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精选12篇)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第1篇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就业人口素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对就业人口素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出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政府在加快经济建设过程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社会进入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提升人口素质的良性循环中。
二、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
第一,对人口素质定量分析的研究。屈云龙和许燕(2010)在借鉴“人口素质指数”(PQLI)三大指标的基础上,将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三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中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指标。然后用主成因分析法计算和分析了江苏省的人口素质,结果发现各省辖市人口素质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肖周燕(2007)将人口素质分为身体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水平、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四个方面,并确定了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用AHP(层次分析法)评价人口素质水平。张强和钱建明(1993)选用标准化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2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及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用多维标度法评价了我国10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钱金平(2001)选取了平均寿命、维尔威克指数、智商、非残疾比重,6岁及以上人员大学、中学、非文盲比重等7个指标及其权值分配方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综合定量评价了人口素质。张强,张霜红,钱建明和张菊英(2003)选取了出生时预期寿命、人均工农业产值、婴儿死亡率、生育率、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等5个指标,利用灰关联聚类法对我国14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此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第二,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沈百福和杜晓利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各级教育的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考查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张邦辉,谭伟和邓淼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了中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并用聚类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中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宋光辉[通过关注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文献,发现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重视阶段,70年代的争论和置疑阶段,80年代的理性回归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重拾信心阶段。程前昌依据1994年~2006年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统计资料,选取人均GDP和接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衡量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进行相关分析。黄春燕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素质指数EDI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求得GDP增长的预测模型。
三、我国人口素质的实证分析
1. 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文中,笔者把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中,选取了具体的统计指标,最终构建了我国人口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最基本方面,它严重影响着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对人口身体素质的衡量中,笔者选取了婴儿死亡率(‰)(x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x2)、劳动年龄人口比例(%)(x3)、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10万)(x4)、患病死亡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率)(%)(x5)这五个指标构建了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5个指标的数据都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了大学毛入学率(%)(x6)、未上过小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x7)、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x8)和人均受教育年限(x9)这四个具体指标来综合评价人口文化素质。其中,x6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x7和x8的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x9的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而得。
(3)劳动技能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劳动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效率的高低,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本文选取了每千人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单位:万人年)(x10)、每万人专利批准申请量(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x11)和从业中大中专及以上人口比例(%)(x12)来综合评价我国的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其中,x10和x11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x12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 我国人口素质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本文选取的一些数据不是比率数据,首先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2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386.465,自由度为66,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1所示。在此,根据以下两个标准提取公共因子:第一,特征值大于1;第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为10.705,远大于1,且它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212%,大于80%的标准。据此,可以认为第一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1个。
表2为因子载荷矩阵,它能够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从表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都有载荷,且载荷绝对值大多数都大于0.9,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从各个方面综合衡量了我国的人口素质,代表了我国的人口素质状况,因此将提取的主成分命名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
因为提取的主成分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就是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注:Zscore(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表示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标准化值,其余类似。
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文中,选取人均GDP(y1)、货币供给量(y2)、中国历年人均收入水平(美元)(y3)、财政收入(万元)(y4)、进出口差额(亿美元)(y5)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y6)来综合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y1、y2、y4、y5和y6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y3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年鉴》。
2.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KMO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KMO为0.65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为260.088,自由度为15,p值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为标准提取公共因子。得到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为5.784,远大于1,且它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407%。据此,可以认为第一个公共因子基本描述了所有变量的变化,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为1个。
从表5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对所有变量都有载荷,且在六个变量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9,这说明提取的主成分综合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将提取的主成分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
注:Zscore(人均GDP)表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其余类似。
同样,因为提取的主成分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就是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五、我国人口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现在分析我国人口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对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中,我们都分别提取了一个主成分,且这个主成分综合评价了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这里用“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来代表我国的人口素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作出人口素质水平综合因子得分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得分的走势图,发现二者都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运用SPSS17.0对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的Pearson系数为0.956,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000,在??0.01时通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知,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做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的散点图,如图3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要对它们作线性回归分析。为了简便起见,用ECOD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用PQL表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设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式为
在此回归方程中,RÁ-0.9133,RÁ-0.9054,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此回归模型是可信的。
通过分析以上回归模型可以得知,我国人口素质水平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人口素质综合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增加0.9557个单位。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人口素质又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为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 身体素质方面。
身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国家医疗水平,二是加强国民体育锻炼。因此政府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医疗方面积极鼓励新药研发,改革医院现存的各种弊制,让人民群众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国民体育锻炼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居民区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深入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以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为最终目的。
2. 文化素质方面。
文化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的继续深入扩展,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坚持中国教育的扩展政策,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重视教育分配问题,一是合理调整三级教育投入比,二是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差距,重点在于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教育政策的偏向。
3. 劳动技能素质方面。
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受高程度教育者的产出提高。因此,政府应该用政策鼓励科研活动,在科研环境方面,支持学者潜心钻研学术,调整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着重培养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在科研体制方面,引入以支持人为主的科研支持方式,为科研者特别是青年科研者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逐步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
参考文献
[1]屈云龙,许燕.主成分分析法在人口素质评价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6-61
[2]肖周燕.AHP法在人口素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人口,2007(1):7-10
[3]张强,钱建明.用多维标度法评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J].中国卫生统计,1993(6):1-4
[4]钱金平.人口素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1(3):66-69
[5]张强,张霜红,钱建明,张菊英.用灰关联聚类法评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J].现代预防医学,2003(5)
[6]沈百福,杜晓利.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57-62
[7]张邦辉,谭伟,邓淼.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0(3):126-129
[8]宋光辉.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简要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5(6):61-65
[9]程前昌.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1):15-21
[10]黄春燕.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增长:1990-2001[J].生产力研究,2004(10):83-85
浅析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2篇
摘 要:人口与经济问题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劳动、就业、消费、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等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加快处理人口问题,特别是提升人口素质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巨大影响为出发点,阐述我国目前人口素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以期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字:人口;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之中,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却非常尖锐,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问题逐渐成为导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概念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解决如何仅将全部资源中的合理的一部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的问题。公认的初始概念源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的 “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从全球的高度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出的战略思考,是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要求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
