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乳房纤维腺瘤论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乳房纤维腺瘤论文(精选5篇)

乳房纤维腺瘤论文 第1篇

1 乳腺增生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乳房单侧或双侧间歇性胀痛不适, 经前期明显, 经后缓解;疼痛明显时对衣服的摩擦也很敏感;常伴痛经、月经失调及经期紧张症。常于乳房外上象限触及大小不等, 散在分布的小结节或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甚清楚, 多有触痛, 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 可活动。少数患者乳头可见草色或棕色自发性溢乳。此病可见于青春期后及绝经前的任何年龄组。症状的轻重多与劳累、情绪变化及月经周期有关。

2 乳腺增生的超声表现

乳腺增生的声像图表现:双侧乳房增大, 腺体层增厚, 回声增强, 边缘光滑、整齐。腺体内部结构紊乱, 可伴有乳导管扩张;呈带状高低回声交织, 类似“豹皮状”;可见低回声结节, 边界清晰, 有包膜, 常多发。以乳腺囊性增生时, 腺体内可见单个或多个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边界清, 囊壁薄而光滑, 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3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较容易诊断;如果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无明显经前期乳房胀痛, 或仅有乳房肿块, 此时一定要与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相鉴别。乳腺超声检查, 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 较其他检查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无扫查盲区;加之无创伤, 无痛苦, 简便易行, 可重复性强, 临床上作为鉴别各种早期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3.1乳房纤维腺瘤

女性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多见于年轻女性, 好发于外上象限, 多见单侧, 肿块增生缓慢, 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无明显影响, 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多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超声声像图表现:腺瘤边界清晰, 有侧方声影, 内可有纤维分隔及粗大钙化斑, 后方回声增强, 结节活动度好, 内部及周边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

3.2乳腺癌

乳房出现坚硬如石的局限性无痛性肿块, 多为单侧单发, 易与皮肤周围组织粘连, 肿块固定不变, 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明显关系。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患者。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肿块可破溃, 有恶臭味。同侧淋巴结肿大;瘤体不易推动, 有浸润。超声声像图表现:瘤体边缘不规则, 呈蟹足样、毛刺状, 内部可见细小钙化点, 后方回声减弱;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乳腺纤维腺瘤合并导管内癌 第2篇

患者, 女性, 54岁, 体检发现左侧乳腺结节1个月。查体:左侧乳腺外下象限可及一结节, 大小约1.5cm1.5cm, 质偏硬, 边界欠清, 活动度可, 与皮肤、胸大肌无粘连。乳腺钼靶X线摄影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类结节影, 大小约16mm10mm, 边界清, 边缘见分叶, 结节局部可见数个不规则钙化灶聚集, 大小不一, 粗细不均, 密度稍偏高, 部分钙化呈短棒状改变 (图1) 。乳腺MRI增强扫描示:左侧乳腺异常信号灶, 形态不规则, 边界尚清, 呈分叶状, 内部信号不均匀, 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呈低或等信号, 其内可见分隔, 分隔在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大部分呈“持续上升型”, 病灶前上部分呈“速升平台型”。乳腺超声示:左侧乳腺外下象限低回声病灶, 边界清, 可见侧壁声影, 内回声分布不均匀, 见多个簇状强回声光斑, 后方无伴声影。临床初诊为乳腺纤维腺瘤可能性大, 不排除恶性肿瘤。

患者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下立体定位术, 术中切除肿物后再对标本进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 确认病灶及钙化灶已切除 (图2) 。标本冰冻切片诊断为乳腺导管内癌。术后组织学诊断为乳腺导管内癌 (高级别) , 纤维腺瘤 (图3) 。ER () , PR () , ER-B (+) , CerbB2 (++~+++) 。分期PT2N0M0, Ⅱ期。

2 讨论

纤维腺瘤伴导管内癌同时发生的病例较罕见, 国内仅见一篇类似的相关报道[1], 国外相关报道也较少见[2~3], 且多为病理学个例报道, 影像学报道更为少见。其病理表现为肿物或结节内呈纤维腺瘤形态背景, 部分导管上皮细胞增大, 伴有明显异型性, 形成导管内癌形态, 未发现浸润性癌形态[1]。

