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动态过程范文(精选4篇)
翻译动态过程 第1篇
这种翻译语言, 有多种称法, 如翻译体、翻译腔或翻译症等。关于他们异同之处, 杨普习等对于这些述语做过比较区分并指出, “翻译腔”属于中性词, 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翻译体”有其自身的“美学品格”, 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 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翻译症”是过于拘泥于原文形式, 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 甚至滑稽, 显然带有贬义。[2]笔者选择“翻译症”一词, 意指那种实在生硬拗口、难为广大读者接受的译文。
1 翻译症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
译界普遍认为翻译过程由理解、表达与核校三个阶段组成。
1.1 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症
I hate jogging.
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是前提, 没有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正确的表达。哲学家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说:“Reading is alread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on for the second time.[3] (阅读已经是翻译, 而翻译则是第二次翻译) 。”这表明了翻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涉及到源语语言方面的理解, 同时也包括对文化、习俗、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理解。对源语理解错误可能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译文:我讨厌慢跑。
Jog一词意为“慢跑”, 尤指人们进行健身锻炼的那种慢跑。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理解, 将其翻译成“我讨厌慢跑”则不能传达出原句的真正意思, 给人一个错觉:“我”讨厌慢跑, 那是不是喜欢快跑呢?此句的重点在于我不喜欢运动锻炼, 不管是慢跑还是快跑我都不喜欢, 因此不妨改译为“我讨厌跑步”。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reached its height during WorldWars I and II under the direction of government.During WWIIPresident Roosevelt commissioned the creation of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now known as the Ad Council) which is the na-tion’s largest developer of PSA campaigns on behalf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longest-running PSA campaign, Smokey Bear.
译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公益广告在政府的指导下达到了顶峰。二战期间, 委托创建战争广告委员会 (现称作为广告委员会) 的总统罗斯福是全国最大的PSA活动开发商, 他代表了包括运行时间最长的PSA活动和斯莫基熊在内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
原语的主题是公益广告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 因此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一定不是“战争广告委员会”, 否则与主题不相符。在第二个句子中,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是主句的宾语, 定语从句的先行词, developer并不是President Roosevelt的表语, 而是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的表语。另外the longest-running PSA campaign和Smokey Bear是同位语。译文之所以会出现多处错译, 在于译者没有正确理解原文。这句话可改译为:在政府的指导下, 公益广告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顶峰。二战期间, 美国总统罗斯福委托创建的战时广告协会 (现称美国公益广告协会) 成为美国最大的公益广告公司, 代表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其中就包括运营时间最长的斯摩基熊。
1.2 由于表达不当引起的翻译症
翻译症的产生固然与对原文的理解有关, 但更多是由于表达不当造成。全面透彻的理解虽然是准确贴切表达的基础, 但它并不能确保译文能表达得尽善尽美, 因为源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同时译者的译语水平与翻译技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不当引起的翻译症大多是由于追求形式对等引起的, 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照搬原文功能词、照搬原文语序、照搬原文表达方式等。
英语强调形式与功能, 句子及段落之间要求用形式标记词衔接, 句法特征是形合;而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 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 强调意义与逻辑的关联, 并不在意词句之间的形式连接。所以特别是英译汉时, 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 经常略去不译。如果不能摆脱英语功能词的束缚, 见词就译只会造成译文的臃肿和累赘。例如:
The doctor began to work as soon as he came to the front.
译文:医生一到前线就工作起来。
译文将as soon as译成“一就”, 译文蹩脚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所以不妨改译为:医生一到达前线, 立刻就开始工作。
翻译症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译者冲不破原文结构的束缚, 一味地照搬原文的语序, 导致译文走形。例如:
Until recently, the BBC was seen by many analysts as a mod-el of how a public broadcaster could adapt to a more competitivecommercial setting.It maintains a vast production operation, em-ploy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Britons.And the previous leadershipmoved to expand in areas such as children’s broadcasting, digitalarchive services and the Internet.
