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表达范文(精选9篇)
日本式表达 第1篇
在国内众多的初级日语教材中, 由日本3A公司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家的日语》, 以其生动、实用、地道等鲜明的风格吸引着大批日语学习爱好者。该教材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日语实践运用能力, 所设计的对话场景贴近日常生活, 选用的词汇使用频率较高, 在日本国内各日语学校广泛使用, 并逐渐影响到日本海外的日语培训、教学机构。我校商务日语专业也曾把它作为本专业启蒙教材, 使用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与国内其他主流教材相比, 《大家的日语》也存在着不足, 如语法讲解不够详细、内容与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等主要等级考试的要求契合度不够……但是, 它在对话内容、场景和登场人物设定方面独具匠心, 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是以外国人和日本人在各种场面中沟通、交流为背景。这些对话短小精炼、生动流畅,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反映了日本风貌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
二、“不符合”日本人语言习惯表达的列举
有趣的是, 我们在如此实用、地道的对话当中, 也能发现几处非“日本式表达”, 也就是“不符合”日本人传统语言习惯的地方:
[1]第2课中桑托斯带着咖啡去拜访邻居。
山田:はい。どなたですか。 (哪位?) サントス:408のサントスです。 (我是408的桑托斯。)
(山田打开门)
サントス:こんにちは。サントスです。これからお世話になります。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你好。我是桑托斯。今后还请您多关照。)
山田: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 (彼此彼此。)
日本人习惯在搬家后带着小礼物拜访新邻居, 此时大家往往才第一次见面。对话中桑托斯和山田互通了姓名, 也说明他们确实是初次见面, 那么桑托斯为什么不说「初めまして」 (“初次见面”) 而是说「こんにちは」 (“你好”) 呢?
[2]第7课中桑托斯夫妇登门拜访山田夫妇。
山田友子:コーヒーはいかがですか。 (来杯咖啡怎么样?)
マリアサントス: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谢谢)
单纯的一句“谢谢”, 在此处不足以表示到底喝还是不喝。日本人一般更习惯先感谢, 再加上一句「お願いします」 (“那就拜托了”) 。
[3]第8课中的对话为上一课家庭拜访的后半部分。双方的谈话进行了一会之后:
山田友子:コーヒー、もう一杯いかがですか。 (再来一杯咖啡怎么样?)
マリアサントス:いいえ、けっこうです。 (不, 不用了)
用一个斩钉截铁的“不”来拒绝主人的热情招待, 是否合适?
[4]第9课中米勒邀请木村去听音乐会:
木村:金曜日ですか。金曜日の晩はちょっと…。 (星期五吗?星期五的晚上有点…)
ミラー:だめですか。 (不行吗?)
木村 :ええ、友達と約束がありますから、…。 (嗯。和朋友约好了, 所以…)
ミラー:そうですか。残念ですね。 (是吗。真遗憾。)
米勒的这句追问“不行吗?”, 听上去有些刺耳。
[5]第13课中米勒和山田一起去吃饭。
店の人:1680円でございます。 (一共是1680日元)
ミラー:すみません。別々にお願いします。 (对不起。请分开结帐。)
店の人:はい。てんぷら定食は980円、牛どんは700円です。 (好的。天妇罗套餐980元, 牛肉盖浇饭700元)
日本的服务业素以礼貌、敬业闻名。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服务人员一般不会擅自认为两位客人是一起结账。这里如此编排, 是店员台词设计上的疏忽, 还是编者们认为由美国人米勒直接提出“AA制”更合乎他的身份设定而特意为之?
[6]第21课桑托斯和松本预测当天晚上日本队和巴西队的足球比赛结果。
松本:サントスさんはどちらが勝つと思いますか。 (桑托斯, 你认为哪一队能获胜?)
サントス:もちろんブラジルですよ。 (当然是巴西了!)
对日本人这么直接地说对方的国家队会输, 是否合适?
三、修改和分析
上述几处“不符合”日本人语言习惯的地方, 根据性质可以分为两类。[1]和[2]属于表达不够到位, 稍微替换或增加即可解决。而[3,4,5,6],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在维持原有学习顺序的前提下, 这几处都可以改成更符合日本人语言习惯的表达, 如:
[3]山田友子:コーヒー、もう一杯いかがですか。 (再来一杯咖啡怎么样?)
マリアサントス:もう けっこうです。 (不用了)
去掉了“いいえ” (“不”) , 加上“もう” (“已经”) , 说明已经够了, 不必增加。
[4]木村:金曜日ですか。金曜日の晩はちょっと…。友達と約束がありますから、…。
(星期五吗?星期五晚上有点……。和朋友约好了, 所以……)
ミラー:そうですか。残念ですね。 (是吗。真遗憾。)
去掉“不行吗”, 上下文仍然可以保持自然、顺畅。
[5]店の人:ご会計はご一緒ですか/どうなさいますか。 (请问二位是否一起结帐?)
ミラー:別々にお願いします。 (请分开结帐。)
[6] 松本:サントスさんはどちらが勝つと思いますか。
サントス:そうですね、やはりブラジルだと思いますけど。 (嗯, 这个啊, 我觉得还是巴西吧。)
不难看出, 修改后的表达更加含蓄。表达含蓄、暧昧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上溯到十六世纪中期, 住在长崎的传教士路易斯·弗罗伊斯就曾指出:“在日本, 暖昧的语言是最优美的语言, 最受重视。” 1994年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 大江健三郎的演讲题目为《曖昧な日本のわたし》 (《暧昧的日本中的我》) 。他还评论前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讲演《美しい日本の私》 (《美丽的日本中的我》是“極めて美しく、また極めて曖昧なもの” (“极其优美、极其暧昧的”) 。
日语中暧昧的表达, 常以省略、委婉的陈述等形式来体现。
省略这种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 但由于日本人特有的“以心传心”等文化特点,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尤为突出。对话[3]中, 面对主人的热情邀请, 日本人一般不会以明确的“不”来拒绝别人的好意。虽然“いいえ” (“不”) 是一个最基本的日语单词, 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 日本人会谨慎使用。同理, 对话[4]中木村以“星期五的晚上有点……”来婉拒米勒的邀请。这种将自己不好说或者不愿意说的话省略掉的表达, 在日语中非常多见, 因为日本人“相手に対する思いやりが行き届いている” (很顾及对方的感受) 。
对话[5]中, 在不清楚两位客人是否一起付账的情况下, 服务生往往会先确认, 以免和客人的意愿不符而让客人尴尬。这可以用中山治的“過剰配慮” (“过多地考虑”) 来解释。所谓“過剰配慮”, 是指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极其关注、在意对方的感情、心理, 为对方着想。同样, 对话[6]中巴西本是足球强国, 桑托斯又是巴西人, 理所当然会希望自己的国家队获胜。但按照日语的表达习惯, 此时仍然需要采取委婉、柔和的表达方式, 从而尽量不伤害、少伤害对方、和对方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四、教学上的应用及在教材编写方面的借鉴意义
在一本如此经典、地道的原版日语教材中, 为什么会有上述这些“不符合”日本人语言习惯的表达存在?我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们的存在并不是编者的疏忽造成的, 而是编者将出场人物设定为“在日本的外国人”, 所以并未刻意掩饰、或者为了彰显其“外国人”的特征而特意如此编排的。这样一来, 不仅内容更加真实、富有生活气息、进一步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 还给教师留下了一个教学上的空间:我们可以像上文中那样, 通过分析这些非“日本式”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符合日本人语言习惯的表达, 并从中获得日本文化的相关知识,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耐人寻味的是, 随着教材内容难度的加大, 初级下册的对话中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表达。是否可以理解为出场人物说的日语越来越符合日本人的语言习惯, 编辑们在这个时候也就没必要刻意留下值得推敲的表达了?!
