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扶贫要先扶志和扶智。此处的“志”可以理解为脱贫的志气, 只有脱贫的主动之气“扶”起来, 才能摆脱“等、靠、要”思想, 敢于面对贫困的现实, 敢于利用自己智慧和双手主动去改变贫困的现实。扶智需要把握两个方面, 对于贫困对象, 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给钱给物的救济式或普惠式扶贫模式可以迅速实现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但随之而来的是贫困人口知识匮乏、文化素养低的问题, 短暂式的脱贫不但不能拔除穷根, 反而会挫伤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甚至助长“等、靠、要”的依赖性。
2 精神贫困的成因
首先, 精神贫困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贫困是长期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 从现阶段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以山区、丘陵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到, 这与历史上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的落后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 精神贫困产生有其文化原因。文化学说认为, 贫困人口特有的生活方式容易形成共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即形成贫困亚文化, 在贫困人口中形成精神贫困也必定有它的文化根源。
最后, 精神贫困产生有其环境原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环境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里的人的生活方式、思想状态等, 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影响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环境的形成, 因此贫困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
3 梧州地区农村精神贫困的问题现状分析
3.1 脱贫的思想动力不足
第一脱贫信心不足。一是贫穷“宿命论”, 将贫穷归于“命运”的注定安排, 祖祖辈辈的贫穷让脱贫致富成为“天方夜谭”, 受自身条件的制约, 缺少致富的技能本领更是加剧了这种思维。二是对政府与政策的不信任, 贫困人口多, 指标少, 评定标准严格, 在有限的贫困户名额中, 贫困的名额“何时轮到我”, 认为扶贫的优惠政策难以惠及到自己个人, 进而对政府和扶贫政策失去信任, 对脱贫失去信心。
第二是懒惰依赖思想。不可否认, “救济式”的扶贫模式能快速解决部分贫困人口的经济贫困, 但这种模式治标不治本, 不仅不能改变贫困, 反而助长依赖政府扶贫的惰性思想。
3.2 脱贫的行为能力不足
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梧州市范围内的贫困村, 基本都是分布在山区, 师资队伍数量少、质量低;贫困户缺乏自我脱贫能力。贫困户缺少资金、技能、技术和“领头羊”导致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 更重要的是缺乏龙头企业的领导, 大多数贫困户处于分散种植状态, 既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收入稳定性, 其抵御风险风险能力也低, 返贫风险增高。
3.3 歪风陋习, 乡村文化风气差
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使得农村地区的落后的贫困文化的不到改变, 诸如聚众赌博、麻将、六合彩等封建陋习尚存很多农村地区。很多传统落后的地方风俗习惯尚存在贫困的农村地区, 如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讲排场的“面子工程”等不良风气尚存。
4 梧州地区实现精神脱贫的方法探究
4.1 扶志为精神脱贫提升思想动力
首先, 让贫困户看到脱贫的希望是提升脱贫的信心的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树典型激励脱贫, 利用成功脱贫的先进人物、脱贫村, 传授其脱贫的经历与成功的经验, 树立榜样示范标杆, 传递正能量, 让贫困户看到脱贫的“活生生”最好例子, 增强其脱贫的信心。
其次, 提高贫困群众的主动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杜绝“等、靠、要”依赖思想的有效途径。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原因所在, 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二是金融扶贫提动力。即金融机构通过对众多的农村地区贫困农户和扶贫项目广泛、大量的资金支持, 激发广大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4.2 扶智为精神脱贫提升行为能力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摆脱贫困的根本手段, 贫困群众接受更多的知识, 就意味着能更快摆脱落后的思想、更容易介绍新事物、渴望改变贫困的意识就越强。梧州目前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技能水平。“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强调了就业对脱贫的重要性, 而技能是就业、创业的关键, 为此, 首先掌握一技之长, 有针对性进行技能培训。一方面是劳动技能培训。二是依托市场组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关键, 梧州以扶持地方的特色产业和发展合作组织的方式整合扶贫力量既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收入。
4.3 为精神脱贫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梧州地区首先利用文化宣导和文化艺术形式进行风俗教化的自上而下有目的性进行改变, 以村民自治的方式订立村规民约依靠于民众的实际需求变化而对传统的风俗进行规范与制约, 利用村民的集体“盟约”制约陋习行为的发生, 这种形式既保证了国家能乡村治理的控制, 又能保证村民自治。其次严厉整治乡村的歪风陋习, 对赌博等陋习进行彻底清查, 发现一案严查一案, 倡导农村地区树立健康绿色的乡村文明风气和生活方式。以优良、文明淳朴的村风、民风带动群众思想的转变, 实现精神上的脱贫。
摘要:当前, 我国已进入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 物质已基本实现脱贫, 精神贫困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地区作为研究范围, 以其精神帮扶模式为研究对象, 首先探讨精神扶贫的内涵, 其次梧州地区存在的精神贫困问题和精神致贫的成因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精神脱贫的方法。以期让广大贫困地区可以总结梧州扶贫经验, 借鉴精神脱贫方法, 早日实现小康社会。
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摘 要:自19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新公共管理”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促使大学进行市场化治理。《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以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反映了政府在大学内部推崇建立类似企业的市场化行政管理结构的基本历程。英国大学“多中心参与”、“行政权力去中心化”以及实行问责制的治理模式,也给我国大学治理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大学治理
