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动把时间留住心情随笔(精选5篇)
让感动把时间留住心情随笔 第1篇
我的“十四岁号”列车,于20xx年7月发车,中途停靠八升九暑假、九年级、中考三站,将在20xx年7月抵达终点。我是列车的驾驶员,也是车上唯一的旅客。
打开车厢的门,我的暑假之旅随之开启。假期几乎每天都有学习小组,这令我感到煎熬。可当我愁眉苦脸地走进小组,教室里却并没有想象中阴沉压抑的氛围。洁净的白板、齐齐整整排成一列的粉笔、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的蓝色桌椅笔尖落在纸上,沙沙地响,在教室里交织成舒缓的乐章。课间,我们围坐在一起,男生们手舞足蹈,激动地还原前一天晚上自己支持的球队在赛场上的英姿飒爽;女生们则为哪个队的球员最帅而争论不休。我渐渐爱上了这段忙碌却又充满欢笑的旅途,甚至希望时光停驻,可时间是那样狡猾,从我指间的缝隙无声流走,从不肯永远留在谁的身旁。
下一站,九年级。这段旅途跌宕起伏,有欢笑也有泪水。深秋,窗边梧桐树的叶子却仍倔强地挺立枝头,向我们微笑。老师拿着那张薄薄的成绩单,按名次轻声念着,同学们都紧张地屏住了呼吸。我听到了自己的成绩,进步那样大,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嘴角弯弯,转头看向窗外,梧桐叶好像笑得更欢快了。
隆冬时节,操场上覆盖了厚厚的冰雪,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们,冷风钻进衣领,四处乱撞。可我们除了咬牙挺着,跑完一圈又一圈,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心中那个体育中考满分的梦想,值得我们倾尽所有。
春天,梧桐树冒出新绿,我们埋首于实验室大大小小的器材中,即使腰酸背痛,也不肯坐下歇一会儿。女生们颤抖着,硬着头皮划开一根根火柴;被滚烫试管灼伤的同学强忍疼痛,上完药后继续埋首于实验;老师们即使感冒,头疼脑胀,也会戴着口罩,用最大的力气讲解实验,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听清楚、听明白疲惫与痛苦,在实验中考满分的目标面前,都不值一提。
十四岁的列车,没有“减速”设置。很快,很快,我就要告别九年级,驶向中考列车的最后一个停靠站了。
列车是单向的,与时光相伴而行,无法回头。我即将到站的十四岁啊,我无法使你停驻。我只能不断下车又上车,不忍回头,默默地把旅途中的所有故事,深深地铭刻进我的记忆里。即使我终将下车,我也要把有关于你,十四岁的一切印象留住,封存在我的心里。
让感动把时间留住心情随笔 第2篇
我很赞同这句话,并不是因为这句话出自一个名字缩写是两个背向相扣的“c”的人,而是这句话仿佛将我的心置于一个X光机上,让我看到心中那单纯的得透明的渴望我想留住时间。
它使我明白,我想留住时间,因为我想留住我的童年,留住那段无忧无虑的时间,留住那些带给我无限欢笑和无限憧憬的时间,留住那段使我灵魂富有的时间
让消费者把时间留给你 第3篇
朋友聚会,大家最经常的感叹是: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亦红火一时。某种音乐在特定时期的流行,总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大众心理。由于所有营销活动最后都将指向终端消费者,所以营销管理者无论是搞科技的还是玩时尚的,都必须密切关注流行文化趋向。《时间都去哪儿了》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鸣,乃是在现今信息科技、交通物流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所接触的人、事、物数倍于传统农业社会,而人们拥有的时间却一成不变,因而大家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干不了多少事、一晃又一年过去了。从营销视角看,众多行业间形形色色的竞争实质上都反映在争夺消费者有限的时间资源上,也因此,如何争夺消费者有限的时间资源就成为营销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早在20世纪末互联网刚刚崛起之际,人们便在高呼“眼球经济”时代来临。其实,吸引眼球只是一个表象,本质上是媒体需要吸引人们花费时间去阅读、思考、讨论、传播相关话题,而在web 2.0时代这完全可以纳入体验经济的范畴。当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并以不同媒体形式向人们扑面而来时,一天仅有24小时的人们不得不挑选各自习惯的、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门户新闻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对人们资讯生活的绑定程度越来越高。的确,当你可以随时利用碎片时间即时获取最新的、你想获得的资讯时,你又何必苦守某一频道、某一时点并不那么新鲜的新闻呢?
