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白范文(精选6篇)
人物对白 第1篇
本文将从语用的视角, 从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的理论出发, 分析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人物对白的会话含义。
二、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Grice, H.P.) 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演讲《逻辑与会话》 (Logic and Conversation) 时率先提出的。他认为, 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 人们须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 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 那么, 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 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 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 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Grice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
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有四大准则:
1、量的准则
(1)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2)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
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
话语要: (1) 避免晦涩;
(2) 避免歧义;
(3) 简练;
(4) 井井有条。
合作原则是在会话中实际发生的。也就是说, 我们说话的时候, 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 我们说话的双方都遵守着合作原则和它的准则。我们会尝试说出真实的、有关联的、信息量足够的话语, 并且是通过清楚明白的方式。听者也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理解他们所听到的。如果有明显的标志证明这些准则中的一项或几项没有被遵守, 人们会努力找出原因, 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只要他还认为说话者遵守着合作原则。这就是语用学上所说的“会话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会话双方几乎总是遵守合作原则, 但是人们却并不总是严格遵守这几项准则。格赖斯认为, 人们有时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违反某一项或几项准则, 而正是由于违反这些准则才产生了“会话含义”。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人物对白中的反映
在会话中, 一方如果违反了某一项或几项准则, 另一方则要透过话语的表面意义, 去领会对方的会话含义。对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违反都会产生会话含义。
电视剧中的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因此也有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也正是通过违反原则才产生了一些“言外之意”, 而逗人发笑、引人深思。本文选取《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几段人物对白, 分析说话一方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所要传达的会话含义。在以下的会话中, 说话者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准则来试图表达会话含义。
1、违反“量的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量的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要求说话者提供的信息适量, 不能多也不能少。
2、违反“质的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质的准则”即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也就是所说的话要真实, 不能撒谎。
3、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关系准则”要求有关联。即说话要与话题有关, 不能离题。
当毛豆豆知道余味婚前有私房钱却没告诉自己, 问他“是不是”, 余味不是直接回答的“是”或“不是”, 而是说“我没告诉你吗”;毛豆豆也没直接回答, 反问道“你告诉我了吗”、“你啥时候告诉我的”, 这些都违反了“关系准则”说话要与话题有关。余味想掩饰他对毛豆豆的隐瞒;豆豆的反问, 其会话含义是你从来没告诉我。幽默效果便由此产生。
4、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方式准则”即话语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井井有条。也就是指说出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序, 不拐弯抹角。
四、结语
在言语交际中, 交谈双方都会共同遵守合作原则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但是也有交谈者故意违反某项或多项准则, 从而产生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中往往包含着说话者的交谈目的, 如强调、默认、隐瞒、拒绝、劝说等。
电视剧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主要通过对白与情节来展现。人物对白是语用分析的理想语料。本文主要运用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 对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人物对白做了分析。说话者通过违反各项准则表达其会话含义, 也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而产生幽默或睿智的效果, 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2]Yule, 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7年。
电视剧心术人物中的经典台词对白 第2篇
2、我充其量只是普通小蜜,我们这种普通小蜜只会说“早上好老板”,要真的是第一小蜜和最好小蜜,那得说“已经早上了老板”。
3、对别人要求松一点,不会总是失望,对自己要求严一点,不会总是沮丧。
4、把病人交给医生,就好象把钱交给装修公司,把羊交给狼看着,那都是有去无回只有填缝的。
5、我问他:“你叫啥名字?”“我叫赖月金。”全场笑倒。
6、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别人对你冷漠了,你心情不好,就把这种冷漠传播出去,这个社会就越来越冷。
7、报复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感。真正的快感来自于,你有报复的能力,而你选择原谅。
8、你对别人要求松点,就不会总失望:你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
9、小蕾是个异类,她一到上大夜班就开始兴奋。用她的话说,从午夜开始,整层楼,所有的病患、护工、特护、家属、器材、药物,包括桌子板凳,都归她一人管,她最喜欢当领导的感觉。因为长这么大,从没当过干部。
10、我们治好了95个病人,媒体不来追踪报道,治好是分内事,他们只追求那治不好的有差错的极少数。给人的印象我们医生就多么无良。
11、他这一番话让我明白,原来,所有人都认为到医院是去消费,消费就要买到等值产品,而我们无法提供,至少无法保证百分百货物对版。我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我并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样高尚,视拯救生命为己任。我首先要将身段放低再放低,放到与宾馆服务员和足底按摩师一个水平。
12、如果,看病不再是消费,不再是家庭负担,会不会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意外”二字呢?
