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2篇)
热学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热学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0 引言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学校的办学定位应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并且当今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 要求他们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过去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新建本科的发展。必须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改革。在学校和物理系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多位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对热学教学进行了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改革,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转变教学理念, 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更多的是讲授书本内容, 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很多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或者是仅能够从表面上接受知识, 过一段时间就很快忘记所学内容。过去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 忽略了知识在现实和生活中的应用。这些阻碍了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改革过去的教学理念, 贯彻新的教学观念, 按照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即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日常生活的现象, 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 着重增加物理概念、定理内涵的分析, 通过分析和讲解与生活有关的物理实例,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我们招收的学生基础比较差, 数学功底相对较弱, 因此我们降低计算上的难度, 使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实用且容易学习。
2 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重点讲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 适当降低计算难度;同时教学内容也要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 了解热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在教材的选择上, 我们采用李椿编写的《热学》为主要教材, 在热学内容的组织上, 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讲理想气体、准静态过程、卡诺循环时, 告诉学生这是理想化的方法, 就像力学中的质点。课后布置学生去阅读赵凯华编写的《新概念物理教程之热学》和其他网络资源,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 同时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自己科研中用到的热学知识。
3 改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们根据上课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把热学中的一些比较抽象且在学生的脑海很难想象的物理情景, 制作二维或三维的动态图像, 直观生动地演示相关概念和热力学过程的物理图像。借助鲜明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可将板书和语言不能很好描述的物理过程, 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来,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情景变得形象, 这样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 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且丰富多彩, 能够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当然如果仅仅使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包含的内容丰富且节奏快,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重点分析, 同时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大多数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 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 应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两种手段相互辅助完成教学改革。
4 改变学生评价方式
在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上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 即通过一次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而平时课堂和课后没有过多的要求, 使得较多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注意听课, 期末开始抄笔记和背题型, 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已成为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 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专题课, 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调研、查找文献、写小论文, 培养学生查找文献、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理解相关的内容。其次通过课堂提问, 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给予评价。通过提问,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 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是期中和期末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中, 主要在于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综合知识。通过平时和期末成绩评定可以督促学生平时积极学习, 期末全面系统的复习, 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热学的基本知识和知识的相关应用。通过以上三种方式, 全面综合地考查、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 从而更好地反馈和指导教学。这样的考核方法覆盖指标更全面, 考核的结果就会更客观合理, 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 以利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 才能更好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就应努力探究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教师在上课之余, 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并且尝试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 了解学生的爱好的和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 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让科研带动教学。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始终以“增加趣味, 精讲经典, 突出应用, 面向未来”为原则。增加趣味, 即借助物理学家的名人轶事, 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 物理学史等手段引入物理规律, 让学生在一些故事中体会物理学规律的发现和意义。精讲经典, 在教材处理上着重讲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 并且适当降低数学上计算的难度。突出应用, 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有关和专业相关的习题,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满足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面向未来, 讲授的知识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热学课程十分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l) .
[2]周立友.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承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3]秦允豪.以教材教学内容建设为核心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热学”[J].物理, 2006.35 (7) :613-615.
[4]刘济科, 张尚武, 张晓珠等.创建精品课程夯实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2) :35-40.
[5]朱世坤, 冯笙琴, 王正清.地方综合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 2009.28 (10) :54-57.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教学设计 第2篇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教学设计
――萝岗区镇龙二中物理科 陈海祥
■复习思路:
初中热学内容分为:八年级第4章――物态变化和九年级第16章――热和能。根据这
→内容上的特点,所以复习时就分为这两部分内容来进行。每一部分按照“知识架构→典例
分析→习题巩固→中考热身”四层次进行,让学生重现知识,逐步深入,熟练掌握各知识点,从而达到中考要求。各层次说明:
知识架构:以框架形式将知识点罗列出来,关键的地方需填空补充,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
知识网络。
典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习解题的方法、过程和知识点的运用。
习题巩固:根据各知识的轻重,编设了针对性强的习题,结合“知识架构”运用,达到巩固
知识的目的。
中考热身:精选了广州市近年中考题,让学生预先体会中考的深浅,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中考
水平,否则及时调整。
■使用建议:
每一部分在课堂上先完成“知识结构”,熟知知识,然后分析典例,其余时间
做“习题巩固”,课堂上做的习题尽可能堂上讲解完毕,至于“中考热身”层次可在课后
学生自检,另堂课再讲解。总课时约4-5节。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
(一)――萝岗区镇龙二中物理科 陈海祥
■热现象、物态变化
【知识结构】
将___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度
温度
100等份,每份为1℃ 将___的温度定为100度 原理:根据液体的____性质(若液体受冷凝固后将不能使用)使用前:要观察___和___值 使用 使用时:(1)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_
_和__,(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
度计仍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___相平。
几种温度计对比:
熔点和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__体具有一定的熔点,__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不断吸热 特点:温度__,需_热
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蒸发
因吸热而具有致冷作用
汽化两种方式 1)达到沸点 汽化和液化 沸腾 2)不断吸热
液化的两种方法:___和___ 例子:(1)剥开冰棍冒出的“白气”
(2)液化石油气
升华和凝华 常见例子:(1)在北方冬天里冰冻的衣服干了(升华)
(2)用“干冰”保鲜、人工降雨(升华)
(3)冬天早晨瓦上的霜或下的雪(凝华)
▲注:早晨的雾、露(液化)
【典例分析】
例1、如图1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为()
图1 解析: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正确放入被测液体中,还要注意读数时的正确方法。
答案:D 易错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要求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
或容器壁,题中A,B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碰到了容器侧壁和底,故不正确。(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
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题中C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例
2、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
(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固点(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分析: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晶体才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所以选项(A)是不正确的。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选项(C)是不正确的。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
保持不变,所以选项(D)也是不正确的。只有选项(B)是正确的说法。)
答:此题应(B)。
例
3、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升高,吸收热量(D)温度降低,放出热量
(分析:松香是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吸收热量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直至全 部变成液体。非晶体没有熔点。)
答:此题应选(C)。
例
4、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要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
解析:解题中要注意回答吸热的原因和吸热更多的原因,还要回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对吸热的影响。
答案:夏天从水中上岸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要从人身体吸收热量感到冷,如果有风会加快身体表
面的水分蒸发,从身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会冷得打颤。
拓展延伸:题中要从蒸发吸热的知识解释,还要从影响蒸发的因素方面解释,有风的情况下蒸发加快
吸热更多。
【习题巩固】 1.请将下列温度计的示数填在横线上:甲____,乙____
2.一体温计的示数为38℃,护士忘记向下甩就先后去测量
甲、乙两人的体温,示数分别为38℃、40℃,则甲的体温
可能____38℃,而乙的体温应____40℃。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用等质量、都为0℃的冰和水来冷却食物,哪一个的效果较好?
为什么?