不难看出, 该教材的编者们在考虑词汇、语法编排是否合理, 对话、文章表达是否自然, 练习是否实用、充分等方面之外, 还顾及到了人物性格的描写, 同时拓宽了教师教学的空间, 并巧妙地通过它从侧面突出了自己的特色。真心希望这样的教材编著风格能够流行开来, 实用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的优质教材能够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森本哲郎.「日本语表と裏」.新潮社, 1985, 2.
[2]大江健三郎.「あいまいな日本のわたし」.岩波新书, 1995, 4.
[3]金田一春彦.「日本語」.岩波新书, 1992.273.
[4]外山滋比古.「日本語の論理」.中央文库, 1987.72.80-82.
[5]中山治.「日本人の言語生活」.講座日本語Ⅳ, 1985.
[6]株式会社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大家的日语》初级1、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浅析日本广告语言表达 第2篇
关键词:日本广告;特点;句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90-01
广告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通常借助创意表达,或推销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是社会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时代社会文化的烙印的反应,日本广告亦如此[1-2]。因此,对日本广告语言表达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隐含在其中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对中国企业,如何表达广告,传递信息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日语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广告创作提供相应的指导意义。
一、日本广告语言词语特点分析
1.名词的特点。日本广告语言中名词多与自然相联系,喜欢以一种关注自然、融入自然、依恋自然的姿态出现。包括以下类型的词语:(1)最字型词语。“最”字型的名词是日本广告语中最常用的词语,用来加强语气。比如“最高”,当然还有诸如“唯一”等表极值的词,可以突出了广告的表达效果,使其产生购买的心理[3]。(2)自然类词语。例如:いっしょに春を待ってくれますか、風景の中に、風がある等,这主要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密切相关。(3)感字型词语。“感性”、“感覚”等表示感觉类型的名词,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使消费者从内心接受广告商品。例如,装着したのは、開放感、感性を大切に。(4)环境保护类词语。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通过言语表达来体现其重视环保的经营理念。例如この星のエネルギーとエコロジーのために。
2.形容词特点。为了能够宣传商品,日本的广告形容词大都是褒义,以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这些词语呈现出以下特点:(1)积极评价的形容词。积极评价的形容词诸如“いい、よい、大きい等,使用这类形容词,可以将优秀的产品传播出去,达到宣传效果。(2)“新しい”的多用。“新しい”,使用频率高,这个词语应用频率之所以高,是因为广告要强调其新颖性、新潮感,吸引消费者,这类词语在日本广告语中占有量较大。(3)感情形容词。一般多用一些表示心情的词,颇具含蓄性,侧重描述对商品的感觉,是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
二、日本广告语句的常用结构分析
1.疑问句。日本广告喜爱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像猜谜一样有问有答,给视听者以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是却表达肯定的意思。使用疑问并不是单方面的信息的传输而更多的是向听话人寻求意见的意义,以此表达出广告主重视视听者的存在,并且呈现出尊重大众意愿的姿态,目的是为了赢得对商品的好感。因此,中日广告中更喜欢使用疑问句。
2.祈使句。祈使句的语气比较生硬,日本广告语中的祈使句一般祈使义不是很强烈,语义简洁明了力求达到促成消费者的购买的目的。规避与其以“和”为贵、等级分明的文化环境,结合劝诱表达来缓和语气,但是总体上说要比其他句式少得多。
3.省略句。省略句使句子表达变得简洁的方法,将要表达的意思隐藏起来,但是仍能继续传达原义的延伸,在日本广告中使用省略句将为广泛,不仅成本节俭,也迎合了日本人的言语洗好,主要包括:(1)省略主题句。可以避免同一事物的重复表达,例如:女性よ、テレビを消しなさい,可以更有效地突出广告语言的效果。(2)省略谓语句。以追求格式美表达效果的省略句,谓语虽然被省略的情况下,消费者仍然能够领会句子的完整含义,例如「快適性」を全ての人に。
三、日本广告语言传统文化分析
1.集团主义。集团主义思想催生了日本人独特的人际意识——日本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非常顾及别人的态度,这种交际心理的影响也体现在日本广告语言特点上。日本广告常利用喜剧演员、妇女及儿童来作为地位低微、不带威胁性信息的发言者,使得广告语言中的形容词多具柔和的色彩;与集团主义相对应,日本人偏于采用没有个性的中间色,使得日本广告多选择色彩素雅的形容词。日本人特别注重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因此广告中主语就常常被省略。日本人说话时总是尽量用委婉的说法,力图避免给人造成态度强硬的感觉,从而使摹状这一修辞格在日本广告中大发光彩。
2.等级分明。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其国人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逐渐演变为崇拜之情,随着社会分化不断萌生,阶级等级固定,日本人将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拜之情嫁接到了比自己地位高的、辈分大的人身上。随着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意识也渗透到了广告业的领域,消费者高高在上,广告主体则话语十分恭敬谦逊,日本广告中都会请一些喜剧演员、女人以及孩子等这些低位较低的人来介绍自己的产品,因此,女性占的比重最多,广告语中经常会出现女性用语,运用语言柔和甜美,不易令人感到厌烦,这可以说是日本广告语的一大特色。
结语
前人利用通过理论分析、资料收集等方法其日本广告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不足,日本广告语言无论在对名词、形容词、数字词的选择作用也不容忽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是广告构想的一个创作源泉,日本广告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多样化、更具标志性。
参考文献:
[1]肖建春.中日视听者的心理差异研究(上)—民族化与多元化的剖析[J].新闻界.2008(4).
