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精选5篇)
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 第1篇
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
——访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
上世纪90年代初,赵丰平还是个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
既然教的是高中,教师的天职就要求他必须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他懵懂地想,所谓对学生负责,难道仅仅是让他们升入大学?教育假如沦落到仅为学生们的升学负责而牺牲“将来”的发展,那教育是不是太过于功利?
他给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为“做一个不挨骂的老师”。他想,假如学生考不上大学,那老师一定会挨骂,假如仅仅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考大学的“高分低能”的人,那未来老师也会挨骂。做一个不挨骂的老师其实是个“高标”。如何做一个不挨骂的老师呢,他一直在苦苦进行着自己的教育探索。
想得多了,他慢慢清晰起来,他以为,教育应该首先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通过完整的学校生活来表达对每一个生命的敬仰。可想归想,成绩还是要抓的。不抓万一升学砸锅了,岂不愧对家长的期望,成为罪人?所以他平时“抓”得比别人都紧。
可抓来抓去,他竟然发现一对悖论:为什么有的孩子拼命死学,可效果未见奇效?为什么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却没有收获?
他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打不开成功的大门。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他把这个研究悄悄定名为“寻找金钥匙”。
慢慢地,他发现单纯靠“方法”去攫取学习的财富,很容易滋生和助长学习的“投机”。一个学习心态不端正,学习情绪极易波动的学生,太依赖于手里的“拐杖”,是“跛子”行路,即便侥幸“跑”到了前头,也难免有一天会掉队。
如何让学生们都跑到前面,而且始终不掉队?他“破解”的结论是,除了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他觉得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修炼”。
教育需要从修炼“学习品质”抓起,可这样的想法尚难与人达成共识,于是他开始一个人的尝试,他把这个尝试偷偷命名为“人性锻造工程”。
可怎样锻造人性?他觉得应该从锤炼学生的情绪开始。于是,他告诉学生,任何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周期,一部分叫快乐、一部分叫低潮。谁能延长“快乐”就意味着缩短“低潮”,谁延长了快乐就等于留住了成功。这新鲜的开场白着实让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他接着讲,遇到快乐不得意忘形,遇到“低谷”会选择出离,这人生的辩证取决于“心”的修炼,唯有处乱不惊方能主宰情绪,唯有主宰情绪方能战胜自己。这是他关于“人性课”的第一次演讲。
学生们的思想豁然洞开,从此争先开始了另一种竞赛:比毅力,比恒心,比助人,比意志,比心态,……
那年临近高考的时候,赵丰平悄悄做了另一项“判断”试验,他按照学生平时的“修炼”程度,列了一张“功力表”,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他要等到高考发榜时,比照高考成绩再揭晓谜底。
成绩公布了,他的班竟然有24名本科上线,全校人奔走相告,称为“七班奇迹”。赵丰平拿出那张“功力表”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对照。他事先依据学生“修炼”排列出来的“功力表”的前24名竟和高考成绩前24名一样。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影响他一生教育生涯的结论开始在他脑海里形成:高考考的是人品!
教育就是“成人”
中国教师报:赵校长,昌乐二中是“县中”,是靠高考升学率高而出名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绕不开的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丰平:高升学率并不代表着办学的“成功”,但没有升学率却一定是失败的教育。高考作为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机制的标准,的确不尽完美,还需要不断去完善,但现在的高考至少是相对“合理”的制度。
那么,学校追求升学率就是天经地义的。但一切围绕“升学率”这一单项指标办教育,则又是需要制止和批评的。这就是所谓“应试”和“素质”的最大争论。
中国教师报:高中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样的“素质”?
赵丰平:成才是教育的目标,成人是教育的宗旨。
我们说,当一个孩子进入校门那天开始,我们就要做“起点”上的“终点思考”,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30年。我们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这就是我们昌乐二中的第一个办学理念。
30年之后,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干什么,30年之后,我们的学生工作快乐吗?工作有成就吗?生活幸福吗?他们为社会作着什么贡献?
30年之后,他在高中甚至大学里学的知识估计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而沉淀下来的理解力、生活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吃苦精神、宽阔的视野和胸怀、爱心等才是让他立足社会、走向成功的基础。
所以,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学习那点基础知识,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培养人的心智,发展人的技能,开拓人的视野,让这个人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文明,胸怀越来越豁达。当然,掌握未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张扬自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必须的。
我们的教育必须围绕着这个教育的本质,高中三年就是要教给学生四个能力:做人、生活、学习和协作的能力。
高考就考两个内容:基础和人品
中国教师报: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县级中学来讲,要面临巨大的高考竞争压力,您确立这样的教育目标,着眼于未来了,但是又怎么来面对当下的高考呢?
