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活动(精选12篇)
任务型语言活动 第1篇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居于指导地位。在语言学习中, 听是吸收、巩固语言知识和培养说、读、写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听力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吸收, 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及实际能力培养的水平。
1 任务型语言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将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任务, 当任务完成后, 教师才与学生讨论语言的运用过程, 并对使用不当或错误给予恰当的建议或纠正。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英语的教学目标被整合到了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活动中, 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该方法是由交际法的强交际观演化而来的,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Jane Willis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分为3个阶段:前任务 (Pre-task) , 任务环 (Task cycle) 和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在前任务阶段, 教师导入主题和任务, 激活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指令以及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任务环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完善语言的机会。在语言聚焦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目的是突出任务环阶段所出现的语言特征, 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处理语言意义后集中到语言形式上, 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如下图:
在具体的听力课堂中, 这三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听前 (Prelistening) , 听中 (While-listening) 和听后 (Post-listening) 。
在传统的听力课堂, 教师通过解释生词、介绍背景知识、放录音、核对答案, 最后回放录音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 使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听力习惯。这种纯粹的测试教学使听力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感情压抑, 反应冷漠, 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听力学习的兴趣, 而且阻碍了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听力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实现任务目标, 感受成功。
2 实施方案和步骤
以《大学英语听说》第三版Book2中第七单元的“A Conversation:Where Are You Going to Spend Your Holiday?”为例, 课堂活动可以这样设计:
听前:
1) 给学生播放一首“Summer Holiday”的歌曲, 并引出此单元的话题“Going On Holiday (度假) ”。 (2分钟)
2) 询问学生:“如果可能的话, 你们计划去哪里度假?为什么?做计划的时候, 要考虑哪些因素?”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 让他们讨论, 并让每组选1个代表在讨论后做汇报。此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词汇和表达。 (4分钟)
3) 每组的代表发言。与此同时, 教师把每组学生用到的较好的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 并适时地引出“a round-trip ticket” (来回车票) , “board” (寄宿) , “boarding house” (供膳宿的住处) , “hesitate” (犹豫) 等词汇。 (5分钟)
听中:
1) 让学生听录音材料。听第一遍时, 让学生听大意, 并根据听到的内容做第一大题:选择题。 (2分钟)
2) 点3名学生做这3个选择题, 尽量点那些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 (1分钟)
3) 让学生再听一遍录音材料。听第二遍时, 做课本上的第二大题:判断正误, 并让他们把听到的句子写下来。 (3分钟)
4) 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进行讨论, 交流他们所听到的句子, 并进行判断。每组仍由1个代表说出他们的答案。 (3分钟)
5) 再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材料。听第三遍的时候, 让他们着重听前面两遍没听到或不确定的内容。 (2分钟)
6)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更正, 并给出正确答案。 (1分钟)
听后:
1) 让学生模仿听力材料, 编一段Bob和妻子之间的对话, 表达Bob想去度假的愿望, 并建议妻子不要考虑得太多, 也不要放不下家里的事情, 最终同意一起去。每组由2个同学进行汇报。学生编对话的时候, 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对学生进行监控和指导。 (4分钟)
2) 每小组的代表呈现对话, 教师给予评价, 并让学生自己选出编得最好的一组。 (3分钟)
3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可能每个组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组整体水平较高, 而有的组学生基础都不太好。因此, 分组的时候要尽量使各组的水平相当, 注意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每组的分配。
在回答问题时, 可能每个组总是那一两个积极活跃的学生起来回答。因此规定1个学生起来回答的问题不能超过2个, 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Willis, J.A.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 1996.
[2]董亚芬.大学英语听说 (第三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东方哲学观 第2篇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一倡议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观是一大挑战.本文在阐释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后提出任务型教学所蕴涵的教育哲学观是对人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全面关注,是一种基于全人视野下的新的英语教学途径.