[2]胡俊.日语广告语篇的语言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日本语言文化表达特征 第3篇
日本人遇事克制、讲究含蓄,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表达反映了日本人的这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其语言中的暖昧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委婉
日本人的意识里缺少“是”、“否”的对立概念,他们不习惯二者选一的对立选择。当日本人被别人请求帮忙而又感到为难时,他们往往会说“下次再说吧”或者“让我再考虑考虑吧”,而不是直接说“不”。当他们为别人介绍对象不成功时,也会委婉地说“到底是缘分未到”之类的话。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能站在对方的角度,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力求不伤害对方,小心谨慎、再三推敲之后再措辞表达。因此,他们在交往中,不直接说赞成或反对、对或错、好或坏,避免使用与人对立的或者刺激性强的表达方式。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互相关注对方的情感变化,存在附和、顺从对方意愿的倾向,委婉的表达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又不至于伤害对方的感情。因此,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应注意运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他们语言暧昧性的特点,促使交流地顺利进行。
二、模糊
日本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含糊其词,采用非直率的表达方式和不明确的词语,使人很难准确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日本人在讲话时常说“今天有点热”而不直接说“今天非常热”。日文中有一个万能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表示“(非常感谢)”、“(非常对不起)”、“(你太辛苦了)”等丰富的意思。在讲话时,日本人往往不讲清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数字等,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他们喜欢在时间或数字的后边加上概数词,模糊表达的范围,给自己的话留有一定的余地,即使是已经确定的时间或数字,他们也会下意识的在后边加上一个概数词,如“大概”、“差不多”、“大抵”等,让表达变得相对模糊。
三、省略
日本人在日常交际中,常常采用省略的方式进行委婉表达,对于人称代词、句子成分、表示不明确拒绝或肯定的时候经常用到。如“”,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行李我帮您拿吧”,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而是通过名词加接头词“”以及谦敬语清楚地表达出句子中的人称关系。初次见面时,日本人会说“初”,简单的一句“初次见面”,对中国人来说,应该再补上“请多关照”(),在日本的逻辑里,接下来这句话大家心知肚明,不必多说。日本人的交流中,对于双方都知道的信息往往省略不说,如A问B:“你会说日语吗?(日本)”,B答“(完全)”,意思是“完全不会”,在回答中B省掉了“不会”。在其他的语言文化中,这样的对话方式可能很让人费解。在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中,他们认定对方都知道的事情,说得简单点,对方也完全能听懂。
四、一词两意
日语中,很多情况下存在着用相同的词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的现象。如“好的”、“行了”、“可以”等词语,使用时既可以表示肯定的“赞同”、“接受”等意思,也可以表示否定的“反对”、“拒绝”等意思。如:“結構”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以表示赞同,又可以表示反对,当被问到同一个问题时A说“,結構”,表示内心反对,但勉强同意的态度,B说“、結構”表示非常赞同。在饭桌上,同样是回答“結構”,有人表达的意思是“好的,谢谢”,有人却表达“够了,不用了”的意思。再如“”有“案外(意想不到的、見事(很好的)、優(优秀的)”等意思。有些词语的使用,在日本人之间也会因为把握不准而引起误会。意义的不同,需要从说话人的神态、收拾等肢体语言上去体会。日本人这种一词两用的间接、委婉说话态度,在语言上给听话者留下余地,需要用心体会语境,正确把握说话者的意思。
五、言外之意
日本语言表达的暧昧性,除了语言表面的韩意外,还注重传达并体会言外之意。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注重交流者彼此之间的情感,当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常常采用“您的看法非常有道理,只是……”委婉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而很少采用“您的看法不对,应该……”等比较肯定、直率的表达方式。如当邻居对你说:“您家的风铃声真好听,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声音真是悦耳动听”,善解人意的听话者能听出这不是夸奖,而是邻居在委婉地提醒自己风铃的声音打扰了他休息。如果说话的方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情感,而且会显得不懂礼貌、缺乏教养。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倾向于以和为贵,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不伤害别人的感情。
六、小结
日语的暖昧性是日本语言文化区别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重要特点,表现了日本民族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这种语言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其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及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了日本国民的独特个性。日本人喜欢暧昧、婉转的表达方式,他们相信曲折委婉、含蓄内秀的语言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在学习并运用日语时,只有熟悉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并进行顺利的交流、沟通。
备注:段克勤是本文责任作者
摘要:日本语言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暧昧性,这种特点是在其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这种语言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其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及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了日本国民的独特个性和思维方式。本文从委婉、模糊、省略、一词两意及言外之意等方面,论述了日本语言文化暧昧性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日本,语言文化,表达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学杰.从日语的语言表达特征看日本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 9):168-169.
[2]郑爽.浅谈日语表达的暧昧性[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30(4):133-135.
[3]蔡忠良.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及其形成的原因[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21(1):34-42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青年恋爱表达方式 第4篇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是以校园为中心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住在学校收费低廉的宿舍里,这是中国大学生的典型生活方式,对于像我这样的日本人来说这非常新鲜。我的中国同学一般在晚上9点以后回到宿舍,11点熄灯睡觉。北大的本科生一般住在4人一间的宿舍里,在这里已经谈不上私生活,更像是相互监督。而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私”应该是谈恋爱。
睡觉的地方既然不再是私密空间,于是,学生们只能去外面恋爱,比如在校园的某些角落营造雙方的浪漫空间。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表达爱情的高调姿态着实令人钦佩:恋人们会尽量选修同一门课,然后一起上课,一起下课;在没课的时候,两个人会找个空教室一起看书,而且基本上每顿饭都在一起吃;在公共场所,两个人会始终自在地牵着手,甚至拥抱亲吻。青春的灿烂,美好的时光……
中国人开放的爱情表达方式不仅发生在北大校园里,在北京的街头、公交车、地铁、商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也很常见。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过着忙碌有序生活的人们毫不隐藏私人感情,看不出任何害羞之情,他们会大胆地拉手、拥抱和亲吻。作为一个日本人,因为害羞和内向的民族性格,我实在无法模仿中国人的恋爱行为。
日语“否定表达方式”中的日本文化 第5篇
日语中有很多否定表达方式, 然而日本人却往往用这些否定的表达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形成了日语独有的特点之一。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日语否定表达方式中蕴藏的日本文化。
一、单重否定表达方式中所蕴含的日本文化
例1.私はこれだけしかできません。 (我就会这么多)
これが私のできるすべてです。 (这就是我能办到的一切)
例2.彼は六時に帰ら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他六点以后才回来)
彼は六時以後に帰ります。 (他六点以后才回来)
例3.明日それを持ってき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明天你可以把那个带来吗?)
