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第1篇
人体结构学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总成绩
任课老师
护理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解剖教研室
实践技能训练一
一、实验内容
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的观察
二、实验要点
1.认识显微镜的构造,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
2.能在镜下辨认细胞。
三、实验材料
1.显微镜。2.单层立方上皮(肾切片,HE染色)。
四、实验方法
(一)显微镜的使用(示教、学生自己操作)
(二)细胞(学生自己观察)
五、作业
用红蓝铅笔绘高倍镜下的细胞图,注明细胞质、细胞核。
图:细胞
材料染色放大日期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第2篇
(供五年制本科生使用)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法医中西医七年制医学检验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课程号:50127820
程类别:基础
学时: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根据国家教委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理论以及防治寄生虫病 的病原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适当介绍国内外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中的成就和新进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及实践操作的能力,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的基础。对寄生虫学重要专业术语要
介绍外文,为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外文书刊的能力创造条件。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素
质。
三、教学内容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属于病原学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寄生虫形态、生活史及生态,阐明寄生虫与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认识寄生虫病发生与流行的基本规律和
控制消灭的基本原则。目前,寄生虫学的研究已进入亚细胞和分子生物水平的研究,从而为
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根据。人体寄生虫学不仅与其他医学基础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程适于在医用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课程结束;病理学总论和医学免疫学部分学完时再学习为宜。根据临床医
学专业培养目是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的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扎实、适应性要强,毕业 后可以从事医学临床、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工作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
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寄生虫病防治的病原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了解寄生虫学发展的新动
态、新理论、新技术,以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的基础。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原虫、蠕虫以
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和病原诊断为重点,同时联系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进行学习。医学节
肢动物以形态、生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为学习重点。寄生虫学实验是该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和理论讲授的重要补充,教学双方都必须加强重视和认真对待。通过实验加强有关基本
技术操作和技能的训练。
第一篇总论
掌握内容:
寄生虫、宿主、寄生关系的概念。
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储存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期、感染途径及方式、世代交替、寄生部位及移行途径。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损害、化学毒素作用。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宿主免疫应答的类型、寄
生虫的免疫逃避现象
熟悉内容:
寄生虫: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等。
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病的传播及其特点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
带虫者、隐性感染。
分布的方性和传播的季节性。
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学时分配:2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原虫概论
掌握内容:
生理特征:运动与摄食、生殖方式的类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胞膜、胞质及细胞器、胞核及类型。
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征。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
掌握内容:
形态及生活史特征:滋养体、包囊各期形态及发育增殖规律。
致病:滋养体侵袭组织的过程及机理,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和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内容:
理化及生物因素对阿米巴发育、增殖的影响。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粪便及组织检查,人工培养)、免疫诊断
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方式。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
熟悉内容:
简介包囊形态特点并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比较。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vaginalis)– 掌握内容:
生活史:在介昆虫白蛉体内的发育;在人及脊椎动物体内的发育。
致病: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病变特征及临床表现;我国黑热病的特殊表现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无鞭毛体及其超微结构、前鞭毛体。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骨髓穿刺物或血液涂片、培养及动物接种、皮肤活检)、血清学检查。
流行与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介、我国黑热病的流行特征;治疗患者、捕杀病犬、灭蛉、防蛉。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熟悉内容:
弓形虫生活史特点,先天性感染和婴儿弓形虫病。了解内容:
简介弓形虫形态。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感染方式和致病特点。学时分配:8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吸虫概论
掌握内容:
吸虫生活史的一般规律:虫卵、幼虫的发育与增殖、中间宿主、感染人体的阶段和方式。熟悉内容:
吸虫的一般形态:外形、吸盘、体壁结构与功能、内部器官(消化、生殖、排泄系统)的特
点。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虫卵及幼虫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孵化与增殖,第二中间宿主,感
染人体的阶段和方式。
致病:成虫对胆管的机械刺激及毒素作用,重度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外形、口吸盘、腹吸盘的位置及大小,雌、雄性生殖器官的特点。虫卵、尾
蚴和囊蚴的外形和主要结构。
实验诊断: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或水洗沉淀查虫卵)
流行与防治:我国肝吸虫病主要流行区人群感染概况。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
了解内容:
成虫及虫卵形态,成虫寄生部位及致病,实验诊断与流行环节。
卫氏并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两种成虫节、链体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虫卵及囊尾蚴的形态。
实验诊断:粪便涂片查虫卵或直接查孕节片,活组织检查猪囊虫。
流行与防治:绦虫病的流行与人群生活习惯的关系。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了解内容:
简介形态、生活史的特征及自体感染现象、致病与病原诊断。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形态,棘球蚴结构及功能;人体感染棘球蚴的主要方式,棘球蚴的发育。致病:棘球蚴的机械压迫作用;棘球蚴液的毒性作用;继发性棘球蚴感染。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
实验诊断: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和病原检查(手术摘除棘球蚴、物理性检
查、定位等)
流行与防治:棘球蚴病在我国的分布及与畜牧业、皮毛加工业的关系。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mansoni)
了解内容:
简介成虫、裂蚴和虫卵形态特征,人体感染裂蚴的方式及临床表现分型。学时分配:4
线虫概论
掌握内容:
生活史及生态:虫卵的孵化;幼虫发育的生理特征;生活史类型;外界环境因素对线虫卵及
幼虫发育的影响。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雌雄异体、成虫外形;体壁的基本结构;原体腔及内部器官(消化、生殖和排泄
系统)的一般特征;虫卵卵壳的结构。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掌握内容:
生活史:成虫的寄生部位,虫卵及幼虫在外界环境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丝状蚴的生态
特点和侵袭力,人体受染方式和移行途径,十二指肠钩虫的迁延移行现象。
致病:幼虫所致的钩蚴性皮炎和肺炎;成虫所致的消化道症状、贫血的原因和性质;
异嗜症及其他症状;婴儿钩虫病。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体形、口囊(钩齿或板齿)、头腺和咽管腺的结构与功能;雄虫交合伞,两
种钩虫的主要鉴别特征;虫卵的形态特点。– 掌握内容:
生活史: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寄生部位,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致病:微丝蚴血症。
淋巴系统的早期病变及急性症状和体征(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丝虫热)。
淋巴系统的阻塞性病变及慢性症状和体征(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隐性丝虫病。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成虫及微丝蚴的一般形态特点,两种微丝蚴的主要鉴别点。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鲜血法、厚血膜法、乳糜尿等浓集法查微丝蚴)和免疫诊断(检测抗
体和检测抗原)
流行与防治原则:我国丝虫病的分布概况及传播介;普查普治(药物治疗及物理性治疗)
和防蚊、灭蚊。
学时分配:6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概论 掌握内容:
医学节肢动物的发育。
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熟悉内容:
医学节肢动物的一般形态结构
判定传病介的原则及影响虫传病的因素。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及防制
蜱和螨
蜱螨属蛛形纲节肢动物,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无翅、无触角,成虫有足4 对。蜱
掌握内容:
生活史及生态:卵、幼虫、虫、成虫;孳生、吸血与更换宿主类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颚体、躯体的识别;硬蜱与软蜱的区别要点。
重要种类及危害:全沟蜱;传播森林脑炎、蜱瘫痪。
恙螨
掌握内容:
生活史及生态:孳生、食性、活动范围与扩散。
熟悉内容:
幼虫形态特点: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虫、成蛹、成虫。
重要种类及危害:理纤恙螨;直接叮咬、传播恙虫病。
疥螨
掌握内容: –
生活史与生态:卵、幼虫、蛹、成虫,寄生方式、吸血习性及对温度反应。
熟悉内容:
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触角、口器、前胸栉、颊栉、中胸侧板杆、臀板、前胃;雄性外
生殖器、雌性受精囊。
常见蚤种与危害:致痒蚤、印鼠客蚤、猫蚤;传播鼠疫、鼠型班疹伤寒,作某些绦虫的中间
宿主、潜蚤病。
虱
掌握内容:
生活史与生态:卵、虫、成虫;寄生环境、吸血习性及对温度的反应。
熟悉内容:
形态特点:触角、口器、足(具胫突、爪)雌雄虫区别。
种类与危害:人体虱、耻阴虱;传播流行性班疹伤寒、战壕热、回归热。
学时分配:6
四、教材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6
五、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寄生虫病学》,陈保等.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彭文伟.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寄生虫与临床.第2版.沈一平等.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临床寄生虫病学.谢醒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MMedical parasitology.8thEd.MarkellEK.Philadephia:W.B.SaundersCompany,1999
Human Parasitology.2nd Ed.Bogitsh BJ, Cheng TC.USA: Academic Press, 1998
Parasitology & vector biology.2nd ed.Marquardt WC, Demaree RS.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0
人体寄生虫学彩色图谱,陈建平王光西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六、成绩评定
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教学探讨 第3篇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7JKGH-AG-26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级三年制英语护理1班为实验班, 共240人, 3门课程融为人体结构学, 分2学期讲授;将2009年三年制普通护理1班设为对照班, 共207人, 3门课程分开讲授, 2学期授完。2班学生来源、年龄、性别、入学时间、入学成绩、第一学年所学课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课程整合
