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南省57所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的数据分析,根据河南省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要求,预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了进一步调整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建议和措施,以实现高校发展与河南区域经济对接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近几年河南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建立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为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
一、河南省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状况
由于河南历史上大部分的土地位于黄河以南,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经济大省,在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排名中西部地区第一,稳坐全国第五名的位置。河南省拥有全国首家期货交易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同时拥有国家唯一一个航空港经济试验区。河南省会郑州常住人口近千万,居全国第三,河南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2018年《河南经济发展蓝皮书》显示,2017年河南省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河南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达到44988.16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7.3%,第三产业增长9.2%,分别达到4339.49亿元、21449.99亿元和19198.68亿元,数据显示第一产业生产形势良好,第二产业生产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出全国1.2%。从就业方面来看,就业形势较好,新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比去年增加144.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60.98万人。
在《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中指出,紧紧围绕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着力推进“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突出实施六大关键性举措,在实现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等方面就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指出了具体的发展重点,详见图1。
伴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就产生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作用又要使得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当今和未来较长时间内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该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河南省本科高校设置情况和专业设置情况
河南省是教育大省,更是高等学校生源大省,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0所,其中本科院校57所,高等职业学校83所,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10所。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趋势
2017年,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告,要求自2017年起逐步建立和完善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校毕业生需求统计调查制度。调查对象为在河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类用人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各级各类用人单位为100多万个,调查网上登记有效信息为13159份。分析基于用人单位跟踪评价、毕业生调研以及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从河南省总体就业环境、用人单位样本、用人单位过去招聘、用人单位能力和知识需求、未来需求、毕业生供给、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方面进行主要特点总结。
《2018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由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逐年有所上升,河南省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有所变化。河南省过去四年总体就业率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基本稳定,其中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90%左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0%左右。
2014—2017年全省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呈上升趋势且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行业有:教育、金融、新媒体、信息及通信、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等;从专业需求上看,全省2014—2017年需求旺盛的本科专业有:会计学、医学检验、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造价、护理学;供大于求的本科专业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体育、法学、心理学、戏剧影视文学、园艺。未来几年教育类专业依然最吃香,其次是工商管理类、数学类、经济与贸易类等。
四、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1.学科类别结构不合理,与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
2.专业结构失衡,专业结构的比例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
3.传统专业比较多,新兴应用型专业相对少。
4.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雷同性较大。
5.专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
五、区域经济背景下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调整的目的就是使得专业通过调整达到一种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最佳状态,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规定了高校专业调整的方向,为高校画下了发展蓝图。针对我省在专业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更应该明确认识,树立专业设置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理念,建立合理的专业评估制度,建立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行业协会(学会)或第三方组织来开展学科和专业评估,同时加强对专业认证评估的力度,并且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政府主管部门根据第三方组织评估結果,制定相应政策,真正实现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政策和建议。
1.政府及時发布专业需求信息,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机制,加大高校自主办校能力,加强人才需求和专业培养的调查。
2.加强高校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防止专业的重复设置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盲目竞争。
3.建立专业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等学校在专业上办出本校特色,鼓励企业和高校的高层次合作。
4.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产业行业的预测,扩大应用型专业规模,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设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如面向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化学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保设备工程、核安全工程、能源经济)、新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5.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社会调查和专向预测,及时对学科和专业布局进行调整。采用减少拨款、减少招生人数、减少人员编制、减少相关研究项目等措施让社会调查满意度低、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低的专业自动流产或转型,同时通过行业预测和与企业的对接,合理设置新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造就合格人才。
6.加强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探索大类培养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开设综合性课程,设立真正意义的交叉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高等学校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高校生存在区域、服务在区域、发展在区域,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注释:
(1)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雷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51-52.
[2]张国祥.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2):107-110.
[3]袁旭.基于模型分析的学科专业主题结构调整[J].中国高教研究室,2003,(9).
[4]袁旭,吕跃进,戴牧民.基于数学建模的高校专业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2003,(10).
[5]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份专业招生计划[Z].2018-06.
[6]河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Z].2019-04.
[7]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R].2019-01.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specialty setup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战略性贸易政策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对外贸易政策
一、自由贸易含义及特点
自由贸易主要指假如某类经济组织或直接与其他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协定是两国或躲过以及区域贸易实体间所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允许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这些协定伙伴国会组成自由贸易区,来自谢定国的货物可以获得进口税和关税减免优惠。无论是在进口国还是出口国,自由贸易协定均有助于简化海关手续。当协议国间存在不公平惯例时,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协助贸易商进行补救。
二、自由贸易实现途径及影响
自由贸易协定最终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贯彻落实的,在自贸区内的货物绝大部分没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没有市场准入限制,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实现国于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双方的社会福利水平,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降低消费者支出的同事提升消费品质。并且激励国内相关产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力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进口外国产品必然会对本国相应产品形成一定的威胁,进口竞争部门必然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可能会花费更多成本或压缩利润空间与进口产品竞争,那么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被挤出市场,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压力,不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做出选择必然有机会成本,要理智做出取舍。
三、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阶段
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经历了3个突出阶段:一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外贸经营者从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统一实行行政管理转变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创汇,大幅削减关税以与国际经济接轨,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积极利用市场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新时期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讯号,为中国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前提。二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削减出口补贴、减弱国内扶持力度、开放服务贸易、制定符合世贸组织协定相符合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的标准等。无论2016年过去这些承诺实现与否,都标志着我国在实现自由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单位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全面开放;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稳步快速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三是近年自贸区的相继设立。我国自由贸易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并与世界众多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以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例,利用这一自贸区扩大出口和转口贸易,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吸引外贸,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自贸区在中国经济被欧美大国刻意压制时期和世界经济普遍萧条时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必将继续开展自由贸易,提高开放程度,寻找更多与国际市场交流的机会。