赵丰平:高考和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价值追求不矛盾。以我多年对教育的研究,我甚至认为,高考就考两个内容:基础和人品。
中国教师报:这个观点还是第一次听说,怎么解释?
赵丰平:我所说的这个人品包括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吃苦精神、宽阔的视野和胸怀、爱心,等等。
“人品好,知和识才好,知识好了,人品更好。”这看似没有联系的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品不好的人一般做人不踏实、做事不细致(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是指的“一般”,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做事潦草,也就不会考得好,因为他会审不清题意;人品不好的人一般习惯于投机取巧,即便是分析出了问题,也不甘于深入地去解决问题,他的思路甚至思维是带着“病菌”的,假如遇到困难,人品不好的人会畏惧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人品不好的人,一般内心缺少淡定,飞扬浮躁,既没耐心,也没恒心,更没意志。是缺乏“内心修炼”的主要表现,即便是记忆东西,也会转脸就忘。
如果把人比作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是知识,那么水下的部分就是做人,没有了水下的部分,水上的部分也不复存在。所以,我说高考考的是人品。
当然这是针对大多数人来说的,不否认,有些超人,不过这样的超人很少。
中国教师报: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吗?
赵丰平:这个结论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我们学校多年对高考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
从1992年我做班主任的时候就发现,学生的情绪稳定,意志顽强,能够吃苦,能够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对他能否升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高考而高考,控制不了学习的进程,不懂得学习的意义,品尝不到学习的快乐,把学习看得太功利,整天想,我考不上就完了。整天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他不可能考好。
当年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在这方面都训练有素。我发现,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的智力绝对不是我们班的前五名,但是人品的修炼肯定是最好的。
而且,我们通过对高考的研究,发现现在的高考其实已经基本完成了由过去的单纯考察知识向重视考察知识的应用方向的转变,再死抱着应试就是死路一条,这是高考的大势所趋。
中国教师报:老师教学生知识容易,学校又如何去影响和影响学生的人品呢?
赵丰平:我们始终坚持把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赋予德育的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人生习惯,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比如,每年的新生军训,我们都要学生们从铺床、叠被、洗衣、洗脚开始,从站军姿、踢正步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十几天的军训让孩子们身上的“骄”“娇”二气无影无踪;学校每年四次常规管理竞赛月,四次文明礼貌周,四次爱护公物周活动,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文明是修养的体现,礼貌是美德的反映;“关心父母,反哺情深”爱心教育活动月,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要从往家里打一次电话问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开始,我们还制定了《德育行为规范细则》,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这些,学校给他们营造这样一个氛围:让学生觉得打架、说脏话、和同学闹不团结、不好好学习就是另类。
同时我们还举办一系列活动。感恩节,母亲节,我们让孩子给母亲洗脚,让妈妈一定给孩子谈,谈他从小到大的成长的点点滴滴,回到学校,每个孩子写一篇《感恩母爱》;开家长会,我们要给家长讲述我们的理念,给家长发书——《赏识你的孩子》,《换一个角度做父母》,教育家长要像教孩子走路说话一样去教孩子读书,千万不要说:“你看人家谁谁很好,你怎么就不行”之类的话,一定要对孩子说:“孩子,你勇敢地往前走,有妈妈在你身边。”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一定不要忘了说:“妈妈觉得你真棒。”
元旦给学生两张卡片,一张写给爸爸妈妈,把自己想跟父母说的话写出来,一张写给老师,感念师恩。教师节,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
另外,我们还有许多选修课。我自己就开了一门“演讲与口才”课。
人是自然的产物,一定要让学生回归自然接触大自然,于是,我们搞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当中,在工作和生产当中,将知识和做人联系起来。
中国教师报:德育不是讲爱国吗?你们似乎把德育当成了学习的辅助?
赵丰平:我们一直把“高考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写进学校发展的“大纲”里去,就是要让全体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不是学习的辅助,而是学习的全部!德育的目标就是教育的目标。
德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成才”,结合一生的“成长”和成人,把“大目标”细化为一系列“小目标”来实现。一个不懂亲情、不爱自己亲人的孩子会爱国?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学生会爱人类?一个不注意宿舍卫生的学生会爱大自然?一个不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会注重中国的国际形象?