4.在“铁、松香、玻璃、冰、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_____;
属于非晶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
5.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地区,要用酒精温度计测温度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原因是__________。
7.烧开水时,会冒出很多“白气”,这是由汽化出来的水蒸气____而成的;在南方春夏之交的“回南”
天里,地板常“冒汗”,即出现许多水珠,这是一种____现象。
8(1)请在右边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该同学做此实验时的环境温度
(即室温)应在___℃左右。
(3)分析你所画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9 10.为了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用同样厚度的泡沫和棉被包
每隔5min测量一次烧瓶中的水温,情况如下表:
(1)在同一坐标中将两者的温度变化曲线画出来。
(2)做该实验先要控制保持“厚度、烧瓶、水质量、水初温、环境温度”相同,才研究“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这种实验方法物理上称为______法。
(3)根据以上数据和所作曲线,你认为哪一种材料的保温性能较
【中考热身】
1、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正确的做法是(2001.7,0.96)
A、温度计的玻璃泡有部分浸入液体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臵于液面之上
C、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后在读数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但不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要(2002.11,0.71)
A、将水量减少写 B、给容器加密封盖 C、将火烧旺些 D、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加热
3、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最主要的原因是(2000.5,0.70)
A、密封性好,减少了热损失 B、增大压强,提高了沸腾温度
C、增大压强,降低了沸腾温度 D、传热快,缩短了沸腾时间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2003.2,0.84)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2000.12,0.65)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
C、冰块慢慢地融化成水 D、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变小
6、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1998.4,0.62)
7、在下列过程中,一定要放热的是(2001.5,0.87)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
8、下列各种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升华现象?(1999.11,0.74)
A、夏天湿的衣服变干 B、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后变小 C、霜的形成 D、露的形成
9、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2002.6,0.88)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10、关于熔化和凝固,正确的说法是哪个?(1999.3,0.46)
A、固体在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固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温度降低
C、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3.13,0.46)A、温度达到100oC水才能沸腾 B、冰吸收了热量不一定熔化
C、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D、温度达到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
12、医用水银温度计使用后的消毒方法是()(04.一.2)
A.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
B.放在沸水中煮
C.用医用酒精擦拭
D.用清水冲洗
13、图1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
可能是()(05.一.2 A.蜡的熔化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
C.海波的熔化过程 D.海波的凝固过程
1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2002二21 0.77)时间 图1(1)、打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____现象
(2)、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这是___________现象
15、夏天游泳时,一上岸就感到凉快;当有风吹来时,更觉得冷。为什么?(96五)。
16、试分析蒸发和沸腾的相同处和不同点。(98.五 0.43)。
17、盛满水的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不会被烧坏,但没有盛水的空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就会被烧坏,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这是什么原因?(04.六)
18、去年冬天以来,广东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一些地区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旱情.一种人工
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撒播到云中使其降雨.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上述人工降雨过程. 小资料: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容易升华.(05.五.20)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
(二)――萝岗区镇龙二中物理科 陈海祥
■ 内能 比热容 热量 热值
【知识结构】
物质由__组成
一切物质分子不停地做___运动 →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能和___能之和 影响因素:___
内能改变方法:___和___(两种方法都能达到同样效果,即“等效”)?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即内能不可能为0。直接__物体 如:生火煮饭、炒菜、烧水等 用来__ 如:柴油机发动后可以运转、汽车起动后行驶等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用字母“__”表示)单位:____
?注意: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最大,为______
物理意义:表示每1Kg的水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__ 水比热较大的应用:调节气温、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等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那部分能量
c=____ 计算:Q=cm△=____
其中“△t”是指变化的温度 △t=____ 单位:__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用字母“__”表示)?注意: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单位:___
物理意义:表示每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是多少J 计算:Q放=mq 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只是形式间的转化或物质间的转移
【典例分析】
例
1、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物体对外做了功
解析:物体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内能减小,A正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物态变化时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不变,B错;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即内能而不是温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而不是物体对外界做功。
答案:A 拓展延伸:温度、内能、热量、功是四个不同的物理量,物理意义是绝然不同的,温度表示物体 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快慢的宏观表现。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 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例
2、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砂轮磨刀时,刀的温度升高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壶中水沸腾时,壶盖不停地跳动,水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动能
D.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时,筒内空气内能转移到气筒上,使气筒壁温度升高
解析:磨刀时,砂轮转动对刀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刀的内能;流星发出光和热是由于空气与陨石 摩擦,机械能转化为陨石的内能;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用气筒打气时,活塞对 筒内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再进行热传递使气筒壁温度升高。答案:BCD 方法提炼:物体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同时,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遵守能量 守恒定律。
【习题巩固】:
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C、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人内能就越大 D、物体的机械能增大,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3.物理学中引入“比热”的概念,是为了比较()
A、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不同的热量,升高温度不同 C、不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吸收不同的热量,升高温度不同
4.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是3:5,比热之比是3:2,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吸收的热量之比是()A、9:10 B、10:9 C、2:5 D、5:2 5.我国幅员辽阔,相同纬度上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低的不同B、水和干泥土比热的不同C、离太阳远近的不同D、日照时间的不同 6.在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锯子锯木头,锯条会发热,是由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当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会跳动,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给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光能
7.在铝壶中放入3kg温度是20℃的水,将它加热至100℃,所需的热量为()A、等于1.008×106J B、大于1.008×106J C、小于1.008×106J D、无法确定 8.质量为3kg的石油,用去1/3后,剩下的石油()
A、比热变为原来的2/3,燃烧值不变 B、比热不变,燃烧值变为原来的2/3 C、比热和燃烧值变为原来的2/3 D、比热和燃烧值都不变
6. 下表为某单位电热水器的铭牌,求:
(1)电热水器在额定电压下的电流(2)若电热水器中电热丝产生热量的80%被水吸收,则用它将30L、温度为20℃的水加热到100℃,需要多少时间?
1、扩散现象表明(2000.3,0.98)
A、分子间有作用力 B、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室温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水的温度为0oC,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2003.14,0.98)B、这是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现象,它只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998.6,0.97)
A、只有气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只有液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C、只有固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D、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4、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2002.5,0.90)A、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B、房间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C、铁器不用生锈了 D、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一些盐,不久整杯水变咸了
5、在下列事例中,哪一个事例不能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001.6,0.89)
A、在房间某处洒上香水,不久房间里充满了香水味 B、把一块糖放入水中,不搅动,不久整杯水都甜了 C、衣箱中的卫生球变小了,衣服上充满了卫生球的气味 D、扫地时,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的运动
6、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002.12,0.94)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内能也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内能也越大
7、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000.11,0.92)
A、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内能也越大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两杯水中,温度高的水的内能一定较大 D、0℃的物体内能为零
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999.4,0.82)A、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的内能越大 B、物体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C、物体运动的越快、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D、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9、下述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1996.11)
A、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内能就越大 B、物体的密度越大,内能就越大 C、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D、0℃的物体没有内能
10、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总是从(1998.8,0.91)
A、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B、密度大的物体传到密度小的物体 C、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D、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
11、两个物体接触时发生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1997.5,0.72)
A、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B、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 C、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D、热量多的物体传到热量少的物体
12、状态一定的某物质的比热容(2001.9,0.89)
A、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C、跟它的温度变化成正比 D、是它的特性之一,其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
13、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0.7,0.82)
A、物体的比热容跟温度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它吸收的热量有关 C、物体的比热容跟它放出的热量有关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14、已知铝、铁、铜的比热容依次减小,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铝、铁、铜金属块,吸收相等的热量,最后(2002.13,0.56)
A、三块金属的温度都相等 B、铝块的温度高 C、铁块的温度高 D、铜块的温度高
15、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铜的比热容 是0.39×103J/(Kg〃℃)。相同质量的铝、铁、铜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1996.15)A、铝吸收的热量最多 B、铁吸收的热量最多 C、铜吸收的热量最多 D、三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
16、初温相同的铜和铅,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2:3,若他们吸收相等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与铅升高温度之比是(2003.16,0.57)A、1:2 B、2:1 C、2:9 D、9:2
17、四口之家分别单独使用不同种类的燃料时的平均月消耗量分别为:木柴约200Kg,烟煤约80Kg,液化石油气约30Kg,煤气约60Kg,这四种燃料中哪一种燃料的热值最高?(2003.7,0.78)A、液化石油气 B、煤气 C、烟煤 D、木柴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04.一.8)A.物体的温度降低,它的热量就减少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能一定增加
D.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它们的内能一定相等
19、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有些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只有一个冲程是不用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这个冲程是()(04.一.6)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20、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05.一.7)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C.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D.温度相等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内能相同
21、用锯条锯木,锯条的温度升高,这是用________的方法使锯条的内能增加;用酒精灯加热 使试管中的水温度升高,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水的内能增加。(2001二24 0.89)
22、把500g50℃的水冷却到30℃,这些水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J。[已知水的比热是4.2×103J/(kg?℃)](2000二24 0.72)
23、质量为2kg的铜块,当它的温度从20℃升高到100℃时,铜块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J。[已知铜的比热容是0.39×103 J/(kg?℃)](2001二25 0.82)
24、铁的比热容为0.45×103____________(填单位)。质量为10kg铁块,温度从20oC升高到120oC 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J。(2002二23 0.72)
25、一台电热开水器的铭牌如下表所示.水箱中水的初温度为20℃,外界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 电热开水器装满水后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到沸腾后自动停止加热.则水箱中 的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这台热水器加热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04.三.15)
26、电热水壶的铭牌标有“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1kW”,小芳把20℃的水注入该壶中,电热 水壶显示水的体积为1L,让电热水壶在额定电压下工作,通电6min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水吸收 热量____________ J;电热水壶的效率为________.(已知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水的比热容 为4.2×10 3 J/(kg〃℃),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05.二.12)
27、铝的比热容为0.88×103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 J/(kg〃℃)。质量为0.3kg的铝锅 中放有2kg的水,把它们从20℃加热到80℃时。(1997三2 0.70)(1)铝锅需要多少热量?(2)水需要多少热量?(3)一共需要多少热量?
