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范文第1篇
教材简析与学情分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理解郑和的伟大之处。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在课前建立了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将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3、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努力的情怀。
教学方法: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提问质疑,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上网浏览,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反思学习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 野马 撕裂 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之旅”“凶险之旅”的顺序复述课文,学习课文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勇往直前、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郑和远航的凶险和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追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概括“启航”
1、出示两组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人山人海 身材魁梧 抱拳告别 镇定自若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破浪西行
2、选用以上词语概括上一节课学习的“扬帆启航”的主要内容。
3、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郑和和他的船队乘风破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让我们走近船队、郑和,看看他的第一次远航是怎样的远航?请快速阅读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
4、交流阅读收获。板书:友好之旅 凶险之旅
二、经历远航,解读郑和
(一)体验“友好之旅”
1、师:哪些内容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友好之旅?默读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交流阅读收获
3、解读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耀武扬威、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1)(屏幕显示:郑和船队和随船物品)感受君臣和老百姓的态度,理解“争相观看”“惊叹不已”。
(2)(口语交际)如果你是各国的君臣,你会怎样欢迎郑和的船队?如果你是当地的老百姓,你会怎样赞叹郑和的船队?
(3)听到这些欢迎和赞叹,如果你是随行的人员,你感觉如何?如果此时有商人要和你做生意,你会怎么样?(媒体出示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
(4)(指导朗读)你愿意带着自豪之情读出热烈欢迎和赞叹不已的场面吗? (5)郑和出使的目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所以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和远航不愧是“友好之旅”。
(6)(屏幕出示文字)郑和的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向 , 各国君臣和老百姓 还 ,以表达友好的感情。(介绍复述的方法:像这样用上原文里的有关词语,想象“画面”,再加上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大意讲出来,让人听明白这个故事,这是复述的一种方法。)
(7)指导交流,复述。
(二)走进“凶险之旅”
师: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本着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所以一路上有“彩旗”和“欢呼”,有“欢迎”和“赞叹”。可当我们走进这次远航,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凶险。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凶险”的词句,做批注。
2、汇报阅读感受。
3、(媒体出示文字)“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紧扣词句进行体会。
4、指名朗读:
(1)你们听了他的朗读,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语句?
(2)学生交流。
6、引读、复述。(抓住“联系点”引领学生复述。)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5、 “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出示文本)
6、(口语训练)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郑和船队的一名船员,听着呼啸的海风,看着翻滚的海水,站在颠簸的船上,心里感觉怎么样?
7、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是怎样做的?(再次解读郑和,理解郑和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
8、在漫漫的旅途上,天气只是凶险的一面,更凶险的还等着郑和和他的船队呢!
(1)这种险境是什么?(海盗的袭击)
(2)海盗给你怎样的感觉?强悍的海盗最后“乖乖地当了俘虏。”展示读。 指导朗读:
9、自读课文,试图抓住关键词句复述“智擒海盗”。(同桌进行)
三、了解六次远航,感受影响
1、回顾郑和的第一次远航经过,这是发生在600多年的事情,是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课文中是如何评价这一远航的?理解“巅峰”。郑和船队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相贸易和互相尊重。而西方航海却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详写的作用)
2、后面的六次远航又是怎样写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3、体会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屏幕显示郑和七次远航的路线图)诵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郑和远航的深远影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思想和观念意味着开放、文明、先进和崛起。现在我国对海洋的自然认知、考察与研究与美、英、日、俄等强国相比,实在汗颜。更有甚者,中国的海权仍遭周边国家的轻蔑与挑战,中国的海洋大陆架资源长期遭受别国的蚕食甚至掠夺。
四、书写颁奖词,真情表白
1、此时,你就站在郑和雕像前,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赞一赞郑和以及郑和远航。
2、指导朗读、交流。
3、总结:他壮年受命,远离故土,情系大海,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二十八年航海路,云帆万里照重洋。从壮年至暮年,使命昭辉。他惊涛骇浪,笑傲凶悍海盗,勇往直前,有志竟成:在世界远洋航海史上写下了咱们的“中华”!前方,是未知的海域;身后,是远航的传奇。指导朗读。
4、当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候,面对如此多的凶险,我们不由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可是最终他排除万难,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刻我们面对这位航海英雄的名字郑和,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以海洋般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用海洋般的胸怀拥抱世界,走出一条崭新的和平崛起和发展之路。
五、自主选择作业,拓展延伸
1、用学到的复述方法将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将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办一期小报,以组为单位进行展品。还可以把学习后的感受写下来。
3、用学到的点与面、详与略的写作方法修改作文《拔河》
六、板书设计
郑
君臣 欢迎 和 友好之旅 百姓 观看
远
航
长风破浪 直挂云帆
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范文第2篇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长市大通镇双柳小学 梁后松
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指说)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呀,你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3、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4)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5)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首小诗。(屏显)师配乐朗诵“天记得你,海记得你;山唱着你,海唱着你。七下西洋美名扬,六百春秋长流芳。”
3、相信大家有比老师更好的方式,更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4、交流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五、作业
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板书设计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范文第3篇
在这篇课文教学时,导师针对我讲课细致、且慢的缺点,给我掐了表,计了时间,让我在课堂上能紧凑加快节奏。“限时教学”,在今天第二课时的讲课中,我真的是卯足了劲头,加快速度,虽然赶急赶忙地上完了,但在评课时细想一下在课上我重难点把握得还不到位,该细品的地方,没能给足时间,这是我在加紧节奏,需要对课堂把握更进一步努力的地方,除此之外,如何引导、组织学生多说,自学,也是我要多去琢磨的地方!
