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小说”(精选3篇)
日本“私小说” 第1篇
第一次读梶井基次郎的短篇小说《柠檬》, 由于题目的吸引, 该作品取材于日本大正8年至13年【1】春天期间作者在第三高等学校彷徨不安的生活, 它将青春期的不安与颓废的心情凝聚于一个柠檬之上, 表现出一种瞬间微妙的紧张心绪。该作品在发表当初及作者离世后一段时期, 日本文学界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类型的定位。1978年日本有精堂出版的《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梶井基次郎・中岛敦》一书收集了不少梶井基次郎相关的评论。稻垣达郎认为他的小说是最为纯粹且非现世性的私小说, 而矶贝英夫则表明《柠檬》与自然主义倡导的私小说是不相同的。此外, 伊藤整等学者也将梶井的小说看做“私小说”, 这一观点一度比较盛行。由此可见, 在《柠檬》的定位问题上, 日本学术界尚未统一。本稿试以傅羽弘·覃霄的《柠檬》日汉对照读本为蓝本, 探讨该作品是否为私小说的问题。
1、从表面看《柠檬》
日本文学评论界大多把梶井基次郎文学看成私小说, 相关的论述似乎也比较合理, 那么梶井的代表作《柠檬》, 是否也具备一些私小说的特性呢, 以下将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1.1、唯一主人公“我”及对无生命事物的关心
开头文“莫名的不祥之感像一块巨石久久地压在我的心头”, 引出了唯一的主人公“我”。其后作品围绕“我”展开了相关描述。全文洋溢着“我喜欢…”, “…令我…”, “对我…”、“我的…”等以“我”为中心的表述, 让读者感觉作者就是在写“我”自身的所见, 所感, 所想, 也就是说, 作品就是透过“我”这扇单一的窗户记录作者自身的生活。与此同时, 作者只关注非生物的东西, 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下面试引用译文加以分析。
“不知何故我容易被外表寒酸却又美丽的东西所吸引”;
“有时还能碰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向日葵或美人蕉”;
“我还喜欢那个叫烟火的东西”;“我还喜欢那种在表面锤出鲷鱼或花样凸纹的玻璃弹珠, 也喜欢那种有孔玻璃珠”;
“在生活尚未被腐蚀之前, 我喜欢的地方, 例如丸善”;
“此处是我所知范围内, 最让我喜欢的店”;
“我很喜欢那个柠檬”……
由此可见, 作者对“外表寒酸却又美丽的东西”、“烟火”、“玻璃珠”、“丸善【2】”、水果“店”、“柠檬”等一系列无生命的事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也如实描写出“我”的内心感受, 而“我”就是作者本身, 这点正好跟私小说的特征一致。
1.2、过多使用指示词&杂乱无章的描写
作品多次出现日语指示词“コソア” (这, 那) 。“这种街道”、“那个叫烟火的东西”、“那幽邃凉味” (玻璃珠) 、“那样执拗的忧郁”、“那单纯的冷感”等等, 约有几十处。这种指示词的多次使用, 给人一种作者是在和某位好友, 或者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 吐露心声的感觉。这也证明了该作品记录的是作者亲身体验, 内心亲身感受的事情。
另一方面, 作者在描写自己经历并没有按某种顺序来写, 他先从“不祥之感”入手, 描写自己喜欢的后街窄巷、离开京都的错觉、然后突然描写自己喜欢的烟火、玻璃珠, 进而描写过去喜欢的丸善文具店、水果店以及在水果店见到柠檬的情景及再次踏入丸善的过程等, 似乎只是在罗列一些关联性不太强的事物, 描写方式比较随心所欲, 和意识流风格有些相似。
从以上分析来看, 作品只有“我”这唯一主人公登场, 行文夹杂了很多指示词, 且顺序杂乱地描写了一系列无生命的事物, 这说明文学评论界将其看做“私小说”其实并非偶然。
2、从内在看《柠檬》
以上仅仅从该作品的结构及表现内容方面分析了《柠檬》确实具备私小说的某些特质, 但单凭这一点就断言它是私小说, 也未免有失偏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这种观点正确与否, 从本质而言, 反对主张《柠檬》是私小说的证据似乎更有说服力, 以下试从2方面继续对作品进行考察。
2.1、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
