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改写范文(精选14篇)
《秋词》改写 第1篇
《秋词》改写
秋日,枯黄的树叶不断从树上飘落,秋虫在野草间寂寞的鸣叫,萧瑟的秋风吹落屋檐上的稻草,一切都显得无比悲凉寂寥。
穿过浓密的野草,一位身着飘逸的男子从房屋中走出来,他就是刘禹锡。他环顾四周,眺望着这悲凉的一切,嘴角却浮现一丝笑容,在他心中一切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野草间的秋虫正鸣唱着秋天的丰收与美丽。刘禹锡俯下身,将手轻轻掠过野草,这秋日的野草,没有夏日的浮躁也没有冬日的萧索单调,有的是寂静与沉稳。田野里的麦穗散发着金黄的光,饱满的麦粒垂挂在麦秆上,掉落的果实散发着丰收的香气,树上的秋叶点缀着秋的洒脱与秀逸。
秋风拂过,吹落树上的红叶,卷起树下的落叶。刘禹锡慢慢躺在了落叶铺成的地毯上,感受着生命的洗礼,这金秋是多么美好啊,胜过春天,更胜过夏天与冬天。碧蓝的天空上飘来了几朵白云,几只白鹤推开白云冲上云霄,刘禹锡灵光一现,起身,冲进屋
只见他提笔潇洒的写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改写 第2篇
秋词,秋词徐锴,秋词的意思,秋词赏析 -诗词大全
秋词
作者:徐锴朝代:唐体裁:五绝 井梧纷堕砌,寒雁远横空。雨久莓苔紫,霜浓薜荔红。
《秋词》情志解读 第3篇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 颂秋赞秋, 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 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诗歌里有开阔的视界, 更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它折射出了刘禹锡身上的某种精神特质达观与生命的不息共同构建着刘禹锡多个侧面。
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 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 从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永贞革新”失败后从此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流浪。“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刘禹锡贬谪生涯的真实写照。刘禹锡一生坎坷, 但风骨凛然, 志向远大, 从未妥协与屈服。他不仅用行动, 而且用诗歌, 留下了光辉印记。今天捧读《秋词》, 刘禹锡诗中的那一只白鹤啊, 仍然高翔在千年后的碧霄之上!
在中国, 特别是深秋的萧条肃杀, 总是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愁苦之情, 而许多文人往往命途多舛, 于是, 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的一个母题, 也成了中国文人诗歌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按理说, 刘禹锡有足够的资格与充分的理由悲秋, 但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 更有诗意。他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内在感伤情绪的外化, 由于现实的挫折或打击, 他们往往对前途感到迷惘, 对现实失望, 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 感到寂寥, 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 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 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 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 而是很有生气。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 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晴空”“一鹤排云”, 是诗人一生的自我写照。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 在他的一生里, 他努力践行着个人存世的自我价值。虽然,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 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 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一鹤”奋力“排云”, “排”的又是怎样厚重的“云”呀!安史之乱后的中唐,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朝政腐败, 民生凋敝。这里的“云”, 跟宋朝诗人王安石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又有何两样呢。不同的朝代, 相同的境遇。一个“云”字, 所蕴涵的深意, 尽在不言中了。这一句描写立足点之独特, 为接下来的抒情做好铺垫, 所以诗人说,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 “诗情”即志气,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这种豪迈壮阔情怀在诗人大量的诗中出现。“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 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诗人屡遭贬谪, 历尽坎坷, 但斗志不衰, 精神乐观。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 但诗人坚信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 而是光亮的黄金。“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诗人虽居陋室, 却不戚戚于贫贱, 也不汲汲于富贵, 知足常乐, 守护着心头的那份“绿”“青”, 那份坚守。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 独标一格。
正因为诗人有这样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读这首志存高远我心永恒的《秋词》, 仍觉意蕴深沉, 豪气满怀。“排云”中, 我们不仅洞见一位俯时济世, 澄清天下却又命运多舛, 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 也为他的热情才略, 力图独出机杼, 别开生面的审美趣向和远大志向所折服;“碧霄”上, 我们更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 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 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一曲《秋词》显名士风采 第4篇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彭城人(江苏徐州人),唐中晚期诗人,世代书香门第,自称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天资聪明,敏而好学,从小才学过人,气度不凡,21岁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生平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生活表现风土人情的诗作。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优美的特色,显得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精古文,善五言,深得时人喜爱,白居易赞其为“诗豪”。
