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结局范文(精选4篇)
人生结局 第1篇
一、社会时代背景
于连生活在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 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 封建贵族阶级的复辟和资产积极反复辟的斗争异常强烈。当时社会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势, 尔虞我诈, 投机取巧, 腐化享乐, 而第三等级有着反复辟的革命情绪, 要求平等。此时地位和财富决定一切, 贵族的身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宗教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作为人们行为的准绳, 而资产阶级开始准备争夺政治权利。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各方面矛盾重重。
杜洛瓦生活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金融资本家是真正的统治者, 殖民战争和压榨下层人民是他们致富的途径, 人们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欺骗、互相利用、腐败和堕落的霉菌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资产阶级内部显赫人物往往是浅薄之徒, 他们视报纸为“猎取利润的工具”和宣扬反动政治的操纵手段, 资本家越是贪婪无耻, 越是狡猾, 越被社会认为有价值。殖民主义扩张和大量的资本输出造成了靠放债和利息生活的阶层不断壮大, 极端的利己主义和强权政治已使资产阶级社会完全堕落。
相比之下, 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连到杜洛瓦生活的时代, 历史照着它应有的轨迹行进, 君主制度开始脱离政权, 只剩下贵族的荣誉, 开始脱离政权, 资产阶级开始控制国家的经济政治, 宗教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所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于连对于贵族阶级十分向往, 对德拉莫尔小姐侯爵小姐的身份是有敬畏心理的。而杜洛瓦只崇尚金钱地位, 他在金融资本家致富的报社中发家, 银行家瓦尔特的小女儿成为他追逐的目标, 这里的贵族只是一种摆设, 一种锦上添花, 杜洛瓦成为乔治杜洛瓦男爵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游戏。于连是个无神论者, 他厌恶宗教, 却不得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为此背熟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传》。他崇拜的是拿破仑, 却常常要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 对着他人口是心非, 比如面对本堂神父“只流露出笃行天主教的虔诚感情”。杜洛瓦是蔑视宗教的, 他在教堂祈祷时向瓦尔特夫人调情, 公然反抗教会尊严。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竟然使得世界名画《基督踏波而行》中的耶稣的相貌和杜洛瓦极其相似。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于连的性格变得矛盾, 堕落的社会则使杜洛瓦完全堕落。
二、机遇
于连生活的小镇很是闭塞, 普通民众比较愚昧, 迂腐, 目光短浅, 如文中所说:“在维里埃尔决定一切的正是这句伟大的话:提供收入。’单单这句话就代表了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的习惯思维。”于连很难摆脱这些的影响。虽然他不满于现状, 有一种革命的意识, 但是没有受到正式高等的教育, 只是在本堂神父的教导下学习了拉丁文, 受老军医的影响崇拜拿破仑, 却难以认清现实, 看透世情。他希望有机会像拿破仑时代的青年一样穿着红色的军服从军, 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对时代没有具体的认知, 只是觉得阻碍了所处的社会环境自己的发展, 难以施展拳脚。