作品多次出现如“焦燥と言おうか、嫌悪と言おうか” (是烦躁还是厌烦) 、“~いけなかった。~いけないのではない。~いけないのではない” (…难耐, 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 , “~たり、~たり”、“~とか、~とか”【3】等并列句型。而且有很多如“~旅館の一室。” (~旅馆某一隅) 「~蒲団。」 (坐垫) 、“~枯れすすき。” (枯芒草) 、“~香水瓶。” (香水瓶) 等以名词结句的句子。作者对诸多事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且巧妙搭配, 如诗如歌般娓娓道来, 那种敏感而微妙的心情让读者感同身受。不仅如此, 作品还描述出五颜六色的美丽景象。如红、紫、黄、青色的烟火束, 琥珀色或翡翠色香水瓶, 色彩鲜艳的水果, 特别是宛如从柠檬黄的水彩中挤出又将其凝固的单纯颜色的柠檬, 以及金灿灿的炸弹般的柠檬等——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彩的、与现实不一样的充满幻想般的世界。正如矶贝英夫所说, “可以说作者要实现的是从一种倦怠不堪的心情中激发某种诗性的瞬间紧张感, 从而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各种杂音剔除掉。这里也可以看做是从散文的散到诗歌的聚迁移的过程。【4】”作者用简练, 富于散文诗美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心象风景, 从而呈现出一个诗性的、幻想性世界, 这跟私小说追求的朴素的现实信仰是有区别的。
2.2、知性素材及虚无观念的存在
“莫名的不祥之感像一块巨石久久地压在我的心头”——“而我, 总是在这种状况中, 享受着现实中的我迷失于其中的那种乐趣”——“那样执拗的忧郁, 竟然会被这么一个小东西所化解”——“这正是所有真善美的东西所换算而成的重量”——“可是, 不知为何, 原本充满胸怀的幸福感觉竟逐一遁逃”——“忧郁又再度笼罩过来”——“我是一个在丸善书架上埋伏了一颗金灿灿的炸弹的恶汉”——“那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丸善一定会粉身碎骨吧”——作者这样的内心变化, 可以看出该作品的主要素材是把一颗柠檬当作所有真善美的东西所换算成的重量, 与“始终压在我心头的不祥之感”相对立, 这是非常富于睿智和深刻寓意的象征手法, 而私小说的素材一般直接照搬日常生活, 从这点来看两者也是截然不同的。
再来进一步分析以上引用的内容。各种各样的事物 (心情) 此起彼消, “我”的心境由暗到明, 再到暗, 再到明, 不断变幻着, 这些变化的根本在于“虚无”二字。手握柠檬的“我”“满怀骄傲”, 走进“平时避之惟恐不及的丸善”。但是, “忧郁又再度笼罩过来”。这个时候, “我”的眼前, 现出的是虚无的身影, 而金灿灿的柠檬, 正是虚无本身。这种虚无, 是生活被腐蚀的“我”的哀叹, “柠檬”好比真善美的化身, 让“我”安宁闲适, 是“我”以前一直茫然追寻的东西。而现实存在的“丸善”是一个卖雕花玻璃器皿及洛可可式香水品、烟管、小刀、香皂、香烟等进口品的商店, 象征着日本近代知识文化的沉重感。正是这种日本近代文化沉重感压抑着我这个充满“疲労”、“倦怠”心情的青年。拥有“单纯的冷感、触感、嗅觉与视觉”的“柠檬”就是挽救“我”的力量, 甚至可以说象征着一种反抗现实世界的力量。由此, 作品围绕“柠檬”形成2个主题。一个是表面主题, 即像埋一颗炸弹般将柠檬放于丸善的书架上的行为, 另一个是暗示这个动作背后所隐含的虚无主义, 这是内在主题, 只是这种虚无的观念被抽象成作者的感受了, 这种象征含义的存在也是私小说中看不到的。
3、从梶井基次郎本身来看
作者梶井基次郎1901年生于日本大阪, 1919年就读第三高中, 学校寄宿生活中他认识了中谷孝雄、饭岛正, 开始迷恋文学, 并十分仰慕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知名作家, 于是下定当作家的决心, 并于1924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当时日本文学的风潮表面上是无产阶级派和新感觉派的对立, 实质上潜藏的是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等创立的艺术派及志贺直哉、武者小路实笃等确立的写实性质的白桦派的角逐, 可以说梶井基次郎的作品能看出很多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和启发。身患肺结核和神经衰弱的梶井基次郎一边学习白桦派志贺直哉的私小说的艺术形式, 一边接受芥川文学的影响。作为一名有发展潜质的青年, 他经历了苦难的求学历程, 创作出《柠檬》以及很多描写生之不安・生存之不安的作品。这些也可以说是近代日本的悲壮青歌。
