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对事物的好奇心(精选6篇)
如何培养宝宝对事物的好奇心 第1篇
尊重宝宝的兴趣
宝宝能从那些能够抓住自己注意力和想像力的东西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宝宝喜欢音乐,就常常放给他听,和他一起玩乐器;如果宝宝对昆虫感兴趣,就陪他一起捉、养昆虫。
简单、清楚地回答宝宝的问题
同一个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理解力,爸妈应该做出不同的回答,在做出回答前请先问问宝宝是怎么想的。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也如实告之。这能让宝宝知道人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也是鼓励宝宝自己寻找答案的好契机。
提供适合宝宝阅读的绘本、书籍
书本是每个具有好奇心的宝宝快乐的最好媒介。小动物绘本也好,天文类绘本也好,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并不是十分重要,关键是能够抓住宝宝的兴趣,宝宝也喜欢读。
开放式提问让爸妈更了解宝宝
“你觉得怎么样”,“幼儿园里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此类开放式的提问能够让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他的爱好和兴趣,为爸妈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窗。
创设有趣的环境
对于小宝宝来说,即便只是墙上的一幅画都能让他琢磨半天。创设能够启发好奇心的环境很重要,爸妈要提供宝宝安全、有趣的玩具供其“探索”,还要经常更新保持新鲜感。
可以略做变通,而不是扼杀好奇心
有时,宝宝的“探索”是具有“破坏性”的。爸妈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既保护宝宝的好奇心,又把“探索”活动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如果宝宝热衷于把杯子里的水往外倒,随处倒在床上、地板上的确会令人很头疼,但可以换个地方,比如带宝宝到浴室,让他往洗澡盆里倒;或者倒在容易清洗的厨房地板上。有些东西比较危险或者不想让宝宝玩的,爸妈则可以找找其他相似的、安全的替代物。
提供可以自由创作的素材
水、黏土、盒子、瓶子和一些制作类的素材,这些和有固定玩法、特别设计的玩具不一样,不要告诉宝宝应该怎么玩,应该拿这些做成什么,让好奇心引导宝宝自由创意。
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第2篇
一、巧妙导入, 唤醒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 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需要精心创设具有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情境, 使其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唤醒和激发好奇心的方法不胜枚举, 巧妙的课堂导入不失为一种良策。猜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 深受人们喜爱。在教学《空气的性质》时, 教师抛出谜面“看不见, 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 动物植物离不了”。学生一听, 你争我抢地回答, 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让他们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 为整堂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做好铺垫, 便于课堂环节步步深入。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故事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生态平衡》一课时, 我这样导入新课:许多年前,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巴森林生活着很多鹿群, 也有鹿的天敌——肉食动物, 它们的数量一直变化不大。1906年该州为保护鹿群, 下令捕杀肉食动物, 结果, 大量肉食动物被捕杀后, 鹿的数量反而明显地减少了, 鹿群濒临灭绝。故事浓厚的趣味性, 迅速吊起学生的胃口, 被激活的好奇心恰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为什么会这样?
二、精彩活动, 把握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 但是好奇心往往又如流星一样, 来去无定, 稍纵即逝的。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 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 但并未放在心上, 最终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惋惜之余, 留下启示:教师如能练就火眼金睛, 及时抓住并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 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 进而发展为志趣, 如果他们能锲而不舍, 多加观察、大胆设想, 勇于实践, 便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 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退一步讲, 即便不可能人人都创造奇迹, 你也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环节, 我说要变个魔术给大家看, 同学们便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我把纸团紧塞玻璃杯底, 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 然后又垂直从水中拿出来, 迅速擦干杯子外壁和杯口的水, 取出纸团, 逐个让他们摸一摸, “咦!干的?怎么没湿呢?”学生的思维定势受到冲击, 惊奇声此起彼伏。我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让每个人轮流实验一次, 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初步的结论:纸没湿——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纸湿了——杯子没有与水面垂直, 倾斜后水进去把空气挤出来了。活动是科学课的主旋律, 实验又是活动的主角, 它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帮助释疑, 又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三、和谐课堂,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 没有种子长不出参天大树;有了种子, 离开呵护, 也难以成为栋梁之材。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当学生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 有利于教学流程的进展时, 好奇心就得到老师的支持;反之, 教师就有意回避, 甚至训斥。有意无意之中, 那刚刚露头的好奇心就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说:“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解放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 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要想让每个孩子心中都埋下一粒好奇心的种子, 就必须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没有等级、辈分, 也没有恐吓、紧张、消极的课堂中, 学生的好奇心才得以保持和发展。记得有一次教《我们来抽丝》一课, 当我抛出“蚕丝的用途”这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时, 一个学生冷不丁地冒出两个字“能吃”。在预设中没料到会有这样的生成, 于是我板着脸冲那孩子来了一句“不许瞎说”, 孩子眼中掠过一丝惶恐, 一节课都没再言语。一颗刚刚点燃的好奇心火苗因老师的粗暴戛然而止。课后, 我想来想去觉得不妥, 找那孩子向他道歉, 并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孩子说:“我家养蜂, 我看蜜蜂吃的是花粉, 吐出来的蜜能吃, 就想蚕吃的是桑叶, 吐出的蚕丝也应该能吃。”小小年纪, 能有这样的逻辑思维还真出人意料, 我恰当地做了解释, 又当着全班同学认真夸奖了他, 那孩子重拾信心, 学习积极性陡增。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第3篇
关键词:好奇心;保护;积极;探索
好奇心是创造的种子,好奇心是孩子勇于学习、积极探索的内动力,好奇心是打开万事万物之谜的钥匙,好奇心是孩子走上成才、成功道路的开始。爱迪生的故事众所周知,他小时候好奇心特别强,遇到事情就爱刨根问底,还喜欢自己动手探索。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连的,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