刘禹锡一生坦荡,一身傲骨,才华横溢,政绩显赫,是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只因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连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在苏州任刺史时,正逢荒灾之年,果断开仓赈饥,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与韦应物、白居易被称为苏州“三杰”。即使到了和州,虽受到各州知县的百般刁难(居室从城南迁到城北,从城北迁到城中,一次比一次小),宁折不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陋室铭》以表心志。
本诗是诗人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虽遭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凭着一身肝胆,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乐观的情怀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以奔放、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意,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虽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赞成他们的悲观的情愫。针对这种寥落的情怀,发出了对秋的热情称颂。诗的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强调秋天并不是死气沉,而是很有生气。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秋”成了诗人的一种职业病,悲,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写出了诗人经常漂泊寄人篱下,感怀身世黯然泪下。由漂泊困顿和世道艰难交织而来的迟暮之悲,虽为一时登临所起,却写尽一生悲哀。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一幅幽暗、静谧的秋江夜宿图,抒发了诗人仕途的失意和旅途中的孤独、惆怅之情。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以冷落凄凉的秋景衬托词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及仕途失意的悲凉。本诗却反其道而行之,以鲜明的态度讴歌秋天的美好,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道出了一种自信,一种豪情。“胜春朝”也成了诗人对于秋景的充分认可。公元828年,他再次被招回京城时,又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态度比前一首更为倔强。十三年被贬,依然豪气冲天。与白居易登栖灵寺塔时也说出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前”的乐观诗句。面对强权和小人,显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
诗的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的别致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飘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情思一同遨游云霄之上。一个“排”字,写出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壮美画面。在秋日的晴空中,振翅高飞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大展鸿图。诗人以鹤自喻,鹤成了诗人不屈的化身,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鹤舞翔空,顽强奋斗,冲破秋的肃杀,摆脱世俗的束缚的矫健身姿。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迸发出来,像白鹤一样直冲云霄,字里行间也折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为理想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给人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古人以鹤显志,表明心迹的诗句也有很多。《诗经·小雅》中有“鹤鸣于皋,声闻于野”,写鹤声之悦耳。唐代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早已被世人稔熟于心。宋代大文豪苏轼很多诗文都以鹤为意象,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如《放鹤亭记》,诗人对鹤“盍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土之外”的品性大加赞赏;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作者更以孤鹤自喻:“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孤鹤长鸣横江而去,义无反顾,无所贪恋,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个人情感。古人爱鹤,不仅因为鹤有着漂亮的外表,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鹤独特的个体品质。诗人还有一首《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赞秋色以颂情操之清白。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谪居的年月里,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所呈现的昂扬斗志得到了白居易高度称赞。他暮年时写诗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他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诗歌的语言清新、隽永、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富有哲理意蕴和艺术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首《秋词》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运用对比和拟人,显得生动形象,构思巧妙。既有哲理意蕴,又有艺术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刘禹锡的这首诗显得爽朗明丽,韵调优美。表现出一种高昂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改写 第5篇
木兰花慢 秋词,木兰花慢 秋词张雨,木兰花慢 秋词的意思,木兰花慢 秋词赏析 -诗词大全
木兰花慢 秋词作者:张雨 朝代:元 体裁:词 看秋容渐好,一番雨,一番凉。试点检吾家,小山丛桂,金粟都黄。涛江限他吴越,便胥魂、不似向时狂。眼底龙飞凤舞,梦中狐啸鸱张。茫茫今古总堪伤。歌罢意难忘。甚老矣稽生,五弦挥手,怕听清商。渊明平生师友,白衣人、借与我持觞。若问醉翁年纪,指渠松柏高冈。
秋词阅读答案 第6篇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使。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的意境-----------,徐诗的意境---------。(两空均不超过6个字。)(4分)
(2)请简要赏析徐诗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⑴ 明净清雅 闲适清静