28、一电水壶铭牌标有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1500W,电源频率50Hz,容积5.5L。在标准大气压下,把20℃的水装满壶后通电烧开。[水的比热容c=4.2×103J/(kg?℃),不计热量损失] 求:(1)、需要多少热量?(2003四29 0.46)(2)、消耗多少电能?(3)、在额定电压下通电多长时间?
29、连续用铁锤敲打铁钉,铁钉的温度会升高,为什么?(99.五 0.75)(5分)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热学教学论文 第3篇
关键词:DIS Lab实验 中学热学教学 作用 优劣势分析
一、DIS Lab的相关说明
DIS Lab是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 Labratory的简称,中文为“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 Lab是一种专用于试验室采集数据的智能化系统,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计算机系统及配套软件构成。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A/D转换输入计算机,并通过相应的辅助软件对被测的信息进行各种数据处理,从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数据测量和处理平台。
二、DIS Lab在中学热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热学试验结果直观显示。热学试验结果的直接显示是DISLab最大的特点,可以通过DIS Lab设备的辅助软件在计算机桌面上直接观察到试验结果。热学试验结果的显示方式有三种:数字显示、示波显示和仪器仪表显示。显示结果直观、清晰和易懂。
2.数据的自动化采集。DIS Lab实验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的试验数据采集、比较和分析的系统,使热学试验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操作,试验数据更加的精确。在使用DIS Lab实验软件系统之前,系统开发工程师就应经设定了软件统计、计算和分析的程序,包括了中学物理热学中的所有公式体系。并根据物理试验的需求研制了信息化试验系统的专用软件系统和通用软件系统,可以依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使用。DIS Lab实验系统中表格计算功能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数据记录时间间隔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极大地方便了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数据计算分析的及时性。在热学教学中,大多试验需要进行定量计算。传统的试验仪器要对试验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记录,再进行人工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计算。数据处理和计算缓慢,数据处理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很长,不利于试验的进行。而用DIS Lab系统时,直接进入软件界面后,根据试验需要选择“计算表格”选项,设置好表格参数,再添加好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系统也自带了热学中所有的表达式供选择使用。在实验中,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感应到的数据传输到软件中,试验的数据通过点击鼠标可以及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节约了繁琐的计算和分析,减少了记录和计算误差。还可以设置更高的数据记录方式如表格数据分析、图形数据分析等,使试验数据及时的得到处理和计算,只需要简单的动手操作鼠标即可,简洁方便。
三、DIS Lab 在中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DIS Lab在物理教学中得不到重视。近几年来,很多学校购置了DIS Lab设备,但由于DIS Lab设备比较昂贵,生怕在试验教学中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从而不去使用。还有一些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对设备不会操作。另外,DIS Lab试验需要大量的试验材料,学校不愿花钱购置试验消耗材料,而学生的物理试验能力比较差,思维停留在抽象的课本知识的认知上,最后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2.教师对教学再设计重视不足。DIS Lab设备为教师进行热学试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传统的试验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试验的主体,学生只是参观者,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学生站在旁边听讲和观察,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差,教学方法依然单一,教学成果不明显,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不深刻。
3.教师利用 DIS Lab 设计新实验的能力不足。在实践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按照书本上所列举的试验教学作为试验教学课程,并没有自己去开发新的试验教学课,试验教学比较单一,试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与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 DIS Lab 设计实验的能力尚需加强。
四、DIS Lab 在热学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1.DIS Lab应用技术的改进。DIS Lab在物理试验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无线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不能自由移动作业,不能自由移动作业,DIS Lab设备组合性也不太好,不同的仪器不能组合使用,情景试验能力较差。因此,DIS Lab应用技术应该向网络化和无线化发展,通过蓝牙与电脑相连,扩展DIS Lab的使用空间。DIS Lab设备的传感器探头多功能化,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物理热学试验,避免了实验中传感器探头的频繁更换。DIS lab 软件建立区域网络连接,储存实验数据,实现试验数据同享。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查询相关试验过程和数据,以便学习和交流,巩固物理试验知识。
2.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术的改进。DIS Lab属于高科技产品设备,其操作和养护需要有一定水平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中学物理教师仅限于物理知识,大多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是甚多,操作DIS Lab相当困难。因此,加强物理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掌握DIS Lab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设置专门的物理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DIS Lab在物理教学中要挖掘课本知识,创新设计多个实验,把热学抽象难度的知识点通过实验以具体的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论
随着国家对中学实验教学的重视,DIS Lab这种先进的物理试验设备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改进了传统试验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试验动手能力和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本文针对资金缺乏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DIS Lab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物理热学试验教学进展不太顺利和DIS Lab应用机会较少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意见。总之,DIS Lab在热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趋势,问题需要改进,才能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肖荣荣.DISLab—让实验教学更为有效[J]实验教学,2009(3).
[2]纪为民.DISLab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帮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4).
[3]郭桂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传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第4篇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被称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统的三大核心专业基础课。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传热学最早包含在物理学和流体力学学科中。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传热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热学的研究和应用深入到各个工业领域和科研领域,因此“传热学”课程成为工学类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2]。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制度的建立为传热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传热学理论教学体系,介绍了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对传热学教学的要求,并总结了提高传热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对传热学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1 “传热学”理论教学体系
传热学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和换热器四个模块。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可将传热学所包括内容画成“知识体系树”的形式(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个宏观认识[3]。有了宏观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传热学任务的理解,并消除了学生盲目学习的现象。三种传热方式都包括基础理论和具体类型两部分,导热换热还介绍了导热问题数值解的内容,这九个部分加上最后传热与换热器,共同构成了传热学的主要内容。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1)教材内容的取舍与补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传热学》教材经历20年,已很成熟,但是各个高校专业培养层次不同,“传热学”课程学时设置也不同。有鉴于此, 在教学中,针对如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和对流换热分析等部分内容,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2)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与协调。“传热学”的学习, 涉及到流体力学中流体流态和边界层的知识,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热学的全面认识能力。
2 “传热学”教学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证书》,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分为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动力三个专业。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合格方可报考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分2个半天进行,各为4 h;专业考试分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两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均分2个半天进行,每个半天均为3 h[4]。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资格考试科目如表1所示。
专业基础考试六门课程共60个题目,满分120分,其中传热学10个题目,共计20分,考试大纲传热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即为图1中十个部分内容。资格考试是考核考生对十个部分内容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本应用的掌握情况,在传热学教学中,结合资格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应满足资格考试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传热学”教学效果方法
“传热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先修课程。专业的发展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不断满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对“传热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总结了一系列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5]。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传热学”与实际联系较紧,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结合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实际背景, 并应用实例, 包括教师进行的有关科研内容。如讲授“平壁导热” 和“复合平壁导热” 两章时, 主讲教师可利用课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情况相结合,调查学生身边建筑如宿舍、教室的墙壁导热情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复合平壁导热”热阻的计算,让学生了解空心砖的优越性和节能效果。目前我校《传热学》课程安排的时间是学生上完《流体力学》之后, 此时正好应用学生刚学过的流体力学知识, 通过讲授, 让学生感到学得还很不够, 利用课程教学教师进一步引导其深入。如在讲述到本课程与流体力学有关内容时, 例如对流换热分析、单相流体对流换热时, 尽量把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学术问题相联系, 用最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清楚, 并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对定量计算方法及原理进行适当复习。
(2)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传统的三大核心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分析和解决后续专业课程中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我们选取了部分热点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并记录成绩, 为鼓励大胆发表意见。规定除发言内容外, 每位主动发言同学均可获得加分。题目精心策划, 选择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布置的一次大作业为“洛阳理工学院东区某教室围护结构(墙壁、门、窗)传热过程分析与传热系数计算”,对于初学者难度较大且涉及面广, 但学生发言积极, 讨论激烈, 气氛活跃, 充分锻炼了学生表达与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 较好地培养了对传热学的全面认识能力。
(3)习题与查阅资料相结合
鉴于此门课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老师介绍了相关的部分杂志与网址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一定量的杂志及网站等。部分习题必须查阅课外资料方可能完成,如一次大作业为“洛阳理工学院东区某教室围护结构(墙壁、门、窗)传热过程分析与传热系数计算”。学生在完成讨论任务的基础上, 结合调研内容, 积极查找论文文献, 多数同学都可以撰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4)教学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传热学》的教学效果, 制作《传热学》多媒体课件。注意课件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版面设计, 讲授时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但更重要的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内容如辐射换热过程等用图像直观地表达, 一些非常复杂又抽象的关系如管内受迫对流、外掠圆管对流、自然对流等均可以很直观地用图形把概念与公式的关系深入浅出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而不会使学生因淹没在大量抽象而复杂的公式中而感到厌烦,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那些形式复杂的公式。
4结语
如今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变化中搞好教学仍然是教师们的主要任务。“传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主导思想,尝试新的改革措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懈努力。
同时,随着各种专业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社会和企业都迫切要求学生建立执业资格考试意识,积极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而且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并获得执业资格,对学生步入社会后人生职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学中,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执业资格理念,以适应国家日趋完善的专业执业资格制度。
摘要:《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建立了《传热学》理论教学的宏观知识体系,并结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考试给出了建议,对加强《传热学》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改革,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吕留根,孙克春.《建筑环境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5(5):47-49.