每个孩子对我们的世界都充满好奇,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那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呢?阿姆斯特朗在六岁时,一天他的母亲把饭做好,招呼他回来吃饭。孩子在房屋的外面玩得非常高兴,但是当时天气不是很好,在下雨,孩子在雨里玩了起来,把衣服弄得很脏,但是他的妈妈并没有责备他。过了一会他跟妈妈说:“我要到月球上去。”他的母亲对他说:“去吧,儿子,但是不要忘记回家吃饭!”就是妈妈这一句话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正是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保护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热情,使阿姆斯特朗最终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当他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回来了!”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想好每一句话后再说,千万别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杨利伟小时候也曾经跟他的妈妈说:“妈妈妈妈,我长大了要登上月球!”杨利伟的母亲回答道:“好啊!孩子,那你要加油哦,但是你不要忘记飞回来,因为妈妈在地球。”妈妈对孩子的肯定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孩子积极上进。
试想,如果当孩子跟他说:“妈妈,妈妈,我长大了要像嫦娥一样去奔月,像美国的阿姆斯特朗一样在月球上留下我的脚印。”孩子的母亲这样回答:“你反了你,不好好读书,胡思乱想,现在还想登天了?”这显然给孩子泼了冷水,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很可能就这样被抹杀了。所以,正确地引导对孩子很重要。
其实家长只要用心,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孩子也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探险家……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心!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就此丢掉先天具有的天才的创造力。比如,当妈妈看到刚买的新玩具被“肢解”时,生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刚买的新玩具,你把它拆了,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孩子的好奇心很可能就这样被扼杀了。孩子拆玩具,说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孩子为什么喜欢损坏玩具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在寻找玩具里面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玩具没有一点使他感兴趣的地方。”当父母的,不能不经过分析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心,扼杀了未来的人才。
所以,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不要把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一些行为视作顽皮、不安分的表现,对孩子的“研究探索行为”持否定态度,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一、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提出的问题
孩子年龄小,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会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常常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对于一个你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他却会刨根问底,问了一遍又一遍,让人难以招架。对此,成人要有耐心,不可感到厌烦。一个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好现象,成人应为此感到高兴,要欢迎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好的问题要给予表扬,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注意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常鼓励孩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找出答案。
二、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
孩子的好奇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孩子的好动有时会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这时成人要正确对待。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非常淘气,六岁时,就为满足“将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竟点火烧了父亲的仓库。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或厌弃他,而是把爱迪生的好奇心引向发明创造的康庄大道,使他最终成为具有1091件注册专利的发明大王。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因为他的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而责怪他,那么就会大大抑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拆坏玩具时,切不可训斥孩子,也不可以说不再给他玩玩具之类的话,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向孩子讲清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玩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这样不仅能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爱惜玩具、爱劳动的品质。
三、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以激发好奇心。比如,水为什么会结冰,凉水怎么会烧成开水。孩子常常会从成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而提出问题。家长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也会促进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尤其是以游戏作为培养好奇心的手段,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的活动,如跟斗虫、会跳舞的乒乓球等,幼儿在观察和操作中发展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充满着好奇,孩子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观察各种花草、动物等。孩子们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马为什么站着睡觉?”“小金鱼为什么不闭眼睛?”和孩子一起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小金鱼没有眼睑,原来……用心去发现、发掘孩子宝贵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许多天才的发明往往都来源于好奇心。孩子常会指着那些新奇的东西,问这问那,而这些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就像苹果落地一样,大家司空见惯,却只有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奇思怪想,这中间可能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
好奇心是人们获得智慧的关键,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一定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热情,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
赵春香.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爱迪生.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01.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幼儿园)
如何培养宝宝对事物的好奇心 第4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科学好奇心;物理实验教学
好奇心是学生研究一门学科或事物最基本的兴趣来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寻找答案。科学好奇心需要中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单纯的好奇心,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不轻言放弃,注重自身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物理实验自身就是科学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科学好奇心、物理现象和结论进行探究和验证的过程,所以,合理地运用不同物理实验方式,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好奇心是大有裨益的。
一、运用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