矶贝英夫评价道, “梶井确实是有意在学志贺直哉, 但同时他的文学显然有超越志贺直哉的一面”, “……強强烈的分析性地自我剖析……敏锐的、能动性地感受力、幻视术——这些都是志贺所没有的【5】”。他长期受病魔折磨, 在绝望与不安定中生活, 对于自己的青春不免发出各种哀叹和伤感, 从而丧失人生的斗志。但是, 热衷于文学的他又对美充满着憧憬, 于是他看透现实, 寄托于虚无之物, 在时代的黑暗和不安中不断追求自己简单的幸福。他往往神经过敏和倦怠懒散, 于是在实与虚的交织中将青年的不安和苦闷吐露于作品之中, 初期的代表作《柠檬》就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4、结语
梶井基次郎的《柠檬》在发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他去世后才被广泛关注, 甚至多次被选录到日本高中教材中。他英年早逝, 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 《柠檬》之外还有《在有城楼的城镇》、《冬日》、《冬天里的苍蝇》、《悬崖上的感受》等等作品。笔者主要从《柠檬》本身的表现形式、选材及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尝试得出了其非私小说的结论;本文的考察方法和分析过程尚存在诸多不足, 今后还需要结合作者其他的作品及与作者同时代作家的相关评价全面地进一步探讨其文学上的定位问题。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梶井基次郎中島敦》 (C) 有精堂1978年
[2]、国文学解釈と鑑賞<至文堂> (C) 1989年6月号
[3]、国文学解釈と鑑賞<至文堂> (C) 1995年1月号
[4]、徐磊.谈《柠檬》的艺术技巧.日语学习 (J) 2003.7
[5]、吴鲁鄂.日本文学教程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6]、吴鲁鄂.日本短篇小说作品选读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日本小说读后感 第2篇
有人可能会问“梦想是那么沉重的东西吗?”,是的,梦想本应该是跟沉重一词无缘,不过在《虫之歌》的世界里,各人的梦想就如千斤重了。他们当中有被趁称为“附虫者”的一群少男少女,在吞噬自己梦想的“虫”面前,表现出了千百种态度,有好像郭公那样直指“原始三只”为结束一切而战斗的,也有如利菜那样没有看清真正的敌人不过也为守护自己的梦想而耗尽心力地战斗的,当然也有浪费自己的梦想而被自己的虫吞噬的人……
现实的梦想没有这样沉重,不过也能把许多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实虽然没有“虫”,不过各种各样的事物依然会在这里或那里成为梦想之路的绊脚石,可能现实中的“虫”就是名为生活的现实吧。
《虫之歌》是一部写得比较有特色的小说,无论是正传和前传,作者通过讲述各个角色背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特别是前传BUG系列,虽然有点拖主线剧情的嫌疑,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小说。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第3篇
关键词:私小说;“自我”;继承
私小说始于明治末期,成长于大正时期,一诞生于文坛就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在文坛迅速占于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受到大众的喜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私小说很好的阐述了日本文学中的“自我”。本文拟从私小说对本国古典文学传统中“自我”的继承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两方面解读私小说中的“自我”,以求抛砖引玉。
一、私小说中“自我”的源头
在日本文学史上,作家在实践上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日本传统的“私小说精神”。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中,私小说精神在欧洲自然主义的同化与被同化过程中起到了内动力作用,从民族文化内部促成了私小说的产生。私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就其本质而言,是觉醒的“自我”在文学中的直接体现。19世纪末,日本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日本人发现了“自我”,并使之成为私小说的基础。虽然这种觉醒的“自我”受到社会的压制,刚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有诸多的合理性,所以很多人并不反抗社会,只是把压抑的痛苦隐藏在心里,或是转移到其它的方面。私小说与社会没有对立的意识,读完私小说只是感觉到作家本身在觉醒后满足不了的孤独和忧郁。这种被压抑的“自我”从日本古典文学中可以找到最初的源头。
