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范文(精选15篇)
气象谚语 第1篇
气象谚语:关于天象的谚语
1、 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2、 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3、 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4、 云绞云 雨淋淋
5、 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6、 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7、 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8、 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9、 星光含水 雨将临
10、 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1、 对时雨 连几天
12、 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3、 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14、 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15、 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气象谚语 第2篇
2、 春雷十日寒。
3、 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4、 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 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6、 雨来雪,不停歇。
7、 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8、 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9、 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10、 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11、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12、 大雨无雨,明年旱。
13、 立春落雨至清明。
14、 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15、 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6、 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17、 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18、 乌头风,白头雨。
19、 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20、 东北风,雨太公。
中国谚语与日本谚语之比较 第3篇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谚语, 无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 对中日两国各方面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一、完全源自中国的谚语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大多数日本谚语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 但也有一部分谚语是直接把中国谚语翻译过去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彼を知り己を知れば、百戦殆からず。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知る者は言わず言う者は知ら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歩を以て、百歩を笑う。
远亲不如近邻。/遠くの親類より近くの他人。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天に従うものは存し天に逆うものは滅ぶ。
远水不救近火。/遠水近火を救わず。
等等。以上这些基本上是按其字面结构, 对译为日语的。句中所用的指代是为两国人民所共同认知的事物及比喻, 只是在语法结构上稍作改动, 便可为日本人民所使用。也可以说, 这部分中国谚语是日语中所没有的。
二、以不同比喻, 表达相同意义的谚语
通过上面的归纳可以看出, 中日谚语确实有可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毕竟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 这就决定了两国的谚语一定有所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 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 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 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 注重即物性, 直观性, 实用性。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比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鰯の頭も信心から。
真人不露相。/能ある鹰は爪かくす。
进退维谷。/弁慶の立ち往生。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雀まで踊り忘れず。
双喜临门。/盆と正月が一緒に来たよ。
醉翁之意不在酒/敵は本能寺に在り。
高不成, 低不就。/帯に短し襷に長し。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所変われば品変わる。
舍华求实。/花より団子。
三、以不同的指代, 表达相同意义的谚语
中国谚语与日本谚语中有一部分是含义与原文相同, 但指代事物却因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特点而具有各自的特色。
1、带有历史人物或典故的谚语
说曹操, 曹操到。/噂を言えば影がさす。
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三人寄れば, 文殊の智惠。
情人眼里出西施。/痘痕も靨。
班门弄斧。/河童に水泳を教える。
曹操、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物。而日本是把文殊菩萨当作智慧的象征。西施是中国春秋时代的美女, 日语的「痘痕」意为麻子, 「靨」是酒窝之意。班, 即鲁班。河童是日本传说中想象的动物, 水陆两栖, 最善游水。
2、因生存环境产生的谚语
前不着村, 后不着店。/沖にもつかず, 磯にも離る。
抛砖引玉。/蝦蛄で鯛を釣る。
虎落平川被犬欺。/陸に上がった河童。
瘦死的骆驼大于牛。/腐っても鯛。
从这里所举出的谚语来看, 中文多用陆地上所特有的事物进行指代。如村、店、砖、玉、虎、犬、骆驼、牛等。日文多使用与水有关的指代事物。如沖、磯、蝦姑、鯛、河童等。这也说明自然环境对语言及民族文化的影响。
3、其他一些相同意义比喻的谚语
人们常会借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指代。但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双方对相同意义的比喻也有所不同。
鸡飞蛋打一场空。/元も子も失う。
对牛弹琴。/猫に小判。
远水不解近渴。/二階からの目薬。
一心不可二用。/二兔を追う者は一兔も得ず。
太阳从西边出来。/石が流れて, 木の葉が沈む。
像这样一部分中国谚语可以在日文中找到意义与用法与其对等或基本对等的日本谚语。
综上所述, 谚语是与民族语言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使两国谚语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语言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又使两国谚语存在着不少差异。
注: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池田彌三郎:「暮らしの中のことわざ」, 創拓社, 1989年。
[2]蔡振生;《中日文化比较》,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
民间谚语与气象知识 第4篇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而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空气控制,预示天气转晴。“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北风,一两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气,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等。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式,因而能判断出天气变化。“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这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着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人们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两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声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断雨量的大小。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季,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大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意指有雾时,如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意指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汽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阴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们的变化,也可以预测未来天气。“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形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有这个道理。“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过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也可以预测天气。“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乌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天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天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蛇过道,大雨到”,“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等等,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燥、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转阴雨。
(题图:变化万千的云)
与清明的气象谚语-谚语 第5篇
(2)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夏气象谚语)
(3)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河北气象谚语)
与清明的气象谚语-谚语 第6篇
(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山东气象谚语)
(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广西气象谚语)