杜洛瓦是一个乡下酒馆老板的儿子, 做过轻骑兵, 在非洲当兵那两年, 杀人放火, 打家劫舍, 无恶不作。他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但是在报社他耳濡目染种种罪行和勾当, 学会了虚伪和奸诈, 很快适应了那样的生活, 形成了下流无耻、卑鄙龌龊的恶性, 成为适应当时社会的成功者。
于连和杜洛瓦都是英俊的青年, 外貌是他们天生的资本, 他们一开始也都各有机遇, 于连天赋极佳, 又伪装虔诚, 被神父看重, 后来又进入神学院, 再被引荐到侯爵府上;杜洛瓦通过曾经的战友、现任《法兰西生活报》政治主编的弗雷斯蒂埃的推荐到其报馆工作, 从此开始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初步看来两人至少都应是向上发展, 前程一片光明。但是他们的人生终局迥异。
三、人物自身的因素
于连虽有所天赋, 却没有足够的智慧, 无法洞悉世情, 没有足够的思想深度和高度, 有拿破仑的野心, 却无拿破仑的政治抱负, 自身的矛盾也使他无法完全融入那个社会中, 享有成功。他有着极强的野心, 同时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他心里隐藏着“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但是他的自尊心十分顽强, 他在去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之前第一反应是“我不愿意当仆人”, 接着的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他的自尊中常常带有敏感多虑, 经常害怕自己被上层阶级所轻视, 总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才智见识, 所以当家庭教师的第一天, 他就急于显示自己对拉丁语的熟练, 让别人任意抽背《圣经》中的内容, 这一招也非常有效地为他赢得了尊重。但是最终他被监禁要审判时, 正是出于自尊, 拒绝了德拉莫尔小姐提出的帮助, 毅然地面对绞刑的命运。在他要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时候, 他为了自尊, 与这个社会抗争, 最终没能战胜整个社会。于连痛恨和厌恶上层阶级, 他鄙视他们用卑鄙的手段取得肮脏的财富和建立在这种财富上的享乐, 又同时渴望得到这种财富和享乐;他追求飞黄腾达, 同时又厌弃他为了得到这种飞黄腾达所要采取的手段, 他的内心一直处在煎熬、矛盾中。于连常常是自卑的, 这也是出于那种想要得到, 却清醒地意识到因为身份的差距而不可能得到的属于贵族的自尊。他一直在矛盾中, 他幻想着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得到成功, 但现实是残酷的, 没有背景也没有保护人, 他是无法成功的, 所以他不得不依附权贵。对于连来说, 他并不懂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他不仅仅追求名利地位, 他受到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理想的刺激而想追求平等、主权, 这是超前的, 在20世纪也许会得以实现, 但是在19世纪初注定是会失败的。对于爱情, 于连还遭遇到两次人为的阻碍, 其一, 在神学院德雷纳尔夫人的信被神父截住。其二, 德雷纳尔夫人被利用, 在指导神修的教士的教唆下, 给德拉莫尔侯爵写下让于连永远无法回到上层社会的信。这里面宗教的影响是巨大的, 爱情受到人为的破坏。不过于连并不能够做到卑鄙无耻, 其一, 他并不愿意去妨害别人的利益。其二, 他的人生中两个贵族女子起到很大的作用, 他对她们也是主要出于爱情, 而不是利益, 只是他并不懂得爱情, 直到死前他才有所感悟他爱的是德雷纳尔夫人, 这种纯粹的爱, 是“心灵的爱情”, 他后悔没能及早领悟, 可惜为时已晚。总体而言, 于连太年轻, 还处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 这一个年轻蒙昧心灵走向虚伪的过程, 也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他自己在矛盾和彷徨中一直没有找到归宿。