[2]赵斌,梁精龙.“传热学”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23-125.
[3]章熙民.传热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注册公用设备(暖通空调专业)工程师专栏(2)[J].暖通空调,2007(3):120.
传热学答案 第5篇
qtf1tfw2AABBh1tf1th2ttf2解:热损失为又tfw50
℃;AB
3联立得A0.078m;B0.039m
2-16 一根直径为3mm的铜导线,每米长的电阻为2.2210。导线外包有厚为1mm导热系数为0.15W/(m.K)的绝缘层。限定绝缘层的最高温度为65℃,最低温度为0℃。试确定在这种条件下导线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Q2lq2l(t1t2)ln(r2/r1)210.15650ln2.5/1.5119.8W解:根据题意有:
119.86IR 解得:I232.36A
-40 试由导热微分方程出发,导出通过有内热源的空心柱体的稳态导热热量计算式及壁中的温度分布。为常数。
解:有内热源空心圆柱体导热系数为常数的导热微分方程式为
1tr0rrr
2经过积分得
tc1lnrc2rr
r3/t0tw0lnr01r3因为所以得 trr0,ttw;r0,tt0r3/t0tw0lnr01lnrt0对其求导得
2-53 过热蒸气在外径为127mm的钢管内流过,测蒸气温度套管的布置如附图所示。已知套管外径d=15mm,壁厚=0.9mm,导热系数49.1W/(m.K)。蒸气与套管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105有的长度。W/(m.K)2。为使测温误差小于蒸气与钢管壁温度差的0.6%,试确定套管应
h01chmh0.6100, 解:按题意应使h00.6%,chmh166.7,查附录得:mharcch(166.7)5.81,mhU。
3-7 如图所示,一容器中装有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流体,初始温度为tO。另一流体在管内凝结放热,凝结温度为t。容器外壳绝热良好。容器中的流体因有搅拌器的作用而可认为任一时刻整个流体的温度都是均匀的。管内流体与容器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及传热面积A均为以知,k为常数。试导出开始加热后任一时刻t时容器中流体温度的计算式。
解:按集总参数处理,容器中流体温度由下面的微分方程式描述 A10549.10.910348.75,H5.8148.750.119mhA(TT1)cvtt1dtd
kA此方程的解为 t0t1exp(c)
0
03-10 一热电偶热接点可近似地看成为球形,初始温度为25C,后被置于温度为200C地气流中。问欲使热电偶的时间常数c1s热接点的直径应为多大?以知热接点与气流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35W/(mK),热接点的物性为:20W/(mk),c400J/(kgk),8500kg/m32,如果气流与热接点之间还有辐射换热,对所需的热接点直径有何影响?热电偶引线的影响忽略不计。
解:由于热电偶的直径很小,一般满足集总参数法,时间常数为:V/AR/3tch1350850040010.29105ccvhA
5 故cm
0.617m 热电偶的直径: d2R2310.2910 验证Bi数是否满足集总参数法 Bivh(V/A)35010.2910205 0.00180.0333
故满足集总参数法条件。
若热接点与气流间存在辐射换热,则总表面传热系数h(包括对流和辐射)增加,由ccvhA知,保持c不变,可使V/A增加,即热接点直径增加。
3-12 一块单侧表面积为A、初温为t0的平板,一侧表面突然受到恒定热流密度q0的加热,另一侧表面受到初温为t的气流冷却,表面传热系数为h。试列出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式并求解之。设内阻可以不计,其他的几何、物性参数均以知。解:由题意,物体内部热阻可以忽略,温度只是时间的函数,一侧的对流换热和另一侧恒热流加热作为内热源处理,根据热平衡方程可得控制方程为: dtcvhA(tt)Aqw0d t/t0t0
引入过余温度tt则: cvddhAAqw0 /t00
hABecvqwh 上述控制方程的解为:B0qw 由初始条件有:
h,故温度分布为: tt0exp(hAcv)qwh(1exp(hAcv))
3-13 一块厚20mm的钢板,加热到5000C后置于200C的空气中冷却。设冷却过程中钢板两侧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35W/(mK),钢板的导热系数为45W/(mK),若扩散率为1.37510522m/s。试确定使钢板冷却到空气相差100C时所需的时间。2 解:由题意知BihA0.00780.1
故可采用集总参数法处理。由平板两边对称受热,板内温度分布必以其中心对称,建立微分方程,引入过余温度,则得: dcvhA0d(0)tt0
解之得:00exp(hAcv)exp(hc(V/A))exp(h)
当10C时,将数据代入得,=3633s
3-24 一高H=0.4m的圆柱体,初始温度均匀,然后将其四周曲面完全绝热,而上、下底面暴露于气流中,气流与两端面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均为50W/(mK)。圆柱体导热系数20W/(mk),热扩散率5.6106m2/s。试确定圆柱体中心过余温度下降到初值
2一半时间所需的时间。解:因四周表面绝热,这相当于一个厚为20.4m的无限大平壁的非稳态导热问题,m00.5,Bih500.2200.5 F01.7,F0由图3-6查得
2a1.70.2265.61012142s3.37h6-
11、已知:平均温度为100℃、压力为120kPa的空气,以1.5m/s的流速流经内径为25mm电加热管子。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在管内层流充分发展对流换热区Nu=4.36。
求:估计在换热充分发展区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pRT1200002873731.121kg/m3解:空气密度按理想气体公式计算,空气的与压力关系甚小,仍可按一物理大气压下之值取用,100℃时:
21.9106
kg/ms,Re1.1211.521.90.025100.03210.025619192300,故为层流。按给定条件得:
h4.36d4.365.6W/mK2。
6-
13、已知:一直管内径为16cm,流体流速为1.5m/s,平均温度为10℃,换热进入充分发展阶段。管壁平均温度与液体平均温度的差值小于10℃,流体被加热。
求:试比较当流体分别为氟利昂134a及水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解:由附录10及13,10℃下水及R134a的物性参数各为:
R134a:0.0888W/mK,0.201810水:0.574W/mK,1.30610对R134a:
Re1.50.0160.2018100.86626m/s,Pr3.915;
2m/s,Pr9.52;
1.1893100.45,2531.3W/mKh0.0231189303.9150.08880.0162
对水:
Re1.50.0161.306100.8618376,0.4h0.023183769.520.5740.0165241W/mK2
对此情形,R134a的对流换热系数仅为水的38.2%。
25、已知:冷空气温度为0℃,以6m/s的流速平行的吹过一太阳能集热器的表面。该表面尺寸为1m1m,其中一个边与来流方向垂直。表面平均温度为20℃。
求:由于对流散热而散失的热量。
tf020210解:℃
610℃空气的物性 14.1610Reul61.014.1610112,2.511052,Pr0.705
x64.2372810
Nu0.664RehPr3384.68
2384.682.51101.0
29.655w(mk)2
s111.0m
hs(twt0)9.655(200)193.1
6-27、已知:一个亚音速风洞实验段的最大风速可达40m/s。设来流温度为30℃,平板壁温为70℃,风洞的压力可取1.01310Pa。
求:为了时外掠平板的流动达到510的Rex数,平板需多长。如果平板温度系用低
55压水蒸气在夹层中凝结来维持,平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宽度为20cm时。试确定水蒸气的凝结量。
tm7030250解:℃,查附录8得:
6
0.0283W/mK,17.9510Re40x17.95100.56m/s,Pr0.698,1 x5105,x17.95104050.50.224m,416.5,Nu0.664RePr1/30.6645100.6981/h416.50,0283/0.22452.62W/mK, 2hAt52.620.20.224703094.3W,在t70℃时,气化潜热r2334.110J/kg,凝结水量G94.336002334.11030.1454kg/h。
6-33、已知:直径为0.1mm的电热丝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放置,来流温度为20℃,电热丝温度为40℃,加热功率为17.8W/m。略去其它的热损失。
求:此时的流速。
解:
qlhdtwtf,hdtwtf30ql17.80.110540202833W/mK2
定性温度tm20402℃,60.0267W/mK,1610Nu28330.02670.1101/0.4663m/s,Pr0.701
210.61。先按表5-5中的第三种情况计算,10.610.6836NuRe0.683侧u2.1459360,符合第二种情形的适用范围。
57.6m/sd故得:Re161036030.110。
34、已知:可以把人看成是高1.75m、直径为0.35m的圆柱体。表面温度为31℃,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在2.5h内跑完全程(41842.8m),空气是静止的,温度为15℃。不计柱体两端面的散热,不计出汗散失的部分。
求:此运动员跑完全程后的散热量。
u41842.842.536004.649m/s
解:平均速度,定性温度
62tm3115223℃,空气的物性为:0.0261W/mK,15.3410Re4.6490.3515.3416m/s,Pr0.702,1060724104,按表5-5.有:
0.02661060720.805 Nu0.0266Re0.805295.5,h295.50.0261/0.3522W/mK, Aht3.14160.351.75223115677.3W
在两个半小时内共散热2.53600677.360959606.09610J6-
37、已知:如图,最小截面处的空气流速为3.8m/s,tf2635℃,肋片的平均表面温度为65℃,98W/mK,肋根温度维持定值:s1/ds2/d2,d10mm,规定肋片的mH值不应大于1.5.在流动方向上排数大于10.求:肋片应多高
解:采用外掠管束的公式来计算肋束与气流间的对流换热,定性温度“
tm3565250℃,0.0283W/mK,17.951021176m/s,Re3.80.0117.95106,由表(5-7)查得C0.482,m0.556,34.050.02830.0196.4W/mKNu0.48221170.55634.05,h
,d980.018-
15、已知材料AB的光谱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如附图所示,试估计这两种材料的发射率m4h496.419.83,H1.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并说明理由。
解:A随稳定的降低而降低;B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理由:温度升高,热辐射中的短波比例增加。9—30、已知:如图,(1)所有内表面均是500K的黑体;(2)所有内表面均是=0.6的漫射体,温度均为500K。求:从小孔向外辐射的能量。解:设小孔面积为2A2,内腔总表面壁为
2A1,则:
2A2r13.14160.0168.0410m1,A1r2d1Hr2r12222223.14160.020.040.040.020.016x1,2A2A18.0410436.736103m,42
4x2,11,6.736100.11941,2A20T1T2。,4411/21x2,11/11x1,2211,28.0410(1)1,1,25.6752.85W4;
8.04105.6754(2)21,10.6,10.11941/0.612.64W9-
45、已知:用裸露的热电偶测定圆管气流的温度,热电偶的指示值为t1=170℃。管壁温度tw=90℃,气流对热节点的对流换热系数为h=50W/(m·K),热节点表面发射率为=0.6。求:气流的真实温度及测温误差。解:htft10T1Tw442
,tft14C0T1h40.65.67Tw441704.433.6350100100
184.41704
热学教学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工程师教育;本土化;传热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51-02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因其优秀的培养质量、高度的社会认可度而受到了我国教育者们的较大关注[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工程师学院,尝试借鉴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来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中山大学也在2010年与法国以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法国工程师学校合作组建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尝试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借鉴法国在核能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一流的核能工程师[3,4]。
作者于2014年5月份,作为中方合作教师,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的Thierry Duffar教授一起完成了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传热学”的授课工作。同时,本人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听过一些中国教师讲述的“传热学”课程,所以特对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的“传热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同时与我国传统“传热学”授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工程师培养实践,特别是“传热学”课程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传热学”的重要性
