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范文(精选12篇)
日本大学 第1篇
一、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基本模式
1. 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主体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认证评价机构是具备顺利实施认证评价基础的法人。作为具有独立团体人格的组织,第三者评价机构既可以是代表国家执行行政事务的独立行政法人,也可以是由大学等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自治团体。目前,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NIAD-UE)和大学基准协会(JUAA)是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主体。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是隶属于文科省的教育行政机构,2004年4月成为独立行政法人,实施以“国家没有必要作为主体直接管理,而完全交由民间主体又难以确保其公共性的事务和事业进行卓有成效的营运管理为目的”的公共事业,[1]对以国立、公立大学为主的大学教育研究状况进行评价是其重要职责之一。[2]大学基准协会是由国立、公立、私立大学自发组织成立的自治团体,目的是通过大学的自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并致力于大学教育的国际合作。[3]
2. 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目的
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大学教育与研究质量。“二战”结束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形成了双重的质量保障体制:一是政府对大学设置的认可;二是大学间的相互质量认证。由于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在政府,质量认证没有在大学扎根。[4]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教育与研究质量保障开始向事后转移。1991年颁布的新《大学设置基准》,通过放宽对大学设置的严格要求,使大学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并将自我评价定为大学的义务。但是,由于自我评价存在缺乏客观性和透明性的问题,必须导入大学外的评价机构实施的第三者评价。第三者评价的另一目的是为有效配置经费资源提供依据。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的高等教育财政分配有两种方式:一是统一分配,即根据师生比率配置教育经费;二是倾斜分配,即根据其他标准,通过业绩评估进行差额配置。[5]2001年通过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对于有政策目的的项目或课题,要通过由第三者实施的外部评价”。[6]
3. 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运行过程
第三者评价的基准由认证评价机构依据《学校教育法》和文科省的要求制定,评价过程也依据《学校教育法》的要求运行。
第三者评价的运行是对评价机构进行认证和实施评价的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在文科省、机构、大学间展开,包括机构认证和评价实施两个阶段。对评价机构的认证,始于评价机构向文科省提出认证申请,以获得实施第三者评价资格或被拒绝。经文科大臣认证合格的机构,可以遵照《学校教育法》等的相关规定、依据经文科省认定的评价基准对大学实施评价,评价完成后要及时将评价结果通知大学,同时向社会公布、向文科大臣报告。若评价机构变更评价基准、评价方法等,必须向文科大臣提出报告。关于评价方法的具体内容,文科省的细则规定,评价方法要包含大学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分析和对大学教育与研究活动的实地调查。
二、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特点
日本第三者评价在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下产生并运行,并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第三者评价没有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1. 认证评价机构相对独立
认证评价机构是具有独立团体人格的法人,但从评价机构的资格认证,到制定评价基准、评价及管理人员选用、评价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发布等,都受到文科省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评价机构在提出资格认证申请之前,须按《学校教育法》、文科省的机构认证《细则》、《学校教育法实施令》等的要求制定评价基准、配备评价体制、确定评价结果等;评价机构提出申请后,文科大臣、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通过后授予认证评价资格。认证过程和内容详见下图。
其次,文科省与认证评价机构存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即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7]从两者的法律关系看,在文科省拥有的权利中,针对认证评价机构的相关权利包括:(1)对申请认证机构的认证权;(2)文科大臣对申请认证的机构实施认证时所用基准的制定权;(3)就机构认证评价的公正性及实施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向认证评价机构发出通知并索取相关资料权;(4)责令认证评价机构整改,甚至取消认证评价资格权;(5)文科大臣对认证评价机构活动的监管权。与此同时,文科省也有相应的义务:(1)对申请机构实施认证时,文科大臣必须将主要内容在官报上公示;(2)认证评价机构向文科大臣报告有关评价事务的变更、暂停、废止时,文科大臣必须将其主要内容在官报上公示;(3)文科大臣取消认证评价机构的认证时,要在官报上公示;(4)在对认证评价机构实施认证、制定机构认证基准、取消机构认证时,向审议会提出咨询。
第三,在认证评价机构拥有的权利中,针对文科省相关的权利,仅是在获得文科省认可的前提下方可实施的对评价基准、方法及其他业务进行变更、暂停、废止权。相反,在法律规定的认证评价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当中,与文科省相关的大都是必须履行的义务:(1)实施评价前必须得到文科大臣的认证;(2)确定适合认证评价的评价基准和方法;配备确保公正、适当评价的体制;(3)给大学异议申诉的机会;(4)对评价基准、方法及其他业务进行变更、暂停、废止时必须事先向文科大臣报告;(5)及时公布并向大学和文科大臣通报评价结果。因此,文科省与评价机构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是由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第三方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评价,它与政府行政评价和大学自我评价的根本区别在于评价机构具有独立性,具体表现为评价机构或组织是否拥有不受政府和高校干预的独立评价权。日本所有大学都接受经文科大臣认证的认证评价机构实施的认证评价,评价活动必须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认证评价机构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这使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活动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 大学自主性不突出
在日本第三者评价中,大学与认证评价机构间存在法律关系。在两者之间,认证评价机构拥有的权利是:(1)制定评价基准;(2)公开评价基准的制定或变更情况;(3)指导大学自我评价、分析评价结果,组织实地调查;(4)对大学的教育与研究组织、教师组织、教育课程、设施与设备、事务组织、财务、教育与研究活动进行评价;(5)通知大学评价结果。由此可见,认证评价机构评价权利涵盖了评价基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大学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显示出较强的统一性。
实际上,日本的大学自明治时期产生之日起,就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到21世纪初,日本大学开始接受第三者评价,虽然评价过程由评价机构独立完成,但是认证评价机构经政府认证,评价基准按照政府规定的原则制定,认证评价方式也由政府规定。政府对第三者评价内容、基准、方法、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干预,弱化了大学的自主性,显示出一定的官方色彩。
3. 文科省制定评价基准的原则
1996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00)(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推进科学研究开发应建立对研究开发课题、研究开发机构和研究者的评价体制,以有效利用资金;要在尊重大学研究特性的基础上评价大学,导入由专家实施的外部评价机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扩充竞争性资金、重点研究开发资金和国立大学及实验机构的基础性研究运营资金。[8]2001年3月,日本政府通过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为达到产业创新、恢复国际竞争力的目的,第二期《计划》力图构筑能创造优秀研究成果的研究开发体系。为此,首当其冲的措施是创建竞争性研究开发环境:加倍扩充竞争性资金,彻底实施评价,评价结果与研究资金挂钩,改革评价体系。第二期《计划》指出了对于有政策目的的项目或课题,要通过第三者实施外部评价,且评价由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实施。[9]之后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施21世纪COE(Center of Excellence)计划,就是要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通过竞争获得科学研究补助金,第三者评价成为有效分配竞争性资金的重要依据。
日本实施第三者评价的目的决定了制定评价基准的基准原则。认证评价机构在制定评价基准时,不仅是以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为基础,而且还依据政府规定的原则和内容,满足资金分配的需要。由于政府对评价基准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定,所以认证评价机构制定的评价基准的基本内容趋同。例如,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和大学基准协会的评价基准,都将大学的办学理念、目标、目的列为评价基准的首要项目,且对教育研究组织、教育课程、教师、管理运营、财务等的评价也都围绕大学的理念、目标和目的展开。从表面上看,日本第三者评价的基准与美国认证制度下的认证基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如果对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日本第三者评价基准的制定原则和基本内容由政府决定,且为政府所用,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三、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官方色彩形成的原因
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官方色彩的形成,既受到本国教育传统的影响,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从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方面看,日本的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自明治时期确立以来,一直保持至今。“二战”结束后,日本仿效美国进行了地方分权的改革,但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基本模式。相反,随着“占领期”的结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制度自产生起就深受这一体制的影响。由政府命令并引入法律手段保障实施的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其制度变迁显示出明显的强制性。尽管社会各界对实施第三者评价的意见不同,但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将所有评价机构置于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这既体现出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制度变迁的强制性特征,也说明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对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从大学自治方面看,在第三者评价中,大学作为评价客体被动参与体现了这一制度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一特点的形成,除有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方面的原因之外,缺乏自治精神也是日本大学在第三者评价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重要原因。在日本高等教育产生并发展的一百多年当中,大学虽然也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但它的这种“实用性”特征早在发展初期就已经植根于帝国大学,[10]所以,难以像西方大学那样追求真理、探索学问,反而始终承担着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实现自治理想缺乏相应的现实基础。第三次教育改革虽然鼓励大学张扬个性,但是面对国内经济的一路下滑和国际竞争的持续升温,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实施第三者评价将所有大学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振兴经济,重塑国家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政府监管范围的不仅是大学,还包括了大学自治团体。