所以我们在学生中强调:有德无才成小事,有才无德坏大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有成就。
教育就是为一生的幸福打基础
中国教师报:经过这样的修炼之后,您希望昌乐二中的学生变成什么样子?或者说你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赵丰平:他们目标高远,坚强,胸怀豁达,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爱心,热心帮助别人,处事能力强,宽容,要知道自己是谁,尊重别人,知道如何发展自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有国际视野。总之,他们应该在昌乐二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中国教师报:您能否定义一下什么是成功而精彩的人生?
赵丰平:精神上强壮,身体上健康,学会热爱、学会负责任,有胆有识,富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事业成功,生命出彩,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富有,享受幸福的人生,当学生七八十岁时回忆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诗情画意,像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成功而精彩。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
赵丰平: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取决于孩子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取决于对自己、社会、事业的价值判断,决定着人的认识水平,也就决定了他的幸福观。有些人应该感到很幸福,但是因为认识水平不够,就不会感到幸福。
每次高考之前,我都会反复对学生强调一句话,高考成功与否不重要,只要你努力了,只要没有遗憾,考得成绩再差都没有关系。
人生要面对很多困难,我们要尝试经过努力战胜困难的那种喜悦。有些人不愿意去尝试,所以,他不会感到幸福。有些人应该感到很幸福,但是因为认识水平不够,就不会感到幸福。所以,我感觉幸福也是人品问题。
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的学生将来年薪10万,他感到幸福,我会替他高兴;如果他在农村养猪,他也感到幸福,我同样替他高兴。
学习压力较大并不一定违背教育规律
中国教师报:我们知道,中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习负担过重、在校时间过长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在昌乐二中是否存在?你如何看待?
赵丰平:我们学校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在高考压力下,我们也不会例外。
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同,让同学们以不同的心态来面对这种压力,这种紧张,效果就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说,我们是戴着镣铐跳舞;有的人说我们苦不堪言。但是有的人跳得津津有味。
比如说,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校管理比较严。管得严有什么不好?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环境,让学生在竞争当中成长,在压力之中发展,我认为学生能够感觉到压力是很好的事情,因为当今这个社会,任何一个人都是处在极度的压力和竞争中,如果孩子没有压力,就得不到发展,能够承受压力和竞争才能有发展和提高。
学生在校时间长,但是,我们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将近9个小时,我们能够保证学生吃好、睡好、活动好,有一个好思想,有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有了这些,“小车不倒尽管推”。
即使是现在这样的学习时间,我感觉也不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人都是要干事情的,在成长阶段吃点苦没有什么不好的。看看那些名人的成长历程,都是很苦的,这是一种历练。我认为高中阶段最能历练学生的性情,对待生命、生活和世界的态度基本都是在高中时期形成的。
中国教师报:管理严格会不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赵丰平:我所说的管理严格其实就是给学生一种规范,我们学校提倡“规范加创新,素质加个性”。
没有规范不可能创新,没有规范的创新是低层次的创新,规范是创新的基石,一个学生连语言表达和写字都没有练好,还要去创新,谁能相信他能创新?同样,没有素质和修养的个性是狂妄。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不会打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我们所说的规范,是修炼他的性情和心智,让他们学会生活。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吃饭香,睡觉香,才能谈学习,学习才可能有乐趣。
管理严格并不是整齐划一,不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我们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一门乐器,吉他、笛子、古筝、二胡、扬琴什么都行,完全自由,但是要学习一种。有一次我去看他们练习吹笛子,我发现他们吹得并不好。我就问一个学生:“你觉得你学习吹笛子,有什么感受?他看着我想了想说:我觉得生活很美好。当时我一震,太好了。你想想这样孩子还能想到打架,还能想到犯罪?他的心灵早已被音乐净化了。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教育。
比如说体育节,我们把所有的权力都放给学生,给他们张扬个性的空间。
再看看我们学校的墙壁文化,每个班外面的墙壁属于学生的自由地,在这个称之为课间驿站的地盘上,学生随便想贴什么都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供大家分享。
理想的教育要能够触及学生的灵魂
中国教师报:那您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你正在努力将昌乐二中打造成什么样的学校?