13、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作为医生,仁心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术,怕也不会是好医生。
14、一个医生,也许抽烟喝酒好色贪财,但他有着三十年以上的医龄,医术出众,无人能及,治愈率达到99%,另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未来医坛的后起之秀,但治愈率只有20%,你作为患者会选谁?如果你有勇气选择我,我真的感谢你的八辈祖宗有这样的勇气。
人物对白 第3篇
关键词:礼貌原则 傲慢与偏见 人物对白
美国哲学家Grice(1975)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交际双方不得不遵守若干原则,即合作原则。根据其对合作原则的定义,遵守合作原则的会话应该具有“符合要求、时机合适、目的或方向明确”等特点。合作原则包含四大准则:质量、数量、相关和方式准则。但Grice同时也注意到,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人们在实际会话中常常不遵守这些原则并且有时候会故意违反某些原则,因此听话人不得不通过说话人的字面意思来推测出其话语的真正含义。
但是,合作原则只是说明了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能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但是却未充分解释人们不是正常说话而是选择如此拐弯抹角说话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解释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他指出,在日常交流中,出于礼貌,人们在说话时总会顾及他人的面子问题,给他人留面子、让他人不丢面子。因此,在用言语交谈时,人们通常不使用直白的语言正面指责、批评、否定或者拒绝对方,而是在表达方式上尽量多采用一些较为间接委婉的方式说话。本文援引Leech的礼貌原则,对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试图证明该原则在文本分析中的有效性,同时也为解读奥斯汀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礼貌原则
Leech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言语交流时,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会话目的,有时会采用一些间接委婉的方式进行说话,而人们之所以拐弯抹角说话是出于礼貌的原因,即在言谈中尽量采用较为间接委婉的方式顾忌他人面子,尽量避免正面指责他人,给他人留面子。Leech礼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准则:
A.得体准则;B.慷慨准则;C.赞誉准则;D.谦逊准则;E.一致准则;F.同情准则。
例1:A: 这孩子真淘气,把我心爱的花瓶都给弄碎了,你说我该不该收拾他?B: 可别生气,小孩哪有不淘气的。
例2:A: 您儿子长得可真高哇!B: 也就个子还凑合。
在例1当中,B很明显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世界上肯定有孩子是不淘气的),遵守的是礼貌原则当中的同情准则。而在例2当中,B也很明显违背了合作原则当中的质量准则(B的孩子除了身高之外,肯定也有其他优点),遵守了礼貌原则当中的谦逊准则。
二、基于礼貌原则的六大准则对《傲慢与偏见》的阐释
《傲慢与偏见》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班内特夫妇五个女儿的婚姻故事。小说大部分描写的是班内特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因此在写作方法上,会话成了奥斯汀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在当时英国的文化体系中,礼貌性的语言与行为方式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傲慢与偏见》中大量的礼貌性对白为礼貌原则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文本语料。
(一)得体准则(tact maxim)
得体准则即尽量减少有损于他人观点的表达,尽量多让别人得益。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当中多次采用得体准则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含义丰富。例如,在小说第52章最后,伊丽莎白知道了威克姆不道德的品性,引诱了自己的妹妹私奔,并且是在舅父和达西的帮助下才完成了和妹妹的婚礼。在这种情况下,充满个性的伊丽莎白本该是不会再搭理威克姆的了。但是想到毕竟这个人和自己的妹妹结婚了,现在是她的妹夫、家人,她还是在言语中表现出了自己得体大度的一面,尽量避免正面上的冲突和冒犯:
Come, Mr. Wickham, we are brother and sister, you know. Do not let us quarrel about the past. In future, I hope we shall be always of one mind .
在经历了这么多事之后,伊丽莎白终于明白了她的“prejudice”。按照她的性格,她本该直接批评威克姆的道貌岸然和虚伪。但是,出于礼貌和自己的大方得体,她遵守了得体准则,从而避免了因自己过于直白的语言引起的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慷慨准则即尽量减少有利于自己的表达,尽量多表达有损于自己的观点,多让别人受益。例如,在小说34章,达西向伊丽莎白表白时的经典对话:
In vain I have struggled. It will not do. My feelings will not be repressed. You must allow me to tell you ardently I admire and love you.
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白时,他带着傲慢的态度。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低微,他自己是降格以求。他说得十分激动从而让伊丽莎白觉得他有种屈尊俯就的感觉。个性倔强不羁的伊丽莎白本来就打心眼里厌恶他,再加上听到如此惊讶而又荒谬的表白,她更加不想和他有任何交流。但是出于礼貌,为了避免过度的尴尬,她在语言上选择把能受到这样的人爱慕当作一种恭维,她回应道:
It is natural that obligation should be felt, and if I could feel gratitude, I would now thank you. But I cannot—I have never desired your good opinion, and you have certainly bestowed it most unwillingly. I am sorry to have occasioned pain to anyone .
伊丽莎白试着把这当作一种恭维,并用礼貌的语言表达了因自己给达西带来痛苦与纠结的歉意,从而减轻了达西被拒绝的尴尬。
(三)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赞誉原则即尽量减少贬损他人的观点的表达,尽量多赞誉他人。在《傲慢与偏见》中,赞誉准则在人物对话当中也十分常见,多称赞别人少贬损他人是小说中人物表达礼貌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小说第8章,伊丽莎白去宾利先生家探望生病的姐姐,闲暇时和宾利先生、达西几个人聊起天来,宾利则称赞起像达西妹妹这样的女孩子们:
It is amazing to me,said Bingley, how young ladies can have patience to be so very accomplished as they all are.