英国传统的大学是依据皇家特许状或议会法案建立起来的,有很大的内部管理自主权,包括有权授予学位,确定和保证自身的学术标准等。政府除决定政策和拨发经费外,极少直接参与大学的管理,而是由半独立的中介组织——“大学拨款委员会”承担了主要的管理责任。1979年,迫于经济危机的重重压力,撒切尔夫人一上台便推行“撒切尔主义”,国家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公共机构,以市场机制代替福利国家运作机制,而高等教育首当其冲。英国政府将新公共管理思想和评估性国家理论向高等教育领域渗透,对高等教育实行削减成本(cost cutting)、压缩预算(capping budgets)和增加教育经费分配透明度(transparency);化高校科层组织为独立机构,引市场和准市场机制入大学;大学工作人员实行工作目标制,变终身雇佣制和国家标准薪金制为任期合同制、绩效酬金制(Performance Related Pay)。在这种外部力量的促使下,英国大学开始了内部治理以解决自身的发展困境。
《贾纳特报告》(Jarratt Report,1985)、《迪尔英报告》(The Dearing Report,1997)以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Lambert Review on University-Business Collaboration,2003)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的三个引领性文件。对这三个文件的文本解析以及对三个文件的已有效果或者潜在效果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的企业化行政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一、《贾纳特报告》:“多中心共同治理”模式的提出
1985年,以贾纳特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近3年的努力发布了《大学效率研究指导委员会报告》(Report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Efficiency Studies in Universities,通称“贾纳特报告”,Jarratt Report)。该报告首先确定了大学的法人地位,并指出:“学术委员会过于保守,它只能是一个建议机构,治理机构(校务委员会)才应该是最高决策部门。”[1 ]报告将大学公司化,希望大学从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借鉴一些工作方式,像公司一样有很高的效率;对大学内部权力进行重新分配,即从学术人员转向行政人员,并且认为副校长应该成为“主要行政长官”,建议大学由副校长、三位助理副校长、学科分部董事会主席、研究生院董事会主席、学生会主席以及其他高级行政官员组成校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大学的执行治理机构。除学术事务外,校务委员会负责大学其他所有事务,负责财务、投资和资产管理,代表大学签订合同、贷款、抵押等,并通常具有监督教学和研究的责任。校务委员会通过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资源委员会(或称决策委员会,负责大学发展规划)等共同商讨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个校务委员会一般是由以校外独立人员占主体的33名委员组成,试图在行政、学术和民主代表之间达成均衡而快速反应;校务委员会和院系之间不存在其他层级,使大学内部集权化与管理层级简约并存,利于沟通和决策更加快速和有效;同时,理事会、财务委员会和建筑委员会的外行主席大量参与决策,可以实现有效的财政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
《贾纳特报告》是对英国大学以“关注效率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的引导性文件,对英国大学的管理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是未来大学行政管理的基础”[2]。它的核心是英国政府鼓励、提倡大学与社会联系,促使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开始“与市场接轨”,逐步形成以治理主体多元化和“企业家式”运作为特征的“共同治理”(shared governance)模式。《贾纳特报告》所提出的建议经过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的强化,最终在1992年颁布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大学治理机构由12—24人组成,其中校外工商界独立董事可多达13人;大学设立董事会(Board of Governance)和学术委员会(Academic Board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大学的章程和确定大学的理念,批准年度收支报告,保证学校资源的有效使用,聘任和解聘大学行政负责人,确定行政负责人的工资报酬;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事务(包括学术标准、研究、教学、课程等),向治理机构和大学行政长官负责。《贾纳特报告》提出的大学治理设想类似于公司的管理结构,是协商性委员会体系与行政管理结构并存的一种模式。
二、《迪尔英报告》:强化市场与社会参与大学治理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北美和远东的“四小龙”, 在过去的10年中公共资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生均下降了25%,严重影响了教、学、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而中高收人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低收入家庭的两倍,英国高等教育处于危机状态。1997年7月23日,以迪尔英爵士为主席的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经过14个月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发表了《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的咨询报告,又称《迪尔英报告》(The Dearing Report)。该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技术产业调整以及职业变迁的背景下,结合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对未来20年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和框架提出了全面建议。