作 者:张军广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B0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全人教育 教育哲学观
任务型语言活动 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设计
一、引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于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国外,国内的外语教学界开始有意识地介绍、研究、实践任务型语言教学从上世纪末开始,后来这一教学途径被对外汉语教学界注意,国家汉办2008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已经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这部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任务型教学在汉语教学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再停留在介绍、讨论阶段,而进入广泛运用、实施的阶段”。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基于任务的教学途径,它将任务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本文研究分析的正是对外汉语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二、任务的定义
对任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纷纷给出过自己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Long任务是为自己或为他人而承担的工作,有偿或无偿,包括粉刷篱笆,给小孩儿穿衣服,填表格,买鞋,定机票,从图书馆借书,参加驾驶考试等等,换句话说,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游戏中做的事。
Numan把Long的任务称为“目标性任务”或“真实世界的任务”,这类任务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在现实生活中最终要做的事情,是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此外,Numan认为还有“教育性任务”,指课堂上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不是操练语言形式上。
Bygate、Skehan、Swain给任务的定义是,任务是一种活动,受到学习者选择的影响,而且根据学习者的理解,可以有变化,在任务中,学习为了某个目标,需要使用目的语。
Willis给任务的定义是,学习者因为交际的需要,为达到某种结果,而使用语言的活动。
Skehan提出了任务应具备的特征。
国内学者对国外学者所给的定义已发表了不少见解,吴中伟概括了人们依据上述定义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活动能否被看为“任务”;程可拉在列举了国外较有影响的15条关于“任务”的定义后,认为有6个方面的内容是多数定义涉及到的:情景、活动、目标、结果、意义、语言。龚亚夫、罗少茜认为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马箭飞指出,任务指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让学生完成的语言活动,它不是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而是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的交际活动。我们认为吴中伟和程可拉对任务的把握较全面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笔者在这里阐述一下对任务定义的理解。目前,任务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任务是指那些只有为了某种交际目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才可以成为任务,这个任务的结果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狭义任务与语言练习有着严格的区分,语言练习的结果一定是语言的。广义任务在狭义任务的基础上将语言练习包括进去了,并将原本狭义任务的内容称为交际任务,语言的学习即为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学习任务学习词汇、语法等,学习任务的完成是执行交际任务的基础。
又有学者提出了真实任务和教学任务,真实任务是指现实世界里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打电话预定房间。教学任务是指为了培养学习者具有运用语言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而有意识设计的,与现实交际行为有不同程度相似的活动。真实任务和交际任务有时是合而为一的,如要求学习者向老师请病假,这即是生活中真实的也可以是课堂的一个练习活动。
笔者所理解的任务是狭义的,即为了交际目的而使用目的语进行理解、处理、生成、互动的活动才可称为任务,是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它以现实生活为模仿对象,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客观实际,以表达意义为中心而不是语言形式,它不包括语言练习,任务一定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衡量任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活动、任务和练习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这三个概念经常出现,是任务型教学的必需部分。“活动”原是交际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概念,被任务型语言教学所采用。活动是任务和练习的上位概念,通常说的任务活动和练习活动就是任务和练习。Willis任务型教学的活动类型有:前任务语言活动、任务活动、文本任务、语言练习活动,她的这一分类也体现了活动、任务、练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活动到底是任务还是练习,主要看它有没有真实的意义交流。练习主要是语言形式的练习,如替换、翻译、连词成句、用固定句式回答问题等。笔者结合魏永红和贾志高的研究成果,将任务和练习的异同总结如下:
有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关注任务和练习的区别,因为二者也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交替的,学生通过练习学习执行任务会用到的语言,又通过任务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笔者认为任务和练习关系很紧密,但正因紧密才更要区分二者,如果不给以关注的话,任务型教学也就失去它的意义和特色了。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设计任务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形成任务链。任务型语言教学里,每一课设计的任务都要形成一个任务链,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发展,难度上逐渐加大,所以设计任务时,要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如果某一课里,难以形成任务链,那就不要用任务型教学法,用传统的3P教学模式,即按教师展现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操练,学生产出会这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任务设计结合具体课型。通常一个任务并不是仅仅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里某一项相关,而是涉及多项,所有的创造型任务都涉及了听、说两项技能训练,所以要考虑这些任务用在什么课型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上各任务侧重点当然不一样,设计任务时要结合应用的课型。同一个任务目标,在不同的课型上,设计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如《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里的一个任务目标:能简单描述身高、体态,大纲设计的任务是“看照片,描述人物的体貌特征”,这个任务如果采用口头形式,可用于口语课,若采用笔头形式,则可用于读写课,当然也可用于综合课,如果改为:听一段关于一个名人外貌描述的录音,猜一下这个名人是谁,那么这个任务就用于听力课了。
3.任务操作形式要多样化。任务操作形式要多样,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形式单一,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任务操作形式多样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4.任务可操作性要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有班级规模的影响,所以任务的操作性要强,步骤繁简适当,占用时间不太长,简单易行。
5.任务要多采用小组互动形式。任务应多采用小组多人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各组员之间才有互动的基础。小组之内,各组员可以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以好带差,使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好的学生也避免了和全班同学及老师直接面对,有逐步锻炼提高的机会。学习者通过执行任务中的交流互动来锻炼使用语言的能力,由于双方的激发作用,各自都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照搬套用。同时互动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各方都可以从对方的言语中学到东西,通过意义协商,也可以对自己的语言做出及时修正,在互动中,参与者都会尽量模仿生活中真实交际场景进行会话。大纲里所有的创造型任务、交流个人经验意见任务和绝大部分问题解决任务都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完成,体现了互动性原则。
任务型语言活动 第4篇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原则,步骤,课堂实例,讨论