宾利先生称赞年轻的小姐们全都多才多艺,举止优雅。他说的年轻小姐们当然也包括在场的伊丽莎白。在这,宾利先生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原则。他是一名绅士,出于礼貌和绅士风度,他喜欢多称赞他人,从而可以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或拘谨。
(四)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谦逊准则即尽量少表扬自己,尽量增加贬低自己的表达。谦逊准则的遵守在《傲慢与偏见》当中亦比比皆是,适当的谦虚贬低自己也是抬高他人、尊重他人的表现。例如,在小说第38章,伊丽莎白去表哥柯林斯家探望自己的朋友夏洛特。柯林斯是个道貌岸然、阿谀奉承的人,他可以根据不同语境使用不同的礼貌性言语去奉承他人。有一天早上,伊丽莎白和柯林斯在餐厅里相遇了,柯林斯趁机和她话别:
We know how little there is to tempt anyone to our humble abode. Our plain manner of living, our small rooms and few domestics, and the little we see of the world……
柯林斯主要是通过使用“little”“humble”“plain”“small”“few”等自谦词语贬低自己从而抬高伊丽莎白,这是典型的礼貌用语。虽然柯林斯是个伪君子,但是他在这里的礼貌用语让伊丽莎白在心里还是对他充满感激之情。
(五)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一致准则即尽量减少自己和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多与别人在观点上保持一致。例如,在小说第9章,当班内特夫人带着3个女儿到宾利先生家拜访,交谈中,她问宾利先生是否喜欢乡村,宾利先生则回答:“乡村和城市各有各的好处。”而达西则直接回答:“乡下的活动范围非常狭隘、非常单调。”班内特夫人听后则讽刺说:“可那位先生似乎觉得一文不值。”为了避免尴尬,伊丽莎白趁机补充道:
You quite mistook Mr. Darcy. He only meant that there was not such a variety of people to be met with in the country as in the town, which you must acknowledge to be true.
伊丽莎白替达西解释清楚就是在交谈中尽量减少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保持在会话当中基本的礼貌风度,从而避免达西因自己言谈不谨慎带来的尴尬。
(六)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同情准则即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大对他人的同情。同情他人理解他人能让会话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进行礼貌会话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在小说第1章,班内特夫人建议自己的丈夫把女儿介绍给刚搬过来的宾利先生,可班内特先生却不愿意,他说女儿们和别人家的姑娘一样,个个又傻又蠢,只有二女儿伊丽莎白更伶俐一些。听到这样的回答,贝内特夫人气呼呼地说:
Mr. Bennet, 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children in such a way? You take delight in vexing me. You have no compassion for my poor nerves.
You mistake me, 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虽然班内特先生在说这些话时,是带些幽默讽刺的意味。但是,他还是用同情礼貌的话语否定了班内特夫人的说法,从而让班内特夫人少抱怨了他和孩子们,避免了夫妻间不必要的争吵。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的解读,证明了Leech礼貌原则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有效性,同时也为解读《傲慢与偏见》这部文学著作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在语用学和文学批评的结合研究上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Austen. J Pride and Prejudice (kindle版) [M].免费公版书,2012:2-213.
[2] Grice, H Paul.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on, J. L.(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5.
[3] 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4] 夏侯富生.《傲慢与偏见》中的礼貌言语行为与交际世态[J].外语研究,2009(4):110-111.
[5] 许敏.言语礼貌原则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4):16-17.
[6]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1-7.
[7] 周丽娟、郭涛.再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J]. 外语学刊,2000(1):37-40.
《甄嬛传》中人物对白的语用分析 第4篇
《甄嬛传》主要讲述甄嬛在宫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最后坐上后宫第一宝座的故事。在剧中甄嬛和众嫔妃们表面上保持着良好的友谊,私下却矛盾重重,捍卫自己权益。本文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角度探讨甄嬛和众嫔妃的语言特点,以往很少有从语用学角度研究探讨电视剧,分析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所需要的沟通技巧。有关甄嬛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很少有从礼貌的角度去分析考察。为此,本研究试图从中西方礼貌原则角度探讨甄嬛的语言,更好地理解她与众人之间的会话含意与礼貌策略。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在英语语用学重要理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基础上提出。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50年代开始构建“合作原则”,直到1967年才公开提出这一理论[1]。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一共有四条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原则(Maxim of Quality)、联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2]。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发现人们在交际对话中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在充分调查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后,在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理论和人类学家布朗(P.Brown)、语言学家列文森(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一共有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Maxim of Tact),尽量不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美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美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的分歧,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反感,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同情[3]。
(二)汉语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语言学家开始了对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1992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教授的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顾曰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语言交流中应遵循的礼貌原则。
汉语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一共有五条准则。首先是贬己尊人准则(Maxim of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其次是称呼准则(Maxim of using address terms):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第三是文雅准则(Maxim of refinement):要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第四是求同准则(Maxim of agreement):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愿望;最后一点是德、言、行准则(Maxim of virtue,words and deeds):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或者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或者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4]。
这五个原则都是由一个总原则指导:互惠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换句话说就是来而无往非礼也。
(三)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如表1所示。
表1中西方礼貌原则中的圆通原则、慷慨原则和汉语礼貌原则中的德、言、行准则相类似;赞同原则、赞誉原则和求同准则相类似;谦虚准则同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相类似。
二、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甄嬛传》中的语言特点
在《甄嬛传》中有这样一幕,众嫔妃在拜见太后时的一段对话展示了礼貌原则在甄嬛语言中的应用。
太后:菀贵人(甄嬛)很懂事。
皇后:而且性情也很和顺。
甄嬛:臣妾年轻鲁莽,幸好有太后恩泽庇佑,皇后与诸位姐姐又肯教导臣妾,才不至失仪。
……
太后:会不会写字啊?
