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建筑、空间(精选6篇)
人与环境、建筑、空间 第1篇
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可以在短期内建成,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校园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引入情境建设的方法,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情感空间来弥补校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人、环境、教学、大学校园
人与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在创造与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举例来讲,一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进入游乐场所,我们会比平时活跃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了提醒和暗示。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将物质对象和人工组织起来形成环境,社会信息被设计者有意识地储藏在这些具体形式之中,使用着感知这些社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举止。能对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能帮助人们确定在特定场合中如何举止适度,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概括来讲: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举止。
在环境发挥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想适合的行为举止这一重要功能的过程中,设计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设计者将存在于使用者日常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文化信息编码,并以图式的形式表现在所设计的环境中。使用者在建成后的建筑中将信息解码,做出反应,采取与环境相适合的行为举止。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对环境的解读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地对环境中的信息做出正确解读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采取可被使用者理解的图式形式将信息编如入环境。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银行不像银行,车站不像车站,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不知道应该在这些环境中采用什么样的言谈举止才算是举止适度,设计者没有能够成功地将所要传达的社会文化信息编入环境,以至使用者无法读懂这些信息而迷惑不解,手足无措。除此以外,产生这种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设计者和使用者对环境的反映非常不同,而设计者没有觉察到这种差异的存在。设计者与使用者对环境不同的理解方式是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专业设计者倾向于从知觉的角度对社会文化背景做出反应,而使用者倾向于从联想的角度对环境做出反应。这种差异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进行设计时最需要重视 的是环境对使用者来说将存在什么样的意义:会对使用者做出什么样的提醒和暗示,会引导使用者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毕竟使用者才是环境真正的拥有者,才是设计服务的最终对象。
校园环境
1.情感空间与校园文化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由美好的物质环境及美好的文化环境两方面组成。世界上一些享有极高声誉的高等学府无不是把这两种环境结合得相得益彰。剑桥大学因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平添了些许五彩的迷朦;清华大学因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有了亦古远亦清新的宁静。在这些著名的校园中,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文章、对话给校园的物质环境增添了历史感、场所感、厚重感,从而转化成为一种文化环境,感染人们,极力人们,起到教育、交流、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我们把这些具有文化特质的校园空间归纳为“情感空间”的一种类别。所谓“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相对应。情感空间一定有物质空间所组成,而物质空间绝不一定就是情感空间,只有当人的各种感官被物质空间的各种要素所调动(这要素可以是形体、是色彩、是声音、是文字或是故事等),进而进入某种特定的回忆、情感、体验或是感悟,物质空间才演化为情感空间。情感空间强调感受力量,在这类空间中被感怀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建筑与环境只有在具备了情感空间之后才真正具有了灵魂。
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许多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如剑桥大学校园内美丽的康河;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塘,为校园中的人们开辟了更加舒适的休闲空间,为处于市场经济旋涡的人们提供了喘歇片刻的角落,在享受阳光、微风、花香、树绿的片刻感受到大学校园的美妙,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美好。
正是这样一些不同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并且,这样不同的情感空间确实地影响到要在此就读居住若干年的学生们的身心成长。因此,可以说大学校园中各种类型的情感空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可以在短期内建成,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文化必须通过历史才能得以积淀。反观我们近期的大学校园建设时间,大规模的圈地,超常速度地建设,短短几年,一个个的大学城在祖国遍地拔地而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建设和发展新建校园文化环境?
新建大学校园与传统大学校园相比较最为缺乏的是历史,而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历史文化”的缺失仿佛是一桌大餐缺少了主菜,而配菜要成为主角多少让出事勉为其难。2.情境设计与校园活动
徐志摩在游览康桥之时写下了《再别康桥》,朱自清在漫步荷塘之时写下了《荷塘月色》,不知道是徐志摩与朱自清是康桥与荷塘熠熠生辉,还是康桥与荷塘成就了他们。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谁能断言我们今天的校园中不会出现未来的向他们这样的各类名流。那么我们新建的校园中是否有提供了堪与康桥与荷塘媲美的场所?是否能提供一个我们这样一个工艺美术院校的建筑设计环境空间?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情境设计是一种方法。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推敲设计时最常用的词句,各类的表现图成为建筑师表达设计意图最常用的手段。如果我们暂时地把关注的对象从静止的建筑转变到活生生建筑中活动的人呢?!一切会变成怎样?这便是情境设计的起点,即关注建筑中场所的情境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活动。情境设计便在这种想象之上安排符合各种活动甚至是可以激发各种活动的空间,创造氛围,铺垫故事。暂时地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导演,我们所执导的对象就是大学校园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以及发生的各种不同活动及事件。闭上眼睛,我们所能见的大学校园生活是何种情形?
