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热爱生命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热爱生命范文(精选12篇)

热爱生命 第1篇

一、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产生的根源及象征意义

1.文明的焦虑。乔希亚·斯特朗早在1885年的《危机四伏的城市》中, 已经忧心忡忡地谈到, 位居“文明中心”的城市, 已成了“文明的严重威胁”。他历数了由于地域狭小、人口拥挤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 美国也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大国, 工业与科技文明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焦虑, 让人们想返璞归真, 向荒原逃亡、亲近自然。

伦奎斯特认为, 当时的美国意识形态中有一种“荒原崇拜。”因此杰克·伦敦的北疆题材的小说中体现出“荒原情节”的民族心理倾向, 原因就在于新移民的涌入和城市化的发展, 人们对开拓时期的民族精神的再次向往, 杰克·伦敦就在20世纪元年, 以自己淘金历险的克朗代克荒原为背景, 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紧接着另两部短篇小说集《他们父亲的上帝》 (“The God of His Fathers”) (1901年) 和《霜的孩子》 (“Children of the Frost”) (1902年) 问世, 与他的两部以北疆荒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雪的女儿》 (“A Daughter of the Snows”) (1902年) 和《野性的呼唤》 (“The Call of the Wild”) (1903年) , 共同被称之为“北疆传奇”创作系列。杰克·伦敦于是把拓荒先民的生活作风、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尊崇为美国精神, 希望边地的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实用实效的作风、视死如归的勇气、患难与共的同志之情等能够得到传承、发扬。伦敦创造了文学中的克朗代克荒原, 使这一特殊地域成了一种表达文明焦虑的象征话语;而在美国民众中间, 一种对昔日粗犷浪漫的边疆生活的普遍还念, 使得人们对边疆题材有一种特别的偏爱。

2.北疆的象征意义。为了躲避文明带给人们的嘈杂与繁琐, 人们开始回归边疆, 回归原始、冒险精神和浪漫气质成为美国民族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杰克·伦敦不断在小说中强调叙述者个人经历的真实性, 从而也强调了叙述的权威性。伦敦小说中的北疆与其说是他对克朗代克的忠实描述, 不如说它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域———即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征服, 北疆不仅仅成了一个逃离文明的去处, 更成为一个未被探索的精神新疆域。只有在北疆与环境、与自我的斗争中, 一个人可以证明自己的崇高和价值, 伦敦就是被这自然定律及严酷而又无法回避的“北疆法则”所深深吸引。

1.北疆英雄。伦敦的北疆小说的结构并不复杂, 即选取某一事件, 然后建立一个基本主题, 创造情景, 展开故事。用伦敦自己的话来说, 他的小说“往往围绕着一些简单而又不同寻常的情景进行建构。”他的北疆人物按他的基本主题需要分为两大类, 有些勇敢无畏, 在逆境中升华, 如《热爱生命》 (“Love of Life”) 中的主人公;有些懦弱胆怯, 无法适应北疆的环境, 只能被生存斗争淘汰。大自然在伦敦的小说中是主宰力量,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被宇宙力击败的, 并不一定是失败者, 他可能获得了意志上的胜利。

2.北疆题材小说的生命寓意。伦敦的三部小说《生命的法则》 (“The Law of Life”) 、《生火》 (“To Build a Fire”) 、《热爱生命》 (“Love of Life”) 都涉及对生命的思考, 后两篇的主人公都是走在雪原行道上的淘金人, 作者甚至没有提及他们的名字, 因为他们并不代表张三李四, 而是承担某种具体行为的抽象人。他们身影孤单, 凭借着原始求生本能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中挣扎, 都遭到了危机和死亡的考验, 都表现出对生命的强烈渴望, 经过了难以置信的努力和挣扎后, 都实现了最终的升华, 赢得了与大自然斗争中的胜利。

二、生命的寓意———《热爱生命》 (“Love ofLife”) 里的哲学思想

弗利德利希·维尔海姆·尼采 (Frie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 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诗人。他主张“本体论:从生命意志到强力意志”。尼采的理论里注入了创造、奋斗、进击和热爱人生的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 当然, 他并不否认人生固有的痛苦和悲剧性, 但是即使冒着个体毁灭的恐惧和痛苦, 也要通过拼搏和创造而赋予世界和人生以新的意义。

所以在《热爱生命》当中, 伦敦的文字都充满了如何与痛苦抗争, 如何与生命时间赛跑。

Bill left him, but he did not stop.With a desperation that was madness, unmindful of the pain, he hurried up the slope to the crest of the hill…

这是主人公刚被他的朋友抛弃不久后, 虽然他很绝望, 但是这也是一种动力能激发他不停地向前进发。他接着行进, 他感到了孤独。

Though alone, he was not lost.

这时, 孤独的他没有绝望, 他没有迷失, 也不能迷失。

These were the thoughts of the man as he strove onward.But hard as he strove with his body, he strove equally hard with his mind, trying to think that Bill had not deserted him…

尽管他饥饿难耐, 伤痛无比, 可是他强迫自己想到最好的, 这种强意志力让他的生命更有意义!

痛苦的过程是漫长的, 在饥饿、伤病, 甚至寂寞难耐时, 主人公的情绪也近乎崩溃:

At first, he cried softly to himself, and then he cried loudly to the pitiless desolation that ringed him around;and for a long time after he was shaken by great dry sobs.

肯定生命意志, 就要勇敢迎接并战胜危难、痛苦和牺牲, 做生活的强者。这时伦敦又用非常幽默的语言来描述主人公是如何去战胜危难的, 因为主人公饥饿难耐, 所以他必须努力寻找一些吃的东西:

There were four newly hatched chicks, a day old-little specks of pulsating life no more than a mouthful;and he ate them ravenously, thrusting them alive into his mouth and crunching them like egg-shells between his teeth.

他总算能吃点东西, 虽然伤病还是让他岌岌可危, 但是在伦敦幽默的语言中还是能体会出主人公战胜困难的强烈欲望。

“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 (《尼采全集》, 第5卷第215页) 。

He was animated now with the courage of fear.He, too, growled, savagely, terribly, voicing the fear that is to life germane and that lies twisted about life's deepest roots.

The bear edged away to one side, growling menacingly, himself appalled by this mysterious creature that appeared upright and unafraid.

主人公不断地向前, 不断地去面对新的恐惧, 他很害怕饥饿在耗尽他体内最后一丝能量前他就已经被残暴地摧毁了, 因为后面他又发现了狼的踪迹和似乎是那位抛弃了他的朋友的残骸。他不想死去……

There was no hurt in death.To die was to sleep.It meant cessation, rest.Then why was he not content to die?

他的对生命的渴望让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It was the life in him, unwilling to die.

最后, 他还是遇到了最大的敌人———狼, 为了这一艰辛过程换取来的生命, 他要同狼作最后的较量。

…he made out the gray head of a wolf.…It seemed sick.He was calm and collected, though extremely weak.

…Then began as grim a tragedy of existence as was ever played-a sick man that crawled, a sick wolf that limped-two creatures dragging their dying car-cases across the desolation and hunting each other's lives.

无论是对于主人公, 还是那只病狼, 他们走到这一步, 都是对自己生命强意志力的考验。

The patience of the wolf was terrible.The man's patience was no less terrible.

经过一番殊死搏斗, 主人公战胜了病狼, 赢得了生命。

Three weeks afterward the man lay in a bunk on the whale-ship BEDFORD…

三、结论

整部作品, 杰克·伦敦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刻画了生与死的根本问题, 是对生命的礼赞, 同时也能看出19世纪的生命———强力意志哲学思想:在尼采看来, 意志无非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冲动或本能。《热爱生命》 (“Love of Life”) 强调的就是人战胜自然的意志品质,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 《热爱生命》 (“Love of Life”) 比伦敦的前两部作品要积极得多。列宁曾高度赞扬这篇小说, 临终前叫人把这篇小说朗读给他听。

摘要:本篇文章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题材北疆小说的代表作——《热爱生命》 (“Love of Life”) 为主线, 向读者介绍了北疆小说的根源、象征意义, 以及同类小说所体现的生命寓意;最后通过对《热爱生命》 (“Love of Life”) 里的哲学思维的介绍, 我们认识到了如何热爱生命、如何与曲折的命运抗争。

6.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 呵护生命 第2篇

主备人:王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询生命的独特性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2、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爱护自然的意识。

能力与知识:

1、认识生命的独特和可贵,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培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呵护生命。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能热爱生命和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生活在线---“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

(故事概要):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拣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仍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仍?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交流体会:读了以上材料,你的感想是什么?

归 纳: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善待生命,因为各种生命是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探究平台

一、人类生命的独特性

1、生命的奇迹

(1)“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命是可贵的。欣赏一段图片(内容是关于美丽的自然,可爱的生命方面的。)

学生交流感受: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什么?

(这组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在蔚蓝色的大海里,海豚在飞跃;一群天鹅在蓝天展翅翱翔;草地上,长颈鹿正踱着悠闲的步子„„这个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美丽,充满了生机。)

(2)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又是如何产生的?