二、私小说对古典文学中“自我”的继承
古典文学中的“自我”的具体体现有真实性和超社会性两大传统。真实性的传统是日本最古老的文学传统,和歌、俳句、日记等这些日本所特有的样式中都可以找到“真实”的影子。日本民族从来都重视真实的追求,在日本人看来,人的内心的感情是别人描述不出来的,只能信任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民族心理在近代文学作品中反映了私小说追求真实的创作主旨。同时,也正是追求真实这个原因,私小说的题材大多都是取材于身边,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中,这样就使得作品与社会脱离开来,超社会性是追求真实性的必然结果。日本最古老的诗集《万叶集》是这两大传统的源泉,《万叶集》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歌人把自已的感动真实地表现出来。日本的古典文学,对政治没有兴趣,反而对自然很有青睐,因此缺乏社会性,其后的文人继承了这个传统。小泉八云就认为,诗人对社会生活接触地越少对他的艺术创作越有利,武者小路实笃也说过,文艺可以与社会无关,但不可以与人生无关。从这点来看,这种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日本文学的内向性是排斥与社会的联系,探求人的内心活动,特别是表现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所以私小说大多都以家庭生活和身边的琐事为素材,丝毫不触及外部的世界和社会问题。真实性和超社会性,也就是古典文学中的“自我”为私小说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三、时代背景对“自我”的影响
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一些作家思想不能独立,把视线放到个人的生活空间、潜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他们写平凡的个人生活,描述自身琐事,以自己的私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正是远离社会现实的表现。岩野泡鸣的《耽溺》充满了颓废、放浪而又无奈的情调,主人公田村义雄是一名剧作家,与女艺人吉弥相恋。当时义雄已有妻室,而吉弥也有男友,义雄把在颓废中的放浪当作自己的自豪,为了寻求更强烈的刺激,义雄冷酷地抛弃了吉弥。在这部作品中,岩野泡鸣把自己野性的兽行暴露地一览无余。他曾明言,《耽溺》就是原封不动地写了自己的实际经历。“自我”是私小说创作的基础,离开了“自我”私小说就无法存在,古典文学中展现的“自我”孕育了私小说作家追求的“自我”,为私小说奠定了基础。
私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力地抓住的读者的心理,在日本繁荣了近半个世纪,把日本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私小说的“自我”使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日本开花结果,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展示出古典文学的魅力,又可从中读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探究其蕴含的“自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日本文学的特质,从而更深刻地研究这个民族背后沉淀的文化和历史。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8.
[2]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宋再新.日本近代百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