四、保护贸易含义及分类
保护贸易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主张。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前者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进口配额等各种名义的壁垒限制外国商品的自由进入。在鼓励出口方面,主要是通过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刺激出口,求得貿易顺差,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点:由关税向非关税政策转移,更具隐蔽性;针对性越来越强,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贸易保护政策,而对其他国家适当放松。
五、保护贸易实现途径及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已转变为以环境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及针对中国劳动力廉价的“蓝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比关税等限制措施更让人难以招架。因此,要提高科技水平,努力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说是不利于国家及世界经济的长足发展的,它损害了两国的福利水平,使消费者消费水平降低,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动,国际间分工合作不能很好开展,但他可刺激企业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员工福利待遇,从另一角度来说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大国为例:
Pw为国内原价格,Pt为收取关税后国内价格,Pw为收取关税后的国际价格;实施进口关税政策后,国内价格上升,国际价格下降;国内生产增加S2-S1,国内消费减少D1-D2,进口减少S2-S1+D1-D2;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政府收入增加c+e;净福利不确定,变为e-b-d。
六、中国的保护贸易发展阶段
中国保护贸易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封闭型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我国对保护的对象不加选择,没有明确的保护期限,导致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失去了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充分利用国际生產力的机会,不利于中国工业的进步,延缓了工业化的速度。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征收较高的关税来保护国家的产业和提高财政收入,虽然保护了本国有一定基础的工业的正常发展,但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错过了提高本国竞争力,增强国家实力的大好机会。二是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来实行开放的保护贸易。这一时期国家重点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本国企业的良好发展,不被跨国企业践踏起到了较强的保护作用,实行了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三是入世后“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在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注意保护本国产品的出口顺畅,通过出口退税等政策维持我国的贸易顺差。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其认为中国采取不正当的贸易保护政策,出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对中国出口到其国家的产品进行诸多限制等。针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包括提高关税和“报复性”反倾销。对影响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进口品征收较高关税,减少贸易损失;针对国外对中国出口品的反倾销措施,我国采取同样的反倾销。从政府方面保护本国出口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起到了均衡作用,从国家层面对保护贸易政策进行抗议;另一方面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两国在限制另一国进口时必然会使本国经济遭受损失,降低本国福利水平,民众消费的选择空间缩小,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神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nth Edition,205--208.
[2]P.E.K Kenen,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SR NO.29,May 2009.
[3]WTO,Annual Report(Geneva:WTO,2008).
[4]H.G.Grubel and H.G.Johnson,Effective Tariff Protection(Geneva:United Nations,1971).
战略性贸易政策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以CNKI收录的2003年-2017年有关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中文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space V软件,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示,采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新新贸易理论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热点等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城乡差异”、“二元边际”、“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约束”等问题是关注的主要热点;“汇率变动”、“出口利润”、“移民网络”等是比较新颖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战略坐标图
一、引言
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演进。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组织生产选择。前者以Melitz为基础,即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后者以Antras为基础,即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以2003年-2017年我国新新贸易理论研究领域的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归结国内研究的前沿方向、代表科研机构、高产作者及其关系、潜在研究主题等信息,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文献来源和数据统计
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经济与管理科学”范围内检索主题词“新新贸易理论”、“金融约束”、“企业出口”,时间范围是2003年-2017年,获得有效数据1596条。并对有效数据进行了同义词、缩写词的规范和统一,机构的合并等标准化处理,从而保证软件运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文利用citespaceV软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通过信息可视化的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基于上述在CNKI数据库搜索得到的文献数据,通过合理设置引用(C)、共被引(CC)、共被引系数(CCV)三项阈值,绘制出直观且易于识别理解的新新贸易理论领域知识图谱。
在战略坐标图的构建中,本文主要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文献计量的方法,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获得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构建战略坐标图,以此来展示新新贸易理论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与潜在热点。
四、实证分析
1.关键词共现
运行citespace软件,设置“Time Slicing”为“2003-2018”,设置时间切片为2年,点选关键词(keywords)为分析内容,阈值设定为(2,4,30)(2,4,30)(3,4,20)。运行结果生成2003年-2017年新新贸易理论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获得高频关键词320个。在project文件夹中生成320×320的矩阵。
2.战略坐标图分析
(1)研究领域象限分布
以聚类的关注度为横轴、新颖度为纵轴绘制战略坐标图(图1)。在图中,48个聚类有8个聚类位于第一象限,21个聚类位于第二象限,12个聚类位于第三象限,7个聚类位于第四象限。根据战略坐标图各个象限的含义来看,“城乡差异”、“二元边际”、“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约束”是2003年-2017年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热点。而“质量调整价格”、“间接出口”、“自我选择”、“出口经验”、“汇率变动”、“出口利润”、“移民网络”等则是这期间新新贸易理论研究中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有可能成为新新贸易理论未来的研究热点。
(2)研究热点和潜在热点
图中聚类17的新颖度和关注度都较高,根据其聚类成员可知主要是关于“二元边际”方面的研究。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是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形成的,对贸易流量变动的结构性分解。分解二元边际对于中国出口增长的不同贡献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出口增长的路径、性质和贸易利得。学者们关于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的研究大致包括概念界定、实证测度、探讨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的作用机制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聚类32是“融资约束”方面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自2007年起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实体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增速明显减缓。其中,外部资本的可获得性以及资金成本过高等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出口企业融资约束等也问题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持续关注。
在战略坐标图中,2003年-2017年间关注度较高,但新颖度相对较低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发展中国家”“外贸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异质性”等,这些研究方向提出较早且备受关注,研究较为成熟,在我国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中处于基础支撑的地位。另外,具有新颖度却缺乏关注度的领域主要有聚类28,33,48。
聚类28主要是关于“汇率变动”问题。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的趋势,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因此,汇率变动成为近年来新新贸易理论研究领域兴起的研究方向。
聚类33是关于“出口利润”方面的研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此外,劳动力成本上涨与人民币升值也在不断压缩着出口企业的利润。国内的学者主要探讨了影响企业出口利润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以及应对出口利润下滑的对策。
聚类48为“移民网络”相关的研究。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及关系对生产和消费没有任何影响,而近年来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发展起来的新新贸易理论揭示了企业与贸易对象国之间的关系对贸易模式的重要意义,但从社会网络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献还不多。长期以来,我国海外移民网络随着对外移民数量的增加而大大扩展,其已经明显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移民网络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潜在研究热点。
五、文献的分类排序特征
1.高产作者
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设定阈值为(2,3,0),(2,3,0),(2,2,0),以2008年-2018年為时间跨度。输出的网络图谱所涵盖节点共209个,以及节点之间的连线共112条。在2003年-2017年新新贸易理论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是南京大学的张杰(19篇),其次是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施炳展(16篇)和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的汤二子(16篇)。
2.高产科研机构
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设定阈值为(2,3,0),(2,3,0),(2,2,0),以2003-2018年为时间跨度,生成高产科研机构知识网络图谱,得到节点147个,连线113条。
在2003年-2017年间新新贸易理论领域发文量最高的科研机构是南开大学(118篇),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42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1篇)和厦门大学(23篇)。
六、结语
本文运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相结合的文献计量方法,描述了当前新新贸易理论研究领域中文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此外,我们还进一步统计了2003年-2017年间新新贸易理论领域的高产作者、高产科研机构等信息,希望这些分析结论能够为我国今后的新新贸易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但由于检索条件和软件运行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最终的具体数据与分析结果不能达到完全的准确,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燕.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33(02):141-143.