(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3)你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从何而来的吗?(播放《爱的奇迹》的一段素材)

归 纳:生命是来之不易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以极小的概率,幸运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父母

给予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感受生命的孕育过程中,你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些:十个月的孕育,需要消耗母亲多少的精力,而母亲却默默地承受着;十多年的养育,父母又要付出多少心血,而他们却无怨无悔。欣赏一篇散文: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

现在我常忘了扣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

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2、我是独特的自从地球上有了最早的生命,世界就变的如此美好,生命因自然而存在,自然因生命而美丽。自然界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各具特点,千姿百态的。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故事接龙] 讲述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男孩子的故事,让同学们续尾。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

头。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说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3)一组沉重的事实与数据: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即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许多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然而有的人却想轻易地毁灭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悲剧,让人叹息。

1、生命的叹息

在我国,自杀已经成为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首位的死因。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1)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2)我们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拒绝生命?

归 纳: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不负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既然生命是可贵而美丽的,那么我们对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如何对待?

人们普遍赞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珍爱这有限的生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更美好,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绚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2、生命的呵护

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将要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那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

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归 纳: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呵护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有时候,我们呵护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我们呵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3、生命的家园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所需的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举例说明。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爱护他人,还要爱护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2)或许,有的同学会说,人类是万物之长,是大自然的主宰,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地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类随心所欲的后果。

学生活动:

A、列举自己了解的已经消失的珍惜动植物。

B、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沙尘暴、疾病、气候等。

归纳:人类的无知、贪婪破坏了世界原有的和谐和平衡,而这一苦果人类自己也难以幸免地

要品尝。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地球。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简要小结全课: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生命是可贵的。记得有人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爱,去学习,去工作,去欣赏花儿的美丽,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仰望天上的星星„„生命使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吧!

课后实践:

1、自己动手,饲养一种生命体(金鱼、花草、乌龟、兔子等),细心照料,认真观察,作好记录。

论《热爱生命》的生命主题 第3篇

关键词:《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生命主题

引言

《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短暂一生中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杰克·伦敦出身贫寒,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了写作之路。其作品充满了底层人们所独有的对生命的执着和同困难斗争永不妥协的精神。《热爱生命》不仅具有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中一贯的粗犷原始之风,更将主人公置身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人性的坚韧和对生命的热爱,就在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断地挣扎奋斗,乃至最后的胜利中体现出来。《热爱生命》之所以能传诵于世,被世界各国奉为文学经典,并给杰克·伦敦本人带来巨大的荣誉,就在于其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激发出的求生意志的刻画,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光辉。文中对极端恶劣环境的所有描写,如极度的寒冷、无法忍受的饥饿、不断恶化的伤病、无休无止的疲惫和野兽的威胁等,无不烘托出主人公为了生命的主题而不断抗争,于几乎不可能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壮举。[1]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一文中充满了对生命主题的赞美,对逆境下生命的脆弱的不屈和抗争。

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一文中对生命主题的礼赞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分别是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不甘以及死中求生,从而在人们面前对《热爱生命》进行了震撼人心的诠释。

一、对生命的热爱

对生命主题的礼赞,首先在于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杰克·伦敦在文中首先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几乎令人必死无疑的极端恶劣环境。主人公不仅身处极度严寒的北极圈的冬季,而且被同伴所抛弃,不仅所带的干粮已经彻底吃完,就连用来防身的武器也因为弹药耗尽而失去了作用。他不仅面临着自然界的严寒,还必须与自身的饥饿、疲惫、伤痛以及力图将其作为食物的荒原上的各种食肉动物尤其是饿狼进行殊死的斗争。一切都是那么的绝望和无助,但就在这样的绝境中,主人公却表现出其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他不仅没有被严寒所击倒,而且利用恶劣严寒的北极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源来保证自己生命的延续。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获取最低程度的食物,以维持北极严寒中脆弱的生命。主人公于是在冰天雪地中寻找草根嚼食、寻找虫蚁充饥,甚至连一直追踪他、想将其变成食物的病狼,也最终被主人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和坚持所拖垮,而终于成为主人公维持自己生命热量的食物之一。[2]通过对主人公在几乎必死无疑的极端环境下依靠坚强的意志求生的经历的描写,作者为其对生命的热爱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赞歌。

为了突出生命的可贵,杰克·伦敦还对《热爱生命》中的主角进行了特殊的人物背景设定。主人公及其同伴比尔到北极的原因是为了淘到黄金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事实上,他们成功了,主人公与其同伴都获得了价值不菲的黄金。但是,在严寒的北极,一旦冬天降临,其环境的残酷和恶劣却使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沉重的黄金对于主人公来说,不仅不能成为其生命的保障,反而变成消耗其体力的沉重负担。在几乎使人绝望的恶劣环境中,与宝贵的生命相较,黄金反而一文不值。在主人公行进的过程中,当其见到行囊中裝满黄金而将其抛弃的同伴比尔已经倒毙并被动物啃食完毕的骨架时,他并没有半点能得到更多黄金的欣喜,而是对在这一片荒原中已经彻底孤立无援感到恐惧。因此,在生命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主人公清楚地意识到对其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延续,而不是包括黄金在内的任何的外在的东西。作者通过这种将黄金与生命相较时的微不足道,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二、对死亡的不甘

《热爱生命》中主人公之所以能在极端恶劣的北极的冬季荒原坚持到最后获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对死亡的极度不甘,从生命的反面——死亡的角度更深一步对生命主题进行了诠释。面对一般人都会束手无策、无法克服的绝境,正常人的做法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投身于死亡的怀抱。对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噩梦般的生存挣扎,死亡可能反而是一种解脱。这时候,杰克·伦敦笔下的《热爱生命》的主人公超人一等的求生意志被无限放大。在其一系列行为和思考中,人们看到了主人公对死亡的不甘,这种决不屈服的意志使主人公在危机四伏的荒原中,拖着自己奄奄一息的残躯,保留着其宛如风中之烛的生命之火,一直往希望的前方进发。正是由于这种对死亡的极度不甘,使其在行进过程中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却从没考虑过放弃,而是努力利用荒原中能够利用的一切资源,来维持自己也许下一刻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主人公并不是什么顶天立地的伟人,其最大的理想也只是通过到严寒的北极淘金之后过上比较富裕的幸福生活。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仅仅因为其对极端恶劣环境下死亡的极度不甘,而使人们对生命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支撑着主人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某种情况下甚至是生不如死的困难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什么高尚而伟大的精神,而仅仅是因为主人公不想死。正是在这种不想死的精神的支撑下,主人公一个人在极度严寒的北极冬季荒原中踽踽独行。没有食物,就嚼食草根,寻找虫蚁充饥。没有武器,就以自己的残躯与同样饥饿而疲惫的病狼对抗,并最终用自己的牙齿作为武器咬断了病狼的喉管。但是,随着其不断行进,他所处的境遇也不断恶化。终于有一天,主人公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不能站立,于是他只能在地上爬行。在由于其筋疲力尽而完全丧失对饥饿和痛苦的感知,对其进行感受的胃和神经都已经停止了最起码的工作的情况下,其仍在不想死的执念下继续坚持。

在这种对死亡的极度不甘的坚持中,主人公有着自己对生命的坚定信仰。尤其在其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到达海边,已经看到了代表生命获救的扬着白帆的小船时,虽然明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力使其根本无法达到四英里外的海边。但其却坚持认为,对于克服了之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到达这里的他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死是不合理的”,“尽管生命之火一如风中之烛,但其决不放弃”,“在死神的阴影下继续向死神挑战,绝不屈服”。[3]正是由于这种对死亡的极度不甘,使主人公最终化不可能为可能,最终跨越了这对其身体状况来说看似天堑般的四英里,完成了在北极荒原的冬季严寒中几乎不可想象的生命之旅。

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虽然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话题。但对很多极端环境下的人们来说,维持着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却往往只是对死亡的不甘,是简单的不想死的执念而已。但正是因为这种对死亡不甘的执念,才使人们对生命的神圣有了更为真切的深刻认知。

三、死中求生

杰克·伦敦笔下的《热爱生命》之所以扣人心弦,给予人们无与伦比的巨大的生与死的刺激,是因为作者在环境的设定中一次又一次地将主人公置身于几乎没有任何生存可能的死亡绝境。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死线上的徘徊,或者说其死中求生的经历,完美地演绎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

支撑着主人公在几乎必死无疑的环境下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的仍然是其求生的执念。很多情况下主人公只要在思想上对生命的执着有着丝毫的动摇,其下一刻必然就走进了死亡的末途。但其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在其弹尽粮绝,饥饿所带来的痛苦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时,他却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这种痛苦,嚼食草根、捕捉游鱼,甚至以虫蚁果腹。他之所以这么做,正如杰克·伦敦在文中所说,其“害怕的并不是被饿死,而是就这样被饿死会使其之前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因此,在近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生命的延续,主人公坚持不懈地进行各种努力,最终完成自己死中求生的壮举。