(3)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山东气象谚语)
(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龙江气象谚语)
(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龙江气象谚语)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江西气象谚语)
(8)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南气象谚语贵高原气象谚语)
(9)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河北气象谚语、山西气象谚语)
气象谚语精选经典天气谚语 第7篇
2、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
3、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4、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5、一年之计在于春。
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7、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8、头发响,风一场。
9、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10、瓦块云,晒死人。
11、久旱东风不下雨,久雨东风不晴天。
12、过了冬至,长一蜂刺。
13、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4、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15、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16、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17、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18、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9、久晴天射线,不久有雨见。
20、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21、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22、东风下雨,西风晴。
23、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24、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5、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2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7、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28、云下山,地不干。
29、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30、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31、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32、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33、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34、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气象谚语 第8篇
汉语谚语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它可以让每一个人铭记于心,千古传诵,这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内容浅显,很容易讓人明白。因此,通俗性是汉语谚语的一个重要性质。
一、谚语的通俗性
汉语谚语是人们群众口头上通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汉语谚语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大千世界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闪现着谚语的光华。几千年来,谚语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通俗生动,含义深刻。
1.汉语谚语用词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并且贴近现实生活
汉语谚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道、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民族风格的语句。这和汉语谚语的遣词造句密不可分。人们总是从表现实际生活的词汇或富有民族传统色彩的词汇中,选用那些生动活泼的字眼儿做为创造谚语的材料,从而使汉语谚语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汉语谚语在词语选用上富有生活化气息,大多数谚语都是选用广大群众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并为群众习知惯用的词语,并且能精确地表达出令人信服的事理或事态。如:“抓了小事,丢掉大事”这个意思,在成语里有“因小失大”的说法,这样说来,文字虽然简洁,语感却失之抽象。谚语就说“拣了芝麻,丢掉西瓜”。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寻常词语。显示了不寻常的表达效果。
2.汉语谚语具有明快的节奏
人们学习汉语谚语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论多么陌生的谚语,人们一经接触,便一见如故,过目不忘。这是因为它的说法流畅,节奏明快、抑扬顿挫。说来既然琅琅上口,记来也就容易深刻。自古“谣谚”并称,正如“谣谚之兴,其始上发乎语言”[6],汉语谚语也像歌谣一样富有声韵美、旋律美、节奏感。这些是由汉语谚语的平仄、节拍、押韵综合表现出来的。如:“六月——六,看谷——秀”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这说明三言或四言的谚语有两个节拍,同时还押韵。这和诗歌的情况大体一致,平仄、节拍、押韵有机地综合起来,使汉语谚语的语音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声韵和谐。这就大大地加强了汉语谚语的旋律美,有助于人们记忆、讲述和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谚语通俗性中所蕴含的谚语的基本特征
汉语谚语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它在通俗的语句中反映一定的道理。正因汉语谚语通俗,才让人们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汉语谚语也是语言的一种,尽管它通俗,但它同样也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在通俗的语句中流露出丰富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我们从汉语谚语的通俗性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具有哲理性、口语性、俗传性的特征。
1.通俗性中所蕴含的哲理性
汉语谚语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概括着一定的道理。同时,汉语谚语通俗易懂,所以,汉语谚语在通俗的语句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也就体现了汉语谚语具有哲理性的特征。这说明谚语的通俗性中蕴含了哲理性。
有些谚语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揭示真理。这些深奥的道理,富有哲理的思想,在汉语谚语中通过形象生动、朴素通俗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通俗易懂,富有教育意义。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给它以高度的评价:“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论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这说明这句谚语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汉语谚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的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让人们千古传诵,铭记于心。每条谚语都或多或少蕴藏着一些哲理,谚语的总和或每一片谚海,简直就是一部神奇的哲学大典。
2.通俗性中所蕴含的口语性、俗传性
汉语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且谚语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说明谚语具有口语性的特征。谚语通俗,常被人们传诵,这又说明谚语具有俗传性。但无论是口语性还是俗传性,都离不开两个字“通俗”。因此,在汉语谚语的通俗性中蕴藏着汉语谚语的口语性和俗传性的特征。
汉语谚语琅琅上口,通过口耳广为流传,部分谚语被引入书中,亦保持着其“口语”原形,少数谚语来自格言警句,同样要求上口,否则必受到使用者的改造。俗传性指谚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句来传诵,即谚语所云:“话要俗才能传得远”。无论是什么民族,年龄大小,文化高低,只要非聋非哑,就一定能被传诵。汉语谚语可以说是无边无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它就会在流传。
天气气象的谚语农业谚语 第9篇
2、早晨云如山,必定下满湾。
3、蚂蚁垒窝要下雨。
4、六月热,稻头结。
5、直闪多雨,横闪多雹。
6、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7、乌鸦唱晚,风雨不远,乌鸦头顶风。
8、娶妻莫贪靓,嫁女莫贪财。
9、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立夏关。
10、麦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
11、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12、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
13、柱石脚下潮有雨。
14、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1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16、里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7、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18、蚂蚁搬家,天将雨。
19、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20、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21、正月二十太阳现一现,棉花是个丰收年。
22、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
23、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4、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25、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26、头时棉花,二时豆,三时只好种赤豆。
27、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28、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29、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气象谚语 第10篇
有趣的气象谚语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气象谚语,我们学过的有“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等等,老师还让我们自己积累一些,所以我们的知识更丰富了。 小学生作文 wwW.
