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企业文化对比范文第1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 “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 “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 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1.“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 [2],“其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 [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可以说无所不包,烹调方法:炒、煎、炸、蒸、炖、烤、爆、焖、拌等五花八门。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并且不辞辛苦地不断追求创新,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 “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2.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他们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充饥和交往,所以他们的烹调程序可以、也能够严格地依照一套标准的步骤进行。“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而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4] 相对于中国的菜谱,西方的菜谱整体上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甚至他们的厨房里备有天平、量杯、刻度锅、定时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容器,厨房不像是一个制作、享受人间美味的地方,反倒像个辛苦工作的实验室。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其连锁店遍布全球,但其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全球通用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
西方人喜欢大块牛肉、鸡肉,又实行分食制,刀叉当然是最好选择了。他们宴请时,依然追求一种浪漫的情调,讲究安静,席间很少有人大声喧哗,甚至喝酒、咀嚼食物時发出声音也被认为是不雅、不礼貌的,彼此间的敬酒也只是意思一下,绝少有人去狠命地劝酒和拼酒。
上面提到的这些饮食方面的差异只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又是整个文化中的一个方面。中西饮食虽然在诸多方面存有差异,但这些差异也是相对的,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它们已不断融合。当今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不相同的文化加速了相互间的吸收和包容,中餐西吃、西餐中国化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当然,我们在了解、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通过饮食文化的传播来搭建中西方沟通的桥梁。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类学术期刊论文 摘要 体裁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有数百万篇研究论文发表。摘要包含了将读者注意力吸引到原文章所包含的重要信息。摘要是科研成果走向国际、国内期刊和学术会议的通行证。有时候论文是否发表是由编辑根据摘要决定的,我国学者投往国际刊物的文章往往因为语言不过关而被退稿。摘要是学术期刊论文必不可少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检索文献,我们发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和语言进行综合研究的资料很少,对中外医学类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对比分析的研究也很少。
二、语料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国内外论文均选自2015年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国内论文摘要选自国内医学期刊核心刊物的英文摘要,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下载,期刊选自《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解放军医学杂志》,各20篇,共60篇,并建立一个小型的国内医学论文摘要语料库。国外论文选择国际上全科医学杂志影响力排名前三的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我们采用随机方式,通过网络获取上述期刊摘要各20篇,共60篇,并建立一个小型的国外医学期刊摘要语料库。论文的时间跨度为2015年8-10月。语料总共26280词,平均每篇438词。以上论文均选自学术研究类论文,不包括医学新闻、书评、社论、读者来信等非学术类文章。
三、宏观体裁分析
(一)中外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结构比较
根据格式的不同,信息性摘要可分为两种:非结构式和结构式摘。非结构式摘要的特点是尽管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可能在段落中出现,但并不明确标示出[2]。目前,国内外医学期刊多采用结构式摘要,它具有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信息量大、观点明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等优点。不同于文科类学术期刊论文的一段式摘要,我们发现这些医学类摘要都属于结构式摘要,明确分为几个部分,用彩色字体或大写表示。
国内医学期刊摘要均是四部分结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解放军医学杂志》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摘要结构均分为四部分: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国外医学期刊摘要也基本采用四部分结构。《柳叶刀》摘要是四部分模式:背景(Background)、方法(Methods)、发现(Findings)和解读(Interpretation)。《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摘要也分为四部分:背景(Background)、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摘要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重要性(Importance)、目的(Objective)、设计及受试(Design,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处理(Interventions)、主要发现及研究方法(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结果(Results)、结论及相关性(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见表一:
表一 中外医学期刊摘要结构比较
从摘要的篇幅看,国外期刊摘要均长于国内期刊英文摘要。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 3.24,我们得出:《柳叶刀》的摘要平均每篇长464.8单词,《美国医学学会杂志》的摘要平均每篇长397单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摘要平均每篇长358单词。见表二:
表二 中外论文摘要的平均篇幅区别
(二)中外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
目前,国内外医学期刊论文多采用结构式英文摘要。因此,我们对结构式摘要四部分的英文写作分别进行了比较和阐述。
1.摘要中“目的”部分的写作
