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社保局范文第1篇
1.1 地理地貌
龙兴属低山、浅丘、河谷地形, 海拔最高约680m。东临长江支流御临河, 流经境内10km, 水资源较充裕;位于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之间, 与渝北区洛碛镇、石船镇、玉峰山镇和江北区复盛镇、鱼嘴镇交界。
1.2 气候
龙兴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降雨量约1 100mm, 气候宜人, 冬暖夏凉, 光照丰富。农业大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 经济作物多样, 水果品种多:桃、李、梨、枇杷、樱桃、柑橘等。
1.3 交通
龙兴镇交通便利, 紧挨江北机场、寸滩深水港, 距主城近, 优势明显。绕城高速从镇域通过, 紧靠渝长高速, 渝利、渝万铁路穿镇而过, 未来的龙兴交通四通八达。
2 开发简介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成立前, 龙兴镇有21个村和2个社区, 人口有5万多人, 耕地面积有3 333hm2, 以大农业为主业。
大农业也主要是传统种植水稻、玉米、红苕和其他蔬菜等, 由于在土地上投入高, 产出低, 所以土地荒芜较严重。
两江新区成立后, 龙兴开发抢抓机遇, 搏浪远望, 大干快上, 经过6年的奋斗, 龙兴已经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出现质的飞跃:两江大道和各快速公路顺利开通;通用航空基地快速建设;长安汽车、北京现代汽车、上汽通用五凌汽车的入驻投产等。龙兴是绕城高速外第一个开通公交车的镇, 大部分农业人口转为产业工人、城镇市民, 现已迈向现代都市发展的快车道。
3 产业发展
3.1 农村现状
龙兴镇开发后, 目前还有支援、壁山、龙羽、沙金、下坝、洞口、排花洞7个有林村 (除排花洞外, 其余也是部分开发) , 剩余耕地不多, 主要是林地, 在家成年人口很少, 主要为老人、妇女和小孩。总之劳动力弱化严重, 年轻人不愿干、不会干农业, 大农业已经成为副业。
3.2 区域交通
龙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善交通, 修建了张排公路、壁双公路、高壁公路、下沙公路、洞下公路等环山公路, 形成了真正的闭环和辐射, 对今后的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产业发展
龙兴未来产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才能科学发展, 促进增收致富。
龙兴古镇、民国影视城、排花洞风景区等是很大的旅游资源, 龙兴开发区是未来的现代新城, 龙兴具有快速的交通、区位优势, 发展城郊观光旅游很有潜力。
龙兴镇的水果是传统产业, 其中李子、桃子、枇杷、梨子、樱桃、柑橘等发展潜力好, 可据经验、技术、品种、季节、区域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 实行分片区、分地段, 分品种规模种植, 产生规模效应, 拉动就业和消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个有林村森林植被好, 有各种各样的乔木和灌木, 适合打造主城的后花园。环山公路沿线水果品种多样、且有一定规模, 社员住房大多在沿公路进行修建, 为搞农家乐等产业发展有了好的条件, 搞农业产业最主要是能缩减生产和销售成本。
结束语
综合龙兴的地理、气候、区域实际, 转变观念, 在政府引导下, 充分利用有利资源, 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和林下非规模有机养殖, 走绿色有机种养结合循环路子:
采用新模式。比如搞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流转方式, 吸引资金进行适度规模果树种植+有机养殖。
引进新品种。引进错开收获旺季的早熟或晚熟、口感好、外形美、色彩佳、保存期长的新品种。
利用新技术。比如桃子和李子互相稼接新技术, 有机肥施用技术, 有机除虫技术, 从而保证水果品质。
使产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品种变品牌, 把龙兴建设为都市城郊观光旅游是可行的, 用“互联网+”的新思维, 将产品变礼品, 农场变商场, 将龙兴建设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典范。
摘要:龙兴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 距重庆市中心区36km, 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经济百强镇。重庆市渝北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 我们应抢抓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两江新区成立的机遇, 采取一系列新措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发展产业经济, 充分利用渝北区已有的优势条件,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结合当下的一些政策, 做出一下几点的分析, 以供大家参考。