纤维腺瘤伴导管内癌的治疗与预后与导管内癌相似, 少有淋巴结转移, 预后较好, 可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如无法确定钙化灶的切除范围, 可在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立体定位术, 以确保病灶能完全切除;术后再行放疗及 (或) 内分泌治疗。

结合本病例, 纤维腺瘤伴导管内癌的影像学表现为纤维腺瘤及导管内原位癌的影像学特征相结合。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上表现为边界清楚、边缘光整的结节灶, 病灶内或边缘出现恶性钙化灶;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灶,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Ⅱ型或Ⅲ型, 即速升-平台型、速升-速降型;乳腺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区, 病灶内部或周边看到强回声光点或光斑。

纤维腺瘤内出现恶性钙化是本病例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之一, 据文献报道, 约10%的纤维腺瘤内可伴钙化, 其形态多种多样, 有环状、斑点状、珊瑚状等, 均为良性钙化的表现。中老年女性乳腺出现边缘光整的肿块时, 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肿块内部伴形态不一的可疑钙化, 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曲线表示为Ⅱ型或Ⅲ型, 在乳腺超声表现为肿块内部伴不规则或细点状强回声光斑, 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必要时可行粗针活检, 最终以病理诊断为准。

参考文献

[1]刘喜波.乳腺导管原位癌小叶癌化伴纤维腺瘤癌变1例[J].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 (4) :233.

[2]Lee SD, Nam SJ, Yang JH, Oh YR.Breast Cancer in a Fibroadenoma-Review of3Cases[J].Journal of Korean Breast Cancer Society, 1999, 6002 (1) :95~102.

乳房纤维腺瘤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 年龄18岁~21岁, 平均年龄19.3岁;均为普通高考后入校的学生, 均未婚。肿块位于乳晕区或近中央区6例;内下象限6例, 外下象限4例;外上象限12例, 内上象限3例;肿块大小1 cm~2cm 9例, 2 cm~5 cm21例, 5 cm~10 cm 1例;病程1个月~5年, 平均病程1.2年。入院前未就诊, 患者均无不适, 一般状况良好。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质地韧,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活动度好,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同侧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与月经周期不相关。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有无包膜及血供情况。

1.2 发现肿瘤的时间与方式

31例患者中, 初、高中期间自行触摸发现乳房内有疙瘩者13例, 其中告知家人者3例, 但均认为是发育期间正常现象未做处理;因我校是医学院校, 在第二学年会学到乳腺专科疾病, 余均为课后行自我乳房检查或请外科老师体检而发现。

1.3 治疗方法

31例患者均采取隐匿手术, 针对性选择乳晕切口26例、乳房下皱襞切口3例、腋前皱襞切口2例。

1.4 手术操作

1.4.1 乳晕切口

沿乳晕外缘色素区取一长约l cm~5 cm的弧形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沿腺体表层潜行分离至肿物位置, 放射状切开腺体至肿物边缘, 避免损伤乳腺导管。缝线悬吊牵引肿物至切口下方, 沿肿物边缘0.5 cm~1 cm完整切除, 电凝充分止血, 缝合腺体表层及皮下组织, 5-0不可吸收美容缝线皮内缝合切口[1]。尽量消灭死腔, 创面大者可放置引流条, 根据引流液的量, 于术后24 h~48 h拔除。

1.4.2 乳房下皱襞切口

适用于肿物位于下象限, 乳房体积较大或下垂者。患者先采取坐位或直立位标出下皱襞线, 切口长度2 cm~7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沿腺体表面或乳房后间隙分离至肿物位置, 放射状切开腺体, 勿损伤乳腺内侧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牵引肿物至切口位置, 沿肿物边缘0.5 cm~1 cm完整切除肿物, 电凝止血, 逐层缝合切口, 放置引流条。

