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类范文(精选10篇)
人文地理类 第1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纪录片,拍摄,技巧
1景别和镜头角度的运用分析
纪录片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一部纪录片最直观的表达是画面,优秀的纪录片摄影师能将最精美的细节铺开,用镜头语言将其中的艺术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从中传达出朴素而深邃的哲理。所以,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需要非常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利用镜头的长短、运动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景别的变化等因素营造纪录片特色鲜明的风格。
1.1用特写强调内在的深层含义
特写镜头的表现力非常夸张,它可以成倍放大被拍摄物体的局部,使之充满整个画面。细微变化可揭示被拍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如眼神、表情、独具特色的细节和需要强调的细节等,都可以用特写来放大和加重。成功的纪录片特写,往往需要摄像师独具慧眼地抓取一些动人心魄的局部。相对来说,特写所蕴含的戏剧性元素可以不必受构图、光线、拍摄技巧等复杂因素的拘泥。特写要揭示出画面内在的动感、本质、厚重感,渲染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在意义。
1.2特写镜头直观生动描述细节
特写镜头可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直接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细节的描述,让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要抓住细节,拍摄者要有强烈的敏锐度,保持自己最初的感觉。如在表现日本艺伎时,《天地玄黄》着重用艺伎面部妆容特写展示她们的性感,其厚厚的涂白和繁重的头饰可以让观众近距离直观生动地看到日本艺伎的风情与雅美。
1.3特写镜头重点强调细节描述
在拍摄时一定要特意强调细节,尤其是纪录片,补拍会不够真实,也就是说,拍摄者其不会有第二次拍摄的机会。所以,要充分用镜头描述细节,创作者要用心感受,沉浸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感染观众的力量。
1.4切换拍摄景别
通俗来说,景别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根据被摄物体和画面形象,《天地玄黄》需要在屏幕框架结构中为观众呈现出丰富的视点变化,以满足观众对不同角度、不同心理和不同情绪的视觉追求。远景用来表现空间范围,中国古代绘画讲究“远取其势”。《天地玄黄》的远景总以自然的气势取胜,如戈壁一望无际的荒凉,高低沉浮、瞬息万变的云海;《天地玄黄》的中景多表现被拍摄对象的全貌,如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的克尔白圣殿的巍峨,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和北极极光的绚烂;曼哈顿和东京街头忙碌拥挤如蝼蚁的人流等。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范围缩小了,其更注重动作情节和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如天安门升旗队、日本街头正在化缘的僧侣、印第安土著舞蹈等,都使用了中景来进行色彩的还原和神情的表达。《天地玄黄》中的近景主要表达人物、动物面部表情的变化,如黑纱掩面的伊斯兰少女、哭墙下正在喃喃祷告的犹太人教徒。景别的变化很好地降低了观众由于记录片厚重的主题所引发的心理疲劳感。同时,景别的变化也影响了纪录片作品的节奏感。不同景别的切换,可以使观众在视距的变化中产生一种心理节奏的变化。
2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中文音译名,是建筑学用语,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它的完整概念包括三层意思:作为电影反映现实的艺术方法——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即蒙太奇思维,蒙太奇原理;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作为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根据对蒙太奇的划分,我们将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其中,叙事蒙太奇又包括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连续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
《天地玄黄》整部影片都涵盖着交叉蒙太奇,中间穿插着其他蒙太奇模式,依次讲述了生命孕育的自然秘密,成长的疼痛,以及给出了一定的答案。在其开篇,我们看到了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了解了自然、古迹和仪式,一切都静谧而透着神圣的光辉,我们看到原始部族的人们生活祥和,他们在仪式中虔诚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都因心存信仰而显得笃定,他们的笑容只表达一种感情——我们很幸福。
3结语
纪录片需要的不是华丽的场景,而是最真实情感的展示,简单有时候比复杂更震撼人心。人文地理片的拍摄,有可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也就是说,纪录片拍摄有可能改善拍摄地区的生活水平,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大千世界中的新奇事物数不胜数,就看如何运用专业和技巧去发掘这些题材,去创造纪录片独特的叙事魅力。
参考文献
[1]房俊涛.如何进一步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性[J].视听,2016(4).
地理计算类试题解题密码 第2篇
高考试题中的地理计算题, 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提供信息材料, 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地图的计算、关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计算等, 具体内容如比例尺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温度计算、时间的相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人口方面的计算以及农业和工业方面的计算等。另一种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 (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 来计算。其所给材料包括图形材料、表格材料、图表结合材料和文字型材料等。此外, 高考中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精确计算, 例如计算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中最低处的相对高度;二是估算, 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 其计算结果只需接近正确选项即可。
二、分类解答
类型一生活中的时间运算
1.试题特点
该类试题大多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 题目设计要求明确, 突出对生活中有关区时、时区、航空距离、飞行器上昼夜交替周期运算及北京时间的运算。该类试题图像设计新颖, 设问灵活, 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 往往以日照图、区域简图、经纬度区间等为切入点, 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研判, 突出对学生综合生活能力要求的考查, 以及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时间的计算能力的考查, 要求从相关材料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 运用时间计算的规律、原理, 计算出相关的时间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 分析、判断、评价相关地理信息。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大多是区时的计算问题, 如要计算地方时会有特别的说明。
2.解题技巧
首先要明确计算什么, 即要细读题干和试题中的材料, 认真研读、分析题意;然后要确定怎么算, 即选择相关地理运算原理规则, 寻找准确的计算思路和方法。如 (1) 计算某点所在时区:该点经度除以15° (得商+余数) , 若余数>7.5°, 则时区数为商+1;若余数<7.5°, 则时区数为商。 (注:东经度为东时区, 西经度为西时区) (2) 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 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 则时区数相加。 (3) 求区时: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①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 则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 则用“-” (即“东加西减”) ;②若求出的时间>24 小时, 则减24小时, 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 则加24小时, 日期减去1天。 (4) 经纬度计算:① 1° 经线长约为111km, 1° 纬线长约111cosφkm (其中φ为纬线) ;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5) 准确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及运算技巧, 推断北京时间可以采用画数轴作辅图的方法。最后要推断正确答案, 即计算结果, 分析评价。解答此类型试题的关键是理解所考查区域经线的经度区间、相关日期、时间变化推移的规律, 并据此进行准确的推导和计算。其次, 要对基本的时间运算原理和规律进行系统归纳、整理。
3.真题解密
例1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 第8题) 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 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 (总部设在国内) 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 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 还远销其他国家, 图2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如果两国都以本国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 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 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以我国和葡萄牙的海洋渔业发展合作为背景材料, 具体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 同时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设问考查区时计算, 首先根据经度确定摩洛哥采用零时区时间, 就可以知道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 然后计算四个时段对应的北京时间即可完成。通过读图可以看出, M国 (葡萄牙) 大部分国土在东一区, 应该是采用东一区时间, 总部在中国, 采用东八区时间, 葡萄牙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 四个时段加8小时换算为北京时间, 仍在工作时段的是8:00~9:00, 故答案选A。
例2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第6题) 甘德国际机场 (见图3) 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 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 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问题。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 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 )
A.66.5°N B.60°N
C.53°N D.40°N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航空运输、距离计算。由题意, 机场位于50°N附近, 假设该飞机沿经线飞行, 在1小时内飞过650千米, 大约6个纬度, 因此飞机所在纬度最高约56°N, 最低约44°N。故C选项正确。
类型二图形运算类
1.试题特点
此类试题以题干文字和相关示意图、统计图、半球图等形式展现有关地理计算信息, 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以及题干文字和图中提供的有效计算信息,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等, 加以计算, 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2.解题技巧
读图的一般步骤: (1) 明确题意, 即分析题干题图中的既有和隐含信息, 读懂图形内容和题目要求。 (2) 结合题目要求找准解题切入口, 即结合相关计算原理, 提取信息, 把有价值的信息标注出来, 便于分析其规律性。 (3) 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答题时, 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 还要回归材料, 认真研读,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 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同时, 一些比较难、偏的题, 材料里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因此, 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4) 计算结果, 推断结论。
此类题型常涉及的计算有: (1) 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 h≤H< (n+1) h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h表示等高距) 。 (2) 陡崖高度的计算:①陡崖顶部海拔的计算:A≤H<A+h;②陡崖底部海拔的计算:B-h<H≤B;③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 (n-1) h≤H< (n+1) h (其中n表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h表示等高距, A表示陡崖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 B表示陡崖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 。 (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①方法一:H=90°- 纬度差 (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点的纬度之差) ;②方法二:利用垂直物体的正午日影计算, 即cotH=影长/物体高度。
3.真题解密
例3 (2015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第12题)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 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 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图4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 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一架满载饮用水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 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 经4小时到达马累, 机长身高为1.8m, 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 (tan55°≈1.43, tan65°≈2.14) ( )
A.0.6m B.1.2m
C.1.8m D.2.4m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目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 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区域地理位置) 、地理计算能力 (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 的考查。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飞机于北京时间12:00出发, 4小时后120°E地方时为16:00, 此时马累 (约75°E) 地方时约为13:00。12月4日, 太阳约直射20°S,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此时马累 (约4°N) 的正午 (12:00) 太阳高度角约为66°, 则该日该地13:00时的太阳高度从66°减小到0°, 大约每小时太阳高度减少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 其正切值等于物体长度和其影长的比值, 即tan55°=1.8m/影长, 可计算出影长约为1.2米。
类型三文字材料型运算类
1.试题特点
以文字形式展示地理计算信息, 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加以计算, 并做出正确选择。
2.解题技巧
采取图文转换优选分析法或文字叙述法, 认真研读题干文字和题目要求, 提取试题中文字资料的地理信息分析研判, 调动运用有关的地理规律、原理, 回忆出能达到题目要求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正确运算。
此类题型常涉及的计算有: (1)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①某地区时= 已知地点的区时 ±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②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2) 比例尺的相关计算: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真题解密
例4 (2015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第19题) 高考刚结束, 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旅游期间, 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 又穿越了高山峡谷, 还参观了橡胶园。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某天的下午l点20 分, 太阳直射小明头顶。此时他可能位于 ( )
A.23°N, 100°E B.23°N, 120°E
C.24°N, 100°E D.24°N, 120°E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试题以文字材料呈现地理信息, 综合考查区域定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该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区域定位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相结合, 其实质还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由于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 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 因此该日太阳直射点可能直射23°N, 而不可能直射24°N。我国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 即120°E的地方时, 该日下午1点20分时, 太阳直射该地, 该地地方时为12点, 根据地方时变化规律可计算出该地位于100°E。