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基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 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Nunan认为,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 具有结构性, 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 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 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 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 在英语课堂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本学期区里和学校都纷纷开展了英语“同课异构”的英语课堂教学教研活动, 这无一例外地都在探讨“任务型”教学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也就是说,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多层次的任务, 营造多彩的任务执行环境, 给予学生充满情趣的输入,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活动任务来学习语言, 然后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目的。下面谈谈自己教学中运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体会和参与一节公开课的体会。
一、职高英语阅读课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新编职高英语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具有话题广泛, 信息密度高, 语言知识丰富等特点, 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由此可见, 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样理解阅读材料, 即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基于此, 职高英语阅读课的任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设计的活动应吸收全体学生参加, 而不仅是让能力和水平好的学生参加。因此, 我们就必须把活动设计为若干种形式, 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我们一些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很少把课堂里的学生看成是有生活经历、知识和看法的人 (a whole person) , 因此设计的活动就不大可能有意义、有目的地利用学生本身的有利条件, 不同的活动之间衔接性少, 显得支离破碎。
2.激励性原则。我们所设计的活动的结果应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因此我们的“活动必须具有的任务的结果”。这样才能确保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3.真实性原则。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 应该具有实际意义, 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际, 使学生乐于参与, 通过一系列任务的训练理解语言功能, 并能在交际中进行运用。
4.层次性原则。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 应当先输入后输出, 使教学呈现阶梯式层层推进。
5.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任务设计过程中, 学生应始终是主体, 教师只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输入课文的信息, 或把自己的思考结果或评价等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应努力做好教学中的铺垫工作, 通过引导, 启发和辅导等形式, 使学生不断思考, 归纳和总结, 最终获取新知识,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任务型职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Leading-in/Warming-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Pre-task (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 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就阅读课而言, 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 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 开展阅读材料的预热活动
(2) 学习新词生义, 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3) 埋伏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 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While-task (设计了数个微型任务, 构成任务链, 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1) 扫读———整体感知
(2) 略读———寻找问题
(3) 细读———审美提升
●Post-task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1) 阅读材料中基础知识的展示
(2) 评价
(3) 布置作业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实例 (以浙江省中职英语教材第三 册 Unit1 section C 为例)
任务:Popular Hobbies;
目标:正确朗读生词并掌握四会的单词;了解街舞和瑜伽这两种运动的起源、特点等知识。学习状语从句的结构, 句式和用法。
操作过程:
Pre-reading Stage (8 minutes)
活动1 Share two pictures about traveling during National Day
Q: I wonder what they are doing. Could you tell me?
They are t___. It’s their h___. I hate this kind of hobby.
With so many people around me, I can not b____ (呼吸) at all.
So during National Day, I just stay at home and watch TV. Watching TV is my h___.
(板书:traveling; hobby; breathe; hobby)
Q: So from these four words, could you tell me what the topic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经过图片引导和板书, 不难引出hobby这个话题, 也水到渠成地可以让学生讨论他们的hobby) 活动2 Let stu- dents talk about their hobbies.
Q: What’s your hobby?
Ask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dancing.
活动3 Play a video about street dancing.
(利用视频形式导入本文阅读)
While-reading Stage (27 minutes)
活动4 Read the Paragraph 2-3 and find out the infor- mation about street dance.
活动5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 Street dancing is energetic, exciting and full of strength.
2. Street dancing is popular among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3. There are formal rules in street dancing.
4. There are no formal rules in street dancing.
5. Dancers have their own but different styles.
(从第三题中引出街舞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舞者有自己的不同风格)
活动6 Figure 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Read Para.1 and tell me the function of it.
What'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ost-reading Stage (10 minutes)
活动1 Retell the text
Hobbies offer enjoyment, friendship and knowledge. The following are two types of popular hobbies.
Street dancing is very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It was created by American black teens in the 1970s. Now more and more teens are into this energetic and exciting dancing.
There are no formal rules in street dancing. Dancers have their own but different styles. Street dancing is also a kind of strength dancing, because sometimes it requires you to support yourself upside down with only one hand.
Yoga came from India.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5000 years. When you practice yoga, you should focus on your breathing and movements. Then you will feel happy and relaxed.
活动2 Pair work
Discuss with your classmates and translate the text into Chinese.
活动3 Play a video about yoga (利用视频形式导入文本阅读)
活动4 Read the Paragraph 4-5 and find out the infor- mation about yoga
活动5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 There are formal rules in yoga.