皇后:菀贵人(甄嬛)才情甚好,也通诗书。
甄嬛:臣妾略通诗书,只是字迹拙略,怕入不得太后的眼。
太后:会写就好,你有空常来寿康宫陪伴哀家,替哀家抄写经文吧。
甄嬛:只要太后不嫌弃臣妾粗笨,臣妾愿意尽心侍奉太后。
在新的一年,所有的嫔妃前来拜见太后,交谈之中太后称赞甄嬛。这时甄嬛在众嫔妃面前不能直接感谢,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我好评,贬低自己说“臣妾年轻鲁莽”,同时最大化对众姐妹的赞誉,声称自己的一些优雅和得体的行为是由于太后的照顾和皇后以及其他姐妹们的教导。其他嫔妃听到太后夸奖甄嬛,肯定心中充满嫉妒和怨恨。而甄嬛的贬己尊人的回答让大家心里感到一丝安慰,说明此时甄嬛没有被赞美冲昏头脑。甄嬛此时也不想成为众姐妹的众矢之的,所以遵循了赞誉准则,以此宽慰众人。如果甄嬛直截了当地回答“谢太后夸奖。”则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语言风格。虽然中心意思表达完整,但是剧中甄嬛聪慧过人、大方得体的特点将会大打折扣。皇后之后又夸她的字好,她却自我贬低说自己写的字“字迹拙略”。太后经过交谈也很喜欢甄嬛的性格为人,希望经常和甄嬛见面聊天。甄嬛此刻却不能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直接感谢太后的隆恩,却说自己“粗笨”,害怕“不得太后的眼”。在众嫔妃的眼中,能得到太后的喜爱是很大的荣幸,不仅有人为你在宫中撑腰,而且能经常见到皇上,得到皇上的宠爱。这样的好事谁都希望得到,可是甄嬛一个新来的贵人却独得荣宠,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打翻了五味瓶,心里很不爽。甄嬛也知道大家的心里不舒服,偏偏只有她一个人得到这份荣誉,所以她此时说话更要句句小心谨慎,否则稍有不慎,等在她后面的报复必将接踵而至。在本段对甄嬛的每句话都体现出中国的礼貌原则中的贬己尊人准则,也符合西方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
剧中华妃和她的贴身侍女颂芝的一段对话也表现了礼貌原则。
华妃:好了,如今都是正经的小主了,别一口一个奴婢,作践了自己。皇上让你住哪儿?
颂芝:皇上说了,因为奴婢是娘娘身边的人,所以还叫跟着娘娘住。
颂芝:奴婢虽然承蒙圣恩,但一切皆因娘娘的提拔,不管奴婢是宫女也好,是小主也好,奴婢始终都是娘娘的奴婢。
华妃:你既承恩,又不忘本,本宫今后自会把你当妹妹一样,让周宁海把西间打扫一下,再让两个人伺候着你吧。下去歇着吧,让别人伺候(我)就行了。
颂芝:奴婢伺候娘娘伺候惯了,让奴婢替娘娘上妆梳头吧。
华妃:难得你有这份心。
华妃得罪了皇上,想去向皇上请罪,又怕皇上不见,就先让自己的贴身侍女颂芝去打个前站。谁知华妃站在门外等了半天,皇上屋里传来的消息却是颂芝今晚侍寝,让华妃自己回宫。第二天,颂芝侍寝回来,身份已经成为答应,但依旧伺候华妃梳洗。华妃看着自己身边的丫鬟一夜之间变成了小主,心中意愤难平,但华妃还要夸赞对方,称赞颂芝“是正经的小主”,不要再伺候自己了。颂芝心中诚惶诚恐,唯恐惹恼了华妃,毕竟以后还要住在一起,不能伤了和气,所以夸赞自己的福气都是华妃所赐,也是最大化地赞赏华妃,这两句实际上都是赞赏准则和谦虚准则在语言中的成功运用。华妃似乎被颂芝的话感动,放下心中不快真诚相待,让颂芝回房休息,颂芝地位身份比华妃低贱,不能立刻坦然答应休息,而是继续让自己的赞赏最小化,贬损自己最大化。“奴婢伺候娘娘伺候惯了”表现出颂芝的自谦和自贬的态度,让华妃心里十分舒服,自己今后在华妃身边的日子才能好过一点。在这段对话中,华妃的话含蓄婉转,时刻遵守礼貌原则里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作为皇上的妃子,她要为皇上保全双方的面子。但作为一个深爱皇帝的女人,她对颂芝却是句句话中绵里藏针。
三、结束语
通过对《甄嬛传》中人物语言的语用分析,其人物语言都很好地遵循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尤其是主要人物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使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和探讨影视文学作品提供了全新方式,也使礼貌原则涉及到更多的领域和层面,为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人际交往带来启发。
摘要:成功的交际依赖于礼貌的言语和真诚的态度。宫廷剧《甄嬛传》中的各主要人物都具有能言善辩的特点,在波谲云诡的后宫中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论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其次,运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分析研究《甄嬛传》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最后提出具体建议。既使读者对礼貌原则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供方法。
人物对白 第5篇
作为一种语用策略, 话语角色转换经常被日常交际者应用于言语交际活动中, 以适应各种实际交际的需要, 达到交际目的。这种转换现象在戏剧中也较常见。戏剧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中的人物主要通过使用语言来表现出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内在思想, 从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J.Thomas、俞东明等国内外学者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理论为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借助他们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 结合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来分析并探讨话语角色转换这一种语用策略, 揭示出转换背后说话者的性格、心理特征, 从而就话语角色转换理论对戏剧人物刻画的重要性作进一步阐释, 从实证方面论证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理论对于分析戏剧语言的适用性, 以期对语用学理论在戏剧研究方面的价值的实证研究有所帮助。