赵丰平:它应该是一个学生读书成长的好地方。环境非常优雅,学校里人和人关系很简单,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很简单,但是很和谐,因为这些人只有一个目标,把孩子培养好。
这里是老师成长的沃土,是一个培养名师的地方。老师在这里勤奋耕耘,无悔地奉献,但是又很快乐,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看成自己的家,老师的生命价值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得到实现。
这里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有教育丰碑似的好老师在人格上对他们进行引领;然后通过读书和各种实践活动,修炼他做人、学习、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享受学习的快乐。
我希望从昌乐二中走出去的学生眼光、心态、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将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能力都非常优异。三年之后,他们带着这种优异的品质和能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作为校长,我希望能在学生的脑子里盖上一个章,章上写着:“山东省昌乐二中。”这三年的教育能够触及他的灵魂,为他将来一生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高考,其实也就是一次考试 第2篇
高考其实也就是一次考试,只不过这次考试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就像以往经历数以百计次考试一样,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当然,作为一次考试的高考又可以左右我们后期的深造之路,我们不得不非常认真地对待它,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心理。所以,细心梳理,精心准备肯定重要;焦虑急迫,烦躁慌乱则必须克服。
面对高考这一次考试,家长的关心焦虑也只能藏在心里。临近高考家长能做的也许最好是维持原状,犯不着以外显的急切来加重孩子原本就已经很重的心理负担。孩子十几年来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家长心里非常清楚,它不会在最后的时间里因为压力增加而突飞猛进,恰恰相反,最后的压力往往使其适得其反。
高考其实也就是一次考试,肯定不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考试,一考绝对不可以定终身。面对现实,家长和高三同学都能清醒地看到人生的发展和家庭的变化与高考的关系越来越淡。“鲤鱼跳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大学就是学习基本技能、开拓视野、丰富自我的人生阶段。上大学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太多的实例告诉我们上什么大学肯定不能决定是什么样的人生。诚然,大学有名牌普通之分,专业有本科专科之别。然而,毋庸讳言,人的禀赋存在差异,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兴趣爱好千差万别,这一切可能都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但是,通过高考找到人生的位置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高考,也就是一次考试,是漫长人生旅程中的一个中转站,当然这一站比较重要。为了在这一站能顺利搭上下一班车,有的人早早准备,有的人可能上路略迟,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我们能不管迟早搭上下一班车就行。记住,总有一班车上的一个座位是属于自己的,只要我们心存找到位置的想法并且认真去找就行。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一路上还有好多风景可以领略。
所谓拼运气,其实拼的是人品 第3篇
高中同学聚会,临别时拍了张合影,用素素手机拍的,约好了回去发同学群里,馋馋那帮没来的。
然而第二天,素素把照片一个个私聊发给了我们,并没有在群里晒。
我有点奇怪,说你直接发群里多省心,还可以让没来的同学都看看。
素素说:“想发来着,不过看S拍得不太好,她平时挺注意形象的,所以就作罢了。”
我细看那张照片,素素自己倒是发挥得很好,S呢,头发凌乱,笑得也夸张,跟她平时在朋友圈和同学群里发的自拍差距很大。
想来S是不愿那张照片出现在群里的。虽然她没说,但素素体会到了她的心意,并尊重了她。
这种尊重,其实并不容易。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知道这件事会让你别扭,但我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我做了你没办法怪我,我不做你也未必会感谢我。
那么要不要这样做,就考验一个人的人品了。
请注意,是人品,不是情商。情商决定着“你能不能意识到别人会不开心”,而人品考验的是“你想不想让别人不开心”。大部分人,是有“能意识到别人会不开心”的情商,却没有“不想让别人不开心”的人品。
我在杂志社工作时,有次社长谈了个广告,单子很大。
社长自然不能做具体业务,所以要找个业务员跟客户对接。我们一致认为小韩做这个事最合适,因为他跟那公司的老总是老乡,人也比较能干。
那天社长约了老总下午见面,想叫着小韩一起。却不巧,小韩请假外出,手机又一直打不通。
社长很急,临时喊来另一个业务员小顾,说下午你跟着我去吧。
天上掉下個大单子,小顾喜不自禁,说太好了,我回去准备下。
社长说好,又补了一句:“本来小韩去最合适,他跟那老总是老乡,但现在找不到他,没办法了。”
“这样啊,”小顾想了一下,说,“小韩有两个手机号,他以前用另一个号给我打过电话,我翻翻看能不能找出来吧。”
十分钟后,小顾来找社长,说联系上小韩了,他下午能过来。
社长很高兴,连连点头,说好。
小顾出去了。社长看着他关上门,回头就竖了个大拇指,跟我说:“这孩子,这人品。”
这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前段时间我和社长见面,偶然聊到小顾,我说起这件事,没想到社长也记忆犹新。
他说:“虽然就是找个电话号码的事,但换一般人,做得出来吗?那天要是小顾跟我去,单子就签他手上了,好几万的提成啊,对他可不是小数,但这孩子就硬把小韩给我找出来了,我心里真是感动,冲他这份厚道,我后来又给了他好几个单子。”
我问:“小顾知道您为什么给他单子吗?”