在主人公于孤寂寒冷的北极荒原中行进的途中,对其求生的意志产生最大威胁的场景之一,是其发现了抛弃自己的同伴比尔被动物啃食干净的骨架。这不仅意味着主人公在荒原中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主人公可能的命运。在将主人公抛弃的时候,其同伴比尔有着与其相比更好的生存条件,但在严苛的北极荒原的冬季环境中,却无可避免地步入了死亡一途。看起来主人公同样避免不了死亡的结果,但事实上,主人公并没有因为这一场景的出现而灰心丧气,而是产生了更深的对死亡的恐惧,并激发了主人公必须更加努力求生的斗志。[4]因为,假如他不更加努力,等待他的命运就会如其同伴比尔一樣,变成一具被各种动物啃食干净冰冷的骨架。

正是由于主人公自始至终,无视任何恶劣的外部环境,一直做着死中求生的种种努力,终于使其到达了海边,看到了代表生命希望的白帆船。而且,在其最后获救之前,其死中求生的努力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毅力,爬过了其身体状况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四英里的距离。在其死中求生的过程中,他因为精神崩溃而大哭,因为痛恨老天的不公而痛骂,但却从没有放弃各种为了在几乎必死的环境中求生而必须进行的努力。正是由于主人公非同一般的对生命的执着,终于使其在必死的环境下获救,完成了其死中求生的伟大生命壮举。

结语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对极端生存环境下主人公求生意志的生动描述,能有效地激发人们对生命主题的认真思考,从而有利于其对生命产生热爱,进而珍惜和爱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文璐.一首生命的礼赞——解读《热爱生命》的人生哲理[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9).

[2]姚小娟,周天楠.生存的博弈与超人的胜利——解析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5).

[3]容小明,庾常.茂盛的生命意识——细读杰克·伦敦《热爱生命》[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4]丁玉香.生命的礼赞——关于《热爱生命》主旨的再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01).

热爱生命 第4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让学生从童年做起, 认识生命, 欣赏生命, 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从而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生命是经过大自然亿万年演变才出现的,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 任何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 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 每一个生命都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世界也因一个个生命体的存在而丰富多彩。人只有懂得欣赏生命, 感受到生命之美, 才能更好地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1欣赏植物的生命之美

春天, 我们带学生去郊游, 欣赏争芳吐艳的春花, 轻轻拂动的柳丝, 生机勃勃的小草, 让学生觉得生命真美!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仔细观察欣赏各种野草, 野花的的色彩、外型特征、生长规律。他们第一次发觉, 原来司空见惯的大自然中还有这么多新鲜美丽的东西等着他们去发现。看:碧绿的叶片, 形状各异、心形、掌形、圆形;盛开的花朵:色彩鲜艳、在阳光下变幻闪烁、娇嫩欲滴、仪态万千;还有含羞的花蕾, 含苞待放……再靠近一闻, 还有馨人的清香哩。啊, 真美!胸中发出由衷的赞叹。远看色彩:“应是绿肥红瘦, ”近观嗅之:“有暗香盈袖。”通过耳听、眼观、鼻嗅, 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体验——回味, 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惊讶于天工造物的伟大。

2欣赏动物的生命之美

仅有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 就能完成动物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乌贼遇敌时能从墨囊中放出墨汁, 然后逃之夭夭;在几百米高空的鹰, 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器官能突然捕食到地面的野兽, 体现了生物体外形结构和其功能相适应的美;水生植物适于在水中生活, 苔藓植物适于阴湿处生活, 竹节虫、枯叶蝶、北极熊都有着与环境相似的体态或体色, 这又体现了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协调美感。

大自然的美使学生感到生命的活力, 不论在生命苏醒时的初春, 还是在百花繁茂、生命极盛时期的仲夏、硕果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 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是孩子们极强烈的美感需要。美感帮助同学们认识生命的价值, 从欣赏生命而热爱生命!

3欣赏人的生命之美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命的神奇, 培养他们对人生命的敬重, 可以设计组织《纳悦自已》心理健康教育课, 下面这个案例就是这一课的实施过程: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 从生理学, 遗传学的知识中, 了解到自己是“天生的优胜者, 以生俱来的冠军”而油生一种自豪感。 (2) 让学生通过句子练习的方式, 认识和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 有缺点也有优点, 并学会做“纳悦自己”的小游戏。 (3) 让学生懂得“缺陷是上帝送给我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不完美生活, 并努力开创新生活。 (4)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挖掘自己潜能, 把自己培养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活动过程如下:

环节之一“你是天生的优胜者”。

师:“这个场地是安全的, 也是温馨的, 让我们身心入境, 开始本节课的心理之旅“悦纳自己”——师出示课题, 并解说话题的意思, 学生齐读题目。

师:询问学生 (真实地感受自己) :你喜欢自己吗? (因为……) 我不喜自己, (因为……) 是的, 要知道,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优胜者。

幻灯出示一句话“遗传学家阿蒙兰, 辛费特曾说过:‘在世界的全部历史上, 从来没有别人和你完全一样, 在那无限遥远的将来也决不会再有另一个你了’”。

(1) 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 然后谈一谈感受。

(2) 师分析:你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 为了捍卫生存的权利, 出生之前就已进行了优胜劣汰的殊死争斗。精子的染色体, 含有你父亲和他的祖先所提供的一切遗传的原料与意向, 卵子的染色体, 含有你母亲和她的祖先所提供并可以遗传的特性。有一个最快乐最健康, 得到胜利的独特精子, 与那正在等待的卵子结合, 而形成一个微小的活细胞。那就是你, 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个人生命便开始孕育, 而在这一刻你已经是冠军。所以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 面对一切实际的目的, 无论它有多么高远, 你都能达到, 因为你是与生俱来的冠军。

(3) 听了老师的介绍, 你是不是更喜欢自己呢?

(4) 做个“纳悦自己”的小游戏 (师强调坐姿, 心理课的坐姿与平时的坐姿有点不一样, 选择你认为最舒服的状态坐下来, 两腿可以分开, 当然也可以伸直) 。

过程:坐姿处于放松状态;深呼吸, 闭上双眼, 然后用左手轻轻地拍拍自己的右肩, 然后悄悄地说“我爱我自己!”用自己的右手轻轻地拍拍自己的左肩, 然后悄悄地说“我会做得更好!”当双手齐拍双肩的时候, 说“爸爸爱我, 妈妈爱我, 我真幸福!”

(5) 做完后, 让学生谈一下感觉 (放松,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 快乐……)

环节之二:你是一颗钻石。

师导入语: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你知道朱老师扮演哪些角色呢?

如果要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 有时的确有点累, 不过没关系, 我们相信自己是颗钻石, 活出它的多个面“有力量的, 柔和的, 软弱的……”接下来, 我们玩个文字游戏, 好吗?

看谁在一分钟内写的句子多: (人)

(1) 读一下, 稍作交流。

(2) 然后将“人”字改成“我”再次让学生读一下, 或许有不同的感受。

对, 刚才写人的句子时, 或许写着“人有许多阴暗的一面, 在写人的时候无所谓, 如今将这些缺点换成“我”这个角色时, 有些同学有些接受不了, 对吗?

师总结“是的, 我们不接受与我们太相似的缺点。但老师告诉你, 这是一个真实的你, 所以你在接受自己, 而且也要让其他人知道, 这是一个真实的你。你敢说出来吗?

(1) 教师先邀请一位同学上来配合练习说话。

(2) 现在我们来一次练习说话:“我想让你看到我 (自信, 有力量的一面) ——, (是的, 我看到了你有自信有力量的一面) 同时, 我也看到了你自卑, 软弱无力的一面) 。同时拥有这两者是一件美妙的事!我现在对生命说“这就是我, 拥有自信, 有力量, 同时有时也自卑, 软弱, 我要好好地爱自己。

(3) 教师先做示范引导。

(4) 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说话 (当然对方的优点自己说, 你帮着他说出优点的反面) 。

(5) 请个别同学上台演示。

环节之三“缺陷是上帝送给我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伸出我们的手指看一下, 发现有长有短, 有胖有瘦,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常说“当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的时候, 他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生活中哪些人会打开这扇窗呢, 请听故事《多出四根手指的音乐家》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1) 请谈一下感受。

(2) 生活中, 你知道哪些人也有缺陷, 然而他们能打开窗, 看到了美景呢?假如有一天, 上帝也会你关了一扇门, 那么请记住, 他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3) 幻灯出示如下的一段话要知道““缺陷是上帝送给我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只有懂得如何打开这份礼物持人, 才有看到它的可贵之处”

师导入语:“每个人都有一座丰富的宝库,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宝藏挖掘出来, 那些挖掘不到宝藏的人, 不是他们不够勤劳, 而是缺少善于发现自身宝藏的眼光, 老师想考考你们, 是否拥有发现的眼光。让我们走入第四个环节。