2. 话语角色类型与转换
2.1 话语角色类型
话语角色与社会角色往往被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应区分两者不同之处。社会角色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话语角色指的是参与交际的任何一方与话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研究和区分交际的某一方是在发出信息, 接受信息, 还是代表某一方在传递信息。[1]19话语角色类型正是以此为依据分成了两大类:谈话的生产者和谈话的接受者。[1]19谈话的生产者是生产话语信息的交际者, 而谈话的接受者是接受话语信息的交际者。下面笔者将对这两种形式的话语角色作进一步阐释。
2.1.1 谈话的生产者
J Thomas依据谈话生产者对所传递的信息所负责任的大小程度将该大类话语角色类型细分为五种具体的话语角色:说话者、作者、传递者, 代言人和传声筒。[1]19
说话者一般指言语交际中正在说话的人, 他所说的话完全代表自己的意愿, 因此必须对产出的信息负全部责任。作者是隐藏在话语信息后面不直接说话的话语信息生产者。传声筒是按原话传达话语信息的某个人, 对所传递的信息不负任何责任。传递者指的是自己决定来传递某一话语信息的人, 他对所传递的信息所产生的后果付一定的责任。代言者是某个人或某集团的一员或代表, 他对传递的信息需负一定的责任。根据所生产的信息是否代表自身的意愿, 说话者和作者通常被称为直接生产者, 而把传递者、代言者和传声筒称为间接生产者。
2.1.2. 谈话的接受者
同谈话的产出者一样, 根据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谈话的接受者被划分为四个具体的话语角色:受话者、旁听者或观众、旁观者或无意中听到者和窃听者。
受话者是言语行为的直接对象, 因此, 他是接受型话语角色中最重要的,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事实受话者”和“形式受话者”。[6]334观众只能以类如鼓掌等特殊的形式参与言语交际。旁观者是因为有意或无意在谈话现场而被卷入到言语交际中来, 无意听到者是因为处于话语信息的可及范围内而无意识地接收到话语信息, 而偷听者因为某种缘故有意识地进入话语信息的可及范围而接收到话语信息。[9]89
2.2. 话语角色转换
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 交际者所扮演的话语角色处于不断变化中。人们会经常转换自己所行使的话语角色:说话人既会在谈话的产生者范围内转换自己的话语角色, 也会在谈话接受者范围内转换听话人的话语角色。而听话人既可以作为谈话接受者转换自己的话语角色, 也可以转换成谈话生产者话语角色而成为说话人。话语角色转换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话语角色而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 由于不同的话语角色在交际中的不同功能赋予交际者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话语角色的转换往往意味着责任、义务的变更。
3. 话语角色转换与戏剧人物刻画
同现实言语交际一样, 戏剧中人物也会经常转换话语角色, 其背后往往透露出交际者隐匿的内在意图。转换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谈话者转换自身的话语角色, 另一种是谈话者转换受话者的话语角色, 除此以外也有受话者转换自身话语角色的现象。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老舍的《茶馆》, 就话语角色转换对戏剧人物刻画的重要性予以分析说明。
3.1. 说话人转换自身的话语角色
根据需要, 话语生产者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抉择一个适切的话语角色, 在直接生产者和间接生产者之间任意转换。由于角色转换与信息本身的性质有关, 每一种选择其信息度都不一样, 都体现出对其负责任的程度, 因此, 对于同样的信息, 说话者在选择不同的话语角色的同时自身承担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下文中笔者将以《茶馆》中的对话为例, 围绕较为常见的几种转换现象探讨话语角色转换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内在动机, 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3.1.1. 从“传声筒”或“代言者”向“说话者”转换
作为最常见的话语转换现象, 由传声筒或代言者向说话者转换也被称为顺向转换。当话语生产者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有把握时, 或是当话语生产者地位较高, 在交流情境中有绝对主导权时, 就会倾向于采用说话者的角色身份。另外, 当说话人决心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意图时, 也常会发生顺向转换, 以增加话语的言外力量, 避免语用模糊的产生。以下对话就体现了这种功能:
例1: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 谭嗣同问斩!告诉您,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 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2]