重庆市江北区社保局范文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渝北区,该区集航空、水港、陆运三位一体,地处东经1 0 6°2 7′3 0″~1 0 6°5 7′5 8″,北纬29°34′45″~30°07′22″,全区幅员面积1452km2。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1100 mm左右,年均日照1340 h左右,平均无霜期319 d。海拔高度范围为156~1432 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地貌差异大,中、低山占30%,丘陵占69.5%,河谷占0.5%,境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有长江、嘉陵江、御临河、后河、朝阳河、寸滩河、长堰溪。渝北区属于重庆市近郊,区内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耕作管理措施等发生较大变化,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变化。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0082011年土壤有机质数据来源于渝北区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调查采集的土壤样品测试结果:土壤样本数2480个,土壤采集深度为0~20 cm,测试方法为重铬酸钾容量法。19801983年的土壤有机质数据来源于1980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江北县土壤》[10] 。
1.3 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Arc GIS、Arcview、Visual Fox Pro 8.0、Excel、Acces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分析数据,并绘制出渝北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与19801983年相比
2.1.1 耕地土壤
按照重庆市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将土壤有机质划分为6个等级,见表1。依据该分级指标进行土壤有机质分类,分别统计各等级面积和比列,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1年渝北区耕地总面积为46163.76 hm2,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5.19 g/kg。这期间耕地有机质处于1级(>40.0 g/kg)耕地面积为0.98 hm2,占耕地总面积0.002%;2级(3 0.1~4 0.0 g/k g)耕地面积为1 7 6.8 5 h m2,占耕地总面积0.383%;3级(20.1~30.0 g/kg)耕地面积为2523.66 hm2,占耕地总面积5.467%;4级(10.1~20.0 g/kg)耕地面积为42998.67 hm2,占耕地总面积93.144%;5级(6.1~10.0 g/kg)耕地面积为441.65 hm2,占耕地总面积0.957%;6级(6.0 g/kg)耕地面积为21.95 hm2,占耕地总面积0.047%。由此可见,全区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机质含量低于20.0 g/kg的耕地面积为43462.27 hm2,占耕地总面积94.148%。与19801983年相比,20082011年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下降4.91 g/kg,有机质含量低于20.0 g/kg的耕地占比提高了17.078%,全区耕地有机质呈下降趋势。
2.1.2 旱地土壤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1年渝北区旱地总面积为22866.14 hm2,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5.41 g/kg,与19801983年相比,20082011年全区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下降3.49 g/kg。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没有统计旱地土壤各有机质等级的面积及比例,所以本文只讨论20082011年这期间各类旱地中有机质含量具体情况。在这期间有机质处于1级(>40.0 g/kg)旱地面积为0.98 hm2,占旱地总面积0.004%;2级(30.1~40.0 g/kg)旱地面积为101.37 hm2,占旱地总面积0.443%;3级(20.1~30.0 g/kg)旱地面积为1405.25 hm2,占旱地总面积6.146%;4级(10.1~20.0 g/kg)旱地面积为21129.38 hm2,占旱地总面积92.405%;5级(6.1~10.0 g/kg)旱地面积为221.99 hm2,占旱地总面积0.971%;6级(6.0 g/kg)旱地面积为7.17 hm2,占旱地总面积0.031%。由此可见,全区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4级为主,总体为中低水平。
2.1.3 水田土壤
2 0 0 82 0 11年渝北区水田总面积为2 3 2 9 7.6 2hm2,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4.94 g/kg,比旱地低0.47 g/kg,与19801983年相比,20082011年全区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下降6.36 g/kg,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没有统计水田土壤各有机质等级的面积及比例,所以本文只讨论20082011年这期间各类水田中有机质含量具体情况。在这期间无有机质处于1级(>40.0 g/kg)水田;2级(30.1~40.0 g/kg)水田面积为75.48 hm2,占水田总面积0.324%;3级(20.1~30.0 g/kg)水田面积为1118.41 hm2,占水田总面积4.801%;4级(10.1~20.0 g/kg)水田面积为21869.29 hm2,占水田总面积93.869%;5级(6.1~10.0 g/kg)水田面积为219.66 hm2,占水田总面积0.943%;6级(6.0 g/kg)水田面积为14.78 hm2,占水田总面积0.063%。由此可见,全区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4级为主,总体处于中低水平,有机质含量大于20.0 g/kg的水田面积为1193.89 hm2,比有机质含量大于20.0 g/kg的旱地面积少313.71 hm2,可见,渝北区耕地土壤水田有机质缺乏程度重于旱地。