[2]撒凯悦,沈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06):93-101.
[3]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J].世界经济,2014,37(03):3-31.
[4]赵翊.异质企业假定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新进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31):32-34.
战略性贸易政策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深受影响。通过文献调查和政策分析,提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合理建议。文献研究:以“中药对外出口”“美国中药”为主题词,搜索Medlab、CNKI数据库,分析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政策研究:以商务部、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布的我国中药对美国贸易报告为依据,分析中药产品出口策略,总结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现状特点和成功经验,并提出有效促进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的新思路。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额稳定增长,存在增速缓慢、市场份额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分析中药在美准入方式和我国中药出口政策,从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按需设计上市方案和制定相应国际标准及法规3方面,提出“保质促销,立规促贸”的对美贸易新方案。
关键词 中药;中药产品;中药出口;美国;发展战略;中美贸易摩擦;中药贸易;中药国际化
中医药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接受中医药文化[1],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药产品的对外出口[2]。而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使医药之争成为焦点,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也受其影响。目前关于中药对外贸易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中药产品质量不佳,中藥国际标准缺失是造成中药产品对外出口乏力的主要原因[3-12]。因此,我们通过系统分析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结合美国中药准入政策,旨在提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战略建议,减轻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的影响,加快中药国际化发展进程。
1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概况分析
从美国中药市场现状来看,美国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13]。有学者分析1989—2015年中药出口情况,得出了中药产品出口增速慢、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14]。分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现状与中药在美准入途径,为促进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提供合理建议。
1.1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稳定增长但增速缓慢 近几年,欧美中药市场规模逐渐扩大[15],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也连年攀升。见图1。
1999—2018年20年间,我国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贸易总额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速缓慢,2019年则出现了较大转折,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额骤降。按照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额和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可分为4个时期。1)稳定增长期:1999—2008年,由于中医药文化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药的对美出口额与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均呈稳定增长。2)骤降期:2008—2010年,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出口额稳定不增且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连降3年。3)回升期:2011—2018年,经济回暖,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额及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均呈现回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国中药出口总额降低,但对美出口额占比仍旧增长,这表明了我国对美中药产品出口额稳定。4)二次骤降期: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额出现了16.1%的负增长,且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下滑加剧,预测此次骤降期将持续3年。美国连续多年是我国出口中药类产品第一国,连续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中药产品超过5亿美元,即便如此,对美国中药产品出口额占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仍较小[16],稳定在10%~17%。另外。2017年,我国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美国草药类膳食补充剂市场额的7.3%[14],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应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开阔美国中药产品市场。
1.2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在2009—2019年的11年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产品结构情况见图2。
中药提取物与中药饮片结构占比呈稳定增长趋势,中成药与保健品等复方中药产品市场额在此期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产品结构比例中,二者同呈缓慢减少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美出口中药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且以低附加值中药类产品为主,即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占大多数。中药提取物出口额能够稳定增长的原因是其具有可测量性和可鉴定性,而中药提取物并不是中药的精髓所在。在西方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对草药的认知还处于单一草药的使用,对于药品主要是看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药学研究偏重药物的毒理/药理等研究,而中药类产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其重点是辨证施治。相对单味草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情况来说,中药复方具有更大的优势。调查显示,单味草药膳食补充剂(含中草药)的使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传统复方类型的使用量并没有增加。就目前而言,单一草药在美国的膳食补充剂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14]。这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自身质量,增强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加强中药复方产品的研发,争取将原料药出口转变为制剂出口,真正体现中医药的附加值,从而开阔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国际市场。
1.3 中药产品在美准入方式研究 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美国存在增速缓慢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的中药准入政策决定的,而2019年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量下滑,则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结果。现分析中药在美准入方式,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提供合理建议。
美国制定的众多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中,最重要的是1820年出版的《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USP的医药价值毋庸置疑,即领导了美国药品市场,也影响着国际药品相关标准的制定。自18世纪中药产品传入美国的1个世纪内,植物药的使用还较普遍,占据了1820年版USP的65%[17]。20世纪40年代后,植物药逐渐从USP里撤除。USP本身对于植物药的质量要求极高,其标准普遍高于我国药典。例如水飞蓟的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其检测内容少且检测方法简单,USP对其质量标准检验项目更全面,更科学[18]。再如,银杏叶提取物,USP执行的标准明显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另外,USP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且每版都会增补2次,更加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新颖性。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质量,完善监测指标和方法,从而获得USP的认可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颁布的《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体现了美国对植物药管理思路的改变[20-21],其2016修订版本,更有利于指导植物药的后期开发和新药申报,可为我国中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全程指导。法规规定,对于符合药品定义的中药产品,其安全、有效得到證明便可以进入美国市场[22]。中药产品作为药品在美国上市有2种途径:一是以非处方药(OTC)身份上市,即通过OTC专论,获得药品登记号(National Drug Code,NDC);二是作为新药直接上市,即进行新药申请,获批后上市。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可根据是否符合途径要求进行途径选择[23]。
在膳食补充剂诞生之前,我国中药产品以食品形式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国会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以1994年的《饮食补充剂保健与教育法》为基准,正式定义和规范膳食补充剂的法律法规管理,从此我国中药产品便可以膳食补充剂的身份进入美国。2006年《膳食补充剂和非处方药保护法》要求制造商向FDA通报其产品的严重不良事件,2011年《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重点强化了对进口食品企业的监管[24],皆在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开拓市场。2016年,《膳食补充剂:新膳食补充成分的申报和相关问题》(草案)的提出,给我国中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新思路,即可按照新膳食成分在美国上市。但是,中草药在美国主要用做膳食补充剂,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获取,有时消费者会因为缺乏临床指导或者不合理使用导致不良反应,从而导致了FDA对部分中药发出禁令[25-26]。