根据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 课题组人员在充分研讨后, 将3门课内容重组为人体结构学, 课程内容按授课先后顺序分为基本组织、适应和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胚胎学概要16章内容。
其中, 基本组织、胚胎学概要内容选取及顺序安排参照组织学与胚胎学相关章节, 运动系统参照人体解剖学相关章节, 适应与损伤、炎症、肿瘤参照病理学相关章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在原病理学相关内容前添加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途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9章内容是在介绍各器官解剖结构后, 再介绍其微细结构, 最后介绍其常见疾病。如将消化系统一章内容分为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管、消化腺、腹膜4节, 其中消化腺分为肝、胰2个教学内容, “肝”又分为肝的形态、肝的位置、肝的微细结构、常见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
1.3 授课方法
2班4门课程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对照班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及病理学3门课程讲授分别由相应教研室教师完成;实验班人体结构学授课教师和对照班上述3门课程授课教师相同, 但每位教师授课内容与对照班不同。实验班人体结构学的基本组织、生殖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及胚胎学概要由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师担任;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由人体解剖学教师担任;适应和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由病理学教师担任。
1.4 考试方法
由教务处组织命题与考试, 4门课程均含理论测试与实验测试。实验班人体结构学试卷内容为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各占1/3, 考试成绩计为1门成绩;对照班3门课程分别考试, 计3门成绩。
1.5 比较方法
授课结束后分别对2班学生授课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长沙智强教务网络管理系统SEAS V6.0分别分析4门课程试卷难易程度;取对照班3门课程平均成绩与实验班人体结构学课程成绩进行比较 (及格率、优秀率及成绩分布情况) ,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授课全部结束后, 我们在2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447份, 收回有效问卷436份 (实验班235份, 对照班201份) 。结果显示:实验班84.3% (198/235) 的学生认为将3门课程融合在一起能将知识系统化, 便于理解和记忆;5.5% (13/235) 的学生认为课程融合后仍难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改革效果一般。对照班70.6% (142/201) 的学生认为3门课程分开讲授能体现各门课程特点, 但62.2% (125/201) 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教学改革。
2.2 试卷及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采用长沙智强教务网络管理系统SEAS V6.0分别分析4门课程试卷难易程度, 结果显示, 4门课程试卷均属中等难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学生成绩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4门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
实验班240人, 人体结构学平均成绩 (75.5±1.1) 分;对照班207人, 3门课程平均成绩为 (72.7±1.4) 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对平均成绩行t检验, t=1.61,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班学生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分别为95.8% (230/240) 、24.2% (58/240) , 均高于对照班的95.7% (198/207) 、19.8% (41/207) ,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长期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很强, 但传统的医学教育将这3门课程分开讲授, 使得每门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复习相关课程内容, 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 也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
笔者在进行河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仿真病理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时发现, 在病理实验中加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及人体解剖学内容时,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1]。因而,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将3门课程内容融合成1门课程。
笔者认为课程融合后, 突出整体特点, 形成系统的、正常与异常关联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形态学教学体系, 符合现代医学发展需要[2]。课程融合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界的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强调正常与疾病之间、疾病与疾病之间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演变, 既避免各学科知识孤立脱节, 又体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还能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于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3,4]。
经过教学实践, 笔者从学生满意度、考试成绩 (合格率、优秀率及成绩分布) 等方面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 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优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课程融合后并没有降低教学质量, 同样能达到传统的授课效果;实验班84.3%的学生认为将3门课程融合在一起能将知识系统化, 便于理解和记忆;对照班62.2%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教学改革。提示传统授课安排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整合后的人体结构学课程作为个整体, 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 知识系统且衔接自然, 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5]。
参考文献
[1]杜华贞, 张延新, 刘恩娜, 等.仿真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 25 (2) :213~215.