明日それを持ってきてください。 (明天请把那个带来)
在以上的例句1、例句2和例句3中, 前者的谓语部分 (下划线表示处) 使用了否定的表达方式, 后者的谓语部分使用了肯定的表达方式。虽然两句话表达的实际意思都相同, 然而日本人在会话中多用前者。
例句1“私はこれだけしかできません。”中使用了否定的表达方式, 显示出说话者更加谦虚的态度, “我会的就这么多, 我能办到的也就只有这么多”。说话人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讲究委婉, 不冲撞人。而使用后者“これが私のできるすべてです”, 则显示出说话者拒人千里之外的语气, “这就是我能办到的一切”给人的感觉就是让别人不要再烦自己了, 至于其他的事不管自己是不是能帮上忙也不愿意帮忙了, 这样无意中就会得罪很多人。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暗示, 日本人才选用否定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肯定的意思。
日语的“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句型, 表示“从社会常识和事情的性质来看, 有那样的义务和必要性”的意思 (《日本语句型辞典》徐一平、2006年7月、P500) 。例句2“彼は六時に帰ら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则可以理解为: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六点才回来”, 而是因为某种客观原因导致“他六点才能回来”。而后者的表达方式“彼は六時以後に帰ります”则体现出由于“他”个人的意志“六点中才能回来”, 如果这样表达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意志行为, 将自己置身事外, 显得自己不能融入“集体”的这个大环境中, 从而违背了日本的“和”规则。所以, 日本人选用否定的“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句3中, “明日それを持ってき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明天你可以把那个带来吗?) ”与“明日それを持ってきてください。 (明天请把那个带来) ”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听起来要柔和得多, 把对事情的决定权让给对方, 依对方的意思和情况而定, 使人感到说话人愿意尊重对方、愿意耐心等候对方做出决定的谦虚态度。而后者“明日それを持ってきてください。 (明天请把那个带来) ”则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比较强硬, 含有“务必明天带来”的意思, 给人一种强迫感。所以, 日本人更爱使用前者。
日本人认为极力主张自己的意见, 把事情弄的清清楚楚是不好的。极力主张自己的意见就会与对方的想法发生分歧, 与对方的主张发生冲突, 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家都小心翼翼遵守并且维护的社会规则——“和”。所以, 日本人在最直接的社会交往方式——会话中, 尽量不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说话时讲究委婉, 给对方留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日语中否定的表达方式正好反映了日本人委婉、尽量避免与人发生冲突的“和”意识。
二、双重否定表达方式中所蕴含的日本文化
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也存在, 如:“不得不”、“不能不”、“不……就不……”等等。但是同日语相比, 在形式及意义上要少得多。《日本语句型辞典》 (徐一平2006年7月) 中, 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如此丰富的表达方式又蕴藏了日本人怎样的心理和文化呢。
例4.たしかに、そういう欲求はないでもない。 (确实可能有那样的欲望。)
例5.そういわれては、食べ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 (被你这么一说, 我还必须吃了。)
例6.仕事はないときはない。 (一直有工作。)
例7.抱きしめずにはいられない。 (只想要拥抱。)
例8.先生に言われたことだからせざるをえない。 (因为是老师吩咐的, 所以不得不干。)
例9.ついに自分自身をも滅ぼさなければやまないだろう。 (最终非毁灭自己不可了吧。)
例10.周りの皆が驚くのもむりはない。 (周围的人都很吃惊也是理所当然的。)
例4—10都是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但不约而同都表达肯定的意思。表示“并非不, 并不是不”的表达方式, 除了例4中的“ないでもない”之外, 还有例5中的“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等;表示“情不自禁”可以用例7中的“ずにはいられない”等表达方式;表示“不得不”可以用例8中的“ざるをえない”等表达方式。
双重的否定就是在否定的基础上再加以否定。日语的否定表达方式本来就蕴含了日本人细腻的心理和独特的文化, 由此可以推断:双重的否定表达方式中蕴含了更深的日本文化。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日本人更加委婉, 不愿直接与人发生冲突的心理。即使在叙述自己的事情 (如例4) , 也没有用肯定的形式, 因为肯定的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太直接、太直白, 有种让人勉强接受的感觉。一旦让别人产生了难以接受的感觉, 那就违背了日本的“察し文化”与“和”原则。所以, 为了与大家达到“以和为贵”的目的, 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尽可能的选用更加委婉的表达方式。
三、结论
正如芳贺绥 (《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2004年11月) 所说, “日本人の精神空間――キーワードで描く<凹型文化>の像” (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日本人的精神空间就是“凹形文化”的反映) ;“他律·他人志向の処せ——日本人の対人意識·社会意識” (日本人的处事原则是服从他人意志的原则) 。这种意识、这种文化明显的体现在日语语言中。日语的否定表达方式, 在意思上虽然与肯定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 但是由于饶了一个弯, 从而显得比较委婉、不那么直接, 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适合于日本人“以和为贵”“凹形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
参考文献
[1]靳卫卫.走进日本——透视日本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一平.日本语句型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芳贺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言語文化論講義》[M].大修馆书店, 2004.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日语寒暄语,语言特征,文化
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 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作为日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 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 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 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 这被称为“挨拶”。佛教传入日本以后, “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 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 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由此可见, “挨拶”是以语言行为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所谓动作, 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握手、鞠躬、拥抱和亲吻等。“挨拶”还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事实上, 所谓“挨拶”行为, 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 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 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 增进感情, 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寒喧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 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如中国人喜欢握手, 日本人喜欢鞠躬, 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 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在语言表达上, 更是互不相同, 例如, 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 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 甚至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 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语寒暄语表达作考察。
一、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主义归属心理