“目的”部分写作内容应直截了当地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或阐述整篇论文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范围和重要性。目的是英文摘要中提纲挈领的部分,必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常用动词不定式“To do...”表示研究目的(《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解放军医学杂志》均采用此结构),常用的动词有compare(比较)、determine(测定)、discuss(讨论)、explore(探究)、evaluate(评估)、examine(检查)、assess(评价)、investigate(调查)、identify(识别)、study(研究)、understand(了解)、observe(观察)、demonstrate(展示)、prove(证明)等。此部分可以使用动词不定式,也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中华医学杂志》、《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目的出现在“背景(Background)”部分,采用的是完整的句子。
用动词不定式表示“目的”:
例1:To survey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f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 our hospital.(《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例2:To measure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survivors of incident stroke,controlling for their prestroke cognitive trajectories.(《美国医学会杂志》)
用句子的形式表达“目的”:
例3: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safety,and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PDA with different devices.(《中华医学杂志》)
例4:We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ight control on early psoriatic arthritis using a treat-to-target approach.(《柳叶刀》)
有的摘要无“目的”部分,那么“研究目的”可能包含在“背景”中,如《中华医学杂志》、《柳叶刀》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目的”就来自“背景”部分:
例5:Here we assess the safety,tolerability,and efficacy of TEV-48125,a monoclonal anti-CGRP antibody,in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high-frequency episodic migraine.(《柳叶刀》)
2.摘要中“方法”部分的写作
“方法(Methods)” 部分应简要说明实验或研究是怎样做的,其写作内容包括两大层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指应说明研究对象是患者、健康人还是动物(何种动物)。介绍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是否为特别群体、特别种属等,如何分组,分成几组,每组的受试对象是多少。研究方法应包括研究的设计类型,说明是哪一类研究,如随机分组、双盲、对照等,以及所用的治疗、干预、处理的方法或技术名称等,如描述治疗方法时应介绍主要疗法或药名、药量、给药途径及疗程、主要的检测项目等信息,需包括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的名称、病例(动物)数和必要的分组情况。我们发现在选取的6本刊物的摘要中均包括“研究方法”,由此可见这部分的重要性。
例6: We randomly assigned eligible patients to either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plus usual care or usual care alone.
例7:24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normal control group,sham-operation group and surgery group.(《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摘要中“结果”部分的写作
在“结果”部分,作者应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或发现,与研究结论相关的主要结果及数据、统计学意义均应列出。“结果”部分常用P值表示统计学概率。
例8: A total of 312 HIV-1 infections occurred; the incidence of HIV-1 infection was 5.7 per 100 person-years.(《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例9: Compared to the 3 control groups,clone forming rate of K562/G01 cel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and cell cycles were arrested at S phase after being combined SH3-T79Y and IM treatment.(《解放军医学杂志》)
4.摘要中“结论”部分的写作及翻译
“结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研究结果中获得的新认识,是对结果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包括建议、应用和展望。该部分高度概括和集中了论文的学术见解,语言应简明扼要、精炼完整,通常只有一两个句子。
例10: Brodalumab treatmen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linical improvements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psoriasis.(《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例11: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gives a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 on loss of body weight in uncomplicated obese population with immoderate eating by affecting the endocrines related to GM.
四、微观语言特征分析
(一) 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分析
英文摘要中人称问题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般认为,为了保持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摘要应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通过AntConc对所选语料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了统计,包括第一人称单数及变化形式(I、me、my)和复数形式(we,us)。其中,国内期刊摘要共使用第一人称19次,国外期刊摘要共使用第一人称98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三:
表三 第一人称使用情况对比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在抽样的国内医学期刊摘要中,“we”出现17次,“our”出现2次,“us”0次。而在国外医学期刊摘要中,“we”出现94次,“us”1次,“our”3次,第一人称单数均没有出现。
下面举一些使用第一人称的例子:
例12:Our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AP at home as a safe and beneficial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例13:The 2 month study period also allowed us to asses HbA1c?as one of the secondary outcomes.