[2]张乐, 万瑛, 罗刚.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 2004, 13 (3) :190~191.
[3]曹秋生, 黄存嫦, 蒙艳斌.因人施教法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2) :193~195.
[4]杨廷桐, 武俊芳, 李秀杰, 等.构建形态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18.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第4篇
摘要:依据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为了增进教与学的互动,丰富第二课堂教学,活跃实验课的学习气氛,提升教学内涵,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会分析医学问题的能力,根据护理岗位的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人体结构学实践教学改革,结合《人体结构学》课程特点,我校开展了首届中职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实践竞赛的试点活动。笔者全程策划了本次竞赛活动,现作如下汇报,以供交流。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38-01 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度、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1],为帮助学生巩固人体解剖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人体结构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丰富第二课堂教学,为后续医学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校首届中职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实践竞赛于2012年12月18日在我校华夏护理实验大楼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1实践竞赛
1.1竞赛对象
2012级中职护理专业全体学生。
1.2竞赛流程
为保证本次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由《人体结构学》课程组统一命题并做好保密工作;由任课教师和课程组教师对比赛进行监督。
本次比赛设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
初赛:即《人体结构学》期末大体标本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人体重要结构、体表标志的掌握情况,标本考试考试成绩占《人体结构学》学科总成绩的20%。实验室提供全套骨标本、骨骼模型、骨骼肌模型和人体脏器模型等,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组织任教班级在指定时间统一进行考试,学习委员予以协助,各班按学生花名册学号4人一组进入考场,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每张签上有5个重要的人体结构名词,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借助活体、模型、标本上等完成指认,超时无效,任课教师依据学生的指认准确度进行考核。在初赛的基础上,各班选出2名同学参加决赛。
决赛:主要考查《人体结构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1)参加决赛的同学,带好学生证和笔。凡与《人体结构学》相关的资料、书籍一律不准带入考场,决赛期间不准交头接耳,如有作弊者,取消比赛资格。(2)参加决赛的同学先在第一赛场集中,竞赛组首先委会宣布相关注意事项和要求,随后公布三组随机分好的决赛名单,每位同学领取三份答题纸并分别写上组别、姓名和专业(为保证公平,不准注明班级);实行三个赛场循环比赛制,每个赛场设2名课程组教师监督、把关。
决赛内容:
第一赛场:人体图片分析(30分)
采用多媒体图片展示3幅人体学图片,考生按要求在10分钟内描述图片中的解剖学知识。每幅图片10分,批阅教师依据描述的准确性、完整性给分。
第二赛场:临床案例分析(30分)
采用多媒体展示提供3个常见的临床案例,每个案例10分,考生依据案例题目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答题,批阅教师依据描述的准确性和相关度给分。
第三赛场:人体组装复位(40分)
选手先抽签抽取下述赛题中的一个,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人体骨骼组装或将体腔脏器进行复位,监考老师依据组装或复位准确度现场给分。
(1)组装上肢骨和下肢骨,注意骨的位置,前、后面及左、右侧。(2)组装上肢骨和躯干骨,注意骨的位置,前、后面及左、右侧。(3)组装下肢骨和躯干骨,注意骨的位置,前、后面及左、右侧。(4)组装人体体腔器官,注意器官的前、后面,左、右侧,上、下面及毗邻关系。
本次竞赛得到了校领导、教务处、护理学院和《人体结构学》课程组的大力支持,本着公平、客观的原则,我们安排教师汇总各决赛选手的总成绩,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6名,校领导为获奖选手当场颁奖。
2反馈总结
总结本次竞赛,我们既有不足,又有收获,具体如下:
2.1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2.1.1决赛选手的选定:由于初赛每个学生只考5个重点名词,时间仓促,并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有些班级选出的学生可能不是最好的。任课教师应结合平时上课的表现来确定决赛名单。
2.1.2赛题安排:本次比赛将选手分成三个组,实行三个赛场循环比赛制,分别进第一赛场人体图片分析、第二赛场临床案例分析和第三赛场人体组装复位。由于第一、二赛场是随机出题,不同组的赛题不相同,而不同的人体图片和临床案例的难易程度不同;复位体腔器官比组装人体骨架要容易,因此赛题没有很好的体现比赛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以后的比赛中,将采取各赛场考相同赛题的方式来达到比赛的公平,增加赛题量;比较容易的体腔器官复位将改为选手必考题,而骨的组装采用上述抽签的方式选择性组装。
2.1.3评委方面:不同评委对赛题的理解、要求及标准不同,度把握不统一,评委人为因素较大,同一幅人体图片、同一个临床案例可能会出现有差异较大的答案,对考生是不公平的。我们将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比赛中,课程组将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相同的赛题指定一个评委评阅,达到公平、客观。
2.2收获及体会