有一次,我们在外面玩,来到湖边,看到燕子贴着水面飞翔,有一条蛇从我们身边飞快地爬过去,我大声说:“要下雨了,我们快走。”可是他们不相信,这时,我们又看见一群忙着搬家的蚂蚁,“快走吧,再不走就没时间啦!”我们又看见河里的鱼打花,我又说:“快走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结果,我没有淋到雨,而他们个个成了落汤鸡。
天气气象的谚语精选农业谚语 第11篇
2、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3、开门风,闭门雨。
4、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5、星星稀,好天气。
6、狗吃草,要落雨。
7、黑云镶金边,下雨不过三。
8、西北雨,连落三下哺。
9、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
10、燕子低飞要落雨。
11、东北风,雨太公。
12、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3、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14、云布满山低,连夜雨乱飞。
15、癞出洞,下雨靠得稳。
16、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17、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18、还细偷针,大哩偷金。
19、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
20、好花结好果,好种长好稻。
21、风静郁蒸热,风雷必震烈。
22、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
23、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24、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
25、蜘蛛高挂忙结网,连日久雨转晴朗。
26、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27、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28、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29、鞭草返青,天要下雨。
气象服务及应用气象探究 第12篇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应该受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公众对气象服务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众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显著性,其中,年龄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方面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个显著变量中,年龄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别、年龄、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其中,总体满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对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关注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呈负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显著变量中,收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综上研究结论,也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确实受到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公众支付意愿视角评估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气象探测数据、气象信息和产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国防、食物、空间安全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科技支撑。建设公共气象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成气象、海洋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全程、连续、滚动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最终达到面向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雷电防护设备等综合研究;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高全方位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在我国海域岛购布设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料,为我国远洋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好气象服务等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安全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如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公 的气象探测资料、数据、等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有时又称国家气象事业。还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城市污染指数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大型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风景区天气预报服务、局部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水文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专题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是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的又称地方气象事业。还有少量为企业单位或个人单独提供的专业有尝服务产品,在国外,有私人气象公司,专门为私人提供气象服务,还有专门为某商场、公司、企业生产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则属于私人产品,由使用者付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提供方式变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灾害预警系统等传播渠道的十多种提供方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气象工作围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四个部分。气象科技发展的进程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牵引,公共气象服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对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三农”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公共气象服务不仅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际需求也在增长,公共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诸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共同需求断增加,合作日益加强,我国公共气象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国气象工作也在相关国际事务中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及为广泛的领域,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科技、精细化、多层面的气象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在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水电气象、交通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开发论证、烤烟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中国行政管理[J].2010.
[6]孙鸿烈.把握科技趋势紧扣国家需求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N].2004.
[7]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农业气象谚语 第13篇
后门斑,,种晚晒
瓜霞谷
行不
点千用
豆里翻
。。
蚂蚁搬家蛇过道,春雾风,夏雾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十雾九晴。
