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性论与西方建筑史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人性论与西方建筑史(精选4篇)

人性论与西方建筑史 第1篇

因为休谟的人性论体系对此有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将以人性论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建筑历史领域的人性化问题。

一、人性论的内涵与休谟的人性论哲学体系

人性论的基本内涵是研究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是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抽象地考察人的共同本性的理论。我们进一步界定人性论的研究内容:首先研究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其次研究人本主义这一问题。

大卫休谟(David.Hume)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休谟称自己的哲学是人性哲学或人的科学,它以人的本性为研究对象。休谟于1732~1736年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性论》。作者试图把实验推理的方法推广应用于精神哲学,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体系。他的著作分为三大部分: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人性论》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价值观。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目的是反对封建的专制统治,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将人从封建的政治压迫和思想禁锢下解放出来,让人真正成为自由平等的人,成为社会的中心和历史的主人,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概念。因此《人性论》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对人性化内涵的理解。

二、人性化对西方建筑史的启示

笔者认为,人性化问题贯穿于整个建筑历程,每个时期有不同的阐释和关注的主体,每一阶段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与概念的相对性。让我们分解研究人性化问题的核心:

(1)人性化问题理解的历史局限性:何谓人性化?

(2)人性化的主体演变过程:以谁为本?

(3)人性化的相对性:人性化与非人性化的界限

然后纵观西方建筑史的源流,看是否能从中发现人性化给我们的启示。

上古时代,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与古波斯等,人性化是以统治者为核心的,他们为自己营造了一系列非常“关怀体贴”的建筑,如古埃及金字塔里面对灵魂升天的安排,对死者死后生活细节的关注,古巴比伦为王妃建立的空中花园等。但我们必须清楚,这种对统治者的人性化关怀是建立在对无数人民的不人道的摧残基础上的。而对于普通人民,则是用神化建筑的威严与雄伟来震慑之。

古希腊虽然是人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其奴隶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人性化只是相对其中一部分公民而言的,并且最终并没有摆脱神学对思想的统治。古希腊最重要的建筑是卫城(图1)和神庙等,表现的还是对神的歌颂。即使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古希腊的人性化历程是光辉的,对后世影响是重大的。

古罗马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公共建筑形式,如浴场、斗兽场等等,并出现了市政设施“输水道”等(图2),形成了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如庞贝古城)。这些都是人性化的发展。但是帝国的本质是不可改变的,最终是为了统治者服务,更多的建筑是彰显统治者的伟大。

中世纪可以说是宗教神学与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双重禁锢与压迫,是在人类历史上人性化的大倒退。中世纪建筑无视人民的存在,营造的是以神为本、以统治阶级为本的教堂与城堡,对人类的人性解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宗教建筑越雄伟、越神秘,就表明对人民思想禁锢的程度越深。

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确定自己的地位而对统治势力宣战的一场思想运动,因此其建筑所关注的真正主体是资产阶级,而并非真正的人民大众。文艺复兴时期的武器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理性主义与人文思想,但是比较讽刺的是,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建筑仍然是宗教建筑,这不能不令人感觉到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可以说,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人性解放”的口号只是新兴资产阶级用来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斗争的一面旗帜或是一个符号而已。而文艺复兴后期过分的理性化设计反而与人性化背道而驰,如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绝对君权时期)出现的勒诺特尔式园林(图3),过分的理性不但偏离了人的本性,而且被用以作为皇权帝国力量的宣示。

在文艺复兴的理性设计达到极盛期时,巴洛克与洛可可(图4)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人类摆脱极端理性控制的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虽然“巴洛克”是带有贬义的名词,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场了不起的革命,是把人从完全理性的状态解放出来的革命,体现了人性追求变化,追求非理性的一面。应该说,巴洛克与文艺复兴是人性的两个极端非理性和完全理性的两个极端。而后来的洛可可则可以说是人性化的倒退了,这种以权贵为主体的设计潮流是一种扭曲的美学,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洛可可到了极盛的时期又出现了启蒙主义思想运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为了对抗当时的掌权阶级,资产阶级又擎起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光辉旗帜。但是此时的建筑思潮非常混乱,既有进步的“希腊复兴”、“罗马复兴”,又有倒退的“哥特复兴”。