为什么国内期刊第一人称使用的比率远远低于国际期刊呢?传统科技英语认为,使用第一人称带有主观色彩。《解放军医学杂志》明确要求“(英文摘要)内容要与中文一致,用第三人称书写”。
目前在国际学术论文界,不少作者主张文章要清晰、自热,不必刻意回避使用第一人称,其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但第一人称单数“I”的使用频率还是要低于复数形式“we”。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方面,国内作者趋向于保守。我们也注意到在表示行为主体的时候,中英文摘要都大量使用了“本文”“本研究”和“this paper” “ this study” “ this thesis”代替人称代词。
在国内期刊语料库中,第一人称的使用全部来自《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例14:Our objective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sophageal functional changes in OSAHS patients and determine whether OSAHS affects LPR by affecting esophageal functions.
例15:Large-scale cohort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confirm our results in the future.
(二)时态的用法
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一些正式出版的医学刊物的英文摘要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妥之处,其中时态用法不当较为突出。
通过分析国内外医学期刊语料库,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时态用法的一般规律作了探讨。我们发现:医学期刊论文结构式摘要中所采用的时态主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1.“目的(或背景)”部分的时态
在叙述该文的写作目的或背景时使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实验或研究目的使用一般过去时。
例16:An artificial pancreas (AP) that can be worn at home from dinner to waking up in the morning might be safe and efficient for first routine u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表示写作的背景)
例17: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a novel method to measure RHF more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表示研究的目的)
2.“方法和结果”部分的时态
该部分叙述作者从事该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步骤或过程及取得的结果。因作者在撰写论文时研究工作业已结束,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故一律用过去时。
例18:We included information from 12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ical (PURE) stud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individuals aged 3570 years.(表示实验方法)
例19:Rates of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major bleeding,and unrelated death did not differ between groups.(表示实验结果)
“结果”部分也有使用现在完成时的情况,用于表示持续到撰写论文时的某种行为或状态,或者表示在另一现在时动作之前就已完成的动作。
例20:The patients have been followed for 18 to 38 year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ir disease.
3.“结论”部分的时态
结论部分是作者对所得结果的评语,是作者写作时所持观点,谓语动词多用一般现在时。
例21:The established clinical nomogram provides high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individual risk of OSA.(表示研究结果)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这些规律的应用,更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五、结语
医学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准确、简明、生动、清晰,同时要符合英语语言特点和写作规范。好的英文摘要对于提高论文被检索和引用的机会、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期刊论文都是先写出中文摘要,然后翻译成英文摘要。医学论文摘要的英译在技巧上与普通翻译类似,但也有其自身特点。论文发表者对于医学方面的翻译要尤为慎重,要翻译好医学论文摘要,一定要多了解这一领域国外期刊英文摘要的书写原则和规范,要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正确地表达原文,传播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朝品.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刘海舟,李涛安.《中药炮制学》教材英译研究[J].老区建设,2014(22):55-57.
[3]刘海舟,李涛安,姚晓语.中医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与翻译研究[J].考试周刊,2014(90):148-149.
[4]倪传斌.中医英语语料库建库原则[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5-7.
[5]牛桂玲.中外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医药硕士论文摘要双语平行语料库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XYJG-2014-083),江西中医药大学项目“运用体裁分析理论指导研究生撰写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的研究”以及“医学类英文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体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刘海舟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范文第3篇
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分类各异。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红), 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另外,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应该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下面我们简要列举几个主要颜色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对比。
红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
红旗red flag 红糖 brown sugar 红茶 black tea 红榜 honour roll 红豆 love pea 红运 good luck 红利 dividen 红事wedding red wine 红酒 red ruin 火灾 red battle 血战 red sky 彩霞
此外,红色对中国人和英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在翻译古典小说《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认为书中的“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因此,他在翻译时涉及红色的词语时作了一定的变通处理: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Jiao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
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窝怡红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译者在翻译原文中的“红楼梦”和“怡红院”时没有选用red一词,而是分别译为Golden 和Green这两个虽然不同色彩,但对译语读者来说具有相近意义的颜色词。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原文文化在译语中的再现,另当别论。不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颜色词的延伸涵义对语言和翻译的影响。
绿色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
(11)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
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
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意思,如:
(12)The new typist is green at her job.