气象谚语精选 第14篇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天上有了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泥鳅吐气泡,雨天将要到。天上起了钩钩云,地上不久雨淋淋。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朝虹雨,夕虹晴。棉花云,雨快淋。
南边打闪火门开,北边打闪有雨来。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知了叫叫停停,连绵阴雨来临。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虹日头西虹雨。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青蛙乱叫,大雨来到。
雨前刮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大瓦不隔三日风,小瓦不隔三日雨。云交云,雨淋淋。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八月初一雁门开,懒妇催将尺刀裁 八月桂花香又香,大树靠的根来养 八月里秋风凉,三场白露两场霜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斑鸠叫来雨,喜鹊报天晴
办得冬衣杨柳青,办得夏衣水结冰 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树枝 傍晚大水红,大雨或大风 傍晚羊恋坡,来日雨滂沱 北辰三夜,无雨大怪 北风三天必有霜
北风送九九,船儿停在后门口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初五、二十夜岸潮,天亮白遥遥
气象谚语及解释 第15篇
一、看风测天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 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 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 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白 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 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 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 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 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 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 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 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 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 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 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 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 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 高的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
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这种云孤立地出现,一般说明高空比较稳定;如果云不是系统地增多变厚,一般预示天气继续晴朗。“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钩钩云即气象上的钩卷云。钩卷云出现后往往有低气压或明显的低压槽移来,要下雨了。“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这种云也是下雨或刮风的征兆。“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是高气压控制下的征兆。故一般短期内天气仍晴好。“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往往出现在低压槽的前部,表示空气不稳定,要下雨。“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指太阳下山时,西边天空的乌云接住太阳,并且乌云自西向东移动,预示当天夜里要下雨。“西北开天锁,明朝太阳大”:
在下雨或阴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有一块蓝天出现,称“开天锁”。它预示很快就要雨止云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出现霞,预示天气要下雨;傍晚出现霞,预示天气晴朗。“云交云,雨淋淋” :云交云指上下两层云或者几层云移动方向不一致,说明这几层风向不一致,它通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故预兆要下雨。“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这通常是对流日变化所造成的暂时现象,阴雨天气仍将继续维持。类似的谚语还有“太阳笑,淋破庙”、“太阳现,三天不见面”、“亮一亮,下一丈”等。“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
“乱云”指天空云多,上下有几层。“绞”指云系又不稳定,扰动性大,上下对流旺盛。这些现象预示风雨要来临了。
“馒头云,晒死人”:天上出现象馒头一样的云(淡积云),预示短期内天晴。
“梭子云,定天晴”:梭子云指荚状高积云,这种云如果云量少,变化不大,预兆短时期内天晴。“云向东,一场空;云向南,雨成潭;云向西,披蓑衣;云向北,雨没得”:
从云的走向来预示晴雨。云向东、向北移动,一般不会下雨;云向南、向西移动,预兆要下雨。“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故兆雨;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故兆晴。“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兆未来要下雨。
“天上赶羊,地下雨不强”:
“天上赶羊”指碎积云。这种云一般不会下雨,即使下也是很小的雨,一扫而过。“悬球云,雷雨不停”:
夏天,在乌黑的雷雨云的底部有时是波浪形状,出现象悬球状的云,预示雷雨大而强,常伴有短时间的偏北大风。
“东虹口头,西虹雨”:虹出现在东方,预兆天晴;虹出现在西面,则预兆要下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白天太阳旁出现晕环,预兆半夜前后要下雨;晕环出现在月亮周围,预兆不久要刮风。当然日晕不一定只兆雨,月晕不一定只兆风,只是说明天气将转坏。“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早晨太阳初升时,天空中出现胭脂一样红的颜色,说明水汽增多,预兆风雨要来了。“月亮撑红伞,有大雨;月亮撑黄伞,有小雨;月亮撑蓝伞,多风云;月亮撑黑伞,大晴天”:根据无云或少云的夜晚月 日出胭脂红 无雨必有风——皮黄行路难五则
鹧鸪天
“横扫唬煞马连良 揪斗怨煞周信芳”本欲以此为题头,太直白,文革非可畅言之题。经文革者,此对不必作解;未经文革者,解而末必都通,遂罢。忽忆江浙民间观天文气象,早岁家母常云:“ 日出胭脂红,无雨必有风”残阳如血,怎么也让人忧忧;日出脂红,怎么也得弄点事儿出来。卜测京剧前途,六十载从未有坦途,信然!
多少年京剧行求廊庙香烛照应,奉权贵陪尽笑脸。惜乎粉墨春秋,身价总是低微。虽娱人身心,表象鲜花恭维,只是千万别痴梦不觉,误当是媚眼投送,错也!
解读京剧,人们挺强调资历。是不是内行,更是苛求之再。有高标者更望民间论京剧之坛,应悉数专业,焉能让旁杂无知辈赘言。究其思潮,仍是“全国人民一个思想”作孽,且浑然不觉于潜移默化。哀哉!
可叹中国京剧界内,连一个正宗内行的论坛都不曾见得。让内行家屈尊跑到民间论京剧之坛,坛主偏偏仍是个小小的外行,未曾吃得戏饭。真让内行家们欲哭无泪。偏又常见外行羼入,笔者刍言,委曲了且又避不开锋头的内行家。真乃冤家路窄,相向无奈!
(一)无绪情思恋逝者 人影不见是清谈
题头赘言,说与坛上尊辈长者。不用解,当意会。“无绪情思恋逝者,人影不见是清谈”。谈李少春,笔者是外行。因此笔者一不说李少春的技,二不说李少春的艺,笔者从翁老先生文章中识得,这个李少春是极有个性的。有先生说李少春与翁老是好朋友。笔者想翁老先生在京剧行内颇有长者之风,每位人才他都倍加爱惜。以翁老个性,见识,他相当明白每一位名演员都是“个性卓越”的。因而对谁个名演员也都是相敬如宾的。
而以笔者悟:这位翁偶虹老先生在京剧行身价之重,境界之高洁,为人之正直,拒世风之自重, 寓见识之卓越,无人云亦云之凝重。方把对京剧行名角的最爱,偏给与了“传闻不堪闻,各别似异端,”大名鼎鼎的金少山。写出了京剧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十全大净金少山》!
对于李少春,笔者从翁老先生文章中的第一印象, 这李少春的个性是特强的。幸有翁老爱材、惜材的大家胸怀,给予相当的理解。许多人说李少春逝去太早,李少春未曾立派,李少春文武全才,笔者都认同。可推论李少春换到今日的美谈?唉!笔者说他可比不过钱浩亮的能伸能屈,也比不过吴江辈的非滑头何以作内当家的。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技艺,而在于个性。李少春的技艺果然盖世无双,可他的个性不适合于现代。时过境迁,金少山能活在现在?李少春高洁的个性也得靠边站站。笔者可未曾忘了现实生活的六十年!
“无绪情思恋逝者 人影不见是清谈”化许多时间清谈李少春的技艺如何如何,尚不如消化一下翁老先生的定评,谈点个人感想。今个又有谁个比翁老先生更了解李少春的脾性和他的才艺呢?兴许笔者羼外行相得益彰,还多少残存有一点自知之明吧!