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位置来看, 日本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山地和火山占国土面积的74%。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缺乏, 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 自然环境恶劣, 与外界交流很少, 外来影响很难进入日本, 而且日本列岛内部的各地域之间相对隔绝的环境使日本人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 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民族集团意识。日本是一个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社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缘故, 日本人对其所在的集团形成了“家”的意识, 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家靠家庭, 在社会靠企业, 而企业靠国家。所以欧美人说, 整个日本就像一家官民合办的股份公司。日语日常寒暄语表达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离家出门时, 通常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 (我走了) 。”而家里人则说一声:“いってらしゃい (你走呀) 。”外出回来的人在进门时要说:“ただいま (我回来了) 。”而在家的人则说:“お帰りなさい (你回来啦) 。”这种“挨拶”不仅仅用于家庭成员之间, 在学校、公司, 在凡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均普遍使用。“我走了”、“你走呀”之类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而进行的翻译, 体现不出日语固有的语感, 作为日语, 是“去去就回来”和“去去就回来呀”之意。“去去就回来”意味着“我的离去时暂时的, 不是脱离群体”;“去去就回来呀”则意味着对离去者的继续承认, 而不是推出群体之外。
二、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谋求和谐的心理特征
日本是单一民族, 是一个使用单一语言的岛国, 在历史上从未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国内虽然有过不少战争, 但是就其规模和激烈程度而言无法和欧亚大陆的民族战争相提并论。可以说日本自弥生时代以来的两千多年基本上过着安定有序的生活。而维持这种安定有序生活的基础就是以和为贵的精神。可以说以和为贵、谋求和谐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 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它渗透到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在语言交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日本人在餐前餐后, 或是接受对方提供的一杯茶、一杯咖啡的前后, 都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和“ごちそうさま”。前者是“承蒙赏赐”, 后者是“多谢款待”的意思。我们觉得一顿便餐或一杯茶不值得如此造作, 是累赘。其实对于日本人来说, “此话并非只是感谢款待自己的主人, 而是对使此餐成为可能的所有人的感恩戴德, 也是对所有人付出的劳动所表示的谢意, 这就如同欧美国家的人在饭前进行祈祷一样”。 (1) 因为这样的原因, 很多日本人在自家, 或一个人用餐时亦是如此。儿童从小便受到父母、老师的严格指导, 懂得不知道珍惜别人劳动的人, 便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进而是不知情理的人。
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表示感谢, 或对自己给别人添的麻烦表示歉意, 已成为“挨拶”的特色之一。例如, 日本人经常在“挨拶”时言及已经过去的事情, 一再地说“先日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昨夜は失礼しました”等。这种“挨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建立在一个不间断的时间线上, 进而得到稳定的发展, 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三、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意识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 虽然有时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 但同时也从自然中获得了不少恩惠。日本人从来没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对立物或天敌, 而是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依靠。这种对自然界的亲和意识在日本人中间是非常强烈的。一年四季, 日本人把自然置于自己的周围, 去享受自然。在日语里, 在日本人的“挨拶”中有关季节、气候变化的语言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暖かくなってきましたね (天气暖和起来了) ”“今日はあついですね (今天真热啊) ”等都是频繁交换的“挨拶”。尤其是在书信中, 关于季节气候情况的描述, 是问安部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 变化万千的气象, 以及农耕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了日本人对天气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已经成为日本人日常“挨拶”的一部分。
四、结语
一个民族的语言特性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当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 因此语言活动能很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根据以上寒暄语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几种民族性。概括而言, 日本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孕育了这种特有的语言特征。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日本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且注意和周围的人保持和睦的关系, 谋求社会内部的和谐。
日语寒暄语的内涵非常丰富, 没有深刻的理解, 就绝对不可能做到灵活准确地运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我们研究讨论这些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联系, 目的是要使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并不只是把语言简单地看成是一套用于人际关系交流的单纯的系统, 而是要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 这样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才会是全面的、深刻的, 同时在运用的实践当中, 也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1992.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背景 第7篇
一、「はじめまして、○○の鈴木です (○○と申します) 。どうぞよろしく (お願いします) 。」
这是日本人第一次与人见面 (“初対面”) 时最常用的寒暄语。“初次见面, 我叫铃木, 请多多关照。”它不仅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 还用于接电话等场合。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也许纳闷:为什么先自报家门, 还要一素昧平生的人“关照”呢?日本人生活在一个个界限分明的集团之中, 这些集团的特点是:人们按照职务、年龄、性格、学历等排出等级秩序, 每个人都使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言辞、礼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 每个人对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 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义务、言谈、举止十分清楚。这就是日本人潜意识中的“内”世界。与之相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其他集团, 即“外”世界。日本人在第一次同“外”世界的人打交道时, 对自己与对方在等级序列中的位置非常敏感。对方是什么身份?只有明白对方身份, 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使用敬语, 鞠躬的角度多大, 等等。在弄清对方身份之前, 自己的应对方式可能不妥, 甚至会影响以后的交往。因此, 请对方“关照”很有必要。“因为是第一次见面, 对您不了解, 我的言谈举止如有不当, 敬请原谅。”对日本人来说, 这确实是一句十分得体的寒暄语, 充分反映了日本人谨言慎行的秉性。
中国人无论是和陌生人见面还是接电话, 常常会主动问对方“您贵姓”, 而不是先自我介绍。自报家门式的寒暄语是受日本“和”思想影响而成的。然后说“どうぞよろしく (お願いします) ”, 不仅消除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紧张感, 还把双方放在同一个位置, 归为同一团体, 拉近了双方心理的距离, 促使双方为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初次见面时的寒暄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的国民性。
二、「おはよう (ございます) 」、「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
这是日常交往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三句寒暄语。“おはよう (ございます) ”来源于“早い”, 这一寒暄语除赞扬对方勤劳、刻苦之外, 还包含感动的语义。日本人以勤劳著称, “勤勉”是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日本的地理环境和稻作文化决定了日本人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有好的收获。勤劳的表现是“忙”。在日本人看来, “忙”是令人愉快的。与生活的安逸、舒服和悠闲相比, “忙”是一种价值认可, 它既是日本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价值, 又是日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こんにちは”, “こんばんは”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祝福, 以谋求人际关系的“和”。日本人遇到熟人打招呼, 即使是陌生人, 有时也会说句“こんにちは”。日本是一个岛国, 自古以来资源贫乏, 气候变化无常,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绝非“安易”, 在日常交往中, 人们往往考虑对方的处境, 给对方送去了一腔暖意。
