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笔下生辉(精选3篇)
让学生笔下生辉 第1篇
一、分析英语书面表达试题
从历年高考英语试题来看, 书面表达都是材料作文, 即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材料”和要求来审题立意, 在限定的时间内, 用严简意赅的语言, 将要求的内容表达清楚。从历年高考英语试题可以看出, 书面表达在试卷中的分值从10分 (占卷面的10%) 、15分 (占卷面15%) 逐渐变为25分 (占卷面的20%) , 在英语测试主观性试题中已逐渐占主导地位。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对高考英语书面表达, 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 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书面材料”。所给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画、图表、提纲、短文等。从提供要点的情形看, 历届高考书面表达题都是材料作文。提供要点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文字材料;二是用图画或图表加文字说明。从表达的体裁和题材看, 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突出考查学生用简洁、通顺、适度的一小段文字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体现英语的实用性。从所要用的句式及词汇看, 基本以简单句为主, 其他句式为辅。从历届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分析, 高考书面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书写能力。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六个万能黄金要素, 即Who (谁) , When (何时) , Where (何地) , What (干什么) , Why (为什么) 和How (怎样) 去寻找所提供情景中的所有要点, 以确保写作内容的完整性。
二、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注重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阶段。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经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 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在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练习时, 要求学生写出最简单的短句, 从而为以后英语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英语属于结构语言, 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 这些都是不可变的, 要想在写作中用上它们、用好它们, 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本训练。首先, 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 因为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 所以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 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 不断运用。五种基本句型是:S+V;S+V+O;S+V+O;S+V+P;S+V+O+C。
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但无法比较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首先必须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句训练,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进行扩句练习。其次, 加强句型教学, 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 增强他们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意多种表达的训练。最后,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巩固语言的练习, 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感的训练。
(二) 从用词造句开始训练, 调整心态, 夯实基础。
背诵课文中涉及的重要句型并进行句型转换, 以拓宽思路, 可多读、多背好文章、范文。“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英语文章也是如此。平时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谚语、俗语, 对写作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写作训练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始终。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听写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将答案串成课文概况;听写6个句子, 然后调整句序, 组成短篇;听写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由课文改写的短文。2.根据课文重点词汇的学习进行造句训练:模仿书上句型造句;模仿范例造句;选词造句, 连句成篇。3.根据课文巩固练习进行缩写, 扩写, 改写, 仿写等训练。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课文中所学的有用的词汇、短语、句型及背诵课文, 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系统化, 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四) 训练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对照范文, 学生先对已查出的表达有误的地方进行初改。考虑到范文不可能把各种表达方式都包括进去, 况且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尽相同, 因此, 还可安排学生互改作业。互改以同桌的两人为宜。批改者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 可当场请教老师。最后, 要求学生再对全文通读几遍, 琢磨琢磨是否符合要求, 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如发现错误, 可作最后修改, 誊写工整, 交老师查阅。
(五) 注重写作训练的规范化和多样化。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首先, 在Dialogue的教学中, 除了听录音、对话、表演和编写相似的对话外, 还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 这就要求学生在改写短文的过程中, 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的逻辑关系, 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其次, 在“Reading”教学中, 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 且人称、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 这样既能搞懂本意, 又能用同义句表达, 提高表达能力, 还能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进行复述。学生复述课文不是件容易的事, 既要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逻辑关系, 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这样就既能锻炼他们组织篇章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又能提高语言的精炼度, 使写作能力很快有所提高。最后, 在“Listening”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听懂做完听力练习之外, 还让他们把练习作为guide进行复述听力材料, 有时还让他们写在作文本上。
总之, 无论怎样条分缕析, 无论怎样深入剖解, 都敌不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课外的广泛阅读及对优美的、经典的例句的搜集和背诵。
摘要:英语书面表达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分析近几年高考书面表达入手, 指出在题材、体裁等具体方面的要求, 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学生笔下生辉 第2篇
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其实,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老舍先生却如此推崇动作描写呢?这是因为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经典的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就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文章主题。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
