温阳通脉, 温散血中之寒凝, 鼓动血行。本方以元气大补之人参为君, 强心补气, 通过益气作用, 使血因“气壮则行”, 既能增强甘草、干姜温中益气通脉的作用, 又能加强白术健脾燥湿行浊之功, 使阴霆四散, 阳气恢复, 胸痹自愈, 既温中又补虚, 则中焦之寒得热而化, 心脾之虚得温而复, 气机调达, 运化正常而治根本。《医宗金鉴》指出“虚者用人参汤主之, 即理中汤, 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由此可知, 痛有补法, 塞因塞用之义也。”人参汤以温中补虚法首开治疗胸痹阳虚血疲证的先河, 适用丫中阳不足, 浊阴上逆所致之胸痹病。使气虚者得以补益, 痰浊、寒凝、淤血、气滞之邪实者, 得以尽除。血脉通畅则疼痛自止通过本文临床观察, 人参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很高, 适于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的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临床上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2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56例, 将治疗组用人参汤来治疗, 而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来治疗, 治疗后将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并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 (57.14%) , 有效19例 (33.93%) , 无效5例 (8.93%) , 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显效30例 (53.57%) , 有效17例 (30.36%) , 无效9例 (16.07%) , 总有效率83.93%,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通过人参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很高, 适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人参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波, 常颖颖.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治疗的现代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08, 25 (3) :11-12.
[2]张广安.加味桂枝人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 (4) :5-7.
[3]黄干初.人参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0) :52-53.
[4]宁小宁, 郭蕊珠, 周海纯.加味人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科学, 2013, 4 (5) :68-69.
《程敬通医案》之人参应用 第3篇
《神农本草经》认为, 人参“久服轻身延年”。几千年来, 中草药中人参都被列为“上品”。《本经》:“主补五脏, 安精神,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 开心益智。”《别录》:“疗肠胃中冷, 心腹鼓痛, 胸肋逆满, 霍乱吐逆, 调中, 止消渴, 通血脉, 破坚积, 令人不忘。”《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 五劳七伤, 虚损瘦弱, 吐逆不下食, 止霍乱烦闷呕哕, 补五脏六腑, 保中守神。《本草纲目》亦对人参极为推崇, 认为它能治男妇一切虚症。经现代医学研究及化验分析表明, 人参内含有一种叫人参皂甙的化学物质, 它对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强心、抗疲劳、调节物质代谢等有明显功效, 所以对治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的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1 案之高丽参
程氏医案中将人参有七案称为高丽参。高丽参别名朝鲜参、别直参。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 带根茎的根, 经加工蒸制而成。此列举四案, 以期共享之。首见案五:“右, 二月望日方体弱诞久……高丽参三钱, 川牛膝三钱, ……鸣蝉衣一钱……”此案牛膝之性下趋, 蝉衣之性善脱。既使其下脱之效满足, 又防其元气脱离, 特用人参之大力以挽其元, 一下一补, 相得益彰。案六:“……形瘠餐废, 关右如鸡举足……潞安党六钱, 高丽参三钱, 炒谷芽三钱, 白百合二钱, 款冬花二钱, 枸杞根皮二钱, 加饴糖一调羹冲服。”患者“形瘠餐废”、“关右如鸡举足”, 必因脾胃羸虚, 中医可谓, 脾虚不主肌肉, 胃虚不司消化。《内经》云:“脾脉来盈实而如鸡举足曰脾病”、“兔有余曰敦阜, 不足曰卑监”。方用高丽参扶其脾土而生肺金, 以希治病求本。案七:“左……血大涌……高丽参五钱, 丹参一钱五分, 玄参三钱……”古人云:血脱者, 益其气, 以无形生有形。故在此运用高丽参补其无形之气, 使其生有形之血。案四十:“左……虚质血涌, 急挽气免脱。高丽参三钱, 炙草一钱, 炙黄芪三钱……”关于此案用高丽参, 信节斋王氏谓:“人参能杀人”, 《验方新编》亦有“血家忌参”之说。程氏依据“气可以生血, 血不能生气”理论, 用疗效推翻不实之言。反之, 若是听信虚言, 见血治血, 投以寒凉, 恐乃缘木求鱼之举。
2 案之东洋参
东洋参, 俗称“白肌人参”, 《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 洗五脏恶气”、“剪苗淘为蔬, 取根煮, 曝为脯, 云其益人”。案中用到东洋参的有两例, 分别为案四十六与案五十一。案四十六:“右……三疟变两朝一隔, 寒盛热微……东洋参三钱, 当归二钱, 淡附片一钱……”患者寒盛而热微, 阴亏累及阳, 宜温补之品东洋参, 正气转旺则疟邪自无容身之地。案五十一:“右, 十一月二十九日方。针三阴得产, 血多晕厥, 以补。东洋参五钱, 白薇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败酱草一钱五分, 真阿胶三钱, 清水煎。”此案提及少有的“针”, 患者因“针”得产, 失血过多而“厥”。故用东洋参补其元气, 使气旺生血。