特别要提到的是上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后现代建筑思潮攻击其为“非人性化”的设计,并以此作为斗争的旗帜。但笔者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对人性极大关注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一场真正以人为本的运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城市被破坏,经济萧条,大量的住宅急需重建。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就成为了一代建筑师肩上的重任。以功能为主与减少装饰等做法是解决当时困境的主要方法,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以最切实的方式解决了当时重建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难题。现代建筑关注的主体是经济力量并不雄厚的人民大众,是战后亟待重建的城市。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很多实践和观点被沿用至今也证明了其长久的生命力。如现代主义住宅、模数制、人体工学(图5)、现代城市的设想等,无不折射出光辉的人本主义思想。今天世界经济发达,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不再满足于解决基本需要。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昨天的事物,因为每一个时代都被其客观条件所限制,并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当然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也有其局限性,马赛公寓上出现的社会问题就可见一斑。

后现代建筑思潮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批判的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提出建筑应具有地方性、人情味、多样性、复杂性等等。其中不乏有成功之作,例如柯里亚、杨经文的地域性建筑等等。但笔者认为在大量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思想与实践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例如后现代鼓吹人情味,但作品却往往表现为反常理,反美学的倾向(图6)。它鼓吹多样性与复杂性,作品却往往将功能与人的心理置之不顾(图7)。

三、结语

纵览西方建筑史,我们可以发现:

1、人性是复杂的、多元的、动态的,不能简单化的理解。人性化问题的理解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每个时代都有其客观的和主观的限制,因此不能以机械简单的眼光看待建筑历史的人性化问题。

2、人性化是一个主体不断演变的过程,以谁为本是每个时代人性化的根本性问题。今天我们仅以受众的数量来探讨人性化的本质问题。人性探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应是人存在的静态描述,而应是动态描述。

3、所有关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角度的叙述,都是相对的,人性化与非人性化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建筑历史的人性化问题。

参考文献

[1](英)休谟著.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4(第1版)

[2]周晓亮著.人性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第1版)

[3]何依.后现代城市设计思潮课程.2008

[4]姚有为.人性公式.http://www.yaoyouwei.com/

中西方传统哲学观与建筑观 第2篇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是贯穿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儒道佛三家、并称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主客二分思想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古代与近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各种哲学倾向与派别、并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基因和根由。因此,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或天人相分)的区别,乃是中西文化差异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核心的差异,或者说,是一种本原性的差异。

一、重自然研究与重精神探讨

西方传统文化的天人相分、主客二分倾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人作为认识主体站在自然、世界之外去观察、研究,也即把自然作为客体,作为与人精神相对立的对象来对待、来思考,这当然导致重自然的研究,及随之而来的自然科学发达。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引导人们走向与自然的融为一体。按此精神,自然与人本为一体,不可须臾分离,人应以自然合一为最高理想。既然自然不在人之外,不作为人的认识对象,而是与人自身的本性,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体戚相关,那么,很自然地,就不会把重点放在对自然客体的研究上,而更多地是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样,中国文化的重点就不是自然和自然科学,而是人的精神活动和状态的研讨。儒家哲学追求天道、天理,实质上是探求人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

在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精神的基础上,很难发展起精细地研究自然对象与规律的门类齐全的各种自然科学,也根难建立起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自然科学。不是说中国没有科学,而是其一,中国的科学更技术化、实用化,虽也有不少重要的发明,却相对缺少科学的理论概括。中国古代数、理水平不见得低,却少有西方那种完整、精细、严密的数学、物理学学科体系。其二,中国的科学较少西方那种定量化、精确化的科学性,而更多与人的精神性相对应。因此,西方文化重自然研究,自然科学精神较强:而中国文化,更注重精神性探求与生命体验。