刚来的打字员是个生手。
(13)You cannot expect Mary to do business with such people. She is only eighteen and as green as grass.
你不能指望玛丽同这样的人做生意,她只有十八岁,还毫无经验。
黄色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
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14)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
他太软弱,不敢起来斗争。
英语中的黄色还用来作为事物的特定颜色,例如,美国有些城市的出租车上标有“yellow”(而不是“taxi”)的字样,代表出租车,因为那里的出租车为黄颜色。如:
Yellow Pages 黄页 (电话号码簿,用黄纸印刷)
Yellow Book 黄皮书 (法国等国家的政府报告,用黄封面装帧)
yellow boy (俗)金币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能够表示汉语中这些意思的词汇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obscene(猥亵的)等。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
蓝色
蓝色(blue)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在翻译同这一颜色有关的表达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特别含义。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忧愁苦闷”,如:
(15)They felt rather blue after the failure in the football match.
球赛踢输了,他们感到有些沮丧。
(16) She looks blue tod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
She is in holiday blue.
她今天显得闷闷不乐,出了什么事情?
她得了假期忧郁症。
例(15)中的holiday blue 相当于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指冬季假期时,人困在家里,感到无聊寂寞时的心情或情绪。另一个同低落的情绪有关的词组是: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指度过快乐的周末后,星期一又要上学或上班,所以情绪不好。
blue在英语中有时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如:
blue talk 下流的言论
blue video 黄色录象
有时blue又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如blue blood(贵族血统)。
此外,blue在英语中与其它词汇搭配,还有另外的含义,如:
out of blue 意想不到
once in a blue 千载难逢
drink till all’s blue 一醉方休
白色
白色(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例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funeral),表示哀悼。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
英语中的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什么关系,如: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the white coffee 牛奶咖啡
white man 善良的人,有教养的人
white-livered 怯懦的
white elephant 昂贵又无用之物
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际上与英语white所表示的颜色也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含义,如:
白开水 plain boiled water
白菜 Chinese cabbage
白字 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
白搭 no use
白费事 all in vain
黑色
黑色(black)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系意义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颜色,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中国人在葬礼上戴黑纱。英语中的Black Friday 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
black在英语中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
black in the face 脸色铁青
to look black at someone 怒目而视
另外,黑色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阴险”、“邪恶”的含义,不过翻译时不一定用“黑”或“black”的字眼,例如:
黑心 evil mind
黑手 evil backstage manipulator
黑幕 inside story
黑线 a sinister line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black day 凶日
black future 暗淡的前途
除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联想意义外,颜色词还与历史、社会、经济等现象有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例如:
历史方面:
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
to be born in the purple 生于帝王之家
to marry into the purple 与皇室或贵族联姻
社会方面:
blue-collar workers 蓝领阶层,指普通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 workers 灰领阶层,指服务*行业的职员
white-collar workers 白领阶层,指接受过专门技术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pink-collar workers 粉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 personnel 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管理和营销的人才
经济方面:
red ink 赤字
in the black 盈利
white goods 白色货物,指冰箱、洗衣机等外壳为白色的家电产品
brown goods 棕色货物,指电视、录音机、音响等外壳为棕色的电子产品。
总之,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斑斓的,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有时相佐。我们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理。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的应用;我国的企业文化虽然在不断充实,但仍落后西方国家一大截,理论的研究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进行对比,有助于有选择的借鉴发展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缺陷、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发展: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西方企业文化》一书中,该书的作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它的要素还包括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等。他们认为,人是一家公司的最大资源,而人是不能直接用计算机来控制而只能通过某种文化的微妙的提示来管理的。强有力的文化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有力的杠杆。
2、 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3、 企业文化模式:
马京生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讲述到:国外企业文化的参考模式有:
a、Z型企业文化:是由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提出的,主张美国模式在每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日本模式的对立面,认为在美国也有一些公司具有与日本公司类似的优点,同时又结合了美国的特点,他把这种公司叫做Z公司,其企业文化就叫做Z型文化。Z型文化理论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长期雇佣、信任以及亲密个人关系等;
b、7S模式是由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于1981出版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模式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以“最高目标”为核心的七个因素;
c、11C模式是佩格尔斯于1984年出版的《日本与西方管理比较》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要以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这个核心的有10个要素,贯彻和执行这些要素,就会产生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然使公司获得成功。