这段话中庞太监将自己的话语角色从传递者转向说话者, 改了祖宗的章程就要掉脑袋, 那是朝廷的规矩和做法。庞太监直接用“我告诉您”的说话者角色身份发话, 表明了庞太监维护旧封建王朝的统治、反对革新的坚定立场, 从而展现了迂腐守旧、顽固不化的宫廷太监的形象。
3.1.2. 从“说话者”向“传声筒”或“代言者”转换
从说话者向传声筒或代言者转换也被称为逆向转换, 很多时候这一话语角色转换在交际中的作用是帮助交际者逃避对某一言语行为的责任, 特别是当该行为有损于对方面子的时候。另外, 这一转换也能帮助说话人借用别人的名义来证明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的或是有权威性的。请看以下例子:
例2:
庞太监:您聪明, 二爷, 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 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 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听说呀, 好些财主都讲维新![2]14
庞太监把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的信息传递了出来, 以此证明秦仲义有钱。而接下来他又一次以传递者的身份, 把好些财主都将维新的事在秦仲义面前提及, 既起到了威胁警告的作用, 意在他知道秦二爷也讲维新, 让他好自为之,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面子保全论原则, 不至于使两个人撕破脸皮、矛盾激化。庞太监此时含沙射影, 他使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形象地刻画了庞太监这一老奸巨猾的人物形象。
3.2. 说话人转换他人的话语角色
当言语交际活动涉及三个人以上时, 说话人有时也会转换谈话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例如, 说话人表面上是在对某一个人讲话, 本意却是让在场的第三者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采用这一“声东击西”的语用策略间接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其背后有着极其微妙的隐含意义。同时, 转换他人的话语角色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 当戏剧人物出于某种内在动机转换听话人话语角色时, 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在转换中得以展现, 或聪明机智, 或狡猾奸诈, 都给读者 (观众)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1. 从“真正的”受话者转换为“表面的”受话者
当谈话生产者将“真正的”受话者转换成“表面”的受话者时, 他的用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转换体现出说话者复杂的内心思想及巧妙的说话技巧, 有时他为了保全面子, 用含蓄的方法表达出不便直接表达的话语, 有时却为了增强攻击性, 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而有时候也为了某个突发情境变换受话者角色, 以适应情境所需。例如:
例3:小刘麻子:小花, 教员罢课, 你住姥姥家去呀?
王小花:对啦!
王利发: (假意地) 媳妇, 早点回来!
周秀花:爸, 我们住两天就回来![2]59
这段对白发生在王利发与儿媳、孙女告别之际。离别的当儿被小刘麻子撞见了, 王利发当即把儿媳与孙女的“真正的”受话者身份转换为“形式上”的受话者, 对她俩说的话都是顺着小刘麻子误以为小花她们去姥姥家的意思说给小刘麻子听的, 而她媳妇的回话亦是如此, 王利发也只是“形式上”的受话者, 小刘麻子才是“事实上”的受话者, 深刻展现出了王利发及其媳妇灵活机智、善于随机应变的人物形象。
3.2.2. 从“表面的”受话者转换为“真正的”受话者
当说话者将“表面的”受话者转换为“事实上”的受话者时, 表明说话者意欲向对方清楚地, 而不是以隐含着的、模棱两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既期待对方领会自己的意图, 同时也给予对方以一定回话权。例如:
例4:
王利发: (过来) 常四爷, 您是积德行好, 赏给她们面吃!可是, 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 太对了!谁也管不了! (对秦仲义) 二爷, 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 二爷, 我看哪, 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 完不完, 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王利发的一番话是顺着秦仲义的意思说给常四爷听的, 常四爷领会到这是秦仲义的观点后把松二爷当做表面的受话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此时秦仲义领会了常四爷的意思而进行了回话, 一番对话展现了他们在对待挨饿的母女的事件上的不同态度, 以此上升到对整个大清国现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常四爷觉得应从小事做起, 关心百姓疾苦, 而秦仲义却奉行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
3.3. 其它形式的转换
除了以上两种较为常见的话语角色转换, 其他形式的转换尽管不多, 但是也能在戏剧的对白中发生, 以此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或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
例5:
庞四奶奶:啊!龙袍都做好啦, 就快在西山登基!
康顺子:在西山?