第三,从经济发展这一外部因素看,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明治以来确立的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到80年代,日本政府又进一步确定了引领世界潮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发展方向。然而,20世纪末的经济大萧条,使日本在奔向政治、经济大国道路上遭遇重创,促使日本政府从僵化的行政体制入手,放宽对社会各个部门的种种限制,通过充分发挥出它们的活力,重振经济。但是,放宽限制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力,日本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依然保持着它牢固的地位,政府在放宽限制的同时,仍然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督。
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是适应性与多样性并存。[11]这一特性折射到教育领域,表现为日本教育在对他国教育兼收并蓄的同时依然保持本国固有的传统。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制度虽然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经验,但它如同衣、食、住乃至宗教信仰等文化一样,在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产生、运行,因此,日本教育的官方色彩也在第三者评价的主体、评价基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
摘要: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是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大学之外的认证评价机构实施的面向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的认证评价,接受第三者评价是日本大学必须履行的义务。本文透过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主体、目的、基准和运行过程,分析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模式与特点,认为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关键词:第三者评价,模式,特点
参考文献
[1]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平成11年3月.
[2]大学评価.学位授与機構[EB/OL].http://www.niad.ac.jp/n_hyouka.2008-11-03.
[3]大学基准协会[EB/OL].http://www.juaa.or.jp/outline/about/index.html.2008-11-07.
[4]天野郁夫.大学评価の新段階.IDE.2002(9).
[5]范文曜.马陆亭.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财政拨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6]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基本计画.平成13年3月.
[7]周永坤.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8]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基本计画.平成8年7月.
[9]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基本计画.平成13年3月.
[10]永井道雄.日本の大学.中央公论社刊.1994(6).
日本大学在世界大学500强排行 第2篇
根据世界三大大学排名机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发表的最新一期的“QS世界学校排名”。在全世界500强大学中,日本共有25所大学榜上有名。另有8所大学排名在500―600位之间。其中,东京大学排名24位,是仅次于香港大学(23位),在该榜单上亚洲排名第二高的大学。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是北京大学,排名47位。
名次院校英文名称院校中文名称24 University of TOKYO 东京大学 25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49 OSAKA University 大阪大学 60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东京工业大学 91 NAGOYA University 名古屋大学 102 TOHOKU University 东北大学 153 KYUSHU University 九州大学 172 University of TSUKUBA 筑波大学 175 HOKKAIDO University 北海道大学 182 WASEDA University 早稻田大学 206 KEIO University 庆应义塾大学 234 KOBE University 神户大学 254 HIROSHIMA University 广岛大学 300 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东京医科牙科大学 318 CHIBA University 千叶大学 401~450 YOKOHAMA CITY University 横滨市立大学 401~450 OKAYAMA University 冈山大学 401~450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东京都立大学 401~450 NAGASAKI University 长崎大学 401~450 KUMAMOTO University 熊本大学 451~500 GIFU University 岐阜大学 451~500 OSAKA CITY University 大阪市立大学 451~500 KANAZAWA University 金泽大学 451~500 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 (TUS) 东京理科大学 451~500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横滨国立大学 501~550 RITSUMEIKAN University 立命馆大学 501~550 TOKAI University 东海大学 501~550 NIIGATA University 新泻大学 550~600 DOSHISHA University 同志社大学 550~600 GUNMA University 群马大学 551~600 SAITAMA University 斡翊笱 551~600 KAGOSHIMA University 鹿儿岛大学 551~600 MIE University 三重大学 601+ OCHANOMIZU University 御茶水女子大学 601+ Aoyama Gakuin University 青山大学
风景绝佳的日本大学 第3篇
Gakushuin University
学习院大学是由学校法人“学习院”设置,位于日本东京丰岛区的一所著名私立大学,因大部分的皇室就读于此校,而被公认为是日本的“皇族大学”,知名度极高。该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名人,著名漫画家宫崎骏、行为艺术家小野洋子等人皆毕业于此。学习院大学与学习院女子大学、学习院中学(高等科与中等科)、学习院幼稚园等机构,同属学校法人学习院所有。
奈良女子大学
Nara Womens University
奈良女子大学是于1908年建立、1949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著名国立大学。与东边的御茶水女子大学被称作日本女子大学双壁,且日本国立女子大学只有这两所学校,即当地所谓的“关东御茶水女大,关西奈良女大”。奈良女大作为国立女子大学双壁之一多年以来一直人才辈出,不仅在日本国内排名靠前,在日本女子大学排名中更是位居第2。身处畿内中心地区的奈良女子大学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各类活动设施齐全。同志社和立命馆的文科实力很强,丝毫不逊于东京名校。
明治大学
Meiji University
明治大学简称明大,是本部设在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的著名私立大学。其前身是1881年由岸本辰雄、宫城浩蔵、矢代操三人创立的明治法律学校。1920年改称明治大学。1949年的学制改革,该校随之成为新制大学。是东京都内五大名门学府“MARCH”中的一员(M明治大学、A青山学院大学、R立教大学、C中央大学和H法政大学)。同时也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的13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日本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与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立教大学共同组成了“东京六大学棒球联盟”。明治大学以“权力自由”“独立自治”为基本理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顺应时代变化要求的人才,迄今为止已向社会输送了超过49万名的毕业生,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基督教大学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国际基督教大学是于1949年建立,1953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私立大学,简称“ICU”。开学以来,一直以培养能够以世界为舞台,对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实践性贡献的人材为目标。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贯彻少数人教育以及重视班级对话的教养教育,综合学习“学术基础能力”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成为能够灵活运用日英两语,达到世界标准的通用人材。校区面积为61万平方米。校区内部可以说是个天然森林,并有基督教风格的小型建筑分散于广大的校区。门口到校区中间的路长达600米,被称为滑走路,由于通路两侧种满了樱花树,春天时为东京地区赏樱的一个有名景点。2015年4月,日本皇族秋筱宫家的次女佳子公主从学习院大学退学后进入国际基督教大学学习。
数字好莱坞大学
(Digital Hollywood University
数字好莱坞大学是于1994年建立,2005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私立大学。该校是日本少数几所股份公司成立的大学。由CCC集团、日立制造所、内田洋行、TAITO、关西广播电视局、NAMCO等有名的大企业出资建成了日本第一所培养数字内容专业人才的学校。有4万多名毕业生,均活跃在业界的方方面面。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和比赛上受到了高度评价,也获得许多大奖。位于世界数码市场秋叶原的中心,把以秋叶原为首的电影、动漫、音乐等日本文化进行数字化,向世界发送。
立教大学
Rikkyo University/Saint Paul's University
立教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校属基督教,由1859年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威廉姆斯(Channing Moore Williams)主教一手创办,并于1922年正式成立。校区位于东京著名的繁华商业区池袋,是东京都内五大名门学府“MARCH”中的一员,日本私立top 10的顶尖名校,东京六大校之一。坐拥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与观光学八大院系,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而其中的观光学院最为出名,被公认为日本第一,其毕业生大多进入日本知名酒店或大型旅游公司担当要职,也是日本国内唯一设置观光学博士课程的学院。