2. Yoga is popular among both the young and the old.
3. Yoga is energetic, exciting and full of strength.
4. Many ladies practice yoga, because it can help them relax and keep fit.
5. You can practice yoga anywhere with rock music.
(引出关于瑜伽类型的扩展知识)
Pregnant woman yoga (孕妇瑜伽)
Double yoga (双人瑜伽)
Relieving yoga (舒缓瑜伽)
Parent-child yoga (亲子瑜伽)
High temperature yoga (高温瑜珈)
四、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阅读课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教学中, 我发现任务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从平时课堂观察看, 学生自信心十足, 课堂思维活跃,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 合作意识较强, 口语表达能力强。我认为, 取得如此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任务型教学体现了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 改变了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真实、有趣、有意义的任务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2.任务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和应用 英语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进行语言习得, 使学生有话可说。
3.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 而且是一个集思广益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其智力水平。
4.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标准, 并使其 产生成就感, 可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动力。
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相对的, 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任务型教学毕竟是一种尝试, 难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结束语
外语教学中不存在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教学模式, 英语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注意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同时, 笔者在平时运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既体会到学生学的快乐又轻松, 又体会到自己教得轻松又实在。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TBLT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2年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初探 第5篇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初探_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通过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特点的阐述,提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英语教学、活动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task),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自己站起来走路”。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1、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真实的交流,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务型练习才会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
2、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因为真实的场景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约束地真正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大胆地运用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学是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
3、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task),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4、具有师生角色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5、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效果是让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投入到自觉的语言实践中去,以完成各项任务而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
1、任务的设计要有兴趣性、真实性因为学生兴趣与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活动根本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例如:学习JEFC Book II Lesson23Who has the coin’教师可创设如下活动:(1)简单介绍游戏规则,同时处理新单词和词组。(2)在教师指导下做游戏。(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游戏的规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通过亲身参与活动,通过描述游戏规则,使其口头表达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又如:在学完unit10TheSwedishRockBand后,可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名为MY favorite pop singer的文章。要求文中包含如下信息:Who’s he/she?Where’s he/she from?When and where was he/she born? When and where did he/she give his/her first concert?Why do you/like him/her? Which of his/her songs do you like best?
2、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任务越容易,参加任务的人就越多,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就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刚开始设计的任务应稍微简单些,让大部分学生都容易参与进来。随着任务的渐渐深入,学生对任务信息的了解不断增加,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如JEFC BookI Lesson74,可设计如下任务:(1)让学生看投影片2分钟,然后关投影,让学生说出画面中的food, drink and fruit(2)Make a survey,问一个朋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然后给出调查结果。(3)假如你晚上邀请朋友吃饭,要去商店买食物、饮料、水果,据此编写一个对话。下面是一组学生编的对话:
SA: Can I help you?
SB: Yes, please.
SA: What would you like?
SB: I’d like six pieces of bread and some meat.
SA: Would you like sth. to drink?
SB: Yes. I’d like two bottles of coke.
SA: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SB: I’d like three kilos of apples and pears.
SA: Is that all?
SB: Yes. How much are they?
SA: Let me see. Er, 30yuan.
SB: Here’s the money.
SA: Thanks.
SB: Bye-bye!
3、任务的设计要有多样性语言交际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1)名片/地图式----例如在教学了JEFC Bookl Lesson120后,可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学了BookII Lesson28后,任务如下:画一幅自己居住地的地图,并编一个对话。
(2)辩论式----例如在学完BookIILesson30后,可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Is the business man good or bad?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S正:I think the business man is good because he has much money. He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He can buy many things. He can give much money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S反: I think the business man isn’t good because he is tired. He is dangerous. He is too busy to look after his family well.
(3)竞赛式----学生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完形容词后,可设计如下任务:a、在黑板上写10个形容词(应有明确的反义词),b、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对或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分别找出其反义词并写在纸上。c、把所找出的反义词都一一对应地写在黑板上,然后擦去原词,看谁先根据所找出反义词再恢复原词。又如:在学完“Come to the party”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各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备战工作,其中包括:给小组命名、选评委、制作记分卡、演练节目。采取传话、猜词、具体表演、疯狂操练、游戏时间等题目,让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4)写作式----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错误和语言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BookII Lesson46后,可设计如下天气预报,让学生写作:
成都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
时间
天气预报
温度℃
今天晚上
有雨,部分地区有大雨
2-9
明天上午
有云,风向偏东,风力不大
9-12
明天下午
晴天
12-16
(5)绘画式----例如:在教学了There be句型后,可设计如下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房间。
(6)表格式----例如:在教学了Family and Work后可布置如下任务:让学生建一个家庭档案
Family member
Name
Age
Job
Hobbies
(7)对话式----例如:BookI Lesson75,让学生看图编对话,下面是一组学生编的对话:
A: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B: I can see some bananas.
