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类学考研常见问题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人类学考研常见问题(精选8篇)

人类学考研常见问题 第1篇

北京大学历年人类学试题(01-08)

2001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1.马林诺斯基2.新进化论3.文化相对论4.《江村经济》5.结构人类学6.社区研究法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8.田野工作

二.简述题

1试论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异同

2.试论50年代至70年代(二战后)英,法,美国人类学的基本变化情况

3.简述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

1.试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领域(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之一论述本学科的研究特色

2.举例说明民族志对于社会人类学的重要性

3.略析人类学者在研究中国中面临的认识论挑战

人类学方法

一.概念解释

1.民族志2.参与观察3.跨文化比较研究4.“浓厚的描述”5.整体论

二.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2.简述“主位法”和“客位法”的方法论差异

三.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共时方法和历时方法的结合2.论述经验事实与理论阐述之间的关系

四.问答题

1.《古代社会》的作者是()

(1)泰勒(2)摩尔根(3)马林诺斯基

2.结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1)格尔茨(2)列维_斯特劳斯(30埃文思_普里查德

3.弗里德曼是()

(1)汉学人类学家(2)非洲人类学家(3)美洲印地安人类学家

4田野工作是指()

(1)实地社会实习(2)地理学实地测量工作(3)民族志研究的核心过程(4)社会学的整体论方法

2002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1.进化论2.博厄斯3.米德4.结构主义5.利奇

二.简述题

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论述题

1.试述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20世纪初期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内容

3.试述二战以后西方人类学的主要变化

人类学方法

一.概念解释

1.田野工作2.民族志3.跨文化研究4.人类学5.民族中心主义

二.简述题

1.简述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差别

2.你对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看法

3.试述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规则

三.论述题

1.试述一个人类学家研究自己民族和他民族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便利之处

2.试述整体论

3.试述归纳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3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1.涂尔干2.费孝通3.格尔茨4.传统5.社会结构6.象征人类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

2.简述新进化论

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

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

三:论述题

1.举例论述人类学何以是文化批评

2.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没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3.试论利奇的过程理论

人类学方法

一:概念解释

1.民族志电影2.民族中心主义3.田野工作4.客位研究法5.拉的克里夫_布朗6.遗留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实验民族志的基本特点

2.简述仪式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视角

3.简述比较研究对人类学的意义

4.简述参与观察所获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几本差异

5.什么是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深描”

6.简述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

1.试论《努尔人》的方法论意义

2.人类学的概念是这样建立的3.试论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

2004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 名词解释 10 *4

社区后殖民主义结构人类学库拉圈

二 简述 15*41、《忧郁的热带》中作者所宣称的人类学立场?

2、简述《江村经济》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3、人类区域关系档案的内容

4、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的内容

三 论述 25*21、努尔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 》的立论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证明的?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 10 *4

年龄组制度、人类学的整体观、局内人观点、家乡民族志

二 简述 15*41、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点

2、民族中心主义持续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3、试用人类学亲属符号表示联合家庭 和多偶制家庭

4、后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特征

三 论述 25*21、跨文化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如何

2、现代民族志的缺失何在2005年

人类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8*5=40):

格尔兹、文化霸权、差序格局、进化论、历史具体主义

二.简答题(15*4=60):

1.英国功能学人类学与以前人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简述布朗的单系血统。

3.试述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大家庭与小孩子的关系。

4.简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有关“功能”的不同解释。

三. 论述题(25*2=50):

1.试述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的基本演变线索。

2.试论礼物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8*5=40):

地方性知识、跨文化比较、文本、民族语言学、参与观察

二.简答题(15*4=60):

1.试述人类学进化论的方法论。

2.试述历史材料在民族学中的价值。

3.说明海外民族志和家乡民族志在知识论上各有什么优点?

4.简述主位方法的基本含义。

四. 论述题(25*2=50):

1.Ethnography可以称为“田野志”吗?为什么?

2.试述民族志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时遇到的问题?