小唐铁嘴:老太太, 西山一带有八路军。庞四爷在那一带登基, 消灭八路, 南京能够不愿意吗?
庞四奶奶:四爷呀都好, 近来可是有点贪酒好色。他已经弄了好几个小老婆!
小唐铁嘴:娘娘,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可有书可查呀![2]50
这段话中分明是庞四奶奶找康顺子谈话, 作为旁观者的小唐铁嘴却在忙着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他首先把自己从旁观者转换成说话者, 站在庞四奶奶的立场向康顺子作解释。而接下来由于康顺子对庞四奶奶爱理不理, 他又立即把自己转换成了受话者, 代替康顺子以受话者的角色身份回了话, 帮庞四奶奶接了腔, 让庞四奶奶继续把话说下去, 从而帮衬她表明意图, 达到目的。小唐铁嘴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眼前。
4. 结论
话语角色的转换巧妙与否, 不仅表现出一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而且也表现出他的交际水平和性格特征。而借助对人物话语角色的转换的分析, 则更能清晰的挖掘出引起角色选择和转换背后潜存的意识因素, 从而得以发现剧作者通过转换人物的话语角色, 所要反映出的交际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交际水平和性格特征。对《茶馆》部分戏剧人物对话的话语角色转换的实例分析, 除了让读者或观众更强烈的感受到戏剧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外, 也让他们更感性的认识到了人物话语角色转换与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的获得, 不但可以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深广内涵, 也能够起到推进戏剧艺术创作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话语角色转换现象在戏剧作品中比较常见, 作为一种语用策略, 戏剧中人物使用话语角色转换进行交际体现了该人物一定的心理活动与内在思想, 因而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得以体现。笔者将结合老舍《茶馆》中的对白, 阐释话语角色转换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剖析人物, 把握人物形象, 从而对戏剧人物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话语角色,转换,戏剧,人物刻画
参考文献
[1]俞东明, 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J]外国语, 1996 (1) :19-22
[2]老舍, 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3]俞东明, 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4]俞东明, 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J].浙江大学学报, 1996 (1) :100-103
[5]俞东明, 左进, 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5) :379-384
[6]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侯涛, 文学语用学视角下的戏剧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 2011 (32) :16-19
[8]侯涛, 俞东明, 戏剧话语:语用建构和文体认知--基于《雷雨》的研究之一.[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115-123
[9]刘承宇, 话语角色冲突与转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19) :89-91
[10]Herman V.Dramatic Discourse.[M].London:Routledge, 1995
[11]Yu Dongming, Style in Drama Towards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ramatic Texts.[D].Shanghai:SISU, 1999
人物对白 第6篇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是口语表达中常见的一种话语成分, 它们在句子中没有具体命题意义, 但往往有某种特定功能。话语标记语涵盖了多种语言因素, 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感叹词, 以及一些短语和小句。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话语标记语还有其他名称, 如逻辑联系语 (logical connectors) 、话语操作语 (discourse operators) 、话语小品词 (discourse particles) 等[1]。
戏剧语言是在模仿自然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话语标记语是戏剧语言必不可少的成分。它们一方面使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更加真实, 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个性更加突出。《卖花女》 (Pygmalion) 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著名戏剧之一, 其人物语言生动活泼, 不同人物的语言因其性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该剧在人物对白中使用了大量的话语标记语, 它们构成了人物语言的重要成分。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和相互关系。
二、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分类
弗雷泽 (Fraser) 根据话语标记语所暗示的潜在信息类型, 把它们分成了四类:基本标记语 (basic markers) 、评论标记语 (commentary markers) 、平行标记语 (parallel markers) 和语篇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2]。基本标记语暗示说话者的基本交际意图, 像感叹词oh, what, well等, 以及主句后面跟的后缀语 (tag) 都属于基本标记语。按照弗雷泽的观点, 基本标记语包括四大基本句式, 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因为这些基本句式也能传递关于说话者意图的信息。评论标记语可以表达说话者对下文或上文所持的态度, 典型的如fairly, honestly, generally, I’m afraid等。平行标记语表示基本信息以外的一个完整的附加信息, 包括称呼标记语 (vocative markers) 如dear, madam, 咒骂语 (speaker-displeasure markers) 如damned, the hell, the devil, 以及焦点标记语 (focus markers) 如you see, now, here等。语篇标记语表示基本信息和下文之间的关系, 最常用的两个语篇标记语是and和but。