二、重认识与重人生

西方哲学观既然主客二分,重自然研究,其目的必在对自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征服、改造自然。西方文化的重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古希腊起,西方就一直把认识自然、求得知识作为人类的首要目标。如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二是西方哲学思想从古代以本体论为核心,侧重对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与说明,转到近代的认识论为主导,侧重对人自身的认识能力、机制的研究。中国文化,本于“天人合一”,重精神探求,其关注的重点自然从对象、客体而转向主 体、人自身。所以,重人生而非重认识,就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特点。道家的“以人合天”与儒家的“以天合人”,约略与这两种模式相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这两种天人合一方式,都是主客不分、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结果或认识心理。第二,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无论是“合天”还是“合人”,“合一”的内在精神或要旨均不在天而在人,落脚点都是人生、人事。

儒道两家两种“天人合一”方式,究其实质;均以人为归宿,均不注重认识,而注重人生。这一特点始自先秦,一直到明清并无改变,与西方文化的重认识而轻人生,适成鲜明对照。

三、求真与求善

西方文化中,真高于善,善服从于真,或者说是在真的基础上的善。古希腊早期哲学只涉及自然本体,即只关乎真,而未涉及人类德行即善的问题。后来,道德问题在哲学中地位有所提高,但若细究,则可发现,它还是奠基于真理的基础上的。西方哲学这种真高于善、善基于真的格局一直贯穿到近代。

中国传统哲学由“天人合一”而形成的重精神、重人生两个特点必然导致第三个特点以求善为主导。中国古代文化中,缺乏纯粹的认识论,认识、求真往往与伦理、求善结合在一起,并附属于后者。故有人称中国哲学为伦理哲学,中国文化为伦理文化。

中华文化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总格局下,重善轻真,用伦理学压倒认识论,与西方文化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大思路下,重真轻善,由认识论派生出伦理学,适成对照,在此特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华文化为伦理文化,西方文化为认识文化。

四、重现象、实在之别与重本末、体用之辨

五、重推理分析与重直觉顿悟

六、重功利与重义轻利

西方的伦理文化,虽时有非功利、超功利论的出现,但功利主义倾向始终居于上风。早在古希腊时代,德漠克利特、亚里斯提卜和伊壁鸿鲁等哲人就提倡快乐论,以能否使人得到快乐、幸福作为确立德行德重要原则,成为功利主义的先驱。与西方文化这种重功利的伦理倾向不同,中华伦理文化的主流是重义轻利。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利之辨是极为重要而基本的方面,而重义轻利总体上始终属于主导地位。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重义轻利的原则,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而提倡义。

七、重宗教与淡宗教

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模式,在认识论上把现象界与本体界截然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实际上也为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现世与来世的分割提供了根据,而这种两个世界分割的观念正是宗教及神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根源。

而中国哲学观中宗教意识相对淡泊,这首先由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不把天人、主客、此岸彼岸、天堂人间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因而从根本上缺少形成宗教的思想基础。此所以中国少宗教、宗教意识也淡漠的最重要原因。

八、重外向开拓与重内向探求

西方哲学从主客二分出发,追求科学真理,注重认识客观世界,努力征服自然;加之工商奴隶制发展早,向外开拓的商业精神萌发也早,从而形成其人格基本取向是外向开拓型的。而中国哲学从“天人合一”出发,不重外向开拓,而重内向探求,是一种内向道德型的人格取向。

以上我们从八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异,这些差异追根究底,都源于“天 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种文化精神的区别,是这一最根本区别的派生与展开。【中西传统建筑观】

一、实践理性与纯粹理性

中国传统建筑,相当典型地贯彻着理性主义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建筑历史中,浪漫主义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这与西方建筑是明显不同的,如果说西方建筑是体现着科学的“纯粹理性”精神,则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1、结构理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木构架。每一个构件的目的明确,自得其所,不多不少,各有各的用处,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

2、装饰艺术的理性主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不喜欢没有目的、出之无据、缺乏结构逻辑的装饰。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对象,比如屋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梁架装饰艺术、柱础台基栏杆装饰以及室内的藻井艺术、彩画艺术,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还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烂。西方建筑的柱式,如多立克(Dohe。)、爱奥尼克(Ionico)、科林斯(Cor加i。)柱式的柱头、涡卷、柱身的凹槽及曲线,它就不如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富有逻辑性和理性。因为它不一定必须如此,它是古希腊人感性审美的需要,是人性美的象征,是建筑形式美的创造。