2.2 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Kriging插值法对渝北区2480个土壤样点的有机质进行插值,生成渝北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图1)。从图1可见,渝北区大部分地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以4级(10.1~20.0 g/kg)为主,只有少数块状分布在华蓥山脉、铜锣山脉及明月山脉周边的镇村有机质含量稍高。渝北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具体分布在华蓥山脉的茨竹镇华蓥村、秦家村、放牛坪村,铜锣山脉的玉峰山镇旱土村、石船镇石壁村、关兴村、统景镇裕华村、印盒村、大湾镇水口村、天池村,明月山脉的大盛镇菊花坝村、天险洞村、隆盛村、洛碛镇大天池村、老君山村、水溶洞村、石船镇胆沟村、葛口村。
3 结论与建议
渝北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绝大多数集中在10.1~20.0 g/kg,平均值为15.19 g/kg,与1980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平均值下降了4.91 g/kg,下降比例最多的主要集中在20.1~30.0 g/kg的3级水平。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有机肥源受限,土壤耕作复种指数提高,重用轻养,有机肥补给不足,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土壤有机质受地形地貌及种植制度等人为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例如辖区内华蓥、铜锣及明月三大山脉周边的镇村有机质含量稍高。有机质含量大于20.0 g/kg(1~3级),即中偏上水平的耕地占5.852%;10.1~20.0 g/kg(4级),即偏低水平的耕地占93.144%;小于10.1 g/kg(5~6级),即缺乏水平的耕地占1.004%。鉴于整体耕地土壤有机质较低,建议结合作物品种与土壤肥力、目标产量有规划地增施有机肥,加大秸秆还田、绿肥压青还田等措施,平衡有机肥与化肥施用量,将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与科技入户、农民科技培训相结合,转变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规范农艺措施,加强培肥管理,用地养地相结合。
摘要:基于重庆市渝北区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资料,结合1980—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与2008—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数据,分析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渝北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已出现明显的下降,2008—2011年期间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是15.19 g/kg,比1980—1983年期间下降了4.91 g/kg,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有机肥源受限,土壤耕作复种指数提高,重用轻养,有机肥补给不足,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位于华蓥、铜锣及明月三大山脉周边的镇村有机质含量稍高。2008—2011年期间有机质含量大于20.1 g/kg(1~3级),即中偏上水平的耕地占5.852%;10.1~20.0 g/kg(4级),即偏低水平的耕地占93.144%;小于10.1 g/kg(5~6级),即缺乏水平的耕地占1.004%。整体耕地土壤有机质较低,应改变施肥观念、增施有机肥,采取正确的农艺措施保护耕地质量。
关键词: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时间变化,重庆市渝北区
参考文献
[1] 杨剑虹,王成林,代亨林.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2] 苑小勇,黄元仿,高如泰,等.北京市平谷区农用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70-76.
[3] 李婷,张世熔,刘浔,等.沱江流域中游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1,48(4):863-868.
[4] 杨奇勇,杨劲松.不同尺度下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3):100-104.
[5] 赵业婷,常庆瑞,李志鹏,等.1983-2009年西安市郊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与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32-140.
[6] 胡克林,余艳,张凤荣,等.北京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764-771.
[7] Yanai J,Mishima A,Furakawa S,et 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n the semiarid croplands of northem Kazakhstan[J].Soil Science Plant Nutrient,2005,51(2):261-269.
[8] 胡克林,李保国,林启美,等.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3):33-38.
[9] 黄绍文,金继运.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2002(1):8-14.
