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伴我成长(精选6篇)
让书香伴我成长 第1篇
书香伴我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八
(一)班的某某同学,今天我讲的主题是《让书香伴我成长》
(讲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财富吗?(请你们回答),我知道答案对大家而言,不是唯一的,因为对于农民来说,粮食是他的财富;对于商人来说,金钱是他的财富.....而对于我来说,书,是我的财富,因为它是我快乐的源泉.在我心里,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捧起它,它是圣洁的;翻开它,它是万能的;阅读它,它是美妙的。
读书使人明智,司马迁遍读史籍,十年忧愤著《史记》,终成“一家之言”;诸葛亮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终助刘备三分天下,李时珍苦心研读医著,著作《本草纲目》,毛泽东饱读史书,赤手空拳,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书是知识的宝库,读书使人心明眼亮,在书中,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大诗人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闲暇时,我喜欢一个人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静静品味书中的故事。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流下同情的泪花;更为居里夫人、诺贝尔他们追求科学,坚强执着的精神而感动。读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更加懂得了面对困难要坚强,要有毅力; 夜里,与李白坐在凉席上,听着旷野的风声,追忆着唐朝的月亮。夜深了,沉浸在一本天文书里,遨游于广袤的宇宙空间,遥想地球的命运、银河的命运、宇宙的命运、万物的命运……倾听过去,触摸现在,叩响未知。那颗被凡尘的喧嚣折腾得疲惫不堪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了。
无聊时,总是书给了我快乐!莎士比亚做了这样的比喻“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正是这个营养品,给了我快乐;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努力的目标;给了我动力。
书是快乐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我们正在创建书香校园,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美好的明天!同学们,和我一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伴随缕缕书香快乐成长,让书籍滋润我们的人生!
让书香伴我成长 第2篇
从上幼儿园起,书就一直陪伴我成长。爸爸妈妈会让我从简单的小图册开始学习,等上了小学会看拼音时,再买一些注音的故事书给我学习,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啦,已经会看一些名著了,可以读懂更多的书了。
读书的好处很多,多阅读。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可是,读书也要有选择性,要读一些对青少年有帮助的书,少看漫画书,多读一些中外名著。
多读好书真让我们受益匪浅啊!从《鲁滨逊漂流记》中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抬起头来顽强地与它抗争到底,只要你不退缩,困难终会向你屈服的,我们不应该做生活的弱者。在《老人与海》中顽强的桑地亚哥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十万个为什么》为我们解开无数谜团,使我们了解世界的奥秘。
书香伴我成长 第3篇
我特别喜欢读书, 一读起书来就忘乎所以, 记得那是晴空万里的一个下午, 我放学一回家便“钻”进我的书屋里啃起书来。
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 妈妈回来了, 一想到我五根不能清净, 我便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原位, 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了饭桌前, 大口吃了起来。
这时妈妈说她要去值日。我表面挺失望, 但心里却高兴得不得了, 妈妈前脚刚走, 我后脚起身, 做好动作, 冲了出去, 拿回那本书, 看了起来。这时, 妈妈又回来了, 我没想到妈妈从半路折了回来, 这次可被逮了个正着。一看见我正在看书, 妈妈气得九孔生烟, 大声训斥我道:“你这孩子, 怎么回事, 你的正经事不做, 老是看书, 你什么时候能让我放心, 真是快气死我了。”没办法, 我在老妈大人的威严下乖乖地回到餐桌上, 吃完了午饭。可妈妈再走之后, 我又抵挡不了书的诱惑, 继续“啃”起书来
让书香伴我成长 第4篇
一、阅读误区
作为语文老师,笔者也曾感叹自己的学生视野狭窄,语言贫乏,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千篇一律;也曾发动学生课后多读书、写好读书笔记;甚至在家长会上,一再嘱咐家长多给孩子创设读书的氛围,鼓励父母与孩子同读。可是,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个学期下来真正能认真地读完两三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许久,经过与同仁们相互探讨,自己深刻反思,我终于意识到是我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弯道,进入了误区。
1.学生意识上的误区:读不读名著无关大碍。纵观几年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关于名著的考题非常简单,老师领着学生把名著导读里的重点划一划,背一背就可以了,即使不读也能蒙混过关。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难以挤出时间;名著篇幅较长,短时间内难以读完……于是,读名著就成了镜中月,水中花。
2.老师指导上的误区:重说教,轻落实。光说不做难成事。读书的益处,不读书的弊端,我对学生说了一箩筐的道理,但是具体该怎样做我也是一团雾水。于是学生也只不过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把它当成回事。每周两页的读书笔记抄抄写写的范围也很狭窄(不是自读课本就是作文选),可以说,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效果。
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怎样才能使学生饶有兴趣,真真正正地投入进去,读文化的精髓,读一些长篇的文学巨著?我不停地思索,不懈地探索,这几年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具体是:
1.确定阅读书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选择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我们曾经在一次阅读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喜欢读“与他们的生活贴近”“有想象力”“惊险”“集科普与幽默一身”“惊险科幻又有深刻意义”的书籍,于是《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探案》《草房子》等等加上课本所列的必读名著篇目几十种书目,被我们分年级分类别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在学生阅读中我们还发现,像一些文言文,或文白兼杂的古代名著及一些外国名著,学生普遍感觉较难,读着读着就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们就建议他们读一些青少年版的,或一些名著普及本。另外,我还经常鼓励学生不限于推荐书目,到新华书店或图书馆阅读,并通过读书报告会,把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同学们,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读书范围。
2.实施阅读策略。(1)合理安排时间: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不足而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对阅读时间和进度做了统筹安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其余课余时间自我阅读。每天至少读10页以上,并在读书笔记上做好内容概述,标上页码,家长签字,每周五的阅读课上同学互查,记上学分(每写一次记1分,一个月评比一次,给予适当奖励),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个月下来,每位学生至少读一本名著,一个学期下来,最少的同学读5~6本名著,有的甚至在10本以上。(2)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也是老师检查、评价学生读书情况的有效手段。读书交流会一个月举行一次,采取写读后感,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做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另外,充分利用假期这难得的时机,系统地读一两本大部头的名著,并对名著或者缩写,或者改编,或者续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编成自己的小书,开学后展览交流。这些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读书的氛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3.阅读效果。阅读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它决非一日之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学生的表现会让你越来越惊喜,你会发现:课间疯玩的少了,读书的身影多了;无聊的谈吐少了,侃侃而谈的多了;语文课上涉及此类话题时,举手发言的多了;写作文时,文思泉涌,下笔有神的多了……
著名特级教师、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高万祥先生说:“一个孩子不读书,是这个孩子的悲哀;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座精神的牢狱。学校应该是书籍的王国,教师应该是精神的贵族。”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就应该成为“精神贵族中的贵族”,做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模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不老,才能保证我们的知识常新,才能保证我们的才思永不枯竭,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活力,才能保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证我们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长久传授给学生真理与人生的真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们自己本身更应该成为一个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的读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者!让书香伴着你,伴着我,伴着我们身边的人共同成长!
让书香伴我成长作文 第5篇
那时,我经常为海的女儿最终化为泡沫而伤感,为野天鹅里的公主与哥哥们团聚而高兴,为白雪公主的善良而感动这些单纯的、美好的情感丰富了我的童年。那时,书走进了我的世界。
少年时,不知何时得来一本《西游记》。我艰难地读着古文,读的什么早已忘却,但当时的感觉却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暮春的中午,搬一个小板凳,手捧书在院子里读,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在地上,照在身上,映在书上。一页页地细读,无人打扰。那种感觉妙不可言。那时,我爱上了读书。
现在,我已经上了初中,忙碌的学业中总会挤出时间捧书细读。李白的诗歌浸透着浪漫的气息,让我沉溺;鲁迅的杂文刚劲有力,那种难以言喻的快感,让我沉醉;莫泊桑的小说,波澜起伏,那种深刻,让我难舍。
让书香伴我成长作文 第6篇
忆往昔,我还沉浸在借助插图和拼音阅读的夜晚。书中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和甜美可人的人物形象,好像甜蜜的糖,吸引着我的视觉,诱惑着我的鼻孔。它让我在童年,闻着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夜晚。
看今朝,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路口那家铺有木地板的小书店。小店不大,却别有一番风味:古色古香的陈设,羊皮纸包裹着的灯,老板和蔼可亲的笑容,还有那沁人心脾的檀香,都成为我经常光顾的理由。
一次,我伴着午后慵懒的暖阳走进了这家小店,老板向我推荐这里新到的《悲惨世界》。我之前早有耳闻,便满心欢喜地读了起来。书中主人公遭受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使我为之动容。看到紧张情节,我的手心里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看到令人欢欣的情节,我也跟着高兴。直到看到主人公因被诬陷而惨遭毒打的时候,我“啪”的一声合上了书,呆坐了半个多小时。那时,我闻到的不再是童年时的甜香和书店里的檀香,不知为何我竟闻到了一股愁苦之气。那苦好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是什么让我这样?我想,是心中的同情,是胸中的不平,是正义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