类型四表格型运算类
1.试题特点
此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信息, 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进行正确计算。
2.解题技巧
(1) 提取试题中图表文字资料的地理信息, 并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 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2) 调动运用有关的地理规律、原理, 回忆出能达到题目要求的计算公式。此类型试题多涉及人文地理的相关计算: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人口密度=国家 (或地区) 人口总量/国家 (或地区) 面积;③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数量/人口总数;④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数/人口总数。 (3) 调用相关公式, 结合试题材料和要求, 通过一定的运算, 求出各种地理数据。
3.真题解密
例5 (2015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第4题) 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该题以表格数据为材料, 考查学生获取表格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 但需要简单的数学计算, 并且需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以及这些概念在数值上是如何体现的, 也就是说, 学生需具备理科思维, 而不是死记硬背。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 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 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 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 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 所以经计算可知,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比美国和印度多, 故选D。
类型五日照图上的运算类
1.试题特点
该类试题以题干文字和日照图、变形日照图等形式展示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运用所学地球运动、昼夜长短变化、距离等原理和规律, 根据题干文字和相关日照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加以计算, 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2.解题技巧
(1) 明确日照图与题干中的文字在说什么, 即认真研判、分析相关图示和题干内容, 读懂日照图或变形图示表达的内容与要求; (2) 找准解题的切入点, 即结合相关运算原理, 提取相关有效运算信息, 准确科学地把握和使用相关运算方法、规律、思路; (3) 正确计算结果, 审慎推断结论。
3.真题解密
例6 (2015年上海地理卷, 第28~30题) 图5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 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1) 据图推测, 乙地位于 ()
A.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西半球赤道上
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2) 据图推测, 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3) 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A.1万千米B.2万千米
C.3万千米D.4万千米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解题思路】本题组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直射点位置、两地间距离的计算。该题以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为材料, 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地理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难度较大。
第 (1) 题, 甲地位于北半球, 此日甲地昼长为12小时16分, 北半球处于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乙地昼长恰好为12小时, 乙地只能位于赤道上。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24点, 可计算出乙地经度为60°W, 所以乙地位于西半球。故C选项正确。
第 (2) 题, 此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 且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90°- (0°+X°) , 即X=23°26′。故B选项正确。
第 (3) 题, 夏至日时甲地昼长接近12小时, 故甲地接近赤道, 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12点, 故甲地位于120°E上, 与乙地位于同一经线圈, 两者的距离约为赤道长度 (4万千米) 的一半。故B选项正确。
三、能力测试
1.我国东北某城市 (46°N, 127.5°E) 公司高层办公楼周围有四处露天停车位, 读图6, 回答问题。
6月某日天气晴好, 公司员工北京时间8时上班、17时下班, 员工胡先生上班时停车到d车位时刚好不被太阳晒, 下班回家时, 胡先生的爱车被阳光暴晒的时间约为 ( )
A.1小时B.1.5小时
C.2小时D.2.5小时
图7表示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MON表示晨昏线, 阴影部分表示6日, 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 据图回答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北京时间为7日12时
3.关于O点 (图中晨昏线最高点)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
B.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出现极昼现象
D.此时太阳方位位于O点的正北方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 北京时间2015年3月15日10点30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准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4.某记者欲从日本东京 (采用135°E地方时) 乘飞机 (飞行时间2小时) 赶往北京全程报道该记者见面会, 仅从时间和经济两个方面考虑, 其乘坐的飞机宜在当地起飞的时间为 ( )
A.3月15日7点
B.3月15日9点20分
C.3月15日10点
D.3月14日16点30分
一架飞机从甲地 (60°N, 100°W) 起飞, 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 8 小时后抵达乙地 (60°N, 80°E) 。根据题意回答5~7题。
5.飞机出发时的航线 ()
A.朝北B.朝南
C.朝西北D.朝东北
6.飞机飞行的最短航线距离大约是 ()
A.666千米B.3330千米
C.9990千米D.6660千米
7.这架飞机若以同样速度, 沿60°N纬线航行, 抵达乙地大致需要 ( )
A.16小时B.12小时
C.20小时D.24小时
8.某飞行员驾机从A机场 (30°N, 120°E) 起飞, 为了经济省时, 飞机必须沿最短航线飞往B机场 (35°S, 60°W) 执行任务, 最短航程为 ( )
A.175×111km B.185×111km
C.65×111km D.155×111km
(原创) 9.图8为北京时间19日2时的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 图中20°S纬线与弧线AOB垂直相交于O点, 则图示中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
A. (20°S, 90°W) B. (20°N, 90°E)
C. (20°S, 90°E) D. (20°N, 90°W)
(改编) 10.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则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 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 则清明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 )
A.15°B.105°
C.195°D.285°
(改编) 11.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 正午前后, 利用1米高立杆开展日影长度观测活动, 并在晴好夜晚利用象限仪开展北极星观测活动。图9中左图是日影观测数据统计图, 图9中右图是北极星观测示意图, 图中α为北极星仰角。完成下列问题。
(1) 观测地所处的经度是___。
(2) 当地观测的北极星高度接近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北京时间8 点时, 办公楼所在的127.5°E经线的地方时是8:30, 这时办公楼刚好挡住了d车位的阳光, 由于d车位在办公楼北侧的中间位置, 根据阳光上午、下午关于正午12点 (当地时间12时) 对称的规律, 所以胡先生的爱车在当地时间15:30开始被阳光暴晒, 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5:00, 员工17:00下班, 所以爱车被阳光暴晒的时长最可能是2小时。
2.D首先由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判断出图示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结合图示分析, P点所在经线为0°, 时间为0时, Q点所在经线为180°, 时间为16时, B错, 故非阴影部分为7日, P所在经线为60°W, MO为昏线, C错;O点至南极点出现极夜, 地球在远日点附近, 公转速度较慢, A错;北京时间 (120°E) 为7日12时, D正确。
3.A图中晨昏线最高点为刚出现极夜的点, 正午太阳高度为0, A正确;但此时看不见太阳, D错;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O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B错;O点为极夜, C错。
4.A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 当北京时间为15日10 点30 分时, 东京 (东九区) 为11点30分, 除去飞行时间2小时, 同时应该预留机场到会场的时间, 故选A。
5.A甲地 (60°N, 100°W) 与乙地 (60°N, 80°E) 在同一经线圈上, 故过极点为最短航线, 故出发时由甲地 (60°N, 100°W) 向北极点飞行, 为向北飞行。
6.D最短航线即为经线圈, 从甲到乙共跨纬度60°, 故距离为60×111km。
7.B若沿60°N纬线航行, 则需要跨纬度180°, 飞行距离为180×1/2×111km, 故距离是最短航线的1.5倍, 需要的飞行时间为8×1.5=12小时。
8.A该题考查地球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计算。最短航线是以过两点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的劣弧。根据题意, AB两地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 所以大圆应是过两点的经线圈, 两地间最短距离跨度为175°, 纬度1°距离是111km, 所以A正确。
9.A据题图, 距离太阳直射点球面距离相等的地方太阳高度角相等, 太阳高度角相等的所有地方连成的线即太阳高度等值线。首先, 考生在头脑中要依据题图绘制出图10, 并由图10构建出图11;读题可知O点位于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圆心, 故O点应为太阳直射点;其次, 由此可推导出图11中太阳直射20°S, 将图10与图11叠加可推导出图12;进而可知太阳高度角为0°的等值线为晨昏线, 20°S为直射点的纬线, O点所在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 (直射点对应的经线为12点即推出图13) 。因此时北京时间为2时即120°E地方时为2时, 求12时的经线度数, 因此得出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20°S, 90°W) 。答案为A。
10.A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特点。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 寒露日为每年10月8日前后,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 根据地球公转一周 (约为365天) 为360°, 约为每天公转1°, 则可计算出清明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5°, 选项A正确。
地理类文章的翻译训练 第3篇
1.Outside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matters have been discussed with the Group of 7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the Non-Allied Movement at their summit meetings, as well as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European Unio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the Rio Group and in other important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forums.2.按人口计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按领土面积计算,是第三大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In terms of population, China i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and in terms of territorial area, it is the third, ranking only after Russia and Canada.2.众所周知,中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使得中国具备良好的条件发展工农业。
China is known to be very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uts her in a good position to develop her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3.历史记载表明,到16世纪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纸,并且传入了欧洲,使欧洲人大感惊奇。
Historical records indicate that by the 16th century the Chinese had already invented paper and had it brought to Europe, causing great amazement among the Europeans.4.中国的1,800公里长的大运河,建成于公元610年,流经17个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水道。
China’s 1.800-kilometer long Grand Canal, which was completed in 610 AD and flows through 17 cities, is the world’s oldest and longest man-made waterway.5.为了改善环境,中国最大的,人口最密的城市-上海,正在计划建造一座占地300多公顷的森林公园,称为“超级绿肺”。
In order to better its environment, Shanghai, China’s largest and most populous city is planning to build a forest park spreading out over 300 hectares of land, to be known as the “Super Green Lung”.6.“园中之园”的圆明园,其建设与修复延续了150年,经历清朝的五代皇帝。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被英法军队烧成平地;而到1900年,则更进一步为八国联军所毁。
The “Garden of Gardens”, Yuan Ming Yuan, which underwent 150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under five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was burned down by the British and French troops in 1860 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and then further destroyed by the allied army of eight powers in 1900.7.长江三角洲区域,占有全国人口的6%,提供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所以这一区域的发展,必然会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很大的作用。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takes up 6% of China’s total population and contributes more than 1/5 of the country‘s GDP;its development will absolutely play a great role in speeding up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8.亚马逊河流域具有世界上有名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国的科学家在2004年7月首次来到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研究。
The Amazon Basin boasts a world-famous, complex ecosystem;Chinese scientist, for the first time, came to this region in July, 2004, to make scientific probes and studies.9.在华南,春天和初夏是多雨季节,有许多日子会见到倾盆大雨,或者是跟随着台风而来的暴雨。
In south China,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are wet seasons, with quite a number of days experiencing torrential downpours or rainstorm that accompany typhoons.10.橡胶原来是南美巴西的产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传到别的国家。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橡胶,是生产在赤道南北各10°的中间地带上。
