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范文第1篇
目标导航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了解《申报》、商务印书馆的知识,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认识晚清政府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比较现代生活中的传播媒体,学会纵向比较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2.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只保存了( ) A.裁撤冗员 B.废除八股取士 C.设立工商会 D.京师大学堂 3.中国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是( ) A.《奏定学堂章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的时间是( ) A.1904年 B.1905年C.1911年 D.1912年 5.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 A.《申报》 B.《人民日报》 C.《光明日报》D.《参考消息》 6.中国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学堂最早开始于( )
用心
爱心
专心 1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7.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施到清末废止,大约经历了( ) A.1000 年 B.1100 年 C.1200年三 D.1300年
8.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创办京师大学堂 B.洋务派创办军事学堂 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D.废除科举制
9.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以编印工具书著名的是( ) A.新华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古籍出版社 D.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主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废封建、开阡陌”指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2)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结束于哪年?存在了大约多少年? (3)科举制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怎样评价它的作用? 11.列举中国近代在文化与教育方面的变化? 活动探究
读书看报、考试、受教育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然而,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则是需要经过长期艰难的过程。请比较现代在文化教育方面与近代的异同。 视野拓展
“废科举”与“兴学堂”的关系
在晚清,“废科举”几乎总是与“兴学堂”连在一起。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是 废科举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一项成果。1905年废科举之后,各地兴办学堂的数量和速度 都出现了一个高峰。全国的学堂在1905年仅有8277所,l906年就达到23862所,l909 年则达57119所。与之相对应,学堂学生也从l905年的不足26万人上升到1909年的 1639641人。这种情形足以说明,“废科举”对于兴近代学堂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选择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B 2.D 3.A 4.B 5.A 6.B 7.D 8.A 9.B
二、非选择题
10.(1)商鞅变法。 使秦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秦国实力超过其他六国。 (2)隋朝。 1905年。 l300多年。
(3)提示:从隋唐和明朝以后两个时间为界,前一阶段以积极性为主,后一阶段以消极性为主。
11.①l898年,戊戌变法时期,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③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④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⑤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用心
爱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范文第2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1 / 2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④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2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这句独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1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范文第3篇
韩慧玲
【教学用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3)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京人
2、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故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1)神创论:西方:上帝造人;中国:女娲造人 (2)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学活动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把知识要点圈点、勾画在教材上。)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找到“北京人”生活的地点)
(2)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图片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3)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如何?(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用火情况、生活方式去认识)
(二)小组合作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的头部从前额、眉骨、颧骨、嘴巴、前伸、没有明显下颌,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北京人已经是人而不是动物。
结论:北京人为一种正在进化过程中的远古人类,可称为北京猿人。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说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 结论: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展示灰烬层遗物,灰烬层最厚处达6m) A.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当自然界出现野火时,他们拾回火种,小心保存起来,不让它熄灭。北京人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吃上了熟食,减少了疾病,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B.想一想,学会了用火,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结论:学会用火,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课本第4页的阅读,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野兽出没、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背记重点。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就是这些远古人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客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存下来,进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三.拓展延伸
搜集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一些料,和北京人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劳动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五.课堂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2.北京人距今约年,生活在,使用石器。 3.北京人使用火,山顶洞人已会火。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范文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突出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设计案例入手,了解生活中的生肖联想,理解生肖联想的概念和方法,了解生肖造型的知识,利用生活用品进行联想和创作。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有共鸣,有需求,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参与本课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 掌握联想的技巧和方法。
2、 了解生肖造型的知识和特点,并进行联想和创作。
3、 增强学生对创作的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生肖联想的创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难点: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灵活创作生肖造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日常用品。
教学过程:
1、 导入。
(1)通过多幅“云”的造型展开联想,激发学生兴趣。
(2)让同学们试试把一些东西、物体联想成十二生肖,引出课题《生肖的联想》。
2、引导回忆。
(1)引导学回忆十二生肖的造型特点,并对十二生肖进行排序。
(2)利用“长方形”进行简单的联想训练,试着用这个长方形联想出生肖的形象。
3、观察思考。
(1)展示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片,试着用这些水果联想十二生肖,看谁联想的最多最好。 (2)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介绍自己联想到的生肖。
4、展示作品。
(1)展示一些日常用品,让学生进行联系,如:放在桌子上的眼镜能让我们联想到哪一个生肖?
(2)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5、学生练习。
(1)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己或者一组动手做一些生肖的图案。 (2)教师进行巡视,并提供知道和帮助。
(3)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对较差的作品进行鼓励。
6、拓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范文第5篇
韩慧玲
【教学用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3)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京人
2、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故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1)神创论:西方:上帝造人;中国:女娲造人 (2)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学活动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把知识要点圈点、勾画在教材上。)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找到“北京人”生活的地点)
(2)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图片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3)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如何?(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用火情况、生活方式去认识)
(二)小组合作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的头部从前额、眉骨、颧骨、嘴巴、前伸、没有明显下颌,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北京人已经是人而不是动物。
结论:北京人为一种正在进化过程中的远古人类,可称为北京猿人。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说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 结论: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展示灰烬层遗物,灰烬层最厚处达6m) A.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当自然界出现野火时,他们拾回火种,小心保存起来,不让它熄灭。北京人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吃上了熟食,减少了疾病,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B.想一想,学会了用火,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结论:学会用火,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课本第4页的阅读,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野兽出没、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背记重点。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就是这些远古人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客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存下来,进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三.拓展延伸
搜集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一些料,和北京人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劳动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五.课堂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2.北京人距今约年,生活在,使用石器。 3.北京人使用火,山顶洞人已会火。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新编“九一八小调”,然后指出:九月十八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时至今日,每年的9月18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到底历史上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呢? 新课学习 (一) 九一八事变 [视频] 九一八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日本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
引导二:日本打到我们家门口,作为中国人,正常反映应该如何?而事实呢? 引导三:引导学生判定蒋介石的态度,教师可以出示材料。
引导四: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出示材料。 引导五:东北三省沦陷后,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可以通过日军大量的屠杀、迫害中国人的图片配上插曲《松花江上》将日军在东北的种种罪行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结果──东北三省沦亡。
引导六: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映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一些图片、视频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东北抗日联军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里,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与日寇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进行斗争。许多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二个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过渡):从九一八事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野心不仅是东三省,而是要独占中国。它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哪里?(──华北)而且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在(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首歌成为激励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在全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 西安事变
[视频]西安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引导二: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面对复杂的形势,张、杨两位将军也感到局面难以处理,于是他们诚意邀请他们信任的中国共产党帮助解决西安事变。
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引导三:强调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堂小结
“九一八”正好谐音“就要发”,所以有些人选在这天开张营业、结婚;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愚昧!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情难于平静,对于抗日烈士们!我们应深深地缅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五、板书设计 (一) 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
31、
9、18 2.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结果:(1)东北三省沦亡 (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 西安事变
1.时间:19
36、
12、12 2.地点:西安
用心
爱心
专心
3.人物:张学良 杨虎城 4.目的:逼蒋抗日
5.原因:(1)直接原因:蒋介石不愿意抗日
(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7.结果: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六、随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是( )
A.1935年12月9日 B.1935年12月12日 C.1936年12月12日 D.1937年7月7日 2.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爆发 D.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参加谈判,逼将抗日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闻天 D.朱德 4.九一八事变爆发于( ) A.南京 B.上海 C.沈阳 D.长春 (二) 材料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变后发给谁的命令? 2.这个命令造成什么恶果?
用心
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