环节之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挖掘自己潜能”。

师导入语:科学家发现, 人类脑细胞多达成140亿个, 但是普通人却只用了其中的百分之五至百分十, 绝大多数的脑细胞处于“待业状态”, 即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咱用的脑细胞也没有超过百分之十八, 可见每个人的身上都蕴含相当大的潜能。科学家研究发现, 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 智能上的强点与弱点是并存的。能够找到自己强点或创造条件将自己的弱点转化为自己强点的人, 就是达到智能最佳的人, 也就是一个成功者。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化智力理论, 找一下自己是具备哪方面的智力, 可以成为什么方面的天才。

幻灯出示

智力天才

语言智力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政治领袖音乐智力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

数理逻辑能智力工程师、科学家、数学家

视觉空间智力雕刻家、建筑师、画家、航海家身体动觉智力运动员、舞蹈家、赛车手

自省智力哲学家

(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可以找出自己具备的优势, 设想自己的末来 (并如何做才能实现, 填写每天进步一点点) 。

(2) 可以让自己的父母作补充及点评。

(3) 可以让其他同学帮你做点评。

(4) 每组选代表上说“毛遂自存”, 述说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个天才。

点评交流:

小结: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天才开发方案, 在坐的每个同学都有其特有的天赋, 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天生优势智力, 并做出努力, 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的。于是我们不由地想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傻瓜, 只有还没有发现自己是天才的笨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 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藏”。

环节之五“唱起《感恩的心》。

这节课的心理之旅愉快吗?你有收获吗?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感谢你们的参与, 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地爱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热爱生命 第5篇

小蚂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次,我感到很无聊,就在院子里捉了几只蚂蚁玩。我把蚂蚁放到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我想看看它们遇到了危险会怎么样?

我刚把它们放进去,它们就拼命的挣扎着,那种求生的欲望让我的內心掠过了一丝颤动:一个小生命就要被我毁了。我不忍心,便放了它们。

蚂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让我想起了课间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事:有的同学懵懂无知,做危险的游戏,他们下楼不走楼道,把楼梯扶手当滑梯不顾一切地往下滑,装侠客;有的同学趴上教学楼走廊边高高的栏杆,撅着屁股往下探望,一点都没有想到随时可能发生危险掉落下去摔成稀巴烂。那一次,我们班的林亮亮不就是这样吗?他趴在栏杆上向下望,只要稍微不保持好平衡,就会一头栽倒下去,坠入实小幼儿园里那坚硬的水泥地上,要不是李老师发现并制止了,差点酿成大祸。

热爱生命 笑对挫折 第6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海伦生于美国,1岁时,她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以及脑充血,他们宣布无法挽救。在一个清晨,海伦的高烧突然退了,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她同时也失去了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海伦5岁时,家里请来了安妮·沙莉文小姐当她的家庭教师。1896年,海伦进入剑桥女子中学上学。1900年,海伦进入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学习。毕业后,海伦和沙莉文小姐到处演讲,拍摄电影,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

书看完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海伦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为我们创造了奇迹。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生命,仿佛是一条扯不完的绳索,一头牵在自己手里,另一头牵在命运手里。海伦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假如我是海伦,我会怎么样呢?不断沉沦,让阴影伴随自己,陷入精神的黑暗深渊……可是,海伦·凯勒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命运抗争,任何挫折都无法让她倒下,她用微笑战胜一切,逆境会变成顺境,不幸会变成幸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她说,“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虽然海伦看不到多姿多彩的世界,听不到美妙动听的音乐,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在她的生活中每前进一步都是艰难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能坚持学习,演讲、演戏也一点儿都不逊色。不知道海伦要克服多少困难!我们和海伦比起来,真是太幸福了。遗憾的是我们不懂得珍惜,没有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海伦·凯勒给我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学会感谢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强勇敢地生活,用灵魂编织宏伟的世界,编织自己多彩的梦。

简析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第7篇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淘金者在返途中扭伤了脚腕, 他的伙伴一一比尔无情地抛弃了他, 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脚伤让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更可怕的是难以忍受的饥饿。处于无奈, 他将淘来的金 沙全平均分成 两份, 将其中的一份小心翼冀地藏好, 带着另外的一份继续艰难地前行。在途中他珍藏自己的66根能给他生命希望的火柴, 他的脚皮开肉绽每一步都拖着血印, 他遇到了鹿和嘴里叼 着松鸡的狐狸, 但他手无寸铁, 他掏干了水坑的水想抓鱼吃但屡屡失败。在生与死的抉择中, 他扔掉了所有的金沙。就在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 他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他发现这只病狼在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 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身躯, 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 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 他咬死了狼, 喝了狼的血。并最终获救。

一.荒野的意境

“荒野”作为杰克·伦敦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元素, 不仅是绝望、无情的象征, 也是《热爱生命》中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下内心贫瘠、空乏的精神世界的象征。

作为“荒野”, 在本篇中它以一个自然的裁决者的身份出现, 对任何违反自然法则的行为都冷酷无情, 予以最严酷的制裁。在杰克·伦敦的笔下, 荒野是一个旁观者, 对于一切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不赞成也不阻止人们疯狂的淘金行为, 在这种背景下, 人性中一切虚伪的东西都一文不值, 人们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 只有赤裸裸地展现出自 己的本来面目, 才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作品中, 在荒芜的西部原野上, 两个同命相怜的淘金者艰难地跋涉着。生存是最残酷的现实, 他们都疲惫不堪, 生命的活力也所剩无几, 他们在苟延残喘, 拼命挣扎, 此时, 平日的亲密情谊早已无影无踪, 生存的本能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文中主人公的搭档比尔, 背信弃义, 背着金子独自去逃命。可最终却为金子所累, 横尸荒野。而主人公, 为了生存, 一点点地放弃金子, 最终成功逃生。荒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空旷, 恶劣, 远离尘世, 物欲, 贪婪的一片原始的“净土”, 它干净的一无所有, 它恶劣的迫使人回到最原始的状态, 展现生命最本能的渴望--生存。在这样的“净土”中, 人必须要脱掉贪欲, 放弃浮华, 才能成为荒野中的求生的一员, 像狼一样, 甚至还要比狼还要坚毅和凶狠。只有这样, 生存的期望才能点燃。

“荒野”在作品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着冷漠、无情的外部世界与人们空乏的内部世界, 也有象征着希望, 更是一种在绝望中造成人们内心迸发出自信、向上的力量。《热爱生命》中, “荒野”并不是人丧失生存之家的悲剧, 而是寻求自我实现的征程, 汲取自然而又具有野性的生命力, 洗净自身污浊, 是达到精神上的自我升华的源泉。

二.狼的意象

狼, 是杰克·伦敦笔下的主角, 为了生存而斗争英雄。狼的形象来源于他自己的苦难经历, 使得他对环境的适应, 对生存的坚韧追求, 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常人的深刻的理解。所以在他的笔下狼绝不仅仅是一只凶狠, 残忍, 狡猾, 智慧的狼, 更是一种生命旺盛, 绝不屈服的精神的代言。

在《热爱生命》中, 狼的出现也是其浓墨重彩的地方。主人公被一只病狼盯上了, 尾随在他身后, 一直对他虎视眈眈, 一场冷酷的人狼生命争夺战就此展开。但较之他以往作品中狼的形象, 本篇中的狼并不是以传统的形象出现, 在美国西部的荒野中狼与人有着平等的生存权利, 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狼不仅仅是一头野兽, 更是一个活跃的生命, 它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 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文中我们能明显的分析出这是一条年迈, 体弱多病, 被狼群遗弃的孤狼。但是被遗弃并不代表要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尽管自身年迈多病, 仍然要与人争夺生命的权利, 这和主人公的情况如出一辙。同样是被同伴抛弃, 同样是生命濒危, 同样绝不放弃生存的权利, 狼与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也应同样地受到我们的 尊敬。

而对于主人公他身负重伤, 饥饿伤痛都足以置他于死地, 更何况身后的狼, 我们无法想象那样的恐慌和绝望。但是, 杰克·伦敦此处的安排也别有用心, 文中的狼并非健壮的狼, 而是与主人公势均力敌的病狼, 这让故事的结局有了更多的悬念。杰克·伦敦想要表达的是, 病狼的出现虽然危及身处困境中的人的性命, 但正是因为有了它, 有这种高度危险的存在, 才激起人类内心深处求生求活的超人能量。作者想告诉我们最 恐惧的事 物并不是“狼”这一威胁生命的猛兽, 而是面对未知, 难以预料的危险时失去存活的希望。我们可以想象主人公在荒野, 面对风雪, 伤痛, 饥饿, 野兽, 是多么的迷茫而恐惧, 其中任何一样都会轻而易举的夺走他的生命, 但是失去抵抗力的他不知道危险会在何时何 地出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势均力敌的病狼的出现, 甚至成为了他在绝境中的一种幸运, 时刻提醒他不要失去意识, 不要成为让他自己作呕的病狼的食物。