当然, 在使用这三句寒暄语时, 时间上的区别自不待言, 它还要考虑与对方的关系。「おはよう (ございます) 」使用于自己家人之间或同事、近邻等属于内部关系中, 而“こんにちは”, “こんばんは”一般不用于内部关系中。这也反映了日本人“家”这一概念的根深蒂固, 以及“内”、“外”集团对日本人言行的深刻影响。
三、「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是日本人最基本的恩惠表现。日本人是很重视恩惠的民族。例如, 家庭主妇接到丈夫同事打来的电话, 即使不知道打电话的人和丈夫是怎样的关系, 她一般也会说句“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这表现了日本文化中将家庭成员视为一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即将自己和其他成员“一体化”, 同时也说明了日本文化强烈的“归属意识”和“集团心理”。“世話になる”是对方给我 (们) 帮了许多忙、为我 (们) 出了许多力。“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表达了对“世話になる”感谢的心情。同时, 通过寒暄, 暗示了没将对方看做外人, 而是当做局内人, 从而向对方表达了某种亲近感。另外, 即使大家初次打交道, 在各种商业活动中, 也习惯礼节性地说平素承蒙关照之类的客套话, 这就反映了彼此客气又不生分, 遵守礼仪规范, 喜欢寒暄, 讲话委婉的日本文化。“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 采用的是敬语形式, 使用的对象是“外”世界, 一般不用于亲朋好友, 而用于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客户或孩子学校的老师等。因为在亲朋好友之间使用这类客套话, 往往给人一种见外的感觉。在日本, 如果我们给一家公司、银行或邮局等单位打电话, 那么即使是第一次和对方联系, 对方也会说“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四、「今日は暖かいですね」「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 虽然有时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 但同时也从自然中获得了不少恩惠。日本人从来没有把自然界看做人类的对立物或天敌, 而是当做人类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依靠。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 天气变化复杂, 日常生活也因天气的变化而不同。因此, 日语中有关自然、气候的词汇很多。一个民族的语言中, 某种词汇的多少和发达程度的高低同该事物与该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日本人对自然界的亲和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尤其在书信中, 关于季节气候情况的描述, 是问安部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 变化万千的气象, 以及农耕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日本人对天气极为关注。这种关注已经成为日本人日常“挨拶”的一部分。因此, 见面寒暄时谈论给生活带来好处, 方便的好天气, 就一起高兴;相反, 则一起担忧, 以此沟通双方的感情。例如, 相互之间通过「今日は暖かいですね」「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等有关天气的寒暄语, 能够感受到“一体感”、心与心相通, 并且确认有共通经验、有共有经验, 强调彼此之间有连带感和相同经验所带来的心情一致感。
五、「すみません」
日本人常说「すみません」或者「すいません」, 就像脱口而出的歌词一样。这并不仅仅是犯了错误道歉时用的语言, 更多的是作为寒暄语广泛应用。「すみません」表示道歉内疚的心情, 同时还常用来表达一种真诚的谢意。这是因为日本人在接受对方好意而表示谢意的同时, 还猜想由于自己给对方增添麻烦和负担, 示意感激之余如果漠视对方的好意而不表达歉意, 将会被人家轻视, 所以怀着这种要永远铭记对方一番好意的心情, 日本人在很多场合使用「すみません」来代替「有難う」, 向对方表示感谢。「すみません」是日本最流行的寒暄语, 据说是「済む」的郑重否定式, 原意为“完结”、“完了”、“可以解决”等, 其否定式便产生了“道歉”的意思。也有人说其原型是「心がすまない」, 表示“不放心”、“内心无法平静”的意思, 由此发展为“对不起”、“道歉”的意思。老年人乘车时有人给让座, 老人一般会使用「すみません」表示感谢, 以此表示因为自己而使对方失去座位的内疚心情, 同时也使让座的人听起来心里舒畅。如果使用「有難う」, 就会给人一种强调自己的喜悦心情而忽视了对方的心理感受的印象, 对方听后自然不会感到高兴。由此可见, 「有難う」和「すみません」的用法并不那么简单, 而是要受到各种场面, 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处的地位关系, 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性别、年龄等种种条件的限制, 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すみません」, 表示结婚、吊唁、鼓励或祝福等时候, 日语中只能使用「有難う」。
六、结语
日语寒暄语的种类和用法很多, 寒暄语反映出了日本民族的一些特征、日本人的一些文化习惯。概括而言, 日本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孕育了这种特有的语言特征。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日本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且注意和周围的人保持和睦的关系, 谋求社会内部的和谐。我们研究讨论这些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联系, 目的是使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并不只是把语言简单地看成是一套用于人际关系交流的单纯的系统, 而是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 这样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才会是全面的、深刻的, 同时在运用的实践当中, 也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误会。所以我们要学好日本寒暄语, 不仅要从教科书上学习日语寒暄语的用法, 而且要了解日本的民族特性和日本文化, 了解日语寒暄语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更要深入日本人的实际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较正确地使用日语寒暄语。限于篇幅, 本文只对日常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寒暄语作了分析, 难免有疏漏。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行为、言语也将发生变化, 关注寒暄语的变化及其深层文化内涵是饶有趣味的工作, 这一课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寒暄语代表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语句表达特点, 一个国家的言语, 可以充分展现其固有的文化特征。日语中常见的问候语, 看似简单容易, 却蕴含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蕴, 表现了日本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日本是礼仪之邦, 人与人交往时都使用寒暄语, 而且寒暄语在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学好寒暄语是更好地与日本人交往的必备条件之一。日本人有着极强的集团意识, “和”与“恩”的理念甚至影响到言语方面。本文通过日语寒暄语中的例句, 找寻日本文化的一些踪影, 为日语学习者熟悉和了解日本文化提供方便。
关键词:日语寒暄语,文化特征,集团意识,“和”思想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王秀文.日本语言和社会文化[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3.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5]吴鲁鄂, 张杭萍.美丽的岛国日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6]野元菊雄, 野林正路.ことばと文化[M].東京:三省堂, 1977.
[7]藤原与一.あいさつことばの世界[M].
[8]奥山益朗.あいさつ語辞典[M].東京:武蔵野書院,1992.
[9]金田一春彦.《日本语》新 (上、下) .岩波书店, 1988.
[10]鹤见俊辅.日本と日本文化[C].东京:岩波店, 1976.
由暧昧表达试论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第8篇
一、日语中的暧昧表达
(一) 语言禁忌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 具有社会文化功能, 它被人类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 即成为“语言禁忌”。日语是含蓄暧昧的语言, 因此语言的禁忌更是复杂多样。比如, 称谓的禁忌一般表现在上对下称谓以及日常生活中。在日本公司中, 很少听到对上级或年长者称呼“田中さん”、“佐藤さん”、大多数以其职位称呼。稍微年长的女性不会直呼其丈夫的名字, 代之以“あなた”对他人说起自己的丈夫时也不直接称呼名字, 而是用“内の人”“主人”来称呼。日本人对数字的吉凶感觉很是敏感。日本人特别讨厌“4”、“9”。因为“4”发音与“死”相同;“9”与“苦”谐音。但对奇数又特别偏爱。在拜访或探望他人时往往带3、5或7样礼物。【1】
(二) 委婉模糊语
日语中表示概数的词汇很多。常见的有表示数量的概述、时间大约的程度。如, “ほぼ、ほど、ぐらい、たいてい、だいたい、”等等, 类似于汉语中的“大约、大概”之意;还有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副词也很多, 如“もうすぐ、すぐ、そろそろ、なんだか”等等。另外, 一词多义的暧昧表达也比较常见, 如:今度、どうも、そうですね、まあまあ、けっこうです等。【2】
(三) 省略
在任何一门语言中, 为了避免累赘, 对于同一事物、同一事件都有省略的表达习惯。但是, 日语中的省略表达却尤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语的省略
日语表达经常省略主语, 不仅在口语当中, 即使在表述比较严谨的书面语里, 省略现象也随处可见。现在我们仅以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的第一句为例,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3】这句话省略了两个主语。一个是穿过隧道的火车, 另一个是看到了雪国的主人公。
双方已知信息的省略
根据具体的场合, 双方已知道的信息, 再用完整的句式表达的话, 就会显得啰唆, 重复。以下面的对话为例:
A:私は映画館へ行くよ。山田さんは?