A: How many bananas can you see?
B: I can see three.
A: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there are four, the other one is in Polly’s mouth.
B: Oh, yes. You’re right.
4、任务的设计还应延伸到课堂之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任务型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展现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可组织英文歌曲、英文书法、英文手抄报、英文课本剧、英语晚会等多种活动。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才能达到交际效果。
2、教师应设计出各种使学生讲话的冲动及表达的欲望的活动。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空间,指导他们在有表达欲望的活动中得到结论。
3、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难合理。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任务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完成较难任务时对学生也不能使用母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讲英语。
4、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可用分小组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教师进行评价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完成任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要参考书目]
1、《走向世界英语能力丛书----教学新概念》,张锦帆著,重庆出版社
2、《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国际教育新理念》,袁益平著
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和探究 第6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教学设计;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71-1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定义
1.“任务”的误区。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做事就是完成任务,课堂上的随堂练习检测、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情景作文等可以归为任务的不同形式,显然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其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任务和练习(exercise),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目的不同,任务有交际的目的,用来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练习是为了检查,只是掌握情况,操练语言形式。(2)内容不同,任务有语境和真实的语言材料,而练习主要是句子和单独的语言知识技能。(3)形式不同,任务的完成是做事,有讨论和协商等,而练习主要是填空、改写、翻译等,只需核对检查答案。(4)结果不同,任务的结果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结果也不要求一致,但练习的答案往往是一致的,一般只有语言形式。
2.“任务”的正确定义。《新课标》将任务型语言教学付诸实践,明确指出任务是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的目的;真实的意义;涉及信息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通过做事完成任务;完成后有一个具体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生活任务都适合英语课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符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任务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如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使任务的形式更多样化,更精彩,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不是按照顺序和指令完成规定的语言点或语法项目,而是使用目的语言来完成一系列交际性任务,突出“做事”的原则。
(二)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有时为了巩固某个语法点,教师会编写一些语言材料,这不是真正的任务型教学所倡导的。真实的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小说、广播电视节目、广告、通知等,这些材料必须具备真实的交流意义,而非纸上谈兵。目前英语使用的教材多半是专家编写的,缺乏语言的真实意义,有的明显是中文的思维,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因此,任务型教学鼓励将真实的语言素材引进课堂,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
(三)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传统的语言教学,以操练语言形式为主,如练习特定的句型而进行的造句,复习某个语法点而进行的填空,情景作文等,这些传统的课堂任务忽视了语言的根本意图,即表达意义。真实的任务中,学生真的参与到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随着活动的发展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图。
(四)学生和教师地位不同。目前传统的课堂,还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操练相结合,从课堂的布局也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是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的的职责是设计任务,提供材料,提出要求并监督学生完成任务。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和协助者等,但绝不是主导者。
(五)鼓励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创造性。Words create Worlds. 简短的一句话却概括了语言的创造性,给学生设定好语言形式或语法点,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只要设定好语言目标,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监督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并不用关注和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给予语言的自由,从而创造性地使用目标语言来表达意义。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操作模式和步骤
任何语言教学思想和途径只有付诸实践才有真实的指导意义,如何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语言教学倡导者给出了不同的模式。Ellis(2003)在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将任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环节,目前比较认可的是Willis(1996)在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的任务前阶段、任务链阶段和语言分析阶段。
1.任务前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在这一环节老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说出一些与任务话题有关的词汇,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做导入。同时学生要有时间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引导他们熟悉材料,为下一环节做准备但不能花费过多时间。
2.任务链阶段。这一阶段有三个活动:做任务、准备报告、报告任务结果。为了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报告环节必不可少。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完成情况作出汇报,展示任务的结果。
3.语言分析阶段。完成任务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因此在完成任务和报告之后,学习者还要对目标语言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练习,完成从意义到形式的转化(language focus),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浅议任务型语言教学 第7篇
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任务型教学也叫任务型语言教学, 是英语术语“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中文翻译。从其名称可以知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是逐一学习各个语言项目, 而是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简单的说就是在“做中学, 做中用”。需要说明的是,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的途径, 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
2.任务的定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 任务 (task) 的地位举足轻重, 那什么是任务呢?任务就是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做的各种各样的事 (程晓堂, 2004:2) , 如购物, 乘车, 吃饭, 外出旅游等等。在课堂中, 任务主要指那些接近或者类似现实生活中的真事的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语言, 学习语言最后学会使用语言。例如: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问路这种情况,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模拟任务:学生A是新生, 刚来学校, 对学校环境不熟悉, 于是向学生B问路, 学生A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问, 学生B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回答, 在双方进一步的咨询和协商下学生A找到去某地的路, 完成问路任务。
二、任务型教学的来源