1.4.3 腋窝切口

适用于外上象限或尾叶处肿物, 或副乳腺肿瘤切除术。沿腋窝皮肤皱襞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沿皮下隧道分离至肿物位置, 勿损伤支配乳头乳晕感觉的第4肋间神经, 推移腺体并牵引肿物至切口下, 切除方法与前两种术式相同[1]。

术后伤口外置棉垫, 加压包扎3 d~5 d, 注意防止乳头受压而影响血供。常规抗感染治疗3 d~5 d, 1周后拆线。肿块常规做病理检查。

2 结果

本组患者31例, 病理检查均为乳腺纤维腺瘤。2例出现伤口发红, 经抗生素治疗、局部理疗后痊愈;1例伤口感染后裂开, 经换药9 d后伤口愈合, 瘢痕略明显;1例出现皮下血肿, 经抽吸1次及加压包扎后痊愈。术后乳房形态良好, 双侧对称, 患者较满意。随访2个月~24个月, 所有病例暂未见复发。

3 讨论

本组病例均为未婚女性, 因今后还要结婚、生育和哺乳, 对乳房切口的设计尤为重要。传统放射状切口术后瘢痕明显, 很多女性不能接受, 部分患者因此而拖延手术时间;传统乳房放射状切口切除瘤体往往会损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 导致哺乳时积乳, 且常在乳房皮肤上遗留切口瘢痕[2]。综上原因, 本组病例均未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 而取隐匿切口。乳晕切口适用于乳头乳晕区及其周边区域病灶的切除, 乳晕部位颜色深暗, 并有皮肤皱纹和小丘状皮脂腺作掩护, 可产生良好的视觉错误;乳晕部位很少出现瘢痕增生, 具有最佳的美容效果。乳房下皱襞切口适用于肿瘤位于乳房下象限又不适宜经乳晕缘切口切除者, 此切口隐蔽, 手术暴露充分, 一个切口可切除多个瘤体, 乳房下缘轮廓线与皮肤纹理基本一致, 远期瘢痕不明显, 站立时用内衣可较好掩藏[3]。腋窝切口适用于乳腺外上象限病灶, 尤其是尾叶病灶, 经乳晕切口切除困难时, 隐蔽性较好, 但切口距病灶距离较长, 手术创伤较大。

除了切口的选择要适宜外, 术后并发症也影响到伤口愈合及瘢痕增生的程度。从本组病例数据分析, 还需进一步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切口感染;术中彻底止血, 有效引流, 防止血肿形成。在手术技巧上, 还需更多地应用无创技术, 减少组织损伤。如在皮肤的缝合中, 我们借鉴其他医院的方法, 使用不可吸收的美容缝线皮内缝合, 切口远期和近期效果一样美观[2]。

本组病例均为在校女大学生, 分析其就诊的始动因素, 均为自身认识到此病的存在而就诊, 特别是得知此瘤有肉瘤变的可能, 加重了患者的恐惧情绪, 而急于手术治疗。我校是医学院校, 能指导学生自我检查, 及早地发现肿瘤。但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羞怯, 不希望告知同学, 医护人员应保护患者的隐私。很多同学自行检查时手法不当, 将正常乳腺组织或增生组织误认为纤维腺瘤。笔者认为, 可在高校体检中, 根据女生的意愿, 适当增加乳腺检查项目。

摘要:目的 探讨高校女生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高校女生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采取隐匿手术, 针对性选择乳晕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腋前皱襞切口, 术后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切口选择对术后乳房的美观尤为重要,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高校女生对乳房疾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高校体检中增加乳腺检查项目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纤维腺瘤。

关键词:高校女生,乳腺纤维腺瘤,早期发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夏, 傅建民, 王恩礼, 等.经隐匿切口切除乳房良性肿块的美容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07, 29 (7) :1033-1034.

[2]马德奎, 黄擎雄, 冯平, 等.乳房下皱襞切口入路配合高负压引流系统治疗巨大纤维腺瘤[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 16 (4) :272-273.