“传热学”课程主要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系统讲述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部分内容,它的学习可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它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在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化工制药、农业林业、材料冶金、机械制造、电气电信、交通运输、纺织印染、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等等。可见,“传热学”不仅仅是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因此,“传热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对很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传热学”的传统授课模式
作者曾经上过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雷兵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张春雨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其中,张春雨老师讲述的“传热学”堪称经典,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从海外留学回来加盟中山大学任教时,专门给张老师写了一封Email,希望上课能像他一样精彩。当然,实际上听过张老师讲述的“传热学”的学生们普遍对他的授课水平评价甚高。
这两位老师的课程都是4个学分,每周2次课,每次2个课时,共64个课时。课程以课堂上教师授课为主,课时较为充足,课程讲述的比较透切和系统,课堂上教师们都可以旁征博引,上课十分精彩。书后面的习题一般在课后自己完成。
由于“传热学”课程比较重要,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也不断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比如,黄金老师建议将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改进“传热学”的教学效果[5];李友荣等老师提出了实行“传热学”分级教学的基本改革思路,引入基础传热学和专业传热学两个教学模块,以满足传热学的教学需要[6];唐爱坤老师则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以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7]。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传热学”授课时间较为充足,以教师讲述为止,辅以一定的习题和实验课,教师讲述较为深入系统,效果良好,为传热知识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授课模式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针对2010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传热学”课程安排了一周集中上课,周末考试。这主要是考虑到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的Thierry Duffar教授在法国也任教授职务,不能长时间呆在中国的原因。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24个课时,其中12个课时为理论授课时间;12个课时用于上习题课。理论授课为全班81位同学一起上大课,由Duffar教授用法语授课。有一份共34页的讲义,供学生参考,相当于国内的教材。习题课则采用小班上课,强调学生参与和团队合作与交流,将81位同学分成4个小班,针对每个小班进行单独开课,2个小班同时并行进行,分别由有Duffar教授和我来带,当然,我是用中文来上课。习题课堂上按约5位同学以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习题,小组内学生之间可交流讨论,碰到组里面同学都不能理解的地方可向老师请教。一般同学们都可以自行完成习题。然后,老师会让代表上来把习题的解答过程写到黑板上。有些时候,确实碰到比较难的题,教师则需要自行统一讲解。课程的最后考试安排在周六上午,采取开卷的形式,考了2道分析计算题,内容涵盖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的内容。
四、教学实践思考与建议
为了达到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传热学”的授课效果,结合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传热学”的教学实践,作者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和教材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给出如下建议:
1.课程安排
1周集中授课,学生不容易完全消化所学知识,可将课程安排到3周,每周8个课时,4个课时用于授课,4个课时用于习题,以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2.课堂组织
采取讲述和习题的类型,课时按1:1分配,习题课采取4~5人一小组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习题过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教材安排
目前国内“传热学”的优秀教材非常多,但基本上都是较为通用的、适用于长课时的教材。因此,可针对课时安排和授课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教材编写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授课模式的需求。
4.课程设计
针对“传热学”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特性,结合学科研究进展,给出一些科技创新的方向,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业余时间开展较为深入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考核安排
建议采用开卷考试,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20%)与考试成绩(80%)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便于监督学生平时学习自主性并克服学生考前突击的顽症,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传热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传热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了我国“传热学”的传统授课模式以及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传热学”授课模式,针对我国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安排、课堂组织、教材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传热学”的教改建议,希望能为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2]于黎明,等.企业全过程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杨佩青,杨东华.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学生分流淘汰的困难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4]杨东华,杨佩青.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5]黄金.“传热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
[6]林友荣,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7]唐爱坤,等.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
热学教学论文 第7篇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的前身源于1984年成立的西安矿业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学科, 该学科于1999年获批陕西省重点学科, 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11年被调整为一级学科。2009年, 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由陕西省公安厅、陕西省消防武警总队和陕西省教育厅批准, 报请教育部审批后设立消防工程专业, 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系是西北地区唯一的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单位。
研究热能传递、转换与控制的《传热学》, 是消防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以微分方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 但发展过程又与现代实验科学紧密相连。该课程自身学科发展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多且不系统, 缺乏连贯性, 图表和微分方程、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多。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热学》教学课时越来越少。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满足消防工程专业《传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多年的教学情况总结, 结合消防工程专业自身特点, 本文对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改革。
二、《传热学》教学基本情况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选用由杨世铭和陶文铨主编的第四版《传热学》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该教材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热能类相关专业教学的首选教材。教材从学习研究方法的角度, 导热部分主要介绍分析解法以及数值解法, 对流换热部分以介绍在相似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内容为主, 辐射部分则以介绍分析解法为主;从工程应用的角度, 全部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三个基本主题, 即传热的强化、传热的削弱及温度场的控制。
在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不断改革中, 教学内容增加与授课学时减少间的矛盾, 致使教师和学生在授课与学习的过程中都感觉吃力。而且, 《传热学》教材拓展的知识面与不同专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2]使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地完成消防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对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206份。经分析归纳后, 总结如下: (1) 理论性偏强, 应增加工程应用; (2) 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 难以有效吸收; (3) 团队协作教学法部分学生未参与工作。综合调查结果及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多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 本文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三、《传热学》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经常采用和最习惯的方法是课堂灌输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有这种方法, 课堂教学显得非常单调, 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调动不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应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包括以下五部分。
1.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据消防工程专业《传热学》授课调查结果可知, 多媒体教学存在课堂信息量多、学生接受吃力的缺点, 完全采用板书教学又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 因此, 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是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热量传递过程的物理机理、基本规律和主要的计算方法, 采用板书教学, 尤其是导热及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的推导。微分方程的推导及简化是《传热学》 课程的教学难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来不及消化, 效果较差。