2、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通常称之为德、智、体。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人口群体是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而提高人口素质反过来又会促进
控制人口数量。
二、人口素质对可持续经济的重大影响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力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其人口素质的高低,国与国之间竞争最主要的领域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多年来一直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人口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仍然不能迅速提高人口素质,众多的人口就会继续成为沉重的包袱压在我们身上,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人口素质提高了,我们就可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的增长,另一个是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受资源、环境等诸多条件限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为继,因此增量型经济发展是有限的增长。而质量的提高,则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在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合理安排、科学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可以持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者技术、文化等方面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显重要。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早已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然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即使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可能正确的掌握和利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生命科学、知识经济为先导,实现劳动工具智能化的全新的社会。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有通过迅速提高全民族素质,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2、人口素质的高低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国民的素质高,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相对就强,社会秩序相对就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就人口的就业问题而言,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就业高峰的影响,以及诸多方面的原因,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据调查,在众多的失业人口中,尽管有来自各个知识层次、各种文化水平的人,但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一些文化水平低、劳动技
能差的人。所以说,人口素质的迅速提高是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3、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建立生态文明,这就要改善生态系统,使之良性循环。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必须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依相存的网络中,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这必然受制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素质。因为只有科学地把握了自身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才会自觉地建立和遵守人与自然的新伦理关系,并主动调整和改善其他有关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要从人与资源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最关键的是改变当代人类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放弃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大部分社会成员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相应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及自觉的现代伦理追求。很显然,这都涉及到人的素质问题。由此可见,人口素质是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就不可能实现环境保护,更不可能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庞大的人口中又有相当多的人口素质偏低,这是基本国情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人口素质偏低的现况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身体素质现状
从人口身体素质来看,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上升,从解放前的35岁达到目前的70岁以上,是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的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以上,降至目前的0.6%,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下降,全民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人口的身
体素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婴儿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仍然严重,有病无钱治的贫困地区农民也还为数不少,这自然会影响到人的健康和体质。还有我国残疾人口的比例高、数量大,也是影响整体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原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现状
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来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了2000年的6.72%,但仍有8000万人;每十万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虽然由
1964年的416人增加到了2000年的3611人,36年提高了近8倍,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公众的科学素养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3、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从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受到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其行为仍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陈旧观念的支配。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道德滑坡”,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见死不救,见危不帮等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四、我国人口素质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受我国国情制约,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
近年来, 我国教育投资虽有较大的增长,但由于起点低、人口增长快,人均教育经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表明,如果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就可以使人均 GDP 提高0.36—0.58 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学校教育上的平均投资约占 GDP 的 3%,而同期在物质资本上的投资约占 GDP 的 3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 1990—2006 年,社会文教费用的支出占合计支出的比例仅上升了不到 3 个百分点,这和经济增长
速度相比是很微弱的;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的,教育的供给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控制,教育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完全由行政指令确定,投资收益则被排斥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口素质的提升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大大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生产效用的发挥。
2、人口过度增长的沉重负担限制和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总人口仍高达13.8 亿。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力资本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劣性替代。人口数量的超比例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在有限的财力面前大大减少了整个社会进行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积累份额,从而使人力资本积累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日益恶化;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也给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庞大的保障开支使得国家财政无法拨出足够的资金,这就间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劳动者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居民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劳动者能够掌握新知识,改进工作能力,满足时代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从长远来看,知识水平的欠缺是无法保证劳动者顺利适应技术革新的,这势必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
4、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限制了人口素质的上升。
我国正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现实中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才是最有效率的。把人才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调整客观上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能够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以推动产业的升级。然而,户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恰恰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五、关于提升人口素质的合理建议
1、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允许并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劳动从低劳动力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
部门转移,进一步鼓励人才和劳动力国际间交流、流动,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人力资源,运用高薪聘任制等灵活性政策,吸引和聘用高级人才。建立公开竞争、公正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专业人才市场,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制度环境。充分认识人口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
2、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
增加教育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农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国家应在基础教育经费上给予扶持和倾斜,这样既可以实现扶贫,又可以引导农民自觉地少生、优生,实现既减少人口数量又提高人口质量的双重目的。
在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教育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和集资办学的积极性,通过扩大普通高中和大学规模,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教育结构,满足人们接受更高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岗位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在职、再就业的群体进行培训和再培训,提高适用技能、改善就业机会。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保护公众的参与的权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伟大进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要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避免因环境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成为不和谐因素爆发的导火索。第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环境做起,爱护环境。学校、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都应当将保护环境纳入到内部体系当中。第二,保护公众对决策的参与。参与难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4、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育由被动控制向主动控制转变
依靠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对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同时,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素质,立足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首先,要改善落后农村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对于生存条件恶劣不易人居住的 农村,要鼓励和引导组织那里的农民迁移。一方面可以通过生活物质条件的变化改变他们传统的生育观念,摆脱越穷越生的怪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其次,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还要建立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民 “养儿防老”的思想顾虑。使农民的生育行为由被动控制逐步向主动控制转变。
5、坚决杜绝多胎生育,减少低素质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和控制人口数量是一个互为作用的有机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人口增长有很强的抵制作用。同样,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对人口素质提高的有力保护。我们应该制定出既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新手段,包括更为严厉的行政或经济处罚办法,依靠基层组织,彻底杜绝多胎生育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要杜绝人口的逆淘汰现象出现。努力做好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是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在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彻底改变传统的生育观,确保人口素质的提高。
六、总结
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要统筹资源、环境、人口三者的协调发展,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真正采取措施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人口问题,真正着手去提高广大人民的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我国目前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结构复杂多变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阻碍人口素质提升的各类社会问题,在宏观上把握现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期有针对性的解决人口素质提升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清秀.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J].理论学刊,1996(5).
