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肾病综合征(NS)是指一组临床症状,包括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临床特点: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3.5g/日)、水肿、高脂血症,血浆蛋白低(≤30g/L)。病情严重者会有浆膜腔积液、无尿等表现1,2。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激素治疗,其疗程较长,不良反应较多。中西药物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3,4。对采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肾病综合征患者80例,按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西药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5~42岁;中西药结合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7~44岁。两组的严重程度、病程、体重、身高、体质指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
治疗方法:⑴西药组:①一般治疗:重度水肿患者卧床休息,防止和控制感染,低盐、低脂、低植物蛋白饮食。②利尿药物:口服双氢克尿噻25~50mg/次,3次/日,或应用速尿20mg,2次/日肌注。③降脂药物:洛伐他汀20mg,1次/日口服。减少尿蛋白:洛丁新10mg,1次/日口服。④免疫调节治疗:强的松首始剂量1mg/kg,每天上午9:00顿服,直到尿蛋白转阴后,每7~10天递减5mg,至15~20mg时每周减2.5mg,直至5mg/日为维持量,若8周无效则渐停;环磷胺(CTX),CTX的剂量2mg/(kg·日)或200mg,隔日静注,累积量达6~8g后停药。⑵中药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汤(自拟)6,7,据激素治疗的不同时期,采用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方法,3天1剂煎汤服。主要药物:黄芪、白术、茶树根、熟地、泽泻、光山、枣皮、丹皮,茯苓、益母草。在激素治疗初期:脾胃阳虚者加附片、牛膝、防己;肝肾阴虚者加知母、黄柏;气阴两虚者加党参、牛膝、前仁;风热犯肺者加麻黄、石膏、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陈皮;气滞水停者加五皮饮及云香、砂仁等;湿热壅滞者加白茅根、萆藓、黄柏、石菖蒲等。激素治疗中期:肝肾阴虚者去熟地加生地,加知母、女贞子,旱莲草;阴虚内热者生地加知母、女贞子、元参;湿热症者加苍术、黄柏、白茅根;持续尿蛋白者加金樱子、芡实、玉米须。激素治疗后期,随激素的撤减,肾阳虚者:加补骨脂、仙灵脾、仙茅、兔丝子;脾气加服补中益气丸;兼有余热者用生地,加知母、白茅根。观察12个月。
观察指标:24小时尿蛋白总量或随意尿蛋白/尿肌酐的比值;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血脂;血沉;活动性尿沉渣;电解质、血压和肾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缓解:症状、证候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及红细胞转阴,尿蛋白定量持续<0.2g/日,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血清白蛋白恢复,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基本正常3个月以上;②部分缓解:症状、证候与体征基本消失,其半定量积分值减少≥75%,尿蛋白及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50%,尿蛋白定量持续<1.0g/日,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基本正常3个月以上;③有效:症状、证候与体征明显好转,其半定量积分值减少≥50%,尿蛋白及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25%,尿蛋白定量持续1.0~2.0g/24小时,肾功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3个月以上;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取P<0.05。
结果
西药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0例,有效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联合组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1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6,P<0.05)。
讨论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与病理类型有重要联系,不同的病理类型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不相同。微小病变型肾病对激素治疗敏感,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缓解率较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性腎小球病完全缓解者更低。本组未能进行病理学分类是研究的不足之处。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中医治疗主要按风水、湿毒、水湿、湿热、脾肾阳虚等证型辨证施治。其疗效的评定以水肿消退与否为指征。然而,水肿消退并不意味着病情完全缓解,患者仍可有蛋白尿及其他病理改变。近20年来,中西医肾病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对肾病综合征的辨证施治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将肾病综合征分为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4个本证,外感、湿热、血瘀、湿浊4个标证,辨证分型须标本结合,以本为主;并确定了相应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肾病综合征辨证诊断规范化及疗效评定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本组中药组方中方中以益肾为本,加以益母草活血化瘀,疏通血液循环,利尿消肿,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茶树根清热凉血,软化血管,增加肾血流量,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结合不同症状采取辩证施。
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后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取自我院羅患类风湿关节炎,介入治疗时间为2017年1月值2019年12月期间,对共128例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原则分为两组,抽取64例病患应用西药进行单独治疗为对照组与抽取64例病患应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得疗效、所测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经观察治疗前组间SHS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SHS评分较对照组所得结果均有更低的显示(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组患者不良反应率17.19%较观察组所得结果3.13%具有更高的显示(P<0.05)。结论:对羅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部位的活动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具有较佳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性;有效性