《迪尔英报告》长达1700页,涵括了针对政府、大学、学生及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93条建议,其中有55条建议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和分配有关。报告认为在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界限被消除了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院校、企业、雇主和国家之间是一种日益相互依赖的关系,大学与企业之间不再是互不相干的机构,而是越来越活跃的伙伴关系;没有任何公共事业可以自然而然地期待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经费的支持,除非它能够不断增强对社会发展的支持。由此,大学应该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之中,与社会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建立积极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区域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报告对大学治理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如何改进大学治理和管理以满足中央政府总政策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大学有效管理和治理的基本原则,即大学治理机构自治,并对自身的有效性和业绩进行评估,大学治理应该在法律范围之内对大学学术自由进行保护,大学治理结构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对外部环境的响应性。[3](2)报告对强化大学参与市场提供了路径参考。报告认为,大学可以通过科研和咨询对地方发展提供支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吸引投资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支持地方社区的终身学习需要以及作为文化中心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出贡献;大学应该投标和竞争地方发展中的基金项目,以便及时了解并满足地方工业与商业的需要,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能够得到和分享本区域大学服务资源的信息,这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前提;地方政府与企业要致力于帮助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形成企业家的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为地方服务。[4](3)《迪尔英报告》缩小了原来大学校董会的规模和权限,使它不再是一个大学管理机构,而是积极的治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评议,通过大学的年度报告和财务报告,偶尔任命校长。它作为一个“论坛”,通常只扮演有限的、形式上的角色,并不处理大学的日常事务。(4)根据《迪尔英报告》倡议,于1997年成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简称QAA)。其使命是保持学术和高等教育质量以维护学生及公众的利益。通过来自其他高校或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的考核,每5年进行一次以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和学生进步情况为重点内容的评估。
《迪尔英报告》为英国21世纪的大学治理制定了蓝图,提出了大学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强化了市场与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理念,是对《贾纳特报告》中“多中心”治理构想的深化与实践。该文件对未来英国大学的治理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市场机制参与大学内部管理
如果说《迪尔英报告》是从宏观层面开拓了市场和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的话,那么,2003年1月发布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Lambert Review on University-Business Collaboration,2003)就是把市场和社会引入到大学内部治理的微观层面。(1)《兰伯特回顾》强调了治理机构的责任。“治理机构负有以下责任:建立并监控控制和问责体系;批准大学的使命和战略目标、长期财务计划、主要评估指标以及年度预算,并确保这些符合利益共同者的利益。”[5]报告非常推崇大学内部行政管理机构的发展及由学术和行政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的权责的明确定义和分配。在大学和企业合作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的压力使教学从“教授决定教学内容、学徒式教学方法”走向“外部决定教学内容、准工业化的教学方法”[6 ]。因此,大学的内部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协调教学资源,加强大学对教学的统一管理;教授和学术人员不能再从事复杂的大学管理;组织管理需要科层化、管理人员也需要专业化。于是,管理权力需要从学术人员手中向行政人员手中转移,以便在大学形成新的权力组织来配合政府对大学问责制的推行。(2)学院和系是具体负责课程教学的主要部门,课程的设置要由学院和评议会负责审批。由于市场的介入,除了考虑其学术价值外,学院对教学工作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因此,课程制定计划自主权的增加,使得大学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大量增加。(3)在大学内部加强成本核算和经费支出管理,实行效益激励制度。第一,大学采用了企业常用的成本透明核算法,使得高校每一笔资金的运用都很明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在财政预算方面,一般是由系提出预算建议,然后经学院审查,最后由校一级负责官员审查。大学和学院内对教工和院系在同一准则基础上基本按照学生的数量进行资金分配。但是,对招募带来更多收益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吸引好的受资助的研究项目进行激励。(4)强化了社会中立机构代替政府对大学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和审核,评估的结果与高校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生源和经费获得。
四、几点启示
英国大学市场化内部治理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这对于同样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有很好的可比性。同样,我国也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其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重要的内容。因此,英国大学市场化内部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行政权力去中心化,在行政力量与市场驱动之间寻求平衡