1.交际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交际语言教学始于20世界70年代, 其核心思想为语言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种思想是传统教学活动中不能实现的, 因此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什么样的活动最利于学生真实地表达意思 (而不是机械操练语言) 和传递信息 (而不是重复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 他们的答案是, 真实的, 互动的活动最利于学习者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 交际语言教学的倡导者开始把这种以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活动叫做任务。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 “交际热”逐渐降温, 但它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思想却被保留了下来, 其中就包括关于任务的思想。之前一些倡导交际语言教学的学者转而研究任务, 开始使用任务型教学大纲 (task-based syllabuses) , 任务型语言学习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和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teaching) 等术语。这一时期这些学者还撰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和著作, 任务型语言教学观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教学流派。值得注意的是, 任务型教学不是一个全新的思想和模式, 它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2.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二语习得研究者对任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始于Krashen的输入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 Krashen提出了输入理论, 他任务只要第二语言习得者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能成功习得语言。但随后与不少学者对这个理论提出改进意见, Swain (1985) 就任务要想保证成功的习得语言, 除了足够的输入外还应有输出过程。随着对输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Long提出意义协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所谓意义协商, 就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收语言和输出语言, 而是不间断的输入——反馈——调整——再输入——输出的过程中完成意义的接收和表达。接下来学者们发现交互过程有利于促进意义协商, 在此基础上, Long提出互动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意义协商的过程是促进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在寻找有利于意义协商的活动时, 他们开始关注任务及其他相关概念并开始系统的研究任务的类型和设计。
3.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方面, 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理论对任务型教学影响极大, 中介语理论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变促进了任务型教学以“关注学, 促进学”为组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它对语言运用中“失误”和“偏误”的鉴定, 使任务型教学对语言形式的错误持容忍态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纠正往往放在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在中介语理论基础上, Krashen提出了二语习得的输入假说, 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学习者将输入内化的前提, 他提出学者者对目的语的系统掌握只能通过大量接触目的语才能实现, 这是学习者无意识的习得过程, 不是通过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和学习语言知识就能达到的, 当学习者接触到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时, 学习者就会开始关注语法形式。在输入假说的影响下, 任务型教学提倡接触真实的语料, 不以语言形式和语法知识为讲解重点, 从学习者出发, 设计难度适合的“任务”, 以任务来组织教学。除了二语习得理论之外, 由Long (1983:78) 提出的互动假说奠定了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交流模式。而任务型教学每个“任务”的完成都会涉及口头或笔头的输出就是对Swain (1985:104) 的输出假说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能让学生在做中学, 能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以语法为中心,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来源, 理论基础的了解, 笔者希望一线教师能更好的理解运用, 避免因理解不充分而导致的行似而神不似的问题。
摘要:任务型教学在虽已在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但在高职院校中却很少提及。什么是任务型教学?它源自何处?有什么理论基础?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
关键词:浅议,任务型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A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尝试 第8篇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它认为学习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教学应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使所学知识在情境得以运用。因此,我把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并进行了尝试。
二、尝试阶段的教学反思
在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初期效果不太理想,反思原因:
1. 尽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标比较明确,但对于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挖掘得不深,学习的材料只限于教材本身,未能作适当的补充,使得为学生提供的语言情境缺乏现实性和广泛性。如在学习What does your mother/father do?时,关于职业类词汇,教材上只出现过farmer worker teacher doctor nurse,而这些词汇远不足以展示目前现实生活中的职业种类,其他如manager dentist,engineer CEO…等陌生的词汇又对学生的发挥产生障碍。为此,我在第二次授课时补充了一些常见的职业词汇,并引导学生利用查字典、上网求助等方式,集中识记相关生词,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2. 对于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目标设计的活动及任务的要求不恰当,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脚手架原则”,因此未能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在深入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施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能够更好地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方式。
1. 创设形象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关键的环节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产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因此,训练学生发挥右脑的想象、直觉、灵感及形象思维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在学习My Neighborhood时,我用“梦想剧场”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最喜欢的小区的样子。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活动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有对话、独白甚至短剧,可见,形象思维能把现有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以各种表现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创新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创设质疑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需质疑、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提出新见解,能激活学生内在的智慧潜能,实现开发、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习clone一课时,我尝试让学生思考:我想克隆什么?我的克隆是否可行?如果行不通,怎么办?学生热烈讨论,提出许多新想法。这种不确定的情境,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设团结合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虽然充满竞争,但更多体现出合作中的竞争。因此,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分工协作,团结一致,使小组活动任务得以高效、顺利的完成。如在学习How do they go to school时,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填表,并以叙述性的语言汇报本班中How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on foot/by bike/by bus……?并限定填表的时间。如果由一个人去逐一调查,在限定的时间内肯定无法完成任务。于是我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分头搞调查、填表格、汇总、撰写总结性报告,最后再由专人用英语汇报。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在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更为他们日后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贴近时代的情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优秀的心理品质,以提高适应社会并很好地融入社会的能力。如在学习transportation时,我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确定春节旅游的最佳地点并说明理由。课余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获取了大量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的知识。课上,我要求每位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汇总、讨论、陈述理由,最终确定小组的旅游目的地。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会利用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接触了身边及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走进一个广阔的求知空间,自我学习、自我进步,把自己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英语教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它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的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任务型语言教学,形象思维情境,质疑探究情境,团结合作情境,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探究 第9篇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作为信息输入技能被摆在首位。只有先听懂才能和别人进行交流,才能体现语言“交际”的本质。然而,听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以计划和操作为中心内容。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制定语言学习任务,让学习者在完成各项任务的渐进过程中,逐步习得语言要素以及大量运用这些要素,强调各项任务必须目标明确且容易让学习者获得切实的成就感。因而,适合与交际式课程相关的听力教学。