类风湿关节炎在骨科慢性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情的发展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功能丧失及关节变形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临床的治疗中,常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显著,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对患者进行中西药联合治疗[1]。本次将针对羅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取自我院羅患类风湿关节炎,介入治疗时间为2017年1月值2019年12月期间,对共128例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原则分为两组,抽取64例病患应用西药进行单独治疗为对照组与抽取64例病患应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34:30,均位于44-78岁年龄段之间,所测中位数为(61.21±3.28)岁,病程为1-13个月,所测总位数为(5.98±1.51)个月;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38:26,均位于43-78岁年龄段之间,所测中位数为(60.78±3.99)岁,病程为1-13个月,所测总位数为(5.62±1.29)个月。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均衡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片,每周一次,每次剂量为10mg;在每晚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每次剂量为100mg。
观察组:西药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另口服除湿祛风的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其药方药材包括络石藤、陈皮、海桐皮、胆南星、黄芪、枸杞子、千年健及白芍均15g,桑寄生20g,银花藤30g,当归、独活与蛰虫分别12g,附子9g,蜈蚣3g。将其进行煎煮,每日口服一次,每次剂量为100mL。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三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1)组间治疗前后SHS评分所得结果对比。(2)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所得结果对比。
1.4统计分析
实验测得结果以SPSS22.0录入评测。计量指标指以(x±s)的形式表述,经t值对结果检验;计数指标在表示时用(%)形式,经卡方值对结果检验,检验值为P<0.05提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组间治疗前后SHS评分所得结果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手与腕骨侵蚀SHS评分分别为(66.23±15.02)分、(66.61±15.21)分,手腕关节间隙狭窄SHS评分分别为(49.87±11.28)分、(49.29±10.99)分;经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手与腕骨侵蚀SHS评分分别为(49.29±11.89)分、(32.27±10.19)分,手腕关节间隙狭窄SHS评分分别为(38.92±8.64)分、(25.19±6.72)分。经观察治疗前组间SHS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SHS评分较对照组所得结果均有更低的显示(P<0.05)。
2.2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所得结果对比
对照组经治疗后有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7.19%,其中包括胃肠道不适6例、恶心呕吐5例;观察组经治疗后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率为3.13%,其中包括胃肠道不适1例、恶心呕吐1例。经治疗后,对照组组患者不良反应率17.19%较观察组所得结果3.13%具有更高的显示(P<0.05)。
3討论
临床中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使患者的关节被侵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导致患者的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功能丧失。相关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在医学上对该疾病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1]。临床治疗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为主。甲氨蝶呤片进入体内后使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得到抑制,从而嘧啶核苷酸等物质的合成得到控制,从而延缓病情发展[2]。在中医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痿痹”等范畴中,因此治疗原则为活血、除湿祛风及温阳养阴为主,本方中黄芩、独活及银花藤药品可除湿祛风;当归及蜈蚣等药物具有活血的作用;黄芪与枸杞子等药物具有温阳养阴之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HS评分及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均有更低的显示(P<0.05),提示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互补的作用,可增强治疗疗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使患者的关节活动得到有效的缓解,且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羅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部位的活动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具有较佳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 盛正和,刘溯章,曾健,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06):70-75.
[2] 白增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9,11(04):172-175.
[3] 盛正和,刘溯章,曾健,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广西中医药,2019,42(02):6-9.