根据FDA和FD&CA依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制定的各类法规管理政策,植物产品根据其预期用途,其上市流程如图3所示。
符合膳食补充剂定义的产品可以在不获取FDA上市前审批的情况下直接上市销售,按照要求,需在其首次上市的30 d内通知FDA做好备案;而新膳食成分(New Dietary Ingredient,NDI),即在1994年10月15日之前未在美国以膳食补充剂形式上市,必须上市前75 d向FDA备案。现有法规表明,若某种植物产品先以膳食补充剂的形式上市销售之后,仍可申报NDA[27]。反之,若某植物产品已作为药物批准上市,则不可再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中药产品作为膳食补充剂在美国上市,因其上市前不需要FDA审批,具有快速和经济的特点,可以做到优先占领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纳。中药产品作为药品身份上市,周期长、程序烦琐、费用高,但作为药品上市,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国中药的临床优势和特色。中药产品作为膳食补充剂上市,不能声称其具有药效,而作为药物上市,可以明确标示产品具有适应证。相同的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准入决定着其拥有不同的市场范围[28],这也强调了我国中药产品应依据自身特色及目的选择合适的准入方案。
2 中药国际贸易瓶颈问题
目前中药国际贸易瓶颈偏重中药产品质量、技术、标准3方面。
2.1 中药产品质量研究方面 主要倾向于中药的安全和质量标准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共识认为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的不明晰,是制约中药国际化发展的首要因素[29-34],如药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质量控制的落后[1]。而中药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痛点更是影响中药出口的一大因素[35]。因此有学者建议,做好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研究,做到从源头控制中药质量,减少或消除其对中药产品的负面影响[36]。我国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中医药政策也鼓励了中药的标准化研究,中药产品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2.2 中药产品技术方面 存在理论先进、技术需创新的问题[37-38],大部分学者认为中药产品存在加工方式简单、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会影响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9-41]。我国中药产业不仅缺乏生产创新技术而且缺乏功能或成分创新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42]。因此,我国中药产品应在提升制备工艺的同时,研发新产品,如新剂型、新配方的研制,从而开拓中药产品的市场。
2.3 中医药标准化方面 存在着现行中医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中医药标准化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而缺乏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中药标准化体系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43],而缺乏中药国际标准也是制约中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我国学者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与制定,促进我国中药产品的发展[44-47]。
3 中国中药产品出口政策分析
我国中医药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中药产品的美国之路步履维艰,分析我国现有的中药出口政策,有望为我国中药产品更好地打开美国市场提出合理建议。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中药产业的进出口贸易影响重大[48]。近十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中药产品的出口。我国促进中药贸易的政策及法规颁布时间及名称见表1。
2005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一要培育出口主体,优化产品结构。结合我国近十年出口贸易现状,我国企业应逐步提高医药产品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从而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全面增长。二是鼓励境外注册认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战略,推动医药产品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工作。这就提示,一方面需要根据药品自身特性设计上市方式,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的热度下,加快制定颁布更多的中医药国际标准。
2012年,《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发布,是由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合作制订的。其对促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我国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力具有积极意义。“意见”提示,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应该“走出去”,享受相关政策福利;另采取对外援助方式,促进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应根据出口国需求加大中药品产注册力度;中央财政完善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并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都有利于我国中药产品打入美国市场。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分析了“一带一路”的现状和优势,提出了完善政策机制和加大金融财税支持中药产品的保障措施。美国虽不在传统“一带一路”的线路上,但中药产品出口美国也可受益于相应的完善保障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進口药材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进口药材的监督管理,保证了进口药材的质量。相应,我国中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主流医疗市场,应该参照出口国的需求和标准,制定相应的《出口药材管理办法》。
4 基于中药对美贸易现状分析,美国中药准入政策分析与我国中药出口政策分析的建议
就目前形势来看,中药产品进入美国药品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FDA对中药的监管仍然没有放松的形势下,我国的中药产品应提高自身质量,迎合美国准入政策,制定相应法规及标准,形成“保质促销,立法促贸”的格局,从而开阔美国药品市场。
4.1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中药产品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影响其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的第一因素,中药产品难以进入USP,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自身质量。一是提高中药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研究中药生产装备与工艺[49];二是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系统监管,规范中药行业的生产[50],涵盖源头、生产、经营及科研[51],做到中药产品可溯源,生产过程全监管;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52],完善制作工艺流程标准,申请专利保护[53],改进检测方法,减少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四是按照美国新药研究的方式大力开展临床研究,获得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54]。
4.2 顺应中药在美准入政策,设定合理准入方案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分析美国中药政策,选择合适的中药产品并为其量身定制出口方案,按照食品和药品2种途径分别规划。1)应针对市场需求,时刻关注技术、法规及市场环境的动态与变化,及时开展中药产品研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联合合作,申报适宜的中药产品,如具有临床优势的中药产品,使用经验丰富的知名品种,具有简单而明晰成分的中药产品,如口服制剂等,从而解决中药因其组方复杂、成分不确定而很难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和接受的问题。2)在FDA没有对中药产品放松要求的形势下,申报者应保持与FDA的密切联系,深入研究美国对食品和药品的准入要求,为中药产品选择适宜的途径在美国准入。《植物药指南》的发布和第二个通过FDA审批的植物药,预示我国中药产品将有更好的发展机遇[55]。3)USP每年都会更新且每版都會修订,上海也有USP分部,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积极与其加强沟通。我国中药产品生产和检测应按照USP植物药的标准和检测方法,从而获得认可进入USP来开阔美国药品市场;或者以膳食补充剂身份上市,选择标示健康声明,一可明确中药产品可降低相关疾病风险[23],二可提前打入美国市场获取市场份额,积累数据,可为中药产品开拓美国药品市场提供基础;也可走长远计划,规划其新药申请途径,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
4.3 制定中药国际标准和中药出口法规 加快申请中药国际标准,促进中药国际化。当前全球缺少一套统一的中医药国际标准,而中药是建立在与西医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国际标准,就像是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没有标准,中药难以与国际接轨。灵芝、铁皮石斛等ISO国际标准的发布[9],推动了中药国际化之路,也更加坚定了我国学者加强中药国际标准申报的想法[56]。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在了解美国中药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我国中药产品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管理。今后,政策制定应在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对于中药产品准入的要求,如出台相应的《出口药材管理办法》,制定鼓励出口的法规,促进企业出口中药产品的积极性,继续促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
5 小结
现阶段,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虽有佳绩,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药产品的对美出口有所下降,且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长期存在增速缓慢和结构不合理现象。通过分析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中药在美准入政策和我国中药出口政策,得出我国中药产品应在提高自身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含量,顺应国内外法律,选择合适的途径上市。我国政府应完善相关措施,制定相应规定,从而促进中药产品对外贸易。我国学者也应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加强基础研究,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疾病谱系的演变促进了我国医疗模式由治病向预防、保健的转变,中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而我国中药产业应抓住市场机遇,结合我国中药资源优势、理论优势、生产优势[57],形成“保质促销、立规促贸”的对美贸易新模式,即大力研发新技术来提升质量,通过保证质量来提高中药产品的销量,制定相应中药国际标准及法规来促进对外贸易,从而加快中药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丽君,莫颖宁.中药国际化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8,13(5):236-237.