B:わたしも。
再如, A:日本語が話せますか。
B:ちょっと。
日常会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大幅度的省略, 这是因为双方都知道的信息, 在日本这样一个民族单一, 四面环海的“同质”环境下, 即使语言有大胆的省略, 双方也都能“以心传心”。
对难以启齿的事情的省略
在日语中有些话不说不行, 但如果直接说出来又怕给对方造成不愉快或伤害, 因此往往把对方也懂、直接说出后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愉快或伤害的地方省略。如, 请求别人帮忙时经常说:今日はちょっとお願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けど。拒绝别人时经常说:今日はちょっと……、すみませんが。等。这种委婉的省略表达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心情而进行的。
二、暧昧表达所蕴含的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一) 谦虚为本, 以和为贵, 唯恐伤害别人的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总要与别人或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交际行为能否获得成功, 双方的说话方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日本人说话时有个很重要的原则, 就是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 保持和睦的气氛, 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反映在语言方面就是使用推量形式、委婉形式上。另外, 日本人对自己所做出的成绩不喜欢张扬, 多予以轻描淡写, 以示谦虚。
(二) 谨小慎微, 替他人着想的心理。
日本人在言语行为上处处谨小慎微, 往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在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 非常顾及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作换位思考, 替他人着想。如, 馈赠礼品往往是些像圆珠笔、手帕等价值低廉的物品。他们的心理是:因为是不值钱的东西, 受者不必放在心上, 更不必还礼。
(三) 把握分寸, 互相团结, 维持和睦的人际关系心理。
日本属于亚热带气候, 岛国四季温暖湿润, 又加之四面环海,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 所以不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 日本人都会保护自己居住的这个岛国。在封建时代, 日本岛上发生过许多战乱。但是, 无论斗争如何激烈, 最后的结果都是敌我双方互相妥协, 寻求共同的道路。为了保持战后的和平, 双方都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 遵守对方的游戏规则。因此, 在日本社会不主张个人奋斗、个人竞争、而主张相互谦让, 把握分寸, 团体间的协作, 一切突出个人行为的事情大都受到抵制。
总之, 日语的暧昧表达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反映了日本人的交际心理。使用得体的暧昧语可使交际双方不失面子, 以避开不愉快或不愿说出口的表达来伤害对方。因此研究日语暧昧语可把握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以此加深对日本人及日本文化的认知和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单一的语言、民族、环境、生活习惯等背景下, 他们非常了解彼此的思维表达方式及行为习惯, 形成了一种暧昧的文化习惯。因此, 在日本人的语言交际中, 暧昧表达无处不在。本文旨在通过日语暧昧的表达方式, 来分析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暧昧表达,日本人,交际心理,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秀文、孙文.《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8-40
【2】蔡忠良, 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及其形成的原因【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 (1)
日本式表达 第9篇
语言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信息交流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约定成俗的表达方式,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是在其民族和国家的独特发展历史中结合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本国文化概念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语言是文化输出的窗口, 此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表达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类型, 我们要想学好一门语言, 不仅要学好语言本身, 更要深入了解这种语言背后的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特征, 才能够准确把握交流者表达的准确含义和感情, 进而进行顺利的交流。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本语的视点》中写到, 我们要想准确地对一种语言进行学习和研究, 根本就离不开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 日本语言生活中的一些独特的语言表述, 都是与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 通过对这些的了解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日本人独特的语言心里和思维方式。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日语的种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来探寻语言背后的意愿, 从而达到探索日本文化的精髓。
1. 日语在某些特定情况的表达分类
根据生活情境的不同, 日语的表达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三类表达形式, 固定的句式表达和词汇表达以及省略表达。
1.1 句型表达形式
这一表达方式是日本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日语, 我们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 重点就在于能否掌握相关句型的隐藏含义, 进而通过这些举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下就是我们根据主要句型进行的详细分析。
1.1.1“我已经可以开始了” (「いただきます」)
「いただきます」是从「いただく」这个单词演变的, 「いただく」是「もらう」的谦虚说法, 意思是从别人那里得到。「いただきます」是日本人在就餐前拿起筷子之后经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种寒暄语, 在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当中,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 他们都会习惯性的说出这句话。
1.1.2“一切还都没准备好” (「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
这是很多日本人在招待客人进餐时的常用语言, 多是在忙碌过后这样自谦日本人在接待客人耳朵时候, 经常在忙碌之后这样自谦「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 (没过多的准备什么, 你随便吃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能理解这种说法, 因为餐桌上已经很丰富了。
1.1.3“对不起” (「すみません」)
此话本意是向别人谢罪的, 表示没有可以辩解的, 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 这句话逐渐被用来表达感激和内疚的感情。用「すみません」来代替「ありがとう」 (谢谢) 。用「すみません」来表达问候, 替代「こんにちは」 (您好) 非常的常见。「すみません」已成为通用句型,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这句话都可以使用。
1.2 词汇表达形式
学会使用词汇表达形式, 熟练和准确的掌握和运用日语中特定词汇, 这是学习日语并最终能讲一口流利且地道日语的根基和关键, 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的使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1.2.1「はい」
常被用来回应他人召唤或者予以肯定。如:a.これは本ですか。———はい、それは本です。 (是书吗?———那是书) b.兄ちゃん、ちょっと待って。———はーい。 (哥哥, 等一下我!———嗯) 这种表达主要是在交流过程中符合说话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外国人通常不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在交流的时候不停地说「はい」, 但是在事后却不算数, 而日本人也对交流中外国人的冷淡产生疑惑。很显然, 这都是由于对日语中「はい」的表达不能理解而造成的。
1.2.2「ちょっと」
「ちょっと」这是日本人最为常用的词汇之一, 意思就是数量少、程度轻、距离或者时间短等;如:そのチーズケーキをちょっとだけ食べたいな。 (给我来一点甜品) ;也可以表示轻松做事, 没有实际含义, 如:ちょっと行ってくる。 (去去就来) ;也可以表示程度比较深或者类似于汉语中的 “不大…”的意思, 例如:この問題は、彼にはちょっと難問かもしれない。 (这个问题对她来说比较难以解决) 、又如:ちょっと信じられない。 (难以置信) ;也可以委婉表示拒绝, 如:明日はハイキングに行きませんか?———明日はちょっと… (明天野营好吗?———明天啊, 明天我或许不太方便…) 。这一词汇的用法多样, 所以在使用时候错误率就比较高。我们要想正确使用该词汇, 必须掌握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法。