从《贾纳特报告》到《迪尔英报告》再到《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非常注重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并用,逐步实现了从“行政化控制”到“市场化治理”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大学实行间接管理模式,很少直接干预大学的具体活动,而是通过发布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的绿皮书、白皮书传递其意图。 但是,政府对大学的直接行政的减少并没有使得大学内部管理无序化,反而由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利用,促使了大学内部自觉治理。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一种以强调政府行为为基础的制度环境中运行,高校属于政府,形成了单一的按照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中央拥有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最大权力,政府对高校下达指令性计划,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推行。高等教育的管理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制性,政府和高校是上下级关系;高校的经费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计划执行,市场介入程度有限,无法对教育资源起配置性作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权力集中于政府,高校缺乏事实上的自主权,高校没有自觉强化内部治理的动力和机制。因此,我国大学治理需要重组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中央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加强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统筹权,实现权力的去中心化(decenteralization);其次,将政府权力部分转移社会与市场,还权于高校,实现权力转移。
(二)以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为权力主体,实现参与型的“多中心治理”
20世纪以来,由于民主观念以及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英国大学内部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利益主体都需要参与大学的治理。政府、校长、教师、学生、校友和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大学的各项决策都要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英国建立了以包括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董事会为中心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使大学的决策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投资者等核心利益相关人没有界定清楚甚至没有界定。加上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缺乏认识,把高等教育仅仅作为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所在,而忽视了学生、企业等其他社会成员(机构)也是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造成国家对高等教育大包大揽,成为对高等教育的“统治者”和“守夜人”。目前大学一般都设有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等教授和其他成员参与治理的机构,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和运作程序,许多仍仅仅扮演提供信息和咨询的角色,距离真正参与决策和监督尚远,这样势必造成大学利益相关群体缺乏对大学目标任务的认同感,降低大学的凝聚力和活力。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对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作出相关规定,参与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可以成为落实此项规定的突破口。
(三)建立问责机制,增强高校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从《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和《兰伯特回顾》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政府在减少对高等院校资金供应的责任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对大学的外部监控,通过采用公共问责机制、质量保证机制以及绩效管理机制对高等院校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监督,避免资源的浪费,并让公众获得更多关于高等院校各个方面的信息。英国高等教育的问责机制相当健全,如在资金使用方面,运用成本透明核算法清楚地说明每个高校的各类资金使用情况;在教学与科研质量方面,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和科研评估活动的定期评估与审核,为公众提供大量公开发表的关于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信息与报告;在办学绩效方面,有绩效评估审核机制,每年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统计署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公开发表关于高等院校的办学绩效情况报告。问责制促使大学内部权力向行政人员漂移,逐步形成了对应的问责机构。
随着我国大学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政府以及其他资金提供者对高等院校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也越来越关注,如何使高等院校更有效率地、负责任地使用这些资源,高等院校的资金提供者如何获得高等院校资源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的信息,如何使利益相关者拥有更多知情权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对一些大学进行审计,标志着问责制在我国初露端倪。但是,我国的问责制还需更加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把握问责的度。
当然,英国大学的市场化治理历程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化治理往往会与大学的学术本质与市场本质发生冲突,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短视行为,危及基础研究的发展;市场的竞争性使得大学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准备竞争,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市场交易性成本,浪费了教育资源;对经费的严格管理及各种相关评估助长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官僚作风;过度的市场化会使大学自治和教学质量受到侵害;竞争性的增加也影响了大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危及大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而造成优秀教师流失等。这也是我国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答案:
[1 ] Sasan Lapworth. Arresting Decline in Shared Governance:Towards a Flexible Model for Academic Particip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Volume 58,No.4,October,2004,299—314.
[2 ] W.A.C.Stewart Higher Education in Postwar Britai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234.