译文:直到最近, 英国广播公司被许多分析家看作是公共广播机构适应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的典范。英国广播公司维持着一个庞大的生产经营, 雇佣着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其领先的领域得到扩大到如儿童广播、数字存档服务和互联网等领域。
译文在多处受原文形式牵绊, 表达别扭, 不符合汉语习惯。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以显客观, 中文虽然也有被动语态, 但使用狭窄且表达形式多样, 因此不妨将第一句进行语态转换。第二句亦步亦趋, 逐词翻译, 译语看似对等, 表达并不清楚。建议改为:直到最近, 分析家们才发现, 在适应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方面, 英国广播公司不愧为公共广播机构的典范。它项目繁多, 员工数目庞大, 领先的领域也不断扩大到儿童节目、数字存档服务及互联网等。
原文的表达方式, 包括源语的搭配, 措辞等, 能够移植当然最好, 但不能移植的不能勉为其难, 否则会弄巧成拙, 例如:
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holds us in.
译文:我们的儿子一定得上学, 他一定要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
短语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显然拘泥于原句的表面结构, 译成“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没有传达源语的真正意思。建议改为:我们的儿子一定要上学, 一定要出人头地。
1.3 审校过程中遗留的翻译症
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想创作出好的译文, 翻译时不仅要字斟句酌, 翻译完之后还要反复审校。在审校阶段, 译者应该全神贯注, 仔细检查译文是否明白顺畅, 意义是否准确贴切, 风格是否吻合一致。另外还要设想自己是译文读者, 对译文的接受与反应是否能与原文读者近似, 例如:
But the gaiety does not ring true and anybody who has justone drink too many is apt to lapse into lachrymose melancholy.
译文:但是这种欢乐听上去并不真实, 任何人只要多喝一杯, 就会陷入泪流满面的忧郁之中。
显然“泪流满面的忧郁”是对lachrymose melancholy的机械直译。如果译者在表达时不能跳出原文的束缚, 审校的时候就会发现此处实别扭,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再仔细推敲一下就可能将译文改成:但是这种欢快听上去并不真实, 任何人只要多喝一杯, 就会悲从中来, 潸然泪下。
2 在翻译过程中克服翻译症
相较于明显的语法错误, 翻译症可能更难以发现或避免。因此翻译者应该认真对待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第一, 动笔前深入钻研, 透彻理解原作的内容、精神, 同时也要将各种语言、文化等各种因素考虑在内, 弄清原文的结构, 吃透每一句的真正含义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 尽可能译出原文的真正意思和风格。许多翻译症十足的译文僵硬、呆板, 缺乏浏畅性就在于译者自己没有弄清原文的意思, 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第二, 在翻译表达过程中不应将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译者需要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有意识地按照译语规范把原作的意义与风格贴切地再现, 既达到传意性, 又讲究可接受性。
第三, 审校是翻译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理解和表达过程译者往往对词句的翻译仔细推敲斟酌, 容易注意细节, 忽略整体[4]。因此在审校过程中, 不仅要检查词句表达是否地道、精炼, 也要从总体上把握词句或段落之间关系, 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翻译的三个阶段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要想避免翻译症必须按照翻译过程深入理解原文, 流畅地表达译文, 认真审校译文。
摘要: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 针对这一普遍的问题, 从翻译过程探讨翻译症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指出翻译过程在避免翻译症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症,翻译过程,理解,表达,审校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6.
[2]杨普习, 刘典忠, 周小岩.Translationese:翻译体?翻译症?翻译腔[J].中国科技术语, 2009 (3) :53-54.
[3]John Biguenet, Rainer Schulte.The Craft of Translation[M].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动态对等与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 第2篇
动态对等与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
该文根据奈达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阐述文化词语的概念及其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从解说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两方面入手,着重比较汉英文化词语的差异,并借助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的一些基本策略剖析以上翻译的.错误,探究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原则与对策.