我的造梦之路
这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这是一段能让有梦之人热血沸腾的旅程。今敏,动画界的造梦大师,他的作品影响过诸如沃卓斯基、诺兰等好莱坞大导演,甚至推动了整个电影界的革新。今敏一生仅导演四部动画电影,但均获奖无数,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今敏唯一的自传性随笔,在日本出版后盛况空前——英年早逝的他仍然活在大家心中。
本书是一部温暖而真挚的作品,讲述了两个个性与家庭背景迥然不同的好朋友,共同经历人生喜悦和悲伤的故事。细腻地描写了两个女孩从少女到中年几十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女性一生中的种种经历和选择:恋爱、结婚、生子、事业、家庭……篇幅庞大,内容丰富,让读者感受到一段相知相惜令人欣羡的友情,产生强烈共鸣。
这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的书。本书集合了所有最前沿的有关东京时装的事儿,无论是教科书级服装大师,荷包中坚力量的中流砥柱,还是街头潮流、审美定生死的买手店,一个不落,全网扫罗!在肖恩笔下,服装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商标,它们是独特生活观念、浓重个人风格的代言人。那些跟设计有关的故事被讲得生龙活虎、活色生香,足够好玩、意犹未尽。
本书讲述了一个“规矩”所引发的父子恩仇、新旧更替的故事,规矩尚在,江湖犹存!小说极大地扩充了电影内容,展示了江湖背后不为人知的血与泪!曾经风光四九城的老炮六爷为了解救儿子,并偿还当年对儿子的愧疚之情,重出江湖。六爷用自己的规矩,试图摆平事件,却无奈的发现,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自己的身体,早已今非昔比。于是乎一场父子恩仇、新旧势力的对决在所难免。
本书是《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之后,畅销全球39国、打动千万心灵的温暖治愈杰作。车祸毁容后的塞奇成了昼伏夜出的烘焙师傅。她在哀伤辅导小组的聚会中,结识了年迈孤独的约瑟夫,两人原本看似单纯的友谊,在约瑟夫吐露了埋藏大半辈子的秘密后开始变调。曾是纳粹军官的约瑟夫,希望能死在犹太裔的塞奇手上,借以得到宽恕……
新时期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 第4篇
近年来, 国内发表了不少介绍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的论文, 将其作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借鉴对象。不过, 他们大多着眼于学部, 即本科阶段, 对研究生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基本未做详述。在日本, 研究生阶段文化素质教育被称为“共通教育”, 与本科阶段的“教养教育”或“一般教育” (相当于我国高校一般以公共课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 有着一定的区别。进入新时期,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共通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有鉴于此, 本文将对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的现状进行论述, 并着重结合九州大学、筑波大学等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的实例, 归纳各校共通教育的特点, 探讨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1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重视共同教育的背景
1.1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面临的问题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开始全面改革, 成立于1984 年的日本大学审议会一直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列为教育重点:1991 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发布了《关于研究生院数量调整》的报告, 并于1997 年10 月在《21 世纪日本的大学———建议案》中提出:面向21 世纪, 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心应由大学上移到研究生院;1998 年10 月, 在《关于21 世纪的大学形象和今后的发展策略》中又提出“增加研究生院的人数”这一内容[1]。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急速扩招, 从1991年不足10 万人增长到2009 年的26 万余人, 至2014 年初, 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达到628 所, 占所有大学数的80.2%。1
尽管开设研究生院的大学不断增多, 硕士生、博士生的整体数量不断增加, 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博士生人数增长停滞。通过图1 可看出, 日本博士生入学者数量在2003 年达到顶峰后逐年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 随着博士生入学者的减少, 各学科定员率下降, 私立大学的理工科博士定员数甚至不足40%。与此同时, 博士生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根据2009 年的统计, 该年度除医学院外, 普通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80%, 硕士为84%, 而博士生的就业率仅为64%。近年来, 有人提出了“学历过剩论”、“博士高知低能”等负面观点, 日本教育界也开始反思, 是否是过度过速的扩招导致了博士生质量的下降, 为何博士学历者会出现就业难的困境[2]。
1.2 新时代日本大学院教育的方向
随着知识型社会的产生,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加剧, 日本业界和民众社会对大学的期待和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日本式研究生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 日本揭开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序幕:在200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答申《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构建富于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 2006 年、2011 年文部科学省陆续发布《研究生院教育振兴施策纲要》《第二次研究生院教育振兴施策纲要》, 以“研究生院教育的实质化”为中心,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质量化发展。答申《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中首先归纳了新时代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必须培养的4 种高级人才, 并对培养要求、所需课程都一一进行了阐述 (见表1) 。
对研究生的培养已不仅限于学术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科的继承, 更要通过共通教育等方式, 走出狭隘的研究领域, 适应更广阔的社会, 富于创造力, 在大学校园外也能找准定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对各大学研究生院而言, 不啻是一项新的挑战。以“研究生院教育的实质化”精神为指导, 部分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对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课程开始实施一些颇具特色的尝试。下面就以九州大学、筑波大学这两所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生院为例, 考察这两所大学研究生共通教育的现状, 归纳整理各自的特色。
注: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答申《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构建富于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 (2005 年9 月5 日) 翻译整理。
2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
2.1九州大学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
九州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起步较早, 2007 年初步制定了《九州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实施规程》, 而早在2006 年秋学期就以文部省特别教育研究经费开设“应对社会课题的研究生院共通科目教育项目”, 导入了专门面向研究生院的共通科目, 组织管理则由校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统筹。共通科目开设以来, 从2006年的10 门课程, 发展到2013 年的58 门课程 (见表2) 。2011 年, 九州大学并以校庆百年为契机, 解散了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 重新整编为基干教育院, 对本科的通识教育和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实行更为有效、系统化的统一管理。
注:根据九州大学大学院共通科目网址主页翻译整理http://rche.kyushu-u.ac.jp/~in-kyotsu/index.html。
九州大学的研究生共通教育是“广域专门职教育”, 即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认清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中的定位, 学习不同领域的共通基础知识, 以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培养对未来职业的独立思考、决定能力, 其特征为:一是专门教育和共通教育的高度结合, 完美诠释了学校教育宪章中的“人间性”“社会性”“国际性”“专门性”4 大原则, 强调以共通教育辅助、补充专门教育, 培养面向社会、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人才;二是分属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有效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跨学科发展。此外, 校外人士、留学生也可以自由参加;三是与国外合作学校及分属不同学区 (九州大学拥有4 座校区) 的研究室之间采取远程教育授课方式;四是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校友资源,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研究资源, 多采取实践式教育方法;五是选取了课外和周末集中授课的形式, 避免与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冲突。
2.2 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
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的共通科目试行于2007 年, 2008 年正式导入教学计划, “通过选修多种科目, 感受深奥的哲学思想, 在提高专业性的同时, 富于修养, 具备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平衡知识结构, ”以“培养研究生丰富的‘人间力’”[3]。学校设置了研究生院共通教育委员会进行运营管理。2008 年共有37 门课程, 外加推荐的11 门科目共计48 门, 至2013 年, 增加至86门, 分为7 大类 (见表3) 。
与九州大学相似的是, 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课程设置都选用了课外及周末, 教师资源不拘泥于本校, 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校外人员、留学生也都可以参加。此外, 该校还具有其他一些特色:一是不设选修限制, 不以取得学分为前提, 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强;二是有效发挥了筑波大学体育、艺术、图书馆情报学等独特领域的优势,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依托筑波研究学园都市, 以与当地及东京都的各种科研机关、单位加强合作, 共享资源。四是未依托外部资金发展, 原本由各学院、学科及教师自发提供课程, 自下而上推行。
3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3.1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实施共通教育的意义