这种生活也许是在课堂。深秋的阳光透过窗外斑斓的树影照射在教室中,给原本寒意稀疏的白粉墙及灰色水磨石地板罩上层暖意,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激烈辩论令人忘记了下课的时间,下课后意犹未尽的学生聚集在草坪上继续他们的争论话题。庭院的草坡已经开始泛黄,当中一棵古树在瑟瑟秋风中不能抖落一树的缤纷,似乎偏要一旁寂聊的青石板小径享受他的热闹非凡,已在此驻巢的雀儿不甘寂寞地间或和上几声。漫步而过的学生也不是地打量过来,看上几眼甚或是坐下来插上几句。一个愉快的下午,虽说长久的争执似乎没有达成什么结果,不同角度思考的相互启发却另人的思维更深了一层。
这种生活也许在图书馆。灯火辉宏的大楼在寒冬之夜格外温暖而亲切。急切切地投身其中,又被其亲切平和的气息所感染而平静,就象回到母亲身边,淳淳教诲不厌其烦。安静的大厅内灯光明亮,落地玻璃后一排排的书架清晰可见,拾一本心爱的书找一个温暖的角落沉浸之中。偶尔抬眼,透过高大透明的玻璃窗看见是天空和星月,就象老家的亲人日渐依稀的脸。
这种生活也许在室外餐厅。夏日的傍晚,阵阵清凉的微风逐渐带走白日的喧嚣。就餐的高峰时间已经过去,但不是地还有三五成群的学生来来往往。几个女生和男生围坐在桌边喝着什么。远远望去,波光粼粼 水中灯光忽隐忽现,就象岸边花灌中传来的淡淡花香。
这种生活也许是在水边的小径。春日在长满小草的土坡上三三两两的人在晨读,晨练。湿冷的轻雾尚未散净,迷朦之中迎面而来的不期而遇之人会否就是未来事业或生活伴侣。
也许我已经想象的太多,但大学校园生活理当比这更丰富。它应随处充满艺术气息和学习气氛。让你走在校园里随时都会激发你的灵感。曾经一位教育家说过“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其有大师”。而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做是潜在的大师,试图用美好的情境设计来激发大家的潜能,从而真正地实现培养人才,塑造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的特点 1.教学特点
大专院校的教学是以课时为单元进行组织的,学生们在一天之中要多次往返穿梭于分布校园内各个角落的教室、工作室之间。
他们是自晨至夕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们紧张的情绪,使同学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保证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们对校园的感情,对学校的热爱,培养学生门集体荣誉感。2.学生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其人生观,世界观正在树立和形成时期,他们在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活泼开放。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需要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是很必要的。3.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各校园大量括招,放底录取标准,甚至有些艺术院校以文化作为主要参考分数,使得校园学习气氛每况愈下。教育院校管理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学生可以随意转换专业,有的学生在外做全职工作,可延长修读时间,没有固定课余讨论学习的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认真读书和系统学习,当学生认为在校园内满足不了他的学习需求和接受新事物时就会选择在外兼职或全职工作。而另一方面,教室的环境条件有限,教学模式死板,学生们在宿舍生活越来越占其主要活动时间,这样就更不利于教学与学术讨论,使之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有责任有必要改变一贯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中,能充分利用自主性学到知识和发挥自己的专长,并热爱自己的专业。那么首先就应该从校园环境及建筑使用功能和设计上入手,使得同学们在校园内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气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传统课程与当代教育的似乎不和谐,可能是社会节奏太快的原因,使我们无暇顾及内容;也可能是时代浮躁因素太多的原因,信息爆炸令我们估计的内容太多„„
可能是“人”的主观因素,教师淡忘了课程的真谛而不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工作。学生急功近利而浮躁;也可能是“物”的客观因素,授课方式相对陈腐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如果“限制”成为一种迂腐而毫无生气的累赘,条条框框是为了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戒律,那么,有效的革新工作似乎就是应该在批判和继承的思考过程中开始了。我的设计
实训楼的设计根本出发点就是吸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而吸引学生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本人的能力在学校在教室充分得到锻炼与发挥,建立自信心。怎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此空间内有归属感,激发他的创造潜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这就是我设计的出发点。
设计说明
“在实践与交流中学习”,我认为“实践”不应只着眼于社会中,而“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或某一个地方,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为此我设计了本方案。
本建筑分“实训工作室”和“设计院”两部分。
实训工作室共三层,一层有雕塑工作室和金属、木、石雕工作室,二层为木工工作室,三层有软包、喷漆、翻模、素描工作室。每一层空间基本为开敞式,由于建筑的基本形体使得中间过道过长,因此在每层过道中部都拓展一个空间形成人流的短暂停留,来减弱长廊带来的视觉和精神上疲劳。
设计院共两层,其中包括八个工作室模块和其他一些设计院的基本功能区,及一个共享内庭院。八个模块分别为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设 计工作室,其运作模式有商业性和教学性。每个工作室中由一个主设计两个助手带一定学生组成。每个模块中配电脑和大桌以便于设计、讨论、交流,形成在设计中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设计。共享内庭院中的积木格子是本方案的设计重点,此空间有两种方案构思,即“积木格子”和“铅笔格子”。
“积木格子”是以一个400*400*400正方体为基本元素,在不同功能需要时可任意的组织成任意一种空间及体块--演讲空间、舞台空间、表演空间、展览空间、交流学习空间及娱乐休息空间。而二层开敞式大窗又扩大了空间范围,丰富了此共享空间。“铅笔格子”是以一个400*400*2850的四棱柱为基本元素。其设计构想是通过铅笔结构引发而来,运用铅笔的结构形成可伸缩的四棱柱,里面的‘铅笔芯’结合‘螺丝’的原理,使得四棱柱可随意的上下伸缩,组成任意的空间及体块。当它组成不同的“室内”空间时又可以充分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而此“空间”最高可升到2600mm。所以此共享空间不再使你只能匆匆而过,它成了一个可以聚集的场所:同学们可以在此空间聊天、看展览、听听课程答辩„„这样同学、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从教师被扩大到了整个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同时,这也使得建筑空间本身做到了可以去丰富学院的学术气氛。即使你只是在旁边匆匆而过,你也有可能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上述情感空间和建筑空间在全部中占了一部分,但这样小的部分却承载了我对大学校园生活的理解。也期望在快速的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创造一点值得回味的东西。
司立超
2006年5月
人与环境、建筑、空间 第2篇