06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文化婚姻 互惠 通过仪式

二、简答

社会结构与能动者的关系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何谓结构何谓阐释

三、论述

1、英、法、美三国人类学研究的异

2、人类学理论中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的关系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

个案延伸方法参与性行动分类

二、简答

民族志整体论的特点

马林诺斯基对民族志方法的贡献

举例比较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

路易·迪蒙的整体主义比较方法

结构主义方法的特点

三、论述

结构主义方法的缺点

“他者”对于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07试题

人类学理论

名词解释(5分*6)

亲属制度新进化论经济文化类型族群夸富宴习性

简答(15分*4)

1.简述经济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2.马林诺斯基文化论

3.普里查德论努尔人时间观

4.从萨皮尔-沃夫假设谈文化相对论的立论(合理性)与局限

论述(20分*3)

1.从人类学整体论出发,谈谈当代中国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人类学意义

3.米德的萨摩亚研究的贡献及其争议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

比较社会学地方性知识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结构人类学 集体记忆社会时间

二、简答

1.象征人类学的方法论建树

2.多点田野工作对于当代社会研究的意义

3.迪蒙“阶序性”与差序格局的异同

4.再访研究简述

三、论述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对于中国社会的社区研究方法的贡献

2.格尔茨阐释人类学的特点及其争议

3.以一个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经历为例,说明民族志规范的重要性

2008年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分*6)

结构主义人类学功能学派传播学派过渡礼仪民族中心主义涵化

二,简答(10分*4)

1,亲属制度研究在人类学中的意义

2,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观点

3,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内容

4,布迪厄的习性观点及你对习性的看法

三,论述(20分*4)

1,改革以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的异同

3,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的社会价值及学术贡献

4,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5分*6)

1,浓厚的描述2,民族志撰写3,田野工作4,参与观察5,参与性行动研究6,个案延伸方法

二,简答(10分*4)

1,进化论的方法论的缺失

2,说明你对田野作业一规范的认识

3,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的观点

4,简述马氏的民族志方法论

三,论述(20分*4)

1,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方法论缺失

2,马氏如何以自己的经验阐明民族志方法论的科学性

3,举例说明结构主义方法的弱点

4,从当今哲学知识论的观点,谈谈你对人类学求“真”的认识

人类学考研常见问题 第2篇

2014考研的日期临近,复习已进入倒计时,相信广大考生正紧张地进行冲刺备考。本文为2014考研政治冲刺复习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部分,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主张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历史观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是其认识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是其社会历史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其阶级根源。

(2)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主张群众史观

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3.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与社会历史

所谓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马克思指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的含义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2)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2)阶级分析方法

人类学考研常见问题 第3篇

我们知道,古琴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曾一度沉沦过。特别是古琴在民间。到底是什么真正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现今,在一些有识之士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者的积极努力,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2006年5月,古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于是,古琴艺术的发展迎来了突破严冬的尴尬局面,我们看到,一些古琴大家积极创作新曲,一些传统的音乐院校增设了古琴演奏专业,很多主流媒体主动宣传推广古琴音乐文化,甚至一些原本搞流行音乐出身的摇滚歌手也在参与古琴演奏形式的改革,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拥有三千多年的古琴艺术该如何发展,不同专业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对古琴音乐的传承当然有着不同的见解,笔者仅就自己对音乐人类学的粗浅认识来谈谈对古琴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史料看出,古琴艺术的起源并不是象某些民歌那样,是基于劳动的需要,从先秦时期古琴被用于祭祀、朝会等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琴音乐是被作为“仪式音乐”使用的,薛艺兵在《神圣的娱乐》一书中是这样定义仪式音乐的,“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1]我们虽然不能说古琴音乐产生是出于“仪式”的需要,但是,宫廷既然选择古琴音乐作为祭天祭地、祭神的仪式音乐,就说明古琴的一些音乐本体的特征符合了仪式情绪的需要。古琴音乐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仪式参与者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这些效应进而影响古琴音乐的创作者,创作者的思想、审美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古琴音乐作为仪式音乐的这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这些仪式音乐随着后来统治者的不同审美需求和封建制度的瓦解而逐渐消亡,至此,古琴音乐在宫廷统治中作为雅乐这一部分也渐渐淡化。所以说,古琴在今天的衰微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历史发生了变化,仪式音乐赖以生存的社会属性就会削弱。我们不能奢望古琴音乐再次回到先秦那时的状况,但是,从政府自上而下这一角度上来扶持古琴音乐的传承发展是古琴艺术得以复苏、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古琴文化传承无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契机。