通过前文可以了解到,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受到了新时代研究生院改革及社会舆论、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影响, 在“研究生院教育实质化”呼声下应运而生。但实施这项教育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外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知识型社会的产生,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加剧, “跨学科、国际化、社会化”式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学校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次, 日本大学的本科阶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极端分离, 并不能对学生的跨学科研究发展有所帮助;另一方面, 由于日本大学“宽进严出”存在新生学力不足的现象, 研究生新生也不能避免, 需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共通教育巩固基础知识, 学会活用专业知识。
此外, 日本研究生院生源呈现多样化发展。根据文部省基本调查显示, 2008 年硕士新生30%以上非本校毕业生, 国立大学社科类研究生院本校生仅占1/4。博士生生源更为多样化, 2008 年非应届的社会人博士新生已达到34.1%, 30 岁以上的博士生更是超过了40%。他们在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学习方法等方面与普通学生大不相同, 因此只有实施共通教育, 才能应对多样化的生源[4]。
3.2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面临的问题
2008 年, 九州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大学等联合举办了以“研究生院是否需要教养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座谈会, 初步总结、整理了新时代研究生院共通教育的发展情况;2009 年大阪大学教育·情报室发布《高度教养教育推进工作报告书》, 报告书中在对大阪大学、早稲田大学、東京大学、筑波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和歌山大学、愛媛大学、国際基督教大学、東京工業大学、北海道大学、埼玉大学等12 所通识教育走在前列的代表性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梳理了现有的研究生院通识教育报告;2011 年12 月, 筑波大学大学研究中心、筑波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了“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过去和今后”座谈会, 该校共通教育委员会副委员长小林信一对本校研究生院共通科目发展5 年来的各项政策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5], 曾在九州大学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任职的冈本秀穗也针对九州大学的共通科目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6]。在这2 篇报告里, 通过对2 所学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整理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针对文理基础不同学生, 共通课程如何把握深度和广度;二是适应社会需求开设的共通课程如何避免功利化和商业文化渗透化;三是如何解决学院自治和个人学问的自由的矛盾;四是因为专业研究时间、交通问题、导师的支持与否等因素与共通课程产生矛盾;五是学生对本校共通教育科目的情报、了解程度不足, 课程未能普及;六是共通教育的运营体制不够完善;七是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共通教育如何区别。
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亟需更多的时间和实践, 另一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日本式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的短板和目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日本研究生院的共通教育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素质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也是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根据筑波大学共通科目网址主页翻译整理http://www.tsukuba.ac.jp/education/g-courses/kyoutsuukamoku.php。
摘要:文章对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的现状进行论述, 并结合九州大学、筑波大学等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的实例, 归纳其教育特点, 探讨日本大学研究生院共通教育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共通教育,教育改革,研究生,日本
参考文献
[1]王建平, 石长地.发达国家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向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119-124.
[2]小林信一.大学院の共通教育序論[J].名古屋高等教育研究.2010 (10) :219.
[3]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意见书[EB/OL].http://www.keidanren.or.jp/japanese/policy/2007/020.html.
[4]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共通科目解说[EB/OL].http://www.tsukuba.ac.jp/education/g-courses/kyoutsuukamoku_about.html.
[5]小林信一.筑波大学大学院共通科目の取り組みー検討開始からの5年間[R].筑波大学大学研究中心, 第53次公开研讨会:47-52.
日本好大学:佐贺大学 第5篇
佐贺大学
建校时间:1920
学校性质:国立
所属省州:佐贺县
所在城市:佐贺市
学校简介
佐贺大学,英文名称:SagaUniversity。是于19建立,1949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国立大学。大学的简称为佐贺大。佐贺大学设有文化教育学部(学校教育课程、国际文化课程、人类环境课程、美术工艺课程)、经济学部(经济系统课程、经营法律课程)、理工学部(数理科学科、物理科学科、智能情报系统学科、机能物质化学科、机械系统工学科、都市工学科)、农学部(应用生物科学科、生命机能科学科)、医学部(医学科、看护学科)。
大学院设有教育学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工学系研究科(机能物质化学专攻、物理科学专攻、机械系统工学专攻、电气电子工学专攻、能量物质科学专攻、智能情报系统学专攻、数理科学专攻、都市工学专攻、循环物质工学专攻、系统生产科学专攻、生体机能系统制御工学专攻)、农学研究科、医学系研究科。
学校沿革
1949年-新制佐贺大学成立。设立文理学部、教育学部。
1955年-改组文理学部,农学部独立。
1966年-改组文理学部,设立经济学部、理工学部、教养部(文理学部在1972年废止)。
1976年-佐贺医科大学设立。
1988年-参加鹿儿岛大学大学院联合农学研究科。
19-教养部废止。
19-教育学部改为文化教育学部。
20-与佐贺医科大学合并。设立医学部。
-根据国立大学法人法,改为国立大学法人。
学科设置
学部
文化教育学部经济学部理工学部农学部医学部
大学院
教育学研究科(只有硕士课程)经济学研究科(只有硕士课程)医学系研究科(修士课程??博士课程)
日本大学 第6篇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日本大学 第7篇
一、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政策
2002年, 日本政府在《知识经济战略大纲》 (「知的財産戦略大綱」) 中指出了大学的研究成果与社会脱节的现实问题, [2]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政府协同合作系统;同年, 《知识经济工作报告》 (「知的財産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報告書」) 中指出:“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 与所处的时代共生。因此, 大学除教学与科研两项职能外, 还应将社会服务作为第三项职能。”[3]
2005年,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我が国の高等教育の将来像」) , 明确提出了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使命, 同时大学职能需要不断扩展。2006年12月修正的《日本教育基本法》 (「日本国教育基本法」) 指出了“大学应以学术研究为核心, 培养学生养成高水准的素养与专业能力, 探求真理, 创造新知识, 并将研究成果惠及社会”。
2003年到2007年间, 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推动大学社会服务的政策, 进行大学体制变革, 以利于大学实现社会服务。[4]与之相应, 各大学内设立了诸如官产学协同、地域协同、社会协同等组织, 改革校内体制, 开展产学合作研究, 实施区域合作项目, 完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从政策的发展来看, 日本政府对大学社会服务的强调始于2002年的知识经济战略大纲, 但成效并不乐观。2012年6月, 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了题为《大学改革实施计划———旨在将大学建成社会变革之引擎》 (「大学改革実行プラン~社会の変革のエンジンとなる大学づくり~」) 的报告, 指出了日本大学的种种弊端, 特别是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缺陷。
“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 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社会工作;在人员方面大学与区域间存在密切联系, 但在组织层面大学与区域间缺乏合作;大学的社会服务成果难以评估, 导致了众多大学的社会服务流于形式, 收效有限”。[5]报告明确指出了“关注对大学社会服务效果的评估, 拓宽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 加强大学与区域之间的联系”。[6]
二、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
总体而言, 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包括产学合作研究、以社会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的实习活动等。本研究从大学社会服务的性质与影响两个维度入手, 厘清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
以大学社会服务的性质 (教育活动与研究活动) 为横轴, 以大学社会服务的影响 (对校内与校外的影响) 为纵轴, 可将大学社会服务的全貌以坐标系的形式呈现出来 (详见下图所示) 。
1.委托研究与合作研究
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第二象限, 其主要目标是将大学的研究成果回馈社会、服务区域发展。对大学而言, 该类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获得研究经费与资源, 对大学内部产生影响, 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科研的机会, 变革大学的教学过程。
2.问题解决型的实践教学
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第一与第四象限, 其本质是教学实践。作为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之一, 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 同时也可以解决社会问题, 该类活动通常属于教学活动, 较少涉及研究活动, 其对校内与校外的影响相当。
3.有组织的校外实习
这一类型均分布在第四象限中, 其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类型的实习活动中, 有组织的校外实习是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之一, 不仅使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同时可以促进区域发展, 被视为教育活动, 影响力主要集中于校外。
4.社会师资教学
这一类型均分布于第一象限, 旨在促进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区域发展, 发掘自身潜能。社会师资的引入可以为课堂带来变化, 将全新的视角引入到校内, 对学生而言是独特的学习体验。