⑵ 徐诗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情感基调相同吗?请简答。(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前两句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刘诗的情感基调是清雅(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闲适(答悠闲也可)。
秋词阅读答案 第7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4.A
15.A
经典赏析秋词(其一) 第8篇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年间进士,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等。著有《刘梦得文集》。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就悲叹它的寂静、冷落,我却说金色的秋天要胜过美丽的春天。晴空万里,一只振翅高飞的鹤排云而上,它引发我的诗兴直冲云霄。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兼议论的即兴写景诗,也是一首鼓舞斗志的诗歌。它描绘了秋日的勃勃生气,通过描写秋鹤振翅高飞的美姿,热情赞颂了秋鹤那种凌云而上、奋发有为、冲破秋天肃杀氛围的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秋词 第9篇
秋词——刘禹锡
“梦得,夜深了,郎州天冷夜寒,早点睡吧。”母亲苍老的声音在寂寂的窗外响起。屋内的桌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几个酒坛,塞酒的红布被胡乱的踏在脚底。刘禹锡和衣半躺在桌上,青衫因此而生出细细的褶皱,似一道道裂纹,心上的。睁开微醉的双眼,侧头便看见母亲孱弱的身影在薄薄的窗纸上投出瘦小的影子,不禁眼眶一热,朝着母亲所在的那扇窗“扑通”一声跪下去,声音也随之哽咽道:“孩儿不孝,累母亲八十岁还要随孩儿背井离乡来这千里之外的郎州受苦,孩儿实在不孝啊!郎州地湿,夜里雾重霜寒,母亲还是早点去休息吧,不要忧心牵挂孩儿。”说完,便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上向母亲行起大礼。
恍惚间母亲长叹一声,说道:“月快要上中天了,早点睡吧。”便听见母亲蹒跚的脚步渐渐的消失在空寂的夜里。
也不知在冷彻入骨的地上跪了多久,刘禹锡终于踉跄着站起来,清冷的月光照在手上未干的点点泪痕上,细碎如珠。他重新抓起桌旁的半瓶酒,仰头大口大口的喝下。当刀子般锋利的酒入喉时,有一种决裂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就像理想破灭的葬歌。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流入鬓旁散乱未束的长发里。
他想起幼年时,去吴兴拜访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在青青幽篁里,他陪着这两位名动天下的诗人吟诗作对,灵澈不止一次的连声称赞他:“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而皎然总在一旁抚着长长的白须,点头微笑不语。那一刻的夕阳如同凤凰华丽的翅膀,在坠入夜幕的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在那张被高高张贴起来的大红皇榜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选官考试的入选红榜上,他又看见自己的名字。那一年,他才二十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二十三岁时他踌躇满志,登吏部、取士科,被天子官授为太子校书,朝中的元老们,每次都笑眯眯的拍着他的肩膀说:“后生如虎,年轻人不容小觑啊!”他拱手谦虚而自信的微笑,低头看见身着的官袍似天边瑰丽的朝霞一样鲜艳。永贞十七年刚升官不久他又升迁为监察御史,这个时候,他才三十出头,长安的繁华与富丽被他策马一日看尽,多么尽兴的时刻啊!
他想,人是为了理想而活,是为知己而活。苦读诗书三十年,他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兼济天下,他知道自己感激唐皇的知遇之恩。所以当刚即位的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时,他听见在血脉里一直缓慢而平静流动的血液突然间咆哮着沸腾起来。改革,改革。只有抑制着藩镇割据,才能重建中央集权,才能永绝安史之乱。只有压制宦官势力,才能夺回国家军权,才能永保皇室。
正当他如大鹏欲振翅直入九天云霄时,青天白日里,响起一声惊雷,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自己被贬郎州。
郎州,长安。海角,天涯。枯荣咫尺,只是昨天与今天,尘世便变了样。心如孤岛夜如霜。今夜就让我再煮一壶清冷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在沉醉中迷失,在迷失中麻木„„
次日清晨。在宿醉中醒来的刘禹锡,像往常一样到母亲那里问早安。母亲端坐在檀木椅上慢慢的喝着他捧来的早茶,静谧在空气中流转。良久,母亲轻轻放下茶杯,对垂首立在旁的刘禹锡说:“娄山的枫叶红了,人人都说好看,我老了,爬不动山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去采几片枫叶带回来给为娘煮茶?”他抬头疑惑的看看母亲,记忆中母亲没提过这么奇怪的要求。不期然与母亲的眼光相遇,母亲的眼波仍是在京时的宁静慈和,一点也不见来到这偏僻郎州产生的忧怨。他点点头,答应了。
深秋的风冷而刺骨,头顶的太阳只是一个极淡的白影,吐出看上去就没有什么温度的冷光。娄山的游人稀疏,偶尔有几只松鼠抱着松子从人面前踩着厚厚的落叶无声的跑过,阴沉沉的天光自松林间细密针叶里透进来,照在萎顿腐烂的落叶上,长出灰白的菌类。
不经意间,抬头,一怔,看见不远处的半山腰一片火红,恰似谁织了半山绯红的轻绡。他料想,那里便是枫叶林了。
缓步,轻拾石阶而上。火红的枫叶像点燃的野火慢慢染红了他的眼,染红了他意料中本该萧索落寞的秋天。
一片枫叶像只美丽的红蝴蝶,从树上翩跹飘落下来。他忆起了他来的本意,伸手,将那红蝴蝶收入掌中。看着它绯红的外衣,他似参禅般突然顿悟,豁然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生命因经风霜而美丽。枫叶绯红的颜色,来源于岁月的磨砺,寒霜的敲击。只有饱经生命的惊涛骇浪,从容如磐,才能成为那飞跃梢头的鲜红。
心境突然澄澈透明,阳光撕裂重叠的乌云细密的洒下来。
他从山上抬眼望下去,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的吹拂下,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农人家的果子成熟了吧,小伙子大姑娘摘果子的歌声相呼应答,即使在山间也能听见那绵长欢快的曲调。野菊花开的漫山遍野,红、黄、紫、白交织成一方绚丽苏锦。一双白鹤从头顶飞过,一声长唳,便破开秋日凝云。
秋词 第10篇
(其一)
自古①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④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
清
入
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注释译文******
①自古:从
古以来,泛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
⑤碧霄:青天。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爱上了它。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译文
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方,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时光。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如今回到故乡,与王质一样,恍若是隔世的陌生人一样。沉船的旁边会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有各种树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编辑本段注音