[2]秦大平,张晓刚,宋敏,等.“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强我国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新优势的分析与思考[J].西部中医药,2018,31(3):45-49.
[3]汪选斌.中药国际化与标准化研究问题的思考[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4,33(4):313-317.
[4]景佳,廖景平.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07-209.
[5]邝慧玲,黄桃园.中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6-588.
[6]李光耀,毕开顺.基于SWOT分析的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策略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14):8-10.
[7]王广平.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10):118-120.
[8]廖海金.“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令人期待[N].中国医药报,2012-03-26(008).
[9]柴玉.灵芝、铁皮石斛ISO国际标准发布标准化是中药走向国际的推手[J].中医健康养生,2019,5(5):74-75.
[10]马定科.中药标准国际化的可贵探索[N].中国中医药报,2016-03-31(005).
[11]廖海金.中药出国,须主导建立国际标准[N].中国中医药报,2014-09-19(003).
[12]李春霞.中药国际化艰难破局 国际标准缺中药版[N].中国医药报,2013-12-03(007).
[13]黄碗贞.我国中药产品在美国市场准入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4]张中朋,汪建芬.我国中药贸易现状及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2):278-282.
[15]霍卫.中药进出口增势明显欧美市场渐暖[N].中国中医药报,2011-08-19(007).
[16]杨浩雄,黄飞.基于美国中药市场分析的中药材出口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7):515-516,556.
[17]陈涛.美国关于中药法律法规的历史沿革及展望[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7):37-41.
[18]刘金平,袁航.2010版《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之水飞蓟的质量标准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49-2751.
[19]巴晓雨,闫朝雷,苗秋艳,等.《中国药典》银杏叶提取物质量标准与《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8):180-185.
[20]祝国光,韩克勤,郭治昕.FDA发布新的《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26(5):225-229.
[21]孙月蘅,潘勤.美国《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浅析[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28(1):23-25.
[22]姚丽萍.美国植物药专利保护模式的法律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3]孔祥生,武志昂.我国中药以药品身份在美国注册的策略初探[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3):372-376.
[24]李强.美国保健类食品管理的历史沿革[J].首都医药,2012,19(16):8-9.
[25]写意君.大复方的FDA探索之路[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04(005).
[26].FDA重拳出擊400亿美元膳食补充剂市场[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26(2):7.
[27]宋洋,尤晓敏,宗毛毛,等.我国中药以OTC药品身份在美国上市途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9):547-551.
[28]宋洋,于志斌,杨悦.中药以植物药新药在美国注册的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4):219-223,228.
[29]Job KM,Kiang TK,Constance JE,et al.Herbal medicines: challenges in the modern world.Part 4.Canada and United States[J].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2016,9(12):1597-1609.
[30]Tang TY,Li FZ,Afseth J.Review of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in herbal medicines in USA[J].Chin J Integr Med,2014,20(12):883-893.
[31]Gabay M,Smith JA,Chavez ML,et al.White Paper on Natural Products[J].Pharmacotherapy,2017,37(1):e1-e15.
[32]Stegelmeier BL,Brown AW,Welch KD.Safety concerns of herbal produc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dehydropyrrolizidine alkaloids and aristolochic acid[J].J Appl Toxicol,2015,35(12):1433-1437.
[33]Efferth T,Fu YJ,Zu YG,et al.Molecular target-guided tumor therapy with natural product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urr Med Chem,2007,14(19):2024-2032.
[34]Chugh NA,Bali S,Koul A.Integration of botanicals in contemporary medicine: road blocks,checkpoints and go-ahead signals[J].Integr Med Res,2018,7(2):109-125.
[35]冉京.我国中药出口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7,15(27):38-40.
[36]魏辉,巩昌镇,田海河,等.中药在海外发展方向(一)[J].中医药导报,2019,25(1):1-7.
[37]林江.民族经济学视野下的传统医药产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2(1):26-30.
[38]程翼宇,钱忠直,张伯礼.创建以过程管控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5.
[39]田浩国,高山.我国中医药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8,36(6):48-51.
[40]魏金曼,赵雪,詹柴.海峡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特区经济,2014,32(4):75-77.
[41]郝刚,冯占春.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0):60-62.
[42]孙颖,张晓燕.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5(9):38-39.
[43]董玲,孙裕,裴纹萱,等.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481-4487.
[44]骆璐,董林林,李孟芝,等.基于药典算法的无公害中药材农残限量通用标准的RAM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1):2197-2207.