2. 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
2.1 语言因素
听力是一项听力和理解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技能测试。而语言因素应处于首要位置,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及与英语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现行的听力材料,内容包罗万象,听者词汇量的大小、文化背景知识的丰富与否等都直接影响对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
2.2 动机与态度
学习者的动机与态度是外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两个重要方面。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在影响听力的各因素中,动机对听力学习影响最大。态度则是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实践教学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是在消极地、被动地上听力课。
2.3 听力习惯
学生的听策略不当,如在听的过程中不善于预测推理、不善于抓住关键信息等,极大地影响了听力理解的准确度。另外,很大一部分学生未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习惯是影响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的关键因素。
2.4 教学活动
教学重视听的结果,而忽视听的过程。这致使听力课变成了纯粹的水平测试,而不是提高英语听力的目的。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步骤和过程、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差异等。
3. 英语听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听前阶段:展示课题,说明任务
听前阶段是整个听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足够的语境,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展示出主题,安排好任务,设法帮助学生启动知识框架中已有的、与材料相关的各种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熟悉听力任务所需的背景知识与相关词汇等,做好听力准备。
3.2 听时阶段:进入角色,完成任务
听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丰富的任务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听。重点训练学生在逐步适应英语语速的基础上,获取大意和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以实现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听的目的,也就是说能容忍知识的模糊和不完整。其中,学生要按要求进入任务角色,理解听力材料,完成真实情景的听说任务,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教师要给出恰当的评价。
3.3 听后阶段:分析任务,巩固练习
听后阶段要紧接着完成分析任务和输出任务。教师要对学生听时完成的任务进行验收,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进行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而分析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该如何改进等。
总之,这样的“分阶段”任务教学模式不但创设出一个直观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结语
听力是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弱项,英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不断探索和完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从而选取适合学生的听力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eez, S.Text-based Syllabus Design[M].Sydney:National Center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8.
[2]Ur.Penny,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邵益珍, 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提高途径[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22) , 72-74.
任务型语言活动 第10篇
一、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1.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进行学习, 体验用英语学习, 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投入, 使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化的英语。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更自信了, 因为语言成了活生生的生活, 而不是机械枯燥的练习和理论。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和运用英语知识, 培养和掌握技能, 发掘自身潜力, 提高合作能力。
3. 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 要真实。教学中, 应该使学生接触有价值的、真实的语言, 真实的任务更能刺激学习者应用语言。
(2) 要明确。一个明确完整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调动自己的知识技能。如果任务不明确,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充分探索, 无法完成任务, 时间一久, 便会失去信心。
(3) 有层次。教师对每一节课设计的任务都要从易到难, 层层深入。这样, 前后相连, 层层推进, 符合认知规律, 学生易于接受和把握。
二、任务设计的教学实践
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12 My favoritesubject is science.Section A
任务型教学设计:
1. 话题: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2. 目标: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学会表示学科名称的词, 学会描述各个学科。
(2) 能力目标:谈论自己喜爱的学科并给出喜爱的理由;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在谈论所喜爱的学科时, 教育学生不偏科, 要做到均衡发展。了解周围人喜爱的事物, 并能学会关爱他人。
任务设计:
在本课时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任务活动, 抓住了七年级学生好动、求知欲强、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 较成功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活动一:比一比谁的眼睛最快
在本节课教学学科名称英语词汇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科图片, 采用小竞赛的形式, 看谁能快速用英语说出学科名词, 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这个任务的布置既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活动二:谈论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
此任务既是对以上所学内容的巩固, 也是一个任务活动。学生们以二人一组的小组方式进行快速的汇报。My favorite subjectis…My deskmate’s favorite subject is…
活动三:布置圣诞联欢会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 让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圣诞联欢会。全班分成五的小组。每一组负责一个话题 (最喜欢的音乐、食物、体育运动、衣服和佳宾) 。由于这是一个真实任务, 学生参与性很强,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活动四:本课的作业即完成最后一个任务, 询问父母他们最喜爱的一些事物
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 同时也借这样的形式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 从而进行了德育教育。
三、对教学任务设计的反思
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高职院校也优化了英语教学结构。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效率较低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改革自身英语教学模式,并开始把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发现,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并有效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1.概念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长期外语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来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提倡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所要讲解的语言知识点详细分为多个独立的语言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语言的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美国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他们认为人可以利用学习以及习得两种形式来学习语言。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者会通过交际以及与外界沟通的方式来不断巩固所学语言,这种方式就是“习得”;如果是有目的性地研究和了解语言,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习得方式要比学习方式更加重要,想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并不只是依靠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训练就可以达到的,必须要实际运用语言。
二、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特征
1.真实性
要想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有效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语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建出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对话任务。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利用以往的英语教学经验,充实活动内容,训练学生逐渐将语言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趣味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只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3.可操作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开展也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教学情境中,还要评估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开展的可行性,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保障。