[3 ]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ing Society.1997.http://www.leeds.ac.uk/educol/ncihe.
[4 ]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TheDearing Report]Report.9.
[5 ] UK Treasury.Lambert Review on University-Business Collaboration,2003.98. http://www. lambert review.org.uk.
[6] CUC. Guide for Members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UK[DB/OL]. http://www.he fce ac. uk/pubs/hef2ce/2004/04_40/,2007-09-07.
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投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通过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来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股设立各种创投子基金,以此来促进创业资本的形成,并引导私人部门投资者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因此,借鉴海外创业基金经验,对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技术、产业发展等存在不确定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单靠传统的债权融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是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本文以引导基金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和第3章,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创业资本的形成、私募股权融资的分类、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概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为后文对政府引导基金进行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
4、
5、
6、7章,在借鉴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必要性、政策环境、发展历程及试点简况,并对我国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四大模式进行了探索,为后文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选择提供了经验总结,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法律法规层次和政策制度层面两个角度,对引导基金如何更好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48;F276.4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引言12-151.1研究背景12-131.2研究目的及意义131.3研究内容13-141.4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4-152创业资本、私募股权融资与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5-202.1创业资本的涵义、运行环节及功能15-162.1.1创业资本的概念15-162.1.2创业资本的运行环节及其功能162.2私募股权融资定义、分类及特点16-172.3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概述17-202.3.1政府引导基金的含义172.3.2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特征17-182.3.3引导基金的优势与劣势182.3.4政府引导基金的效应分析18-20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20-283.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与发展障碍20-233.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特征及时代背景20-213.1.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21-223.1.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22-233.2VC/PE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23-243.3VC/PE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统计24-284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与经验借鉴28-334.1国外政府引导基金的经典支持模式28-314.1.1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计划28-294.1.2以色列YOZMA计划294.1.3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计划(IIF)29-314.2借鉴意义31-334.2.1政府设立创投引导基金的国际经验31-324.2.2国有创业资本的制度选择32-335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探索33-445.1我国大力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必要性33-345.2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形成的政策环境34-355.3我国政府
引导基金的发展历程35-395.4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试点简况39-405.4.1北京大胆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新模式39-405.4.2天津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发展405.4.3上海首批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数量居全国首位405.4.4广东拟设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405.5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模式探索40-445.5.1深圳模式415.5.2上海模式41-425.5.3天津模式425.5.4江苏模式425.5.5上述模式的各自特点42-446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选择44-516.1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置44-466.1.1设立主体与程序446.1.2资金来源与规模44-456.1.3存续期的设置45-466.2引导基金成功运行的原理和关键条件466.3引导基金的投资策略与管理模式46-476.3.1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策略46-476.3.2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476.4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及我国的现实选择47-516.4.1引导基金的主要运行模式47-496.4.2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选择49-517相关的政策建议51-567.1法律法规层次51-537.2政策制度层面53-56结论56-57参考文献57-61致谢61-6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在当前农村金融长期供小于求的非均衡状态下,扩大金融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几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农村资金互助社更适合农村,是有效解决农村融资问题的金融安排,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关键词: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对策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概念
《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农村资金互助社指的是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向省会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它实行的是社员的民主化管理,宗旨是“服务社员和谋求社员共同利益”。
二、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现状
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的12月份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放宽、调整农村金融政策,也降低了准入的门槛,国家允许在村镇上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子公司和银行三类银行业资金机构,并在2007年1月26日向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的农村地区试点地正式下发了6项相关配套文件。在此当中的6个省份有4个来自于西部地区,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对西部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扶持,这为西部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涉农小企业的“资金饥渴症”,有效地促进了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与现有的金融机构进行互补,以此来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体制,用来满足各层次的资金需求。
三、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西部地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在指导下稳步的进行发展,也缓解了农民的贷款农民困难的问题,但是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却呈现出而来很多问题。
(一)农民意识不高,发展新社员困难