[45]韩学杰,刘兴方,王丽颖,等.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策略是标准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37-742.
[46]张建武,肖诗鹰,董国锋,等.中国药品标准制度发展简史[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6):803-807.
[47]董国锋,韩学杰,吕爱平,等.中医标准化法学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9,52(11):20-22.
[48]刘连滨.中药质量管理与新药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与新思路[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4):385-388.
[49]于秋来.探究中药生产技术与工艺工程化[J].中国处方药,2018,16(1):25-26.
[50]赵林.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若干监管政策规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9,17(10):52-67.
[51]李慧,牟蓉.我国中药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现状与解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5-8.
[52]方悦.加快中药创新研发需关注四点[N].健康报,2020-03-11(005).
[53]文亮.中药专利保护 遇基础性难题[N].医药经济报,2019-12-12(008).
[54]谭燕.美国FDA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和药品审批[J].上海医药,2019,40(3):64-66,77.
[55]成龙.FDA植物药指南对我国中药新药研发的启示[J].科技中国,2019,24(3):62-65.
[56]创新中药生态农业,以标准推进中药国际化——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研究员[J].世界中医药,2019,14(11):2815-2818.
[57]姚玲,申俊龙,李洁.基于进口鼓励国际化视野的中药资源“一带一路”国际贸易趋势研究[J].中草药,2019,50(14):3510-3516.
(2020-03-23收稿 责任编辑:芮莉莉)
战略性贸易政策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策协调;聚氯乙烯
在自由贸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世界各国都从中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部分国家肆无忌惮的倾销行为也给他国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如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其不断扩大的贸易往来招致他国频繁的倾销行为。截止2018年年底,按照WTO涉案方“一国一起”的计算方法,累计对外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90起。本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外商投资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共同实施的背景下,对聚氯乙烯行业面临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国内聚氯乙烯产业在弱势状态下缘何出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最后,本文对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协调的对策提出看法。
一、聚氯乙烯产品简介及产业发展历程
(一)聚氯乙烯产品简介
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英文名为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聚氯乙烯的主要生产流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电石法,一类称为乙烯法。聚氯乙烯的生产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而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化工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聚氯乙烯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对聚氯乙烯的需求量占比超过60%。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之外,居民住宅需求的扩张以及持续的工业化进程也极大的消耗了聚氯乙烯产品。
(二)起始阶段:扩大生产时期与对外反倾销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内经济建设进入了腾飞阶段,随着建设步伐急速加快,对塑料制品的需求也不断旺盛,尤其是国家开始提倡“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拉动了塑料工业的迅猛式发展,之后便出现了聚氯乙烯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厂商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度的居高不下、市场依赖国外进口。1996年至2002年期间,国内聚氯乙烯产品的自给率低于70%。同时期的国外企业生产规模化效应显著,技术成熟度高,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本土厂商工艺成熟度低,产量规模小,出厂价相比进口价格不具优势,产品价格长期维持低位,这对于尚处“幼稚”的行业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大幅下调进口关税,对外贸易总量迅速攀升。受此影响,聚氯乙烯产品进口总量逐步扩大,国内生产厂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3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聚氯乙烯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自2003年9月29日起5年,税率区间为6%-84%。从此,聚氯乙烯产业进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双重保护阶段。
(三)转变阶段: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受产品价格走高的影响,国内生产厂商开始大幅扩充产能,各地区加速上马各类生产项目。此外1998年版和2000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大型合成树脂以及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列入鼓励类项目。2005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20吨/年及以上的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列入鼓励类。将20万吨/年一下的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和12万吨/年以下的电石法聚氯乙烯装置列入限制类。自2003年起到2007年,聚氯乙烯行业产能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2005年产能增长率高达46.4%。到2006年年底,国内聚氯乙烯产能已高达1158万吨之多,电石法所占比例上升到70%以上,而乙烯法所占比例下降到30%以下。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相应企业失去了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其他企业和总量信息了解不足,导致固定投资出现“潮涌”现象。各地区企业选择盲目扩张,出现了一批技术差、规模小、环保不达标的厂商,这便为后期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到2006年年底,国内聚氯乙烯市场风云突变,价格急转下调。当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行业高速发展形成产能过剩之时,聚氯乙烯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并选择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2004年以前,中国每年出口的聚氯乙烯产品总量低于3万吨,占比当年产量不到1%。2004年起,聚氯乙烯出口出现飞跃式增长,2005年,出口数量仅有11.86万吨,到2007年,便跃升至71.04万吨,增长幅度高达498.9%。然而,出口数量激增的背后,不是世界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而是厂商为缓解企业的过剩产能,出口他国,便造成了贸易摩擦。从2006年起我国出口的聚氯乙烯产品遭受多国的反倾销调查。调查情况如表1。
二、聚氯乙烯行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
(一)行业周期换挡过快
1998年国家出台《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聚氯乙烯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在国内产量供不应求、急需进口的情况下,国内氯碱企业分分上马聚氯乙烯建设项目。2002年,我国企业对外提出反倾销诉讼,终裁认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聚氯乙烯产品存在倾销。2003年起,聚氯乙烯产品大幅涨价,行业存在巨大利润空间,各地投资分分上马,新建、扩建大批项目。产能增长率长期维持20%以上高位,产量从2001年的308.8万吨跃升至2007年的971.7万吨,涨幅高达214.6%。在高亢的投资热潮背后,是逐年递减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产能利用率逐渐下降,到2008年仅有56%,距2003年的82%利用率减少26%。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引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氯碱产业列入招商引资项目,以改善地方经济,创造稅收。单纯的产能扩张和简单的运营模式复制,使行业在高速发展之后,面临同质化产品竞争加剧、低端产品占比过大、产能结构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上对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来看,低于80%的产能利用率即可归类为产能过剩,而我国聚氯乙烯产业从2006年起,常年低于70%,2012年,行业平均开工率仅有56%,市场价格触及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部分企业选择完全停产。至此,产业面貌已经从21世纪初的弱势状态转入激化竞争的态势,而这种转变仅仅3年便完全实现。