作 者:陈隽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9(1)分类号:H059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语文化词语 动态对等 翻译技巧
粘土龟裂动态过程试验研究 第3篇
龟裂指土体失水干缩产生裂纹, 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层面构造现象, 尤其是在长期干旱、高温的环境中更为严重[1]。随着人类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全球气温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 龟裂引发灾害的频率和程度逐年加剧, 其对多个行业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由于龟裂危害越来越严重, 使得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如Johnston&Hill, Johnston对农作物行间距对土壤龟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最大裂纹往往发生在行间距的中间;Bronswijk[3]对受龟裂作用的粘土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土体垂直运动和含水量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Morrisetal[4]建立了裂隙深度、土体特性和吸力分布之间的理论关系, 并提出了线弹性、线弹性断裂力学 (LEFM) 、剪切破坏3种预测土体开裂深度的方法。姚海林[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的理论提出了扩展深度、裂缝间距和裂缝开度的数学表达式;唐朝生[6]等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对不同粘土厚度、干湿循环次数和土质成分的龟裂进行了研究分析, 得出了影响粘性土表面干缩裂缝结构形态的因素及定量分析。文章对不同配比材料下粘土龟裂过程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
1 试验方案
设计了2个平行试验进行研究。试验模型是20 cm×15 cm×12 cm (长×宽×高) 的玻璃箱。试验材料为高膨胀性的膨润土。试验在自然通风顺畅的室内进行。步骤是:首先在膨润土中加水至饱和并能自由流动状态, 然后倒入玻璃模型至7 cm高, 定时称重和进行定点定高度拍照, 详细记录其动态开裂过程。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试验开始后, 定期对试样进行称重和拍照观察, 然后基于Aotu CAD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质量和表观裂隙率 (试样表面裂隙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 把粘土龟裂过程分为孕育、快速发展、稳定3个阶段, 如图1所示。
2.1 孕育阶段
在试验的前170 h, 试样表面未观察到开裂迹象, 只有玻璃箱边界有略微的收缩痕迹。试样质量在本阶段稳定下降但并没有引起裂纹的产生, 此阶段可理解为粘土龟裂的能量积蓄阶段或者裂纹的孕育阶段。随着试验的进行, 粘土龟裂动态演化过程如图2所示
2.2 快速发展阶段
当试验进行到240 h时, 在边界范围内产生了1号和2号裂纹 (裂纹编号按产生的时间顺序排列) , 两者与边界的角度分别是152°和153°, 如图2 (b) 所示。前期试验中也发现了众多首条裂纹与边界150°左右形成的例子, 这说明首批裂纹受边界影响显著。随着时间延长和质量减少, 1号和2号裂纹长度和宽度逐渐增加, 这就诱导了下批次裂纹的产生。裂纹增多、宽度变大及深度变深, 显著地加快了水分蒸发。水分的加快蒸发又促进了裂纹的进一步发育, 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在图1中表现为质量曲线表观裂隙率曲线的斜率均变大。280~350 h段气温降低并伴有降雨, 影响了裂纹的发育, 造成了图1中此段表观裂隙率的相对平缓。350~600 h是主要裂纹的形成期, 3~10号裂纹均是在此时期形成, 其中3~6号裂纹甚至发育贯通, 至此便奠定了土样龟裂的大框架。此时期裂纹发展速度最快, 表观裂隙率增长了37%, 如图1所示。
图2 (c) ~图2 (e) 是本阶段裂纹发育过程的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二批裂纹的开裂路径基本上都是垂直于首批裂纹, 裂开的土块形状也以四边形为主, 垂直开裂使土体开裂具有自相似性。同一块体上的裂纹之间相互影响会导致有的裂纹收缩甚至最后闭合, 如图2 (e) 所示。
2.3 稳定阶段
进入本阶段后, 土体龟裂仍在持续发展但基本格局却不再发生变化。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增长, 裂纹的宽度发生显著变化, 土体的块数不再增加, 虽说还有极小裂纹的发育, 但是都很小并且深度很浅, 发展速度也极度缓慢, 不会影响格局的改变。图2 (f) 显示, 主干裂纹的宽度已经发育很大, 而且其颜色也逐渐发白 (含水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所致) , 裂开的较小的块体已经可以自由移动, 边界开裂时附着在玻璃壁上的小土块脱落, 试样龟裂发育完毕。
2.4 边界效应
试样在龟裂过程中始终受着边界的显著影响。在裂纹未出现之前, 边界已经出现了收缩痕迹, 此后更是随着质量的下降而快速发育, 在稳定期其面积已经占到了试样总面积的25%左右, 如图3所示。
2.5 受力分析
本次试验粘土的龟裂主要受剪涨和拉张力控制, 表现为裂纹水平和垂直发育, 自孕育期到稳定期都没有观察到土体扭转。在稳定期前, 试样裂纹主要是水平张开和垂直起伏;稳定期后, 试样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 水分蒸发引起向上的收缩力可能会超过了土体分子间的粘结力, 致使块体中间产生中间裂纹, 如图4 (a) 所示。
图4 (b) 是试验结束后留在玻璃模型的底部痕迹。在试样裂成小块时, 块体的四周和上部直接与空气接触, 引起了小块的不均匀收缩。边缘的收缩力将小块四周拉起, 形成了底部的圆形痕迹。
3 结论
(1) 根据质量和表观裂隙率, 将粘土龟裂过程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孕育阶段是蓄能期;快速发展阶段是裂纹的主要发育阶段, 骨干裂纹都是在此阶段发育, 并最终确定龟裂框架;稳定阶段仍有细小裂纹产生 (需等待很长时间) , 裂纹的宽度也不断增加, 但表观裂隙率增大缓慢, 龟裂格局不变。
(2) 龟裂发育过程受边界条件影响显著, 特别是首批裂纹的产生。快速发展阶段发育的第二批裂纹多与前期裂纹近乎垂直相交, 龟裂具有自相似性。
(3) 裂纹发育主要受剪涨和拉张力控制, 裂纹水平和垂直发育, 无扭转发育现象出现。
文章研究成果可为埋深大的巨厚层粘土煤矿的井筒缩径、井壁破坏、井壁下沉等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特别是我国鲁西南和徐淮地区的矿区, 亦可运用在农田水利、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路基失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罗国煜.关于地裂缝地质灾害的优势面分析[J].江苏地质, 2006, 30 (1) :1-5.