5.研究成果转化
这一类型分布在第二、第三象限, 旨在促进校内研究的深入, 实现校内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密切大学与社会间的联系。研究成果转化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社会服务的整体效果。
在大学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不同的实现途径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大学面对越来越多的诉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社会服务是日本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后, 日本政府更加关注大学社会服务的效果, 着眼日本大学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 将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区域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在这种全新语境下, 将社会创业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社会服务领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三、社会创业理念下的日本大学社会服务
(一) 社会创业与大学社会服务的契合
社会创业是与商业创业相对的概念, 商业创业致力创造经济价值, 社会创业则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已经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 并且极具发展的空间。
2004年, 伯恩斯坦 (David Bornstein) 的《如何改变世界》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一书, 激励无数普通公众成为改变世界的社会创业者;2006年, “小额贷款”模式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鼓舞着更多的人投身社会创业;2009年, 美国奥巴马政府成立了社会创新办公室,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促进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2012年, 英国的“大社会资本” (Big Society Capital) 正式运作, 大量社会投资开始进入社会创新创业领域;2014年, 欧盟全面启动“社会企业支持计划” (Social Enterprise Support Project) , 推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在日本, 强调社会贡献, 不以盈利为目的, 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业活动同样蓬勃发展。[7]2000年, 日本修改了社会福利法, 明确提出了推进地区的社会福利事业, 各都道府县纷纷制定了福利推进计划;同时日本民间社会团体、民间慈善组织等为地区的福利发展、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贡献了力量。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新成长战略》 (「新成長戦略」) 、《产业构造变革2010》 (「産業構造ビジョン2010」) 、《新公共时代》 (「新しい公共」) 等政策, 将社会创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推动。可以说, 日本的社会创业实践与研究是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驱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日本学界关注到大学社会服务同社会创业在某些方面存在契合 (详见表1所示) 。[8]基于目标、类型、主体、主题、收益等维度, 对大学社会服务与社会创业进行比较, 大学社会服务同社会创业在目标、主体、收益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种契合促使日本大学转换思路, 以社会创业的视角审视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 这有利于日本大学开展创造性反思, 有利于明确大学社会服务的问题, 有利于提升大学社会服务的效果。
(二) 基于社会创业的大学社会服务再审视
日本学术界在分析社会创业活动的过程中, 采用了四维度分析, [9]从目的、中介、时间、立场四个维度入手, 厘清了社会创业的性质, 为社会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详见表2所示) 。
日本教育界创造性地将社会创业理论引入到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中, [10]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
1. 大学社会服务的目的维度
大学社会服务不仅要关注大学的利益相关者, 也需着眼社会整体福祉。对日本而言, 国立大学、公立大学以及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有所不同, 不同类型大学进行社会服务的目的应有所侧重。
日本国立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等方面得到的资助明显多于地方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以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于2002年的日本大学卓越研究中心 (Center of Excellence, COE) 为例, 从2002年到2004年立项的274个COE在4年间共获得政府投资1, 155.01亿日元, 其中国立大学的COE经费为903.52亿日元;公立大学的COE经费为31.47亿日元;私立大学的COE经费为220.02亿日元。[11]
由此可见, 日本不同类型大学的资金来源存在着差异。因此, 日本不同类型大学的社会服务目的势必存在差异, 不同类型的大学需要认真思考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 通过充实教学活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找到公共利益的契合点, 依据社会服务的具体目标, 制定评估标准, 以利于大学自身进行自我评价。
2. 大学社会服务的中介维度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为实现社会服务需要将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需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 构建社会网络并逐步拓展社会网络。大学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众多中介资源, 如地方政府、区域产业、校友资源等,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社会服务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
日本大学在调动社会资本, 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网络方面有着久远的历史与独到的经验。自明治维新以来, 大学教育即被视为国家近代化的重要助推力。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发表政策咨询报告, 不断强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突出大学在服务社会、引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职能。如日本大学的工科教育, 重点鼓励校企合作, 实施工程实践诊断课程 (Engineering Clinic Program, ECP) , 走市场导向之路, 为日本的工业发展与技术提升提供了持续支持。[12]
特别是日本大学法人化后, 大学与社会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大学逐渐走入社会网络并在该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2010年, 日本颁布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充实, 推动大学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刺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13]大学在与中介力量的博弈中急速发展, 大学在社会服务的同时, 更可以实现自身的提升。
3. 大学社会服务的时间维度
不可否认, 大学社会服务是历史性概念, 其由产生到发展历经了时代变迁的洗礼。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 作为大学社会服务思想的起源之地, 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并在美国进步主义思想的推动下, 逐渐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产生影响。
在日本, 大学自产生以来便与政府存在联系, 这种联系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日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服务社会的呼声, 以强大的经济界舆论为背景, 以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为导向, 大学社会服务的实现途径不断走向多样化, 随之日渐暴露出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与大学公共属性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大学, 作为地区乃至国家的中心, 肩负着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 如何回应社会诉求, 如何应对外部环境, 都要求大学具备长远眼光。
大学持续性的社会服务一方面使社会服务系统化、常态化, 另一方面也为大学提供了不断反思的时间以及不断提升的空间。大学在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实践途径中, 寻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途径, 调整自身定位, 为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服务不断探索与尝试。
4. 大学社会服务的立场维度
大学社会服务的立场决定了大学采取何种途径, 利用哪些资源等诸多关键性问题。在日本,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立场与定位, 因此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社会服务。
例如, 作为日本第一高等学府, 东京大学定位于学术自由、探究真理、创造知识, 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引领作用。在2003年3月制定的《东京大学宪章》中明确规定了学术成果要通过多种手段回馈社会。东京大学的社会服务以科学研究为据点, 立足大学自身的发展, 更凸显其作为科技资源网络核心的主体地位。
而同样地处东京, 设立于2005年4月的首都大学, 其成立得益于东京都于2003年发表的建立新大学的构想。在构想中将新大学的使命定位于贡献东京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解决城市问题。在这种语境下, 首都大学为东京都的经济产业、社会事业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如首都大学这类大学更多以社会为导向, 依托社会来发展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内的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等作为一个共同体, 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大学自身的立场定位要充分考虑到共同体的利益, 也要适当考虑到大学外环境的影响, 以利大学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
四、完善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启示
中国大学面对社会的激变, 必须在传统知识观与现代市场经济间寻求平衡, 如何正确处理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间的关系, 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共同体等诸多问题都尚在探索阶段。