乳房纤维腺瘤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乳腺肿瘤,青春型乳腺巨纤维腺瘤,病理

乳腺巨纤维瘤通常在临床上少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侧乳房的无痛性肿块, 瘤体较大, 直径大于或等于7.0cm, 呈圆形或椭圆型, 同侧淋巴结多无肿大, 多发生于青春期与绝经前期女性, 易与乳腺癌和乳腺叶状囊肉瘤等疾病混淆。青春型乳腺巨纤维腺瘤 (Juvenile fibroadenoma of the breast) 常发生于青春期的乳腺肿瘤, 一般在3个月~1年内迅速生长, 较少见。本文对1999~2007年12例的病例资料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均为女性, 年龄12~26岁, 中位年龄为15.2岁, <15岁6例, 15~20岁4例, >20岁2例。病程4月~5年不等, 平均19.2个月。12例均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 其中10例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1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5年, 肿块迅速增大伴疼痛1月。肿块位于左侧6例, 右侧6例。12例肿块均为单发, 位于外上象限6例, 乳腺中央1例, 全乳5例;除5例肿块直径为7~10cm外, 余均大于10cm, 肿块最大者为12cm×11cm× 11cm, 平均直径10.1cm。1例肿块与胸肌粘连, 1例累及乳头, 9例伴局部静脉怒张、皮肤发红或发紫, 均无患侧腋淋巴结肿大。

1.2 辅助检查

5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6例行B超检查提示乳腺实性和囊性混合占位。6例行乳腺钼靶摄片检查, 其中提示乳腺巨纤维瘤首先考虑4例, 叶状囊肉瘤2例。

1.3 结果

本组12例中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 保留乳头皮下乳房切除术1例, 保留乳头和部分压缩腺体+肿块切除术6例, 3例行单纯乳腺肿块切除 (未切除正常腺体) 。术后解剖标本剖面均为灰黄色, 部分呈囊性, 囊内陈旧性出血坏死4例。3例术后病理结果为分叶状纤维腺瘤, 5例为向管性纤维腺瘤, 4例为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丰富, 随访1~6年均无转移与复发。

2讨论

2.1 命名与分类

青春型乳腺巨纤维瘤的命名、分类至今仍存在分歧, 有青春型乳腺巨纤维瘤、巨纤维腺瘤、良性叶状囊肉瘤等, WHO曾将其称为良性叶状囊肉瘤, 许多学者并不同意, 因为肉瘤是起源于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 冠之以良性, 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国内沈镇宙等[1]根据叶状囊肉瘤的组织学特点以及细胞的分化程度, 将其分为良性、临界性、恶性三大类。迄今为止, 学者们对本病的命名仍无统一意见, 没有一种既能表现组织学结构特点、又与临床相符合的确切命名。目前的倾向是叶状囊肉瘤仅指由良性腺上皮成分 (有时上皮成分可呈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和恶性间叶组织混合组成的恶性肿瘤, 而单独由良性的上皮和间质组成的则称为分叶型腺纤维瘤或巨纤维腺瘤。此分类概念明确, 具有实用价值。