Rubber, originally a product of Brazil in South America,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Nowadays, the bulk of the world’s rubber in grown between 10°N and 10°S of the equator.11.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硅谷既不是一个富有硅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山谷。它之所以得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新兴的、以硅为基础的电子工业的中心。Unexpectedly, Silicon Valley is neither a place abundant in silicon nor a mountain valley.It has gained its name simply because it is a newly developed center of silicon-based electronics industry.12.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在地理上变化最多,其地貌包括巨大的、由沙漠覆盖着的高原,也包括像喜马拉雅山这样的高山,而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Asia, the world’s largest continent, is the most geographically diverse, its landforms including giant desert-covered plateaus and such high mountains as the Himalayas, whose Mt.Everest is the tallest in the world.13.太平洋几乎和其他三个大洋加起来一样大,其最深部分达到海面下10,973米,这个深度甚至超过了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的高度。
The Pacific Ocean is nearly as large as the other three combined, its deepest part being 10,973 m below sea level, a distance even greater than the height of the Earth’s tallest peak in the Himalayas.14.所谓岛屿,就是一块四面环水的陆地,地球上有无数的岛屿,从最大的格陵兰到只有几米宽的小块陆地不等。中国的两个最大岛屿是台湾和海南。
An island is land completely surrounded by water;earth has countless islands, ranging from Greenland, the biggest one, to tiny spots of land are only a few meters wide.The two biggest islands in China are Taiwan and Hainan.15.全球性的气候变迁,主要见于地球大气的逐渐变暖,现正受到全世界的注意,因为这种变迁会对世界人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Global climate changes, mainly seen in the gradual warming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are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for such changes could greatly impact the lives of world people.16.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上的三峡发电厂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十分巨大的工程,该厂所要用的发电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机组。
The Yangtze is the China’s longest river.Its Three Gorges Power Station is a gigantic project under construction;the generators the station is to use will be the largest units in the world.17.北京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0,000年到230,000年之间,能够用火,并能制造石头工具,是早期旧石器时期人类的一个好实例。
Peking man, who lived from about 460,000 BC to 230,000 BC and who was able to use fire and make stone tools, is a good example of early Old Stone Age men.18.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两千多年前建成的,是在把封建王公们为了防御野蛮民族入侵而建筑的城堡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建成的。The China’s great wall was built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on the basis of joining together the forts built by feudal lords to protect their land against invasions by barbarians.19.中国的大河流都是从西流向东,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此铁路和公路成为了国家经济上必不可少的设施。
All China’s great rivers flow from west to east, making transportation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relatively difficult, as a result, railroads and highway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for national economy.20.在中世纪,有大量的丝绸从中国运到中东和欧洲,走的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这条路还有痕迹可寻。
During the Middle Ages, large amounts of silk were brought to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from China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is still traceable nowadays.2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长期封闭的门户,标志着帝国主义一系列侵略中国领土的开端。
The Opium War broke open the China’s long-closed door, and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succession of imperialist aggressions upon China’s territory.22.是埃及人首先采用一年365天的日历,这种日历经过某些改动,今天有许多国家都在使用。
It was Egyptians who first used the 365-day calendar, which, with certain changes, it now in use in many countries.23.甚至在今天,也没有人能够明确知道古代埃及人是怎样建成金字塔的;有些人甚至认为,也许有某种地球以外的力量参与。
Even today, no one knows with certainty how ancient Egyptians built the pyramids.Some people even go as far as to consider that certain forms of extraterrestrial might have been involved.24.希腊被说成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因为古代希腊有过高度发达的文化;而且许多文明思想和新发现,都是由希腊传遍全欧洲的。
Greece is said to be the cradl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for ancient Greece had a highly developed culture and it was from here that plenty of civilized ideas and new discoveries spread throughout Europe.25.哥伦布曾一共四次航行到美洲,并且一度到达过南美洲的北岸,但是他始终没有意识到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而一直以为这块地就是印度。
社科人文类民营出版发展刍议 第4篇
在我国出版业近十几年的改革发展中,民营出版已经成长为一支重要的出版力量。很多民营出版商是以做教铺起家的,故以往谈到民营出版,大多着眼于教辅读物领域,而对民营出版中的社科人文类读物集中透视不够多,对民营出版的文化现象、出版主体、发展概况、成就与不足、特色与启示等重视不够。这些现象对于正确理解民营书业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进程,显然不利。本文拟就此谈些一孔之见,抛砖引玉,求正于方家。
社科人文类民营出版的发展历程
社科人文类民营出版的发展历程,与教辅读物的发展大体一致,都经历了起步、成长、创新的二三个阶段。
起步:低位起步高调惊世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文革结束到1989年。
中国的民营出版,从一开始就兵分两路,各占地盘。一路瞄准教辅,一路选择大众文化。两条路的起步都比较低端,而且都选择了低成本、高盈利的发展策略。民营出版起步之时。正值全国面临书荒、大众阅读处于饥饿状态。做大众文化类出版的民营书商,许多从翻印古典普及读物开始,《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笠翁诗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古今尺牍》、“三百千”之类的读物,只要找到原文,随意找一家小印刷厂印三、五千册,街头一摆,十天半月准能售出大半。期间,还会有人来批发、转手。这些书的纸张、印价往往是先由工厂代付,卖完书结账即可,至于稿酬,版税等,根本无从谈起。
更有一些大胆之辈看到风水、算命、看相之类的书有卖点,销路好,油水足,就开始偷印此类读物,一时间,乡间城镇到处可见麻衣神相、堪舆选宅、消灾化难之类的古书新印版本,销路居然很好。此时,一些不逞之徒开始盗印境外非法读物、黄色书刊。政府看到图书市场沉渣泛起,理所当然的开始了打击,街头禁售、工厂禁印、不义之财遭没收等,不法书商受到许多方面的约束。1989年7月,当时的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检查、整顿书刊市场的紧急通知》;同年11月,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集体、个体、私营书店(摊)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图书市场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依法处理。违法的书商有些被罚款,严重的还被拘留、教养。这次市场整顿起到了高调警示的作用,也许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民营书商有了“不法书商”的“恶谥”,背上了盗版、盗印、偷税、漏税的“原罪”。
然而,就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人坚守文化净土,高扬思想大旗,出版了不少有價值的图书。比如1983年,北大哲学系副教授王炜等人成立“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策划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青年学子们口耳相传,争相购买,“走向未来”一时间成为时髦的时代语汇,成为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口号。一套丛书的出版,成为思想解放的推动力和助力,这也称得上当时社会的一件大事。随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丛书、《21世纪》丛书等高端读物接踵问世,给中国出版界吹进一缕新风,让大众看到了民营出版的另一面——种大视野、高起点、新思维的出版风格。这些读物是民营出版的光荣,也是中国出版业的幸事,它奠定了民营人文出版的良好风气,延续了上世纪以来商务、三联等民营出版的优良传统;虽然不及民营教辅出版带来的丰厚利润,但是这些书所拥有的思想影响力、文化引领力却是教辅出版难以望其项背的;它的潜在价值,还在于树立了一个标杆,让之后的民营出版人关注人文读物,同时对国有出版形成了激励,让国有的出版社在人文社科出版方面,不甘落后于民营,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向前走的良好竞争态势。
谈民营出版,就应该看民营出版发展的主流。民营人文出版在思想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高品位问世,高格调惊世。这是一个事实。
成长:艰难发展破浪前行
这一阶段,基本涵盖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
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图书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国家开始逐步放宽印刷、发行环节的政策。民营人文出版出现了新的转机。首先,在通俗畅销书出版方面,有了更大的规模。在长沙黄泥街、武汉武胜路、西安东六路、北京金台路等全国四大书刊批发市场中,民营出版已经具备了与国有抗衡的实力。其次,民营人文出版开始有了更多自觉的策划意识、更强的编辑力量。民营图书工作室、民营文化公司纷纷成立。再次,民营人文出版的人员素质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一大批北京高校教师和毕业生加盟民营出版,甚至一些海归派也毅然下水,投身民营。他们之中,有人大毕业的肖忠远(全品文化公司)、罗锐韧(2l世纪锦绣公司)、尚红科(汉唐阳光文化公司),有北大毕业的欧阳旭(正源图书公司)、刘苏里(万圣书园)、严平(光明书架文化公司),有海归派石涛(同人书业)等。在武汉、广州、南京、杭州等地,还有毛文风(华东师大博士)、严军等人。这些人的加盟使得民营出版风生水起,日渐生辉。
然而,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出版毕竟不同于教辅读物,它所具有的鲜明的思想性、强烈的政治性、严格的政策性,使得其出版更为敏感、严肃和慎重,把关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民营文化公司与国营出版社合作时,合作方总是心存戒备,小心翼翼地一审再审,延误时日,甚至很多时候干脆毙掉。民营出版方缺少核心出版资源。为求生存,只能循规蹈矩,自我约束。这一时期,民营出版所面临的局势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虽然放不开手脚,但也学会了规则。
也同是这一时期,民营人文出版不仅没有倒下,反倒在许多方面有所发展,尤其在策划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比如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黑镜头》,开启了中国出版的图文叙事样式,引领读书界进人读图时代。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张小波策划的《中国可以说不》,搅动了中国思想界、读书界、出版界的一池春水,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质疑、论辩和拷问。此外,还有科利华公司运作的《学习的革命》,调门高,动作大,期望值更高。且不管这本书是否达到预期的赢利目标,但是其大张旗鼓的宣传,精心策划的营销,无疑引爆了图书营销的革命。在虚张声势的大攻略、大野心之外,无疑是现代营销、策划、广告的样板,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出版学经典个案,极具思考价值。
创新:锐意进取风光无限
这一阶段,从进入21世纪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生机勃勃。
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民营出版的黄金岁月。2004年,国家宪法明确指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民营
出版自此有了护身符。同年,文化部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民营出版可以理直气壮的合法进入主流文化领域。2005年,国务院通过“非公36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开始成为时代的主题。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文件,特别指出:民营出版是“新兴的出版生产力”。政策的支持鼓励,社会的宽容理解,读者的热烈追捧,使得民營出版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加速壮大。
这一时期的民营人文出版,也进人了快车道,迎来百花齐放的大好春光。少儿类、经典文艺类图书一如继往地平稳发展。许多专业类图书快速跟进,攻城掠地大有斩获,比如广告类的龙之媒,建筑类的地赛纳,都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动漫类异军突起,金城的《漫友》有声有色,华艺逢时图书有限公司的学生工具书在市场上琳琅满目。
这一时期,民营人文出版的策划意识更自觉,更富有创新精神。《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诛仙》、《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领先一步,华文天下的“张爱玲系列”、“安意如系列”,中智博文的探索系列、实用百科系列、人物传记系列,光明书架的《西学经典100种》等紧跟而来,气势之大,已经远远超过国有出版社,形成规模。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对于中国出版业意义重大的事——就是张小波等策划的《中国不高兴》。这本书一问世就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知识分子、知识精英因此开始对于各类社会问题说三道四,各执一端,大的牵涉到国家策略、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等;还有些搬出历史教科书,教育人们不要犯大国沙文主义、不要搞狭隘民族主义等;更有人学着洋人的腔调。警示人们不要搞“中国威胁论”,授人以柄等等,一时间激发出了整个社会的思考和争论。此书和当今的于丹、易中天等现象一样,已经超出一本书原有的价值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值得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甚至国际关系学、外交谋略学等各方面去深思、讨论。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策划者处江湖之远,思庙堂之忧,关心民情,关涉热点,所引发的思考、讨论、争辩对出版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一种冲击。
杜科人文类民营出版的得失探讨
综观30年出版改革中的民营人文出版,有得有失,值得深思。所得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有文化使命感,有学术担当精神
从事民营出版的人大都具有学科背景,文史哲经政,东西方人文,古哲今贤等都有所涉猎,有所思考与见解。这些人有危机意识、忧患情怀,其中不乏许多优秀分子,他们以学立己,以学出书,以学达人。这些民营出版人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兴出版生产力。
2有开拓精神。有出版智慧
民营出版商敢吃螃蟹,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边沿交叉学科领域,有他们领先推出的读物;“北京模式”、“中国奇迹”的最新理论,有他们结集出版的册子。他们的民间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识,经常让人为之起敬。
这批人还具有让人艳羡的出版智慧。他们不为刻意出获奖书而拥有了一份自由;不受命去出关系书而保持了难得的自主;不求政绩出面子书而维护了自立;不甘堕落出垃圾书而赢得了自尊;不愿平庸苟且、碌碌无为,而大胆、主动出新潮书、精品书,致力于编写、出版“中国牌”、“改革号”等用理性对话世界的民族精神史。他们出书的原则简单明了:有益有利,大出早出;无益有利,少出慎出;无益无利,坚决不出;有害损利,绝对不出。他们逐利而不去违规,避害而不愿犯规,转型而谋求正规。
3有经营头脑,有发展谋略
民营出版可以说是以专业求专门,以新知求新颖,以个性求特色,以差异化求独此一家。这些民营公司推出的书,由于不跟风,有新意,往往领一时之先。他们很有经营头脑,注重图书的营销,许多书商发挥善写书评的特长,书未出。先评价,吊起读者胃口。同时巧妙利用话题,有意引起争论,造成书未出,声势先到的局面,从而在图书出版后迅速订购一空。