[2] 蔡肪.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6,(06).[3] 李仲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2002,(2).[4] 曾海云.浅谈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降低人口生有率[J].人口学,2001,(3).[5] 田雪原.发展观的转变与人口发展战略[J].学术探索,2005(5).
人口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现状分析 第3篇
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说两种。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并认为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条件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中心。“二要素”说则认为,人口素质只能由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成。其理由是: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进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难以进行人口素质的国际比较。从目前的认识来看,无论是“三要素”说还是“二要素”说都认为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受教育程度对人口素质的决定性作用。
人口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城乡差异显著。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间不同性别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分城乡和性别受教育程度人口分析表明,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男性比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乡村人口和女性在教育方面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不同年龄段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对不同年龄分组的受教育水平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几个年龄段人口中,男性受教育年限普遍高于女性近一年。
各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差别较大。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差别比较大。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可分为三类,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年以上的省市为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广东、山西和吉林属于第一类;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年以下的为第三类,包括重庆、福建、四川、安徽、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9个省、市、自治区;其余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年到9年之间为第二类。从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看,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的文盲人口很多,成为国家发展的沉重包袱。
科教兴国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要由人去掌握,这就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造就的首要因素是教育。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资,教育的回报是任何投资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育投资被认为是“一本万利”的投资行为。
实践证明,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生育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生育率和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育龄妇女更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生育的成本和效用,以及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她们作出的生育决策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
我国目前的人口教育现状,应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努力做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人口文化素质水准的迫切要求,为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当前,我国人口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时期,人口素质的提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把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从主要依托物质资本逐步转向依托人力资本上来,才能够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渊源已久, 亚当斯密最早触及该领域, 随后德国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和英国马歇尔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 西奥多舒尔茨最早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 加里贝克尔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框架。随着知识经济兴起, 罗默、卢卡斯等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Steven Yamarik引用Mankiw在Q J ECON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研究模型, 对美国学校教育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国内学者王维国利用因子得分对人口素质与经济系统进行协调分析;耿修林对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赵志威等使用控制省区固定效应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分析环境质量和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江苏作为人口大省, 人口素质总体是较高的, 但与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要求还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人口文化层次、身体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思想道德还存在不少问题;人口素质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 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素质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人口素质, 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 人口所具备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与能力, 主要由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构成。在人口素质的构成要素中, 人口的劳动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 因此本文建立的人口素质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X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比重X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X3;专利申请授权量X4;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数X5。
三、江苏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人口素质指数模型的构建
为从整体上判断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五个不同指标降维合成一个人口素质水平综合指数RKSZZS。用SPSS17.0分析得知, KMO=0.604, 特征值R1=3.507, R2=1.029, 前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738%, 适合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人口素质模型。构建的人口素质指数模型为
其中ZX1、ZX2、ZX3、ZX4、ZX5分别表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五个变量。
(二) 协整分析
1.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ADF检验法对人口素质综合指数 (RKSZZS) 、人均GDP的对数 (Ln PGDP) 两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见表1。
注:表中第二列 (c, t, m) 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否是含有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项。符号表示一阶差分, 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阶数是在EViews5中用SIC准则自动确定。
由表1可知, Ln PGDP (c, t, 2) 的ADF值小于所有临界值, 其是平稳的, 但Ln PGDP单位根检验过程中常数项和趋势项都是显著的 (p<0.01) , 所以Ln PGDP是带确定趋势的非平稳过程I (1) 。α=5%时, ΔRKSZZS为平稳序列。RKSZZS与Ln PGDP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性检验
第一步, 用OLS估计协整回归方程
第二步, 对协整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所以Ln PGDP与RKSZZS确实存在协整关系, 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但查表得, α=5%时, 0
显然, 改进的模型拟合效果更好, 样本回归总体显著性也大大提高。经BG检验及White Heteroskedasticity检验可知, 模型也不存在高阶自相关以及异方差 (p>0.05) 。因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江苏人口素质每提高1个单位, 人均GDP将增加35.8322%。
(三) 误差修正模型 (ECM)
为考察二者的动态非均衡关系, 我们借助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如下: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尚待进一步验证。我们分别取滞后期为2、4、5对DLn PGDP和DRKSZZS进行格兰杰检验, 结果见表3。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首先,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协整关系。长期来看, 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 当人口素质每增加一个单位时, 人均GDP将增加35.83%。其次, 短期内存在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 确保了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当二者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 该系统将以这种偏离的0.11442倍强度在下一期朝着均衡点进行调整。最后, 人口素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经济增长并非人口素质的格兰杰原因。1989~2011年期间, 江苏人口素质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发展, 而当前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的反哺作用仍不明显。这主要受发展机制体制的影响,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人才吸引政策效能不足、教育投资力度不大、教育经费分配不公等。
(二) 建议
人口素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目前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的反哺作用却不明显。据此, 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推进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社会医疗保障是民生之基, 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实现全范围覆盖, 努力实现城乡间的平衡。另外, 政府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 进一步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二是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要确保全省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提高在职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受地域文化、经济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影响, 全省人口素质存在一定差异, 要依据不同地区特点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加大创新型、技能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不断引进高端人才。目前, 江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较为紧缺, 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 要继续大力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战略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此外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参考文献
[1]李通屏, 孔令峰, 向志强, 朱雅丽.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侯亚非.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Steven Yamarik.Human capital and state-level economic growth:what is the contribution of schooling?[J].Springer, 2011 (47) .