当前,我国许多的幼儿园建筑并没有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大多只是按照常规性的建筑进行设计,然后在这些建筑上增加相关的儿童卡通符号,建筑造型和室内设计没有结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致使幼儿园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例如动静分区不明确,各功能空间之间相互干扰大,出口设置不合理等,使得生活用房与服务用房交通交叉。
1.2幼儿需要活动的空间不够充足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幼儿园有些是在居住区内,留一部分广场作为室外活动场地,绿地及周围树木偏少,且未考虑建筑物的遮挡;有的是用其他功能的建筑物改用,根本没有室外活动场地;即便是独立建造的幼儿园也都只是勉强满足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面积要求,而各班专用游戏场地以及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的游戏器具、跑道、沙坑、洗手池和戏水池则鲜有实现。
1.3缺乏以幼儿为本的认知环境设计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能与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幼儿应是环境创设的主体,幼儿园的门窗、楼梯扶手以及幼儿厕所等都是要区分于其他建筑功能的。而在现实中,幼儿园在环境空间中忽略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设计上缺乏能触动幼儿感官的趣味性,只把幼儿作为观赏者来对待,这样的做法无益于幼儿思维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培养。
2设计要点
2.1屋顶空间的设计要点
应更多地增加小朋友的活动场所,连屋顶的空间也不放过。可以在屋顶空间设置遮阳构架,这样做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小朋友在屋顶玩耍时,遮阳构架可以遮挡太阳光,带来比较阴凉的感觉;第二,遮阳构架位于活动教室的上方,也可以降低活动教室的温度,避免受到阳光直射,小朋友的活动时间也相应增加了。
2.2幼儿园需要家庭化的设计
由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做出针对的调整措施以及方案,来进行针对性的改变。而我们的幼儿园小朋友,自身年龄还特别的小,现在每家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幼儿园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亲子活动空间,这样能够带给他们家的感觉,带给他们安全感,使他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加快乐的玩耍,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学习。
2.3针对活动场地设计的要点
我们在建造幼儿的活动场地时,它的设计理念必须要能够把空间的位置以及幼儿活动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出来,要把每一个不同班级的空间活动范围设计好,同时也还要能够涉及到幼儿在进行游戏以及记忆力活动时,与帮助他们学习的背景设计完整的相结合,保证活动场地能够充分有效的进行利用。
2.4内外空间叠置
我们所说的这种处理方法,是要能够把每一个不一样的景观以及空间中的不同层次紧密的结合,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看起来特别的融洽,没有违和感。这样可以使空间有效地被应用,同时与环境相结合,看起来空间能够更大更合理一些。
2.5场所精神和文化氛围
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层次感,同时空间环境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把精神以及文化相融合,创造出舒适的精神氛围。幼儿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他们的世界一片纯净,所以他们需要在环境中看到不一样的色彩,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这就提高了对设计师的要求,一定要做好细节的设计,使建筑能够生动、自然、真实,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真心喜欢上他们的校园。
2.6幼儿园建筑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也是幼儿园建筑设计不容忽视的重要点.不仅要做到防火消防的安全布局和保证建筑构件的安全,还需要增加现代化的安全防护监控系统,保证儿童的安全。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幼儿园防火和疏散的设计要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要求。此外,还要在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室内环境布局上,不能有棱角尖锐的幼儿园家具设备。
3结语
人与环境、建筑、空间 第3篇
关键词:传统,空间,人与自然,现代
1 人与自然的平衡
在古代中国,“阴”“阳”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解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建筑方面[1]。《易经·系辞》上就有“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乾坤者,阴阳也,室内以阴气为主,室外以阳气为主,只有使阴阳互动,往来不穷,才能处于一种和谐的平衡中,才最适于人居住。这里阳气可以理解为阳光、热空气、干燥的空气,阴气可以理解为阴影、冷空气、潮湿的空气等。若室内空间过大则会导致阴气郁积,阳气不达。无论阳气或阴气哪一方过强,都会造成阴阳失调,即所谓“阴阳不适之患”。
中国古代的“阴”“阳”观从现代的角度可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平衡,建筑就成了这一平衡状态的调控中介。这也正是建筑的本质所在,没有外部生活环境,单纯的内部空间和实体将不再成为满足现代人生活的建筑。如飞机不是飞行的建筑,潜艇也不是水中的建筑,那只是人们的暂存空间。厅室与单栋建筑都需要向自然和社会开放。通过门窗洞、天井、小院这些中介,吸入阳光、清风,排除秽气、潮湿与闷热,庭园草木、鸟鱼得到雨露,这是虽小犹全的生态环境。这些窗洞天井是通的中介,屋顶、墙壁、门板、窗扇是隔的中介。当然除了这些物理上必须的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也是满足人心理上的需求。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边界与外界的融合正体现了现代的科学建筑理念。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已有很大改变,室内空间当然也随着而改变,而且随着时代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思想、需求、标准、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些变化只是反映在形式、手法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仍是建筑空间意义的重要因素。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扩展,可能不再单单是视觉上的通透,而且加入了声、光、运动等等。
2 现代建筑作品解析
