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件范文第1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 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小结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件范文第2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 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小结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件范文第3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 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小结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件范文第4篇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反思
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小学校 杨波
2016年4月7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大江小学举办的巴南区“扬帆起航”共同体学校数学“解决问题”的赛课。赛课效果很好,个人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不错。
一、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内完成了最重要的两个操作:一是将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比较规则的形状,然后测量出橡皮泥的的数据进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二是利用量杯、水等,采用上升、下降、溢出等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外我还安排了在小组内交流: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该怎么操作?可以说,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探究中完成的。
二、高度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课中,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都是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求出来的,在操作过程中,橡皮泥需要捏变形然后测量、土豆体积需要几种方法测量出来,都是十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
三、积极启发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
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某种程序机械的解答出来,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本课中,我就注重了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用排水法测量土豆体积,我就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用排水法测量,我本以为学生只能想出上升法(先加水,然后放入土豆,水面上升,上升部分就是土豆体积)、下降法(先把土豆和水都放入量杯中,然后取出土豆,水面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但没想到学生居然想出了溢出法(先将量杯加满水,然后放入土豆,水就溢出,溢出部分的水就是土豆的体积),看来学生的指挥是无穷无尽的呀!
四、有效揭示了转化思想具体应用的规律。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件范文第5篇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反思
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小学校 杨波
2016年4月7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大江小学举办的巴南区“扬帆起航”共同体学校数学“解决问题”的赛课。赛课效果很好,个人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不错。
一、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内完成了最重要的两个操作:一是将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比较规则的形状,然后测量出橡皮泥的的数据进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二是利用量杯、水等,采用上升、下降、溢出等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外我还安排了在小组内交流: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该怎么操作?可以说,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探究中完成的。
二、高度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课中,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都是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求出来的,在操作过程中,橡皮泥需要捏变形然后测量、土豆体积需要几种方法测量出来,都是十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
三、积极启发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
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某种程序机械的解答出来,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本课中,我就注重了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用排水法测量土豆体积,我就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用排水法测量,我本以为学生只能想出上升法(先加水,然后放入土豆,水面上升,上升部分就是土豆体积)、下降法(先把土豆和水都放入量杯中,然后取出土豆,水面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但没想到学生居然想出了溢出法(先将量杯加满水,然后放入土豆,水就溢出,溢出部分的水就是土豆的体积),看来学生的指挥是无穷无尽的呀!
四、有效揭示了转化思想具体应用的规律。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件范文第6篇
引言:本节课介绍平面法向量的三种求法,并对平面法向量在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作归纳和总结。其中重点介绍外积法求平面法向量的方法,因为此方法比内积法更具有优越性,特别是在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方面。此方法的引入,将对高考立体几何中求空间角、求空间距离、证明垂直、证明平行等问题的解答变得快速而准确,那么每年高考中那道12分的立体几何题将会变得更加轻松。
一、 平面的法向量
1、定义:如果a
,那么向量a叫做平面的法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共有两大类(从方向上分),无数条。
2、平面法向量的求法
方法一(内积法):在给定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平面的法向量n(x,y,1)[或n(x,1,z),或n(1,y,z)],在平
面内任找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由n,得na0且nb0,由此得到关于x,y的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即可得到n。
方法二:任何一个x,y,z的一次方程的图形是平面;反之,任何一个平面的方程是x,y,z的一次方程。
AxByCzD0 (A,B,C不同时为0),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其法向量n(A,B,C);若平面与3个坐标轴的
交点为P1(a,0,0),P2(0,b,0),P3(0,0,c),如图所示,则平面方程为:为一般式即可求出它的法向量。
xa
yb
zc
1,称此方程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把它化
方法三(外积法): 设 , 为空间中两个不平行的非零向量,其外积ab为一长度等于|a||b|sin,(θ
为,两者交角,且0),而与 , 皆垂直的向量。通常我们采取「右手定则」,也就是右手四指由
的方向转为
的方向时,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规定为ab的方向,abba。
x1z1x1y1y1z
1,,设a(x1,y1,z1),b(x2,y2,z2),则:ab
yx2z2x2y22z2
(注:
1、二阶行列式:M
ac
bd
adcb;
2、适合右手定则。) 例
1、 已知,a(2,1,0),b(1,2,1),
试求(1):ab;(2):ba.