经过精心组织与安排,在学期初我们召开了各班的学习委员会,将本次实践竞赛的内容、精神文件作了学习及下发。任课教师和学生对本次比赛都很重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进了教与学的互动,丰富了第二课堂教学,增加了实验课的开课量,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学习气氛,提升了教学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次比赛是我校提升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首届中职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实践竞赛活动为试点,丰富比赛内涵,完善比赛形式,把本次实践竞赛建设成为年度常规比赛,并逐步向中职医学类其它专业及高职护理专业推广,也为其它学科开展类似实践教学提供参考。通过对本次竞赛的策划、组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增加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完善了人体学题库,积累了组织大型赛事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通过正常人体学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既使学生获得了本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况炜,陈慧玲,贺耀德,章皓.高职护理人体机能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58.
[2]李泽桂,李红丽,李成仁等.高等医学基础综合课程改革——正常人体学课程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6:7.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探讨 第5篇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探讨
目的 改革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方法.方法 通过改革知识点的讲授顺序,理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以病例讨论的方式参与教学.结果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结论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刘莹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刊 名:中国现代医生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DOCTOR年,卷(期):47(23)分类号:G420关键词:寄生虫学 教改 病案教学法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第6篇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截至目前,寄生虫病的危害已经波及全世界,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因此,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预防要点需要现代医学生用心去学习和掌握。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医学生学业繁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整理好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寄生虫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人体寄生虫学内容繁多且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学科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在整理教学内容的时候,可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要全面且重点突出,使教学内容简练而又丰富,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时代更新的内容,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明确重点,把教材的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在总论这章,我们可以作为重点来讲述。总论讲的是寄生虫大体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机制和诊断预防等,能让学生了解到寄生虫发育的过程,并且将寄生虫之间的共性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医学蠕虫学吸虫、绦虫和线虫,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人类危害较大,诊断和预防知识运用广泛,所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因此,总论和医学蠕虫学这两章,教师可多安排学时,尽量讲解透彻,还可把国内外出现的寄生虫病的研究成果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寄生虫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习印象。
2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
现在,很多高校都尝试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去提高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在寄生虫的教学上,我们也可以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为问题进行教学。在介绍一种寄生虫的时候,如日本血吸虫,因为日本血吸虫在世界流行广泛,许多学生应该都耳熟能详,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血吸虫引起的肝病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书本上甚至其他文献和资料中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病例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思考病例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病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对病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解决问题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比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效率要好得多。但PBL教学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会占用一定的学时,对于非临床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其他课程的学时一般要少于临床专业,可以适当多增加PBL学时;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因为各种课程的学时已经非常多,可选取最关键、最重点的知识点进行PBL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使用PBL教学法,选择的问题也要根据专业来确定。
3课上总结归纳,课后强化练习