社长笑,说:“他不知道,他可能以为是自己运气好吧。”
我后来想,我们现在喜欢把“运气好”说成“人品爆棚”,原来这话也不全是玩笑,很多好运气,真是拼人品拼来的。
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 第4篇
官场上,上司有所好,下属没有不办到的,礼品是最直接的打通方法。俗语说:“不打笑面人”,即使自己对上司还一无所知,只要把礼品先送上,保证没有办不成的事。
唐朝的张固写了一本叫《幽闲鼓吹》的书,其中卷五十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唐时期,京城发生一件大案,牵扯到不少官员,但因为有人暗中活动,所以迟迟不能结案。有一天,宰相张延赏想起此事,非常愤怒,便召见司法官吏,当面下令:“此案已久,限在十天内审结。”第二天上午,张延赏来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发现书案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三万贯,请不要过问此案。”张延赏大怒,当即把纸条撕了,又下令下属督促审理此案。可隔天去办公,见书案上又出现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钱五万贯”。张延赏更是气愤,下令限在两日内审结。又过了一日,桌上又有了一张纸条,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钱至十万,已经可以通神了,没有不可挽回之事。”
这个故事就是“钱能通神”的掌故。钱能通神,所以在官场上,各种小人物都忙着借各种名义给上司送礼。
在官场里,礼品还可以定人品。潘祖荫是咸丰时期的进士,历任工部、刑部、礼部尚书,最高时做到军机大臣。一次在军机大臣任上,是个节假日,诸多官僚到他家里玩麻将,边玩边扯白话,扯到了某地方提督。潘祖荫对这人满口称赞,说此人忠肝义胆,德才兼备。
官员李文田听了有些好奇,就问潘祖荫:“此人有什么功绩?”潘祖荫说:“不太清楚。”李文田又问:“此人的长相如何?”潘祖荫又说:“没有见过。”
这就奇怪了,不知其功,不曾见面,却说这人德能勤绩很高,潘祖荫为何会赞美此提督呢?潘祖荫自己说明原因:“此人送我的鼻烟很贵,我就知道此人不错。”
就凭一个鼻烟,潘祖荫就对没有见过面的地方提督人品作了这么高的评价,而那个地方提督也就获得了京都大官潘祖荫如此的美言。由此可见,鼻烟这个礼品在官场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这一点,送鼻烟的地方提督肯定也深知此礼品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选上等的礼品献给潘祖荫。
礼品定人品,这还只是礼品在官场上的作用之一。(晨未)
历代名人也裸婚
姜子牙与马氏
相传姜子牙自出生时就已经家道中落,一直靠人接济度日,直到他72岁还没有结婚。常年帮助姜子牙的好友们为他说了一门亲事,于是姜子牙便迎娶了68岁的马氏。然而婚后二人并不和睦,时常吵架。马氏总是抱怨姜子牙没出息,看到他每天拿着无钩的鱼竿出去钓鱼更是反感。因为无法忍受婚后的贫困生活,马氏最终抛弃姜子牙改嫁。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称帝,贵为国相,马氏又回来找他。姜子牙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向地上泼了一盆水,告知覆水难收的道理,马氏也懊悔不已。
刘邦与吕雉
刘邦起初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囊中羞涩,生活窘迫,但他脑筋却十分灵活。吕公过生日的时候,刘邦也赶去祝寿,但是因为没钱买礼物,只能报了假礼单混了进去。事情败露,吕公本来想看看是哪个无赖敢做出这等事,结果却和刘邦一见如故。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了一顿大餐,而且吕公还不顾老伴的阻拦,执意把待字闺中的女儿吕雉嫁给刘邦,吕雉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吕后。刘邦娶得富家千金后,青云直上,最终成就一番帝业。我们不得不感叹刘邦的老丈人吕公慧眼识英才!