日本大学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引入社会创业的分析视角, 将大学社会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创业活动, 从社会创业领域中汲取经验, 转换固有分析模式, 以提高大学社会服务的效率, 这种尝试可以为我国大学完善社会服务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 大学应切实明确社会服务的目的, 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求同存异。“求同”主要体现为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 其基本教育理念、基本职能应相同, 这种“同”是把握大学发展的关键, 更是大学明确社会服务目的的前提与基础。
“存异”主要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彼此间的差异, 对差异性的重视是大学明确社会服务目的的核心与保证。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 社会服务的重点应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研究与服务,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大部分的地方院校而言, 社会服务的重点应关注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 以服务寻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与科技支撑。
第二, 大学应准确把握社会服务的中介资源, 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大学的主体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大学社会服务依靠人———教师、研究者、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 大学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人的诉求。只有从人的诉求出发, 才能更好地整合中介资源, 明确中介资源的作用, 构建合理的社会资源网络。
从社会创业的视角而言, 人力资源是可塑性最强的资源, 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打破现有资源的限制。与社会创业者相似, 大学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很多资源限制, 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 努力打造区域的社会资源网络, 依托于政府的支持政策, 努力整合产业和社区资源,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社会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第三, 大学应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的持续发展, 在时间维度上提升大学社会服务的质量。但大学社会服务并非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而是持续性活动。从社会创业的视角而言, 大学社会服务要从长远着眼, 重视服务活动对社会的持续作用与影响。可持续的大学社会服务将产生长远的社会影响, 并可以促进大学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违反大学发展规律的社会服务, 有悖于大学发展逻辑的社会服务, 均不利于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大学社会服务的持续性发展, 其层次才能不断深化, 影响才能不断增强, 质量才能不断提升。
第四, 大学应认真思考社会服务的立场问题, 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的主体地位。虽然不同类型大学的社会服务目的存在差异, 但在立场方面应具备基本共识。大学不仅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更是社会服务的受益者, 大学社会服务的过程不仅是大学对社会问题的回应, 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从走出象牙塔到发展为知识经济网络核心的过程中, 社会服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不断审视自身的地位, 社会服务的宝贵之处在于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平衡, 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社会创业活动, 有利于拓展大学社会服务的新思路, 推动大学的进步与繁荣。
摘要:大学社会服务越来越受重视, 同时社会创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大学社会服务与社会创业在目标、主体、收益等维度上存在一定契合。本文探讨了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政策与实现途径, 指出日本教育界借鉴社会创业理论, 引入目的、中介、时间、立场四个维度, 反思了日本大学社会服务的现实问题, 以及对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社会创业,日本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審議会.我が国の高等教育の将来像 (答申) [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5013101.htm.2014-06-26.
[2]知的財産戦略会議.知的財産戦略大綱[EB/OL].http://www.kantei.go.jp/jp/singi/titeki/kettei/020703taikou.html.2014-06-27.
[3]科学技術·学術審議会技術·研究基盤部会産学官連携推進委員会.知的財産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知的財産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報告書[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gijyutu/gijyutu8/toushin/021101.htm.2014-06-27.
[4]文部科学省.総合評価書「大学等の研究成果を社会還元するための知的財産戦略·産学官連携システム」評価結果[R].文部科学省, 2007.24.
[5][6]文部科学省.大学改革実行プラン—社会の変革のエンジンとなる大学づくり[R].文部科学省, 2012.12, 17, 37.
[7]斎藤槙.社会起業家-社会責任ビジネスの新しい潮流[M].东京:岩波书店, 2004.46.
[8]大室悦賀.ソーシャル·イノベーション-機能·構造·マネジメント (特集ソーシャル·イノベーション-社会課題実現にむけたアプローチ) [J].21世紀フォーラム, 2011.105:20~27.
[9][10]グリーンズ.ソーシャルデザイル—社会をつくるグッドアイデア集[M].東京:朝日出版社, 2012.10~88.
[11]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委員会「.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中間評価要項[EB/OL].http://www.jsps.go.jp/j-21coe/05_chukan/index.html.2014-08-10.
[12]工学院大学.工学院大学産学連携ECPセンター[EB/OL].http://www.kogakuin.ac.jp/another/ecpc/index.html.2014-08-14.
构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 第8篇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 即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 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制度体系、信仰追求、风尚习俗、理念创新和价值判断。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 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想与观念。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 走向未来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心、使命感。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才会精神抖擞、奋发有为, 一个团体才会和谐有序、团结向上, 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因此,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所大学精神内化升华的过程史, 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力量的传承史。
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指出大学精神的精髓, 即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 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 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 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 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文化和氛围。在大学校园里, 无论级别职位高低、无论老师学生身份差异, 都是平等的, 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共享各种资源, 这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在工作中构建大学文化, 重塑大学精神, 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有这样一段论述,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实际上就说明了诚意、正心和修身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三者是需要循序渐进依次施行的, 讲求立人诚信所有意念均出自精诚方为“诚意”, 自己的品德心思端正严明是谓“正心”, 而后能修身养性、陶冶身心、涵养德行, “修身”方成。在此三者基础上才能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可见, 教育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和阶段性。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修身为根本, 以立德为诚意, 正心为最终归宿。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治国、平天下。然后, 在大学阶段再反过来讲诚信责任、讲做事做人, 也就是《大学》中论述的“诚、正、修”, 显然有些次序颠倒, 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 我们在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确立起道德的自我坐标, 既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勉, 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激昂, 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洁, 还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和“我心安处是故乡”的洒脱。教育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应不为名利所动, 应不心浮气躁, 应坚定信念, 恪守节操, 成就一番事业。
摘要: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是教育的文化属性和功能体现得最为集中的地方, 其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传承、创新和示范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学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大学精神失落等文化衰微的表征。因此, 需要通过构建大学文化, 重塑大学精神, 传承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大学,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彭斌.论大学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07) .
[2]陈瑜.思想教育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
[3]储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01) :101-105.
[4]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7) :11-26.
[5]程祥国, 詹世友, 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2) :223-228.