寄生虫的种类和特征复杂而又零乱,教师需要在课上经常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血吸虫这章,他们的生活史都可以总结为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囊蚴—成虫,形体方面如背腹、系统组成等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可适当调节上课时间,在即将下课的时候做好总结,归纳零散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已经没有“黑色高考”的压力,很多同学不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适时给学生进行总结并归纳出重点和掌握的知识点,或督促学生课后进行复习以及课后布置作业。课后布置习题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预留一些下次课即将讲授的理论内容所涉及的临床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去预习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作业中总结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学生哪方面的知识理解存在的不足,给出学习建议。
4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
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上课和在教室上课的气氛完全不同。在实验室,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更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标本,和书上描述的做对比,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这也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寄生虫实验课的授课质量,实施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各医学院校近年来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3]。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收集各种寄生虫的标本,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核查校对,确定所能观察到的虫体特点,对不合格的标本要及时处理,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和制作新的标本,把最具代表性和最真实的标本展示给学生。此外,寄生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史等本来就不好记忆,如果只靠文字的传播,学生固然难以接受,因此在实验室授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4]。多媒体跟传统的板书相比,有很多突出的特点,如可以播放图片、动画、视频等。因此,我们都提倡在多媒体上多加入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寄生虫教学内容可视化,给予一种视觉的冲击,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观察标本或者活体的时候,学生也比较容易分辨出来。最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适当增加活体实验,让学生自己制作切片,观察虫体的活动,如观察动物血吸虫的毛蚴孵化等。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通过整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课上总结归纳,课后强化练习、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等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NGGS.Problem-basedlearning:anintroduction[J].Instr,1994,22(4):247-250.
[2]彭恒,李翔宇,朱淮民.《医学寄生虫学》PBL网络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11):1364-1366.
[3]崔逢德,金美兰,金桂花,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12-514.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内容(宋体,小四)
二、学情分析
内容(宋体,小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内容(宋体,小四)
(二)能力目标:
内容(宋体,小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内容(宋体,小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内容(宋体,小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内容(宋体,小四)教法: 学法:
六、教学资源
内容(宋体,小四)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分钟)
内容(宋体,小四)
(二)教学环节二(分钟)
内容(宋体,小四)„„
八、创新与反思
内容(宋体,小四)《肩关节学习》教学设计
北京市盲人学校 王晓玲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全国盲人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实用人体学》,本节课授课内容是《实用人体学》中第二章“运动系统”第四节“关节”。《实用人体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门课程是保健康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按摩好地前提,是全面掌握人体构造功能,尤其是肌肉骨和关节的结构、功能和活动规律。根据视障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教学设计,发挥学生听觉和触觉学习专注性,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专业的核心理论基础课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本课程针对中专一年级学生,本班共有学生13名,其中低视生7,全盲生6名。本班级学生全盲生比较多,学生学习主要靠触摸。
2.学生的视力情况、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根据综合能力强弱,将学生分为A、B两层。
3.学生已经学习了《实用正常人体学》课程运动系统章节中的骨和关节的基础知识,这节课程具体学习人体重要关节之一,肩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本班学生为成人班学生,18至25岁,年龄偏大,基础知识较弱,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较强,学习的需求和动力很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分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肩关节组成(关节头、关节凹的名称和比例特点,关节凹的辅助构造)。2.掌握肩关节特点(关节囊整体紧张度和薄厚,关节囊周围加厚的情况)。2.掌握肩关节7个方向的运动。