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究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对比分析2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治疗后焦虑抑郁量表得分(45.5±1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治疗后焦虑抑郁量表得分(53.7±12.5)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产后抑郁症
近几年来,临床上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产妇的身心健康,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完成分娩之后随着心理变化而出现的一种介于精神病与非精神病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临床上较为常见[1]。产后抑郁症是产妇所表现的一种的异常心理状态,产妇往往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包括自虐、自杀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本院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特选取100例产妇,对其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产妇,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7.2±8.4)岁;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3~38岁,平均年龄为(26.4±9.5)岁。2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给予产妇舍曲林(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40811)口服,25 mg/次,1次/天,2周为1疗程。
试验组产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产妇舍曲林(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811)口服,25 mg/次,1次/天,同时服用归脾汤,200 mL/次,3次/天,2周为1疗程。
1.3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产妇采用心理护理:让其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孕妇在生产过程中有压力、紧张等不良状况,保证睡眠环境安静整洁,产妇在分娩时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可通过产房环境的介绍,工作人员自身介绍和产妇拉近距离,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适当关心及鼓励产妇,指导产妇学会自我减压的方法,适当锻炼等。
1.4疗效评定[3]显效:悲伤、激动、自杀倾向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有效:悲伤、激动、自杀倾向等症状部分改善;无效:悲伤、激动、自杀倾向等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加重。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的观察。
1.5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经治疗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期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精神状况,对产妇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患病产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缓解了产妇的临床症状,为产妇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产妇治疗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较大程度的加快了产妇治疗后的恢复[5~6]。西医疗法是较为常用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中西医结合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方法治疗中应用的药物多有补气养血,滋养身体的功效,对西医治疗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7]。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产妇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保护了患者体内的细胞不受到药物的损伤,临床意义重大。本研究中显示,2组产妇经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后,中西医联合治疗产妇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产妇的总有效率为66.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所用中药归脾汤主要是由当归、白术、木香等多种中药组成,当归能补血养心,木香行气舒脾,故而归脾汤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血等多种作用,根据中医治疗中的不同药物类型,展开针对性的治疗,做到对症用药,针对性较强,提高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明显地缓解了临床症状[8]。通过对2组产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45.5±10.8)分,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53.7±12.5)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提高了治疗的效果,缓解了产妇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Beck CT.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al,2013,10(14):1900-1901.
[2]王永香,王连萍.综合护理干预对5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3,19(3):116-117.
[3]张润玉.孕产期宣教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0,02(05):165-166.
[4]杜芳,李遵清,王贵山.综合性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我概念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03(07):206-209.
[5]张少霞,王建英,曹建用.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24(7):177-178.
[6]吴洁.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54-1655.
[7]沈央文,沈晓华,童巧薇,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131-133.
[8]钟晓仙,徐爱月,彭晓华,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447-3448.
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临床资料
300例小儿腹泻患者中男156例, 女144例.其中1个月~1岁95例, 1~3岁81例, 3~6岁76例, 6~14岁48例。症状甚至是数10次。稀水便、蛋花汤样便, 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部分伴有吐奶、腹胀、发热、尿少, 烦躁不安, 精神不佳等表现。病程在2周以下。便常规:希便, 消化不良便, 显微镜检查部分有红细胞、白细胞、严重者检血、尿常规, 血离子、血气分析。符合腹泻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及结果