下面就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加以分析。建筑与人的感觉的对话是安藤大多数作品所寻求表现的核心。水的教堂是一座小型的婚礼教堂,它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深处,基地四周为野生丛林。每逢春天,山林耸翠。入冬则是一片银装素裹,为了建这座教堂,专门把附近的自然水体引入基地,营建了一个90 m×45 m的人工湖。安藤试图在这里实现这样一个愿望,即以水体为主体,完美处理好自然—人—建筑的有机关系。该建筑由两个边长分别为10 m和15 m的正方形空间体量上下搭接构成,一堵作为序列引导和领域划分的“L”形墙体则包围了建筑。当人们依着墙体从建筑背后走近建筑时,便被导向一个由一组玻璃围合的入口空间,这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光匣子里,顶部开敞,四个十字在苍穹下相对而立,于此人们在聆听水声、风声与花香鸟语的同时,与自然彻底融合在一起。人们拾阶而下,就达到了主教堂,湖的水平面由教堂自然延伸90 m,就像一个抽象的镜面。由门框框出的景色随时间而变化,并映照在湖面上,使人获得一种心旷神怡的纯洁感和神圣感(见图1)。安藤的许多建筑设计中,对于外部因素的引入,无论从内容、形式和位置上都随着社会技术、人的需求而改变,与传统中的引入方式大相径庭(见图2)。安藤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交融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而把表层的包装和外在装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没有张扬的形式,没有陈规陋俗的束缚。比例均衡等建筑概念在这里被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2]。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才是洞悉安藤作品内在品质的有效途径。突破形式之囿,抛开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把空间的创作放在人对周围事物的体验上,并获得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感受,这正是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建筑师波特曼设计的桃树广场中庭备受理论家波尔·戈德伯格德赞赏。“空间即是波特曼设计的中心思想,也是其深受一般人欢迎的成功要因”。亚特兰大德海特摄政旅馆的中庭空间是300万ft3,不仅仅是由于规模大而吸引参观者,还由于中庭中充满声、光和运动。一句话,市镇广场上的要素都在这室内了。中庭的这种既是城市生活的空间,又是室内生活的空间感受,创造了某种旅馆的参观者也许并非不能觉察到的张力。波特曼曾经提及的“人看人”以及“城市尺度”的理念,从结果来看,他实际关心的目的很简单,创造一个丰富有趣的内外交流空间。
我国对于这种通透空间的理解多为自然绿化的视觉效果。不少设计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开始人造环境自然化,即把流水、喷泉、瀑布、假山石、草木等自然物直接引入室内,或通过内外空间的流通,将外部自然景色借景到室内来。以期创造一种生态的室内空间,满足人热爱大自然、依附大自然的本性,这也不失为一种手段。类似的有:京城大厦的商业大厅,棕榈遮天;昆仑酒店的中庭,山石林立;燕莎酒店的大堂,竹影婆娑;和平宾馆的青石瀑布;香山饭店四季庭的一池清水,都是引入自然要素(见图3)。借景中最常见的是现代宾馆中,十几层的客房围绕中庭,通过栏杆或落地明窗,借中庭的绿意和自然景色以求共享。现代建筑也常利用落地窗、洞口等引入自然景色(见图4)。
3 结语
以上设计手法不失为改变建筑环境的一种方法,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思考:1)把外部自然要素室内化,与室内外融合的思想是不同的。外部自然要素的室内化是现代主义建筑消解全部矛盾思想的体现;而室内外的融合是承认矛盾性的基础上的共生。2)这种形式引入的多是自然景色,较少有人的生活因素。动人的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不仅是自然视觉上的联系,更是一种生活行为的场所反应,只有按人本精神加入人的生活行为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室内外的融合[3]。创造充满生气、令人心动的空间场所。
人本来就是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平衡这种关系需要建筑师在空间创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允铢.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小波.安藤忠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肖毅强.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J].新建筑,2001(4):75-78.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第4篇
关键词:空间环境;交互设计;以人为本
1 前言
人无时不刻地生活在各种空间环境中,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影响了人,在创造与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所以,空间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那么它的交互性设计就更不容忽视了。但是现在关心交互设计的设计师们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行业和工业设计行业,所以我们看到当你搜索“交互设计”时更多的BLOG和文章是在谈论互联网,网站的导航,注册流程,弹出窗口或者就是产品等等。或许让人感觉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和产品交互设计有点强势,其实我们忽略了很多其他行业的设计,比如: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本文主要就空间这一类型,来探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希望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相关行业一起来关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设计。
2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
空间在设计时必须与时代、环境、文脉等相互协调,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互动的,但实际上由于这种互动的长期和缓慢,看起来更像是单向的传递过程。空间的交互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建筑与人或人与人的关系上:使用者可以能动地获得空间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如功能的实现、美的感受以及空间表达的文化意义,然后反馈给设计者,甚至可能参与规划设计、决定空间未来的使用方向。设计师随后可以调整他的设计,如此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另外,空间环境中的诸要素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空间是要随着时间而有所发展的,纵向看是动态的,空间的物理环境会随着四季的更迭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各个部分功能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空间环境的使用者的情况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生活状况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同时人们的审美思想与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对空间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这些动态的变化,以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围绕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成长。所以空间环境交互设计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以适应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时代发展的需求等。
2.1 体验关系
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知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关系就是一种交互关系。在一些居室设计的例子中,经常会看到许多按照设计师意图设计的房子,总在短时间内便被使用者加以改变,今天这里动一点,明天那里动一点,使用者在潜意识中不断将居住环境个人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设计师与使用者的沟通不是很成功;二是在于设计师在指导思想方面出了差错,没有顾及自己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三是没有留出可供使用者自由发展的空间;四是没有设计出能够表达使用者个人特色的细节,以至使用者无法对居室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实这就是使用者对空间的一种体验,一种感知效应。深挖上述現象的本质可以看出这是人与空间环境没有产生良好的交互关系的问题。