(二)产业政策削弱贸易政策的保护力度
贸易政策中的反倾销行为,是进口国政府本着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为宗旨,对他国实施的有损或威胁本国产业的行为的反制,其目的是救济本土产业免遭外部冲击。然而,在对外征收反倾销税的同时,作为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将聚氯乙烯生产加工纳入鼓励类项目,这无疑给原本已被限制的企业换了一种身份再次进入本国市场。2002年,被征收10%反倾销税的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波成立台塑工业(宁波)有限公司。2003 年,被征12%反倾销税的台湾华夏海湾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我国宁波动工建设聚氯乙烯装置,年产超 30 万吨, 2005年,被征6%反倾销税的韩国 LG 化学公司在天津开展聚氯乙烯原料合资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2006年底,日本东曹在广东建设年产22万吨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三大涉案方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凭借有利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不断加大对国内涉案产业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将原本通过货物贸易形式出口到中国的聚氯乙烯产品直接在中国生产,绕开了高成本、程序繁琐的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成本,给加工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利润空间。外资引进在提高聚氯乙烯产能、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垄断势力,迫使国内企业迎接价格和产品质量两个维度的竞争,从而削弱反倾销对聚氯乙烯的保护效果,再次导致生产技术和规模不具竞争优势的本国聚氯乙烯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三)产业结构分散,低效产能占比过高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山东、山西、内蒙古等26个省区共建有92家聚氯乙烯生产厂,其中10万至20万吨及20万吨以上产能占比分别为32%、35%。生产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竞争力低下。国内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但是产能超过30万吨的企业屈指可数。该年度我国聚氯乙烯实际产量为864.1万吨,同比增幅高达29.3%。其中,采用乙烯法生产工艺的产量为239.76万吨,占总产量的27.7%;电石法原料路线的产量为624.3万吨,占比为72.3%。2006年新增的157万吨聚氯乙烯产量中,采用电石法工艺生产的产品占比高达95%,共计150万吨。反观全球,约90%以上的聚氯乙烯已采用乙烯法工艺。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巨大的能源消耗,还因电石法聚氯乙烯质量较低,不能用于生产高档型材原料,只能用于中低档型材和管材等制品原料,约束了行业扩展的空间。政策支持聚氯乙烯产业发展,却忽视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使得产业结构处于低端锁定,电石法生产设备占比高达65%,而具有长远发展价值的乙烯法企业仅有不到35%的领地。因电石法的过度扩张,市场出现价格大幅走低的现象,此外国际油价不断高涨,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有能力投产乙烯法的企业仅剩下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三、建议与对策
(一)政策制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商
中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由商务部和发改委各自制定,制定标准与目标均存在异同,产业政策主要依据当下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有针对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活动制定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聚氯乙烯产业发展路径来看,作为反倾销的贸易政策叠加了鼓励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之后,对行业形成了双重呵护,这直接诱发企业投资“潮涌”现象。从这一现象着手,本文认为,作为后继出现的政策措施应充分考虑已有的政策影响,要科学度量政策影响力度,避免片面决策引起不良后果。如在考虑他国倾销行为造成低价侵害之外,還应考虑本国企业一旦得到保护可能出现非理性投资行为。因此,在正式确立反倾销税率之前,应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共同商讨市场主体可能形成的投资预期,应设置一个既有效减少倾销损害,又不至于为国内厂商提供过高的利润空间的保护税率。
(二)政策实施阶段要动态考察产业发展路径
行业景气度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业生命周期的转变有其演变的规律。以聚氯乙烯为例,在2003年对外征收反倾销税起,行业的扩张便如火如荼,每年的产能扩张率超过需求增长率。当一个行业产能有超过市场需求的倾向时,保护性政策便需要及时调整,避免企业不受限制的扩张行为。如果说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各自根本性目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话,那么,受扶持的产业在出现经营性竞争激化的局面后,便不能继续放任产业无序的扩张。国际上以产能利用率是否低于80%为界,判定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当某行业在基于政策保护后出现供给层面的单方面扩张情形,在产能利用率接近或低于80%这一界限时,就需要留心今后可能的恶化趋势。实际情形显示,多数行业在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的趋势初期都未引起政策层面的足够关注,当出现行业危机时才出台各类准入规范,这种事后补救行为无益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宏观管控的政府部门,需要及时留意行业投资热度,适当降温才是行业稳定发展的长远之策。
(三)企业决策需要更多理性
从企业角度看问题,就不难理解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企业决策者在嗅到行业存在利润空间的时候,会立马做出投资决策。当市场中的每一位决策者都感受到行业的春天到来之时,便会快马加鞭,加速行业演变的进度。这背后是因为作为企业决策者缺乏对行业整体投资情形的准确判断,对未来收益情况的过高预期导致每位企业主很难放弃触手可得市场利润。以聚氯乙烯为例,早在对外反倾销之前,国家便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聚氯乙烯发展,就这一时期来看,行业的发展明显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的节奏,因为此时市场受制于国外更低的价格竞争。市场中仅有部分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在此时扩建生产,但当更大政策利好来临时,市场价格迅速走高,原本没有扩建计划的企业看到未来巨额的利润回报,大举投资办厂,有序的供给格局被打破,结局是数年之后,部分工厂几乎处于停工状态,高额的停工成本加剧企业的破产。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做投资之前更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要对市场需求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观察市场格局的变化,留意产品价格波动背后的经济原因,充分调研产业内市场结构,避开错开密集投资的高发期。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避开市场单一,同质化严重的品种,将视线转向差异化、有特定需求市场的细分领域。此外,对于以牺牲环境换取利润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只有将心思放在主营业务的创新上,才能在市场的巨浪中波澜不惊。
(四)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亟待合理的对策
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情形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低效产能占比过量,落后产能得不到淘汰。以聚氯乙烯行业为例,2006年,产能超过20吨/年的企业的总生产能力占比行业总体生产能力仅为35%。而国际前五的生产企业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相比之下,我国的聚氯乙烯企业生产规模过小,产能集中度过低,这正是聚氯乙烯行业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如何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成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重点。本文作者认为,若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或者是将各地区企业能耗、排污等情况纳入政府考核环节,那么地方政府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来化解低效落后的产能。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产业发展经验,如在聚氯乙烯行业协会中设立“企业退出补偿基金”,由行业内部会员企业集体出资对退出企业进行补偿,以改善企业所面临的短期压力,从而有效增强企业主解决落后产能问题的决心。
参考文献:
[1]Prusa, Thomas J. “Anti‐dumping: 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World Economy 28.5 (2005): 683-700.