虽然导师没能听到我的课,但在学生后期的作业反馈和其他实习生的点评中,我也真正认识到了一堂课的教学如果没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边需要着重反思总结下:
1、 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我关注到了单元联系,但一直没能把握好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
认知阶段,于教材文本这个例子来说,教师需要由此生发出的东西是什么?我慢慢的领会到了五年级重在对文章的行文线索、语言特色、文本写法、阅读积累、表达运用上,这个阶段呈现出人文性减弱,工具性加强的趋势,其间教师还要从学情出发进行有效针对性地调整。
所以对本课教学的把握上,我还是出了比较大的偏差,A文章重要的语言特色“详略得当”,我拎得不够!详在:第一次远航,宝船的描写,远航途中的经历(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规模宏大;略在:余六次航行,其他人群、航行准备,时间长、范围广。B在拎线索方面,可以从三个不同也可相结合的点出发:一在航行的过程,包括准备、出发、过程、结果(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二从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来行文总结远航的成就意义;三在人物形象、精神的提升,是怎样让他的形象一步步饱满的?这就可以切合习作中的人物描写以此为范文进一步生发理解!在这篇文章中能提炼出侧面描写、对比烘托、刻画细节、典型事例,在课上这些东西原本能够完整地生发出来,却因为时间紧、体会不够,所以只能是浮光掠影。因此上完了一篇课文,对它的反思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2、 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握,再做补充:A入课快、简洁,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介绍人物
资料,两人即可,板书课题结合练字要点让学生书空,师生练写;B一类生字词第一次读只要一人,再正音即可;二类词只要读准;三类词要理解,(字词理解要多样生动,如:撕、遣,导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字形结构会意,渗透出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动作,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所在。)C环节安排要紧凑,疏通字词后就要读课文,划分课文脉络,再做精读切入,这是初读课文要完成的;
3、 评价无需生生到位,教师在组织引导上要能够倾听孩子前在状态,做好及时引导(在我
激情地朗读后,可让学生评价,由此引导学生品味文字)
4、 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予方法,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读、
划、思、交流),且教师给出的问题要与语言内容切合,有讨论的价值。
5、 学习语言文字时,还可结合作者的文思、脉络、情感,来品味文字。这样,出发点、落
郑和远航优秀教案范文第4篇
战争永远不只是军事装备和人员数量的临阵比拼,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对抗。
合上一本中国近代海军史,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清朝海军自1840年至1911年的六七十年里,历经大大小小数百场战役,几度沉浮起落。既有南北并举,船政工业迅速发展的曙光,有北洋海军坐拥“远东第一舰队”的辉煌,也有马江与甲午的苦痛与无奈。多少年来,回顾这段历史,人们往往把眼光放在慈禧庆寿与兴建颐和园的大把靡费上,放在黄海海战“致远”的自杀式撞击上。于是感慨万千,如果慈禧如何如何,如果“吉野”如何如何,如此种种,却忽略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海军的兴衰胜负,绝不仅仅是军费、战舰与将领的小历史,而是一个民族从思想到国力的大映射。
1840年,当英国远征舰队驶近中国海岸畅通无阻时,还没有太多人意识到,一个时代正在过去。以风帆战舰为主力的线列战曾经是海战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蒸汽动力、后膛炮和旋转炮塔的出现,海军的面貌已大为改观。从前随“御风而行”、“随波逐流”的缓慢舰队变成了由蒸汽铁船组成的快速舰队,海军的战略使命也从单纯的海军战术任务转变为快速部署、远程封锁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使命。
然而清朝政府上至洋务运动领袖,都没有认识到海军使命的重大转变。三洋舰队的发展思路就是中国传统水师“近海防御”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当纳西莫夫在希诺普大败土耳其舰队的时候,当英法舰队在克里米亚封锁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当西方海军迅速地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中国却毫无急起直追的信心与决心。中国本来没有近代海军的技术基础与人才储备,按理讲本应向西方大力学习,一边紧跟西方先进技战术潮流,一边发展独立自主能力。然而清政府以及洋务众大臣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却始终没能深入地了解海军,以至于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时而畏首畏尾,时而朝秦暮楚,完全被政治因素而不是技术因素左右了前进的方向。因而尽管能够从西方买到质量不错的军舰,却始终不能从西方学习到海军战略的思想,不能用具有专业技术的海军人才代替传统行政官僚。于是外行管内行,像丁汝昌这样陆军出身、于海军知之甚少的将领竟然能够盘踞北洋舰队司令17年之久,便也见怪不怪了。
另一方面,国防军备上的国产化、自主化是一个国家的必然选择。当年的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都是此间有益的尝试。然而洋务运动领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购买的道路,于是处处受制于人,甚至连海军的控制权都要通过政治斗争才能把握在中国人手里。反观近邻日本,在海军工业上和中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却通过几十年的坚持投入与信任,最终造就了一支强大的舰队。跨入二十世纪门槛的时候,日本已经拥有了由万吨级战列舰组成的六六舰队,从而为之后其海军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自造与外购,是每个国家发展初期必然面临的选择。这两个选择,表面上看是国家未来几年发展的速度,实际上决定的是国家未来长久发展的高度。这样的选择题,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