重庆市江北区社保局范文第3篇
2011年,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 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 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 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 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2014年,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对在中小学开展包括写字、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部署, 提出了要求。
新牌坊小学创建于2002年秋。建校伊始, 学校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打造书法特色学校的战略目标, 将书法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校的培养目标是, 像书法一样教育学生, 既要讲规矩, 又要有个性;既要根子正, 又要枝叶茂。学校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的目的和思路是:
1. 以书法教育为支撑, 将书法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书法特色教育, 学生不仅不但可以学习书法本身, 还能通过书法学习其他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诗词、歌赋、格言、经典等。
2. 以书法内容为载体, 将学生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书法教育之中。
书法的内容涵盖代表了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诗词、歌赋、格言、经典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 以书法训练为手段, 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能力、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性格情操。
学校的目的是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传授文化知识, 育人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性格和情操。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性格和情操形成的关键时期, 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利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性格塑造和情操陶冶, 培养学生的静气、定力和耐力, 让他们静得下来, 耐得寂寞, 免得浮躁。
二、提炼精神文化, 统领书法教育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离不开顶层设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 打造书法特色学校, 需要精神的引领和文化的构建。为此, 新牌坊小学确定了“墨香书影”校园文化主题并进行了系统梳理, 将写字和书法特色落实到了办学理念、学校校训、学校校风、学校教风、学校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墨香书影”是对学校主题文化的一个形象表述。“墨香书影”中的“墨香”, 主要隐喻学校主题文化的特殊氛围与经营方向, “书影”含有“书法、学习、人生、理想”等多层要义。这一主题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二是学校环境文化体系;三是学校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四是学校书法活动体系。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书写人生放飞理想”。“书写人生”有两层含义, 一是素质教育, 二是书法教育。“书写人生”就是通过书法特色教育, 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培养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优秀品质, 如持之以恒、潜心静气、专注专一、刻苦认真等, 使学生从小在学习书法中学会修身养性, 这些品质一旦形成, 将持久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放飞理想”就是通过书法特色教育, 帮助学生构建人生理想, 促使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从而使书法对学生的影响超越小学六年这个时空, 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人生。在“书写人生放飞理想”这一办学理念的统领下, 学校逐步形成了校训“以书载道以字树人”、校风“写字立身强能健体”、教风“以书愉教寓教于乐”、学风“心领神会写字尚美”等写字和书法特色显著的学校精神文化系统。
三、打造环境文化, 潜移默化学生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人的教育和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为此, 学校将校园精神文化具象化、显性化, 将书法作为校园环境文化的主题进行打造, 既有精神和文化的引领, 又有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 还能通过这种浸入式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人。
近年来, 学校投资300多万元, 以“墨香书影”为主题, 以书法为基本元素,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教学楼底楼, 设置了“书圣大厅”, 大厅以书圣王羲之的塑像及其代表作《兰亭序》为基本元素进行妆点;在学校教学楼底楼长墙上, 设计了近100米长的“书法长廊”, 重点介绍书写知识, 展示学校师生的部分优秀书法作品;在教学楼每层的楼梯间, 设计了“书法名家园地”, 其基本元素为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画像及其代表作品等。此外, 针对篆刻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还专门开辟了“中国印墙”。学校环境与书写有机相融, 人与环境实现和谐对话, 通过“墨香书影”主题校园环境的打造, 赋予环境以生命, 使环境能动地说话、能动地影响人、能动地教育人, 从而在特色环境中提升师生的精神品质。
学校还十分注重室内环境的打造和硬件的投入, 分为班级和校级两个层次, 既可以完善教学功能, 也可以美化环境, 还可以激励师生。
班级环境建设包括理念墙、荣誉台、书法作品展示框等。每个班的班训由师生共同提炼, 既有书法特色的内涵, 又谆谆教诲学生做人做事,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班级之中。校级环境建设方面, 学校重点打造了“岚坊书院”, 包括书法专用教室、名师工作室、毕业生优秀书法作品收藏室和师生优秀书法作品展厅, 简称“三室一厅”。目前, “岚坊书院”已经成为学校书法特色教育的一大品牌。
四、完善保障体系, 确保教育质量
打造书法特色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 根据“木桶理论”, 哪一块板短了都不行。要确保书法特色教育的质量,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整合人财物等各方面的资源和要素, 弥补弱项, 补足短板。除了前面讲到的“物” (环境和硬件) 外, 学校还加大了“人” (人才) 和“财” (资金) 的投入, 全面完善书法特色教育的保障体系。
1. 在组织方面, 学校成立了书法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书法特色教育工作的管理。同时, 学校还设立了书法教育发展中心和书法特色教育教研组, 深入开展书法教学研究, 具体指导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工作。