然而,也有一些民营出版商过于擅长经营,失了本位。他们最早瞄准机关集体采购图书的市场,推出一部部系列豪华精装本的古今中外名著,锦缎包封、楠木做匣的线装本24史,黄金版《孙子兵法》,低折扣销售、高价开发票、专门敲各级机关办公室主任的后门。机关配书,办公室一摆,既儒雅,体面,又气派,显得有学问,有品位,还避免了贪污、受贿的罪名。还有人把这个法宝迁移到图书馆配书上,无论各省市公共图书馆,还是各大院校图书馆,甚至成千上万的中小学图书馆,不用高声叫卖,推杯换盏之间,交易成功,获取暴利。这种经营策略实质上已形成了一条利益链,然而又披上了知识专业的外衣,但是,带来的只是书商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图书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有些民营书商确实称得上出版高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利用自身和国外学术界有联系的优势,专门做引进版权的买卖。从拿来主义,到外向主义,既抢占先机,获取大量利润,又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可谓深谋远虑。
而民营出版的所失则有如下几点:
1单打独闯,各自为营
民营人文出版,大都是独立的策划工作室所为。民营图书公司不像国营出版社,有专业分工,有统一征订,多品种推出,他们专做某一类专业书,瞄准机会,快速推出。这既是他们迅速成功的长处,也是其难于形成精品优势和规模效应的短处所在。尤其是一些走政府部门路线的选题或规划,更需要保密,否则就会断了生命线。这些也就埋下了难于持久发展的病根。
2以邻为壑。缺少整合
民营图书公司大都是依靠自己拥有的学术专长作支撑,走专门化路线,所以很少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不像国有出版社,每年有年会,有业务交流,有学术研讨。这些民营公司往往很担心别人偷走自己的商业秘密,他们的运营机制、编辑思想、作者队伍、营销策略等都不愿透露。当然,因为没有交流,对比,缺少了取长补短、优化整合的机会,也就影响了他们向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的步伐。民营出版要想做强做大,整合是必经之路。
3机制不健全。诚信有待提高
许多民营出版商有学问,但自负;有业绩,但自傲;眼光独到,策划力强。但忽略了自我反省,对自己的经营模式,缺少清醒的反省。此外,民营图书公司的运营机制也缺少一些必要的环节,缺乏一些规范。比如,三审把关不够严格,出版合同不够正规,财务制度、税务手续不够完善,版权意识、质量保证还有待提高等等。虽然许多民营图书公司以学问高自居,但出版的许多书,学术支撑力都存在不足。尤其审时度势、纵观全局,明国情、洞世情更是一篇大学问,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如果说《中国不高兴》有哪些可以争论的地方,大局观、辩证思维、政治智慧,也许是一大问题。抱着打檫边球的侥幸心理。难免有时会“醉驾”,会“躲猫猫”。
人文地理类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而理工类独立学院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 学生所学课程多为自然科学, 其人文素质训练机会较一般文科类高校或综合类高校少。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关系到学生成才的质量。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智慧, 还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品质的提高, 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浅析如何提高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 辞海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 泛指各种文化现象。素质, 字面意义为事物本来的性质, 通用解释为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人的素质, 一般指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等的综合体现。因此, 人文素质应理解为人类各种文化在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或者说各种文化现象对个体发生作用后, 个体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也可以理解为,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受到各种文化 (特指文、史、哲、艺) 影响后, 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品质。
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 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热爱和追求真理,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儒雅的风度气质, 等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 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个体经后天习得的人文知识, 比如文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宗教知识、语言知识等, 并且获得这些知识的陶冶, 均属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大教育观念的逐渐普及, 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 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 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健康高尚人格、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现状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途径多种多样, 其中, 课程教育是主渠道。通过对广西4所理工类独立学院的走访调查, 初步得出理工类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现状如下。
(一)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 完成在校生的人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被调查的几所高校, 基本完整的开设了国家规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来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类课程一般为公共必修课, 是每位大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对于培养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具有普遍意义。
(二) 以人文选修课为辅, 完成在校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调查发现, 理工类独立学院均在公共选修课中普遍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 比如《大学语文》、《古代诗词赏析》、《影视欣赏》、《音乐欣赏》、《书法》、《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类课程一般为选修课, 种类较多, 涉及文学艺术类内容较多, 能增加学生的文艺素质。但学分要求不高, 普遍在2~6个学分之间, 因此, 学生选课率不高, 受益面有限。
(三) 个别专业通过专业选修课补充专业人文知识
个别理工类专业也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于是,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类似于《建筑设计史》、《书画欣赏》、《现代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 在增加学生专业拓展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这类课程一般开设较少, 而且大多与本专业有关,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比较有局限性。
三、理工类独立学院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改进思路
(一) 增加普识性人文类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位在校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是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能掌握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掌握基础法律, 掌握思想品德修养, 能学习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 能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 而这些知识都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因此, 我们应在确保这类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 还应增设比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等能提高学生基本语言、文字能力的必修课,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 丰富公共选修课的种类
目前, 现有的公共选修课大多集中在文学、影视方面, 而历史、哲学、法律方面的比较少, 因此应适度增加这类课程。比如增加《中国古代史》、《外国史》、《古典哲学》、《经济法》、《民法通则》等, 增加学生人文知识,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
理工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以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为主, 鲜有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如, 某独立学院15个理工科专业, 除了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及其他与专业相关的概论类课程外, 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类课程。其实, 理工科学生如果能适当修读些人文类课程, 能弥补他们理性有余、感性欠缺的不足。而且, 人文和理工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人文素质好的理工科学生, 在其专业方面也更容易取得成绩。因此, 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 除了要考虑专业性外, 还应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比如:计算机类专业的选修课可增加《传播学》、《IT发展史》等课程, 土建类专业的选修课可适当增加《古代建筑史》、《房地产发展史》等课程。
(四) 不定期举办人文素质类知识专题讲座
人文地理类 第6篇
一、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有的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与地理信息技术联系不够紧密。首先, 地理学课程一直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内容, 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 学生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地理教学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其次, 地理信息技术涉及一定的地理数学模型, 理解、应用这些知识基于一定的数学基础, 然而大多数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把地理信息技术安排在大三学习, 由于基础数学知识已经在大一或者大二上学期学完, 导致数学基础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衔接不够紧密。最后, 受师范类专业特点限制, 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课时较少, 需要选修课补充。而对我国普通师范院校的调查发现, 当前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类的选修课平均不超过2门, 限制了师范生的兴趣发展和特长发挥, 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及一专多能的地理师资。
2. 师资配备有待加强。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 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 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人才引进, 尤其对一些一般院校影响更大。一位教师带多门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教师代课压力大, 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备课时间和教学研究的精力, 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应的选修课的授课水平也随之下滑。
3. 实践教学有待完善。
地理信息技术实践教学部分除信息系统教学外, 还需要一定的野外考察和仪器操作。大多数师范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备配置不足的问题;某些高校虽配备有专业的仪器, 但由于学校缺乏野外实验导致专业仪器设备的闲置。作为培养地理信息素养重要载体的专业设备, 其配置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直接束缚了师范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动手能力, 造成其实践能力的欠缺。
4. 师范特色尚不突出。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了综合大学或工科院校的课程。非师范的地理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与之不同的是,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中的地理教师。由于非师范类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教程对学生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要求较高, 而介绍地理信息辅助地理教学方面不够全面。因此, 教学内容需要在难度和广度上适当调整。2003年出台的“课标”将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举例列入高中地理教学;2013年颁布的“新课标”又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纳入高中必修课;而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改革力度不及中学的改革力度, 虽然开设了地理信息技术课程, 但是在微格、说课、地理教学法等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中, 往往忽视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 很难保证毕业生在从事基础地理教学时能够胜任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教学工作。
除了上述问题,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问题。由于一部分学生在高中属于文科生, 数理基础较薄弱, 加之本科阶段师范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相对较少, 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 存在惧怕心理, 而授课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现状, 没有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为了学分而学习。
二、解决的对策与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通过自身的授课经验结合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教学典范, 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
1. 重视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首先, 通过向学生强调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如介绍该技术的相关应用, 强调“新课标”中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 采用移动工具和网络工具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 将地理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地理课程之中, 在师范类地理科学的“自然地里”、“人文地理”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数字地球、GIS等工具寻找和设计教学素材;借助空间统计工具处理、分析自然、社会等地理数据, 探索地理信息技术和传统地理课程融合的思路和方法。最后, 在国培和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入地理信息技术课程, 强化在岗中小学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再培训。
2. 调整课程内容, 适应师范类地理科学教学。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保证专业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且要顾及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地理教育主要解决“是什么”和“在哪里用”的问题, 丰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举例必不可少。考虑到地理师范生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相对薄弱的情况, 对现有的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实现精简和概述, 如省略一些描述数学算法的复杂公式, 多以图形和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 重新编写计算机部分内容使其通俗易懂。此外, 对于可以在教室进行的软件学习, 可以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捆绑在一起, 随时利用软件系统进行举例,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和理解新知识;安排和组织适当的野外实践和到相关企业和部门考察, 丰富学生视野。
受地理师范专业的课时限制, 地理信息技术的授课内容受到限制。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另一方面, 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入地理基础课程内容也是解决的办法。如在“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课程中加入遥感监测的内容, 在“旅游地理”中加入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调查等内容。
3. 改革实践课内容。