[4]王维国, 杨晓华.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 2006 (02) .
[5]耿修林.社会发展对人口素质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9 (05) .
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种以人口均衡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集中反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这已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1984年,在墨西哥召开了国际人口大会,强调不适当的高生育率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阻碍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社会兴旺、经济腾飞,就必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素——人的发展。1994年,根据人口出现的新问题,在开罗又召开了有史以来联合国规模最大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这次大会以“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突出了人权,包括发展权,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讨论人口的问题,对人口、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口的更新、世代的更替以及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且也包括人口更新和世代更替过程的若干“质量”方面的属性特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或人口发展持续性的“质量”属性特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的性别结构。
二、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状况。
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生的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对于出生性别比值域的界定,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顾及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方法》中指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一般来说,每出生100名女婴,其男婴出生置于102——107之间。”此分析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是102——107之间。
在1982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的有11个省市,出生性别比高于110 的省市是安徽、河南、广东和广西;在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出生性别比在正常值域内的只剩下6个,分别是上海、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而出生性别比高于110的已经由1982年的4个省市增至15个省市;再看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情况: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的省市只剩下3个,出生性别比在110——120之间的省市有17个,高于120的省市有7个;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出生性别比在110——120之间的省市增加到了18个,出生性别比在120以上的增加到了8个。由此可见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不再是局域性的,而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连年持续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二)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影响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本文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人们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健全的情况下无法真正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人民宁愿交超生的社会抚养费,也要追求实现生育男孩的愿望。
二是我国国家公共政策方面的影响。首先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下,人们为了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生育男孩的需求,人们通过B超技术鉴定婴儿性别和人工流引产满足男孩偏好的性别选择。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的滥用是导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中缺乏性别平等的视角,导致一些政策规定传递到人们那里就是生儿要比生女好。这些政策法规上的性别不平等,使本已存在的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和谐”,“追求公平”。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是不利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
(一)以人为本。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社会中人都是居于主要地位,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体现为男女两性比例的失衡,这将直接影响人口的再生产,人口无法持续绵延。人口的再生产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人口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的话,那么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强调和谐。出生性别比偏高本身就意味着男性与女性人口数量的不匹配。当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同批人成长到婚育年龄时人口的最大可能性婚配概率只能以人数“短缺”的女性为基数,在同批人中“富余”出来的男性根本不存在与之相配的女性。这样男性不得不寻求其他办法,这样婚外恋、强奸、包养等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随之涌现,而社会的不稳定必将影响人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人口结构与经济周期 第6篇
关注或观察一个国家,如果是短期,一二年或三五年,你完全可以忽略掉人口因素,因为人口无论是总量或结构,短期内变化不大。但如果是中、长期,10年、20年或30年、50年,那就完全不能忽略人口这个因素了。
美国在二战之后,从一个一般的大国发展到强国,再从两级强权到超级霸权,为时不过一甲子光阴。其中各种软实力、硬实力等等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能忽略还有一个青壮化的优势。一个处于青壮化阶段的国家,可以同时享有供给面(有活力、冲劲、创新,肯冒风险)及需求面(有购买力、有内需)两种优势。美国战后有约20年左右高出生率下的婴儿潮(约8000万人,占全美人口1/4以上),在1965年之后开始进入社会,美国进入青壮期,整个社会蓬勃而有活力。从去年(2010年)开始,婴儿潮人口开始步入老年,每天8000人退休,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美国之后是日本,1960到1990年,是青壮时期,生龙活虎,缔造了“日本第一”。1991年大泡沫破灭,一沉不起,迄今20年矣,原因固不止一端,但老龄化肯定是个关键因素。日本目前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1.3亿人口24%,是所有发达国中最多的国家。
跟在日本之后的是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自1970到2000年,这30年间,也是生龙活虎,但进入到新世纪以后,先后步入老龄社会。中国台湾由于“少子化”情况严重,尤其明显。新加坡则大胆采用优质人口“进口”(移民)政策来化解老龄化压力。
四小龙之后,紧跟着的即是中国大陆了。从1980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0年,也是30年的青壮化时期,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9.8%,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两个“人口红利”:(1)一胎化政策,使所有父母抚育成本大幅降低;(2)整个社会还未进入到像日本一样的老龄社会,安养成本尚未大幅提高。这就好比赛跑时卸掉了两个包袱,跑得焉能不快。
然而也正由于30年来的一胎化政策,相关政策的副作用近年来也开始浮现出来了。从这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到:(1)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十二五”期间内达到高峰后即将掉头下降,换言之,中国即将开始进入老龄社会;(2)一胎化政策也导致男女性别的明显失衡,在某个阶段将有数以千万计的适婚男性择偶困难;(3)家庭组织亦因一胎化政策受到扭曲而异化,从而对孩子性格之形成产生连社会学家都难以确知的影响……
鉴于各国和地区的经验,从欧美到日本到四小龙无一例外,当政府开始警惕到出生率下降,决定改采奖励生育政策时,都为时已晚,政策效果几乎为零。这些前车之鉴应该可以给我们一种提醒,人口政策是不是到了该与时俱进、改弦易辙的时候了。
更何况一胎化政策开始就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区。1979年一胎化政策酝酿成形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当时8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未能解决,因此很容易在逻辑上得到一个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推论政策。但事实上,在邓小平推动改革之后,才几年,农业生产力与农村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1986年左右基本已解决吃饱饭问题了。可见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体制,而不是严格的生育管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增长,储蓄,储蓄率,劳动力
一、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人口年龄类型有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类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标准,如表1-1所示。
资料来源: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2002年出版,第12页。
在表1-1所列的四种划分标准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是划分人口年龄类型最常用的一个指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及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从1950年至1970年20年中,全世界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左右。可从1980年起老年人口开始加速增长见表1-2。1990年为6.2%,2000年将达到6.8%,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5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7%。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因素除了有国际环境、社会安定、体制效率等必要的宏观条件,以及诸如公共卫生事业的实质进步、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因素也是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老龄化不直接作用与经济发展,它一般通过一些中间变量劳动力供给、储蓄和技术进步等渠道来对经济增长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
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估计,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率降低,到2010年欧盟的就业人口将明显减少,欧盟25国在2010年至2025年间的就业人口将减少约1800万人。欧盟80%以上的地区将出现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欧盟人口老龄化明显,劳动力严重短缺。
(2)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会降低,而年长者的比重会上升。我国虽然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且呈加速趋势。如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据预测,到2040年将上升到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3)人口老龄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9.8%,到1995年缓慢下降为78.7%,下降了1.1个百分点。