杜洛瓦一直非常自信, 他要的就是金钱地位, 为了这个目的, 他不择手段。杜洛瓦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优点去利用可以利用的所有的人, 他的成功几乎完全是靠女人, 但是他对任何女人都没有真正的情感, 只是为了情欲和利益的要求, 他认为“所有的妇女都是跑街的姑娘, 应使用她们, 对她们绝不可真心对待”。他身无分文时, 照样喝酒嫖妓, 甚至和妓女讨价还价, 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第一任妻子写成的, 他利用妻子巩固在报社的地位, 建立人脉, 但是在妻子阻挡他的事业之时, 他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 并且不惜损害妻子的名誉, 捉奸在床, 把自己扮成受人怜悯的形象, 从而顺利追求金融家的女儿苏珊。他为了最直接最快捷地获得名利地位, 抛弃情妇, 娶情妇的女儿为妻。他从没有对谁专一, 平时总有不止一个情妇, 为战友戴上绿帽子还洋洋得意,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乱伦, 在为恩人守灵之夜向恩人的妻子求婚, 根本没有道德底线。他的第一个情人是德马雷尔夫人, 第二个情人 (第一位妻子) 是玛德莱娜, 第三个情人是瓦尔特夫人, 第二位妻子是瓦尔特小姐, 他对她们或者有喜欢, 尤其是年轻女子, 主要是建立在情欲基础之上, 其他的就是利用了, 他的喜欢从来不与利用相违背, 该欺骗的欺骗, 该抛弃的抛弃。瓦尔特夫人自己出一万法郎, 为他买公债, 能挣七万法郎, 他本来是拒绝的, 但是很快答应, 后来看到一只价值一千八百法郎的怀表, “心里一阵高兴”, 想到能把它买下来了, “他又盘算用七万法郎还能干些什么事”。他在同一地点约会瓦尔特夫人和德马雷尔夫人, 终于让后者戳破, 却一点不着急, 知道她会原谅他的。如果利益和情人冲突, 他首选的是利益。为了娶苏珊, 隐瞒德马雷尔夫人, 抛弃瓦尔特夫人, 用无耻的手段揭露妻子的隐私。其实他早就知道妻子的私事, 却只在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他卑鄙无耻, 铁石心肠, 自私虚伪。在两个报社相互攻击, 他不得不与路易朗格拉蒙决斗时, 显示出了一些怯懦, 但是开完枪之后, 立刻伪饰:“我一点也不紧张, 毫不紧张。你们大概看得出来吧。”杜洛瓦有一个优点, 就是能够适应社会, 他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很强。与于连的反抗不同, 他完全顺从, 从一开始, 从外派记者的小伎俩到为了改变身份地位, 依附权贵, 他甘心当权贵的走狗, 同流合污, 甚至最后成为其中佼佼者。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 他就变成什么样的人, 在扭曲的社会, 他卑鄙无耻、狡猾虚伪, 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于连对女性有爱情的希望;女性只是他成就事业的铺路石。于连有对尊严的坚持;他却毫不顾忌。于连虽然知道金钱的好处, 却厌恶金钱, 他更想得到的只是荣誉, 有着贵族的气质;他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欲望。于连太年轻, 还太稚嫩, 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却心狠手辣, 唯利是图。
于连和杜洛瓦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和性格, 两人本身懦弱对比果决, 残存良知对比冷酷无情也决定了最终的不同的结局。两人其实都是可悲的, 因为地位低下, 要爬进上层社会只有依靠权贵。19世纪的平民除非道德沦丧, 不择手段, 狡诈虚伪, 是不能爬上金钱和权力的金字塔尖的。这里于连的顿悟和最后的反抗使他成为悲剧的英雄, 虽然看来杜洛瓦是成功的金钱地位权势皆有, 可是他这样的人实际上却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产物。
参考文献
[1]莫泊桑.给《漂亮朋友》的批评者.专栏文章集, 第3卷.
[2]姚亚波.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06) .
[3]李涛.异化与拯救——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看《红与黑》、《高老头》、《漂亮朋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01) .