设计意图:由于临床上肩周炎较为常见,而按摩效果比较好。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症继而引起肩关节活动受限制,要学习按摩治疗肩周炎,必须把肩关节的组成、特点以及运动掌握好。因此我把这三个知识点列本节课为知识目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评价他人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和习惯,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能力目标
1.能够触摸肩关节的关节头和关节凹。
2.能够触摸骨骼教、人体具在肩关节运动时,肱骨头和肱骨骨干的位置变化。3.能够用彩泥粘贴出关节囊和一条韧带。
设计意图:视障学生的学习途径是触摸,我把能力目标设为能够触摸到构成肩关节的关节面,因为只有在运动关节中触摸感知关节头和肱骨体的状态,才能充分理解肩关节的运动。
(四)分层教学目标
1.A层学生:共7人。综合能力强,根据《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师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要求掌握肩关节组成、特点和运动。
2.B层学生:共6人。综合能力较弱,根据《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师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要求学会组成和运动。
分层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视力状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既能学会知识,也能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肩关节组成、肩关节特点(关节囊整体紧张度和薄厚,关节囊周围加厚的情况)和肩关节7个方向的运动。触摸肩关节的关节头和关节凹。而将 能够触摸骨骼教、人体具在肩关节运动时,肱骨头和肱骨骨干的位置变化,同时能够用彩泥粘贴出关节囊和一条韧带。通过触摸教学环节,突破难点学习,掌握知识。
五、教学、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实际情况,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层层深入的小组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资源
(一)教具:教案、PPT、网络课堂、人体骨架。
(二)学具:教材、彩泥。
(三)信息化资源
1.学校教师集体开发的网络课堂,可以读屏。
2.自主制作的微课教学内容,提前发下去,学生可提前预习。
(四)教学环境:校内正常人体学的授课教室。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情景引入:
通过设问,“同学家中可有肩周炎的家人?的肩部的活动如何?”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解现在学习的肩关节是很多疾病的病情发展的表现的结构基础,引起学生学期兴趣。
(二)教学环节二:分发任务单
将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清单,学生领取任务单,组内分工,低视同学带着全盲同学读任务单,结合教具准备学习。同时教师把本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在ppt上展示并做以说明,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环节三:任务实施
1、学习肩关节的组成、汇报与评价
关节组成是肱骨头和关节盂,这点比较容易,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找到名称就可,而对于肱骨头和关节盂大小比较,需要全盲同学去触摸比较,有助于理解头大盂小的肩关节比较灵活的基础,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增加了让学生触摸。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抢答问题的形式,来汇报触摸学习情况。抢答一个问题给本组计为知识成长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参与度。
(四)教学环节四:任务实施
2、汇报与评价 :学习肩关节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粘贴关节囊,来理解关节囊的特点,薄而松弛,上面有多条肌 腱、韧带加强,后面也有加厚,外侧也加厚,而囊的下面没有。通过这个过程学会肩关节的特点和关节脱位的方向。
(五)教学环节五:任务实施
3、学习与汇报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单,找出关节的7个运动并运动自己的肩关节,完成七个方向的运动,加强理解学习。体会肱骨头方向和肱骨体的运动位置,并思考为什么肩关节屈大于伸,展大于收,旋内大于旋外。通过这个过程,让全盲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掌握肩关节的运动,体会到肱骨头在关节凹中的运动。
(六)教学环节六:课堂总结
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肩关节的组成、肩关节特点、肩关节的7个运动并做练习题,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总结更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做练习题巩固 4 知识。
八.创新与反思
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 第8篇
我校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总学时90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30学时, 理论实验比例为2:1。人体结构学实验包括系统解剖学实验和组织学实验两大部分, 系统解剖学实验课安排在大体实验室, 而组织学实验课则在显微镜实验室。我校有6间解剖学实验室, 4间显微镜室, 均按照标准化实验室的要求设置[1]:塑化标本:塑化大体标本1件, 塑化及铸型局部标本40余件, 塑化标本具有保存持久刺激性小的特点。骨骼标本:完整骨架三副, 立挂在透明玻璃箱内分置于三间实验室内, 可从各面观察骨架全貌。游离散骨十余副, 供个别观察学习, 对破损陈旧骨则采用分类回收, 用建筑胶和白乳胶修复再配于各个实验室。大体标本:整体标本4具, 为已解剖好的完整尸体, 分别显示全身肌肉, 内脏器官、血管神经的位置和毗邻, 以提供整体印象。分离标本5套, 即解剖制作好的游离上、下肢、头颈部、内脏各器官等标本。教学时易翻动、易观察。对标本的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分别用颜料涂上红、蓝、绿、黄色加以区分。瓶装标本:瓶装标本能展现人体结构的奥秘,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使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断层标本:我校于2000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购入水平、横、纵切面共计200余件, 展示了器官的位置与毗邻。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巩固理论知识, 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课质量。