2.2 肿瘤特性

青春型乳腺巨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处理方法往往有其特殊性。发生于月经初潮前的较小纤维瘤随着初潮的到来往往迅速增大, 肿物直径多大于7cm, 最大可达20cm, 占满全乳, 皮肤发亮, 静脉怒张, 似恶性肿瘤。此类肿瘤并不与表皮粘连, 一般不痛, 可推动, 腋淋巴结不肿大。病变多为单发, 且右乳多于左乳,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在乳腺外上象限, 增大后可占据大部分乳腺, 甚至全乳, 肿块表面成球型或结节状。巨纤维瘤生长速度快, 体积大, 肉眼与成人纤维腺瘤无区别, 但镜下特征往往有间质细胞丰富伴上皮的增生, 甚至偶尔可发现核分裂像, 但是上皮成分呈均匀分布, 核分裂像多为双极核分裂像, 是一种良性的有丝分裂。巨纤维瘤与叶状囊肉瘤的鉴别主要是后者由乳腺基质和上皮所构成的一种典型的混合型肿瘤, 其基质的过分增生构成了肿瘤的恶性本质, 而上皮只是包裹在其中的非新生物的导管;这一结构图像亦可将它与以管内和管周增生、低细胞间质的巨纤维腺瘤相鉴别;此特征有别于成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标准[2], 作为一种良性肿瘤, 千万不要诊断为恶性而行根治性手术, 造成巨大的损失。当然, 据赵东兵等[3]报道, 青春期也有叶状囊肉瘤, 但临床罕见, 组织学上诊断要求甚严, 必须易见核分裂, 肿瘤周边有浸润现象。而Chao TC[4]对照研究表明叶状囊肉瘤肿块直径较纤维腺瘤大。叶状囊肉瘤肿块常可触及分叶结节状, 表面尚平滑, 境界尚清楚, 质硬, 少数质软 (因肿块囊内坏死液化而成) , 有时因肿块巨大使皮肤变薄、发亮、发紫或皮肤静脉怒张, 多可推动, 部分可侵犯胸肌和乳头。肿块剖面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较易分离, 切面呈灰白色 (或灰红色) , 分叶状或鱼肉样改变或有裂隙状囊腔。此肿瘤易复发, 虽说本组随访1~6年均无转移与复发。但Remadi S等曾报道82例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沈镇宙.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 (J) .肿瘤, 1983;3 (2) :29-30.

[2]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istological typing of breasttumors (J) , 1983, 30 (1) :113-123.

[3]赵东兵, 冯晓莉, 吴健雄, 等.乳腺叶状肿瘤和巨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89例临床分析 (J) .肿瘤防治研究, 2004, 31 (4) :230-231.

乳房纤维腺瘤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09年解放军总医院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和纤维腺瘤病例,共23例,年龄22~55岁,平均38.5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乳腺MRI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1.5T MR扫描仪及4通道乳腺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俯卧位。扫描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的T2WI、DWI以及三维扰相位梯度回波动态增强(volume imaging for breast assessment,VIBRANT)序列。其扫描参数为:(1)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序列(spin echo–echo planner imaging,SE-EPI),TR 8 400ms,TE 93.8ms,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NEX)2,b值分别取0、1 000s/mm2,矩阵128128。(2)T2WI: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频率选择脂肪饱和序列,TR 4660ms,TE 89.2ms,矩阵320256,NEX 2。(3)T1WI:自旋回波(spin echo,SE),TR 500ms,TE 8.3ms,矩阵320224,NEX 2。(4)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VIBRANT序列是三维扰相位梯度回波动态增强,TR 4.7ms,TE 2.2ms,视野(field of view,FOV)320mm288mm,矩阵384320,层厚1.2mm,空间分辨率为0.83mm0.9mm1.2mm,重复扫描6期,每期120±1s。对比剂GdBOPTA,在第一期预扫描结束后第二个120s之前团注,连续扫描5个时相。Gd-BOPTA注射速度2ml/s,用量0.1mmol/kg,在造影剂注射后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DWI、T2WI及T1WI采用轴面成对扫描,层厚4mm,层距1mm,层数32层,包括整个乳腺及腋窝组织。FOV320mm320mm。DCE图像也采取轴面扫描,并且保持病灶在层面上的一致性。

1.3 图像处理

诊断报告的书写严格参照ACRBI-RAD MRI标准[3]。将病灶按照点状、肿块型强化和非肿块型强化分类,肿块型病变按照形态、边缘和内部强化特征进行形态学描述,非肿块型强化病变按照分布和内部强化特征进行描述;另外记录病灶的T2、T1信号特征。在操作台或者工作站上利用Functool软件进行动态增强曲线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 cient,ADC)测量。动态增强曲线的测量取病灶强化最显著的部分,分别记录为Ⅰ型(流入型)、Ⅱ型(平台型)和Ⅲ型(廓清型);ADC值的测量取多次测量的最小值。图像的判读由2位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以期达到两者判读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ADC值进行两个样本的t检验,动态增强曲线的形态行率的χ2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8例黏液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6岁,16例纤维腺瘤的平均年龄为41.2岁,两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黏液腺癌占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PACS数据库中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瘤的5.6%(8/144)。