目前, 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实践课主要停留在GIS软件和遥感软件的应用上, 对野外实践重视不够。一些条件好的师范院校采取本科生导师制,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受条件限制的一般师范院校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路子, 与当地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以达到丰富实践的目的。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扩充需要资金扶持, 相应系所应积极申请提升计划和政府拨款, 以提高教学硬件水平。此外, 还应该注重教学实践与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接轨, 在实践课中, 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软件和仪器的操作方法, 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介绍辅助中小学地理教学的简便易学的工具, 如Google Earth、三维建模工具等;介绍常用的地理数据下载渠道和方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方法等。在说课、地理教学法等教学考核中加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核要求, 以督促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视。在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中,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 如借助RS进行地貌识别、借助GIS进行分类制图、借助GPS辅助外业实习等。
4.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师资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由于从事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校教师多是计算机背景的毕业生, 这类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技术熟练但对教学方法掌握不够, 因此, 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是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一般师范院校存在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并注重现有师资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变化的、不断推陈出新的科学技术, 高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 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
当前, 师范生的就业方向已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 不少师范毕业生也就职于技术企业、事业单位, 有的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为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改善就业单一的状况, 院校应重视前沿课程和技术性课程, 鼓励学生在地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设数字制图、城乡规划、GIS软件工程等选修课, 并允许师范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三、结语
我国高校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 而中小学的地理教学改革不断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移植于工程技术类地理信息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不匹配现象明显, 问题诸多。如何从现有的照搬模式中探索和发展具有师范特征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师范院校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只有摆正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在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中的地位, 深化课程改革, 多渠道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保障师资力量, 才能落实教学改革, 使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 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和师范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本科生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师范类,地理科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范况生, 王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9 (6) :115-117.
[2]唐敏.高中课程改革新背景下的地理科学专业 (师范类) 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对策初探——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人文地理类 第7篇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放在纪录片这类高品位文化产品上,观众不仅能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中国电视纪录片先是经过了从节目到栏目的形式变化,之后再到频道的发展历程。这两年来,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相继上星,打破央视纪录频道一家独大的局面,另外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创办纪录片频道,这意味着观众可以拥有观看纪录片更多样的选择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各大电视台也不负众望地推出一系列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而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近年来十分火热,如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走遍中国》,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参与投资、与西班牙等国际制作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自然动物类纪录片《饕餮自然》,旅游卫视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行者》等都带有人文色彩,融合民族特色、地理景观。充满微观与宏观叙事的人文地理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不少作品更成为引爆荧屏的热点。人文地理纪录片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表现特定地理范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沿革、城乡风貌,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1]。可见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承载了许多内容,制作这类电视纪录片在前期的选题是每一个创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挖掘独特的、有价值的题材可以为之后的各项后期拍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隆安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首府南宁市所辖的一个县。距离南宁市80km的隆安县,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都有着鲜明的特色,笔者于2015年10月13日前往隆安县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到隆安县有许多可挖掘的人文地理资源,可以提供制作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丰富的选题素材。
2 隆安县具有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价值
2.1 文化价值
纪录片一直是以挖掘文化性为己任,需要遵从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隆安县拥有的文化根基不仅可以作为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素材来源,还可以体现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把内容推到一定的文化高度和历史深度。广西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十分适合水稻的生长。水稻种植在隆安县有悠久的历史,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丰富,水稻与隆安壮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稻田”在壮语中称为“那”。稻作“那”文化是骆越先民在中国农耕文明时期,适应了珠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把野生稻改造成栽培稻,人们开始据稻而作,依稻而居,因稻收而乐,孕育了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具有共同生活习俗、语言特征的农耕文化。当地的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以稻米作为主食,笔者在考察期间都是以隆安的米作为主食,当地的米煮熟后又软又香,一粒粒都散发着晶莹的光泽,入口难忘,确实不似一般的米。隆安县还出土了许多稻作生产加工工具。大石铲,是稻作生产所使用的工具,6 000多年前就由骆越先民创造而来。据不完全统计,隆安县有33处大石铲遗址,大龙潭遗址是最为密集的地方。隆安还有许多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稻神祭”是隆安县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人们祈求稻神的赐福。隆安县的“稻神祭”在2010年5月被列入南宁市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自治区区级文化品牌。另外各乡镇也有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如乔建镇三月三的山歌节、南圩镇二月十九建街节、那桐镇四月初八的农具节、丁当镇五月初五的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
2.2 环境价值
独特的地域面貌是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考虑的重要因素。隆安县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被喻为“南宁的后花园”。隆安县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龙虎山,还有屏山仙痕水溶洞、大龙潭石铲文化遗址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望湖,处于隆安布泉乡、南圩镇、屏山乡的交界的地方,是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被许多摄影发烧友称之为“广西香格里拉”。更望湖是个季节性天然湖,当地村民戏称为“变脸湖”,因为地形原因,水蓄得快,退得也快。在雨季,更望湖是青山碧水,人们可以在此划船撒网打渔;在春天,三角麦盛开,星星点点如水银铺地;到了旱季,更望湖便成为广阔草原,牛羊悠然衔草。正因为更望湖不同季节不一样的风景,受广大摄影爱好者所青睐。笔者去更望湖的时候是枯水期,徒步走了20km,深刻领略了更望湖旱季的美。因为没有水,可以看到更望湖的原始面貌,地面有起有伏,仿佛是用线条构成,绿色的青草覆盖满山遍,山上和地面颜色的深浅随着太阳光线的照射的不断变化,美不胜收,一天中不同时段看到的感受也不一样。更望湖的季节性变化景色的独特性不失为一种好题材,记录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是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题材的独特性是纪录片从诞生就在追求的,同时独特的题材通过纪录片与生俱来的“纪实”特性,增强了视觉与艺术感染力。
2.3 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是纪录片中蕴含和体现的以人为本,具有人文关怀的品质。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隆安县南部,集奇山秀水、珍稀植物资源、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于一体的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是野生猕猴数量最多的繁殖基地,这里的猕猴遍布满山,喜欢和人类嬉戏。人们可以喂猴戏猴,在龙虎山还可以听到少数民族唱山歌,歌声萦绕山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大自然共生的魅力。龙虎山人与猴的和谐相处传递着人对动物的尊重、接纳和爱护。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可以是关注自然动物,也可以是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的题材,无论是哪种都应体现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重视,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应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之道,随着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生态问题已经被放到人类生存、人类文明的层次来讨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强调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在自然中降生,又终归回到自然的怀抱。如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表现了人与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相处,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从大自然中获取了衣食住行的来源,人类也懂得回报,展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为什么能够被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政治背景的人所接受,唯一原因就是人类情怀。”四川电视台海外和社教中心主任孙剑英认为,中国故事,人类情怀,这是中国纪录片目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2]。无论是寻找怎样的题材,人文情怀是不能忘记的,他承载着人类的本性,根植于人类的灵魂,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就需要勾起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3 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策略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涵盖了人文类、社会类、地理类等几个方面的纪录片,我国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要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中开创出一条充满新意与长盛不衰的创作道路,就必须在选题上下功夫,为之后的拍摄和制作打好基础。因此掌握选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选题来源于实践
纪录片的创作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就没有灵感,更别提选题了。不论是在内容挖掘,还是追根溯源的调查等,创作者的制作理念无非就是为了两个字:真实。在电视纪录片《行者》中,行者用他们自己的行走,亲身的实践,体验生活,感悟大自然,让观众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观众同时被行者这种“在路上”的精神所震撼。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本身就囊括了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只有创作者通过多实践,多关注,用行走的力量带领观众感受自然、生命的魅力,开阔观众的视野,使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眼界的开阔的意义。
3.2 传达人文精神
回顾一下国内国外优秀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人文精神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表达理念。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创作要求回归当下现实的社会生活,重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作为主题表征,要求创作者要有人文关怀精神,从而去挖掘人文价值,以有温度、接地气的视角和饱含人文关怀的意蕴找寻和发现值得挖掘的人文地理素材。这种关注人性、关注人类共通情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是属于世界性的。
3.3 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人文地理类电视记录片创作的来源,具有中国特色且传承民族精神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是我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应该体现的。纪录片具有跨文化沟通的特性,所带来的有意义是跨时代的,在中华文明与国际文化对话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上立足民族特色,寻找传承民族精神的题材,这是凸显中国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精神、与世界沟通重要的策略。
4 结论
隆安县有着拍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这都是拍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所需要的。在这样丰富的价值里取材,拍摄展现隆安县魅力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需要创作者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去深入挖掘,在理念上多创新,选题上多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在借鉴国际上作品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民族精神,让国外观众在更好地了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欣赏纪录片,使中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更国际化、专业化。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呈现出质与量的双重飞跃,受众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逐渐提高。人们除了从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中获得知识外,还寻求着更多的共鸣,这对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创作者在选题上进行探究,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提升纪录片的质量。隆安县具有拍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所需要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需要创作者培养人文意识,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深入挖掘。
关键词: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策略,选题价值,隆安县
参考文献
[1]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76.