d、7C模式是沃特曼于1987年出版的《创新经营优秀公司如何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能力,其它因素包括文化、沟通、控制、危机点、机会与信息、事业和献身精神等围绕周围,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的文化状态,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戚明阳在《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研究》中指出:企业社会互利导向的价值观,目的不仅是为投资者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且还非常重视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价值观,是西方社会在 70 年代产生的一种主流企业价值观,这种企业价 值观是综合企业、员工和社会整体利益来考虑并确定企业利润水平的。
威廉大内发表了《Z理论》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传统和气氛组成了一个企业的文化,文化代表着这家企业的价值观,然后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企业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的规范。”这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对美日企业管理上的差别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涉及到了企业的价值观。
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写道:“能长久享受成功的企业一定拥有能够不断地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经营实务和核心价值观。”本书的作者还告诉人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群聪明人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敢于进行创新比拥有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更为重要,而企业的关键所在则是拥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并为之而奋斗。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说:“一个企业的建立,靠的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时所做出的选择,靠的是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一般情况下,这些价值观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无论如何,企业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保护、推动这些价值观。一个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价值观的维系和大家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
二、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马京生、任慧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目前对于企业文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在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企业作风和传统习俗、行为规范在内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同企业本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企业界常常把企业文化称为企业文明或企业精神。
2、企业文化研究的引入与发展:
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在《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中阐述道: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出现《管理世界》权威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译文揭开了企业文化在我国研究的新乐章。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在香港、台湾多采用Hofstede的定量化研究方法而国内研究者多青睐Schein式的“深入”、“参与”、“观察”、“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
3、企业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张烨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对比》中指出: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类:a.主要对企业文化理论和国外企业文化理念的论述;b.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多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c.深层次的对企业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如研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或是结合制度进行研究。
4、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刘宏在《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研究 》一文中指出:中国企业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用这种荣辱观去主导企业的核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国家社会大众价值观为导向,形成与国家社会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增强。张炳林、占德干用《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构建做了一项实证性研究,研究发现由于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企业文化实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开始将重点放在个体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上,更倾向于研究分析个体企业核心价值观。
李彦亮在《浅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创建》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勇于创新、团队合作、竞争进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之所在。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中的核心,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这里的“人”,既包括企业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也包括自己以及其他外部环境中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其目标是,对外要造成社会责任感,包括诚信经营和顾客至上的理念,对内要造就团队精神,包括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
5、企业文化研究的不足:
刘瑞鹏、刘玉普在《浅议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谈到:现 代企业文化的理论的确是引进的,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和实证研究并不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a、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但不成体系。企业文化理论从进入伊始,在理论体系、实践指导、操作模式等方面就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形式主义的;b、没有长期接触过企业实际,企业文化研究与具体的企业管理实际严重脱节。这表现为学院派的专家学者,堆砌一些杂乱无章的理论,但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如何嫁接,如何贯彻在日常实践中几乎都没有论及;c、与国外相关领域缺乏交流,国内企业文化理论滞后于实践和落后于国外,是制约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d、学术机构缺少相应的学科这致使投入本领域的研究人员、资金较少,它的学术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的研究发展相对较慢。
张烨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对比》中讲到:中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多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对大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摩托罗拉、GE)的研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首钢、中石化)文化的研究,对家族企业文化(三星、沃尔玛)的研究,与企业实际相脱节,难以运用于实践。