2.2 形态学特征

黏液腺癌8例均为肿块型,其中1例为多发肿块,可以明确计数和测量的病灶有9处;纤维腺瘤14灶表现为肿块型,2灶为非肿块型。黏液腺癌的形态:10灶为类圆形,3灶为浅分叶状,3灶为不规则形;4灶边缘光滑,12灶边缘毛糙。肿块型腺瘤的形态:6灶为圆形,7灶为浅分叶形,1灶为不规则形;12灶边缘光滑,2灶边缘毛刺。非肿块型纤维腺瘤2灶,病变呈段样分布,均小于乳腺1/4象限。

2.3 MRI平扫特征

单纯型黏液腺癌T1WI呈低信号,T2脂肪抑制像呈明显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图1~4);纤维腺瘤T1WI呈等信号,T2脂肪抑制像呈明显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图5~8)。

2.4 动态增强曲线特征

增强方式:黏液腺癌5灶呈环形强化,并呈逐渐充填趋势;11灶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早期从病变周围开始,并逐渐向中心强化(图9~11);增强曲线类型:黏液腺癌13灶呈Ⅰ型(图12、13),3灶呈Ⅱ型;纤维腺瘤9灶为均匀强化,7灶为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图14~16)。增强曲线类型:纤维腺瘤6灶呈Ⅰ型,8灶呈Ⅱ型(图17、18),2灶呈Ⅲ型;早期强化率:以第1期120s强化率>90%为快速强化,黏液腺癌15灶为缓慢强化,1灶为快速强化;纤维腺瘤5灶为缓慢强化,11灶为快速强化;最大强化率及峰值:黏液腺癌15灶最大强化率为200%~300%,1灶>300%;纤维腺瘤最大强化率4灶为100%~200%,5灶为200%~300%,7灶>300%。黏液腺癌峰值15灶位于第6期,1灶位于第4期;纤维腺瘤12灶峰值位于第2~5期,4灶位于第6期。

2.5 ADC值

黏液腺癌的ADC值为(2.05±0.31)10-3mm2/s;纤维腺瘤的ADC值为(1.34±0.31)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P<0.05)。

2.6 病理表现

单纯型的黏液腺癌病理上以成簇的小而单一的细胞漂浮在大量细胞外黏液中(图19);纤维腺瘤是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构成,纤维组织增生是本病最重要的改变和镜下分型的主要依据(图20)。

3 讨论

乳腺黏液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组织学上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通常黏液腺癌指单纯型黏液腺癌,本组病例中黏液腺癌均为单纯黏液腺癌。相对于其他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单纯型黏液腺癌预后较好,因此术前诊断十分重要。在超声和MRI影像上,黏液腺癌主要与纤维腺瘤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本研究总结单纯型黏液腺癌的MRI特征如下:

从发病年龄看,纤维腺瘤好发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妇女,绝经后少见;单纯型黏液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5.7岁[1],本研究中的统计结果(平均46岁)年龄偏小,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

在形态学方面,黏液腺癌和纤维腺瘤的表现是交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病变类型以肿块型多见,本组8例病灶均为肿块型,与刘佩芳等[4]的报道吻合。形态为圆形或浅分叶状,少数为不规则形。病变边缘较光整,仅有毛糙征象,无明显毛刺形成,这与病变呈膨胀性生长有关。纤维腺瘤:以肿块型常见,本组16灶,12灶(12/16,占75.0%)为肿块型,形态以圆形或浅分叶为主,病变边缘较光滑。文献报道,低信号分隔征是目前区分纤维腺瘤与边界清楚的乳腺癌的有效征象之一[5],本组病例观察到类似的特征,但是样本量不充分。动态增强曲线:黏液腺癌和纤维腺瘤均表现为流入型曲线,即病灶以延迟强化为主,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及环形强化,均有向病灶中心逐渐充填的趋势,增强曲线为流入型(13/16,占81.2%),以缓慢强化为主,达峰时间均较滞后,约为注药后540s,最大强化率为200%~300%;与刘佩芳等[4]的报道吻合。纤维腺瘤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为主,病变部分见低信号纤维分隔。少数病例(2/16,占12.5%)于强化晚期出现毛刺征象。增强曲线以流入型及平台型为主(14/16,占87.5%),少数呈流出型(2/16,占12.5%);以早期快速强化为主要表现(11/16,占68.8%),达峰时间较早于黏液腺癌,于注药后180~450s,最大强化率部分>300%,少部分为200%~300%。Choi等[6]对三时相动态MRI研究表明85.3%的良性病变无流出型增强方式。