司马相知与卓文君
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 第5篇
原来,女儿爱上有前科的男友,唐国军夫妇竭力阻止,纠结无比。最后,两人将准女婿的考量定位在他的“经商才能”上。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人品考量变成荒谬误托,最终导致了一场血腥悲剧……
女儿爱上犯有前科男友,
百般阻挠逼出“最后考量”
2011年3月,王丽敏四处托人打听一个名叫林建业的男子的个人情况。原来,春节期间,王丽敏的女儿唐潇潇带着男友林建业回家,惊喜之余,夫妻俩也留了个心眼。可随后打听出来的消息,让王丽敏掉入了冰窟窿:林建业曾因抢劫罪被判短期入狱。
今年48岁的王丽敏和丈夫唐国军,都是南京一家公司的普通工人。女儿唐潇潇出生于1987年,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服装公司从事橱窗展示设计工作。次年初,唐国军的旧房恰逢拆迁,经协商唐家分得一套三室两厅的还建房,以及几十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家境改善后,王丽敏便办理内退,在家照顾丈夫和女儿的生活。
2011年春节,唐潇潇带着身材高大魁梧的林建业回家拜见父母。她告诉父母,林建业是南京江宁区人,父母也是普通工人,有一个姐姐已经成家。目前,他自己开了一家投资公司,生意虽然刚起步,但是前景不错。
林建业谈吐有礼,待人接物有分寸,给唐国军夫妇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走后,唐国军对妻子说:“潇潇太单纯,我们得帮她把把关,找人了解一下这个林建业家里的情况吧?”王丽敏也觉得有必要,悄悄找到住在林建业家附近的老同事去打听。没想到,竟有大发现!
出生于1983年的林建业,从小就没让父母省心,高中毕业后便在社会上摸爬滚打。2003年,因为涉及一起抢劫案,被判入狱一年。出狱后,林建业的家人通过关系,将他安排在一家融资公司工作。因为头脑灵光,善于交际,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积累了不少人脉。2009年,林建业看准机会辞职,成立了一家小型融资公司。
当晚,唐国军和妻子郑重召开家庭会议,询问女儿是否知道男友的前科。唐潇潇惊讶地说:“你们怎么知道的?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建业现在发展得很好,做的也是正当生意。”唐国军摇摇头说:“无论他有多少优点,单凭这一点,你们也不合适。”
唐潇潇赌气地将自己关在房内,对父母不理不睬。父母劝她:“你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不会幸福的。”唐潇潇反问:“一个人犯过错就永远被打上坏人的标签了?”唐国军见状发了狠话:“反正,我不许你跟这种人交往,否则你就不是我的女儿!”此后,夫妻俩将女儿盯得很紧,要求她下班就立即回家。
2011年4月,唐潇潇见父母步步紧逼,便以绝食抗争。看着决绝的女儿,唐国军夫妇心如刀割。其实,唐国军夫妇的想法非常简单:如今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不愁吃穿,两人的心愿,就是女儿能生活幸福。可如今这状况,他们心里感觉没底。
在与父母的对峙中,唐潇潇因几天不进食导致身体虚脱住进了医院。林建业闻讯赶来,在医院忙前忙后,唐国军夫妇不忍女儿难做,对他的态度好了一些。第二天,一位穿着体面的公司老板,拎着礼物来到医院,他对林建业非常客气:“林总,听说你女朋友生病住院了,我冒昧前来探望,一点小意思,请收下。”他送来的进口果篮和一盒价值不菲的血燕,让唐国军夫妇有点吃惊:林建业能量不小啊!这个中年老板在他面前都毕恭毕敬。唐国军这才知道,林建业的公司就是整合中小投资者,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监管对方能否保持盈利,确保投资人赚取收益。
晚上回到家,唐国军内心复杂地对王丽敏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看林建业平衡各方关系拿捏到位,且有经济眼光,是块做生意的料。我们还真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当晚,两人想到全家人闹得如此不愉快,既然女儿铁了心,不如就顺着她,给林建业来个“最后考量”:用钱来试试他,把拆迁款拿出来交给他投资。一方面可以考量他是否真有能力,若他规规矩矩办事,还可以让自家资产增值;若形势有变,就把钱拿回来,损失一点也没有关系。
情感投资立即被套,
悔恨和“爱情”尴尬一路行
没过多久,唐国军老同事的儿子要结婚,准备贷款买房。去银行办理贷款时,被告知因为以往信用卡还款拖期,有信用污点,不符合贷款条件。唐国军得知此事后,打电话给女儿,让她问问林建业有没有办法。林建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表现的机会,很快就顺利帮对方解决了贷款问题。三天后,银行通知对方去签约贷款。签约当天,唐国军老同事一家三口,带着烟酒上门感谢。在单位一直默默无闻的唐国军,因为这事长了脸。