一、开放式实践教学[2]
利用每晚及双休日时间定时定期开放实验室, 与教学进度相一致, 实验教师准备好相应的标本与模型, 值班教师全程指导, 形成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对巩固课堂教学、及时复习、加强记忆以及更确切地了解真实人体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多媒体、电教等综合性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丰富的教学内容, 形象主动的教学情况, 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并逐步打破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 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必将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应用多媒体展示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 从不同的切面了解、辨认各细胞、组织及器官的结构, 以补充教材图和挂图的不足之处。比如肾的组织结构。挂图过于呆板, 那么电教或多媒体教学既可从肾小球的平面观察, 也可从肾小球的整体形态观察, 还可用flash制作出尿在肾小球产生的过程, 这样既动态又生动, 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在讲解胚胎学时, 受精、卵裂、胚胎、植入等概念在时间上是顺序发生的。用多媒体的方式将上述内容串联起来, 录制成光盘播放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排卵、受精、卵裂、胚泡的形成及植入的全过程。这样使学生更易理解, 并把上述内容全部融会贯通,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笔者在2008级中职护理专业进行了人体多媒体教学尝试, 获得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增加与护理应用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突出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 增加了与注射、穿刺、插管、急救技术、生活护理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如给男性导尿时, 为什么要上提阴茎。在测量血压时, 为什么尽量选择右侧肱动脉。静脉注射血管中进入气泡形成栓子, 为什么要头低脚高左侧卧位等。
四、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引入教学中
由于专科护理专业受学制、学时的限制, 不能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 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 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 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 实现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的融会贯通。如增加了与肌肉注射有关的局部解剖内容, 为肌肉注射点的选择提供形态学基础;增加了颈前区、胸部、股前内侧区、肘窝等与护理技术操作有关的局部解剖内容。
五、增设综合性实验课[3]
由于综合性实验课具有展现知识、能力、素质等充分结合和交叉的特点, 故它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护理学生自身特点, 以设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查阅文献、期刊等, 寻找一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病例, 运用所学的解剖学知识进行相关分析, 最后在综合性实验课中集体讨论。这样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安排一些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挖掘其潜在的探索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六、活体实践教学法[4]
在实验授课过程中, 亦可采用活体实践教学法。活体实践教学法是通过触摸辨认骨性、肌性标志并划出内脏器官、神经、血管等的体表投影线, 由表及里, 以达到“透”过体表“看”内脏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感性认识。人体结构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那么教师和学生都是活教具。对于一些人体标志及动作 (如解剖学姿势等) , 教师示范后可让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寻找或完成, 同时学生也可角色扮演, 互相充当“护士”与“病人”。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也能更好地理解病人, 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要教好人体结构学的实验课,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结合生活实践;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讲解过程中多与临床常见病症相结合, 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授课质量。
摘要:人体结构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准确辨认人体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及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
关键词:人体结构学,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梁明康, 苏曲之, 朱芳武.人体解剖学现代实验室建设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0:104-105.
【2】徐小明, 张湘伟, 丁政.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系统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8) :80-82.
【3】吴建新, 田昆仑, 袁国林.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0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