其次,笔者认为古琴音乐的创作一定要做“田野调查工作”。现存的3000多首琴曲,是历代琴家不断创作积累的成果,今人弹奏的琴曲大都是这些传统曲目,这些曲目离当代的社会、生活较远,演奏者若想得其精髓,必须翻阅大量历史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和相关文化,尤其是和文学、美学之间的关联。近几十年来,我国许多琴家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表现现代生活的新曲目,象我们比较熟悉的移植曲目《新疆好》、《洪湖水浪打浪》,琴家龚一创作的《春风》、《梅园吟》,李祥霆的《三峡船歌》,这些曲目既有传统琴曲的精神,又具有反映当代的现实风格,但这些曲目是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古琴艺术的发展的,相对于其他传统乐器的创作速度和数量来说,古琴曲目远远落后于古筝、二胡等等民族乐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创作者、演奏者的创作态度有关,有些古琴演奏者孤陋寡闻,清高避世,几年,几十年足不出户,沉醉在自己营造的狭小天地,不去和社会接触,不做田野调查工作,不去体察民风、民情,一旦让其创作新曲,往往闭门造车,很难有精品问世,不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因而,听众群越来越狭窄。

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钰指出,古琴姓“古”,其实是后人的命称,因其历史悠久,唐宋以后才逐渐被称呼为古琴,我们不能因为称之为“古琴”,便把它当作古董看待,事实上,古琴历来都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如《广陵散》(魏晋时期)是琴家们最为推崇的琴曲,它以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题材,全曲以“井里”(聂政的故乡)、“取韩”、“冲冠”、“投剑”、“长虹”等分段标题展现了聂政刺韩王的壮怀激烈场面,赞颂了一个普通百姓勇于反抗、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还有《潇湘水云》,是一支借景抒情的典范琴曲,作者以云雾弥盖九嶷山暗示南宋风雨飘摇的国势,表现了爱国和忧国的情感”。[2]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既会弹琴,又能度曲,他认为古琴“正是郑卫之音”,可以从琴声中体察群众的喜怒哀乐,民风民情,由此可以管窥百姓对朝廷的态度。可见,古琴音乐并不是象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的是“士大夫文人的精神象征”,我们不能因为古琴音色的清淡﹑雅致,就说它是文人的专属,音乐,说到底,是人的音乐,这个“人”范围,不仅包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文人雅士,更应该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群众。

再次,古琴文化的推广普及不能脱离实际,有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激情的人幻想“人尽抚琴”的理想虽然美好,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古琴不是一件简单的技术性乐器,在它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多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社会规范总和”。[3]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能演奏出《流水》的意境,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弹奏的《广陵散》能把听众打动。因为,一个社会人所形成健康成熟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总和不是凭一朝一夕之力,他(她)需要一点一滴的传统文化浸润,我们的学生耳朵里不能整日充斥着摇滚、R&B,我们不能只是给他们听西方古典、流行音乐,也要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了解中华文明的根。近年来,随着京剧等一批非物质遗产走进校园之后,对于如何更好地把古琴文化推广传承给中小学生,很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许多一线音乐教师也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

关于古琴艺术的传承问题,有许多相关学者再研究,笔者也仅就其中的几个小问题做一些思考,不一定正确,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摘要:一直以来, 古琴被认为是文人的独特符号。古琴艺术也被当成宫廷或者文人雅士的专属。笔者对此, 提出一些不同意见, 进而就古琴艺术的传承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古琴,音乐人类学,传承

参考文献

[1]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3.

[2]引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82330.htm

解读人类十大最常见梦境 第4篇

1、迷路或被困

人们梦到自己迷失方向是常有的事,这通常发生于你对决定的矛盾犹豫之中,这种决策将决定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在这些梦境中,你试图找到离开一個区域的途径,如:身处森林、城市街道、大型建筑物或迷宫般的建筑内。

另一类梦境是涉及到你被抓起来,活埋或困在笼子中,出于某些原因你不能移动身体。这种梦境较为恐怖,该梦境意味着你在现实生活中被束缚着,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梦到裸体的人

在这样的梦境中,你会梦到自己或别人一丝不挂、身体部分暴露或身穿不适当的衣服(比如穿着睡衣上班工作)。通常你是目击者,而当你身穿衣服时,另一个人却是裸体。这种状况时常伴随着困窘和羞耻,但有时在梦境中你也会感到一种自由的自豪感。

这种梦境意味着你感到自己过于暴露,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易受攻击,或者你担心在现实生活中过多地暴露自己。十分有意思的是,这种裸体梦境常常出现于现实生活中参加结婚典礼的人们。

3、牙齿受损或牙齿不见

人们有时做梦会梦到口腔中的牙齿腐烂或者牙齿突然不见了,甚至会梦到当你张开嘴时,满嘴的牙齿开始脱落。事实上,多数人的牙齿都非常健康,因此在睡梦中梦到自己牙齿出现问题的人会在情绪上感到烦乱。

那么当人们梦到牙齿不见时将意味着什么呢?