2.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储蓄仍是积累和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例如,中国1992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额为11646亿元人民币,人均存款1000多元人民币(《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这笔巨大的积累和投资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的人口老化将对储蓄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中国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相对较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来自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汇编,1992年,在城市,有42.8%的老年人口有储蓄存款,57.2%的老年人口无任何存款;在农村,只有14%的老年人口有存款,而另外的86%的老年人口则无存款。从老年人在1992年所得的利息数量上,我们可以判断,城镇老年人人均存款大概在1100元左右,农村老年人人均存款大概在70元左右。而1992年末,我国城镇居民(包括老年人口在内)储蓄存款余款为8778.1亿元人民币,人均为2500元人民币,比老年人的存款高1400元左右;农村居民(包括老年人口在内)储蓄存款余款为2867.4亿元人民币,人均为350元人民币,比老年人的存款高280元左右(《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
3. 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影响来看,它确实对长期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欧盟的预测,劳动力供给冲击和公共财政冲击对欧盟和日本的未来经济增长率影响大约在0.5个百分点,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大约在0.25个百分点(Pench,2000)。
三、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适当快速的发展经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国际经验证明,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结果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社会保障危机”,主要原因并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而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率的居高不下。
2.加快我过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资本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在经济增长所有的要素中,它最容易量化,也最容易分析。但是,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3.积累和投资政策要多元化。过去,我国的资本积累多来自政府,政府的积累和投资要占到70%以上,而企业和家庭的积累只占总积累的不到30%。这样的投资结构当然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人口老化使消费基金的比例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政府更是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积累和投资。改变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局面,使积累和投资结构逐渐过度到以企业和家庭为主的多元化体系。
4.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增大其对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数量的替代作用,以科技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削弱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的负面影响。
5.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老龄人口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口中仍有一部分人在文化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J].《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3期
[2][4]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3]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2000年第l期
[5]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可协调发展》[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年第3期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8篇
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第一大问题。大规模的人口数量就人力资源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但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也给经济、环境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当前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2011年10月, 全球人口已达到7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特将2011年7月11日的第22个“世界人口日”的主题确定为“70亿人的世界”, 目的就是为了引发人们对70亿人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关注和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未来40年几乎所有的人口增长都会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来消化。因此,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把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 以应对城市快速的扩张。
2、人口激增致全球资源告急
2012年年初, 一份联合国报告发出警告说, 世界人口很可能在2040年从目前的70亿增加到近90亿, 而对资源的需求将呈指数增长。据联合国估测, 甚至在2030年前, 全世界就将至少需要再多消耗50%的食物、30%的水和45%的能源。届时, 持续变化的环境将会给供给带来新的限制。如果全世界未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将造成多达30亿人陷入贫困的风险。为此, 该报告指出, 国际社会应共同发起“常青革命”, 从而在使生产力至少翻一番的情况下, 降低资源消耗, 避免继续丧失生物多样性;并呼吁各国政府共同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为旨在2015年前实现的8项千年发展目标的补充;同时建议要更为有效的管理水体和海洋生态系统, 使人们在2030年前, 应能普遍用上负担得起的可持续能源。
3、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国际社会虽然没有明确主张进行人口数量的控制, 但普遍对此表示了忧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 第70亿名公民诞生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 虽然有足够的粮食, 但成百上千人还在挨饿;有人过着奢侈的生活, 但成百上千人却一贫如洗;既有取得进步的巨大机会, 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美国《公民时报》指出, 随着人口增长, 人类活动和污染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沙漠化;当土地不能再养活农民时, 他们大量涌入城市, 导致贫民窟数量激增。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指出“我们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口”。所以, 如何既满足上百亿人口的需要, 又同时维护生命赖以存续的自然环境的平衡?这是本世纪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及应采取的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第一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 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这就决定了必须把人口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 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 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一个社会的发展, 根本上有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说, 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数量虽大, 但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多的是人口, 少的是人才。这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如何把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总发生率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约有80万-120万例) , 全国各类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6.34% (约有8000万人) , 加上不孕不育人口比例提高 (约12%) , 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四、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首先, 在全面普及12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 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实际, 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包头市职教园区的建设,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为我市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目前, 全市高职院校、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在校人数约有5.3万。
二要对目前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培育更多的种田能手。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 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缺失的。仅有的培训也只是单向地如何让他们到城市去打工, 这种单向的流动培训对农业发展很不利。
三要通过优惠措施吸引部分进城人员返乡。目前, 我国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 大量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大学、打工、当兵等离开农村, 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
再次, 依托定点培训机构,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
摘要: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问题。努力做好我国的人口工作,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经济发展 第9篇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发展
我国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使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得到迅速而有效的遏制, 对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使我国迎来了“人口红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 其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国人普片关注和头疼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 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 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 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特有的社会历史进程, 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2004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 预计2014年将达到2亿, 2050年达到最大值4.37亿, 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2、老龄化速度快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二是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快于世界其他国家。人称“跑步进入老龄化”。
3、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 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一千美元, 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征。