2.2 参与关系
“人的参与性”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事件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人的参与性也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诱导空间环境使用者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从而发挥人、空间的直接交换的作用。在空间环境的创造中,要调动人的参与性,应先从需求着眼,应当让空间环境关联到每一个使用者,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到这种空间之中;其次还应当注意要为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否则曲高和寡,则会把大部分人拒之门外。
如若要在某雕塑公园中建造一个可供参与的小品,就可从下述的参与方式出发设计。例:在某两片水面之间的小径设计在人通过的小径旁设立一个可以吐水的喷泉式雕塑。利用感应手段,当人不通过时,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平常的“静雕”,有人通过时,感应点发生作用,雕塑突然吐出一口水,从这片水面射向那片水面,使人感到一种惊喜之情。
2.3 相互交流关系
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过程。空间环境中的各要素以明示、暗示、烘托、反衬、对比、隐喻等途径在人的反应中起到了集注、强化、淡化、分散、干扰、组织、削弱、归位、错觉等心理反应或引起相应的各种行为。
如每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举例来说,一进入历史博物馆中,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并且产生肃穆的心理状态;当进入娱乐空间时,我们都会比平时活跃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并产生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和心理正是空间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影响,人在此种影响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和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这就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关系。再比如,要引导人们到达一个特定空间,以连续有韵律的线性景观设计,如铺地、水景、绿化等作为引导因素指导行人的无停留的前进,而在建筑入口空间,通过放大线性人行空间为面状广场空间、设置小品、改变铺地肌理、打断或改变连续绿化种植方式、改变绿化种类、扩大水景面积、设置适当尺度高差等方式,来提醒人们留意到建筑入口区域的来临,避免在前行过程中错过。到了目标空间所在地块,一些经过设计的有个性的栏杆、灯柱、大门、铺地、小品等环境艺术要素,也是增加空间领域性、增进建筑整体特色、增强目标性的有利要素。这也是空间环境对人的一种驱动行为和驱动心理的影响,相反,也正是人们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心理,才有了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方式。
2.4 空间环境设计的技术性
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空间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信息时代的空间正在融合数字技术,进化为技术的综合体。空间环境作为综合的技术和艺术,像多媒体一样集成了各种媒介,交互性也渗透于空间的本质中。交互空间,也通常和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相连,这使得空间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信息流动。从种种交互空间的方案来看,这种高效信息循环的内在常常表现为种种形式的技术特征。如新概念智能住宅的多媒体数字设备,本身能够对居住者做出反应。当房子“看到”主人走近家门的时候,它启动“家居自动化系统”,按照人的习惯播放音乐,“虚拟厨师”给主人热一杯咖啡,甚至可以按他的口味烹调。在住宅单位内,房间的分隔通过电脑辅助的“灵活空间系统”,可以随意和方便地改变室内的布局,实现一室多用。
参考文献:
[1]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一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2] 陶郅,郭嘉.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3] 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人与环境、建筑、空间 第5篇
【内容摘要】空间是建筑环境的主要载体,建筑本质上是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空间布局环境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随着人工环境的增加而增加,中国古代空间观理论为我国建筑空间奠定了研究基础。文章以中国古建筑岱庙为例,从其历史沿革、概况、空间体系对人的心理影响方面,探讨中国古建筑空间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岱庙;建筑空间结构;建筑空间形态;环境心理
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祈求国泰民安的象征。泰山又称“岱山”,岱庙则是古时王者来泰山封禅的行宫,其建筑布局与构造同皇家宫殿基本一致。对岱庙古建筑群空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对古建筑群功能要求和精神诉求的深入理解,为感知古建筑群空间环境对人心理影响开辟新的途径。
一、泰山与古代岱庙
以往东岳庙、天齐庙遍布中国大地,庙内供奉着在民间极有影响力的东岳大帝。这位被认为掌管人类贵贱和生死的阴间大神,其祖庙即在东岳——泰山,泰山神东岳大帝是人们对高山的人格化与神化。东岳大帝最初是山神,源于古人对大自然高山的崇拜。上古人们认为,山林中的财富鸟兽是由大大小小的山神管理着,山神的数量很多,仅《山海经》中《五山经》所记山神即有近400位之多。众山之中,名气大而影响广泛的并不很多,最著名的当数五岳。在古代,王者称帝后首要大事是到泰山封禅。所谓“封禅”,即“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上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正义》)。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有无怀氏、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髻、尧、舜、禹、周成王等。封禅活动除了“报天地之功”以外,自然也有祈求天下太平和感恩的意思。由于泰山与国家政权相关的独特功能和崇高地位,泰山成为江山稳固、国家太平、人民安定的象征,如“国泰民安”“重如泰山”“稳如泰山”等。帝王们最关心的除了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地位以外,就是“长命百岁”了,因此泰山神又被附以赐人寿命的功能。由于历代统治者的信奉和推崇,泰山神的地位不断提升。汉代泰山神被称作“泰山君”;汉明帝永平年间封为“太山元帅”;魏晋时期被称作“泰山府君”;唐武则天时封为“天中王”“天齐君”,后世的一些“天齐庙”之称即源于此。宋真宗时诏封为“仁圣天齐王”“东岳天齐仁圣大帝”,简称“东岳大帝”,后来遍布全国的“东岳庙”之称即源于此。相传,北宋时期有“天书”降于泰山,次年宋真宗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宋代以后,东岳大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供奉他的东岳庙遍布大半个中国,东岳大帝的祖庙自然在泰山。
二、岱庙概况