这种梦境意味着我们担心不被别人所注意,更深层次地讲,这表明人们心理的一种困窘担心状态,或担心失去现实生活中的权力。

4、被追赶

梦到被追赶是一个真实可怕的场景,多数人在梦境中追赶的都是令人恐惧的怪物或某个人,有时也是一些动物。人们通常都十分惊奇为什么这样的梦是最常见的恶梦。

出现这种梦境意味着某人或某事(也可能是一种朦胧模糊的情绪)让你感到恐惧。测定这种威胁的根源是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最接近梦境中的“怪物”或相应的梦中环境。有的时候,这种被追赶的梦境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的重复。

5、生病或死亡

在这种梦境之中,你会梦到自己或者心爱的人生病、受伤或垂死,这样的梦境经常会出现,并不足为奇,它经常出现于某人疾病发作的初始期。

除了意味着生病,这种梦境意味着你在情绪上受到伤害,或者担心被伤害。同时,还警告你自己或心爱的人不久会出现身体疾病。如果某人在梦境中死亡,这将意味着你自己的身体部位出现疾病前兆,或者你希望某人离开你,或者非常担心失去他。

6、考场失利

往往是一些离开学校很长时间的人才做这种类型的梦,在梦境中,由于多种因素你未能顺利考试成功或未取得理想考试成绩。其中一种情况是你发现自己未能及时完成考试,甚至还出现考试时间开始时,你还未找到考试教室。此外,还有由于缺少学习和积累,考试前没有做充分的复习准备,或者忘记带相应的考试用品。

通常这种梦意味着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你可以感到自己对于某些事情尚未准备好,或者正在做错误的事情。

7、误点或错过航班

这种梦境通常表现为你奔跑着赶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等其他类型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最终你误点或错过,仅差几秒或几分钟的时间。在这种梦境中你并不感受到恐惧,通常是感受到一种挫折和失败。此类梦境还有其他不同形式的表现,比如:你在一次重要演出或参加运动会时晚点,当演出或运动会开始之后你才气喘吁吁地赶到。

这通常意味着你感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错过一个重要的机会,这种梦境通常出现于我们做出重大决策前犹豫的时候。

8、坠落或沉没

人们在睡梦中时常会梦到坠落或沉没的场景,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梦,但实际上梦境的神秘感往往来源于最常见的一些场景。在睡觉中从高空坠落与地面碰撞的一瞬间就是死亡的感觉,这是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根本难以体验到的,但在睡梦中,人们将不只一次地能够体验到死亡瞬间的感受。在从高空坠落的梦境中,人们通常从空气中穿越而下,并承受了一定的惊吓。有时,人们还会梦到自己淹浸在水中。

具有代表性地讲,某人做了关于坠落或沉没的梦时,是感觉到不可靠、不安全,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支撑。当你在生活中遭受打击或感觉准备放弃时,也时常做类似的梦。如果你近期经常做此类梦,则应当评估一下当前你的思想状况,试着寻找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克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之后,这种梦魇将随之消失。

9、机械故障

人们有时会梦到当你试图操作机械装置时,却出现工作故障,或者未能实现你所期望的结果。多数这样的梦都会涉及到手机,不是拨号出现问题、通信出现故障,就是拨打了错误的电话号码。此外,类似的梦境还会梦到国际互联网连接出错,或者一些手工器械出现故障或被损坏。

这样的梦时常意味着你正逐渐失去与现实事物的真实接触,或者你的身体某部位或思想出现机能性问题。通常这种梦境出现于当你渴望与现实生活中另一个人建立联系时。

10、驾驶事故

在这样一些梦境中,你通常驾驶车辆或者离车辆不远,这时车辆出现失控局面,而且这些驾驶事故往往无法克服和避免。例如:刹车失灵,在驾驶时你可能无法控制方向,或者车辆悬在悬崖或出现碰撞车祸。在梦境中,你可能是驾驶者或者是乘客。