日本大学 第9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根据中央指示, 教育部也提出了具体的大学体育目标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和大学体育教学的三个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学习项目, 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体育系, 积极贯彻和实践这一指导思想, 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果。回顾实践过程, 总结实践经验, 对于其他高校的大学体育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2.1 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选项课过度阶段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为两年, 共四个学期。在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涵盖田径、武术、体操等, 主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1992年, 中北大学 (时为太原机械学院) 在山西省率先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即一年级保持原有的教学模式, 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当时开设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 共6个项目供学生依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种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与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 全面推行选项课阶段
2003年, 中北大学对《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即在两年的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选项课的模式。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在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的, 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高校大学体育教育, 中北大学开设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交谊舞、形体、跆拳道、健美等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这次改革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三自主”原则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阶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正式以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原有10个项目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网球、国标、散打、拳击4个项目, 成立了15个教学俱乐部。并自主开发中北大学公共体育选课系统, 真正实现了大学体育教学“三自主”原则。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2.4 取得的成果
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省级教学名师1人, 校级教学名师2人;2000年, 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授予“校长杯”, 2004年, 作为山西省教学改革的代表, 出席“上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论坛。
3.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使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我校的大学体育改革正是从思想观念入手, 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新形势下大学体育的功能、目标和运作模式, 经过积极探索我们确立了我校大学体育改革的理念, 即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
3.2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经过广泛的调研, 并结合我校实际, 拟定了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2) 形成新的群体工作的运作机制; (3) 体质研究要能够满足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和监控要求; (4) 在大学体育教学领域要不断推出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
3.3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实践
3.3.1 积极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打破了原有系别与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 根据教学单元及我校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15个教学俱乐部, 并成立相应的单项协会。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的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的教学思想,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3.2 修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优化
3.3.3 实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
各教学俱乐部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身体条件、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体育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及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的不同, 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组, 再将教学内容、目标划分为几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都能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下,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 并使其尽可能地升到高的层次。即学生达到所在层次的教学目标后, 可调整到高一层次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这样, 即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 又在学习中体现了自我。
3.3.4 成功研制开发《高校体育教学选课系统》软件
为了规范体育教学管理, 我们自主研制开发了《高效体育教学选课系统》。通过该软件, 试行教师挂牌教学、学生网上选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基本上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三自主”原则。经过两年的试用, 师生反应是比较满意的, 目前在我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3.5 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现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们针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积极进行教材改革, 出版《现代大学体育》系列教材。该教材根据相近项目进行编排, 共5册。学生选什么项目就买有该项目的的那一册, 即经济又实惠, 避免了过度浪费, 从分体现了人性化。
4.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4.1 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地坚持大学体育教学及其改革
从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来看,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就没有间断过, 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始终坚持按照教学管理文件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探究
周中玉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异化脱离实际;网络色情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相当于电子海洛因垃圾信息毒害大学生的思想;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学术领域抄袭成风;学校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管及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络信息
Abstract:Cyber-culture keeps college students in virtual space and far away from reality.Cyber porn does great harm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Online games is as harmful as electronic heroin for colleges’thoughts.Cyber-culture makes plagiarism a trend in academic circle.Thus, the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behaviors.Key Words:Cyber-culture;Cyber Porn;Online Games;Internet Information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结合的文化, 它的产生是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相伴而生的, 它一经产生, 就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并且对社会的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一、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 (Cyberculture) , 又称赛博文化, 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型文化, 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依赖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结构上包括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 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 这也是网络文化得以迅速形成、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效果探究
网络文化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就在于它的海量的信息流通与简易的交往形式。但是网络文化内容的泛滥又导致了各类有害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大肆传播。这些有害信息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反社会信息、网络攻击信息等。于网络空间超越传统物理空间的时空的限制, 呈时空压缩化趋势, 实现点对面式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直接产生了异质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的交互影响和碰撞, 也为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的猖撅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由于校园网宽带上网, 一般不受拨号上网的高峰时间网速慢的限制, 学校上网时间可自由选择,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固定的上网时间。据调查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资料搜集、电子邮件、与熟人联络、娱乐休闲、下载、消磨时间、发表个人意见、结交新朋友、网上教育、网上购物;按学生们使用的主要网络功能排序是:电子邮箱、信息搜索、新闻浏览、网上聊天、上传下载、网络游戏、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浏览色情网站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 当然浏览这些网站的学生多为男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有必要的。
1、缺乏有效规范的网络为人恶的潜质的爆发提供了途径, 的要求和标准去执行。在历年的山西省公共体育教学大检查中, 始终名列前茅。俗话说“十年磨一剑”, 正是有了多年的积累, 才有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4.2 紧跟时代步伐, 勇于实践创新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的教学之所以处于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位置, 是跟不断的实践、创新分不开的。纵观其教学改革的历程, 不难发现, 我校在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在专项课的设置到“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再到“三自主”的实现, 无不体现了勇于实践, 不断创新的思想。在现有基础上, 我们又提出了“四自主”, “一干预”的思想, 并已进行立项研究。
此外还应加强对外交流和教学研究团队培养的, 才能更好的促进了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人性的恶企图到网上恣意妄为, 技术的无止境前进为欲望的膨胀建立了通道, 制度的滞后则使得很多网络行为无拘无束, 从而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以计算网络为侵害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从犯罪主体的身份来界定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 使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线间侵入、背后侵入、暗门侵入以及制造逻辑炸弹、定时炸弹等破坏性程序, 使网络失灵、数据遭受破坏, 甚至造成网络崩溃瘫痪, 这些是实施网络攻击、网络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 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弱点, 为大学生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违法犯罪目标。第二, 在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践中, 相对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 网络立法较为滞后, 存在网络监管不严, 对网络违法犯罪打击缺乏力度的现象。第三, 网络信息庞杂,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错误、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的信息。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难免不受到各种消极信息的腐蚀和毒害。
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相当于电子海洛因
在校的大学生是游戏冲动最强烈的一个群体, 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取心的群体。他们想象力最为丰富, 精力最旺盛, 却被深深地被束缚与枯燥机械没有趣味的学校学习生活中, 其游戏冲动在现实社会中却又得不到发挥.正是网络使他们获得了满足游戏冲动的最好的机会。耳闻目睹众多“网络精英”的成功事迹, 不少的学生也憧憬着自己未来能够增写“网络神话”。因此, 有众多的学生们沉浸在对网络技术的追逐中。这其中也会有少数人通过一些破坏性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满足一种畸形的成就感。但或许更多的大学生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 或受到挫折, 转而到网络游戏中放松一下, 或追求一种虚拟的成就感, 以体现自身的价值。网络游戏可以把他们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一精彩的游戏内容, 绚丽的游戏画面, 生动的游戏音响, 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一每一款游戏都会为他们带来不同的享受。同时, 网络游戏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智力性, 容易使“玩
参考文献
[1]刘定一.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台阶试验的研究与建议[J].体育科学, 2004, 24 (10) :54-55
[2]曹电康.华北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时间研究[J].学校体育研究, 2003, 2:6-8
[3]于芳.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化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4:87-89
[4]曹电康.从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2:99-101
大学校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第10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学兴起了一股校门改建扩建的热潮, 大学校门越来越奢华, 越来越高大, 越来越怪异。大学校门建设问题, 不仅引起了学校师生的争论, 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人们不禁要问, 大学这是怎么了?