几天后,唐国军让女儿带林建业来家里吃饭。借着酒劲,林建业说:“叔叔,我真的喜欢潇潇,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给她幸福。”唐国军沉默了一会儿,说:“对你和潇潇谈恋爱,我的意思是你们先相处,如果真合得来再表态……”林建业抢着说:“伯父,你放心,我对天发誓,我不会让她受委屈,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她一口……”林建业对女儿信誓旦旦的深情表白,让唐国军有些感动。
接着,林建业鼓吹起自己的公司,说了一整套融资发展理论。因为从未涉及这一领域,唐国军夫妇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内心里有了“钱生钱”的热望。
当晚,唐国军征求女儿意见,要将家里的大笔钱交给林建业打理。唐潇潇说:“应该没问题。他的生意做得比较稳。亏了,我肯定让他赔!”有了女儿的保证,唐国军夫妇主动与林建业签订了投资协议,将40万元投资款托付给了他。
林建业把唐国军的“信任投资”当成了对自己的接受。从那以后,他隔三岔五到唐家,每天晚上都玩到很晚才离开。有几次,他还在唐潇潇房间过夜,俨然一副准女婿的样子。
王丽敏对女儿说:“你们谈恋爱,我和你爸阻止不了,可你也注意些影响啊!”唐潇潇听了笑呵呵地说:“妈,爸爸都将钱给建业投资了,他迟早是你们的女婿。况且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啊?”王丽敏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两码事,我们将钱给他投资,是让他帮我们赚钱。如果我们不满意,还是要反对你们的。你以后注意些。”对此,唐潇潇认为父母少见多怪。这样一来,林建业变得放肆起来,经常偷偷留在唐家过夜。
2011年9月的一天,唐国军训斥女儿:“你妈妈警告过你,你竟然还这样!”唐潇潇不语,这让唐国军十分生气,只好对女儿说:“我们同意你们恋爱,并不代表一定接受他。如果他再这样,你让他不要再来我家了!”可是,唐潇潇根本不听。
唐国军和妻子逐渐意识到自己一时糊涂犯下一个错误,他们让林建业帮忙赚钱,其实无形中就默认了这个“女婿”。此后,每次林建业来他们家,唐国军夫妇都尴尬不已,心烦意乱。而且,唐家给林建业投资的事,逐渐在外面传开了。一次,邻居对唐国军说:“你真有福气,将钱给女婿投资,过几年可就要成大款了!”唐国军暗暗后悔:把资金交给林建业“生钱”,在外人看来他们像是要依靠林建业一样,这完全违背“考量”的初衷啊!
思来想去,唐国军问林建业那笔钱可不可以提前收回来,并谎称现在房产投资很热,看中一套房子想买下来。林建业说:“不行,我已经将钱投资给做门窗生意的老板了,得等一两年才能收回。否则,我毁约,就一分钱也收不到。”
第二天,唐国军再次打电话给林建业:“我想了一整夜,钱你无论如何都要帮我收回来!”林建业反复解释:“叔叔,我实话对你说吧,现在我的钱都放出去了。你也知道,融资公司本身就担风险,如果借贷方亏损,说不定我们血本无归。所以,你要理解我,再等等。”林建业的话着实将唐国军吓得不轻。这笔钱,不仅是女儿出嫁的经费,更是他们将来养老的保障啊。万一这笔钱没了,他们就彻底完了。想到这里,唐国军的语气突然缓和下来:“建业,如果你公司一旦有资金回笼,你务必要将我的钱收回来。”
这件事之后,林建业和唐潇潇开玩笑:“以前我们恋爱时,你爸妈态度冷漠,为什么自从他们投钱后,态度180度大转弯啊?”唐潇潇说:“这还不懂啊?怕你把钱给亏了呗,我爸妈跟我说过,他们同意我们交往,并不代表真的接受你,你可要好好表现啊!”林建业心情顿时黯然:还要我怎么表现?我钱不还,你们就不敢对我态度差。你不认我这个女婿,我还非做你们的女婿不可了……想到这,林建业突然大笑起来……
哪堪女婿登堂入室,
最后疯狂谁怜女儿哀哀哭泣
2012年春节刚过,林建业干脆拎着一箱衣物来到唐家,要求住下来。可女儿还没有出嫁,男朋友就不明不白住进来,唐国军夫妇当然不愿意,他们就在客厅里吵了起来。最后,林建业不耐烦了,威胁中夹带挑衅:“不让我住在这里可以,但你们在我这里投资的钱,是不是不想要了!”林建业的话,一下子戳中了唐国军夫妇的软肋,他们只得看着林建业“明目张胆”地住了进来。
林建业处处以女婿自居,“本性”暴露无遗。他每天除了跑一趟公司,就无所事事,还一包接一包地抽烟,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唐国军夫妇厌烦至极,王丽敏终于忍无可忍,与林建业吵了起来。王丽敏几次找女儿哭诉:“女儿啊,这样的男人,哪里值得你喜欢?你们分手吧。”面对母亲的哭泣,唐潇潇答应先让林建业搬出去再说,可林建业一回来,唐潇潇却不再提了。几天后,唐国军质问女儿,唐潇潇显然也不耐烦了,生气地说:“你们既然不喜欢他,为何还给他钱投资?要赶他走,你们自己去说。”
6月的一天,一个投资人竟来到唐家找林建业要钱。原来前不久,一个大客户经营不善,人跑到香港去了,林建业放贷的资金无法回笼,很多投资人闻讯纷纷向林建业追讨。唐国军顿时慌了,推说林建业不住这里,并说自己也有钱投了进去。等林建业回来,唐国军问他钱什么时候能收回。林建业若无其事地说:“我是你女婿,你们有什么不放心的。”此时,唐国军根本不再相信,愤愤地说:“谁承认你是我家的女婿,你不还钱,就跟潇潇彻底断干净!”