4、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显著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人口在经济体中既是消费者, 又作为生产者存在, 因而人口结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发展。
1、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短缺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要素, 而其中劳动力人口是最关键的。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 劳动力资源相对会缩减。这不但可能影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
2、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 人口老龄化会削弱创新和发明的力量, 妨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 老龄人口的动作的敏捷程度和头脑的反应速度都会相对下降。再者, 老龄人口接受新知识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都比较慢。所以, 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并导致经济效益下降。
3、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需求
下面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讨论老龄化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1) 人口转变与经济规模或总量的关系
①式中L表示劳动力数量, N表示人口数量, L/N表示劳动力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 GDP/L表示每个劳动力人口创造的GDP, 即劳动生产率, 用e表示。
(2) 人口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式中Cf表示最终消费额, 它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表示消费水平。
(3) 人口转变和消费率
消费率是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c'表示最终消费率, GDP表示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将①和②代入③有
④表示消费率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即消费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一定时, 劳动力人口比重越高, 消费率倾向于越高, 反之则相反。消费水平低就会导致需求不足,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期,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非常不利。
四、几点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较发达国家提前到来, 因此要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 大力发展经济, 增强物质基础, 提高承载老龄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加快经济发展, 要紧紧抓住“人口红利”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2、加快建立完善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保障老有所养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3、充分开发和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善, 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在现实生活中, 大部分老龄人的身体比较健康, 智慧和经验也正处于成熟期, 他们有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愿望, 如果退休以后只让他们待在家中, 颐养天年, 将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积极发展老年产业
老龄产业, 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据调查, 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元的购买力没有实现。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 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发展老龄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 2005.6
[2]、都阳.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 2004.5
浅谈中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第10篇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人口转变, 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表一可以看出,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人口出生率保持在35‰以上, 而人口死亡率从20‰左右下降到10‰左右, 由此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从70年代开始, 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 尽管80年代我国实行了非常严厉的“一孩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再生产惯性以及再生产高峰期的周期重复性, 60年代初期“婴儿潮”时出生的女性逐渐进入生育年龄, 因此一直到90年代我国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出生率。我国人口死亡率基本上都保持下降的趋势, 并从70年代末以来基本保持在7‰的水平。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 我国人口转变基本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低水平人口均衡阶段。
注:本文中所有图表数据都未统计港澳人口, 且资料都来源于: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New York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最初高达6个孩子, 到2010年左右总和生育率降至1.64个。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现实状况, 劳动力缺乏, 国家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 因此这段时间总和生育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60年代后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 我国的人口控制工作被迫停止, 因此生育率出现反弹, 总和生育率又接近6个的水平;70年代初, 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 到90年代人口生育率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 并且生育水平持续走低。从总体来看, 我国人口的生育率下降, 人口数量得到控制。
在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的同时, 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得到提升。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卫生状况;预期寿命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健康水平状况。因此, 我们从19502010年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两个方面来看我国的健康水平状况。图二和图三显示, 建国以来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 人们的预期寿命大幅提升。由于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婴儿死亡率从五六十年代122‰左右, 到70年代下降到60‰左右。从80年代开始婴儿死亡率持续走低, 到2010年婴儿死亡率为22‰左右, 说明我国社会经济和卫生状况得到飞快发展, 妇幼保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人口转变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我国是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 人口转变过程带有人为选择的痕迹。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 人口生育率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 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 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导致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总体抚养系数的变化。总体抚养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能够较好的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建国初期, 我国新生儿急剧增多, 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在40%左右波动, 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到了80年代, 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成长为了适龄劳动力, 而且此阶段我国严格实行了计划生育, 此阶段新生婴儿数降低, 同时我国60岁以上和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左右, 老年人口比重不高, 这些因素致使我国总体抚养系数不断降低, 为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 (2010) 数据显示20102025年是我国总体抚养系数最低阶段, 此后, 由于老龄化加剧, 并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未达到相应水平, 我国的社会保障等制度和公共福利设施等不完善、不平衡和不健全, 这将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般而言,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比重比较大, 总抚养系数较低状况 (佟新, 2010) 。在此阶段, 人口抚养比的下降造就了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 即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 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 若是能够较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这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按照联合国的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抚养系数降至0.6以下时将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我国自80年代末进入人口转型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有利机遇期, 并将持续到2025年左右。我国人口转变迅速, 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 由此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 引起了各类人士较高的关注。
从图四可以看出,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总抚养系数为0.5左右, 并且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 1965201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迅速上升, 至2010年时总人口中超过2/3的人口年龄处于15-64岁之间, 这非常有利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供给。大量劳动力存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投资,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农村地区, 20世纪初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 2011年我国农民工为2.5亿左右, 只有将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 人口红利消失, 老龄化加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七十年代开始,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 五六十年代大量出生的人口逐渐老去, 我国无法回避老龄化的历史必然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随着人口转变的完成, 人口红利终将会消失, 由庞大而低廉的就业人口而带来的高生产率、高储蓄和较高的资本积累终将会消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 就进入了长寿社会, 而我国在1996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就超过70岁。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 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下降, 劳动成本提高, 对经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婴儿潮”时期的人口逐渐步入老年阶段,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10年开始迅速下降。目前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撤出了中国, 而投资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随着人口红利消失, 我国的劳动力数量优势明显减弱, 那么我们必须在劳动力质量上进行改善,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充分保证劳动者就业, , 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是老龄人口增加, 养老费用支出扩大, 财政负担增加。就养老保险来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2765亿元, 比上年增长20.9%, 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将对经济发展提出巨大挑战。在人口老龄化加剧阶段, 只有促进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提高经济实力。