300例小儿腹泻患者按病因进行分类。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给予合理使用液体疗法, 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重症加用抗生素。侵袭性细菌感染者, 针对病原经验选用抗菌药物, 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调整。补液纠正水、电平衡和酸碱紊乱。在患感冒、肺炎、耳炎时, 引起的腹泻, 积极治疗原发病。每天补锌20mg (6个月以下婴儿每天10mg) , 连续补锌10~14d。结合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膏药贴脐、饮食疗法及推拿捏积等方法治疗。 (实热型治疗:清热利湿。用正肠散、治泻散。虚寒型治疗:健脾止泻用实脾散、收涩散。伤阳气衰治疗:温阳救逆。用四逆散加减。丁桂脐贴、敷脐散外用) 。采用推拿捏积疗法治疗腹泻时, 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比正常情况下排便增多, 轻者4~6次, 重者可达10次以上, 甚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 捏积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 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针灸:体针1。取穴主穴:足三里、四缝、长强。配穴:天枢、关元、神阙、曲池、三阴交。6个月以内生理性腹泻, 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暂不需要特殊处理, 喂食不当可引起腹泻, 调整饮食。经过综合治疗均治愈。
3讨论
小儿腹泻的病因较复杂, 发病机制也各不同。小儿腹泻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感染性腹泻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引起, 以前两者多见。80%的婴幼儿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 尤其是轮状病毒。病毒侵入肠道后, 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 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 其绒毛肿胀, 不规则和变短, 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 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 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的电解质的能力受损, 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治疗上应给予合理使用液体疗法, 选用微生态制剂。补充肠道益生菌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粘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 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 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重症加用抗生素。专家们一致认为70%左右水样便腹泻由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引起, 只要用好液体疗法, 患儿多可自愈。侵袭性细菌感染[1]:主要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引起的感染。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 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以免肠道菌群失调, 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避免用止泄剂, 因抑制胃肠动力作用, 增加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吸收, 对感染性腹泻非常危险。肠道外感染的积极治疗原发病。
非感染性腹泻:生理性腹泻, 渗出性体质小儿可生后不久即开始排黄绿色稀便, 大便次数多, 母乳的营养成分超过小儿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时, 便会使小儿发生腹泻, 但不吐, 食欲好, 体重增加正常。到添加辅食后, 大便自然恢复正常, 不需特殊处理;喂食不当可引起腹泻, 多为人工喂养儿, 由于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 过早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断奶;个别小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 (如乳糖缺乏) , 喂食后可发生腹泻, 可调整饮食可使症状缓解;气候突然变化, 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 而由于口渴吃奶过多, 增加消化道负担, 引起的腹泻, 注意保暖及降温, 调整温度, 加强护理。
补锌疗法的作用:锌是体内200多种酶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 如:DNA、RNA聚合酶, 乙醇脱氢酶、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消化酶, 及味觉蛋白等提高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锌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缺锌与肠绒毛轻度萎缩、刷状缘双糖酶活性下降有关。缺锌动物对霍乱毒素的继发反应增强, 补锌后逆转。缺锌时小肠粘膜水钠净转运下降。缺锌时, 肠粘膜修复障碍。缺锌动物伴有胸腺和淋巴组织萎缩。免疫功能下降, 使腹泻的易感性加大。形成恶性循环, 腹泻与缺锌互为因果关系。锌治疗小儿腹泻的机制是补锌能加速肠道粘膜的修复, 增加肠道绒毛膜上皮细胞的双糖酶水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对生长迟缓的儿童能增加食欲, 加速生长在诊断与治疗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腹泻在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一般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5年来收集300例小儿腹泻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结论 小儿腹泻病仍然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系统、规律应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该病, 结合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腹泻病的治疗新成果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腹泻
参考文献
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討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与传统静脉剥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选择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治疗,47例;观察组:开展静脉腔内激光治疗,50例。其中,传统静脉剥离手术治疗遵循高位结扎、切除曲张浅静脉、局部处理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差异、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常规随访情况,综合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通过对术后1周内以及6个月时间的随访中,患者静脉血栓、皮下硬结、局部溃疡糜烂、疼痛、色素沉着、下肢肿胀情况进行判定,综合评价手术远期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加压绷带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张,无静脉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近期与随访远期疗效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静脉腔内激光疗法对静脉性溃疡患者手术疗效与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一致性,但疗效显著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带来的危险与疼痛,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静脉腔内激光;传统手术;静脉剥离;静脉性溃疡;安全性
[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tracavitary laser; Traditional surgery; Venous removal; Venous ulcer; Efficacy; Safety