三、剧中人物所用话语标记语及性格分析
《卖花女》一剧中共有五个主要人物, 他们都有很鲜明的性格特点, 这些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语言 (包括习惯性语言及非习惯性语言) 得以体现。反言之, 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段之一。话语标记语既然是口语中很常见的成分, 那么透过一个人常用的话语标记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下面对《卖花女》中三个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一) 亨利希金斯 (Henry Higgins)
亨利希金斯是该剧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的性格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在很多场合下表现得粗鲁无礼、傲慢自大、脾气急躁、武断专横, 另一方面他又显得涉世未深、头脑单纯、思想幼稚、没有阶层观念。希金斯的这种特殊性格可以从他习惯使用的话语标记语看出:首先他频繁地使用像oh, well, what, why, by George之类的感叹词。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 他用的感叹词多达23种, 有些感叹词被多次使用, 说明他是个感情外露、脾气急躁、孩子气十足的人。其次当他烦躁的时候, 喜欢不顾场合地用一些“咒骂语”, 如bloody, devil, damned等, 这也符合他的性格。再次, 当他称呼他人的时候, 除了他的女管家皮尔斯太太 (Mrs.Pearce) 之外, 对其他人他喜欢直呼其姓或名, 无论是相识已久还是初次相识的。例如:当他第一次见到卖花女的父亲阿尔弗雷德杜立特 (Alfred Doolittle) 时, 就称呼他杜立特甚至阿尔弗雷德。虽然这在某些场合下显得没有礼貌, 但是也表明他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最后当他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 习惯用感叹句和反问句, 而当他要求别人为他做事的时候, 习惯用命令句, 这也符合他的性格特点。
(二) 伊丽莎杜立特 (Eliza Doolittle)
伊丽莎杜立特, 即卖花女, 是该剧中最重要的角色。她出身卑微, 在接受希金斯的语音训练之前于街头卖花, 那时的她是个愚昧无知、满口方言、缺乏教养的疯丫头, 甚至显得厚颜无耻。为了多卖掉一些花, 她善于用甜言蜜语和陌生人套近乎, 这些都能通过她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体现出来。首先, 她频繁地使用oh这个感叹词, 偶尔还使用一些非标准感叹词如Garn, Gard (God) , ugh等, 用来表示抗议、惊奇、愤怒、怀疑等态度。当她想讨好他人的时候, 喜欢用一些夸张的称呼标记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Nah then, Freddy:look wh’y’gowin, deah. (Act I)
(2) Oh, thank you, lady. (Act I)
(3) Garn!Oh do buy a flower off me, captain.I can change half-a-crown.Take this for tuppence. (Act I)
经过了希金斯的语音训练之后, 伊丽莎不仅在言行举止上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得言语得体、举止优雅, 而且后来的经历使她在思想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懂得了自重和自尊, 原先常用的一些话语标记语随之消失。
(三) 阿尔弗雷德杜立特 (Alfred Doolittle)
阿尔弗雷德杜立特是卖花女伊丽莎的父亲, 这是一个很滑稽的角色, 他是一个厚颜无耻、无所畏惧、口若悬河的酒鬼, 从他惯用的话语标记语就能看出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他的话语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频繁出现“you know”, “look here”, “you see”之类的“焦点标记语” (focus markers) 。焦点标记语是用来引起听者的注意、加强说话者的语气[3]。因此, 使用这类标记语会使说话者的语气更有力量和气势, 这恰恰符合他恬不知耻、无所畏惧的性格。下面是一些典型例句:
(1) I want my daughter:that’s what I want.See?” (Act II)
(2) Listen here, Governor.You and me is men of the world, aint we?” (Act II)
另外, 这个角色使用的一些其他类别的标记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的性格。例如:
(3) Not in a general way I wouldn’t;but to oblige a gentleman like you I’d do a great deal, I do assure you. (Act II)
杜立特试图说服希金斯娶伊丽莎, 希金斯看穿了他“只认钱不认人”的本质, 就直截了当地问他“是不是愿意用50英镑把女儿卖掉”, 杜立特这样回答:“I do assure you.”此属于评论标记语, 一般是用来表达说话者自信的态度, 杜立特竟然向希金斯保证他愿意为50英镑把女儿卖掉, 可见其寡廉鲜耻到了何种地步。
(4) Well, what else would I want money for?To put into the church, I suppppose. (Act II)
当伊丽莎当着希金斯等人揭穿其父杜立特勒索钱的目的时 (买酒喝) , 杜立特说了这几句话。这其中包含三个话语标记语:well, I suppose及一个反问句。Well有时可以用来表示挑战和蔑视[4], 反问句的作用不言而喻, I suppose加强了前面的反问语气。总之, 这三个话语标记语合起来使杜立特厚颜无耻的形象愈加呼之欲出, 它们就像做汤时必不可少的调味料, 没有它们汤就变得寡淡无味、令人难以下咽。
此外, 从杜立特对希金斯称呼的变化上也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第一次见到希金斯时, 为了达到目的, 杜立特竭力讨好他, 称他为“老爷” (governor) , 后来好运降临到头上之后再见到希金斯时, 就直呼其为“亨利希金斯”, 一个“求人时点头哈腰、得意时目空一切”的势利形象跃然纸上。
四、结语
以上分析足以证明话语标记语在塑造《卖花女》一剧的人物性格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萧伯纳不愧为世界一流的语言大师, 这些不起眼的话语标记语被他用得别具风采, 在戏剧的人物对白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55-156.
[2]Fraser, B.pragmatic markers.Pragmatics, 1996, Vol.6, No.2:167-190.
[3]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施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外国语言文学, 200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