最后, 出于对生命的渴望主人公用自己仅存的力气和意志将狼杀死。在面对同样想求生的狼时, 人也展现出了狼的性格和野兽的一面, 用自己的求生欲望和坚韧意志顽强地击败了困难, 脱离了险境, 艰难地活了下来。在作品中, 狼和人有着一样的境遇, 一样的生命执着。在这种意义上讲, 与其说狼与人在进行生命 的争夺, 倒不如说两个人在进行生命的捍卫战。

狼是西部荒野上的危险的野兽, 但在作者笔下却成为激发主人公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三.生命的意义

杰克·伦敦运用尼采的超人精神在作品中展现了其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尊崇, 并将这种向命运挑战的“超人”精神融人到他的作品《热爱生命》中, 生命存活的意义就是将重重困难克服并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热爱生命》中, 对生命的渴求这一主旨贯穿整个作品的。虽然人们会认为比尔背信弃义, 在最困难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同伴, 但是站在比尔的角度看, 在极度疲惫、寒冷、饥饿, 同伴负伤, 自己根本无力帮助他离开荒野, 虽然离开显得冷漠无情, 但为了生存, 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站在狼的角度来看, 主人公已经极度虚弱, 无疑是最佳的捕猎对象, 只有杀死他, 自己才能继续存活。站在主人公的角度, 尽管同伴弃他而去, 可是主人公还是宁愿相信“比尔会等着他”。当他在途中看到比尔的遗骸时, 尽管内心深处嘲笑比尔的贪财, 可是他还是有几许唏嘘, 为自己伙伴的境遇感到难过, 这说明主人公能充分理解比尔的行为, 明白同伴同样为了生存。在最后与狼直面战斗的时候到主人公疯狂地到处收集干面包, 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不停询问船员粮食的储备这些不符合常人的情况, 也充分说明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求和追逐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主人公的存活展现给读者的是对生命的赞歌, 是一种伟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在赞叹主人公的坚强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不仅是生与死, 还是一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伟大。

杰克·伦敦用现实的写法将人类一幕幕的生活悲壮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 让人不寒而栗却又肃然起敬。没有人类战胜不了的困境, 主要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斗争力, 不畏艰难险阻的意志力, 纵然失去一切, 纵然一切终成空幻, 我们依旧可以赢得生命的尊严和最终的胜利, 并也能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在《热爱生命》这篇作品中, 作者想要表现的不光是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荒芜的原野上陷入困境的故事, 更是在描写主人公逃生的路程上遇到的种种困境和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时所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顽强意志力。杰克·伦敦细腻的笔触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精神世界的描写, 是这部作品成功的灵魂和关键。

摘要:《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以其雄健、粗犷的笔触, 生动地展示了残忍恶劣的环境, 寒冷、饥饿、伤病中的主人公和野兽的抗争,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充分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不仅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更是一份撼人心魄的力量。

关键词:杰克·伦敦,荒野,生命,狼

参考文献

[1]曹剑.热爱生命[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2]胡妮妮.热爱生命珍惜生活——评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代表《热爱生命》[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4) .

热爱生命 第8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这篇优美散文是对生命存在的诗意表达。台湾作者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 用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一个, 飞蛾求生的事, 揭示了生命既是一碰就碎的美丽纤细之物, 又是执著地朝向光明和永恒的伟大个体;第二个, 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向我们述说, 任何生命都会在冥冥之中坚守着被称为生命的任务, 那就是萌芽, 成长, 向上, 向上;第三个, 倾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说明每一个“我”都有一份生命给予的独特密码, 那就是生命的“独特和价值”。文章境界高远, 积极向上, 语言简洁朴实, 思想含蓄深邃。作者以对生命可贵的感悟, 唤起人们关爱生命, 珍惜生命, 同时抒发了自己将会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价值光彩的情感。

教学本课, 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巩固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学习方法。本文思想含蓄深邃, 理解内容和感悟其哲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前可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 受到一定启示, 有助于领悟课文内涵。

二、说目标, 缕析备课思路

1.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内容, 体会思想。整体感知课文, 初步感受生命的内涵;细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精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课文中三个事例,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难点:明白生命的意义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

三、说过程, 展现课堂结构

(一) 交流激趣, 铺垫情感

1.同学们,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平资料, 以及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 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自由交流。)

听了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的交流, 你对“生命”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发言谈感受。)

2.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 老师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屏幕显示) :

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 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人的生命只有两万多天, 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 我们面临许多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 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 甚至是死亡。今天, 我们来看看杏林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 (板书课题, 齐读。)

3.质疑: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 (这个课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强烈的呼唤。) 看到课题, 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总结学生的发言, 自然引入本课教学;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导入新课教学, 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讨论与交流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初步认识与思考, 既能放飞激情和梦想, 又能有效调动积极的思维和学习态度。)

(二) 品读课文, 感悟内涵

1.自由读课文, 进一步感知。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最让你震惊的地方, 并在课文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集体交流, 感悟生命的顽强。

(1) 学习“飞蛾求生”事例。

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 读句子, 说说这段话中你关注哪些词语? (挣扎、鼓动、跃动、强烈、鲜明) 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

(2) 再读句子并思考:这只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如果你是那只飞蛾, 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来鼓励自己呢?如果你是杏林子, 看到这只小小的飞蛾, 你会怎么想呢?

(3) 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 回扣课题:是啊, 飞蛾是弱小的, 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 这就是 (齐读课题) 生命生命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 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品析, 理解生命的内涵, 这正是汲取语文营养的需要。通过换位思考, 述说感受, 既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 又让学生凭借自己心声的表达, 使得文与人, 蛾与己相遇交融, 从中感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 进而知道要善待生命。)

(2) 学习“瓜子生长”事例。

过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飞蛾, 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动物对生命的珍爱。那么, 普通的香瓜子呢?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 看看写“瓜苗”的一段与写“飞蛾”的一段, 有什么相同或相似之处? (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欲望。) 你又感受到瓜苗有着怎样的生命力? (顽强的生命力。)

出示句子: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的顽强? (砖缝、掉、竟然、冒出)

(2) 小瓜苗冒出会遇到什么困难?从它“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在赞美它的生命力? (多么强、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 带着自己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课文。 (想想怎样读出瓜苗的顽强, 读出作者的心灵震撼。)

(4) 回扣课题:环境恶劣, 困难重重, 但瓜苗仍然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这就是 (齐读课题) 生命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主动自学,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 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也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品读词句, 旨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 品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读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学习“心脏跳动”事例。

过渡:小小的生灵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呀, 更何况我们人类!请大家读读第三个故事, 看看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没有想到, 让你感到震惊?请画出来。

出示句子: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给我极大的震撼, 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

(1) 创设情境, 感受心脏跳动。同学们, 请你们闭上眼睛, 用手摸着自己的心脏部位, 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

(播放心跳的声音) 教师旁白:现在, 我们触摸着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

(2) 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 (高兴、自豪、激动)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3) 是呀, 生命属于我们自己, 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糟蹋”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哪些行为是在“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 (合作学习, 学生说现象。)

(4) 比较句子: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要对自己负责。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说说“必须”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作者对生命负责的坚定的态度。)

(5) 课件出示杏林子照片和作品等相关资料,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会有这样的生命奇迹的出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感觉心跳, 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诱发学生对生命作更深刻的思考;品词析句, 有助于加深理解。其间, 适当补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 以激发学生对杏林子崇敬之情, 进而充分理解作者对生命美丽的崇敬与热爱的感情。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文及人的认识过程, 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认识。)

(三) 拓展延伸, 升华认识

过渡:生命每个人都有, 只要能好好地发挥生命力,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1.默读最后一段, 联系你以前学过的课文和实际生活中的人或事深入思考, 想想杏林子的人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引导理解“有限”、“无限”这对反义词在句中的深层含意。 (可以联系杏林子来理解, 杏林子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她创造出的价值是无限的。例如杏林子虽然去世了, 但她的作品还在, 人品还在, 她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还在。)

3.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杏林子的《向命运求索》。

4.回扣课题:杏林子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无限的生命价值, 使她的生命穿越时空, 成为永恒。这就是 (齐读课题) 生命生命。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热爱生命》的语料库检索分析 第9篇

1.总体特征的统计分析

首先, 我们对文本进行要进行定量研究, 即进行文本的检索和数据的统计。 我们把 《热爱生命》 的英文文本用Wordsmith Tools软件的词频列表检索工具进行统计, 可以得到一些相关的统计数字, 如字节数 (bytes) 、形符数 (tokens, 指文本一共有多少个词) 、类符数 (types, 指文本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词形) 、类符形符比 (type/token ratio, 指形符与类符的比率, 即用词的变化性)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 (Standardised Type/Token) 、平均词长、句子数等 (如图所示) 。