而导热、对流换热、热辐射这三大块的总结及工程应用,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导热问题为例。通过对教材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的板书学习, 学生基本可以了解导热问题主要用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一个学时的多媒体教学, 将这三章的内容串起来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回顾刚学过的知识, 不会让他们觉得信息量太大。另外, 用一个课时的多媒体教学, 进行诺模图的工程应用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傅里叶数和毕渥数对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影响, 同时也能避免图表难以板书的问题。
2.教与学并进的教学方法。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怎样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和方法。比如,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师可通过提高自己授课的音量、授课的趣味性和课堂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注意。笔者有时也会采用趣味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但即使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 听懂教师授课内容, 可是课后呢?大部分学生又将刚刚学习的知识返还给了课堂。
所以, 教师应采用教师讲与学生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教材第二章第三和第五节为例。教师用15分钟的时间讲授第三节的一维无限大平壁分析解的简化处理及求解过程, 然后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练习第五节的具有内热源的一维导热问题, 这既节省时间, 又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简单导热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
3.类比教学法。由于《传热学》课程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 采用比拟法能使学生把对已知对象的明晰性和可理解性转移到被研究对象身上去, 化抽象为形象, 从而有利于认识新事物的本质规律。在介绍导热、 对流换热及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时, 采用导热和导电比拟法教学, 三个定律都可写成欧姆定律形式, 引入“热阻”概念。对照热阻与电阻, 根据物理学相关电学知识, 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传热的基本机理及如何强化换热。多表面封闭系统辐射换热求解的网络法, 是该对比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4.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法。教材第四章的导热问题数值解法是新版本教材新加进来的内容, 部分教师在讲授《传热学》课程时跳过该部分内容, 笔者认为不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程问题选择商用软件进行处理, 所以掌握工程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原理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笔者在讲授消防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时, 用一课时讲授数值解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 结合简单工程实例安排一次课的上机实践。学生通过自行编写程序、调试和计算, 真正掌握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 同时将《传热学》课程与计算机语言课程联系起来。
5.团队协作教学法。团队精神是任何个人单位和集体取得事业和科研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布置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程问题, 将学生按四到六人分为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问题, 最后完成一篇小论文, 作为整个小组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学生分工合作, 互相讨论, 通过查阅文献, 分析总结, 提出自己的想法来完成这篇论文。这既能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易于培养学生成为研究型工程人才。但在问卷调查时发现, 对于这种方法, 一些学生在完成整个小论文的过程中, 没有参与任何工作, 仍在改进完善中。
《传热学》是消防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的课题。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 只有教师能被调动起来, 学生才能有兴趣听, 教学改革才能成功。因此, 必须不断探索, 创造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符合消防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的、具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一代新人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针对《传热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通过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结合消防工程专业的特点, 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强学生的参与力度, 辅助于类比教学法、团队协作教学法等, 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才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之路。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改革,消防工程,团队合作学习法
参考文献
[1]郭永辉, 王子云.关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制冷与空调, 2004, 16 (2) :69-70.
[2]李友荣, 杨晨, 吴双应, 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83 (32) :66-67.
[3]阴继翔.比拟法在“传热学”教学中的作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 19 (3) :64-66.
热学教学论文 第8篇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 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 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 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 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调查研究, 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 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 基本功扎实, 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 专业课就能学得好, 理解得深, 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 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 “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 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 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 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 《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 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 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 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 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 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 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 例如, 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 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 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 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 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 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 它是个级数, 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 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 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 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 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 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 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 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 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 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 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 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 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 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 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 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 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 自由思考, 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 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 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在此基础上, 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以教学论文为载体, 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 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通过精心设计方案, 全面加强各个环节, 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 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 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 身教言传, 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 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 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 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摘要:对河海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开设的《热学》课程论文基础、形式、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以教学论文为载体, 可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 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 (I)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59-60.
[2]张辉, 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3) :34-38.
[4]朱鋐雄, 王世涛.是“教物理教材”还是“用物理教材教”——大学物理热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及提供的启示[C].第三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169-172.