(二)梁园虽好非久留 浅俗高雅两分流
从谈李少春引发,有先生曰:“以余叔岩、梅兰芳为代表的京派京剧,主要突出典雅,以适合知识阶层;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海派京剧,主要崇尚通俗,以适合平民大众。”又有先生曰:“古典的对立面应该是现代。古典艺术实际上是通俗的,而现代艺术体现的是个性审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论坛需要这样的探讨。
而笔者观念:“通俗”有待提升,方向绝不趋向“典雅”。因为京剧的生命之路,不走、也不该走向所谓的“典雅”。典雅不是京剧的终极目标,这正是笔者希望探讨的课题。京剧到今天仍得为出路谋划不息, 那末拿笔者俗语曰:先解决温饱,粗碗、竹筷、白饭啃它三大碗,象牙筷、金边碗先靠边站。
俗语曰:“梁园虽好,总非久留之地”,戏曲行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寄社会的非常形式,有它许多的艰难。荣幸处,受廊庙权贵之宠,例如过去的堂会,钱财丰厚,进项可观,但得仰人鼻息,观人眼色。闯荡江湖,夜宿古庙的草台班,身价低微,其中甘苦,又非常人可体会。但旷野乡村磨炼技艺,谭鑫培尚是这般走过来的。尔今,行内人视得上层宠爱而忘形,累及群体内,视宠幸为理所应当。可在笔者识,唱戏的宿命,早早清醒兴许更明智些。
(三)深明事理周信芳 当务之急想什么
翁偶虹先生书述,彼南下上海滩,与麒老牌过从,老牌深感翁某有北人的豪爽与耿直。料不就周浪迹上海滩,见过多少红眉毛、绿眼睛的,嗣后仍无法逃过文革一劫。揪斗批游,老周说了多少回好话,做了多少回矮人,仍无回天之力。笔者凭当日印记,幕幕景景,眼前又晃荡苏州图书馆副馆长陆兰秀的斩条,灵岩山麓畔林昭的苍桑墓景,从世风变迁到京剧,再想到周信芳的际遇,岂不让人吁唏不已!
横扫吓煞了马连良,揪斗怨煞了周信芳,尔今人们津津有味说长道短李少春,沉浸六十年风水流转,京剧似乎从未有过天翻地复变化似的?留恋艺人的技艺几近陶醉,恰多的是争吵相骂;沉醉洋人的排场,岂止是醉心谱架,恨不得竹杆松香,铜皮钉铛,悉数换成了竖琴、吉它、贝司、萨克斯、提琴。看媒体狂荡梦呓:『《红楼梦》首度嫁接交响乐,在沪一炮打响后,在戏曲界引起了震荡……』。
将狂人的权斗,京剧挡头阵触足了霉头,摧残了多少天才和良知,始有京剧至今日之颓势。今人只多的是——健忘。京剧论坛清谈归清谈,京剧处如此社会中,这安身立命的话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回哪里去?!”确实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了!
(四)探讨应该求点实 太虚越发令人迷
世风陷恶俗,“智层”似仆役。故弄玄虚地谈论京剧的技艺是歧途。有君曰:“戏曲来源于歌舞”,洋洋洒洒大块文章,越说越繁杂,愈摆愈玄乎!这拆字算命般的江湖诀可跑官场,实不足为民众服务。
此类论争,词汇堆积,实在是文字游戏。还搬出什么王国维,吓得煞人的。把不可分割的东西硬割裂开来细品,立论就欠片面。瞎子摸象打煞老婆般地嚷嚷,让人愈发地迷糊。脱离了人的思维,歌呀舞呀为了啥呀?是为了创造个故事?是为了产生个戏曲?歌呀舞呀怎么个创造故事?怎么个变成戏曲?“戏曲来源于歌舞”,那歌舞来源于什么呢?一步步向前推吧!为什么不到源头上去找呢?!怎么饭颠倒了吃呢!
人们想上天,一步一步发明了飞机,飞机的飞是歌舞?从甲地飞到乙地,中间掉下来,不掉下来是一段故事?航母上象煞有介事的大黄蜂上天,落甲板忙乎,象在做戏?做戏形成戏曲?飞机成千上万个零件拆开来,一件一件都不会飞上天,怎么个歌?怎么个舞?笔者也搞迷糊了!拆掉了波音七四七,只能卖旧货。懂一点戏曲,自命为内行家的,别拆开飞机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讲什么飞行功能了,装起来吧,去开航空公司吧!
航空公司的飞机天上飞,发动机的轰鸣,风的切变、气流的紊乱,造成了飞机的颠簸,飞机似“歌舞乎?”东京飞纽约,机上营营众生吃撒忙,是“故事乎?”两者加起来,是“歌舞故事乎?”“戏曲来源于歌舞”?航空公司来源于飞机唱歌加跳舞乎?妖道也疯也!笔者如是说。
这乎?那乎?笔者都不懂!笔者积浅陋人生,深撼民间哲理的朴实,譬喻的生动浅近,能让人深切领会。笔者前有文讥所谓泰斗者,用的“夜壶掷进马桶”里的词儿,当得粗卑。可夜壶、马桶是人生的必须。古人的譬喻戏谑,相当的聪明和形象。笔者特供给那种年纪活在狗身上的泰斗,他们视庶民“蝼蚁草芥生”不足轻重。真要有人擦了一下彼的老妖婆、刁女儿的衣裙,怕就会嚷嚷你想揩油啦?想吃豆腐啦?可人家的夜壶才不屑掷进你泰斗家的臭马桶,赚个恶心哩!