通过以上的统计数据, 我们可以根据字节数、形符数和句子数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较短的文本。 该文本的类符形符比为22.29。 虽然单纯的形符数和类符数不能反映语篇的本质特征, 但按一定的长度分批计算文本的类符形符比求平均值就可以得出标准类符形符比。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篇的某种本质特征, 即用词的变化性。 该文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数41.63, 由此可以认为此文本的词汇变化量为较低程度。 整个文章的句子有530, 句长为15.52, 与平均句长9.25相比, 这表明该文本又比一些简易文本的句子要长。 另外, 该文本的平均词长为4.19, 其中三个字母的的词最多, 有2228个。 通过计算, 四个字母以内的词数有5387个, 占形符数65.47%。 总而言之,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推断该文本属于难度水平较低、句子稍长、篇幅较短的小说。

2.表达方式的检索分析

我们主要利用Word Smith Tools语料库检索软件中的词频列表检索工具对小说文本的言语表达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 通过对文本的统计,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主题词表 (如图所示, 只截取了前30位) 。 然后, 根据观察词表中词的频率排序规律, 我们可以分析该小说在人称使用、叙事方式、主题表达以及否定词使用这四个方面的特色。

2.1人称使用

根据观察主题词表, 我们发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人物名称并不在主题词表的前30位。 按照小说三要素的一般规律, 人物名称出现的频率应该是比较高的。 但我们发现“he”、“his”、“him”这三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分别排在第2位、第4位和第12位。 而文本中唯一出现的人名“Bill”排在了第48位, 仅出现了20次。这中现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只有“Bill”一个人, 且人称的使用过分频繁, 二是“he”和“Bill”是两个人, 且主角不是“Bill”而是“he”。 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小说情节设置的一般规律, 而阅读小说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印证。 该小说的主人公并没有名字, 通篇都用第三人称“he”来指代主人公, 而“Bill”在小说中只是作为配角出现。 因此, 我们发现不赋予主人公名字, 而用第三人称来指代成为小说的特色之一。

2.2叙事方式

词表中的最高频的动词为 “was”, 后面依次是“had”、“were”、“did”等动词过去式, 这表明小说以过去时来叙述故事情节。 另外, 通过观察词表, 我们可以发现类似“before”、“after”、“then”这样的词出现也比较频繁。这表明小说充分利用时间先后变化来描写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使整部小说的情节紧紧相扣, 还为读者迫切了解后续情节的提供了动力。

2.3主题表达

根据小说的标题, 我们可以推测小说的主题与生命相关。通过观察主题词表我们发现“life”、“die”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通过阅读小说内容, 我们发现这两个词紧扣住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要以主人公在荒野中跟死亡的抗争来表现生命的顽强与可贵。 在恶劣环境中, 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抗争。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他表现了人对生命的珍爱以及生命的坚韧品质。

2.4否定词使用

在主题词表中, 我们观察到“not”出现了77次, “no”出现了35次, 即否定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文章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在前进, 而是以“没有停下”作为表达的方式。 这样的否定让读者能感觉到主人公每走出一步都要有巨大的毅力, 和的前进十分艰难。 此外, 小说中常常出现对负面情况否定的表达, 比如主人公对自己疲惫状态的否定或对被队友抛弃的残忍事实的否定。 主人公以类似这样的心理暗示给自己一些生的希望, 以支撑自己走出困境。

3.主要情节的检索分析

我们利用Word Smith Tools软件的语境共现检索工具, 检索出与所有角色共现的句子, 以此来发现于主要角色的细节描写。 这对研究人物性格以及把握主要情节非常关键。接下来, 我们将结合Wordsmith Tools语料库软件的统计结果, 对小说中的主要角色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上述主题词表的统计, 我们筛选出的主要角色包括:主人公“he”、配角Bill和狼。

首先, 对主人公“he”进行分析。 我们利用语境共现检索工具, 统计出“he”在整个文本共出现409次, 并得到其情节表格 (如图所示) 。

我们发现, 在与“he”共现的文本中, 开头部分多出现类似痛苦、疲倦、受伤这样的词汇, 这表明小说首先被定下了生死较量的压抑的基调。 结合小说内容, 我们发现作者直接把主人公放置在了一个险恶的环境之中, 但文本中没有任何的说明他为何会在这样的荒野之中。 另外, 在与“he”的共现的文本中, 我们发现很多句子中多次出现恐惧、糟糕、饥饿等词汇。 这表明主人公的生理状态极差。 但结合小说内容, 我们发现尽管主人公的状态很糟糕, 他还是一直和困难抗争, 顽强地维系生命。 例如类似这样的描述:“He fought with his fear again, overcame it, hitched the pack still farther over on his left shoulder, and lurched on down the slope.The bottom of the valley was soggy with water, which the thick moss held, spongelike, close to the surface.”[1]在共现文本的后半段, 主人公几乎失去意识, 但他也在不断的进行心理暗示。

然后, 我们对文中人名Bill进行检索分析。 通过利用语境共现检索工具统计, 我们发现Bill在整个文本中共出现20次, 并得到其情节表格 (如图所示) 。

关于Bill的情节并不多, 通过观察和总结, 我们可以把Bill的出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小说开头, 主人公与Bill在荒野中同行然后被Bill抛弃;第二阶段是主人公通过想象Bill并没有抛弃自己, 猜测他在某个地方等待他;第三阶段是他看到了Bill的尸体。虽然Bill在小说中出场很少, 却也发挥了配角的作用。他的形象鲜明, 与主人公形成强烈对比。例如文本中这样的表述:“Well, Bill had deserted him;but he would not take the gold, nor would he suck Bill’s bones.Bill would have, though, had it been the other way around, he mused as he staggered on.”[2]尽管Bill没有同现出任何贬义的词语, 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他的自私、贪婪、懦弱。Bill充分地反衬出主人公意志坚强、不畏艰险、淳朴善良的人物特征。

最后, 我们对狼进行分析。通过利用语境共现检索工具, 我们统计出“wolf”在整个文本中共出现20次, 并得到其情节表格 (如图所示) 。

根据上图我们观察到, 狼在文本中出现的时间非常晚, 关于它的表述主要集中在文章的最后部分。 另外, 我们统计发现“wolf”共现最多的词是“sick”, 这表明小说中的狼是一头病弱的狼。 例如“Once he crawled near to the sick wolf.The animal dragged itself reluctantly out of his way, licking its chops with a tongue which seemed hardly to have the strength to curl.”[3]作者之所以安排一个病狼出现, 是因为考虑到主人公生理状态极差, 他能够战胜一条病狼都是难能可贵的。 纵观小说内容, 我们发现主人公和狼的搏斗是小说发展的高潮, 关于搏斗的细节描写紧张而又刺激。 小说通过病狼的角色设置, 所传递的思想是更能直指人心。 在人与野兽双方都濒临死亡之时, 战胜对手未必能给另一方带来生的希望, 可是是人之所以在斗争中最终胜出, 就在于他对生命始终是热爱爱的态度而不是像野兽一样维系生命, 这也是人兽之别。

4.结语

就目前的研究趋势而言, 语料库索引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应用语言学领域, 而且近年来在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这种分析为研究作家的写作风格或某类小说的文学特色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据。 通过对其总体特征的分析, 我们发现该小说属于难度水平较低、句子稍长、篇幅较短的小说。 通过对其表达方式的分析, 我们发现该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被设定人物名称, 小说主要以时间先后作为叙事方式, 且利用生命和死亡这两个词紧扣小说主题, 并利用否定词从侧面表达人物环境的艰险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 通过对其主要情节分析, 我们发现虽然主人公生理状态极差但是在面对生死抉择时表现出顽强的毅力, 配角Bill出场较少以虚伪自私的形象却反衬出主人公人格的伟大, 病狼在小说的后半段出现, 它与主人公的激烈搏斗把小说推向了高潮, 衬托出人类生命的强大。 总之, 通过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 Tools, 我们对英文小说《热爱生命》进行分析。 我们主要以列表、统计等量化的方法对小说的总体特征、表达方式、主要情节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使对其艺术特征的诠释更加理性。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Wordsmith Tools软件, 对英文小说文本《热爱生命》的总体特征、表达方式、主要情节三个方面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发现了该文本在人称使用、叙事方式、主题表达、否定词使用以及角色设定等方面的特点。语料库检索分析为该文本的文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据。

关键词:《热爱生命》,语料库,检索,分析

参考文献

[1]Kellemann, Bernard, Concordancing in Stylistic Teaching[Z].At Http://web.hban.ac.uk/johnstf/.

[2]Maria Rosario Caballero Rodriguez, Using a Concordancer in Literary Studies[M].University Jaume I, Castellon, 1998.

[3]贺亚男.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75-78.

[4]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英文版) [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13.

[5]李晋, 郎建国.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J].外国语, 2010 (2) :82-84。

[6]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3) :56-59.