过滤无关信息
时间稀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过滤无关信息,仅仅根据个人偏好定向搜索和阅读目标信息将成为人们了解资讯的常态方式,不如此,人们的大脑无疑将出现信息超载。
然而,时间稀缺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信息获取的范畴,它对日常生活影响之深广可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当我们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国庆长假时,“去哪儿玩”就成了一个纠结的问题。如果去领略泰国的异国风情,就不能到丽江古城去艳遇一回,也不能去呼伦贝尔大草原驰骋撒欢。对于大多数人们,可以休闲娱乐的时间总是有限,各旅行社、各景区对客流的争夺实质上就是对游客有限休闲时间的争夺。也因此,如何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旅游体验价值将是旅游营销成败之关键。
其实,从广义上讲,对消费者闲暇时间的抢夺不仅仅局限于旅游行业内部,其他的休闲娱乐行业与旅游业之间也会存在替代性竞争,而这往往被许多营销者忽视了。例如,假期里消费者可以选择宅在家里玩游戏,与朋友打牌喝茶,看看小说,或者在网上追追剧。如此一来,旅游营销的重点就不仅仅是宣传各景区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而是鼓励宅男宅女们有空多出去走走看看,因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新媒体的内部厮杀
时间的稀缺性也在新媒体之间也引起了存亡之争。这种殊死较量既包括同类新媒体间的竞争,也包括不同新媒体间的竞争。例如,曾经风光无限的各家微博,在微信风生水起之后,都呈现出日薄西山之态。来自PingWest公司的统计报告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4年在活跃用户数这一关键指标上腾讯微博下降了近60%,新浪微博下降了近40%。至于其他公司的微博,更呈出局之势。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消费者有限的时间资源被微信挤占了,这类似于跷跷板游戏。而腾讯公司的财务报告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截至2014年上半年微信和WeChat(微信海外版)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4.38亿,远远超过微博用户数之和。这也难怪腾讯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2014年上半年腾讯总收入高达人民币381.46亿元,同比增长37%,盈利达到122.58亿元,同比增长58%。
由于时间的稀缺性,微博比博客节省时间,所以微博战胜了博客;当微信比微博更省时便利时,微博唯有败北。面对微信史无前例的时间吸收能力,即使是曾经独孤求败般的QQ也感到生存压力。于是,为了避免公司产品的自相残杀,聪明的马化腾先生一直以来人为地对微信的生存空间进行了物理区隔,严厉禁止微信进入电脑桌面,只允许移动终端作为微信的生存领地。如此,可以让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留点时间与QQ亲密接触,否则微信将完全彻底地取代QQ。很难想象,公司苦心经营多年的拳头产品被自己人无奈地终结将是一件多么悲摧的事。或许是为了便于部分用户发信息和文件,同时节省网络流量,2014年底腾讯推出了电脑版微信,但这是一个仅仅提供对话和文件传输功能的阉割版,手机微信的“朋友圈”等核心功能统统删掉了,此举显然是为了保证手机微信的独特性同时维护QQ生存空间而刻意为之。
网络购物帮助消费者节省了时间,滴滴打车节省了时间,快餐节省了时间,网上订餐平台进一步节省了时间……总之,一切有助于消费者节省时间的产品都是明日之星。在时间稀缺时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需要花费时间,消费过程也需要花费时间,而企业需要学会的则是,如何让消费者愿意把时间花在你身上,乐于把时间花在你身上。潜伏在时间背后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谁能赢取消费者的时间,谁就能赢取赚钱的机会,“时间就是金钱”这一商业社会至理名言再次得到了全新诠释。
把时间留住作文 第4篇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光阴犹如夏夜的流星,转瞬即逝,无可挽留。人生犹如朴实的春蚕,要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要么化为飞蛾碌碌终生。
选择是艰难的,选择是痛苦的。但是,当你还犹豫不决时,时间已先走一步。当你终于决断了,你已惊恐地发现,你的脸上已多了几条皱纹。
圣人的感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哲人的高呼:能够掌握时间,把握时间的人,才是强者!
炎炎夏日,聒聒鸣叫的蝉,多么希望把时间留住啊!毕竟它等了;科学院里,年迈的学者,多么希望把时间留住啊!毕竟他选择了奉献;秋风怒号,奄奄一息的小草,多么希望把时间留住啊!毕竟它选择了生存!
哀哉!在贪欲人眼里,时光难道不如金钱么?时光难道不如功名重要么?时光难道不如荣华富贵重要么?时光流逝犹如利剑穿心,痛且哀哉!
金钱如粪土,光阴值千金,可为何那些学子们迷恋网吧而步入岐途?为何他们荒度人生却铤而走险?曾为光阴不如物欲乎?
把时间留住作文 第5篇
时间不偏爱任何人,喜欢它、重视它的人,利用它创造了事业的辉煌。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科学家永远不允许自己有一时一刻的干瞪眼、瞎发呆。因为在对理论和实验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突破性创见往往得自心血来潮。”正是因为这种“心血来潮”,他收获了累累果实。而那些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满足于现状的弱者将时间放走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生平庸。
时间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拓展时间这把标尺的宽度。“我是导游,先救游客!”这是一个年仅20多岁的女孩在生死关头说的话。她的一诺千金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宽度,也赢得了荣誉,而有些人却一味想着怎样缩小时间的宽度,只能使自己自取其咎,那些想阻挠奥运圣火传递的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因此,要想留住时间,就要把时间变成珍贵的事物;要想留住时间,就要让自己的行动在时间长河中发出光芒。只有这样,在时间的标尺上,我们才能留有自己的刻度,并占有这个刻度。
点评
时间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它看似无形,却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它原本公正无私,却似乎更加偏向那些善待它的人。正是感悟到时间的宝贵,感悟到它每时每刻都在悄然流逝,作者才大呼“留住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