1.2.3「遠慮」
「遠慮」是日本社会中经常使用的词汇。不管是在那里, 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个词汇, 在日语中, 有关学者将其翻译成“回避”、“谢绝”等含义, 但是不同于汉语得“禁止”, 二者在语气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 有委婉提醒的意思。
1.3 省略表达形式
1.3.1 开场白方式的省略表达
日语在使用的过程中, 在说话之前经常会用一些开产白, 这样可以保证话题不会显得突兀, 能给对方思考和反映的时间, 所以使用的频率很高, 在要进行发言的时候或者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如:率直に申し上げると… (诚恳地讲…) 或ご不満もおありでしょが… (我也知道你不高兴, 但我不得不说…) ;当需要别人帮忙, 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通常他们都会先说 “無理なお願いであることは承知しておりますが…” (我也很清楚这对你来说有点难度…) , 之后再把事件全部说出来。
1.3.2 文末未说完的省略表达
有这样一个情况, 就是你会发现, 很多日本人通常在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结束了整个谈话, 这个时候通常代表对方拒绝或者是道歉, 例如当你邀请对方去做事的时候, 如果对方想要拒绝, 通常会说 “今日はちょっと…” (今天嘛…) , 日本人在拒绝的时候不会说一些理由, 而是通过省略来代替; “あのう、ここ禁煙なんですけど…” (不好意思, 在这里吸烟…) , 不会说这里禁止吸烟等内容;如果说在图书室很喧哗, 他可能会说“あのう、ちょっと声が…” (打扰一下, 你声音可不可以…) , 并不是直截了当的对人家说说话声音小一点。
2. 日语的特定表达方式隐含了说话人的真实意愿
语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语境下, 同样一句话表达出来的意思就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选择语言以及表达方式。语言是为了让别人更好的了解信息, 所以语言的准确选择才能够真实的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2.1 表达感激之情
在享用美味佳肴时, 日本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说出「いただきます」, 无论是自己还是和朋友家人等在一起, 就算为家人做饭的是自己, 日本人也会很自然的讲出这句话, 在用餐的时候讲出这些话, 不仅仅表达出了日本人对为自己准备食物的他人和自己的感激之情, 而且也包含了自己对即将享用的美食的无限感激;在进行延续的过程中, 剥夺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并将其作为自己存活的保障, 这是对大自然赐予自己食物以延续自己生命的心存感激, 正是出于这份感恩之心, 所以日本人常常在享用食物的时候说出「いただきます」这句话。
2.2 表达谦虚态度和尊重之情
日本人非常热情好客, 招待客人也非常隆重, 理所当然的把自己认为非常美味而且客人一定也会喜欢的食物都做好供客人享用。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是否得到了客人的肯定是每一个日本人都十分重视的一件事。日本人做事都较为实诚, 或许对于能够经常吃到美食的客人来说这些食物算不上什么, 尽管这些食物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但是也代表了我的一份心意, 也正是在这种谦虚的心态下, 日本人才发明了「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一词。这时候我们就不能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招待方的意思, 而是要理解成主人的谦虚说法, 说话者在说出「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的时候,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对客人的敬仰之情, 更加展现出自我的谦虚得体。
2.3 表达自己彬彬有礼的态度
「すみません」一词能够在日本社会中经常使用, 不是因为它真的有万能的作用, 而是表达出说话人的一种态度, 不管在遇到什么情况, 当我们听到「すみません」的时候都能够瞬间平复心情, 这个词汇在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可以有效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此外, 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经常性的点头附和也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征的语言形式, 日本人在听到即使内心不认同的话的时候仍然使用这句话, 边点头边说「はい」。这样并非是日本人表里不一, 而是在表明, 不管我是否认同你的观点, 我都会对你表示尊重。
2.4 表达对对方的婉拒
日本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非常照顾别人的感受, 一直致力于保持所有的谈话都是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在这种前提下, 婉拒就显得非常的实用, 婉拒通常用在拒绝上「ちょっと」是婉拒中经常使用的词汇, 它的使用是在保证不伤害对方的基础上委婉的表示拒绝, 这样即表明了态度, 又回避了自己的难言之隐。
2.5 表达对对方的体谅之情
日本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体谅别人的心情, 「遠慮」一词的使用, 替代了一些绝对性的否定词汇, 充分地表达了日本人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既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 更不想因此让别人对自己有坏印象的心情。省略的特定表达在日语中层出不穷, 开场白的省略式表达主要是为了表述一些可能会被对方拒绝或者是让对方不舒服的事情的时候提前打好招呼, 在结尾处的省略表达更是为了避免让对方尴尬, 通过没有说完的意思进行理解, 这样就充分表达了对对方的体谅和尊重。
3. 从日本语言的特定表达中我们看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
日本人在讲话时若运用一些特定的语言表述自己想法的时候, 这些特定的语言表达往往是由文化传统形成的, 这些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必然包含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 以上进行的举例可以充分说明日本文化中的精神:和、体察、以心传心。这些文化意识形态充满与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支配着每一个日本人的言谈举止, 也无形的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基础这就是日本文化的精髓。
3.1「和」の精神 (和的精神)
语言模棱两可和始终笑容满面是日本“和精神“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各种社交场合中, 日本人都很注意避免对对方造成伤害, 就像「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はい」、「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等的运用, 这些语言都包含对对方的理解与支持, 这些语言词汇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日本的核心文化, 日本人不仅对人, 对自然也时刻保持一颗尊重和爱护的心, 「いただきま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3.2「察し」の文化 (体察的文化)
始终把别人的想法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断然不会生冷的拒绝别人, 尽量在说话的时候照顾对方的感受, 不故意伤害别人, 这就是日本文化中的“体察文化“。
3.3「以心伝心」の文化
日本人在交往的时候特别重视细节, 会根据对方的眼神和表情甚至是措辞中的微小变化来获取对方的心理状态, 这样做只想尽量的通过这些细节来掌握对方的真正意图, 日本人把这种表达方式称为 “以心传心”, 意思是不用你说, 我自己通过观察理解你的意思, 日本人认为只要文化环境相同, 即使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话说死, 对方也能够理解意思, 正是有这种文化传统, 才有了省略表达的频繁使用。
结语
结合本文所陈述的具体内容, 日语特定表达方式的运用是基于日本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这些特定词汇的形成和运用是日本社会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能直观的看出这些语言词汇反映出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语言是文化宣传的窗口, 而语言的形成最终靠文化的积淀并始终受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の精神、「察し」、「以心伝心在日本社会中是具有明显的交际基础和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崔昆.日语寒暄语的语用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02:77-84.
[2]陈茗.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差异[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04:85-87.
[3]江敦秀.道德认知:日本人的礼貌习惯的成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 06:32-33.
[4]马安东, 王维贞.日语会话中省略现象的语用分析——利奇会话原则的运用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 2002, 0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