校门本是大学连结内外的一个交汇点, 供人便利进出的通道而已。纵观中外的大学校门, 或大或小, 或简约或繁复, 或奢侈豪华或质朴素净, 或古典庄重, 或现代乖张。无论校门形态如何别致奇巧, 创意如何陆离夸张, 就大学的本质而言, 大学之门都应该成为究微探新的智慧之门、明心见性的心灵之门、弘德扬善的道德之门。
在中国高校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今天, 比起盲目讲究校门建设的“面子”工程, 高校的管理者更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上、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教师工作条件改善上、学生学习环境营造上、图书知识含量增加上, 这些要素才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不二法门。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第11篇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大学如何应对大学排行榜 第12篇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排行榜提出的挑战
知识的生产及传递被视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其成果不仅是无形的,而且也是多元化的,因此,要客观评价这些工作的价值是非常困难的。严格地说,只有亲自从事知识的生产及传播的人,或者是专业非常相近的人,才真正懂得知识的价值。而大学正是支撑大学重要使命知识生产及传播的组织形态。
如果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很难客观评价的、极具多样性的活动构成的集合体的话,那么在大学之间排列名次,从逻辑上讲就是不可能的。的确,中世纪以来的各个大学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著名的大学与不太知名的大学之分,这充其量是一种反映大学历史时期的远近或是支撑大学各项活动的财政基础的标识。这种形态一直延续至今,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大学的办学原则及结构等方面受到了重大的挑战。
第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扩大社会机会这一福利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扩张。这就是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也出现了飞速增长。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学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曾经都处于顶点的大学在经过排行之后也区分出层次与级别。在大学升学需求迅速扩大的日本,由于严格执行了依据实力选拔学生的制度,通过选拔难度的高低而形成的大学间的排列顺序是非常清晰的。
这种机会扩大政策很快就导致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也就是说只要有升学的愿望,升入高等学府的梦想都可以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去实现。这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同时也是将那些原本对成人实施的多种多样的职业知识纳入到大学中来的时代。学位制度曾经被当作显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后所具备价值的“通货”,但在此时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再具有绝对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具有升学意愿或者是具有潜在升学意愿的人及其亲属而言,作为消费者,他们理所当然希望得到有关大学更为详细的信息。
第二,知识的社会化与社会经济的全球化问题。由于学术知识与生产技术直接挂钩、高科技的服务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的知识生产及传播对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及产业、技术革新所产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生产性及技术革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中,社会就必定会关注国内大学的知识生产及传播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于是,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大学的地位,就具有了非常强的吸引力。
第三,市场化问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以及成年人的参与使接受高等教育活动的人数急剧上升。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加大,还意味着学习所需的时间也成为重要成本,快速发展的学术研究在不断扩大其研究对象,深化细分其研究内容。因此,超过以往水平的高额成本付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加重了社会福利方面的负担,政府不得不大量压缩财政开支,并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费用对个人的依赖程度就会增大,人们会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问题,总是会将高等教育的投资与它带来的效益作比较。也就是说,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提供知识生产和传播服务与支付相应的报酬这样一种市场交易的色彩进一步加重了。这样,人们就要求大学提供相关服务价值的信息。
二、大学排行榜产生的效应:信息、疑似信息、虚假信息
这样看来,社会要求了解有关大学的各种信息是理所当然的。消除社会对有关大学信息的需求与大学多样化的实际状况之间的隔阂,就是大学排行榜所起到的中介功能。
但是,对大学信息的需求实际上是极具多样性的,有些人希望获取有利于升学选择的信息,也有很多人只是希望用一个尺度简洁明了地把握大学的质量。事实上,后者在数量上是大于前者的。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产生出来的商品,就是美国的《新闻周刊》、英国的《泰晤士报》等大学排行榜,或者是与此相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然而,这些需求本身其实是缺乏逻辑性的,就如同要求给那些内容丰富的事物贴上简洁易懂的价格标签一样。这样一来,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中就混杂了许多欺诈、虚假的内容。
从逻辑上讲,对大学进行正确的比较是相当困难的。论文发表的数量往往被当作衡量大学研究能力的客观标准,我们以此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以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刊登的论文数量及引用次数为基础建立数据库,通过比较数据判断大学的研究能力,这是大家通常使用的方法。此类数据确实可将大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次数的总和清楚地显示出来,但由于大学的规模、专业结构各不相同,从评价大学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所大学的论文发表总量是说明不了问题的。由于大学之间的组织状况存在很大的不同,试图在考虑大学的规模、质量、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将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哈佛大学的论文生产数的计算中包括了任职于其协作医院的大约2000名研究者的论文,因此把这个结果直接与具有其他组织形态的大学相比较就没有意义。
排行榜的发行者其实也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因此,他们不仅使用硬指标,还引用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评价,或者是来自于录用毕业生的企业的评价等,也就是说他们同时也在使用“口碑”这样的软指标。实际上,在大部分的评价工作中,这类软指标所占的比重更大。这些指标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便是在自己本专业领域,研究者们所掌握的准确信息也不会超过数所大学。企业对大学做出的评价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而且由于进入评价人员视野的首先是那些长期以来受到好评的大学,因此,从结果来看,评价工作很难摆脱对传统名校所给予的过高评价。这一点在英国《泰晤士报》等国际排行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排行榜旨在对原有秩序提出挑战、对大学做出客观评价,但实际上却起到了强化原有秩序的功效,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
不仅如此,根本问题在于,排行榜本应针对大学对社会所做贡献的核心部分大学的教育及研究活力进行评估,但事实上它却未能达到这一目的。尤其是针对教育的具体状况,主要的排行榜基本上都没有设定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其中当然也参考了专家评议的排行榜,但是由于专家评议存在前面所谈及的问题,其可信度也同样大打折扣。至于对研究方面的评价,则存在着没有将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与所获得的资源相比较而言的效率性等要素列入评价范围等问题。
实际上,对于上述问题,许多排行榜自己也在所作的条件注解中予以承认。即便如此,排行榜非常清楚它们作为商品依旧会十分畅销,尽管其中存在着不合理性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
三、大学应对大学排行榜的对策
那么大学该如何面对排行榜呢?
首先,大学要对大学排行榜以及社会上公布的有关各大学的信息进行经常性的监测,并对这些信息的特点加以分析。如前所述,无论是否存在有意操作的行为,大学排行榜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这些情况,必要时予以指出。在市场化的社会中,这已成为大学必须支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
除此之外,大学有时也须对信息产业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果是由于大学提供的信息不足而导致了误会的产生,那么大学有必要采取措施予以澄清。尤其对那些国际性排行榜的发行者来说,他们总是对日本的大学缺乏了解,因此,大学提供的信息常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大学发现排行榜制作的方法中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时,拒绝合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数年前,以香港为活动据点的《远东经济评论》一直举办着亚洲地区大学排行榜,但东京大学就曾拒绝与其合作。美国的大学也开始出现了拒绝大学排行榜的倾向,做出上述决断有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尤其对那些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而言,通过大学排行榜看出大学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观察一下《泰晤士报》等排行榜会发现,日本的大学缺乏国际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的确,近年来,日本的大学在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但经常有人指出,在引用率等方面,尤其在与美国的大学进行比较的时候,日本的大学就相差甚远。这个问题不仅与日本大学论文的质量有关,同时还因为美国的研究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留学生等在内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内部,学者们彼此之间频繁地相互引用。获奖的数量和专家的评判标准也都与此有关。此外,由于《泰晤士报》等国际排行榜中也包括了留学生数量、来自企业的评价等要素,因此,国际开放程度对排行榜的结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加入上述国际性的学术网络也好,还是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学术网络也好,对日本的大学而言,与提升排行榜的名次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高瞻远瞩的创造力。
第三,对所有的大学来说,最根本的仍然是自觉地认识到大学自身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性这一点。如前所述,大学排行榜对教学活动这一大学最基本的内容并未给予充分的评价。反过来,各大学崇尚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为了将之付诸实践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获得了哪些成果,如果能用客观的指标将这些内容显示出来的话,从大学的角度来看,这才是最具说服力的排行榜。
在整个社会与高等教育都接受着市场化洗礼的大环境下,大学应该对自己做出富于战略性的评价,这正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摘要:大学排行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那些排行榜都认为自己在向公众提供公共说明责任与增加透明度方面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因其方法论上的缺陷或对信息收集的偏好而受到指责。因此,大学应监测大学排行榜以及社会公布的各个大学的信息,通过大学排行榜审视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认识大学自身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