静脉瘀滞导致的静脉性溃疡药物治疗无效,大隐静脉剥离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1]。静脉腔内激光疗法是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与影像技术发展逐步开展起来的新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可以减少创伤与并发症,从而在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2-4],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与传统静脉剥离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近期、远期疗效,以综合评价治疗静脉性溃疡的适宜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5例,平均年龄(57.63±8.21)岁,平均病程(14.72±5.61)年。病变部位涉及单侧患肢59例,双侧患肢38例。病情分级情况均为Ⅵ级[5]。按照临床选择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6-10]
纳入标准:①具有患侧胀痛不适,伴水肿、瘙痒、色素沉着,患肢静脉溃疡、曲张的临床表现,经深静脉通畅试验、超声检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病情;②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变;③血常规、心电图、凝血检查、血栓弹力图检查无手术禁忌证;④对研究涉及的检查与手术过程详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標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多脏器疾病及血液系统功能异常者;②凝血、血栓检查异常者;③伴有先天性静脉畸形者。
1.3 手术方法
1.3.1 传统静脉剥离手术治疗 遵循高位结扎、切除曲张浅静脉、局部处理的方案[11,12]。①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连续硬膜外麻醉。于下肢静脉溃疡患侧卵圆窝处行3~6 cm的竖向手术切口,钝性分离后充分暴露大隐静脉,选取大隐静脉根部主干及属支,以可吸收手术线于大隐静脉近心端进行高位结扎,以大隐静脉剥脱导管进行远心端大隐静脉主干的剥脱,局部浅表曲张静脉根据术前影像检查标记进行分段剥脱结扎。②局部组织探查,以确保病变静脉清除彻底。对于小腿色素沉着、溃疡严重的部位,进行交通静脉的结扎以阻断静脉压力,促进溃疡的早期愈合。③针对严重的皮肤溃疡,可采取皮瓣移植手术,或根据局部组织肉芽生长情况予以植皮手术。④术后按组织分层逐层缝合切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2静脉腔内激光治疗 通过激光局部高热效应使病变血管内膜纤维化,使病变血管壁闭合清除[13,14]。①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选取大腿内侧大隐静脉起始处,腹股沟韧带下肢股动脉搏动处内侧0.5~1.0 cm 处行2~3 cm 的手术切口,切口方向平行大隐静脉走向,以空芯穿刺针于切口处穿刺大隐静脉,确保针入大隐静脉后拔除针芯。②将激光纤维头端置入到大隐静脉内踝段。将激光纤维于套管处置入大隐静脉,置于卵圆窝前距离大隐静脉根部约1~2 cm 处,调整激光发射仪器设置参数,使激光发射器进入工作状态发射激光,每发射3 s 时间就会以1 cm/s 的速度后撤激光纤维。③同时手术助手需随激光纤维的后退沿静脉走向压迫45~60 s,使激光束可以充分的热灼大隐静脉主干的同时充分闭阻静脉及其交通支,对于曲张的浅表静脉,也予以静脉腔内激光闭合,对于局部皮肤的处理与传统手术治疗方案一致。④术后加压绷带包扎,且患者需长期穿戴弹力袜。
1.4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耗用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加压绷带使用时间、疼痛指数评分(VAS)[15],通过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方案选择的安全性与术后近期疗效。通过对术后1周内及6个月随访的患者静脉血栓、皮下硬结、局部溃疡糜烂、疼痛、色素沉着、下肢肿胀情况进行判定,以治愈、好转、无效评价手术近期指标,以治疗效果良好、病情复发、疗效消失综合评价手术远期疗效[16],其中病情无进展,下肢肿胀及皮肤状况得到完全康复即为治愈;病情进展显著减慢,下肢皮肤状况得到显著缓解即为好转;而对于病情持续进展即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加压绷带使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VAS评分较术前持续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3例发生局部复张,无静脉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方面,观察组均为0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发热与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有发生,观察组仅3例、1例,与较对照组的13例、7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比较
术后近期疗效情况可见,观察组共50例患者中治愈44例、病情好转6例、无效0例,对照组共47例患者中治愈42例、病情好转5例、无效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9.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疗效方面,观察组共50例患者中随访效果良好的39例、病情复发9例、疗效消失2例,对照组共47例患者中随访效果良好的35例、病情复发9例、疗效消失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0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社交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中年群体久坐、久站时间显著延长,导致下肢末梢循坏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0]。若下肢末梢与静脉功能不全所导致的潜在性静脉性疾病未得到正确处理,可导致迁延不愈及病情恶化,病情严重者需要截肢,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传统手术通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后予以剥离切断血液倒流,针对下肢静脉病变疗效明确,但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瘢痕明显,对患者术后生活仍会有严重的影响[17-18]。静脉腔内激光疗法是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与影像技术发展逐步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凭借激光局部高热效应使病变血管内膜纤维化,从而使病变血管壁闭合清除血栓,较传统手术可以减少创伤与并发症。本研究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通过临床观察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与传统静脉剥离术治疗的近期、远期疗效差异,以综合评价适宜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加压绷带使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局部复张,无静脉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近期与随访远期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单纯性浅静脉病变所致的静脉性溃疡仅占少数,大多数是由三个静脉系统的病变共同作用导致,故下肢静脉溃疡病变病情具有迁延、易反复的特点。既往有学者[19]通过临床研究与个案报道指出,传统手术治疗静脉性溃疡远期疗效不尽人意,在术后1年的时间内病情极易复发。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血糖、血脂显著升高,病情更加难以控制,在近年的临床报道中指出,传统手术患者病情在术后1个月之内即会反复,严重降低近期疗效,且加之传统手术的创伤性大,对患者的健康与术后恢复疗效欠佳[20]。静脉瘀滞是由于下肢静脉瓣系统损害造成,静脉曲张进一步发展的恶性病变会伴随静脉内压力高于动脉内压力,导致炎性介质渗出至下肢皮下组织,从而使得包括皮肤在内的组织出现继发性损伤,此阶段的病情药物治疗无效,大隐静脉剥离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21],近3年多篇文献对静脉腔内激光疗法微创治疗技术进行报道,对术后近期的治疗效果予以高度肯定,与本研究针对近期疗效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同时,本研究针对远期疗效对静脉腔内激光疗法的稳定性、安全性与高效性进行临床验证。
综上所述,静脉腔内激光疗法对于静脉性溃疡患者手术疗效与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一致性,且疗效显著的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带来的疼痛,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雷泽华,余慎林. 静脉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比较[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6(4):372-375.