扩散加权成像是目前唯一能观察活体水分子微观运动的成像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反应了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和病理生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水分子的功能变化,从而检出与组织的含水量改变有关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早期改变[7,8]。单纯型黏液腺癌的ADC值为(2.05±0.31)10-3mm2/s,高于纤维腺瘤的(1.34±0.31)10-3mm2/s,这是本研究中比较有鉴别意义的征象。由于乳腺多数的恶性肿瘤均表现为低ADC值,如文献报道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多数为(1.216±0.189)10-3mm2/s[9],并常以此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参考值,但是本研究发现,黏液腺癌的ADC值高于此诊断标准。浸润性乳腺癌的低ADC值主要是以肿瘤细胞密度高为病理基础,而单纯型黏液腺癌病理上以成簇的小而单一的细胞漂浮在大量细胞外黏液中为特征,肉眼常常可见黏液样外观,不具备高密度肿瘤细胞的分布特征,而黏液的成分主要是一些大分子或者中等分子的物质,含水量较低,因此不具备水分子弥散受限的物理基础,因而ADC值增高,甚至高于正常的腺体组织。有报道称黏液腺癌明显高于所有病理类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平均ADC值[4]。而纤维腺瘤是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共同构成的良性肿瘤,纤维组织增生是本病最重要的改变和镜下分型的主要依据,其细胞密度低于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但是高于上述的黏液癌,且存在相对正常的细胞内外间隙比例,其ADC值更接近正常的乳腺腺体,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9]相一致。

综上所述,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具有特征性的高ADC值,是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的主要要点。

摘要:目的 总结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的MRI表现的差异,寻找鉴别诊断的依据。资料与方法 比较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16灶)单纯型黏液腺癌、15例(16灶)纤维腺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液动力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单纯型黏液腺癌7例(7/8)表现为单发肿块型,1例(1/8)表现为多灶肿块;纤维腺瘤表现为肿块型14灶(14/16),非肿块型2灶(2/16);单纯型黏液腺癌增强曲线13灶呈Ⅰ型,3灶呈Ⅱ型;纤维腺瘤6灶呈Ⅰ型,8灶呈Ⅱ型,2灶呈Ⅲ型;b值=1000s/mm2时黏液腺癌ADC值(2.05±0.31)×10-3mm2/s高于纤维腺瘤(1.34±0.3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型黏液腺癌和纤维腺瘤的MRI表现在形态学和动态增强曲线上有交叉,但是黏液腺癌成像特征性的高ADC值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瘤,腺癌,黏液,纤维腺瘤,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郁领娣,王文婉,高道利.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分析.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2):115-117.

[2]王强修,阮永威,覃业军.现代乳腺疾病诊断病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59.

[3]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ACR BI-RA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CR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reast imaging atlas.Reston:Am Coil Rachol,2003:17-95.

[4]刘佩芳,尹璐,牛昀,等.乳腺黏液腺癌MRI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5):470.

[5]Kuhl CK.MRI of breast tumors(Review).Eur Rad,2000,10(1):46-58.

[6]Choi N,Han BK,Choe YH,et al.Three-phase dynamic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two-way subtraction.J Comput Asist Tomogr,2005,29(6):834-841.

[7]Related A,Marini C,Iacconi C,et al.Quantitative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Eur Radiol,2007,17(10):2646-2655.

[8]Park MJ,Cha ES,Kang BJ,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nd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values for breast tumors.Korean J Radiol,2007,8(5):390-396.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