学生在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待物理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很容易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心。物理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运用验证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究,最终验证实验的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想,明白实验的物理原理。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的定则中,物理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物理实验的最终结果,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物理原理又是什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对其进行解释,运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答案。验证同一个物理原理的物理实验是多形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堂和书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的步骤,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的讨论并得出结论。
验证型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对身边的事物都抱有一颗探索的好奇心。在进行验证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探索过程的辛苦和最后成功的喜悦,由此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锻炼了自己永不言弃、战胜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运用测量性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对于我们生活的用处,感受到物理知识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于人类自然进化中趋利避害的天性,在进行一件事之前总会先考虑其中的益处。当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解题和考试当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初衷和目的,也是每一位教学者的最终目的。
测量性实验为学生实践自己的物理知识,增加自身的科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运用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测量出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完成对物理理论的实践。现实中最常见的物理理论知识就是电力物理理论。在安装电路系统时,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电力知识确定是并联还是串联,对每一个串联的电气设备所承受的电压进行合理计算,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用电安全。当家里发生局部停电时,可以运用电力串联理论知识检查问题的位置和原因,最终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三、重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新课程加大了通过探究式实验对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更多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在讲解完成物理实验的结果和理论,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实验常常已经知道了实验原理,没有办法让学生在其中有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探究性实验是通过物理实验来对未知理论或知识进行探索,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学生不知道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实验原理又是怎样的,所有的实验步骤都需要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在进行探究式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知识是可以相互运用的,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发挥科学创新精神的重要表现。
科学好奇心是中学生研究物理的原动力,多种物理实验的运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好奇心的重要方法。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物理教师有规律地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还有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家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7(21):96.
[2]纪光宗,刘文旺.对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2(07):54.
[3]孟芳海.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物理教学的关系[J].学周刊,2014,7(12):41.
[4]姚咏.美、法等国对儿童好奇心的培养[J].外国教育研究,2012,3(01):11-15.
[5]金传宝.美国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好奇心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7(06):38-39.
宝宝的好奇世界 第5篇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发现宝宝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看不住”,把小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把小桌椅倒挂金钟……妈妈气得不行,宝宝却洋洋得意。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婴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甚,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向前发展。在婴儿时期,由于宝宝接触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宝宝的好奇范围是和他所能达到的“方圆路径”是相一致的。因为只有宝宝所能听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东西才是他们愿意投注好奇心的。
好奇宝宝成长历程
小小的好奇心也是和宝宝的身高、体重一样,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壮大,不同年龄段宝宝的好奇心会如何发展?又都有着哪些特征呢?
好奇的小小萌芽
4个月之前的宝宝,由于长时间处于躺的状态,他观察到的东西多为空中的吊缀物。所以他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这些吊缀物上。此外,这个阶段的宝宝对人脸非常好奇。曾经有个实验,将无生物与人类的图片同时给宝宝看,结果绝大部分的宝宝都盯着人类的那张图片看。特别是从3、4个月起,对同是婴儿的其他宝宝,他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宝宝通常会直视着其他宝宝,甚至发出各种声音来表达他对对方的感觉。不过这个时期的宝宝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的身体。因此,他会经常舔着自己的小拳头,或者盯着自己的小手饶有兴致地看上很长时间。对于这些“好玩”的东西,宝宝投注的精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逐步拓展的“势力”范围
与4个月大时只能躺着的宝宝相比较,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能够翻身并且逐渐坐起来玩耍,宝宝的视野范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宝宝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脚。由于这个变化,加上在动作上更为灵活,宝宝对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也随之增长。因此在这个时期,宝宝好奇心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身边的玩具、衣服、小毯子……宝宝的“好奇”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对于自己会做的动作开始有充分的尝试意愿,其中对于手的动作会特别感兴趣,但限于力气还比较小,肌肉不灵活,所以摸的动作比较常见。当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还不能抛弃,所以宝宝也还经常出现“啃”的动作;此外,这个阶段的宝宝还喜欢利用反复的动作来确认事物以及自己的感受。所以如果发现宝宝总是重复出现同一个动作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嫌烦,更不要怀疑自己的宝宝是不是患了“强迫症”哦!