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对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整体理论,并对建筑有着相当成熟的规划,比如《周礼》中对起居室的大小、布局、建筑规格等都有记载。建筑史上宗庙建筑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是宋代,北宋时期重视礼制,外在形式则用各种礼仪制度、宗庙建筑等加强礼制统治。岱庙作为历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属于古代汉族祭祀建筑,而后发展为君王祭天并暂居的行宫建筑,因而具有一定的居住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泰山的东岳庙有三座,以岱庙最著名。岱庙位于泰山南麓,今泰安市区东北部,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的古御道起点和祭祀东岳大帝的重要场所。岱庙规模极为宏伟,四周高筑城墙,四面辟有八门。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门、厚载门等古建筑依次布列在中轴线上。岱庙建筑风格类似于王宫皇室的式样,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建筑群周长约1500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正殿五间。总体古建筑群按照唐宋以来祭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三纵两横布局方式,即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中轴对称,两横轴为辅,横向扩展的布列形式。岱庙古建筑群主中心轴线为一条南北向纵轴线,均衡地朝左右扩展,展示出儒家礼制观念。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西环廊将仁安门与天贶殿连接,形成古建筑群中心封闭院落,即院中之院(图1)。
(一)遥参亭
遥参亭现在不是“亭”,是岱庙古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第一组独立的建筑群,实为岱庙的入口。其作为岱庙建筑群的前庭,位于岱庙正阳门外。古代君王封禅泰山首先在此“草参”,后进入岱庙主殿祭祀。
(二)岱庙坊
岱庙坊又称玲珑坊,位于遥参亭与岱庙正阳门之间,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建成。岱庙坊是歇山式仿木结构,通体浮雕,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
(三)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岱庙建筑群南城墙,中间是正门,即正阳门,两侧是掖门,东掖门为仰高,西掖门为见大。正阳门上有五凤楼,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四)配天门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道门,穿堂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筑于石砌高台上,顶覆黄色琉璃瓦。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题“配天门”金字匾额。
(五)仁安门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以北,是岱庙的第三道门,也是岱庙主体建筑天贶殿前的最后一道门。甬道将配天门与仁安门连接。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仁安门,形制为九脊歇山式顶,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面笔直,气势雄伟。
(六)天贶殿
岱庙古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始建于宋真宗年间的天贶殿,时至今日已有千年。大殿建在古建筑群中轴线上方三分之一处,是古建筑群中品级最高的建筑,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气魄雄伟,金碧辉煌;后寝宫低一个等级,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配天门、仁安门又低一个等级,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
(七)后寝宫
后寝宫位于天贶殿后面,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因将泰山神封为“帝”,帝则应当有“皇后”,便为之杜撰了一位“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寝宫。
(八)厚载门
厚载门为岱庙的北大门,又称后宰门。厚载门的名称出自《易坤》的“坤厚载物”,取意“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大地能载九皇之德。
三、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产生的环境心理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建筑包围空间,另一种是以空间包围建筑。其建筑观念始终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中心,并落实在古建筑中,基本以“四面围合的合院”为主的布局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特点。因此,对建筑空间结构到形态产生的环境分析,是对人心理影响分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岱庙的空间结构
岱庙的空间结构系统层次分明,岱庙古建筑群的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通过道路空间连接形成组合空间,使多种空间组合成一个有层次、多样的空间体系。在整个岱庙古建筑群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物形成轮廓鲜明、界面完整的实体空间,景观边界模糊、不规律的形成虚空间,产生有秩序的等级层次、伦理精神的环境心理。例如,作为岱庙古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天贶殿,是岱庙古建群中的.第三进院,四周由环廊围合,建筑功能决定其外部形态,实质为院中之院。天贶殿建于双层品级台之上,地面高度与铺装材质都高于其他空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采用“九五”之制的最高建筑形式,此等级只有宫殿正室才能使用,从而衬托出主殿的神圣地位;院内植物规则有序排布,高大的银杏、松树形成严肃庄重的祭祀氛围。
(二)岱庙的空间形态
岱庙的空间形态是由不同建筑院落空间组合后形成的状态。同一空间中有不同的形态,建筑与植物可视为点状形态,道路为线状形态,建筑群、植物群为面状形态,每个元素的形态由其功能决定。例如,天贶殿院落是整个建筑群中尺度最大的点状空间形态,道路、环廊为中尺度的线状空间形态。岱庙古建筑群的空间形态以南北向轴线为主,主轴线上分布着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呈点状空间形态;东西轴线为副轴线,分布着东华门——西华门,呈线状空间形态。从整体空间环境看,主建筑、院落与建筑群是以主轴线穿过每个单点状空间,并由副轴线向两侧对称扩展。主副轴线交织在一起,主轴线起着连接、联系和支撑整个古建筑群的作用,副轴线形成包围的作用,增加、丰富了古建筑群两侧的视觉要素,因此产生连续不断、环环相扣的空间。由于各个空间环境通过主轴线串连,因此每个空间的指向性明确,使得每个景观形成的虚空间具有向心力。在建筑围合的空间下,产生均衡平稳的空间效果。主轴线形成的线状空间,采用起—承—转—合—收的空间处理手法,营造出幽静、空灵、神秘的空间气氛,强化了空间的秩序感、等级感。而线状空间引发了人心理上的轴向空间感,人易于对空间上的每个节点的认知,空间在轴线上有序组合,营造出祭祀场所的庄重神秘感。结语岱庙是我国现存完整大型的古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受到地理状况、文化理念和时代变化等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空间环境。其空间环境体系对人的心理影响来源于其功能要求和精神诉求,这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在建筑空间环境心理学方面也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空间体系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书田.中国冥界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2]天一.五岳之尊——泰山[J].科学大观园,2005(13).