[2] 傅耀.產业升级、贸易政策与经济转型[J].当代财经,2008(04):73-79.
[3] 李燕,张波.我国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基于制度性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02):41-45.
[4] 沈瑶, 颜珲. 铜版纸进口反倾销到出口被“双反”引发的思考论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C].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 2013.
[5] 宋学义.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J].国际经济合作,2013(04):14-18.
[6] 田玉红.美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体制的比较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05):98-102.
[7]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45(10):4-19.
[8]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06):44-56.
战略性贸易政策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来临,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双方不再仅依靠实体市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实现远距离的交易。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也是如此,在数字时代,我国的图书、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市场的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传统媒介中的“元老”,报纸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时代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概括,并重点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盈利模式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传统报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 数字化转型 收费模式
一、 研究背景
(一) 数字时代的含义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模拟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读取的由0和1组成的信息。在数字格式中,音频、视频和文本信息能混合在一起并融为一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说: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信息时代是原子和比特共存的时代。
(二)数字时代的国际文化贸易概况
数字时代下的国际文化贸易有着显著特点:文化生产和贸易主体的泛化;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多样化与品牌聚合功能同时加强;渠道和物流成本降低,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逐步增强;各形式的贸易壁垒功能逐步减弱。随着这些特点,国际文化贸易在数字时代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贸易方式发生改变,出现了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货币,支付方式也出现在线和非在线付费相结合;其次,产生多种国际贸易效应,如贸易扩大效应、替代效应和条件效应;再次,营销模式改变,出现了网络互动式、整合式、定制式营销。
二、 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及盈利模式转变——以《纽约时报》为例
(一) 概述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任何一家传统媒体要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更多更好的互动平台来吸附受众感兴趣的各类信息,而不仅仅是做传统意义上的“平面新闻”。1对于报纸而言,其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形式是创建网络电子版,并不断拓展多种服务终端,力求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新闻服务。
(二) 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运用其中。其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对于内部因素,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各种要素已基本具备,受众对于数字报纸也有需求,相关数字技术产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报业也已经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对于外部力量,国家和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应对数字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三)《纽约时报》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轨迹
1、数字化转型过程
《纽约时报》自1996年1月,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站,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
1999年,时报网络版从编辑部分立,建立了独立的管理层和采编队伍,并在创办当年就已开始盈利。
2002年9月,其网站日独立IP访问量超过日报平日发行量。
2005年2月,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行为试图将网站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消费者综合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
2008年,《纽约时报》公司把发展网络业务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
2010年,《纽约时报》网站每个月平均有1990万美国访问者。
2、收费模式的探索
《纽约时报》网站最初采取对国内用户免费、对国外用户收费的策略。2但这一举措并未成功,一年半后网站就宣布内容全部免费。
2005年,网站启动了Times Select的订阅收费服务。这项服务为集团每年带来1000万美元的收益,但同样遭遇到了流量减少和遭受知识界批评的压力,后又重新免费开放。
2007年8月8日,改为全面免费。
2011年3月28日,《纽约时报》网站开始收费,但此次收费标准和不收费范围要复杂很多。
通过对《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过程及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对比我国目前报纸数字化转型过程,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版照搬纸质版、盈利模式不清晰、电子终端能否为受众所接受具有不确定性、缺乏“走出去”的途径。
三、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国际贸易发展建议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报业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后,“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成为不二的选择。本文拟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作为基础,从国家和报业自身方面,对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国际贸易提出建议。
(一)国家
1、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家应该为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和国际贸易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部门应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以便给传统报媒的升级换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开发多种新型新闻信息阅读器、对Android、iphone等移动终端进行本土化改造等。
2、 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
不仅是报媒,所有媒介行业都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众多劳动力资源进行数字技术的培训,争取使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成本降到最低,这样,我国才有可能以低成本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打开国门,进行国际贸易的扩张,增强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力。
3、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我们可以借鉴《纽约时报》的做法,实行免费和收费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制作出高质量、通过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新闻作品,这些优质新闻产品可以实行付费阅读,并且根据阅读权限和数量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于一般新闻产品,可采取免费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通过增加点击量来盈利。对于国内和国外受众,也要根据国情和受众习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
(二) 报媒自身
1、明确形势、准确定位、转变观念
当下,各种形式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报纸数字版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走出国门、获得盈利的步伐越来越近,形势愈加逼人。
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报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力争实现理性定位。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网站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新闻网站。这种定位对报业数字化业务构成了巨大的限制,难以分享网络市场的更多份额。因此,我国报纸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提供新闻服务的数字化多媒体,了解数字时代受众的实际需求,从其行为习惯出发,连通每个受众的接口,渗透到他们的数字生活中。
3、重视品牌扩散,扩大影响力
一些传统纸媒在数字化转型后,由于没有注重品牌的进一步扩散,结果流失了原有受众,也很难吸引新的受众,从而降低其品牌价值。因此,报纸数字化转型之后,一方面要展开贴切到位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提升内容和服务质量,利用社会化媒体提升知晓度,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
4、发行多语版,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一些报纸在数字化转型之后,仍然是以中文版为主,这阻碍了数字版走向国际拓展影响力、增加盈利的步伐。因此,我国报媒应该不断吸纳外语人才,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发行多语种版,真正使自己走出国门,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的海外收入。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媒介形式之一,报纸媒体如何转型并在国内国际市场进行盈利,这是媒体人关心的问题;同时,报媒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规则也可以为其他媒介形式所借鉴,从而使我国的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能够有大的作为,生产出更多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媒介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增加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份额,扩大我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斌,刘林青. 数字化时代传统报业的新媒体观[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08期.
[2] 申玲玲. 数字《纽约时报》对我国媒体网站的启示[J].东南传播,2011年09期.
[3] 劳伦斯.莱斯格. 免费文化[M].中信出版社,2009:137.
[4]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47.htm
[5]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