地理过程类问题常考点解读与突破 第8篇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 (或现象) 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其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 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 高考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考查逐渐成了新课标高考的亮点。笔者现就过程类问题的常考点解读如下, 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自然地理部分的过程类问题
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 (形式与意义)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演化等。自然地理部分知识原理性较强, 自然地理事物 (或现象) 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 自然地理过程类问题特别注重对地理过程自身的基本原理的考查。复习备考中, 考生务必要对教材中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及其表现形式逐一掌握。
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例1 (2012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0~42) 某同学对我国某地 (地处120°E) 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 绘成下图。完成 (1) ~ (3) 题。
(1)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A.3个月B.6个月
C.9个月D.12个月
(2) 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A.端午节B.劳动节
C.国庆节D.元宵节
(3) 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 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解析:该组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状况。日出时间越早, 昼长越长。该地北京时间正好为当地的地方时 (120°E的地方时) 。6:00日出, 说明昼夜等长, 为二分日的状况;6:00前日出, 说明昼长夜短, 为夏半年的状况;6:00后日出, 说明昼短夜长, 为冬半年的状况。图中显示了我国某地从秋分 (最左端) 到下一年秋分 (最右端) 日出时间的变化, 故第 (1) 题选D;a点位于秋分 (9月23日) 后不久, b点位于春分 (3月21日) 后不久, 故第 (2) 题选C, 第 (3) 题选A。
答案: (1) D (2) C (3) A
【突破方法】
(1) 掌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借助太阳直射点回归过程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更具直观性, 如下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 (南半球、北半球) , 该半球上的各地就昼长夜短。赤道上各地一年四季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向哪个半球 (南半球、北半球) , 该半球上的各地就昼渐长、夜 渐短。如太阳直射 点向北移 动期间 (冬至到来 年夏至) , 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则相反。
(2) 掌握昼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对于某一地点而言, 如果已知该地昼长、夜长、日出地方时、日落地方时中的任何一项, 都可以推出其他三项。其关系为: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2 (12:00-日出地方时) =2 (日落地方时-12:00) =24-夜长。
(3) 明确太阳出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及南、北移动方向影响着太阳出落的方位及其变化。
1阳光直射北半球时, 全球各地 (极昼和极夜区除外) 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太阳出落的位置愈靠北, 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就越长, 南半球各地的白昼就越短。
2阳光直射南半球时, 全球各地 (极昼和极夜区除外) 日出东南, 日落西南;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太阳出落的位置愈靠南, 南半球各地的白昼就越长, 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就越短。
3阳光直射赤道时, 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昼夜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例2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 读图, 回答问题。
下列四座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示意图, 接近实际的是
解析:新加坡位于北半球和赤道附近, 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应出现在二分日前后, 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 (16°S附近) ,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应出现在夏至日前后;伦敦不在极圈上, 冬至日不会出现极夜现象;纽约位于北温带, 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答案:D
【突破方法】
(1)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所求点和太阳直射点之间相隔的纬度数) 。
(2) 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两次出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A。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次出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上图B。
北 (南) 回归线至北 (南) 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 全年没有太 阳直射现象, 一年中有一次出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上图C。
(3) 理解正午日影长短及朝向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太阳直射点上, 物体的影长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日影越长。日影永远朝向远离太阳的方向, 如北温带地区正午日影永远朝向北方, 南温带各地正午日影永远朝向南方, 热带地区正午日影则有南、北朝向的变化。
3.大气受热过程和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
例3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1) 近年来, 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 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四种情形。读图, 完成问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 大气污染 物扩散的 情形是
A.1B.2C.3D.4
解析:该题考查逆温现象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四图中只有1图中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明显, 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其他三幅图显示近地面都有逆温层出现, 大气稳定,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答案:A
例4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7) 图 (a) 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单位:百帕) , 图 (b) 显示4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 回答问题。
锋通过4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B.下午
C.傍晚D.夜间
解析:该题考查 冷锋过境 对风向的 影响。读图 (a) 可知, 8:00时4地位于冷锋前, 等压线稀疏, 吹较为微弱 (风力2级) 的西南风;当冷锋过境时, 意味着4将位于冷锋后, 等压线密集, 风力增强。由图 (b) 可知, 10:00~12:00时段4地风向发生切变, 符合冷锋过境时风向变化的特点, 故选A。
答案:A
【突破方法】
(1)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辐射逆温生成与消亡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晒大地大地暖大气。对流层大气的 直接热源 是地面, 离地面越远, 受热越少, 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 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即逆温现象。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 空气垂直对流受阻, 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进而加剧大气污染。
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 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 地面散失热量多, 近地面气 温迅速下降, 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 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 黎明前最强, 日出后随着地面辐射的增强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如下图所示。
(2) 锋面气旋的判读。锋面气旋多见于温带地区。下图所示锋面气旋产生于北半球, 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 它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西侧的主动气团是来自西北方向的冷气团 (西北方向纬度高, 气温低) , 故西部是冷锋 (如下图中M) ;东部的主动气团是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气团 (西南方向纬度低, 气温高) , 故东部是暖锋 (如下图中N) 。
判断锋面气旋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1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2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东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 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 即从低纬地区移来的是暖锋, 从高纬地区移来的是冷锋。
3暖锋云系宽阔, 雨区多在锋前;冷锋云系狭窄, 雨区多在锋后;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区为晴朗天气。
4锋面气旋中, 风向在槽线 (锋线) 附近发生切变, 即锋前与锋后风向几乎垂直。从天气预报的角度来讲, 锋线附近是冷暖气团碰撞的地带, 自然, 随着锋面 的过境, 这里的气 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力等天气要素会发生骤变。
4.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
例5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1~2)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 (a) 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 (b)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2) 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 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123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解析:第 (1) 题, 比较a图可知, 植被在减少, 居民点在增加, 说明该流域森林 覆盖率降低, 这将会引起地表径流的增加, 雨水下渗的减少。森林减少, 则该流域的蓄水能力下降, 空气湿度下降, 降水量和 蒸发量也 都将减少。 故选C。
第 (2) 题, 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会引起地表径流的增多, 进而导致P处洪峰水位的上升和洪峰到来时间的提前。故选C。
答案: (1) C (2) C
【突破方法】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1) 流量过程曲线图反映的主要内容: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值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值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等。
(2) 据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河流补给水源。
1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 一般多为雨水补给, 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 除有雨水补给外, 也可能有冰川融水补给。
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 除有雨水补给外, 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河流在冬季断 流可能是 河水封冻 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 冰川不融化, 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河流流量曲线变化和缓, 则多系地下水补给, 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5.地壳变动过程和地表形态的塑造
例6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3)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 甲地层褶 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地质剖面图为载体, 考查地壳的变动过程。甲岩层顶部存在侵蚀面, 并且上层覆盖了沉积岩Ⅰ, 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花岗岩穿越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 说明岩浆侵入发生的时间最晚。
答案:D
例7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2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 仅200mm左右但蒸 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 因黄河贯穿, 湖泊众多, 加之贺兰山的“守护”, 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 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 图2为该区域 地貌景观 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 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该题考查地貌类型及描述其形成原因的能力。读图易知P处的地貌为冲积扇, 回忆教材中关于冲积扇形成原因的知识即可描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冲积扇 (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 流速减缓, 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突破方法】
(1) 地壳变动过程的判读。考生可借助岩石的新老关系进行判定, 具体应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各类岩石的成因。沉积岩由沉积作用而形成, 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凝而成, 变质岩由已形成的岩石经高温高压作用而成 (往往分布在岩浆岩的外围) 。
2一般而言, 沉积岩的岩层年龄越老, 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 其位置越靠上 (接近地表) 。
3岩浆岩的形成时间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时间晚于岩浆喷出通道所切穿的岩石, 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晚于被侵入的岩石。
4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 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 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时间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5如果剖面图中有断裂面的话, 则断裂面的形成时间晚于其切穿的岩石。
(2) 掌握常见地貌形成过 程的描述 方法。其中, 地震、火山、巨型山脉 (如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的成因通常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另外, 地表各种地貌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在分析某些较大地形单元 (如巴西高原、刚果盆地、华北平原、长江三峡等) 的形成过程时, 应考虑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这样分析问题才会透彻。而在描述局部小地貌的形成过程时可用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来解释, 如喀斯特地貌、冲积扇、风蚀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考生在描述地貌形成过程时要注意语言的细化, 要说清地貌形成的位置、作用力的名称及其特点和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状及其物质组成) 等。案例如下。
1刚果盆地的形成:原是内陆湖, 后来地壳抬升, 河流下切, 湖水外泄而成。
2河谷的演变:河流发育初期, 河流落差大, 水流急, 河流以向下侵蚀和向 源头侵蚀 为主, 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这时的河 谷深而窄, 谷壁陡峭, 横剖面呈“V”形;“V”形谷形成后, 河流落差变小, 这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使河流更为弯曲, 河谷拓宽, 横剖面呈“U”形。
3冲积扇的形成:在河流出山口, 由于地势趋于平缓, 水道变得开阔, 水流速度放慢, 水流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 即冲积扇。受水流速度放慢的影响, 扇顶处沉积物质颗粒较大, 主要为沙、砾, 而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黏土。
4三角洲的形成:在河流入海口处, 受潮水顶托等影响, 流速减慢, 泥沙堆积形成 多个沙洲, 并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二、人文地理部分的过程类问题