[2] 胡钢,刘咸罗.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J]. 安徽医药,2010,13(6):673-674.
[3] 苏翔,倪海真,潘乐门,等. 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与传统剥脱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对比研究[J]. 浙江医学,2015,36(3):232-233,257.
[4] 张有福,崔鹏,董秀山,等. 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卫生经济学比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52(12):1000-1003.
[5] 刘咸罗,钱小星,汤永胜,等. 腔内微创技术诊治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价[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8(8):610-613.
[6] 康乐. 静脉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比较[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8(12):1772-1773.
[7] 吴良平,黄宗海,王俊,等.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比较[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4(7):889-891.
[8] 张玉浩,梅家才,戴坤扬.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临床外科杂志,2007, 14(5):315-317.
[9] 李文斌. 腔内激光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7(3):108-109.
[10] 许东,林国福,于浩,等. 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凝闭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5,23(1):5-8.
[11] 吴清华,姜建威,顾琛,等. 激光腔内闭塞联合泡沫硬化杂交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40例并发症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9(11):1611-1614.
[12] 杨威. 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术与传统手术的疗效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2013,7(34):134-135.
[13] 舒畅,黎明. 大隐静脉曲张治疗方法合理选择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4(12):1271-1276.
[14] 刘卫杰,袁国兴,祁海涛. 自拟中药方辅助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并皮肤溃疡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8(34):80-81.
[15] 袁国兴,刘卫杰,祁海涛. 大隐静脉曲张并皮肤溃疡患者手术治疗时中药参与时机探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1):1625-1628.
[16] 高莉. 腔镜超声刀交通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34-35.
[17] 徐士礼,杨鑫,胡伟. 改良微创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并发溃疡[J]. 安徽医学,2014,38(8):1089-1091.
[18] 刘金玲,林少芒,李强. 外科手术后联用超声清创机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经验[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6(2):114-115,117.
[19] 孙林,杨牟,張居文. 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并小腿局部溃疡25例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2014,42(6):77-78.
[20] 靳汝辉,王小平,张宇,等. 中医中药结合微波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J]. 辽宁中医杂志,2011,53(10):2014-2016.
[21] 郑学军,张晓丽,李晓亮,等. 微创手术配合愈冰散治疗47例静脉曲张性溃疡疗效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5(3):217-219.
(收稿日期:2016-06-01)
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脂肪肝均是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住院患者, 治疗组男56例, 女14例;年龄28~63岁;病程1个月~12年。其中肥胖者58例, 有饮酒者59例, 高脂血症者56例, 有慢性肝炎病史者16例, 有糖尿病患者26例。对照组42例, 男31例, 女11例;年龄27~6岁;病程15d~14年, 其中肥胖者18例, 有饮酒史者24例, 高脂血症者23例, 有慢性肝炎病史者15例, 有糖尿病患4例。治疗前,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对比,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下列条件诊断: (1) 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胀痛或隐痛; (2) B超检显查示:明亮肝、肝脏呈弥漫性肿大、轮廓整齐平滑、肝边缘膨胀变钝、肝内小血管显示不清、肝肾回声对照明显增强、深部回声衰减、肝回流图呈锯齿波或转折波或CT检查示肝密度普遍降低; (3) 血脂增高:总胆固醇 (TC) ≥6.47mmo1/L或甘油三脂 (TG) ≥2.30mmol/L; (4) 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 或谷氨酰转肽酶 (GGT) 轻至中度升高。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保肝降脂方:白术、郁金、草决明、茯苓、荷叶、泽泻、瓜蒌皮、山楂各15g, 五味子丹参各30g, 何首乌20g、花生衣50g, 田七、大黄、鳖甲各10g。ALT升高者加叶下珠、土茯苓各30g, 饮酒者加葛根15g, 肝脏肿大者加海藻、生牡蛎各30g, 痰湿重者加苍术、藿香、佩兰各10g, 脾胃气虚盛者加黄氏20g, 湿热重者去首乌加栀子10g、茵陈30g。每日1剂, 水煎服, 3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1片, 每日1次, 每晚口服, 30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适当运动, 控制饮食戒酒及积极治疗原发病。