2012年8月1日,不堪债主追讨的压力,林建业和唐潇潇“离家出走”。见女儿几天没回来,唐国军赶紧四处寻找,都没有消息,林建业的公司也关门了。女儿竟然跟这个坏人跑了,王丽敏几乎晕了过去。她和丈夫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她埋怨唐国军鬼迷心窍。唐国军心中有愧,一句话也不敢说,整天以酒浇愁。
8月12日凌晨6点,林建业带着唐潇潇偷偷回家,准备取走衣服。当时,王丽敏刚好起床,见到林建业,和他拉扯起来,让他还钱。林建业振振有词地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面对林建业的无赖样,王丽敏恨得咬牙切齿:“你不还钱就算了,还要带走我们的女儿!”林建业生气地说:“我们真心相爱,你有什么权利阻拦我?况且潇潇是爱我的,不信你问她。”王丽敏与林建业对峙着,执意不让女儿离开。林建业哪肯罢休,将王丽敏按在窗台边,就要挥拳。
此时,唐国军被吵醒了,走进客厅就看到这一幕,顿时火冒三丈:“你夺走了我的女儿,套了我的钱,还在我家里打我的妻子!”愤怒之下,唐国军拿起客厅茶几上的水果刀冲上去对着林建业的腰部捅了三四刀,血一下子冒了出来。唐潇潇见状,吓得尖叫“杀人了”,转身跑下楼找人。
见林建业痛苦地挣扎,唐国军报了警。警察赶到现场,将林建业送到医院抢救,但他早已一命呜呼,警察对唐国军夫妇实施了刑事拘留。
血案发生后,唐潇潇承受不了父母杀害男友的事实,没去看守所探望父母,而是托人给父母带去一封信。唐国军收到信后,颤抖着将信打开。女儿写道:“爸妈,我真的很爱林建业,这几年来,你们阻止,我也好多次想下决心分手,但每一次都心如刀绞,我无法作此绝情决定。你们只惦记他有过前科,却哪里知道,他为了让你们满意,一直在努力改变,可你们怎么就是看不到……”
捧着信,唐国军夫妇不知如何面对女儿,惟一能做的就是向林建业家人赔偿。唐国军指派亲戚拿出家里剩下的积蓄,送给林建业的父母,希望取得他们的谅解。鉴于唐国军夫妇的自首情节及积极赔偿受害人父母,2013年5月4日,南京市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判决:被告人唐国军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王丽敏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
唐国军夫妇放心不下女儿有犯罪前科的男友,可以体谅;对林建业的人品和能力进行了解和考察,也无可厚非。可是,当唐国军在考量中掺杂了顺便赚钱的私心,一切就都变了味。林建业把这种托付性质的考量看作对自己的接受和认可,甚至在唐国军夫妇后悔之后拿这种托付作为要挟的资本。一再的错位和误读,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如果唐国军夫妇当初能够认识清醒,不夹杂私人目的,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女儿在日后的相处和深入了解中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么,这起血案就不会发生。人品考量变成了荒谬误托,最终导致一场血腥悲剧,可悲可叹,更让人警醒。
(文中人物除了警方之外,进行了适当处理。)
(责编/方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