这是多数人在梦境中经常梦到的类型场景。这种梦通常意味着你对于生活中某些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人类学考研常见问题 第5篇

I am grateful to you for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conviction in this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question.感谢你们给我这次机会就这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发表我自己的看法。

The idea of achieving security through national armament is,at the present state of military technique, a disastrous illusion.On the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llusi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fostered by the fact that this country succeeded first in producing an atomic bomb.The belief seemed to prevail that in the end it were possible to achieve decisive military superiority.就目前的军备技术水平来看,要想通过加强国家军备来保障国家安全只是一个 会带来灾难后果的幻想。美国,率先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所以特别容易抱有这种幻 想。看来多数人相信美国最终可能取得决定性的军事优势地位。

In this way, any potential opponent would be intimidated, so ardently desired by all of us, brought to us, and to all of humanity.The maxim which we have been following during these last five years has been, in short: security through superior military power, whatever the cost.通过这种方式,足以震慑住任何潜在的对手,而我们和全人类就可以得到大家所期望的安全了。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一直信奉的箴言之一就是“不惜一切代 价,通过军事力量的优势确保国家安全”。

The armament race between the USA and USS.R., originally supposed to be a preventive measure,assumes hysterical character.On both sides, the means to mass destruction are perfected withfeverish haste~behind the respective walls

http:///kaoyan/ secrecy.The H-bomb appears on the public horizon as a probably attainable goal.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军备竞赛原本是一种防御手段,而现在却呈现出不顾一切的 疯狂态势。在保证安全的美丽外表后面,双方都秘而不宣地以狂热的速度完善其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在公众心目中,研制氢弹似乎巳经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了。

If successful, radioactive poisoning

of

the

atmosphere

and hence annihilation of any life...on earth has been brought within the range of technical possibilities.The ghostlike character of this development lies in its apparently compulsory

trend.Every

step

appears

as the unavoidableconsequence of the preceding one.In the end, there beckons more and more clearly general annihilation.如果氢弹研制成功,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将会对大气层造成放射性污染,并可 能由此导致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灾绝。这种技术发展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势不可挡。每一步都是前一步不可避免的结果。最终,很可能导致全人类的灭亡。

Is there any way out of this impasse created by man himself? All of us, and particularly thos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attitude of the US and the USS.R.,should realize that we may have vanquished an external enemy, but have been incapable of getting rid of the mentality created by the war.人类是否有摆脱自己造成的僵局的出路?我们所有的人,尤其是那些对美国和 苏联的立场负责的人,应该意识到:我们或许可以击溃外界的敌人,但不可能摆脱 由战争而产生的那种精神状态。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peace as long as every single action is taken with a possible future conflictin view.The leading point of view of all political action

http:///kaoyan/ even loyal cooperation of the nations? 如果每次采取一项行动都考虑将来可能要发生冲突的,那么和平便不可能实 现。因此所有政治行为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实现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甚 至精诚合作?

The first problem is to do away with mutual fear and distrust.Solemn renunciation of violence(not only with respect to means of mass destruction)is undoubtedly necessary.首先我们要去除相互间的恐惧和猜疑。毫无疑问,我们有必要郑重声明放弃暴 力(不仅仅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Such renunciation, however,can only be effective if at the same time a supranational judicial and executive body is set up empowered to decide questions of immediate concern to the security of the nations.Even a declaration of the nations to collaborate loyally in the realization of such a restrictedworld government” would considerably reduce the imminent danger of war.然后,要想有效地杜绝暴力的使用,必须同时建立一个超越国家的司法和执行 机构,赋予它权利,使它决定直接与各国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即便是各国发表共 同宣言,保证忠诚地通力合作,使这样一个“权利有限的世界政府”得以实现,也 可以大大降低战争发生的危险。

In the last analysis, every kind of peaceful cooperation among men is primary based on mutual trust and only secondly on institutions such as courts of justice and police.This holds for nations as well as for individuals.And the

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第6篇

卯田宗平

1、教学目的○了解生态人类学、环境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一些理论○提高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了解中日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展情况

○通过用PPT发表,提高学生的Presentation能力

2、教学对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生

3、教学安排

1、介绍课程内容

2、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3、环境问题的历史变化

4、自然环境有关的思想史

5、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①

6、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②

7、社会实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噪音问题)

8、环境问题相关的调查方法(户内)

9、环境问题有关的调查方法(户外)

10、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日本琵琶湖有害外来鱼事业为例)

11、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江西省鄱阳湖渔民的生活变迁为例)

12、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海南省五指山市农村生活变迁为例)

13、环境问题与信息技术(GIS、GPS、RS等)

14、社会实践(北京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的问题)

15、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方向

4、关键词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7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

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4: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

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用结构图表示如下:

探究活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确小组分工,布置具体任务

a、制定小组计划和实施方案

b、小组协作,提交本组计划并进行交流

2、研究内容与方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为什么?