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在《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中指出:尽管我国的管理实践十分丰富,如海尔的“休克鱼”、“斜坡理论”,但是我们所操作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语言,几乎全是搬来品,因此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多半是转述别人现成的结论,加之我国管理学界的“急功近利”和“学以致用”的观点盛行,因此,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尚桂玲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误区:a,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b,企业文化建设文体化,其结果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企业制度不配套;c,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d,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e,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f,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企业文化,但如果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文化与企业发展趋势相反,还可能演变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阻力;g,企业文化是万能的;h,认为企业文化没有用,只要企业能赚钱就行。
三、总结陈述: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发现后起之秀中国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仍显稚嫩,理论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的目的并没有实现。虽然企业界与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多方位的企业文化模型,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就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基础模型,企业文化同竞争力的关系,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很少,这也是中国学者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当然企业文化从引入到现在仅仅有20多年,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定量化研究较少,定性研究较多;有关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得更少;企业界对于理论应用的实践更是少的可怜。但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与竞争优势,企业界就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结合企业的有限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特点加以应用;在坚持民族文化和适应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著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验,坚持目标特色创新原则、继承借鉴原则,努力使自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由于企业文化概念存在着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矛盾,这就要求研究人员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研究,争取实现理论引导实践的发展。
针对现今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足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整体意识,使团队成员形成共识。树立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就必须让团队成员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价值,实现团队成员在统一支配下各尽其能。 (2)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使大家形成和谐、相互扶持的氛围。在团队内部,要把成员的力量凝聚起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完成团队任务。
(3)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方面,既能使竞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个独特优势又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模仿,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生产力。 (4)开展合作竞争与协作型竞争的新路子。可以采用战略联盟方式实现优势互补,重组各方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
(5)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引入外部市场压力和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使价值分配制度基本合理。在人才使用上,奖优罚劣,促使人才不断创造出业绩。通过有效性竞争从各方面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长盛不衰。
四、参考文献:
[1]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 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 黑龙江电力,2005,03:161-164. [2]张烨.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对比[J]. 现代商业,2008,18:65-66. [3]刘瑞鹏,刘玉普. 浅议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之路[J]. 现代商业,2008,20:74-76. [4]戚明阳. 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研究[D].渤海大学,2012. [5] 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22-24. [6]闫士魁.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经济与管理,2001,10:25. [7]许利华. 世界著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8]叶尚平. 中美企业核心价值观跨文化透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9]尚桂玲. 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对策[J]. 煤矿现代化,2005,05:71-73. [10]马京生,任慧. 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80-84. [11]李沫. 威廉大内的“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J]. 企业活力,2012,04:54-58. [12]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真如译,中信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三版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范文第5篇
欧美企业文化对我的的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下面我就以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为例,简要分析他的企业文化的优点缺点及其对企业成功的作用。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目前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其年营收达20,092百万美元,普通股股东权益则为11,351百万美元.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他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品牌,是一种情感
在近年的品牌传播过程中,可口可乐始终围绕着这个品牌建设的基本套路,高屋建瓴,在严格遵守理性的“情感”基础过程中,不断地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平常、通俗但越来越深入人内心的一些“情感驱动符号”,如:“要爽由自己”表达对生活的激情、“春节带我回家”表达的天伦之乐,“没有一种感觉比得上回家”表达的亲情呼唤等等
一、是长期的企业形象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其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基本战略。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商标和品牌的企业。
二、是巧妙、大手笔的营销策略。有效、一致的广告和促销,注重包装和视觉形象,公司巨额的广告费投入以及在世界消费者心中的成功形象塑造,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
三、品牌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好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可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品牌必须考虑消费者使用和接受品牌的日常经验、感受、想法、态度和心理需求。
四、树立品牌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可口可乐品牌的所有者一直认为:“我们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创造出的友善的氛围,消费者实际上是想与可口可乐融为一体。”
情感,铸就成功
一、战略规划支持情感沟通:本土化,“THINK LOCAL,ACT LOCAL”。本土化本身就基于更贴近本土风土人情的理念。
二、产品开发配合情感沟通:醒目系列产品。这个不只想着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能让消费者早早地觉察到了可口可乐的亲和力。