热学教学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封装,传热学,创新思维
电子封装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元器件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基础制造技术,是通过电子封装单元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电路设计等,实现电子产品的芯片级、器件级以及整机级互联,是一门涉及设计、环境、测试、材料、制造和可靠性等多领域的新兴学科。电子封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封装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制造科学与技术、电子封装、电子组装、电子元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封装密度的急剧飞升,其热耗功率也在急速增加,对电子产品的有效热控制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由此可见传热学及其相关课程在电子封装专业的重要性。电子封装专业“传热学”“热设计”“热工测试技术”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有着与热工类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问题,迫切需要摸索和探讨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电子封装专业传热学相关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1. 传热学相关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目前电子封装技术基本上是以材料科学为基础、以材料加工与微纳制造为手段、以微小化、高密度、集成化为特征,以电子产品制造为研究目标的综合交叉学科。理论教学上突出“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 装结构设 计与工艺”“电子封装与组装设备” “电子制造系统设计”“电子组装基础”和“电子制造可靠性工程”等课程,而缺乏对传热学相关课程的重视,而“传热学”“热设计”和“热工测试技术” 等传热学相关课程一般作为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来设置的,在专业基础课“电子封装材料”的第十章热管理材料及系统教学时会涉及传热学相关知识时很难进行,缺乏系统性; 而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么很少涉及热工测试技术,学生在毕业时都不清楚怎样进行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和校准,要么实践教学缺乏多元化、综合性,其目标要求不具体、不明确,体现不出实验实践教学自身的完整性。
2. 实验实践课教学方法机械化且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
现有的一点热工技术实验实践教学中,通常老师都是将详细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使用规范、实验测试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已经全部告知学生,学生只需要按已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执行,而用不着再去查阅文献、进行思考。这种机械化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学生不会问为什么,遇到一点小问题学生不会解决,没有学过的东西学生一点不会。导致学生既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分析问题。而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条件,启发他们具有创新思维、查资料、掌握新知识,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来提高能力,提高素质。在学生的校外实习中,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单调。学生的校外实习一般是由学工老师组织学生一批批地去联系企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或从事类似拧螺钉、去毛刺类的简单实践,使得学生在实习中缺乏深入细致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机会,实习后对技术问题、整个技术流程、为什么这样实施都还是感到茫然,实习效果非常不好。其次,实验实践教学也缺乏考核标准,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关系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但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封装专业还没有一套能体现实践教学特点、科学反映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二、电子封装专业传热学相关课程教学提高措施
1. 拓宽学生知识基础,将学科前沿热点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电子封装专业是一门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不仅涉及材料、电学、通信、数学、电磁、机械等领域,也离不开传热学。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使他们以后能够适应学科领域的创造性工作或研究,在课程上做到: 一是课程现代化,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科技发展动态; 二是课程综合化,相关课程结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网络系统; 三是课程系统化,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积极激发学生对传热学相关课程的兴趣,认识其重要性。在创新思维培养上,提倡学生积极参加名师讲堂、知名学者专家学术报告,高水平的名师在教学中或讲座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把自己进行研究工作的经验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意识与方法渗透在教学中,可以较快地把学生带入科学研究的大门。比如,在“传热学”“热设计”课程中和“微电子研究态势专题讲座”给学生引入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2. 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
在“传热学”“强化传热技术”“热工综合实验”“热物理量测技术”等课程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倡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求异思维,敢于提问,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与导师共同探求未知世界; 多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博采众长,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科研习惯。
3. 借科研和科技竞赛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氛围
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共同决定了学科的水平,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和科技竞赛进行有机结合,以科技大赛获奖情况、科研成果来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积极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爱立信”杯热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可以推动学生对传热学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本科生创新计划、开放选修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竞赛的团队中以及教师的科学研究小组中,积极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锻炼学生研究和独立创新能力,使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热学教学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DIS Lab实验,中学热学教学作用,优劣势分析
一、DIS Lab的相关说明
DIS Lab是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Labratory的简称, 中文为“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 Lab是一种专用于试验室采集数据的智能化系统, 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计算机系统及配套软件构成。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A/D转换输入计算机, 并通过相应的辅助软件对被测的信息进行各种数据处理, 从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数据测量和处理平台。
二、DIS Lab在中学热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 热学试验结果直观显示。
热学试验结果的直接显示是DISLab最大的特点, 可以通过DIS Lab设备的辅助软件在计算机桌面上直接观察到试验结果。热学试验结果的显示方式有三种:数字显示、示波显示和仪器仪表显示。显示结果直观、清晰和易懂。
2. 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DIS Lab实验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的试验数据采集、比较和分析的系统, 使热学试验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操作, 试验数据更加的精确。在使用DIS Lab实验软件系统之前, 系统开发工程师就应经设定了软件统计、计算和分析的程序, 包括了中学物理热学中的所有公式体系。并根据物理试验的需求研制了信息化试验系统的专用软件系统和通用软件系统, 可以依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使用。DIS Lab实验系统中表格计算功能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数据记录时间间隔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极大地方便了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 数据计算分析的及时性。
在热学教学中, 大多试验需要进行定量计算。传统的试验仪器要对试验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记录, 再进行人工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计算。数据处理和计算缓慢, 数据处理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很长, 不利于试验的进行。而用DIS Lab系统时, 直接进入软件界面后, 根据试验需要选择“计算表格”选项, 设置好表格参数, 再添加好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系统也自带了热学中所有的表达式供选择使用。在实验中, 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感应到的数据传输到软件中, 试验的数据通过点击鼠标可以及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节约了繁琐的计算和分析, 减少了记录和计算误差。还可以设置更高的数据记录方式如表格数据分析、图形数据分析等, 使试验数据及时的得到处理和计算, 只需要简单的动手操作鼠标即可, 简洁方便。
三、DIS Lab在中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DIS Lab在物理教学中得不到重视。
近几年来, 很多学校购置了DIS Lab设备, 但由于DIS Lab设备比较昂贵, 生怕在试验教学中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 从而不去使用。还有一些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 对设备不会操作。另外, DIS Lab试验需要大量的试验材料, 学校不愿花钱购置试验消耗材料, 而学生的物理试验能力比较差, 思维停留在抽象的课本知识的认知上, 最后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
2. 教师对教学再设计重视不足。
DIS Lab设备为教师进行热学试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传统的试验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试验的主体, 学生只是参观者, 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学生站在旁边听讲和观察, 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差, 教学方法依然单一, 教学成果不明显, 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不深刻。
3. 教师利用DIS Lab设计新实验的能力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 多数教师只是按照书本上所列举的试验教学作为试验教学课程, 并没有自己去开发新的试验教学课, 试验教学比较单一, 试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与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DIS Lab设计实验的能力尚需加强。
四、DIS Lab在热学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1. DIS Lab应用技术的改进。
DIS Lab在物理试验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发现了许多问题, 如无线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不能自由移动作业, 不能自由移动作业, DIS Lab设备组合性也不太好, 不同的仪器不能组合使用, 情景试验能力较差。因此, DIS Lab应用技术应该向网络化和无线化发展, 通过蓝牙与电脑相连, 扩展DIS Lab的使用空间。DIS Lab设备的传感器探头多功能化, 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物理热学试验, 避免了实验中传感器探头的频繁更换。DIS lab软件建立区域网络连接, 储存实验数据, 实现试验数据同享。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查询相关试验过程和数据, 以便学习和交流, 巩固物理试验知识。
2. 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术的改进。
DIS Lab属于高科技产品设备, 其操作和养护需要有一定水平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中学物理教师仅限于物理知识, 大多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是甚多, 操作DIS Lab相当困难。因此, 加强物理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掌握DIS Lab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设置专门的物理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DIS Lab在物理教学中要挖掘课本知识, 创新设计多个实验, 把热学抽象难度的知识点通过实验以具体的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论
随着国家对中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DIS Lab这种先进的物理试验设备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改进了传统试验教学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试验动手能力和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本文针对资金缺乏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DIS Lab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物理热学试验教学进展不太顺利和DIS Lab应用机会较少的因素,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意见。总之, DIS Lab在热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趋势, 问题需要改进, 才能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肖荣荣.DISLab—让实验教学更为有效[J]实验教学, 2009 (3) .
[2]纪为民.DISLab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帮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4) .