[3]赵祥明.浅析泰山岱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J].建筑与文化,2013(10).
[4]马红飞.泰山岱庙景区的空间解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
人与环境 第6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始终困扰人们。为此,我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调查。
在城市、农村、公园、旅游区、河流、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的整体美感。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混”就是造成污染的原因!如果人们把垃圾分开,分门别类进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就会大大减少,人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在现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虽然使用方便,但却又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次性用品既浪费资源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1990年以来,我国塑料包装材料在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包装材料,1990年至1996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0%。据我国包装技术协会有关人士介绍,1990年我国包装用塑料150吨,1996年为300吨。资料显示,中国是“白色污染”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年需各种快餐盒200亿个以上,方便杯等一次性水具300亿只,其他塑料包装产品数十万吨,单我国铁路客车每年耗用白色餐盒约7亿只,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一次性塑料用具占垃圾总数的8%以上。这正是因为一次性用品的产生,使我们周围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调查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开展环保在行动的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只要人人都参与环保,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的不象样了。水渐渐少了,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人们到处砍伐树木,现在全世界平均一年砍掉1100万公顷森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人们还随手丢垃圾,那发臭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那肮脏的树枝上挂着塑料袋、那黑黑的草地上堆着果皮和纸屑。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清清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地球渐渐被毁灭,人类也渐渐死亡。
可是,地球一次又一次地原谅我们,希望我们能改正。但是,人类的做法使地球非常失望!人类还象以前一样,过着无忧无滤的生活,人类伤害了臭氧层,使阳光直接照射到人体上,受到伤害。
原来,地球有着清澈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古代,有多少诗人赞美过地球美丽的环境啊!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应是环境灾难的预防者。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做起,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孩子们留下碧水、森林、蓝天。
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一、人與環境
未受人為干擾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某些適於生存的生物類,也淘汰了某些不適於生存的生物種類。人原本是自然環境的一份子。他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也依存在自然環境當中。換言之,他需要一個適合他生存發展的生活空間〔生育地〕,他才能夠繼續地生存發展。假使人有意無意地破壞了他周遭的自然環境,那他當然有可能得到肉體上以及。精神上的損失做為報應。誰要是蔑視生態法則,誰就要嚐到大地反撲的惡果。自然對於外力干擾的反應,是既明顯且立即。人要想繼續存活,他就必須維護牠的生活空間免遭破壞。
自整個地球變遷史來看,總是自然提供條件在先,生物尾隨調適在後。人則有役使各種生命的以及非生命的自然資源供為己用的旺盛企圖。這種企圖一旦過於強烈,往往會使得人與自然的關係愈來愈疏遠。舉例而言,都市居民的平均壽命即有偏低的趨勢。而許多人為的污染物質亦不斷加重環境負荷的壓力,從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舒適。像農業的過度施肥,即有可能威脅到食品衛生以及醫療保健。過度的輻射線使用以及化學藥品的服用,則會導致遺傳上的突變〔遺傳環境污染〕。環保運動的應時而生,固然是為了避免環境進一步的惡質化,但究其終極目標,仍是以保護人類暨保障健康為宗旨人類,牠的環境,他的效應甚至於他 跟他生態系統之問的互動關係,這就構合成功一門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了。一些現代生活當中遭遇的特殊問題,像護士的值夜,長程搭機的時差甚至於新聞從業人員的晝伏夜出,究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何等影響以及人體機能又是做出何等調適,當然就成為這門學科的熱門課題了。至於人類處於不同的人工暨科技環境究竟會做出何等的行為,這也逐漸成為本學科的新興課題。