人生等待如此的结局散文 第2篇
静静等候,花开的季节,呼吸初春的香;默默无语,散落的雨滴,绽放绚丽的光;朝朝暮暮,迟迟不至,抬头望天,留下的只是无情的泪,冰冷的心,温存,许久不见的过客,留宿的美丽是否还缺滋润的哺育,长大,长大。题记
烟雨朦胧,推开旧日的窗,外面的风依旧微微喘息,天好像也哭了,没了断流,窗边的花草,好像喝醉了的人儿,泛着红,害着羞,接受着雨水的爱抚,像初经恋爱的情人,那般纯真。
步履迟迟,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在忙碌,匆匆而过,没有了停留,绣着风里泥土的气息,感受着刺冷的风,世界好像突然都静了,宽阔的大街,上班的人群,嬉闹的孩童。一切似幻,一切似梦,转眼,世间好像所有人都很忙碌,就只有我一个闲人,还在十字路口看着手表上的指针,一秒,一分,慢慢地转动。好像在等什么人,迟了吗?我不禁微感烦躁。
也许红绿灯下的人儿,便是我要等的人吧,那欢快的笑容,大手牵着小手,如此悠闲地欣赏着繁华,平安,健康。在这里,金钱反而落了下层,那泛着的光掩盖不了火热的心。我嘴角带着笑意,静静地等着,不愿发出一点声音,怕这温馨的美好掉下一块不该有的孤寂,一圈圈,一阵阵,泛着波浪,似水中花,井中月,消失眼角。
冬天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心里哭了,酸痛还会走吗?嘴角笑了,心里真的真吗?也许生生世世,也许海枯石烂,也许天长地久,我们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也许是一只蝴蝶,一颗微草,一滴泪珠。不管我们怎么变,世界怎么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一颗等待的心,充满希望的眼神里折射的是智慧的光,是春天的花,是醇香的`酒。
累了,累了,我等的人始终还没搭上末班车,天也快黑了,黎明前的黑暗,有点儿冷,却似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人的另一面
红灯酒绿,每天的奔忙,不知疲倦的工作,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不知何时我们麻木了,不知脚下的路通向何方?是摇摇直上?还是直转而下?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幸福究竟是什么?
看着电视,吃着晚餐,从早到晚的期盼终于迎来了傍晚,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思想,随意的支配自己的身体。这又是一个新年,却已没什么感觉了。有人说,我们的一生都在等待,都在追求,都在嗷嗷待哺。等待幸福,追求名利,哺育子女,转身回首,才发现一辈子好像已经快走完了,眼睛也越发模糊了,手脚已不再灵活了。牵手老伴,原来这里也有幸福,就像夕阳,从东方升起,到了正午是最耀眼,让人无法逼视的,却终究要日落西山。就像我们人一样。人生就像是一杯酒,芬芳酝酿,想要调出一杯美酒便需要你用心去照料,用情去感悟。
张学良七个弟弟的人生结局 第3篇
张学良的七个弟弟分别是张学铭、张学曾、张学思、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张学铨,在激荡的岁月里,他们有的留在了大陆,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则远赴美国,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 2001年,张学良病逝,是他的兄弟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人。
二弟张学铭
张学铭是张家的二公子,国民党中将,是张学良的同母兄弟,字西卿。東北讲武堂毕业。1919年毕业于日本步兵专门学校,曾任驻日使馆见习武官。1929年回国,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旅居欧、美、香港。
1941年香港沦陷被迫返回内地,1943年曾被迫接受汪精卫政权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未被追究,任国民党政府东北长官司令部参议室参议,东北行辕参议室副主任、总参议。
建国后,历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长、顾问,民革第五届中央委员、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员。“文革”中遭迫害入狱,1973年平反。张学铭是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1983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
张学铭是公认的美食家,对各大菜系很有研究,所以居所内的餐厅,无论从装修还是实用上,都很考究。张学铭任天津市长期间,他最出色的政绩就是有效地处理了“便衣队”事件,平息了日本人挑起的争端,使日本进军华北的步伐放慢。
张学铭的夫人朱洛筠是北洋总理朱启钤的六女儿,也就是他哥哥绯闻女友朱五小姐的亲妹妹。
三弟张学曾
张学曾是张学良的三弟,张作霖被炸身亡时他也在火车上,但因去了别的车厢而逃过一劫。张学曾少年时候顽皮捣蛋,据说是帅府中惟一敢当面向张作霖提要求的人。张学曾成年后,曾在北戴河交了一个外国女朋友。这事被许夫人知道后,大为光火:“混账东西!一个堂堂中国人娶个外国女人,成何体统?”许夫人命张学曾跪在地上,拿起鞭子就抽,还把他绑起来,交给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张学铭处理。
张学铭不知如何是好,又交给张学良处理。张学良对这事哭笑不得,只能对老太太好言相劝。西安事变后,张学曾先后赴日本、英国留学,后又定居美国,在联合国工作。他共有二子一女,均在美国。
四弟张学思