1.4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症状, 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分别检测B超、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ALT、AST、氨基转移酶 (r-GT) 。
1.5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B超检查显示肝脏声像图及大小恢复正常, 肝血流图、ALT、GGT复常, 血脂降至正常范围;显效:症状和体征显著好转, B超示肝脏形态好转, 回声衰减明显减轻, 生化检查有关指标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 B超示声像图好转, 生化检查有关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肝脏形态无变化, 生化检查有关指标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治愈、显著、有效、无效, 治疗组分别为18、34、10、8例;对照组分别为8、19、11、4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 优于对照组66.7% (P<0.0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测定结果 (表1) ,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测定结果 (表2) ,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表3) 。
3 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获得性疾病, 当肝合成游离脂肪酸增多及转运入血的能力下降或肝脏TG转运障碍时, 脂类物质便可在肝脏内储积形成脂肪肝。西医主要是根据患者脂肪肝的病因、分型、分期及其伴随疾病状态, 采取合理的综合诊疗措施。对部分脂肪肝特别是并发肝功能损害者适当辅以保肝、降酶、去脂和抗纤维化食物, 以促进肝内脂肪和炎症消退及防治肝功能坏死和纤维化。但迄今还没找到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
中医认为, 脂肪肝多因饮食不节, 起居无常及体质因素等导致肝失硫泄、脾失健运、而成肝郁脾虚、湿结痰凝、瘀阻血络之症, 属于祖国医学“肋痛”、“积聚”等范畴。乃本虚标实症, 病位在肝脾两脏, 日久累及于肾, 表现为肝、脾、肾三脏不足, 其病理因素为气、血、痰、湿、瘀阻。治宜针对其病机特点, 采用疏肝健脾、滋阴柔肝、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本方以自术、五味子健脾益气、滋阴柔肝, 丹参活血化痰通络共为君药;郁金、草决明疏肝理气;用田七助丹参活血行气, 化瘀通络;花生衣补脾和胃润肺;茯苓、首乌加强健脾利湿、滋阴柔肝之功;荷叶、泽泻、瓜蒌皮化痰利湿;山楂消食化积散瘀行滞;大黄、鳖甲攻积导滞、凉血化瘀、软坚散结。诸药合用, 共奏疏肝健脾、化痰利湿, 活血通络, 柔肝软坚之效, 标本兼治, 使脾得健运、肝能硫泄, 湿去痰化, 瘀化络通。现代研究表明, 花生衣含脂质, 相当量的甾醇及部分鞣质, 其提取液有明显的降压降脂作用, 并随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其作用有增强趋势;五味子具有抗肝损害、抗氧化、增强免疫和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山楂能加强血脂的清除;大黄清肝利胆、功积导滞、活血祛瘀, 实验研究认为其具有干扰脂质合成和抑制TC升高等作用;丹参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 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 还能清除自由基, 具有钙拮抗作用, 维持细胞内钙稳定, 从而发挥其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泽泻既能干扰外源性TC的吸收, 又能影响内源性TC代谢。本方紧扣脂肪肝之病因病机多法联用, 标本兼治, 在临床上根据辨证加减, 有所侧重, 且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 根据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针对性地选药组方, 故在症状体征、肝功能的改变及降低血脂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保肝降脂方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脂肪肝患者11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42例, 治疗组口服保肝降脂方, 对照组服用辛伐他丁, 观察2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 和谷氨酰转肽酶 (GGT) 均明显降低, 且优于对照组 (P<0.05或0.01) ;同时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或0.01) , 其中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保肝降脂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 能明显改善肝功能, 降低血脂。
关键词:脂肪肝,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 Mcuuough AJ, coner BOJF.Alcoholic liver disease:proposed recommendatron for the American couege of gastroenterology[J].Am J Gastroenterol, 1998, 93:2020.
[2] 范建高, 李继强, 曾民德.脂肪肝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6, 4 (4) :250.
[3] 苗明三.食疗中药药物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9: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