1.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手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2.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3.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伸着两根手指头摇头”是严监生的招牌动作,也是文本描写的着力之处。作家就是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这一细节白描,集中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性命的守财奴形象,演绎出一个文学经典,实在令人叹服。行为是心理的外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家构思之精妙,我紧扣这个典型动作,开展了以下教学:首先是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揣摩动作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接着,我让学生角色表演文中“三猜三反应”的句子,一边演一边采访“严监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严监生,你心里究竟在想什么?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理解了严监生动作背后的意思:第一次,大侄子猜错,他感到非常的失望和不满;第二次,二侄子又猜错,他再也无法容忍了,一团怒火从心底油然升起;第三次,奶妈的话再次给他沉重的打击,他万万没想到,身边的亲人竟然没有一个懂得自己的心思,他彻底绝望了。由“失望”到“愤怒”再到“绝望”,文章把严监生的心理状态透过这两个动作推向了极点,为最后的结局蓄足了势。为认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做好了铺垫。然后我通过“既然是两茎灯草,不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写赵氏的猜测,不是更好吗?与原文进行比较,去体验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补充《儒林外史》中关于严监生的一些资料,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通过将严监生置于临死前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是为了衬托出他的吝啬,这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适时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 外貌描写, 精神开启的钥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长相、身材、服饰、表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果戈里),成功的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外部特征,还能以形传神,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等内涵,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但写外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能传神的窗户,从“眼睛”这个窗户中,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因此,在描写人物外貌时,画好了眼睛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名作家也很善于“画眼睛”。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对居里夫人“眼睛”的描写: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透过这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居里夫人严肃庄重、睿智从容的美丽形象。
三、 语言描写, 性格尽显的索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身份、地位不同、教养不同、语言的表达也各有不同。可以说,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索引,因此,认真揣摩文本中名家笔下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描写非常重要。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曹雪芹写王熙凤出场时的开场白,也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一笔。寥寥数语,就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王熙凤简简单单的一句“我来迟了”,似给人爽朗、热情的感觉,然而在贾府这个封建的大家族里,规矩礼仪是极严的。贾母是这个家族里至高无上的人物,谁在她面前都要敛声屏气、毕恭毕敬,更何况孙子的媳妇王熙凤呢?但王熙凤就有这样的特权。外表满面春风,内心冷酷如冰的王熙凤即使早早知道林黛玉要来贾府,也未必到门口迎接,但为了讨好权力至上的贾母,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违心说了这段“美丽的谎言”。千言万语化成这催人泪下的一句,就是这样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古书人物出场的一种常见写法。我告知学生,今后你到亲戚家作客或人家到你家玩,都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先写声音,再写外貌。这样写文章显得活泼,不呆板了。
通过阅读和背诵让学生笔下生辉 第3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诗人的千古名句解答了这个难题, 阅读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 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外, 必须有大量阅读书籍的嗜好。没有阅读想写好作文, 如鸟无翼而欲飞天, 树无根而想茂盛, 下面浅谈一下我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引领学生研磨古代诗词
我国古代的诗词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尤其是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中国诗歌也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我国古代的诗歌语言凝华、格律对仗, 练字精工, 意境深远, 或巧壮悲辛, 或奇诡气胜, 或婉转含蓄, 或直率英爽, 或意微蕴藉;气象万千, 不一而足。故应该对优秀的文化遗产做精工的研磨, 天长日久, 作文自然能够倚马千言, 文字锦绣。
1.品析名句, 朗朗成诵。古人曾有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故事, 也有“推敲”的典故, 可见当时人们对诗词锻字炼词的推崇。一首诗词, 往往几句, 但是却包罗万象, 融入了作者的千愁百绪。因此, 在赏析诗词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炼字之妙, 进而加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比如说, 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风暴花残, 凄凉满目, 仅仅用了四个字风住尘香, 惜墨如金, 出笔蕴藉, 形容精工, 字少意多。此与辛弃疾的《摸鱼儿》中“更能消几番风雨”颇为神似而又过之。古人锻字炼句, 功夫成片, 自此可窥一斑。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诗词写作, 最重修辞, 懂得修辞, 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 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等不胜枚举, 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 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极其夸张, 愁思无绝, 非常形象;《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 形容自己前路艰险, 人生坎坷, 心境毕露。
二、扩大背诵范围
背诵可以打好词句的基础, 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之环节, 我给学生找来在报纸上已连载十年的《慧人慧语》, 精挑细选, 让学生背诵。《慧人慧语》中, 琳琅满目, 内容包罗万象。
针对一些学生考试失利, 心态紊乱的句子:
身衰老多在年长之后,
心衰老能在一夜之间。
一位学生家中出了意外, 一句慧人慧语可以对症下药:
让奇迹成长起来的是痛苦,
使平庸延续下去的是无忧。
一个学生有点小偷小摸的行为, 我以慧人慧语告诫之:
宁可贫寒走正轨,
万勿贪婪踏邪门。
一位学生遗传少白头, 忧心忡忡, 我悄悄地告诉他, 使之眉头舒展:
有年少的心不必用染发剂,
会轻松地笑可代替去皱霜。
一些学生整天“口若悬河”, 我贴了这样的标语给予启示:
能说会道始终迈不进智慧的大门,
沉默寡言至今统治着思维的圣殿。
一位同学语文成绩平平, 有一次却取得第一, 面露骄色, 我这样告诉他:
意气平和, 得失不躁;
经历峥嵘, 荣辱不惊。
一位同学想参加征文比赛, 又犹豫不决, 我鼓励他:
有心艰难能成事,
无心顺境不成材。
《慧人慧语》字字明珠, 言言见谛, 言简意赅, 玉润珠圆, 明辨慎思, 语言优美, 利于背诵。学生们皆大欢喜, 有的学生甚至倒背如流, 语言德育双管齐下, 不亦说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