热爱生命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生命教育,内涵,途径

当代中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转型, 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重新定位、自我更新的机遇, 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转型的根本在于对个体生命教育的重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它应当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自己, 理解生命, 了解生活, 丰富心灵, 培育灵性, 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坚定的信仰。因此, 教育应当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所以, 生命教育不能忽视,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 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几十年来, 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开展。从美国学者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到日本1989 年修改的新 《教学大纲》中, 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 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再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内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1997 年, 叶澜先生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2003 年9月,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4 年11月, 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在沈阳启动;2005 年3 月,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公布;2005 年12 月,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 吴甘霖先生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 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九个策略;2006 年12月, “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北京大学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 并决定自2007 年起全面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并列入科研计划, 争取尽早发布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

目前的教育领域,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派都意识到“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原点。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而在中小学阶段探索和实践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实施生命教育, 让儿童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生活与生命的本质有较深刻的体会, 以便与他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把“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也可以这样说, 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 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之中, 才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 什么是生命教育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引导个体去了解生命发展的历程, 通过体会与实践实现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一种生命关怀下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生命意义的抽象的教育理念。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孕育、发展和生命价值, 学会包容、接纳、欣赏他人, 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 从而使他们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 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和操作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

我认为, 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 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有助于揭示教育真谛。教育的真谛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很明显, 这些都依托于人的生命和生命教育。没有生命, 就不可能有人的地位、价值、潜能、个性和力量。只有引入生命教育, 才可把教育的真谛揭示出来。

生命教育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命意识及其所包含的生命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 都属于人的素质, 所以, 作为培养人的素质的素质教育, 也要包含生命教育所要培养的方面。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应当包含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为生命是素质之载体, 没有生命, 就没有素质。因此, 没有生命教育, 也就没有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助于加强主体教育。生命承载主体, 没有生命就没有主体。没有生命教育, 那还有什么主体教育可言呢?要加强主体教育, 就必须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人的内在需要。生命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则关怀生命, 满足生命的需要, 提升生命的意义, 完善生命的品格, 为生命“锦上添花”。要改进道德教育, 就应当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助于推动健康教育。所谓健康, 归根结底是生命健康;没有生命还有什么健康可言?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健康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而加强生命教育就能够推动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体教育的加强, 道德教育的改进, 健康教育的推动等, 都体现着教育改革的精神, 而这些都是在生命教育的推动下取得的。可见要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引进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需要。调查表明, 学生因耐受力低下而导致受挫后情绪波动强烈;交往能力不强而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而缺乏足够的自信等等。要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唯有进行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 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 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 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 打造活力课堂——课堂育人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学科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 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 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心理健康课程疏导学生心理,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等。在生命教育的活力课堂里, 师生双方都是主人, 都把对方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 学生把教师作为人而非神来尊敬、对待, 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少了一些服从, 多了一些独立;少了一些盲从, 多了一些质疑;少了一些被动, 多了一些主动。教师也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来尊重、引导, 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少了几分灌输, 多了几分引导;少了对知识的盲目崇拜, 多了对情感的适当关注;少了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 多了对学习过程的因势利导。总之, 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精神与精神的碰撞过程。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成长与形成的过程。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中, 有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培育、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养成, 整个生命在此过程中得以展开, 得到提升。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过程就是发掘其潜力并加以展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决定了其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过程就是其发挥能力并展现智慧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实现其生命价值、提升其生命意义的过程。因此, 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是生命成长与形成的过程。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高效获取知识的过程。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改变。对教师的教, 要求精讲精练, 打造活力课堂;对学生的学, 要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学习;对课堂氛围的要求是民主和谐、充满智慧, 以学生为主体, 高效灵动;对课堂秩序的要求是:活而不乱, 实而不死;对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果好起来。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 教师就会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 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每一节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释放生命活力, 共同成长。

(二) 开发校本课程——课程育人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 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 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开发主体是教师,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科学与人文并存。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 各国的生命教育都不约而同地将生命科学的内容纳入其中, 将人类的三大知识领域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纳入教学范围, 从而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鉴于此,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与人文并存的, 这不仅意味着二者应该并举, 而且意味着要深入挖掘科学的人文价值。从科学的发展不难看出, 科学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反映出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品格以及人类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自信、胆识、气魄, 尊重事实、批判谬误的求实创新精神, 造福于人类的高尚道德精神, 追求统一、和谐、秩序的审美精神等。而这一切, 都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 因而可以肯定, 人文价值是科学的本然价值, 生命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知识、情感、能力并重, 科学与人文并存。在教学内容中具体表现为知识、情感、能力并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力, 表现在学习上, 就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表现在生活上, 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 提高其生存能力, 让学生学会生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要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感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 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 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使课堂与生活交汇。由于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试图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个性, 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上,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 还要帮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而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单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 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 都与个体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行为文化的需要有关, 个体通过生活提高了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能力, 丰富了社会关系, 促进了个体身心的发展。

(三) 营造良好氛围——文化育人

学校办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就是形成学校文化, 用文化来育人。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等。在学校层面上, 学校要重视人文环境, 塑造学校的优质文化, 营造校园的和谐气氛, 建构快乐学习、热情生活的校园环境, 提供给学生成功的经验, 使师生和谐、行政协调, 突出学校特色, 在学校内推动环境教育, 建立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 建构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

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 力争体现生命的活力, 营造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营造有生命活力环境的基础上, 精心打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走廊文化建设。例如:以认识生命为主题, 介绍生命的起源、人从哪里来、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多彩的生命世界等,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珍爱生命为主题, 介绍远离毒品、拒绝自杀、吃出健康、学会健身等, 强调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尊重生命为主题, 通过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做人等, 强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超越生命为主题, 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 启迪学生认识到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校园文化让生命教育的四个维度“知我、知人、知物、知天”近在眼前。

(四) 开展体验活动——实践育人

体验是主体内在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 具有自由创造性、自主选择性、情感通融性、形象直观性和操作实践性等特征。“体验、实践式”活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方式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 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心理, 体会其中的各种情感, 然后彼此交流分享。

具体可以开展以下体验式教育活动:

模拟情境——角色体验。模拟情境要求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受到熏陶、感染。情境感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具体、情境交融的特点,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激起情感共鸣。可以用校园健康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素质、思维;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威望感化学生;通过丰富的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方式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直接参与, 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由此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 进而学会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 学会体谅别人, 学会与人相处。

主题班会——心灵体验。寓生命教育于主题班会中,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富有意义、反映时代特征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 提高素质。主题式班会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可以分年级按专题制定生命教育目标。依据目标分年级开展诸如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

社会实践——行为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充分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 建设生命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建立活动基地,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节日资源——情感体验。传统节日也蕴藏着生命教育的资源。结合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 引导学生开展制作尊老卡、尊师卡、心愿卡等活动, 表达学生对老师、对父母、对亲人的关心与感激, 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三结合”教育——多元体验。“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 把家长和社区的力量调动起来, 使生命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孤军奋战, 而要把它变成全社会的事情, 让学生的生命教育体验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肖川说过, 如果一个人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 从未走过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从未读到一部让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 从未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 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 从未有过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 从未有过对自然界的丰富与多样产生深深的敬畏, 也未有过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我们就可以说, 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我们也可以认为, 这种教育就是缺失了生存感受、生命情感、生命之趣的教育。

《热爱生命》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11篇

一、课堂情景再现

1.情景导入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指名朗读。你认为本文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1:作者对虚无主义的“生”与“死”的看法是什么?作者在本文想要表达什么?怎样才能算热爱生命,对得起自己?

生2: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如何热爱生命?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生之本质在于死”?

生3:为什么题目是“热爱生命”?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生活中如何做到热爱生命?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如何看待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生命?

4.引导学生赏析课文

剖析第一层面:常规生命形态——活着。

师:作者在谈活着时用了什么方法?怎样活着?

生(集体):用对比。用度日作为例子来对比。

师:作者对好日子和坏日子分别是什么态度?如何对待好日子和坏日子?

生1: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师:什么是好日子,什么是坏日子呢?

生1:好日子就是一天中心情好的时候,比如帮助了别人,自己感觉很开心。坏日子就是一天心情烦闷的时候。

生2:刚考过试,我们班考不好,心情不好。

剖析第二层面:特殊生命形态——死亡。

师:为什么说“生之本质在于死“?

生3: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

师:既然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死亡呢?