(五)我是谁兮哪里来 我该回到哪里去
坛上阅文思之,依时下跛脚的市场经济,不论京剧什么的,皇城里留下一点儿样品,大量的存在势必消退。有一点二人转、胡调的小品,留 “锁四龙”几本戏儿,有一二个团队打发场面粉饰太平足哉!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拆机增效,减员增收”造就了多少失业(下岗)工人,转型的折腾,荣幸了多少权贵阶层。皇城里要那么多唱戏的干吗?搭脉京剧,皇城里的太平日子想来不会太多了。累积久了的惰性,希冀洋场的美梦,怕只能去忍受改革的阵痛,作出一点牺牲了。
皇城里的哥儿们“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是那里”怕也快碰到坎了!可“天无绝人之路”。没有了皇城不活了?天高皇帝远才爽呢!外面世界大得很,赣鄂湘的山丘,江浙闽的水乡,有不少自谋生路的演出团体在乡镇生存,杭嘉湖在搭草台欢迎您们呢!捷足先登者在那些地方还挺热乎呢!虽从此再不能常在长安街东西单吃冰淇淋,全聚德吃烤鸭,可水乡瓜棚里啃西瓜也别有天然风味哩!
“日出胭脂红 无雨必有风”,笔者虽不谙夜观星斗,卜测气象之法,有负于坛上赠吾于“妖道”的雅称,可起码绝不是幸灾乐祸。笔者还祝愿从此闯荡江湖者,将来产生出新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似谭鑫培这样的叫天儿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六十年什么药方都用过了,曾“解放全人类”高调频唱的世风也开始收敛“豪情”时,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中国民众创造的京剧艺术,想要早日走出困境,拯救京剧的前途,不至于绝种,剩下唯一成功的路,看来还只能是祈祷上苍赐于自由!倚靠自身去自谋生路!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正许是很好应验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回哪里去?!”的“佛家偈语”。笔者且虔诚合十,为皮黄行路难念:南无阿弥陀佛!
去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某气象学院毕业,主修的是“气象设备”专业,毕业后被学院保送到某县气象台实习、工作。我从选修专业时就怀有一个夙愿:以我之所学,以科学的理论知识,凭借先进的仪器,为公众精准地预测出未来气象。
去气象台报到那天,天气又闷又热,但我怀着振奋气象事业,扭转气象预报常常失真不准之现状的宏图大志,精神抖擞气势昂然。气象台建在县郊的一座小山顶上,我顺着一条石板路一鼓作气地爬了上去,略觉气喘嘘嘘。驻足定睛观看,只见一个大院子,七八间小平房,难道这就是气象台?怎么连个气象天线都看不到……我仔细看了几遍院门口斜斜挂着的招牌,某某县人民气象台。没错,就是这里。
我带着疑惑走了进去,先到传达室说明来意。我说,大爷,我是新分来的实习生,这是介绍信……传达老大爷头都不抬,正忙着编一个铁丝笼,说,你进去吧,不是来上班的谁希得来这里?我就不陪你了,还得给台长的德国老鼠编笼子呢……
我听了挺纳闷,又不好细问,于是说,大爷,你忙吧,请问台长办公室在哪里?
大爷说,你去院西墙角大槐树下找他吧,预报科的小王结婚休假去了,岗位上人手不够,台长现在正在那里观测蚂蚁呢……台长真不容易呀,一把年纪了,连个办公室都坐不住……
我一时没琢磨明白“预报科的小王结婚休假去了,岗位上人手不够”与台长观测蚂蚁的逻辑联系。我心想,这个台长的爱好挺另类的,没事好摆弄蚂蚁玩……
出了传达室,在院西墙角,我远远看到一个人,蹲在树底下拿一柄放大镜正专心致志地看什么……
我没敢惊动,站在一边耐心候着。终于,那人站起身来,对旁边一个小屋子里面喊:老郑,给电视台打电话,明天有雨,预报就报小到中雨转大雨……咦?小同志,你是……啊啊,是小墨呀,你学校孙院长给我打过电话了,直夸你专业好、能力强…年轻人有积极性呀,这么早就来了,才毕业,也不多休息两天……
台长五十岁上下年纪,挂着老花镜,头戴一顶破草帽,一身蓝布工作服,踩一双黄胶鞋,一脸的朴实劳苦,怎么看怎么都不象个气象台台长。
台长说,小墨,我先带你熟悉熟悉台里的环境,这两天台里人不多,预报科的贾科长回家给儿子操办婚事了,小王才结婚去休假了,你们科现在是双喜临门呀——你就在预报科实习吧,你们科正缺人手,又是台里的门面,咱们台里预报观测不分家……这是分析科,这位是杜科长,这位是牛工,这是咱们新分来的大学生小墨……
台长领着我在台里的几个科室转了转,因为我本人是学气象设备的,四处留心看台里都有什么设备,可一圈走下来,每个屋子里都仅仅摆几张桌子放几把椅子,整个气象台除了一部电话、几台电风扇、一个电暖气外,再也找不出任何可以勉强与“设备”拉上关系的东西了。不过,奇怪的是每个屋子里几乎都养了些希奇古怪的昆虫和小动物,这里饲养宠物成风?