3、宗教建筑中的现实理性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西方的宗教,是供粮,供上帝;而中国宗教则是供人,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了,即现实人间生活的主宰—帝王君主。这样可以说,西方建筑的重要成就是神庙和教堂,中国建筑的重要成就在宫殿建筑,而中国宗教建筑,比如说寺庙建筑,它和宫殿建筑、居住建筑相比,在平面型制、空间布局、形式风格上,并无二致。寺庙里,既可进行祭祀活动,还可进行世俗生活、祭拜活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并不像西方宗教人士那样是一种出一世、反理性的观念,并不是去教堂倾诉如痴如狂的情感和悲J渗痛苦的思想。因此,寺庙的内部空间也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高奇伟岸,晦暗夸张,扑朔迷离。李泽厚先生说,中国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阔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空间组合。”

4、数象之理

如云南大理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三房一照壁”、“四角五天井”,房间的开间尺寸常用“六” 数,象征“福禄”之意。中国的塔则表现为垂直高度上一级一级异常明朗的数学整数节奏美。

二、重善轻美,重观念,轻形式

西方美学所强调的是美和真的统一,而中国美学所强调的是美与善的统一;西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科学价值,而中国美学则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虽然在艺术上都要抒发情感,然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中国美学更多地导向外在的意志,中西方美学的这种差异,也十分明显地反映在建造上。

中国人的建筑观念是先有善,才能美,即重内容,轻形式。所谓建筑善的概念,包括实用和伦理两方面。如“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中介”与“对话”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建筑观念上的巨大不同。中国人将建筑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物,西方人则将建筑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形式。

墨子:“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困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易言之,则宫室不过是上待风雨,下避润湿,边御风寒的人的栖息外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简单中介。

正当孔子把宫室营造之类的百工杂艺,看作是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之时,古希腊人已经把建筑活动看作是“第一位的工作”了,现代英语中的“建筑”(Architeeture)一词,是由希腊文的首要的,或第一位的(Archi一)与工作者(Te虹)两个词派生演化出来的。希腊人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建造神庙,神庙是为永生的诸神建造的,是人向诸神的一种虔诚的奉献。【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其一,无论建筑群体与个体,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

尤其在宫殿、坛庙、陵寝与民居建筑上,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仿佛是冷峻的理 性精神在大地上留下的轨迹。这种“中轴刀文化观念,造成中国之大部分建筑的平面与立面 对称、均齐的空间形态。

中国建筑界一向认为中国“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梁思成也曾说过,中国建筑向来被看作匠艺,被视为“末流”,“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其二,中国建筑文化无疑是重“理”的,它一般没有西方中世纪宗教建筑文化那样的神秘与迷狂,也一般地排斥如西方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那样的迷乱意绪。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它是绝对唯“理”无ttl清”的“冷调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礼〔伦理规范、实用理性)与乐(首先诉诸于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意志整肃、发人深思的实践理性与外在的令人精神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从总体上看,中国建筑文化观念,达到了自然宇宙与人工宇宙(建筑)相同构的理性思维高度,具有以伦理(实践理性)代宗教、宗教伦理化的情感方式。恋“木”与亲“地”,是其真正令人感动的东方大地文化的情、理、交融的品格。从建筑造型及其文化意蕴看,它是空间与时间,材料与结构、方形直线与圆曲韵致、庄重与活泼、阳刚与阴柔、理性与情感之间所进行的一场美妙的文化“对话”方式。

一、和谐之美与对抗之美

西方传统建筑在造型上尤其体现了与自然相互对立与抗衡的态度。西方建筑中基本的造型元素,都是纯然人工趣味的几何形式,与自然界由山野、林木形成的自然轮廓线呈对立与相互反衬之势。在外观上,则强调实体块面的表现,在建筑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由砖石砌筑的体量的各个凸出部分,使建筑有明显的实体团块感,在屋顶与外墙轮廓的造型处理中,十分强调凸曲线,凸曲线的运用,突出巨大的弯窿顶的富于几何意味的向外凸出的造型性格,并运用林立向上的尖塔,凌空飞架的飞扶壁,使建筑呈现出一种向上与向四周舒展的外张的性格,建筑似乎在努力挣脱自然的束缚,使自身的肢体的得到充分的伸展。