三、产品突破迎合情感沟通:雀巢茶的绿茶口味的上市推广。在西式茶里没有绿茶的概念里,可口可乐打破了这种规矩。 四,大力捐助催生情感沟通:可口可乐希望学校,这种社会责任感,催生了人们对弱者的支持。
人才,成功的基础。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才战略,努力开发挖掘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司非常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 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领导曾经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在人才引进方面,最注重的是每一个人对可口可乐品牌的一片赤诚热爱之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以上几点为可口可乐企业文化的优点,显而易见,这些优点对企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被大多数员工所获得,使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易于取得共识,使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被培育出来,当企业需要改革创新、调整利益关系等等变动时,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时更加妥善,使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能够得到巩固。 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也存在其缺点。可口可乐公司的执行官曾直言不讳地说可口可乐企业文化是“资本主义的精髓”。从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史既是美国民众追求独立与民主的历程,同时更是一部权钱交易,充满欺诈、战争和侵略的历史。无疑,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者,可口可乐在美国的扩张过程中充当着文化先行者和侵蚀者的角色。“二战”后,美国极力吹捧资本主义,可口可乐则在美国“胡萝卜+大棒”政策的掩护下,悄然进行着企业文化的扩张侵略。可口可乐每打进一个国家,第一步就是要找一个有经济实力、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名人做装瓶商。伴随着美国历任总统的各种努力并配合美国的强势外交,可口可乐公司所向披靡。不难看出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会给人带来一种强制性,会影响其发展。
作为借鉴者,我们应该明确企业文化给一个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不断创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的文化,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唯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永葆青春。
班级:文会1131
姓名:李菲
学号:201190509129
班级:文会1131
姓名:李菲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范文第6篇
XXXXXXX学校
毕 业 论 文(设 计)
论文题目 东西方神话之异同
系(部)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12950113375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0年 4月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1 1东西方神话概述 ............................................................ 2 2东西方神话的相同(似)之处 ............................................... 2 3东西方神话之间的不同之处 .................................................. 2 4 东西方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 3 5 结语 ...................................................................... 5 参考文献 .................................................................... 5
东西方神话之异同
XXX
(XXXXXXXX学校 XX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由于强烈的原始幻想性而产生的不自觉艺术创造,是人们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通过不断地艺术加工保存下来的文化作品。东西方神话都产生于人类初始时代,在与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积淀成传统文化,因而中西方神话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因中地域、种族、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随着统治阶级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东西方神话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 键 词:中西方神话;异同;文化;影响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XXX (XXXXXXXXXXschool,Jiaozuo 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 mythology is a cultural story that the ancient people explained the natural phenomena with imagination, is a unconsciously artistic creation with the strong original fantasy, is preserved cultural work ,passed from mouth to mouth,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onstantly art processing.Eastern and Western mythologies are generated in the initial times of human being, play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struggle with nature, and then accumulated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thus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race, natural condi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tc,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peop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mytholy.However, Eastern and western mythologies have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for later generations culture. [Key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mytholog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culture ;influence
1
1 中西方神话概述
人类最初流传和记载下来的文明中古神话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西方古神话, 集中西方先民生活、劳作、创造之智慧, 开人类文化之先河, 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双河并流, 历史繁衍, 最终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创造与风格,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发展都不能绕开神话的影响。由于地域以及人身的差异, 使得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 既有相似之处, 更有相异之处。并且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中西方神话的相同(似)之处
中西方神话都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和先民的生活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都有创世的神话,东方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和女娲补天造人的事迹,西方有上帝耶和华创造万物之说法,拯救世人于水火的故事。从地位上说他们都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神,都是帮助人,拯救人的善类。都有大洪水的故事,中国有大禹治水,西方《圣经》中有诺亚方舟。都有不伦的婚姻,比如,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二者结婚并生儿育女;同样,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天帝宙斯娶的就是他妹妹赫拉作为天后,还有大洋神刻阿诺斯与其妹特提斯结婚生下三千海洋女神以及一切水源河流,以及地母该亚的另外两个孩子科俄斯和福柏也是兄妹通婚并生下了太阳神与月亮神的母亲勒托。无论是中国古代神话还是西方的希腊罗马神话都建立在人们想象的基础上,没有科学根据,只是先民们征服自然,创造生活的产物,都是中西方文化的源头。
3中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