我不解,在台长办公室里,我望了望放在一个大木盆中的两只好象荷兰鼠的动物,问道:台长,咱们气象台都有什么气象设备呀?我是问,咱们用什么观测气象呀……
台长没好声气了,道:我就看不惯你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整天呀离不开那些仪器啦、设备啦,没有那些仪器设备,你们就两眼抓瞎,啥也干不了,老祖宗总结的,留下的宝贵经验,全抛之脑后了,都好失传荒废了!县里财政紧张,哪有资金养那些洋玩意儿,再说,那些玩意又贵又不好摆弄,效果又不见得比老祖宗的土法子精准多少……
台长接着说,台里的“设备”也不是没有,相反,咱们设备很齐全!看见没有——这两之是德国进口的睡鼠,我费了很大周折才从市台引进的,“睡鼠能知七月天”,这可是德国同行总结的先进经验,咱台里可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呀,放手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论…… “
年轻人,知识是无止境的,你在学校学的那些,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工作中还得多实践呀……
我瞠目结舌地楞在那里,半晌说不出话来,这时忽然听到啪啦一声响,竟然从台长办公桌的一个瓦罐中,跳出只癞蛤蟆。我连忙上前,抄起把笤帚,“台长,怎么有只癞蛤蟆,我把它弄出去”
台长连忙抢上前,小心翼翼地把那只癞蛤蟆捧回罐子里,“别乱来,这蛤蟆„白天出洞,天会下雨‟,和刚才蚂蚁的预测结果吻合了……”
台长面有得色,显得很愉悦轻松,而我,彻底傻了。
一天很快就浑浑噩噩地过去了,我头天上班,共做了这些工作:上午先帮台长把那对德国进口的“设备”睡鼠装进传达室老蔡头新编好的铁丝笼子中,然后去草地里逮了几只蚂蚱喂那只癞蛤蟆,然后蹲在茅厕中观察檐角那只大肚子蜘蛛在忙活什么(这本来也是小王的工作),台长面传了六字真言:“结网晴,收网阴”;下午,台长让我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给了我一本手抄的《气象工作手册》,让我背下来。我翻看一看,原来里面全是气象谚语,什么“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蚂蚁挡道,大雨即到;蚂蚁搬家,大雨要下”、“蜻蜓低飞,不风即雨”、“乌鸦唱晚,风雨不远”、“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每条后面都注着详细的解释,还有历年来历任台长及其他业务骨干归纳总结的心得体会。
下班前,台长检查了我的业务理论学习情况,对我对答如流的熟练程度很满意,说明天我就可以理论结合实践,正式踏上气象预报的神圣岗位了。
我晚上总怀疑白天的经历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因为天热中暑导致的错觉、幻觉?但最终还是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台长让我把那本《气象工作手册》带回家“再熟悉熟悉”。
第二天,我硬着头皮前去上班。天一早就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而且愈下愈大。一进气象台大院,传达老蔡头正在屋里看雨,见到我很热情地打招呼,说:来上班了?看见没,小伙子,以后多跟着台长好好学吧,这领导就是领导,业务能力没得挑,说要下雨就下雨——不象小王,成天稀里糊涂的,预报总是不准,惹得外界总笑话咱们……
我不由自主地对台长肃然起敬。
由于今天下雨,台长并没有给我安排具体的工作,只让我到各科室多熟悉熟悉“业务”。我穿梭于各科室,协助前辈们整理内务,倾听他们的经验和意见。分析科的牛工往鱼缸里加了把食,呷口茶对杜科长说道:咱们台长费那么大的劲儿,弄来那两只德国老鼠,对,叫睡鼠,我看未必有多大用处,每年顶多就七、八月份能起点作用……还不定比茅厕里那只蜘蛛管用呢……(蘅芜主人注: 德国有句谚语“睡鼠能知7月天”,睡鼠会在6月27日这一天结束冬眠出来活动,如果那一天的天气不错,未来7星期的天气也会很好,如果是阴雨绵绵的天气,那7、8月的天气也会阴雨不断。)
牛工转过头,对我说:小…小墨,别小看我这几条泥鳅,可管用呢——你们预报科的都知道它的能耐,俗语说鱼跳水,要下雨,泥鳅也一样!