三、经济发展对人口转变的影响
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认为人口转变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方法”。我国人口转变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下, 属于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 人口转变具有较强的“人为干预性”,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转变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生育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口发生了快速转变, 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人口转变所产生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当人口优势未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时, 庞大的人口压力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时, 只有促进经济转型、保障劳动人口充分就业、增强劳动的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现代化, 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和社会关系理性化, 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人口转变。
关键词:人口转变,人口红利,老龄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J].载于翟振武, 李建新主编《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张茉楠.由“人口红利”转型为“经济增长红利”[N].上海证券报, 2009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人口流动;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限制人口流动政策的松解,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景象,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带动了劳动力资源的在各地区的重新配置,促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迁。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然而也需要看到,并不是人口流动的规模越大越好。总而言之,人口流动应该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可包括三层含义:①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相协调,规模协调是指人口流动规模与区域经济规模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能够与区域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力需要相匹配;②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协调,结构协调是指流动人口素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协调,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③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相协调,功能协调是指人口流动与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既要引导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部分人口流动到城镇化地区,又要防止人口向大城市中心城区过度集聚。
1、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国际经验表明,人口逐步向江河港口、沿海地区及交通枢纽城市集中是一条基本规律。人口的流动与聚集必须与产业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虽然我国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适应,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仅给局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人口流动格局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局部失衡。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4%,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集聚了全国7087%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持续向东部聚集。随着人口高度集聚和工业高强度开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如京津冀地区近年来持续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PM25指数居高不下,空气质量严重下滑,极大地影响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
(2)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长期背离。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生产活动和财富创造活动在地域上快速集中。我国东部地带经济发展快,资本充足,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地带技术设施相对落后,工业园区配套条件薄弱,地方政务环境差,物流成本高,劳动力吸纳能力低。因此,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由西往东的单边流动状态,大多数选择到经济发达、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带就业。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区域经济差距加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有利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落差较大,发达地区城市将继续保持对人口的强大吸引力。而与此同时,人口流动迁移相关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居住证制度和社会保障接续制度都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4)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高端劳动力和高级技工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失衡。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其大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如图1所示),很少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调查显示,广东、江苏、浙江三个流入人口大省高中及以上学历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357%、269%和148%。流动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图1: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数据来源:根据第三次(1982年)、第四次(1990年)、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87年、1995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整理得出
2、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围绕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促进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围绕人口国土空间布局,注重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城镇化政策等在人口流动与分布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人口分布与生态资源保护、生产力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减小人口流动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人口流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完善人口国土空间布局规划及相关政策体系,确立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基础地位,研究提出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人口发展功能区形成的人口及相关政策。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和市场机制,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引导生态资源紧张地区居民向具有发展潜力地区转移。
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明确人口聚集区和稳定区优先发展发城市群的城镇化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形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人口流动与资源开发保护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格局。
(2)健全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实现人口流动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运用国家财税政策大力扶持中西部经济发展,出台异地搬迁技术改造资金补助、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引导东部沿海地带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带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带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就近就业,减少跨区域、长距离的迁移流动。实行税收抵扣、直补等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带工业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相融合
建立覆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长期居住在城镇的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低保和城镇职工基本保险体系。优先进行流动人口的工商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不同区域社会保障的衔接和接续机制。着力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比如制定和调整本地最低工资,完善城市劳动力市场,提高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吸引留住流动人口。
(4)加强流动人口适龄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素质水平
强化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整合资金,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设立用于流动人口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培训、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就业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城市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为流动人口提供多种形式的在岗和转岗培训。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培安(主编):《流动人口理论与政策综述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2]王培安(主编):《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3]胡春春:《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年第10期