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反宇曲线,屋顶哉脊曲线,檐口翼角曲线,乃至细部处理上的柱顶升起曲线,柱身卷杀曲线,以及拱头曲线,月梁曲线,马酗条曲线等等,均为非几何的自然曲线,而且,基本上是凹曲线。这种曲线,一方面使由厚重的台座与屋顶造成的,对于地面的葡甸感,得到某种缓解,使建筑在稳重中显出轻巧。同时,非几何感的富于自然意味的建筑造型曲线,亦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了恰如其分的谐调。由于这种曲线往往与山峦的起伏,树木的姿态等自然轮廓线之间,存在着某种暗合,因而,常常能够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而成为一个视觉上的整体。

二、皇权的威严与神权的崇高

三、随遇而安的观念与对坚固的追求

西方传统建筑除了在外观处理,空间形态上,充分表现出对于自然的抗衡态度外,也同时意识到了建筑在时间上应具有的抵御自然力销蚀的能力。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三原则,将“坚固”作为其中之一,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中国建筑之不求永远,表现在两个方面:

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而不思变革。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其实,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与砖构建筑的技术发展还是很早的,汉代墓葬的拱券与弯窿技术,己经用得十分熟练,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比西方同类桥梁建筑早了近千年,南北朝时的高层砖塔与石塔,在技术上也已经相当成熟。显然,中国抱残守缺于木结构建筑,不求改进,其原因不在技术水平方面,而在思想文化方面。

四、程式化的缓慢进程与快速多变的特色风格

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西方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表现为突变式、跳跃式的前进,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各个历史时期风格迥然不同。

五、平面铺开的组群与挺拔高耸的个体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平面纵深发展的群体组合形式。

方建筑着力于竖直方向的发展,向下凿挖地下室,向上则几乎没有遏制地发展,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向有在上下两个方向延伸空间的观念传统,如很早就在西方宗教观念中发端的天堂与地狱的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中,也不乏有比例修长,拔地而起的高塔建筑,但在这些建筑中,强调的是层层水平檐口,平座及檐下的阴影,使这种高耸而起的建筑特有的脱离大地升腾而起的造型感觉的了抑制。

六、有机的群体组合与独立自足的个体化造型

西方传统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建筑个性的强调,每一座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自足 的个体。

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而建筑组群中最富于空间意趣的是庭院部分。这种建筑与自然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思想,也往往表现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上

七、与自然交融与隔绝的室内外空间

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空间的创造上,截然划分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界限,四周作为围护用的墙是固定的,实体的,而且是十分厚重的。

八、暖和的木头与冰冷的石头 文化/气候/资源

人性论与西方建筑史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6.结论

企业文化激励与西方人性管理理论 第4篇

学术界通常把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形成的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称为科学管理理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位最有代表性的先哲, 分别是美国的泰罗、德国的韦伯以及法国的法约尔。他们分别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和“管理职能理论”, 其中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最有代表性, 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所谓的“科学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这些“科学方法”包括最佳动作、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第一流工人制、刺激性付酬制度、职能管理、例外原理以及精神革命论。而这些“科学方法”的成功都是以“经济人”这一人性思想为基础的。“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惟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 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 才能迫使他们为组织目标去工作;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 希望逃避责任, 较少野心, 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人是非理性的, 本质上不能自律, 易受他人影响;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们努力去工作。

“经济人”理论的核心内容, 就是后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所提出的“X理论”。可以说,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经济人”理论和“X理论”的典型写照。因为这一理论关注的是人的行为, 力求使工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经济人”理论和“X理论”把获得经济利益作为人们工作的动机, 认为工人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才去做工, 工厂主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开设工厂。在这种人性思想和人性管理理论下, 采用的必然是任务型的管理方式, 即一方面以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另一方面以严密的控制和监督来管理工人, 这就是早期典型的“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激励正是吸取了“经济人”理论的合理因素。

企业物质文化激励从“经济人”理论中借鉴了激励员工的出发点。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 个人有许多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曾提到过人有多种需要。例如维持生存必须吃东西的需要, 防御寒冷和确保安全要有穿衣和住房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 劳动的需要等。1845年, 马克思又用十分确定的语言, 把人的衣、食、住称为人的第一需要。同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把生理需要作为人的第一层需要。