3 案之老山东参
老山东参即高丽参的老山参, 人参其品良, 老山参是最不可多得的一种。医案中用老山东参仅有一例, 也即反应了用之寡, 价值之高。案三十七:“五哥, 九月十六日方。栉沐成病, 知养胜药, 勿治可愈。更属诊附方。老山东参五钱, 头绵芪四钱, 熟黄精三钱, 柏子仁二钱, 加龙眼肉十个。井华水煎。”患者“栉沐成病”, 程氏料“知养胜药, 勿治可愈”。用极稀品老山东参补气, 以期“逸可治劳, 静可治躁, 处阴以避暑, 就烦以避寒, 皆无药治之可也。”《神农本草经》中亦对老山参的药用价值就有了详细的记载, “主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 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老山参为“神草”, 谓“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 发热自汗, 眩晕”。
4 结语
《仙经》有云:“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 鱼一刻无水即尽, 人一刻无气即亡。”说明人体之气至关重要, 由此人参之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医家最忌墨守经验, 最希冀突破谬论。我们应同时具有“否定之否定”思想[2], 先案四十用高丽参用事实推翻信节斋王氏谓:“人参能杀人”之说。同时, 《验方新编》之“血家忌参”之说亦不攻自破。程氏不墨守经验, 从临床出发, 的确难能可贵。同为人参, 程氏在有限的十案中却用了3种不同的参, 对证施治, 实事求是。用参之娴熟也反应了程氏注意“补气血、调脾胃、固正气”的学术思想。同时, 笔者呼吁时下中医当从儒从医, 深厚的儒学渊源当不可或缺。学医者技当精, 不拘泥前人之精神也应以此为榜样。
摘要:新安医家程敬通一生留下57个代表医案, 经雷少逸、程曦、江倬等人详加注解而成《程敬通医案》。程氏好学不倦, 博采众家, 熔李、朱之学于一炉, 注意补气血、调脾胃、固正气。程氏医案中关于人参有高丽参﹑老山东参﹑东洋参等。笔者在细心拜读医案后发现, 程氏57案中用到人参的仅有10案, 为挖掘祖国医学瑰宝, 特在此浅析案中人参之用。抛砖引玉, 希冀以飨继者。
关键词:《程敬通医案》,人参,新安医学,瑰宝
参考文献
[1]韩瑞卿, 邢昭雪.新安医家程敬通学术思想浅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2) :100.
人参/治疗应用 第4篇
关键词:慢性腹泻,中药治疗,人参健脾片,固肠止泻丸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因其病程迁延反复, 影响因素较多, 故其治疗效果欠佳。近1年来笔者采用人参健脾片合固肠止泻丸治疗慢性腹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治疗结果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属我院门诊病人, 治疗组60例:男, 38例, 女, 22例。年龄最大者75岁, 最小者19岁, 平均年龄41.8岁。病程最短者10个月, 最长者8年。对照组42例, 男, 23例, 女, 19例。年龄最长者71岁, 最小者20岁, 平均年龄40.5岁。病程最短者1年, 最长者7年。临床表现均有大便稀溏, 每日3次以上。伴不同程度的腹痛, 腹胀, 肛门坠胀, 纳差。2组病例诊断, 均依据199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标准。并经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及大便常规检查。属慢性功能性腹泻或肠道易激综合症者81例, 其余为慢性结肠炎, 直肠炎21例。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不在观察范围内。2组年龄, 性别, 病程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人参健脾片 (河北兆康制药公司) 口服, 每次4片, 每日2次。固肠止泻丸 (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口服, 每次5g, 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金双歧片 (内蒙古双奇药业) 口服, 每次4片, 每日3次。
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恢复正常, 每日1~2次, 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大便基本成形。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 大便次数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60例:治愈29例, 有效25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90%。对照组42例, 治愈10例, 有效18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66.67%, 2组疗效比较, P<0.01 (χ2=8.5332)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感染性腹泻逐年下降, 非感染性腹泻逐年增加, 慢性腹泻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其病理机制主要为脾虚湿盛, 脾失运化。其病因有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湿邪侵袭等。慢性腹泻其病程缠绵, 迁延不愈, 久而脾虚肝郁, 肝失调畅, 湿易化热, 湿热蕴滞, 而见寒热错杂, 虚实相兼。所以治疗也需虚实兼顾, 寒热并用。人参健脾片补气健脾, 理气化湿。方中人参, 白术, 甘草补气健脾。扁豆、山药、莲子、苡仁, 草豆蔻、芡实渗湿止泻。青皮、陈皮、木香、枳壳、玄胡、当归、行气解郁, 柔肝和胃。神曲、谷芽、山楂消食导滞。固肠止泻丸, 调和肝脾, 涩肠止泻。方中乌梅、罂粟壳涩肠止泻。黄莲、干姜寒热并用, 即清利湿热, 又温胃和中。木香, 玄胡则调理气机。两方配伍, 补而不滞, 涩中有通, 寒热并用, 共凑健脾渗湿, 疏肝理气, 温利合参, 涩肠止泻之功效。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