昨天听台长介绍,牛工资深的老前辈,又是台里仅有的两位高级工程师之一,因此我很恭敬地认真聆听。
杜科长也点头道:小伙子,这些可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记着那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一标准呀——一会别忘了去看看屋檐下的燕子窝,看看雨捎着了没有,那可都是咱们的老“员工”了。
下午,台长把我叫去,给了我一本《蚂蚁观测指南》的小册子,让我认真研读,说,以后观测蚂蚁的工作就交代给你了,小王回来我另行安排,等明天你就正式上岗吧,我预计明天雨就停了——你去厕所看看那只蜘蛛是不是开始结网了? 我从茅厕回到科里,开始翻看那本小册子,这可比《气象工作手册》专业精深得多,上面介绍说:“……根据各种不同蚂蚁的活动情况,可将天气分为几种不同类型,用来预测未来几日内的天气情况。晴天型:小黑蚂蚁外出觅食,巢门不封口,预示24小时之内天气良好。阴天型:(4-6月份)各种蚂蚁下午五时仍不回巢,黄蚂蚁含土筑坝,围着巢门口,估计四五天后有连续四天以上阴雨。冷空气型:出现大黑蚂蚁筑坝、迁居、封巢等现象;小黑蚂蚁连续四天筑坝,预示未来将有一次冷空气到来。大雨、暴雨型:(4-9月份)出现大黑蚂蚁间断性筑坝三天以上,并有爬树、爬竹现象;黄蚂蚁含土筑坝,气象预报有升温、升湿、降压等现象,未来48小时有一次大雨或暴雨。干旱型:大黑蚂蚁从树上搬迁到阴湿地方,并将未孵化的卵一起搬走,预示未来有较长时间干旱……”,《指南》最后还详细描述了各类蚂蚁的体貌特征,并绘有草图。
次日,雨果然停了,我对台长精准的预测由衷的佩服。
我精神抖擞地去上班,一进大院,老蔡头就对我说,台长已经先到了,让我直接去他的办公室。
在台长室,台长交给我一顶大草帽,一只小马扎,还有一柄大蒲扇。台长解释说,这蒲扇是用来驱赶蚊虫的。又补充说:你年轻眼神好,就不给你配备放大镜了,台里放大镜紧张,优先照顾老同志了。
台长亲自带我到工作岗位上去。我们来到大槐树下,台长指着树底下说:左面那是一窝大黑蚂蚁,右边是黄蚂蚁,背面那窝是小黑蚂蚁,很好区分呀——上哪里去找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棵树底下三种蚂蚁都齐全了!小伙子,好好干吧……
我支起小马扎,坐在那里面对着两窝蚂蚁,心想,要是那窝小黑蚂蚁也在前面就好了,那就不必老是要起身转到后面去观测了。
我一连观测了数天蚂蚁,终日兢兢业业,未敢有一丝松懈。然而蚂蚁们的日常行为并没有什么异常,这让我很没有工作激情。这天中午休息时,天气不太炎热,我就独自跑到后山去玩,忽然在山坡平缓处,发现一个土台,分三层,每层数尺高,用碎石和泥土垒成,布局诡异,四边上插满各色三角彩旗,分别绘着日月星辰和一些奇形怪状的图案。我非常奇怪,心想这山里头垒这么个台子是做什么用的?于是我跑回去问台长。一进台长室,只见迎面墙上挂着两张黄缎子大图,上面满是奇怪的黑白圆点和线段,组合成奇怪的图案,图上端分别写着“河图”和“洛书”。台长正在地上摆弄着东一堆西一堆的小竹片,还时不时地拨弄一下算盘。我站在一边呆呆地看,台长蹲在那里,全神贯注地捣鼓着。我禁不住问了句:“台长,这些是什么?你在做什么?”台长头也不抬,回了两句:“算筹,推演八卦。”
闻言我大吃一惊,心想这台长真是高深莫测呀,真所谓高人不露相。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肃立在一边默默地看。终于,台长长吐一口气,站起身来,活动几下腰腿,开始收拾地上的东西。我赶忙上前搭手,帮着把那些竹算筹收拾到木盒子里去,算盘放好,“河图”和“洛书”图卷起来。收拾好了以后,台长问我:“小墨呀,不去午休,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我把我在后山看到的情景告诉台长,问台长知不知道那个土台子是做什么用的?
台长微微一笑,不答反问道:“小墨,你读过《三国演义》吗?”我说:“我读过好几遍呢。”台长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三国演义》递给我,说:第四十九回。
我翻到第四十九回,这一回的回目是“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台长摸摸下颌,淡淡说道:“你看到的那个土台子,便是七星坛了。”
台长说得很轻描淡写,但我听到的仿佛是落雷霹雳!我刹那间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极力的扩张,一股热流自丹田冉冉涌起。眼前的台长形象刹那间变得无比神圣而高大清晰,伟岸的身躯周围似乎笼罩着一圈淡淡的光芒!我突然想起《唐吉诃德》里的一段话,此时只有这段话才能恰当地表达我对台长的景仰之情:“高空以星星使你的神圣更加神圣,使你受之无愧地接受你受之无愧的伟大称号而受之无愧。”
我努力压制着极度的惊异与兴奋,长吸一口气,激动得颤抖着向台长求证:您是说,那,那个土台子就是诸葛亮的七星坛?!
台长没动声色,很平静地说:这是台里用来人工降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