Key: (1) ab(1,2,5);(2)ba(1,2,5)
例
2、如图1-1,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key求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n。 :法向量nAFAE(1,2,2)
二、 平面法向量的应用
1、 求空间角
(1)、求线面角:如图2-1,设n是平面的法向量, AB是平面的一条斜线,A,则AB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图2-1-1:
n,AB
|cosn,AB|
图2-1-2:n,AB
arccos
(2)、求面面角:设向量m,n分别是平面、的法向量,则二面角l的平面角为:
图2-
3m,narccos
mn
(图2-2);
|m||n|
m,narccos
mn
(图2-3)
|m||n|
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方向选取合适,可使法向量夹角就等于二面角的平面角。约定,在图2-2中,m的方向对平面而
言向外,n的方向对平面而言向内;在图2-3中,m的方向对平面而言向内,n的方向对平面而言向内。我们只要用两个向量的向量积(简称“外积”,满足“右手定则”)使得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一个向内一个向外,则这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即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
2、 求空间距离
(1)、异面直线之间距离:
方法指导:如图2-4,①作直线a、b的方向向量a、b,
求a、b的法向量n,即此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的方向向量;
②在直线a、b上各取一点A、B,作向量AB;
③求向量AB在n上的射影d,则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为
d
|ABn|
,其中na,nb,Aa,Bb
|n|
(2)、点到平面的距离:
方法指导:如图2-5,若点B为平面α外一点,点A 为平面α内任一点,平面的法向量为n,则点P到
n
平面α的距离公式为d
|ABn|
|n|
(3)、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
方法指导:如图2-6,直线a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ABn
,其中dA,Ba。n
是平面的法向量 |n|
(4)、平面与平面间的距离:
方法指导:如图2-7,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d
|ABn|
,其中A,B。n
是平面、的
|n|
3、 证明
(1)、证明线面垂直:在图2-8中,m向是平面的法向量,a是
直线
a的方向向量,证明平面的法向量与直线所在向量共线(ma)。
(2)、证明线面平行:在图2-9中,m向是平面的法向量,a是直线a
的方向向量,证明平面的法向量与直线所在向量垂直(ma0)。
(3)、证明面面垂直:在图2-10中,m是平面的法向量,n是平面
的法向量,证明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mn0)
(4)、证明面面平行:在图2-11中, m向是平面的法向量,n是平
面的法向量,证明两平面的法向量共线(mn)。
三、高考真题新解
1、(2005全国I,18)(本大题满分12分)
已知如图3-1,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
DAB90
,PA底面ABCD,
且PA=AD=DC=1
2AB=1,
M是PB(Ⅰ)证明:面PAD⊥面PCD; (Ⅱ)求AC与PB所成的角;
(Ⅲ)求面AMC与面BMC解:以A点为原点,以分别以AD,AB,AP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如图所示.
(I).AP(0,0,1),AD(1,0,0),设平面PAD的法向量为mAPAD(0,1,0)
又DC(0,1,0),DP(1,0,1),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nDCDP(1,0,1)
mn0,mn,即平面PAD平面PCD。
(II).AC(1,1,0),PB(0,2,1),AC,PBarccos
ACPB
arccos
AC||PB|
|
(III).CM(1,0,
1
2),CA(1,1,0),设平在AMC的法向量为mCMCA(11
2,2
,1).
又CB(1,1,0),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nCMCB(
12
,
12
,1).
m,narccos
mn
arccos(
2|m||n|
).
面AMC与面BM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arccos(2
3).[或arccos23
]
2、(2006年云南省第一次统测19题) (本题满分12分)如图3-2,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已知AB=AA1=a,BC
,M是AD的中点。 (Ⅰ)求证:AD∥平面A1BC; (Ⅱ)求证:平面A1MC⊥平面A1BD1; (Ⅲ)求点A到平面A1MC的距离。
图
解:以D点为原点,分别以DA,DC,DD1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3-
2D-xyz如图所示.
(I).BC(2a,0,0),BA1(0,a,a)
,设平面A1BC的法向量为nBCBA1(0,
2a2,2a2
)
又AD(2a,0,0),nAD0,ADn,即AD//平面A1BC.
(II).MC(
22
a,0,a),MA1(
22
a,a,0),设平面A1MC的法向量为: mMCMA1(a,
22
a,
22
a),
又BD1(2a,a,a),BA1(0,a,a),设平面A1BD1的法向量为: nBD1BA1(0,2a2,2a2),
mn0,mn,即平面A1MC平面A1BD1.
(III).设点A到平面A1MC的距离为d,
mMCMA1(a,
22
a,
22
a)是平面A1MC的法向量,
又MA(
22
a,0,0),A点到平面A1MC的距离为:d
|mMA|
12
a.
|m|
四、 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三步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