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增长类型的变化与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分区的演化、城市化 (阶段与影响) 、产业活动 (区位、地域类型和产业结构) 的递变、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等。由于人文地理要素 (如市场、交通、科 技、劳力、人口、政策、城市、商贸等) 的多变性, 人文地理过程类问题侧重考查某一时段内地理事物 (或现象) 变化的特点、原因以及发展趋势等。
1.人口的变化
例8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9~10)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 述, 正确的是______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 亡率下降 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 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 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1B.2C.3D.4
解析:第 (1) 题, 读图中世界人口变化折线可知, 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 故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A错;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的时段是1990~2010年, B错;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持续下降, C错;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上升至23‰, 故D项正确。
第 (2) 题, 图中1线在197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最高, 应为非洲;4线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最低, 应为欧洲;2线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3, 则2为亚洲, 3为北美洲。
答案: (1) D (2) C
例9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7~8)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 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 (1) ~ (2) 题。
(1)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 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解析:第 (1) 题, 读图可知表示总人口增长率的柱长变短, 但大于0, 说明总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 但总人口数量在上升, A、B错;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柱长稍有加长, 说明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C错;人口净迁入量的变化取决于国际净迁移率与国内净迁移率的对比, 比较表示国际净迁移率与国内净迁移率的柱长可知, 20世纪80年代该市人口净迁入率为正值, 而90年代人口净迁入率为负值, 说明人口净迁入量在减少, 故D正确。
第 (2) 题, 图中自然增长率稍 有上升且 为1.5%左右,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符合美国实际 (1%左右) 。日本自然增长率约为0.1%, 德国和俄罗斯人口呈现负增长。
答案: (1) D (2) A
【突破方法】
(1) 把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 一般规律。对于某一国家或地区而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逐渐向传统型和现代型转变。一般而言, 原始型出现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初期, 传统型出现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前期, 现代型出现于工业文明后期。
(2)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别。从“三率”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的大小来看, 原始型是“高高低”, 传统型是“高低高”, 现代型是“三低”。判别时, 考生要先看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如果自然增长率大于1%, 可判定为传统型;如果自然增长率小于1%, 则可能为原始型或现代型。原始型的出生率较高 (一般大于2%) , 死亡率也较高 (一般大于1%) ;现代型的出生率较低 (一般小于2%) , 死亡率也较低 (一般小于1%) 。
(3) 正确认识人口增长率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对某一地区而言, 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增长率的对比。就自然增长而言, 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说明人口增长快, 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 人口总数就会不断增加。就迁移增长而言, 只要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人口总数就会上升。
(4) 把握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 一般规律。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通过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某国家或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就某一国家或地区而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将由增长型逐渐向稳定型和衰退型转变。如下图所示。
增长型又称年轻型, 图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很大 (40%以上) , 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4%左右) , 塔形下宽上尖, 其预示未来人口的发展是快速增长趋势, 反映的是传统型人口模式。许多发展中国家, 如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属于这种类型。
稳定型又称成年型, 图中除极老的年龄组外, 各年龄组人数比重差别不大, 塔形较直, 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 其预示未来人口的发展是稳定趋势, 人口增长速度较慢, 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 反映的是现代型人口模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 如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等属于这种类型。
衰退型又称老年型, 图中少年儿童比重较小, 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 塔形下窄上宽, 其预示未来人口的发展是缩减趋势, 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 反映的是现代型人口模式。欧洲德国、俄罗斯、匈牙利等人口负增长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2.区域 工 业 结 构、产 业 结 构 和 城 市 化 的变化
例10 (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 23~25)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 (1) ~ (3) 题。
(1) 2005年以来, 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 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 向东部沿 海城市迁 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 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第 (1) 题, 考查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递变。读图可知, 2005年以前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处于初期阶段;2005年以来城市化水平高于30%, 处于中期阶段。故B项正确。
第 (2) 题, 考查区域人口就业结构的递变。据图可知, 1985年以来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有升有降且总体上升, 故A项错误, D项正确;1995年以来,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 B错;根据图示信息无法判定C项说法正确与否, 排除C项。
第 (3) 题, 考查区域工业结构的调整。安徽省为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比重大, 农副产品丰富多样。安徽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可增加就业人数, 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原料导向型工业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故A项正确。
答案: (1) B (2) D (3) A
【突破方法】
(1) 理解区域工业结构的递变规律。对某一国家或地区来讲, 其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区域发展初期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工业结构逐渐转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 其原有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淘汰或向落后地区转移。
(2) 把握区域产业结构的递变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区域内部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 且一般有以下变化规律:起初是第一产业 (农业) 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 (工业) 和第三产业 (工业、农业以外的行业, 统称服务业) 的比重不断上升;随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逐渐下降,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经济越发达, 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
(3) 理解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区域城市化的过程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城市化初期, 城市人口的比重 上升较慢, 一般保持 在30% 以下;城市化中期,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较快, 同比增幅较大, 一般保持在30% ~70% 之间, 该阶段城市迅速膨胀, 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化后期, 城市人口比重保持在较高水平 (70%以上) ,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也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 其首都伦敦的城市化历程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 一般规律, 即先后经 历了城市化郊 区城市化逆 城市化再城市化。
总之, 地理事物 (或现象) 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 加之地理事物 (或现象) 的多样性, 今后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考查角度和形式也必将精彩纷呈。笔者希望通过对上述常考点 的解读与 导引, 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
三、巩固训练
下图为某地连续三个月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I、Ⅱ、Ⅲ各表示一个月) , 已知该地水平移动的物体向左偏转。读图, 回答1~2题。
1.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H 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北回归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长江流域正值梅花盛开时节
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阶段Ⅰ,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B.阶段Ⅰ, 北印度洋海水流向为自东向西
C.阶段Ⅲ, 悉尼昼短 夜长且昼 渐长、夜渐短
D.阶段Ⅲ, 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进入汛期
3.人们在内蒙古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景观。花岗岩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 座座石峰造型奇特, 美不胜收, 如下图所示。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 即险峻的岩石之意。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
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图a、图b分别是我国某地1976年与2008年同一比例尺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最有可能在 ()
A.新疆B.陕西
C.河南D.江苏
5.2008年与 1976 年相比, 该地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反映出 ()
1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2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4生产规模扩大, 机械化程度高
A.123 B.234
C.134 D.124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回答6~7题。
6.该地的主要地质作用, 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1、断层P2、褶皱
C.断层P2、断层P1、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
7.据图判断c岩层在断层 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该岩层的沉积
C.地壳抬升以后遭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123分别表示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9.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 回答10~11题。
10.图示后期, 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C.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11.图示时期, 我国 ()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2010年与2011年出生率相同
12.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 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 分析乙时段该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 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由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图中显示三个月中正午太阳高度由降低转为升高, 说明H为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低值, 即图中正午太阳高度为H时为6月22日前后, 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C从上题分析可知, Ⅰ为5月、Ⅱ为6月、Ⅲ为7月。太阳直射点在6月22日位于北回归线, 然后向南移动, 则7月份的悉尼还是昼短夜长, 但白昼逐渐变长, 此时珠江三角洲已经进入汛期。阶段I为北半球夏季, 北印度洋海水受西南季风影响而自西向东流。
3.C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后冷却凝固而形成。图示花岗岩地貌出露地表是由于该地地壳上升以后, 花岗岩上覆岩层被风化剥蚀。
4.D图a显示该区域北部种植有小麦, 中南部为水稻, 联系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粮食作物不同的现实, 可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江苏 (淮河穿越江苏) 。
5.A对比两图可知,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荒山也得到了“立体开发”, 改善了生态, 增加了农民收入。
6.A褶皱位于b岩层下方, 形成时间最早;断层P2没有切穿b岩层, 说明其形成在b岩层形成之前;断层P1切穿了b岩层, 说明其形成在b岩层形成之后。
7.C断层P2右侧d岩层和e岩层的高度都高于左侧, 说明右侧部分岩层 为上升岩 块。显然, 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是由右侧岩块抬升并遭外力侵蚀所致。
8.A9.D
据区域发展中三大产业的递变规律不难作答。人口职业构成变化反映了产 业构成的 变化。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这说明该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10.D后期, 我国人口 自然增长 率小于0.5%, 为现代型。该时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 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要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 故人口死亡率上升主要是老龄人口比重大造成的。
11.B图中显示性别比在102以上, 说明新出生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故B项正确。图中总人口曲线 持续上升, 说明总人 口一直在增长。
12. (1) 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 4、5月份, 随着气温的升高, 蒸发量增加, 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 再加上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 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 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
中国古代官修书目中“地理类”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官修书目 地理类 目录学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152-04
A Study on "Geography Books" of Chinese Ancient Officially Compiled Bibliography
Gao Wenjuan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8 Chinese ancient officially compiled bibliographies. Study the "geography book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 prefaces' cognition on "geography books", the change on collect number of " geography books " and the change on subdivision of "geography books".