生(集体):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不真正感到死之苦恼。

总结,出示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学生读汪国真的诗歌《热爱生命》,读原野的《人生》。

5.练笔

请以“——生命”为题写300字以上的小作文。

二、问题分析

综观本节课,教师的预设是非常细致的,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也注意和学生互动,但对学生的生成的关注却少了一点。

首先,本堂课第一个有效生成点是学生上台板书的9个问题。遗憾的是,教师在出示自己的问题时不做任何评价就把学生的9个问题给擦掉了,学生的思维认知又统一到了教师预设上来,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思考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其次,在处理“什么是坏日子”这个问题时,学生联系实际,谈到了考试不好心情不好的日子就是坏日子,是第二个有效生成点。教师未及时引导和点评,就回到了自己的预设上来,“遭遇痛苦挫折的日子就是坏日子”,这样抽象的灌输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第三,结尾练笔时,教师的预设关注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在写的过程中,却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要求过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在检查学生成果时,有两名学生的练笔与朗读非常精彩,这是第三个有效的生成点。课上到这儿,应该是进出精彩火花的时候了,教师却没有及时给予点评与鼓励。那么,面对课堂上那些非预设性的又是有效的生成,教师应怎样来处理呢?我们应该摒弃浮躁和功利,回归教学规律,给学生一点时间,留给学生一些空白,静待花开。

三、解决方法

1.摒弃功利主义,回归语文本真

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很多一线教师都感觉到它已不再姓“语”了,面对现在以分数来评价老师的尴尬现状,人们深深感到,语文教学的步子迈得太快,灵魂已经跟不上了。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门“慢”的艺术。因此,我们只有摒弃一切浮躁和功利,回归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2.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

许多教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的过程,“预设”与“生成”虽然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但更应该是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只有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辅之以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评价方式,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加稳健踏实。学生主动学习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产生非预设性的生成,同样不能完全预测。因此,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热爱生命》教学中的第一个生成点,授课教师应及时整合学生思考并整理出来的9个问题,把相同的问题合二为一,梳理下来,这9个问题可归纳为:(1)作者是怎样看待“生”与“死”的,他的看法与虚无主义的“生”与“死”有什么不同?(2)生命的意义是什么?(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如何才能做到热爱生命?这三个问题,刚好贯穿全文内容,这时给学生一点时间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认识,达成共识,并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在检查成果时适时精当的点评,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在讨论一点评一激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再如本堂课第三个生成点,教师也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练笔,却不断强调写作的要求,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出应有的空间。而在学生汇报成果时,教师未做精当点评,只是轻描淡写地用写得好不好来评价作品。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完全可以通过习作来体现。

热爱生命 第12篇

读过杰克伦敦作品的人, 都能够很自然地体会到他作品中那种自然的野性, 雄性的阳刚。伦敦的视角是独特的, 他都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 展现出一个个野性十足、生机勃勃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无论是人或者动物, 身上完全摒弃了柔弱怯懦的温情, 但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了路, 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我们由此展开分析:

1. 主人公顽强的体魄

通过对伦敦作品的赏读, 我们不难发现,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塑造了狼的形象, 就算是《野性的呼唤》里的巴克, 虽然只是一条狗, 但也赋予了狼的气息:“它的嘴是长长的狼嘴, 甚至比任何狼的嘴都要大;它的头有点宽, 是个大型的狼头。”为什么伦敦刻意把巴克的形象往狼上“打扮”呢?这也许是细心的读者才可以发现的问题, 通过日常观察, 我们不难发现:狼在人们心中是凶残、坚忍、有智慧的一种动物, 具有强者的风范和气质。很显然, 伦敦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心中的强者、征服者的代名词非狼莫属。所以他把主人公的形象向狼靠拢, 意在彰显主人公强悍的体魄、夺人的智慧。

2. 主人公坚强的意志

在小说中, 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 站在同一地平线上, 同样面对“食物”和死亡。在自然面前, 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 只有“活着”, 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 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 他没有名字, 狼也没有, 他们只是两个生命, 平等的, 为了活下去的信念, 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

伦敦细心地描写主人公强悍的外表, 更描写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巴克是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的, 《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也是用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他们无疑都是生命的强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伦敦细心的刻画下透出的是对顽强生命意志的肯定。

二、细节中再现强者本色

我们在伦敦的文字里看到的是很少的情节, 甚至有的情节是单调的。也许伦敦明白情节和技巧都是表象, 而文学的本意不是靠表象来支撑的。这也显示了伦敦的与众不同之处。

1. 精神上的追求

(1) 自由

伦敦的作品大多数背景都是森林、大海、沙漠等。这些背景的共性就是空间上的辽远与空寂, 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性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自由的象征, 暗示人或动物在其中可以恢复野性, 之后通过它挣脱社会的羁绊。伦敦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荒原上展开, 在塑造强者形象的同时, 展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2) 智慧

要做强者, 首先应具备超人的智慧。伦敦读了很多书, 终于在尼采的著作中发现了超人的理论:“人有强者和弱者之分。真正的强者, 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超人, 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特殊的意志、品质和个性。所谓超人比一切人更高大、更强壮、更聪明, 超人能克服一切障碍, 统治奴隶大众。”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 使伦敦看透了社会弱肉强食, 勇者胜。然而他更清楚地知道, 智慧在“超人”身上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热爱生命》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打开包袱, 他数了数还有多少根火柴。共六十七根。”“然后把这些火柴分成三份, 用纸分别包好。第一份放进空荷包里, 第二份放进帽子的衬布里, 第三份塞进了衬衣口袋。”这里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智慧。

2. 生活中的憧憬

杰克伦敦是一位有个性而且很大胆的作家。在1899年, 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给猎人》, 二十四岁时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 在此之后, 他还写了很多作品, 然而在1911年, 他公开声明, 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赤裸裸的目的, 使伦敦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坑, 为了得到更多的钱, 粗制滥造, 写出了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然而我们从伦敦的作品中, 发现他还是清醒的:《热爱生命》中一再出现的鹿皮口袋, 应该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 主人公早已丢弃, 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 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 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是伦敦又一细节刻画, 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伦敦的立场。这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 正说明了对于大自然来说, “钱”不成其为钱, 而它在社会中的存在则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伦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拖累, 走上了自杀的绝望之路。

由此可见, 创作灵感的细节来源于生活的细节。伦敦憧憬自由, 憧憬有钱人的生活, 有了钱, 有了家庭, 生活渐渐稳定, 然而他又不愿受家庭和金钱的束缚, 他渴望海洋、森林, 渴望自由自在。鲁迅对此有议论说:“欧洲的著作家往往是平民出身, 所以也同样的感受到平民的苦痛, 当然能痛痛快快写出来为平民说话, 但是他们既受此荣誉, 地位就增高了钱也多了, 房子东西都要好的, 终于与平民远远的离开了, 他享受了高贵的生活, 就记不起从前一切的贫苦生活了。”

三、细微之处见真情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不喜欢孤独, 喜欢在家庭生活之外的社会的生活, 孤独幽居, 是人类承受的最厉害的惩罚之一。”而伦敦却在金钱富足时离开了社会, 独自居住在自己的豪华牧场里, 最后在极度的矛盾中, 自杀而终。这样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口口声声说“热爱生命”的伦敦怎么自杀了呢?他没有真爱吗?如果不爱, 那为什么从他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血浓于水的真情?如果爱, 那自杀又该作何解释呢?

1. 孤寂的主人公

由孤独的主人公到由爱而生的伟大力量, 这些都是伦敦带给我们的值得思考和警醒的东西。从这些细微的描写之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伦敦的热烈的情感他心中是有爱的。又如《马丁伊登》中的马丁为了赢得罗丝的爱, 而发愤学习, 跻身上流社会, 摆脱他原来狭窄的、贫贱的生活环境, 只是因为他爱罗丝, 想配得上罗丝。爱是马丁的精神支柱, 是它给了马丁无穷的力量, 引导他进入文明社会。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内心深处对爱的价值的肯定, 对爱的高度重视。

2. 现实世界中爱的缺失

伦敦为什么如此重视爱的作用和价值呢?这也许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伦敦在很小的时候就居无定所, 作为一个私生子, 他在原本缺少父爱的情况下, 也缺少了儿时的玩伴。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孤寂的, 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孤寂非常地相似, 这样的童年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他不愿意或很难容身于社会的氛围之中。他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甚至还坐过监狱;他总是一个人在风雨中漂泊, 他的生活充满了辛酸, 缺少爱的滋润。就算是他的生身母亲也从未真心关心过他。

成年后的伦敦, 婚姻也并不美满, 离婚后又只能靠金钱来诱惑子女与他相见。他的一生中缺少亲情, 缺少爱情, 当然也没有友情。他的心灵是一片空白, 他需要爱来填补心灵上的缺憾, 然而他一直未能如愿。当一个人得不到什么东西时, 就会将其寄托于自己的梦幻中。“过去、现在和将来便被串在一起, 正如愿望贯穿之线。”于是伦敦把自己对爱的渴求寄托在自己小说的人物身上, 却一直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来麻痹自己, 极度地表现了他对爱的渴求。

经过反复的阅读与思考, 我们知道:伦敦只有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力, 才能打败环境与社会对人的重重束缚。然而, 精神上的过度追求自由使他走向了个人主义的深渊, 使他的精神世界变得孤寂空虚, 而人间真爱则能填补这一心灵上的空白, 使伦敦在精神上得到救赎, 所以他极度地渴求真爱。

强悍的外表, 坚强的生命意志,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真爱的渴求, 贯穿伦敦作品的始终, 通过精心的安排和细致的刻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中精细传神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孟庆枢《外国文学名著鉴赏》, 吉林文史出版社。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