3、提供收集资料的途径

a、自己发现:观察你所在的小区、学校等,是否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或拍摄照片。

b、查阅资料:可上网、读报、观看电视和报纸。

参考网址:

中央电视台:www.cctv.com

搜狐:www.sohu.com

新浪:www.sina.com

环境与发展信息网:www.ied.org.cn

中国环保网

参考报纸及书目:《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民主与法制》

“人类四时代”演进中的人性问题 第8篇

“文学即人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西方文学中就有不少作品回荡着人对自我的拷问之声, 显示出不朽的人性意蕴。源自古希腊神话的“人类四时代”看似是关于人类历史的划分,实则隐含在其背后的却是永恒的人性意蕴。本文拟在研读希腊神话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四时代”演进中的人性问题,挖掘人性的源头,品味人类本性的“善”与“恶”,回复生命的本真与感动。

一、“人类四时代”

古希腊神话称人类经历过黄金、白银、青铜、黑铁时代。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其著作《工作与时日》中,也以神话的形式将人类归结为五个宗族和时代,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1],表达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朴素认知。本文采用通俗的划分说法, 即“人类四时代”。黄金时代是最完美的时代。那时,人像神一样生活着,没有内心的悲伤与忧愁,远离衰落和一切不幸,就连死亡也像熟睡一般安详,死后他们变成精灵升入天堂。在白银时代,人类在体力和智力方面感觉欠佳,即使过了一百年以后,他们的思想仍然不成熟。毫无理智的生活把这批人推入了苦难的深渊。他们无法节制自己激烈的感情, 相互间尔虞我诈,肆无忌惮地违法乱纪。他们死后荣幸地获得恩准,灵魂得以留在地球,到处游荡。青铜时代的人更加堕落,他们性格粗鲁,行为粗暴,尚武好战,陷入连绵的战争。面对黑色的死亡,他们无可奈何,只能降临阴森可怕的冥府。最后一个时代——黑铁时代,这是一个持续烦恼与悲伤的时代。黄金时代至后来黑铁时代的演进,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断走向堕落、最后遭神明惩治的道德退化过程。

二、“人类四时代”中的人性异化

1. 人性的“异化”

“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出他的对立面的客体,而客体后来发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也就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异化的产生根源在于私有制。同时,他也说过,到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必将随着私有制、社会分工和阶级的最终消亡而被克服。然而,共产主义尚未实现,人类的异化现象仍然普遍、客观存在着。

2.“人类四时代”中人性异化的根源

“人类四时代”中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的发展反映了人性在“时代”演进中的异化,特别是在后两个时代中,人性的异化暴露得尤为明显。赫西俄德以生动有力的笔触描绘人性异化的种种迹象 :傲慢、无耻、不敬、非正义与伪证猖獗等。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私有制逐渐产生并迅速发展,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且这种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导致人性越来越偏离其本质。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人沦为物质的奴隶,为了物欲,不惜出卖自己,抛弃尊严,人异化为非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这非人性的环境里,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人痛苦而绝望的灵魂,看到的是人性异化后的图画。这也是“人类四时代”借助古希腊神话基于神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从一个悲观的角度为人类铸造的警钟。

三、“人类四时代”中的人性之“恶”

赫西俄德作为古希腊的智者,早早地揭示了人的“自然之恶”与“道德之恶”的存在。他肯定人的“自然之恶”是人世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否定人的道德之恶,认为人的道德之恶将带领人类走向“地狱”。

1. 人性的“自然之恶”