对一道热学题的质疑 第11篇
如上图所示,带有活塞的气缸中封闭有一定质量的气体(不考虑分子势能)。将一个半导体热敏电阻置于气缸中,热敏电阻与气缸外的电流表、电源相连接,气缸与活塞均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活塞可以自由滑动,上面有几声质量不等的小物块,还有准备好的可以往活塞上添加的小物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气缸内的温度一定升高了,要想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则需要往活塞上添加小物块;
B若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小了,要想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则需要减小活塞上小物块的数量;C若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当保持活塞上的物块数量不变时,则气体的体积一定增大,活塞将会向上移动;
D若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气缸内的温度一定降低了,若活塞上物块的数量保持不变,活塞将会向下移动。
原解 BD。
命题人的思路
若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则热敏电阻变大,由热敏电阻特性知温度降低,所以气体内能减小,所以A错;要使体积不变,则需减小封闭气体压强(P=P0+mgs其中m为活塞及物块的质量),即减少物块数量m,B对;若m不变,则体积一定减小,活塞下移,C错,D对。
我校实验班60名学生做此题时,有58名同学选择BD,和命题人思路一致。
质疑
1.由电流表示数变小得到封闭气体温度降低的结论没有问题,也就是温度降低是电流表示数变小的原因。问题是:封闭气体的温度为什么降低呢?封闭气体内能为什么减小呢?气缸、活塞绝热,没有热传递,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只能是体积膨胀对外做功,体积变大(不可能不变),即只能是减小了小物块的数量,这是物理现象发生的最初的原因。如果活塞上小物块的数量不变,那么封闭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都不会发生变化。故,原题选项设置的因果关系有误。
2.封闭气体的温度变化是不是由于热敏电阻R的热效应而引起的呢?本题是一个由热敏电阻变化而判定气体温度变化的仪器,即电阻“热敏”温度的变化,这从电流表示数可推知;再则,电阻所在电路恒定,没有可控电阻,此非命题人初衷。
建议
1.选项中只设计对温度、内能的判断,而删去对体积及小物块数量的分析,这样就能确保试题的严谨。
2.或者在题干中,删去“气缸与活塞均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这样气缸内气体温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这也符合物理规律。
3.所以命题时务必以物理事实为依据,命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为了做题而命题,应走离试题而走进物理。
热学教学论文 第12篇
一、《传热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 《传热学》实验开设两项共4学时, 均为综合性试验, 虽能满足基本实验学时, 但长期形成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多以理论验证为主, 实验没有体现出设计性和创新性。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安排, 实验过程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程序, 其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发展被埋没。《传热学》实验项目较少, 实验教学改革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的进程, 实验教学体系落后于专业培养目标, 没有形成分门别类、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过程中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亟待提高, 否则对定理的验证及参数的测定具有影响。
二、《传热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想
(一) 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是做好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前提,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热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热工基础实验设备的使用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2]。在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的基础上, 设置“探针法测泡沫的导热系数”和“热电偶测温”等实验, 在验证《传热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中掌握电位差计的原理与使用、热电偶的焊接、热电偶测温线路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为综合设计性试验打下基础。
(二) 综合设计性实验
1. 优化“Bi<0.
1的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实验, 使实验步骤灵活化、操作过程自由化。教师只为学生提供铜柱、热电偶、转换开关、焊接器材等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 将原来制作好的铜柱、安装好的热电偶及连接好的测温线路等改由学生自行制作和组装, 独立设计多点测温线路。改变原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和教师讲解的形式[3], 由学生组成实验小组, 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
2. 完善原“横管自然对流传热规律”实验。
原实验项目只包含“传导”和“对流”的实验项目, “辐射”涉及的部分如加热管的黑度直接给出, 学生操作部分也过于机械和程序化。完善“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综合实验项目, 增加“辐射时物体黑度测试”的实验环节, 使整节实验课更加饱满和充分[4]。教师给出实验目的, 实验装置的连接和实验方案的制订由学生分成实验小组,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完成。
3. 增设“空气强迫对流平均换热系数测定”综合设计性实验, 通过使空气在横掠单管、横掠圆柱、横掠平板时比较三种情况的强迫对流换热系数、边界层内速度分布和边界层温度的不同变化规律, 整理出准则方程式。
增设“等截面伸展体内稳态导热温度分布的测定”的综合实验, 掌握等截面稳态导热规律, 鼓励学生自由灵活应用热电偶、电位差计、毕托管、分压箱、热线风速仪、微压计等实验器材, 从实验方案的拟订到实行, 从实验仪器的组装到调试, 包括测实验数据的整理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 开放研究性实验
把科研引入教学, 建设热工开放实验室, 将课外科研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试验。依托实验室的条件积极参加国内各类科技竞赛, 如“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各种创造发明。实验室根据科研项目情况发布开放研究型实验题目, 吸收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实验。本着以兴趣出发的原则, 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选作实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融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 采用提示和设疑的方法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寻找问题和答案[5]。为了将课外科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常规化, 将学生参加开放研究性实验的经历和成果与推优保研相挂钩,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传热学》实验准确性的提高
在传热学实验过程中, 热电偶测温贯穿始终。在实验课中发现, 热电偶测温误差的产生影响了理论验证的契合度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综合分析实验中包括系统误差、粗大误差和随机误差在内的各种误差的影响, 其中由热电偶低温点带来的误差影响最大, 因此对热电偶测温冷端补偿十分关键。
1.0℃恒温法 (冰浴法) 。
在实验课中, 采用冰点参考端, 即将水制成的冰用锤子制成冰块, 与水混合后装入保温瓶, 再将热电偶的参考端插入即可。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 此方法不佳。实验环境因为多组烧杯中热水的沸腾, 使环境温度较高, 冰瓶虽然有保温瓶的隔热作用也不能保证冰在实验过程中不融化。《传热学》实验课作为全校专业的基础课, 上课班级多, 冰屑需求量大, 因不能及时向保温瓶里添加新冰, 导致冷端温度很难保证一直为0℃。终上所述, 冰浴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冷端补偿问题。
2. 补偿导线法。
热电偶补偿导线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包括常温) 具有与所匹配热电偶热电势相同标称值的一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 这些导线代替原有热电极将热电偶的自由端延伸出来, 延伸到温度稳定的空间以保证冷端温度恒定。每一种热电偶都有与其相配的补偿导线, 选择补偿导线时一定要根据热电偶的型号来选择。否则不但起不到补偿作用, 可能还会加大误差。如原来的热电偶线为贵金属线, 延长导线可选用便宜金属来降低成本。因为我系热工实验中所使用的热电偶为廉价的镍铬考铜热电偶, 所以补偿导线和热电偶的材料相同。使用补偿导线时, 补偿导线的正、负极必须与热电偶的正、负极同名端对应相接, 正、负两极的接点温度t0应保持相同。通过实验验证,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 可使相对误差降低0.9%。
3. 热电势计算修正法。热电偶补偿导线的作用只是起延伸电极的作用, 补偿导线冷端温度依然不为0℃, 仪表接点也不为0℃, 没有从根本消除冷端温度变化对测温的影响, 因此还需要采取其他修正方法来补偿冷端温度T0≠0℃时对测量的影响。根据中间温度定律, 热电偶回路两接点 (温度为T、T0) 间的热电势等于热电偶在温度为T、Tn时的热电势与在Tn、T0时的热电势的代数和, Tn称为中间温度。即:
式中:E (T, T0) ———冷端温度在0℃时的条件下热电偶的热电势;E (T, Tn) ———热电偶在温度为T、Tn时的热电势;E (Tn, T0) ———热电偶在温度为Tn、T0时的热电势。
以《Bi<0.1的物体在空气中的冷却规律》为例, 测试铜柱在沸水中的温度。经过实验验证, 统计了某班级30名学生对铜柱初始温度测得的电势差平均值为5.2827mv, 平均室温为25.2℃, 学生没有考虑到当冷端温度不为0℃时, 室温与热电偶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 而是利用已知回路实际热电势5.2827mv查表求取温度为78.7℃再加上平均室温25.2℃, 最终得到铜柱的初始温度值为103.9℃。如果根据上式对热电势进行修正, 分别通过镍铬—考铜热电偶分度表首先查得温度在 (25.2℃, 0℃) 之间的电势差为1.6218mv, 1.6218+5.2827=6.9045mv, 查分度表为101.3℃, 相对误差降低了2.6%, 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
四、结语
此次《传热学》实验改革在2012级各专业进行了实践, 在重新构建的实验体系下, 突出了实验过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授课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个人兴趣、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的放矢。通过对热电偶冷端补偿, 实验结果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这次《传热学》实验课改革,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也更好地践行了我校“实施精英型本科教育、打造特色型本科教育、推进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李颖, 毕豫, 崔巍.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为契机促进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4) :145-147.
[2]侴爱辉, 冯妍卉, 张欣欣.传热学多层次、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7) :115-117.
[3]张宁, 解东来, 王卫星.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2) :54-56.
[4]李志国.“传热学与换热器”课程的优化整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0) :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