胶州县域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第1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自然增长率,融资,经济预测
一、研究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能否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也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县域经济在中央一系列优惠政策助推下, 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发展中仍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及根本性难题。从胶州市来看, 在产业结构、技术、资金、人才、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本文通过对胶州县域的人口与经济进行预测, 从而得出胶州县域未来经济的发展需要吸收融资的规模, 因为县域的人口规模是测算融资需求规模的重要基础, 胶州县域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直接反映劳动力人口的充足情况, 也会直接影响县域未来的经济发展, 对此衍生出的各种需求自然会影响整个经济实体的各个方面。今后胶州经济发展的走向更是与融资需求规模息息相关, 通过对胶州经济的分析预测, 可以预测融资需求的规模和方向。
二、胶州市人口与经济现状
(一) 人口现状
近几年, 胶州市人口稳定增长。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85258人 (户籍人口) , 增长1%。全年出生人口9019人, 出生率为11.5‰;死亡人口5336人, 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全市城乡居民收支不断增加, 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6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21元, 增长18.4%,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94元, 增长9.5%。城市恩格尔系数34.1%;农民人均纯收入6544元, 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52元, 增长12.1%。农村恩格尔系数34.7%;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5947元, 增长1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 年末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5平方米, 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6.5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376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当年实现就业11719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67099人, 增加23892人,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81155人, 增加2859人,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2134人, 增加10737人。
(二) 经济发展现状
2006年, 胶州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社会繁荣进步, 民生持续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7年以来, 胶州市坚持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运行。
在农业方面, 胶州市的3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带动畜牧生产向纵深发展, 胶州市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6%, 已建成3大规模养殖园;引资加盟, 政策扶持, 花木业实现历史性突破;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种植, 蔬菜产业取得新突破, 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基地示范县。
在工业方面, 胶州市已形成机械制造、家电电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精细化工等5大支柱行业。近几年,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胶州市的房地产业对胶州市的经济总量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成为经济中的主要产业之一, 对房地产的投资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的幅度每年都大幅增长。
三、变动
(一) 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变动
1、人口总数的变动。
搜集从1978-2006年的人口总数 (资料来源:胶州市各年的经济统计公报) , 可以粗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走向正规以后, 胶州县域的人口的增长是比较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动。
一个地区人口总量的变化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结果。人口变动的平衡公式: (t+1) 年年末总人口=t年年末总人口+[ (t+1) 年出生人口- (t+1) 年死亡人口]+t年净迁移人口。可见, 人口增长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人口通过这种自然变动以实现人口的世代更替, 使人口不断地更新, 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能起促进或延缓作用。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从1991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以下, 并且1993年和2003年竟达到3‰以下;但总体来看其增长稳定在8‰以下。
3、人口机械变动。
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 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在某些情况下, 自然增长率为负, 总人口却在增加, 主要是由于机械增长率高于自然增长率。分析胶州县域自1988-2007年人口机械变动情况来看, 在自然增长率很高的年份, 人口的机械变动也很大。在1990年以后, 随着自然增长率的减小, 胶州县域的人口迁出增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胶州县域出台的一系列的措施吸收资金和人才, 会有更多的企业落户胶州, 净迁移人数会逐渐增多。
(二)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变动
1、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
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在2003年开始发展迅速, 至今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 并且两者保持着相同的增长趋势 (见图1) 。
2、胶州产业结构的变化。
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 可以从3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行考察, 参照自1978-2006年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出, 胶州市从1980年以来3大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二三” (农业型) 、“二一三” (半工业型) 、“二三一” (工业型) 3个阶段。目前, 第3阶段仍在行进中, 要最终进入“三二一”的最高形态发达型, 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1987年之前, 胶州处于“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型, 即农业型社会, 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高, 占经济总量的一半, 第二产业次之, 第三产业最低。1988-1996年, 胶州处于“二一三”产业结构型, 即半工业化社会, 主要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位居第一, 第一产业退居第二, 第三产业最低。1997年开始, 胶州便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处于“二三一”产业结构型, 主要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 占经济总量的一半, 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位居第二, 第一产业最低。目前这一阶段仍在进行中, 大约要持续到2020年左右, 才能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 (发达型社会) 的转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胶州3大产业的比重将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继续下降, 第二产业持续上升,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必然要求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 将会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近几年,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各个产业的增长率也同样显示出, 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
四、变动趋势
人口方面继续实行计划生育, 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5‰以内,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提高到3000人以上。
经济方面,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实现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 2010年 (下同) 达到714.6亿元, 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3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60∶35,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五、预测
(一) 人口预测
令rk表示胶州人口总量, t表示时间 (1978年t=1) 。由rkt与t的散点图可知, Árkt与t之间具有近似线性关系 (见图2) 。
作序列rk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 通过分析, 初步认定rk是一个2阶或是3阶自回归过程, 作回归, 得估计结果如下:
rkt=65.0335+0.4639t+μt
μt=1.7728μt-1-1.3478μt-2+0.4600μt-3+εt
首先对模型进行邹氏稳定性检验, 因为F值对应的概率为0.89, 接受原假设, 所以模型加入2005和2006年的样本值后, 回归参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故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其次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 检验结果不存在异方差。再对新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 (p=2) ,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整理后最终回归方程为:
rkt=7.6909+0.0533t+1.7728rkt-1-1.3478tkt-2+0.46rkt-3+εt
利用Eviews软件, 由上述模型回归方程可以得到胶州2007年人口总量的预测值为79.2145万人。我们已经知道胶州2007年实际人口总量为79.2241万人,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模型的预测误差为:
其误差是很小的, 所以可以用该模型来预测胶州县域未来的人口数。
预测胶州县域未来10年的人口总数结果如表1所示:
可知, 未来10年, 胶州县域人口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的, 这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依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 GDP与时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所以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胶州县域未来10年的GDP作预测, 利用2002-2006年数据, 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得到预测数据如表2所示:
综上得到的预测人口总数, 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10年的人均生产总值, 预测结果显示:胶州县域未来5年后, 生产总值将达到1491.1672亿元左右, 人均生产总值183485.6元左右;未来10年后, 生产总值将达到5821.8002亿元左右, 人均生产总值696472.6元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9.8%, 人均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