2. 在制度方面, 通过几年的书法特色教育实践, 学校逐渐形成了书法教学、教研、培训、活动、成果储备、监控评价等管理制度。在推进书法特色教育工作中, 强化过程管理, 建构完善了“六个保证体系”, 即教育时间保证、规范教材保证、课堂教学保证、特色教研保证、教育成果保证、监控评价保证;重点坚持了“三抓”, 即抓书法的课堂教学、抓校本课程开发、抓学生的书法兴趣培养, 稳步推进, 不断提高书法教育质量。
3. 在人才方面, 学校有针对性地引进书法教育人才, 建立了由8名引领专家、6名专职书法教师 (其中4名加入了重庆市书法家协会) 、31名兼职书写教师组成的书法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 学校还成立了书法教育名师工作室, 邀请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庶民、重庆市教科院书法教研员吴启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健等书法名家进校, 坚持对书法师资进行培训。在“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 有序分批组织书法师资外出进修培训。
4. 在资金方面, 学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申请到书法特色教育专项经费, 为学校书法特色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五、开展书法教研, 开发校本课程
书法校本课程是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的精髓, 也是打造书法特色教育的核心。在书法校本课程建设方面, 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建立健全了书法校本课程目标体系、书法教育工作规划、指导纲要、考核评价体系等, 以及由小学生写字教材、书法校本教材、教师自编书法教材组成的教材体系。学校依托书法特色教育教研组和书法教育名师工作室, 定期开展书法专项教研活动, 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市区级赛课, 提高书法教学水平。2016年秋期, 胡彦老师获得了市级赛课一等奖。2.大力开发书法校本课程, 构建了六种书法课型, 分别是书法技巧课、书法故事课、书法创作课、书法赏析课、书法应用课、书法感悟课, 曾参加过市级校本教材经验交流, 得到了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的充分肯定。这些课程既是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又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3.书法教育进入课堂, 让全校学生都能接受书法教育。学校在开设写字课的基础上, 每个班级还专门开设了书法教育课, 并保证了书法教育课的课时安排:一、二年级主要开设硬笔书法教育课, 三至六年级主要开设软笔书法教育课。在所有班级每周均开设书法教育课的基础上, 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书法兴趣班、提高班和创作班, 对有兴趣、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重点培养, 做到了点面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4.组建书法社团和沙龙, 为师生搭建成长的平台。随着书法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一批书法爱好者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学校又组建了学生书法社团和教师书法沙龙, 为师生搭建学习交流、快速成长的平台, 让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六、开展特色活动, 提升学校品牌
开展书法特色教育主题活动, 既可以检验和展示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成果, 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可以增强师生们的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和凝聚力。
目前, 学校的书法教育主题活动已经形成了“两大常规活动+两大品牌活动”的活动体系:
两大常规活动, 一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书法艺术节活动, 让学生们在来宾、家长、老师面前进行现场书写并展出优秀作品,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校的办学成就;二是每年举办一次长廊书法作品展, 将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在学校长廊长期展示, 供全校师生观摩。
两大品牌活动, 一是每两年举办一次由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重庆市教科院主办, 以新牌坊小学的“坊”为代称、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的“墨坊杯”重庆市青少年优秀书法作品展, 使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得到了提升, 学校的特色办学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二是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毕业生优秀书法作品收藏典礼, 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对毕业生优秀书法作品进行展示后, 由学校建档永久收藏, 并现场颁发收藏证书。
学校还多次承办了市区级书法特色教育活动, 提高了学校的书法教育质量。
七、学生屡获大奖, 学校成果丰硕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 新牌坊小学的书法特色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 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书赛中获金奖226人次, 银奖357人次。
近年来, 学校获得的荣誉包括:国家教育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中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书法名校、“身边的好学校”重庆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 (书法) 特色学校、重庆市书法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书法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重庆市书法教育试点学校、重庆市书法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信息技术示范学校、重庆市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重庆市经典诵读实验学校、重庆市首届红领巾之声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重庆市渝北区文明单位标兵、重庆市渝北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渝北区校本教研基地
八、积极走出国门, 开展国际交流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新牌坊小学的书法特色教育不仅走出了重庆, 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书法为媒, 以书法结缘, 成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使者。由于突出的书法特色教育, 学生的书法作品曾多次被市区教委领导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2008年9月, 新牌坊小学与英国的彭勒嘎瑞小学结成了国际友好交流学校, 谱写了中国书法走向国际教育的新篇章。学校还多次接待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教育访问团的考察访问, 书法特色教育成功助推学校迈向国际教育交流的大舞台。
九、深化课程改革, 加强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