张学思1928年入奉天同泽中学读书。1931年初到北平入私立汇文中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3月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9月经长兄张学良介绍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预备班学习。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思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不久获释继续学习,1937年初毕业后到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任见习排长、上尉参谋。受中共组织派遣,曾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联络东北军将领,为争取释放张学良进行活动。1938年10月到延安,后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起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直属二队(亦称东北干部队)队长。1940年率队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任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参加了冀中区1941年春季、秋季反“扫荡”和1942年五一反“扫荡”、威县掌史村突围战。1943年起任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参谋处长。1944年调任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了平西地区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曾任东北大学校长,并受命创建海军学校,1958年,张学思从苏联毕业回国后任海军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
“文革”中,林彪一伙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张学思逮捕关押。1970年,张学思病情恶化,当周恩来看到张学思的病情报告时,立刻批示:“要告诉医院,设法进行抢救,如果他们力量不够,可以请301或其他医院一块儿进行抢救。”周恩来的批示尽管以急件下达到医院,尽管医院领导和医生及时进行会诊并提出多种治疗意见,但由于张学思被李作鹏一伙折磨得病情太重,再加上他们的抵制阻挠,还是于1970年6月29日含恨离开了人世。
五弟张学森
张学森是张学良的五弟,从小十分淘气。八九岁时他见父亲及家中大人及客人每从仪门走过,仪门的卫兵总是立正敬礼。他觉得好玩,就在仪门那儿来回跑。一日,小学森故意将卫兵的枪碰倒了,枪刺把他的脚面划破点皮儿。小学森耍赖骂卫兵,没想到惊动了父亲。张作霖问明情况气得脱下军鞋,将小学森摁倒在仪门,当着卫兵的面狠狠地用鞋底抽了他一顿,并当场让他给卫兵道歉。因为张作霖爱子但不袒护,后来有人也称仪门为“教子门”。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森离开沈阳寓居天津,后又留学美国学习航空,学成后在台湾工作。张学森是兄弟中与张学良关系最密切的。其女儿张闾蘅被张学森委派,长期在张学良身边,照顾张学良。他曾得到邓小平与杨尚昆的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
六弟张学浚
张学浚1922年出生,肄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在国民党军统部门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迁往台湾,1973年在台湾去世。
七弟张学英
七弟张学英新中国成立前去台湾,后因贫病交加在香港去世。
八弟张学铨
学铨刚出世,张作霖就接到前线打来电话说,郭松龄已被处决。张作霖十分高兴,一拍大腿,就给学铨起了个小名,叫“太平郎”。“九·一八”事变后,随母迁居天津。1943年后由天津到东北解放区。营口解放时进城,在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退职回天津。1960年经周总理批准由天津市安排在55中学工作。曾任天津区政协委员,爱人马蕴兰在先锋幼儿园工作,生一女名闾琪,在天津十二幼儿园工作。 1991年6月5日学铨夫妇携女儿来帅府参加张学良90寿辰庆祝活动,并赠寿联四幅。1996年张学铨去世
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局 第4篇
2、人生,就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好演员,无非是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同。有名角,也有丑角,有正面,也有反面,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有幸福同时也有痛苦,有欢乐就会有悲伤,有情感就会有烦恼,有得到更会有放弃,有希望就会有失望,还有,很多、很多的无奈、无奈……
3、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牵着一双想牵的手,一起守候寂寞孤独;就是陪着一个想陪的人,高兴时一起笑,伤悲时一起哭;就是拥有一颗想拥有的心,重复无聊的日子不乏味,做着相同的事情不枯燥……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我们就会幸福,幸福就在当初的承诺中,就在今后的梦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