由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种族以及神话产生时代的不同,中西方的神话故事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上古神话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这使得中国的神话不断处于增删变化和流失当中,现存的神话都支离破碎,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之中,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然而,希腊有一部长达四十八卷,近两万八千行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记载了古希腊几乎所有的神话传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体系。这些特点造成中英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也有许多相异的地方。
中西方神话倡导的主流文化各有不同。中国神话以真善美为主导思想,多是善的歌颂,并无恶的批判。如黄帝惩恶助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2
愚公移山,这些神话歌颂的都是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精神,反映的是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和自我献身的精神。西方神话多夹杂有丑陋的因子,多宣扬不和谐不完美的元素。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诸神普遍缺乏神性,是人化了的神。他们和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性格中同时存在优点与缺点。希腊神话的这些特点也使欧洲的后世文学更具理性。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主人公并不十分完美,往往具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这样就使文学作品更具人性和现实性。如宇宙的统治者宙斯,经常不让人类幸福,并时常偷情享乐。
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学。世界各民族的神话的起源虽有着相类似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遵循着由零散到系统, 由野蛮到文明的基本方向,但其发展却有着时序上的不平衡,形态上的不平衡, 以及速度上的不平衡, 因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神话表象。中西方神话的象征意义也因各自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中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创世神话中, 西方神话以制造型神话为文化根源, 这取决于西方人群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发展进程;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却多为自然发展型, 这根源于历史悠久的农耕生产方式和某神某物的历史演变。
4中西方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人特别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他们丰富多彩的作品多来自上古神话。像《诗经•大雅•生民》中社稷的种种神迹,《楚辞》中诸神的出现,战国时期庄子笔下《逍遥游》中的鲲鹏的变化、三国时期曹植作品中洛水女神宓妃形象的塑造,均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利用神话素材进行再创作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唐代诗人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创造,更是蔚为大观。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用神话题材写诗,尤为著名的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白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他的诗中有大量神话典故,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射九日的后羿,撞折天柱的共工,以及嫦娥、修蛇、烛龙等等,其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描绘了一个活生生的神话天地,构成一种奇幻神妙的图景。唐代李威小说《柳毅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其中就有大量令人赏析的神话情节。李贺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正是引神话入诗,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成为千古绝唱。唐代不仅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离不开神话,现实主义诗人也把神话作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素材,如大诗人杜甫出入四川的若干诗作,便把大禹的事迹当成吟唱的对象。
中国古代神话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为中国文学叙事抒情的传统奠定了牢固的基
3
础。浪漫主义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奇特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庄子创作的《逍遥游》、《德允符》、《大宗师》等散文,都出现了很多幻想,笔下的蝉、斑鸠、小雀、树、蛇、鱼,都会说话,这些丰富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屈原《离骚》纯洁高大抒情主人公的出现,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地糅合,发展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唐代李白的诗歌,借鉴神话中的浪漫手法,将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使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他借用大胆的夸张,“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之体,抒无形之情,让奇情壮采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宋代的苏轼以神话中的浪漫主义为基调,借用想象与夸张,将豪迈的情感、坦率的胸怀表现得欢畅通透,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魏晋的志怪、唐宋的传奇、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不仅继承了神话的浪漫精神,而且吸取了神话的素材和艺术经验。清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光怪离奇、璀璨瑰丽;现代的鲁迅、郭沫若异峰突起,他们的作品都以奔腾澎湃的气势,大胆新奇的想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在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壮大、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如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上古神话表现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即为后世文学提示了文学为人生的方向。
同样,西方人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崇尚科学和富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性格,也深受古希腊神话的深远影响,在其他的领域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在艺术方面,希腊神话入画的故事不胜枚举。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已经成为不朽巨作。在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借用误犯杀父娶母罪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在英语语言方面,有些词汇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等,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诸神话故事的,如我们常听说的阿波罗计划、波塞冬号潜水艇等。
4
5结语
中西方神话在人类先民初期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但由于各自特殊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都为后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玉琛.神话比较:古代中西方思维之异同[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7(2):80-83. [2]
陈忠.中华神话故事[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3]
周乐.希腊神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董雅莉.东西方神话文化内涵的比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3):85-86. [5]
湘云.神话故事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6]
蒙静妮.中英文学作品中神话故事的对比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3):51-71. [7]李媛媛.试论中西方神话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