[2]殷跃平, 张作辰, 张开军.我国地面沉降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6 (2) :1-8.
[3]Bandyopadbyay K K, Mohanty M, Painuli D K.Influence of tillage practices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on crack parameters in vertisol of central India[J].Soil&tillage research, 2003, 71:133-142.
[4]Morris P H, Graham J, Wiliams D J.Cracking in drying soils[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992, 29:263-267.
[5]姚海林, 郑少河, 陈守义.考虑裂隙及雨水入渗影响的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 2001, 23 (5) :606-609.
翻译动态过程 第4篇
摘要:在英语与汉语各自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即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表达,句中少用动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动词可以充当很多成分。本文分析了两种语言的表达特征,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利用静态与动态相互转换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静态;动态;转换;翻译
English and Chinese-Transition betwee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static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dynamic of Chinese language mainly embody the use of verbs.English language is confined to the verbs while Chinese language is free to the verb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languages, and presents many examples, in the hope of achieving the optimized translating effect by means of transition betwee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 translation.Key words: static;dynamic;transition;translation
一、引言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划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的语言多用表达静态的名词来描述客观世界,而动态的语言多用动词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到底采用静态语言还是动态语言,取决于该语言所属民族的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就英语与汉语而言,多数学者认为英语多采用名词,是静态语言,汉语多采用动词,是动态语言。林同济曾指出“展开一篇汉语作品,略与英语作品相比较,我们马上可以发觉:前者的动词频率,往往远远超过后者。”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差别,笔者对培根《谈读书》的原文与译文(王楫译)作了对比,将原文与译文中出现的名词与动词作了统计。在原文中,名词一共出现了49处,占32%,动词共出现23处,占15%;而译文中名词有35处,占23%,动词有46处,占30%。可以看出,汉语多用动词,是动态的语言,英语多用名词,是静态的语言。
二、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 英语作为一门形式丰富的语言,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变化上。如动词的各种时态、语态的变化、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等等,其主要变形均体现在动词上。然而英语语法规定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加之动词的变化规则十分繁多,使得动词的活动和表现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一来,只好求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以及动词相应的转化形式,如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借此来表达对应的动作行为。此种使用方法削弱了动词所传递的意义,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出静态特征。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 英语呈“静态”, 汉语呈“动态”, 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袁昌明, 1989 : 63)而汉语的动词无屈折式形态变化, 若要表示动作意义, 只能采用动词本身(袁, 1989 : 63),而且在汉语的使用中对动词的形式没有过多的约束,不存在时态或人称的变化,在使用时非常灵活。因此对其他词类的借用也就相应地减少了,这使得动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而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出动态特征。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具体体现为,英语往往只使用一个实义动词表达最主要的动作含义,其他动作含义基本上使用含有动作意义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以及含有动作意义的名词、形容词、介词及副词。而汉语通常都是由实义动词来表达,一句话里往往出现几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或“兼语式”结构。在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工作时,可以抓住两种语言的表达特征。在汉译英时把握英语静态特征,翻译时以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以及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为主;而在英译汉时,就需要把握汉语动态特征,仔细分析英语中具有动作意义的词类形式。本文以大量的实例列举出英语汉语的以上特征以及翻译时的技巧,希望对从事翻译的读者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英汉静态与动态转换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1.英语名词与汉语的动词的转换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 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蒋坚松, 2002 : 56)。名词是英语的优势词,在英语中大量被使用,特别是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各种动作概念。由于英语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很多汉语中的动词功能在英语中是用名词来行使的。而动词是汉语的优势词,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没有太多的限制。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有大量的英语名词可以对应成汉语的动词。