凄凉(qī 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编辑本段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战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著有《刘梦得文集》。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与白居易和称“白刘”。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文章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秋词秦观 第11篇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练习题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
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 “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
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 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
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
④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 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秦观简介
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来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人物评价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秋词二首 第12篇
(163人评价)8.2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写翻译 写赏析分享
评价: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相关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作者介绍
刘禹锡
《秋词》教学设计 第13篇
知人论世——品读刘禹锡的真性情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3、学习诗人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方法
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你会背哪些?请说出一两句。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看看他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填空: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后人称其为诗豪。有《竹枝词》《乌衣巷》《陋室铭》等名篇。
三、诵读诗歌
1、音读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意读
结合注释翻译,了解诗歌大意。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我的诗兴到了碧蓝的天空。
3、情读
初读诗歌之后,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积极、昂扬
四、赏析文本(小组讨论)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出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2、诗人是怎么证明“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去前文找还是后文? 后文
结合以下两个问题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一:“鹤”这一意象有何特点?
“鹤”的象征意义:①长寿(鹤鸣人长寿);
②具有高尚品德的贤士(鹤性情雅致,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③隐士(闲云野鹤、梅妻鹤子)。此处是第二种。问题二:“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有何妙处? 明确:“排”字意为推开、冲破,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形态,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3、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以印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文人历来伤春悲秋,写秋天多选择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凄冷的秋霜等意象。刘禹锡为何一反常态说出:“秋日胜春朝”,选择“晴空”“鹤”等明丽的意象来写?
诗歌意象的选取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人自身的生平经历等(一切景语皆由心生)。例如:马致远是飘泊天涯的游子,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曹操是志向远大的英雄,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沧海”“洪波”“日月”“星汉”。而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五、知人论世
刘禹锡是晚唐诗人,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禹锡参加了唐顺宗永贞年间的一次改革——永贞革新,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下了秋词二首,这是第一首。
所以诗人写“鹤”是以鹤自喻,写明丽的秋景是展现自己积极奋发的精神,表明自己虽遭贬谪却绝不会意志消沉,向困难低头。
六、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助孤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七、拓展阅读
秋
词
(二)【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八、感悟收获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刘禹锡 秋词 第14篇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官监察狱史。顺宗时与柳宗元 一起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又被贬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晚年召回京师,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的许多诗歌,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针贬时弊,观点鲜明。他善于向民歌学习,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寄意深远。有《刘宾客文集》。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