4.实用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服务,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教师不仅要重视任务开展的方式,还要关注任务的内容,设置任务的重点,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相应的任务。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内容加入其中,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达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三、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开展
1.教学导入
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时,任务导入的阶段属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开展的起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料,并运用提问等手段,将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教学开展
当教师把任务成功导入课堂后,就要进行下一步——任务开展。在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把英语教学任务置于情境模式中。教师应将这一教学环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让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和目标,独立设计英语交流对话,并上台展示。这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与交流能力,教师只需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与纪律,并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虑即可。
3.教学汇报
教学汇报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每个任务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本次任务,或者直接上台进行表演,将自己学到的英语知识与成果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至于展示的形式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可以是直接阐述,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进行。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合理地评价,才能使学生在得到肯定、增强自信心的同时,认识到自己英语学习的不足之处。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形式也可以多变,如教师可采用投票、辩论等形式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观点,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准确使用恰当的方式学习英语,这也是开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多听一些英语视频与广播,不断巩固自身的英语能力。
5.教学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能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因此,在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重视作业布置这一环节,按照本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设计出合理的课后作业和课后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该模式的构建原则,并按照英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制订相应的任务模式构建计划和使用计划,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进行合理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璐.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英语广场,2015,(6).
[2]关鑫.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亚太教育,2015,(24).
[3]于悦.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8).
[4]古培红.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2).
[5]刘英.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才智,2016,(18).
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研究 第12篇
目前, 虽然高职英语教学逐渐进行课改, 并明确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 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理论, 还要让学生进行实际应用, 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技能,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英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过于重视词汇、语法等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口语能力的锻炼, 导致学生口语能力不足, 无法使用英语进行良好的交流。高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欠缺, 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同时,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 教师与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限制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学效果也不能得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 才能转变这一现状,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满足素质教学的需求[1]。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概况
1.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涵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做中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
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让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 通过英语进行交流, 提高其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二,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引导者、指挥者、规划者, 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三, 教学方法是任务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教师将教学分为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不同任务的完成, 提高其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任务完成的质量则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效果[2]。
三、高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
1. 导入任务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过程第一阶段便是进行任务的导入, 导入任务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直接关系着整体课程的效果, 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与设计, 才能实现任务型语言教学, 才能通过导入任务,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入任务可以通过不同方式, 如:图片、故事、录音、影像等。教师对导入任务进行讲解, 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 导入任务阶段还可以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新旧知识衔接。
2. 执行任务
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 可以设计不同的小型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执行任务, 不仅丰富了任务的类型, 还提高了任务的执行质量。执行任务阶段,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
3. 汇报任务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汇报任务, 让学生通过汇报来展示学习成果, 汇报任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如:表演、演讲、辩论等, 让学生通过汇报对英语学习进行总结;同时, 汇报任务的实现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评价任务
任务语言教学的第四阶段是评价任务, 本阶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交流, 实现学生对英语的全方位掌握, 如:句法、语法、词汇等, 教师进行精准的总结, 让学生对英语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认识。
5. 延展任务
任务语言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延展任务,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延展任务便是通过布置作业实现的, 作业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 旨在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进行有效地掌握。延展任务要求学生要做到规范、准确, 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必要的, 不仅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还满足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教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 保证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相信,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不断创新, 其教学水平也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金土.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法探究, 2010 (12) :85—86.
[2]张静.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02) :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