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自外於環境,當然也因此會對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工程師的社會職責,實乃秉承民意的預囑,參與投入公共工程的規到與設計。為求達成全民福祉,工程師勢必要培養恢宏的氣度,全盤綜理並審度各種建設問題之所由〔各種生態影響〕。大家對此有一共同的認知,那麼每一位工程師所從事的工作,事實上就是環境保護。
二、生態學或環境保護
所謂「生態學」,乃指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甚至於生物與環境之 間互動關係的科學。生態學的研究取向,在於探討未受人為干擾或已 遭人為破壞的環境當中生命的綜合關聯,並進而細究不同生育地(Habitat)與其生物群集(Community)之互為關係,甚至於闡析各種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方式。
生物世界的某一部份發生變化,必牽連其它部份作相對應之變化。生態學的研究宗旨,無非設法掌握環境影響究竟有那些因素以及這些環境影響及於生物時究竟會造成何等預期的調適或損害現象。
三、環境污染與環境規畫
(1)環境污染的緣起
按照「成長的極限」原書作者Danis Meadows的看法,人類一方面想要在既定的生存空間裡面儘可能求其活動擴張,另一方面卻不免遭受有限物質的供給而必須設法自行約束。如此情況下,環境往往因供求失調造成緊張,進而引發污染現象,毋寧是勢所必然。
三、環境污染與環境規畫(2)環境規畫
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這是因為預防工作較省事、較不費錢,而治療工作卻是既費事又費錢。若以此證之於環境保護,我們就會發現到,這句至理名言竟是如此橫遭忽視,讓人只得搖頭嘆息。誠然,百分之百的污染預防事實上有其無法執行的困難,可是污染危害若能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予以有效遏止,那總比袖手旁觀任其坐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得大多,此即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真義所在。
自然環境 環境若處於自然而無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它可說是呈一種均衡狀態。人為的破壞則可能置環境於不平衡狀態,在某種情況下,甚而豉成嚴重的災變。災變通常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無法調適,因此構成重大的危害。至於環境本身在自然狀態下固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唯其進展甚緩,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做相對應的調適,危害自是有限。在大規模榛柸未啟的洪荒地區,例如巴西的亞馬遜森林當中,自然運轉有它自己特殊的一套運作方式,並未受到人為上的任何干擾。唯這種地區在現今世界上是愈來愈難求,愈來愈稀罕了。有鑒於此,許多文明國家特地把一些多多少少向處於自然狀態的地區劃設為保護區加以悉心維護。在高度工業文明的國度裡,這些珍貴的自然景觀不啻是國民休閒與觀光渡假的最佳去處。因此,如何設法使得觀光旅遊與自然保護兩者並存並榮,乃是環境規到作業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環境科技
環境規劃之所以能夠落實紮根,倘得依據「環境科技」〔環境工程〕代為執行。此所謂環境科技〔環境工程〕乃指所有有助於創造環境保育以及環境衛生處理條件的學問。唯無論我們環境保護科技多麼進步,其可能解決環境問題的效率永遠無法達到盡善盡美。這是因為一種新科技在證實能夠有效解決某個舊問題的同時,它也宣佈了新問題已然到來,因此,環境保護必須永無止境地採掘新的科技以及新的處理方式。區域與都市計「有關我國區域計畫以及都市計畫的法令基礎,乃係載明於以下的規定: a.區域計畫法。b.都市計畫法。
區域綜合發展的規劃作業,除須注意當地自然環境條件而外,亦須同時兼顧當地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需求。區域計畫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乃是指陳區域何者宜作為生態保護區、何者宜做為遊憩發展區。無論生態保育區抑或遊憩發展區,兩者皆須有明確的建築以及使用管制規定,以資紓解甚或調節國土內部既有的土地使用紛爭。
五、重要名詞解釋
生物圈(Biosphere)係指地球上可供生物生存的空間總稱。這包括了地殼的表面(陸域以及海域)暨其周圍的大氣層。土壤地層愈深,生存條件愈差,生物種類與數量亦愈少。至於海洋,即使在最深處,依然可以發現某些生物的存在。
生界中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因素皆有其生態循環法則,且一直呈變化狀態。像氧、碳、氮、水以及其它物質循環,所有生物體全都參與其間。茲以樹葉為例:當它長在樹梢的時候,屬於植物體的一部份,且能以同化作用進行物質循環。當它落到地面的時候,那就成為土壤的一部份,並提供服務給各種的土壤生物。最後,樹葉會轉變成為腐植質,再度做為植物營養的來源。
生育地(Habitat)亦有人稱之為棲生地,則指某一別具特色且較易界定範為的生活空間,可讓不同種類的生物個體賴以維生甚或繁衍。舉例而言,一個湖泊的岸邊附近,一片草原,甚或一片山林,皆可謂之。
群集(Community),乃係指不同種類的生命體〔植物以及動物〕,經由長期適應生育地特殊環境條件後,所形成的社會組合。在此社會結構之下,包含有自營生物以及異營生物。自營生物主要係由綠色植物組成,具有能力把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質。異營生物,如:動物、真菌以及細菌等,則必需以有機物質做為營養來源,因此可說是仰賴自營生物而維生的。
生態系(Ecosystem),即指生物群集與其周圍非生物性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此的生態系統,本身即為一相當獨立的完整體;它既可影響外界,亦可被外界所影響。生態系統依其規模大小,亦可分類為主系統、次系統甚或更微小的單元。舉例而言,高山箭竹林可稱之為一個生態系統。而台灣整個島嶼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生態系統。兩種生態系統,固然有土、次之分,但兩者互為影響且具某種程度的依存關係,自無庸贅言。
某些生物種類一旦遭遇到外在環境的輕微變更,即呈相當程度的損失,某些其它生物種類則未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