马斯洛认为, “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需要, 一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 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 称为高级需要。”其中, 物质基础是人的第一需要, 而“经济人”理论尤其突出和强调了人的这一需要。企业物质文化激励遵循了这一原则, 表现了对人的基本需要的理解和尊重。企业管理者通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员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工作, 满足他们对基本需求的高层次追求, 激发他们主动工作的热情, 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制度文化激励从“经济人”理论中看到了制度强大的制约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 以此来框定员工的行为, 使之在合理有序的范围内运行,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企业制度文化激励比“经济人”理论高明之处体现在, 它把企业所倡导的理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升华为制度内涵, 并渗透于制度形式之中, 使员工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遵守。

2 企业文化激励与“社会人”理论

1924-1932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提出了“社会人”理论, 主要内容是:人的行为动机不只追求金钱, 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对同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其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这一理论揭示了工人工作的动机不仅仅是经济需求, 更重要的还有社会需求, 要求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指出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以生产、工作和学习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满足人的经济需要, 而对人的其他需要关注较少, 它通常指的是企业中的科层关系, 也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非正式组织, 多是建立在个人志趣相同基础上的带有某种明显的心理倾向的群体。特点是群体内成员有着共同的需要, 而且群体内成员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非正式组织成员心理上相容性强, 认同感、归属感和群体促进作用都比正式组织强烈得多。

企业文化激励借用了“社会人”的理论成果, 主要运用教育宣传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式来彰显企业行为文化, 宣传企业家行为、企业英雄模范行为和企业员工群体行为, 以此来渗透企业的主要精神文化, 达到凝聚全体员工斗志和战斗力的目的。与此同时, 企业行为文化也用这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 拉近了领导层、员工间以及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人际关系,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满足了他们作为“社会人”所渴求的一些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 从而提高了企业上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达到激励企业员工的预期效果。

3 企业文化激励与“自我实现人”理论及Y理论

1957年, 美国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 人们都有一种表现自身能力, 发挥自身潜能的愿望和需求。并概括成Y理论:人并不是生来就懒惰, 要求工作和劳动是人的本能;外部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使人朝着组织目标努力的唯一办法, 自己所赞同的工作目标不但不会消极抵制, 而且会积极参与, 参与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为实现目标做出贡献是获得成就报酬的函数;在正常条件下, 不但学会接受责任, 而且追求责任;是大多数人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 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 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麦格雷戈“自我实现人”理论据此肯定了人们的最高需要是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Y理论的内容也不谋而合。企业文化激励也采用了“自我实现人”及Y理论的积极内容, 认同这种积极的人性思想, 肯定人们工作的动机除了经济需要及社会需要外, 还有追求自我成功、渴望自我实现与超越的愿望。

企业精神文化激励在运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 体现的是对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尊重。它在倡导企业员工奉行企业价值观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 认识到员工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目标, 关键是如何使之与企业目标实现双赢。在这一点上, 企业精神文化激励向员工宣传和渗透“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和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表达了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愿望, 这就为企业员工要求自我实现搭建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平台, 成为激励员工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这个过程也成就了企业的发展。

4 企业文化激励与“复杂人”理论及超Y理论

“复杂人”理论是沙因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认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社会人”或“自我实现人”, 人性是复杂的, 没有通用的模式。这一理论被概括为超Y理论, 要点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人的需要不同;人在同一时期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 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由于需要不同, 能力各异, 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映。“复杂人”的理论特质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文化激励正是吸取了这种思辨的理论精神, 才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当今站稳脚跟, 并为企业管理者和学者所重视。

企业文化激励是一种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文化激励。它运用物质文化激励、制度文化激励、行为文化激励和精神文化激励, 因时、因地、因情况而采取适当的方法, 对企业员工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起到强大的推进和催进作用, 满足了人作为“复杂人”之下的所要求具有的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下的需求, 是对以往人性管理理论的科学运用和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激励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本文分别介绍了“经济人”和X理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Y理论以及“复杂人”理论, 分析了企业文化激励与这些人性思想及人性管理理论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激励,人性,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 29.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