Key words: Bibliographic Research Geography BooksBibliography
CLC number:G257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152-04
在中国古代官私书目中,“地理类”有着不同的称谓,或从属它类,或单独列类: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包括刘向、刘歆父子等,分地理类书籍《山海经》等于“数术略·形法类”之下;刘宋王俭作《七志》,于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之外另列图谱志,以“纪地域及图谱”;后世如《隋书·经籍志》等四分之目,多列地理类于史部之下,并冠以“地理”之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类分十二,亦列地理类于史部之下,未突破地理类从属史部之藩篱;清孙星衍《祠堂书目》列类十二,将地理类独立于史部之外,自成一级类目;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分群书为十九类,以“舆地”代“地理”之名,单独列类。[1 ]
本文主要选取《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8部官修书目,对地理类进行调查研究。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地理类书籍承担着“化民”、“达志通欲”、“齐政修教”的重要作用,除《汉书·艺文志》外,其他官目无一例外地将地理类归于史部之下,且无论史部其他子类如何改易,地理类始终得以单独列类,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1 各书目小序对“地理类”的认识发展
在此8部书目中,4部含“地理类”小序:《汉书·艺文志》(称“形法”)、《隋书·经籍志》、《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4篇小序向我们展示了书目作者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发展、对地理类书籍学术源流的归结、对地理类书籍优劣的品评。使我们对于古代学者认为的地理类书籍、地理类书籍的发展演变、各种地理类书籍质量如何等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并为后世的书目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以及借鉴价值。
1.1 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发展
《汉书·艺文志》形法小序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凶吉。” [2 ]指的是通过对各种地物和地理现象的经验性测量或记录,把握地物和地理现象的“自然之数”,通过对其“自然之数”来推测其中所隐含的“声气贵贱凶吉” 。[3 ]
《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小序开篇言道:“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 [4 ]一方面概括了地理类的内容,即山川土地、饮食衣服、物产风俗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理类书籍的作用,即“化民”、“达志通欲”、“齐政修教”,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服务的。
《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分别以“古郡国计书,上于兰台。盖地志之属,往往在焉”、“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开篇,[5 ]其内容也多提及地志,凸显了该时期地志作为地理类图书的主体地位。
1.2 对地理类书籍学术源流的介绍
关于地理类书籍的学术源流,《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小序叙述最为详细。从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到周朝各卿分司其职而总之冢宰,从汉萧何、司马迁、刘向、张禹、班固等人的贡献,到魏晋南北朝的挚虞、陆澄、任、顾野王的成就,再到隋朝的《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区区数百言,将先唐地理类书籍的学术源流交代得清晰明了。
《国史·经籍志》继承了《随书·经籍志》的说法,不过较之简略得多。《四库全书总目》言及《禹贡》、《周礼·职方氏》,又讲到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还有元、明、清三朝地志,并各有品评。
1.3 对地理类书籍的优劣品评
《隋书·经籍志》讲“萧何得秦地图,故知天下要害”,含有褒义色彩,又称“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刘向略言地域”、“班固地理志,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是后(班氏之后)载笔之士,管窥末学,不能及远,但记州郡之名而已”、“学者(学习挚虞之人)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地理类书籍当如挚虞所为,“靡不具悉”。同时,书目作者用萧何“得”秦地图,挚虞“依”禹贡、周官,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任又“增”陆澄之书,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一连几个动词言明人与书籍之间的著作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撰者对于“古之地志”,但述其内容。评《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讲《元和郡县志》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为州县志书之滥觞。言及元明以后地志,微词颇多,“末大于本”、“假借夸饰”等词足以表明其倾向、态度。对于《汉中府志》、《武功县志》,则称其为“文士爱博之谈,非古法也”。
2 各书目“地理类”收书数量的变化
由于历史上各朝代文化发展、书籍的产生与亡佚、各家书目收书标准等原因,各家书目所收地理类书籍不尽相同,为了将数量关系描述得更加清晰、明了,笔者制作了以下图表:
总体而言,依照时间顺序,各书目所收地理类书籍条
目以及总收书条目,不断增加,这和历史文化发展、书籍不断增加的事实是分不开的。同时,如图3、4所示,地理类书籍条目在史部以及全书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说明社会生活中地理类书籍不断增多,也说明各家书目或者可以说统治者对于地理类书籍的重视。①
由《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收书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一方面因为《隋书·经籍志》综合了魏晋南北朝及隋朝的图书,对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著录,另一方面,图经作为一种地理类书籍的编撰及流传在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在收书数量上较《隋书·经籍志》没有太大变动,至《宋史·艺文志》收书部(家)数较前代书目增加了一倍有余,收书卷数也增加了几近一倍。[6 ]这是因为经过宋代文化的勃兴,雕版印刷普及,书籍数量大规模增加;同时这一时期地方志撰修形成了一种定制与风尚,逐渐成为地理类书籍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地理类所占史部及全书条目比重上,《汉书·艺文志》所占比重较低,到《隋书·艺文志》激增,这和挚虞、陆澄、任、顾野王等人的贡献以及“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从《隋书·艺文志》到《宋史·艺文志》,地理类在史部及全书比重上并无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史·艺文志》中,[7 ]地理类书籍部(家)数占史部的35.7903%,总收书的10.1225%,其卷数也占史部及总收书卷数26.7299%、7.0754%。在这些地理类书籍中,地方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明朝完善的修志制度下方志事业繁荣的一个重要体现。[8 ]
3 各书目“地理类”子目细分的变化
《汉书·艺文志》于“数术略·形法类”共收书6家,其中仅《山海经》十三篇、《国朝》七卷、《宫宅地形》二十卷3家属于我们所讲的地理类书籍的范畴。
从《隋书·经籍志》到《明史·艺文志》5部书目,在行文之中并未对地理类等二级类目进行下一步的细分。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各家书目对于地理类书籍的列类排序情况,进而梳理地理类的发展演变情况,笔者尝试对这5部 书目所列地理类书籍进行列类分析。
《隋书·艺文志》所列地理类书籍139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理总论,如《山海经》、《水经》、《黄图》、《地理书》以及他们的阐释性著作,如《三辅故事》、《山海经音》等;地志图经,如《洛阳记》、《周地图经》、《区宇图志》等;山水寺舍,如《衡山记》、《汉水记》、《京师寺塔记》、《华山精舍记》、《庙记》等;异物志,如《交州异物志》、《扶南异物志》等;外纪或蛮夷,如《诸番风俗记》、《西域道里记》、《男、女二国传》等;有关宗教的,如《佛国记》、《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沿革地理,如《古今地谱》、《春秋土地名》、《古来国名》等;户口贡赋,如《元康六年户口簿记》、《元康六年地记》等。在条目的排序上,并无一定规则的次序,这是《隋书·艺文志》留给后人的一大憾事。
相对《隋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在列类排序上更有条理些,[9 ]其分类及排列顺序大致是这样的:地理总论,如《山海经》及其阐释性著作《山海经图赞》等;宫殿,如《汉宫阁簿》、《洛阳宫殿簿》等;地志,如《西京杂记》、《吴地记》等;异物志,如《交州异物志》、《畅异物志》等;山水,如《江记》、《四海百川水记》等;纪行,如《述征记》、《巡总扬州记》等;蛮夷职方,如《十洲记》、《南越传》、《职方记》等;舆图,如《长安四年十道图》、《剑南地图》等。
《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列类顺序如下:[10 ]地理总论,《三辅黄图》等;图经地志;《山海经》、《水经》之属;山水;异物志;纪行;蛮夷;唐地理、舆图著作,如各种《十道图》、贾耽《地图》等。
《宋史·艺文志》地志类书籍增多,除开篇《水经》属地理总论外,其余以地域列类,将地志、舆图、异物志、纪行、山水、人物风俗、蛮夷职方等分列于各地域之中。
《明史·艺文志》同样将总论性书籍置于地理类开篇,不同于以往的是,《大明志书》等明代总志性著作居于最靠前的位置,一些考据类的书籍如张天复《皇与考》、项笃寿《考定与地图》等也作为总论性书籍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各地方志;然后是边防、水防,如《威茂边政考》、《全边略记》、《万里海防图》、《江防考》等,这是《明志》突出于以往各志的地方,和明朝倭乱频发的史实有一定关联;以下是山水,一些水利性著作出现,如《三吴水利考》等,同时,也出现了书院的记载,如《岳麓书院图志》等;最后是职方外纪。
《国史经籍志》分“史部·地理类”为11小类:地里、都城宫苑、郡邑、图经、方物、川泽、名山洞府、朝聘、行役、蛮夷。
《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地理类”为10小类,并详细标注各子类条目:宫殿,2部11卷;总志,7部941卷;都会郡县,49部2746卷;河防,22部470卷;边防,2部24卷;山川,7部113卷;古迹,14部127卷;杂记,30部225卷;游记,3部15卷;外纪,16部89卷。
4 结语
从《汉书·艺文志》的“形法类”到《四库全书总目》的“地理类”,“地理类”不断发展演进。从各书目解题来看,地理类书籍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各书目作者对于地理类图书的学术源流、书籍质量也各有介绍品评。从收书条目、种类上来看,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在“史部”以及整个书目中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这是地理类不断发展、地位不断提高的表现。从子类细分上来看,以时间为序,各书目之间既有继承性,又在不断变化、发展;其中一些书籍,如《山海经》,由一开始的置于卷首,后来变化为置于卷中,直至最后《四库全书总目》以之为“体杂小说”,与《十洲记》同退至小说家类,而更加切合社会生产生活的地志则得到不断凸显,逐渐成为地理类的主体,体现了崇尚实用思想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引得编纂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Z].北京:中华书局,1960:1-8.
[2]汉书·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67-68.
[3]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86-87.
[4]隋书·经籍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62-67.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二[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450-649.
[6]宋史·艺文志·附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8-88.
[7](清)黄虞稷等.明史·艺文志·附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53-64.
[8]巴兆祥.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J].中国地方志,2004,(4):45-51.
[9][10]唐书经籍艺文合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56-167.
高中地理四类题型解题思路归纳 第10篇
一、特征描述类
1.空间分布特征(规律):从方向上进行描述,如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2.地形特征: (1) 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 (2) 地势———地形倾斜方向、地势起伏状况、哪高哪低; (3) 区域极值
3.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
4.水文特征:流量、汛期、结冰期、水能等。
5.水系特征:发源地、流经区域、终点、长度与面积、支流数目等。
6.地表环境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土地类型、河流发育程度等。
7.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
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2)比较图中a、b两河的水文特征。
(3)简述a河源地所在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答案(1)地势大体东北高,西南低(北高南低)。理由: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海洋。
(2)相同点:a、b两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两河所处纬度较低,都没有结冰期。不同点:a河流量小,含沙量大;b河流量大,上游水能蕴藏量大。
(3) a河源地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地形: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地域差异大。水文特征:以冰川融水为主,是许多大河发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垂直分异明显。
二、原因分析类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1. 纬度高低。
2. 地形地势:阴阳坡,海拔高度。
3.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 洋流。
5. 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6. 地面状况。
7. 人类的影响。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1. 大气环流。
2. 地形与地势。
3. 与海洋的距离。
5. 洋流。
6. 人类活动: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使降水增加,围湖造田、砍伐植被使降水减少。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
2. 海拔高度。
3. 天气状况。
4. 大气清洁度。
(四)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 降水:降水量大,则雪线低;降水量小,则雪线高。
2. 气温:气温高,则雪线高;气温低,则雪线低。
(五)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 纬度:海拔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果越高,则带谱越简单。
2. 海拔: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如果越高,则带谱越复杂。
3. 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六)盐场: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地形平坦)、天气和气候特征(蒸发旺盛)等
注意:原因一般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
例2简述非洲缺粮严重的原因。
非洲气候状况极差,土地贫瘠,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由于长期处于各类列强的殖民统治,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科技极不发达,人民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各种因素致使粮食产量较低;再加上人口数量增长快,远远超过经济与粮食的承受能力;此外加上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其造成的影响,致使非洲各个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根本没有粮食的购买能力, 所以整个非洲地区处于严重缺粮的局面。
三、评价类
一般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一)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不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协作配套条件
(二)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1. 从光照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昼夜温差大小、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从四季的气候条件(分季节分时段)进行分析。
四、措施类
(一)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3)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4)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5)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6)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二)缺水(旱灾)解决措施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三)地震防御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四)能源短缺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业;(4)能源循环使用;(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五)滑坡泥石流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订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六)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订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七)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华北地区: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西北地区: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八)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地理简答题规范答题的一些看法与总结, 希望能对广大同学, 尤其是将要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在考试中的简答题的答题有所帮助。
摘要:在高考试卷中, 简答题的分值占到56分, 但大多数同学对这一部分的规范答题没有掌握。简答题的规范答题一直是大多数同学的一个弱点, 甚至有的同学在做选择题时做得非常棒, 但是一遇到简答题就头脑发晕, 无从下手, 满肚子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甚至经常用一些随意性的语言来回答, 描述不全面, 表达不到位, 故而造成得分率特别低。所以, 针对这一现象, 尤其是对高三的学生来说, 总结答题思维模式, 强化语言与答题规范的论述和论征能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