好奇助力理解力
8个月开始,宝宝掌握了爬行的要领,他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强,他可以去探索小床以外的世界了,几乎家庭的所有角落他都能触及到。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周围的事物,因为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理解力也由此萌芽。主要表现为:宝宝对于物品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开始了解事物的关联性,已经具有预知结果的能力,懂得利用器具来尝试探索各种事物等等。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别好奇,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由于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发展, “啃”的这种原始方式已经逐渐被手、脚以敲和蹬的方式取代了。
渴望看到更多彩的世界
此时的宝宝又面临一次重大的挑战,他们正逐渐从爬向走过渡。宝宝一旦能直立行走,就意味着他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了。他们在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要出门玩,因为屋外的世界显然比屋内精彩多了。往往大的、会移动的物体(比如汽车、玩具车、气球等)更容易吸引住宝宝。由于对移动的物体产生兴趣,所以宝宝对于物体的“飞行”也投以巨大的关心。用不同的力气、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东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飞行轨迹”,所以宝宝乐此不疲。开始用扔这个方式来探索世界,以满足他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而绝对不是闹情绪。
好奇多层次
1~2岁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行为能力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生活常识的积累,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越加强烈。宝宝开始主动尝试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这种探索活动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好奇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他好奇的内容与层次也都相应地发生改变,宝宝显得更加“成熟”了。
“特殊”的好奇
2~3岁的宝宝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而随着宝宝第一个反抗期的到来,他们的好奇心表现为对父母生气表情的研究。这个时期宝宝的行为常常与父母设想背道而驰,所以父母常常会生气或者是大声斥骂。父母表情的转变使得孩子对人的表情产生兴趣,并开始故意反抗以观察他人的反应。
同时,这个时期的宝宝也非常容易受到恐惧情绪的影响,一旦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如黑暗、雷声等,他们的好奇心就会退缩。
好奇初长成
宝宝总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甚至有的宝宝会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砸坏新买的玩具、拔出长得好好的花草、捞起鱼缸里的金鱼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宝宝想要满足他的好奇心,从实践中体验并积累经验的方式。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损坏一些物品基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相比较而言,给宝宝积累经验的机会,远比斥责他们、打击他们的好奇心有价值得多。在安全的情况下,父母要允许宝宝自己动手操作,不要事事包办或者宝宝一遇到问题就去帮助。
怎样看待宝宝的好奇心
很多时候,宝宝的好奇心被当做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或讥笑。这是因为家长往往对宝宝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而正是这小小的好奇心,却往往和宝宝自身多方面的发展密不可分。
好奇与学习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宝宝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宝宝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
好奇与创造爱因斯坦的成功很大程度是缘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而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正是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宝宝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早教机构意识到,宝宝的好奇心与创造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
好奇的“口”宝宝 第6篇
路上,“口”宝宝指着一条狗问妈妈:“那小狗在干什么?”
“口”妈妈说:“小狗在啃(kěn)骨头。”
“妈,小狗在吃骨头,您怎么说小狗在啃骨头?”
“口”妈妈说:“孩子,骨头是硬的,没法吃,小狗用力把骨头上的肉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吃进肚子里,这叫啃。”
突然,“口”宝宝叫起来:“妈,您看那猫咬着一只老鼠!”
“口”妈妈说:“那猫用嘴衔(xián)着一只老鼠,叫叼(diāo)。再比如,鸟妈妈叼着一条虫子飞回窝里喂鸟宝宝。”
“口”宝宝点点头。
“口”妈妈把一袋瓜子递给“口”宝宝,说:“慢慢嗑(kē)吧,别把瓜子壳吃了。”
“口”宝宝问:“妈,您为什么不说吃瓜子?”
“口”妈妈说:“上下牙对咬有壳的或较硬的东西叫嗑,比如嗑瓜子。”
来到大树下,“口”妈妈说:“孩子,坐下歇一会儿。”她把一瓶饮料递给“口”宝宝:“先呷(xiá)一小口,品一品。这饮料味道好。”
“口”宝宝又问了:“妈,‘呷’和‘品’是什么意思?”
“口”妈妈解释说:“‘呷’是小口地喝,‘品’是辨别好坏。比如,呷一口茶,品一品,啊,好茶!”
“口”宝宝突然叫了一声:“啊,什么东西咬我!”
“口”妈妈说:“可恶的蚊子,叮了我的宝宝,喝了宝宝的血。宝宝,告诉你,蚊子等用针形的口器吸食叫叮。”
“口”宝宝真高兴,出门散步,跟妈妈学了很多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