西部多个省份曾经也建立过农村合作基金会,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倒闭的结果,甚至很多农民的存款都没有追回。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大多数的农民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认识不正确,所以他们对建立此项基金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此种情况下,就导致部分发起人多数为年轻者,所以说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资金来源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
按照《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三资金款项来源分别是:接受社会上的捐赠、吸收存款、其它金融机构。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这样,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款项很少并且缺乏足够的社会捐赠资金。所以这样的款项远远达不到农民贷款的需求量,而且如果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放贷会进一步地减弱它防范风险的能力。目前西部试点省份农村资金合作社的资金只能勉强维持运行,个别严重的还出现了由于资金不足已暂停贷款的局面。
(三)管理者水平有限,组织运行不规范
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金融机构,它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具备有非常全面的金融机构的运作知识金融知识且必须要有经验。但就目前西部地区而言,农村、农民整体素质文化较低,农村互助社经营管理者又是从农民当中选出来的,他们并没有具备金融方面的知识也没有相关的运作经验,这样一来农村互助社的正常运作就有很到影响。
四、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对策探讨
(一)政府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
根据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应该建立政府专项资金来建设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方法上可以采用比例入股和固定资金入股的方式:比例入股是指政府以社员总股为参照,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入股的方式;后者指的是各地方政府根据农村资金的总量来规定固定数量的资金入股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政府入股的目的是为了扶持而不是为了控制,所以政府的股金不该具有分红权和表决权。如果西部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互助社资金也走上正轨并有一定的积累的时候,政府便可以抽出资金。
(二)引入农业保险, 建立政府担保机制
比起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保险,西部地区明显滞后,政府必须要加强涉农保险方面的建设来转移农业风险。在西部地区建立健全政府担保机制,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建立起风险准备金,凡是购买保险即可获得相应赔偿。这样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用购买农业保险的方式来规避自身风险,促进其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资金互助社如果想要发挥其信息全面和信用度高的优势,就必须交由本地村民来自主运营,只有这样才能让它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水平。所以在发展管理上,政府和监管部门就必须要对村民进行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对资金互助社的管理水平,使之能够独立引导互助社的运营发展。
五、小结
我国农村潜伏的信贷需求巨大,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一定范围上对金融资源的供需不平衡起到缓和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着金融支持。因此,在西部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极大地推进西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发展问题,也是必须重视和强调的。针对导致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加紧政策及其他管理方面的跟进,相信在西部广大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优势,真正做到实惠西部农民。(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7,(4).
[2]朱晓静.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及建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03).
[3]姜柏林.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难题待解[J].银行家,2008(5).
[4]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5]赵朋.农村资金互助社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
[6]范晓林.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资金互助社为例[J].《财经界》,2007,(9).
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四)改革要坚持与时俱进。大王镇的每一步改革,都是从解决当时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与时俱进,步步深入。1993年开始的第一轮改革,在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了当时影响企业发展的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问题。但是从实践上看,这轮改革后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集团和经营者持股比例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又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展开了第二轮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改革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到位,只能说明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矗要促进企业发展,还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指导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制定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细则,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企业内部有效运行的制衡机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了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最大幅度地降低资金占用,搞好资本运营。积极走科技兴企之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科技投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升了创新能力,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02,仅大王集团各子公司就投资8.8亿元用于新上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1亿元。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管理更加规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全市重点企业改革的要求,加快未改制企业改制步伐;引导和督促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的企业,尽快实现企业经营管理集团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进一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行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深化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年薪制和期股期权改革试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二是理顺集团母子公司体制,发挥好集团调控职能和主导作用。着手对大王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规范,改制为真正的公司制企业;重点搞好资本运作,通过投资和变现,发挥其扶持、引导资本向优势行业、优强企业聚集的功能;通过强化集团的担保功能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强化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的调控作用,切实加强对母公司股本的监督管理;发挥集团优势,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自我扩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按照各企业集团母公司控股、经营管理集团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的要求,改组子公司,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
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范文第6篇
乙方:
乡(镇)
村
组贫困户XXX
根据精准扶贫相关精神和光伏扶贫相关政策,结合我村实际情况,为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稳定帮扶成效。现与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以下协议:
1、我村光伏扶贫项目,共投资资金 万元,光伏电 站规模 kw。
2、甲方须负责管理和维护光伏发电设备。
3、光伏电站建好所产生的利润,用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受益分红。
4、甲方须将光伏电站运行情况、财务情況及各村上报的受益名单进行公示。
5、乙方分红金额:根据光伏产业利润及贫困户家庭情况,通过村“两委”会议研究确定。
6、乙方分得红利:必须用于正当的生产、生活中,不能进行赌博等违法活动,否则甲方有权取消乙方受益分红资格。
7、此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