例(1)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译文:看到我国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飞机声,令我特别神往。例(2)She has a great taste for music.译文:她十分爱好音乐。
例(1)中的sight 和sound两个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在翻译时对应成两个动词“看到”和“听到”。例(2)中的“taste”本是名词词性,在汉语中对应成动词词性。两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英汉静态与动态的语言特征。例(3)列宁小时候酷爱文学。
译文:Lenin was a great lover of literature when he was a child.例(4)目前这个国家的形势需要制定新的政策。
译文:The present situation need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olicy.例(3)中把动词“酷爱”译成了名词形式“a great lover of”,例(4)中的动词“制定”译成了名词“formation”,即忠实了原文又不乏英语的原汁原味。2.英语形容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在进行英译汉时,英语中的形容词也常常译成汉语的动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系表结构”中用来表达情感、思维、知觉等意义的形容词,常常被译成相应的动词。同理,汉语中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动词也可以译成英语的这种结构。请看一下几例。
例(5)We ar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meeting us at the airport.译文:我们非常感谢你来机场接我们。例(6)I am doubtful whether she is still alive.译文:我怀疑她是否还活着。例(7)我怕惊醒他。
译文:I was afraid of waking him.例(8)母亲爱吃年糕。
译文:My mother was fond of glutinous cakes.3.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介词是英语特有的词类,使用频率非常高。英语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实现以“静”代“动”,使英语的静态特征尤为显著。许孟雄教授曾在《英语介词在汉译英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 英语介词是能够用来代替汉语动词的。”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可以将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与汉语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进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例(9)Many more visitors than it can comfortably hold pour into it, off the regular streamers, off chattered motorboats and off yachts, all day they amble up the towpath, looking for what? 译文:来客多了,这个小地方就拥挤不堪。搭班船的,坐包船的,驾游艇的,一批批涌到,从早到晚,通过那条纤路,漫步进村观光,想看什么呢? 例(10)He came to me with a smile.译文:他带着微笑向我走来。
例(9)中的“off”本来是从船上下来的意思,这里换上了三个动词“搭”、“坐”、“驾”,非常形象。例(10)中的“with”也被翻译成动词“带着”,和“微笑”互为动宾,十分贴切。
例(11)我叫他去书店买本书。
译文:I asked him to go to the bookstore for a book.例(12)我以前骑自行车上班。译文:I used to go to work by bike.以上两个例句中的动宾结构“买本书”和“骑自行车”在译文中对应成介词短语“for a book” 与“by bike”,使译文既准确又简洁。4.英语副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英语中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概念等。英语中在系动词之后用作表语的副词,以及用于复合宾语的副词,往往可转成汉语动词。而汉语中一些动词在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副词,避免了译文出现几个动词同时出现的情况。例(13)That day he was up before sunrise.译文:那天他在日出之前就起来了。
例(14)That chair has a broken leg, it will let you down.译文:那把椅子有一条腿断了,它会使你跌倒。例(15)我明天早上动身。
译文:I am off tomorrow morning.例(16)你既一定要去,等我叫他出来。
译文:If you insist on going, let me fetch him first.例(16)中的“等”如果直接译成“wait for me and …”,会使人感觉十分冗长且中式英语味道太浓,因此译者采用副词“first”,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静态与动态差别是英语与汉语的显著差异。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常借助于名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来表达,句中少有动词。相反的,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动词甚至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因此常常是一句出现若干个动词。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将二者语言特征加以转换,可以使译文既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又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 1 ] 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 2 ]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 3 ]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 5 ]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6 ] 连淑能.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J].外语学刊,1993,(3):24 [ 7 ] 林同济.“从汉语次序看长句翻译”, 方梦之、马秉义主编《汉译英实践与技巧》,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
[ 8 ] 袁昌明: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方梦之、马秉义主编《汉译英实践与技巧》,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 符洁(1982-),女,工程师,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英文翻译研究
作者单位:宇思信德科技有限公司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4号鑫荣泉写字楼609号
邮政编码:100082 联系方式:010-6225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