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血的教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收集我院在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住的114例住院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别调查18例输注全血患者的用血总量, 96例输注成分血患者的输注成分 (红细胞悬液, 新鲜冷冻血浆等) 及用量, 血库发血记录, 以及患者住院病历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等。
1.2 方法
采用输血反应回报单的方式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 共输全血7200m L,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5.6%, 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 输注红细胞悬液62例, 共8600m L, 输注新鲜冷冻血浆34例共5600m L,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2.1%。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急诊病人的重要医疗措施。由于人类的血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 2个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 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而人类自身的血液是有限的, 以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进行人工合成, 只能来源于自身, 因此, 人的血液是很宝贵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3]。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的密度不一样, 采用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 根据临床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输注治疗, 避免了有效成分以外的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6]。例如贫血患者需要输注红血球, 输全血则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会使受血者产生免疫反应的机率大大增加, 输血治疗的弊就会大于利。而进行成分输血的话每次输注都除去了不是患者所需要补充的其他血液成分, 降低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 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都很高, 治疗的针对性强,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成分输血输注的量与输全血相比大大减少, 从而减轻了心脏和血管的负荷,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有红细胞制剂、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及血浆和凝血因子制剂等5大类。综上所述, 输注成分血进行治疗的优点主要是: (1) 高效: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高、针对性治疗效果好。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都是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的容量很小, 但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纯度很高, 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比如:400m L全血加50m L保存液总容量为450m L如果制备成2U的浓缩血小板的容量却只有30~35m L, 容量大大减少了, 而按量却有全血中60%以上的血小板。 (2) 安全性高:全血的成分复杂, 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成分输血可以避免将不必要的血液成份输入患者体内所致的不良反应。由于病毒不是均匀的分布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 因而各种血液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不同, 病毒通过白细胞传播的危险性最大, 血浆次之, 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小, 而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和性传染病的发生,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4]。 (3) 使用方便节约血液资源:血液成分制剂的稳定性好, 易于保存和运输, 全血白细胞中的粒细胞不容易保存而血小板只能保存在 (22±2) ℃且震荡条件下与全血的储存条件不相同而且相对全血的需要量少很多, 使用方便, 例如:白细胞制剂、浓缩血小板制剂、血浆等几种血液成分的制剂, 可以分别输给几个需要不同血液成分的患者, 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节约了血液资源。 (4) 价格便宜,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 我们要重视成分血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在医院临床的各个科室树立成分输血的意识, 最大限度的发挥血液的利用价值, 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成分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上给予输注全血及输注成分血治疗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5.6%, 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2.1%。结果 几年来医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 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43%。结论 输注全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输注成分血治疗。应用成分血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全血,成分血
参考文献
[1] 刘备叶, 覃灵芝, 曾凡萍.临床输血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3 (20) :2752~2753.
[2] 江朝富, 崔徐江, 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 吴彩霞, 吴岩.浅谈成分输血[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 :3~4.
[4] 阳光辉.输全血与成分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 2006, 9 (6) :1134~1135.
[5]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