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对宙斯统治下的人世予以了阐释。根据诗人的描写,人与神诞生于同一个宇宙过程, 他们有着相同的起源。那时,人像神一样生活着,没有内心的悲伤与忧愁,远离衰落与一切不幸,就连死亡也像熟睡一般安详。人与神在品质上似乎并无差异,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生活中没有恶,人和神共同分享不朽的生命 ;人世似乎就像神世,而人俨然神一般。人生活在神的秩序下而呈现为一种被动的、微不足道的存在。普罗米修斯代表人类努力改变宙斯确立起来的旧的分配体系,试图确立一套新的分配法则。人改变生存处境的努力以普罗米修斯的“分配”和“盗火”事件表达出来,它使神人对立从幕后走向台前。

普罗米修斯彻底激怒了宙斯,于是宙斯送给了人类一个“礼物”——潘多拉。潘多拉的产生标志着神与人的彻底分离。潘多拉是神对人的“惩罚”,诸神通过潘多拉在人世间撒播“自然之恶”。于是,愁苦、饥饿、疾病、年老和死亡永远伴随着人类。诸恶共同定义着人类生活的本质——穷匮,人从此不得不艰辛劳作,为生存而挣扎。疾病和死亡是悄无声息的,而且也是致命而客观的,它们具有不可抗拒的性质,就如同宙斯的意志不可抗拒一样。潘多拉——女人改变了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人的诞生方式。神是大地的儿女,其生命自足而完满,因此无需劳作 :人就像自己的母亲潘多拉一样出身肮脏而不起眼的泥土,无法达到神的完满,注定了是充满缺陷的存在,所以人必须劳作。

2. 人性的“道德之恶”

赫西俄德提醒人们注意,人类时代的恶化与人性的堕落并不是潘多拉带来的恶。潘多拉从外部引进并无声地降临在人类头上的恶是黑夜的儿女,属于自然恶 ;然而傲慢、无耻、不敬与非正义却根植在人的性格深处。自然恶与道德恶使人类内外交困,共同编织着人的命运。如果说潘多拉引入的恶是神强加给人的不幸,人类永远无法避免普罗米修斯的诡计所招致的结果,那么“人类四时代”中人性之恶是人自身道德败坏的结果,是人的行为与不幸的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人类四时代”对神性的呼唤

鉴于对人类四时代堕落的担忧,赫西俄德呼唤神性对人性的救赎,为人性的自救指明了一条神性之路。正如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所讲的 :“神与人真正的理想的关系在于神与人的统一……神的内容必须同时是个别人物本身固有的内在实质,这样,一方面统治的力量就显现为本身是经过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这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却同时显现为人的心灵和性格中所固有的”[2]。

在赫西俄德的“人类四时代”中,宙斯是一切秩序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引导者,赫西俄德提升了宙斯的地位和品格,将其塑造为一种善的力量从而主导着宇宙的进化过程。他在《工作与时日》中说 :“克罗诺斯之子为人类制定了法则。鱼、禽和飞鸟相互吞食,因为正义女神不在它们中间 ;可是,对人类而言,宙斯已把正义这个最好的礼物赠送给了人类[3]。”诗人坚认,惟有对正义女神的敬重和仰望才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并给人以特殊地位和尊严。“人类四时代”说中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神性论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忧患意识,关注人类生存态势的星球意识,以及对于实现理想的人类文化前景的希翼[4]。它直面人类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反映人类生活的苦难与邪恶,呼唤和追求正义与自由,诅咒战争与渴望和平,忧虑世界现状的恶化,谴责人的精神堕落, 为时代的演进与发展蒙上一层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以及悲观主义色彩。

结语

“时代”演进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形而上学前提,即人是什么?人们提出并解决这一问题,是出于对人性的永恒困惑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忧虑。

在当今社会中,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顺理成章”地促进人类向高级的精神文化形态转化。功利主义的盲目追求造成的价值垄断挤压掉越来越虚弱的人文精神,物质的发达也会因刺激人们物欲膨胀而极具扩张的负面人性, 使人们步入异化的歧途,精神的价值被消解,人类陷入人性失落的危机。在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长河中,只有雄健的人文精神才是超越时空的定律,才能将现代人类从苦难与罪恶中救赎出来。

摘要:“文学即人学”,本文试图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四时代”为分析文本,探讨“时代”演进中的人性问题,挖掘人性的源头与本质,品味人类本性的“善”与“恶”,发掘人性畸变的主体特征,寻求人性的自救之路。

关键词:人性,人类四时代,赫西俄德

参考文献

[1][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4,29.

[2]黑格尔.美学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4.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