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翻译专业教育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翻译专业教育范文(精选12篇)

翻译专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策略探究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所以随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对幼师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很多幼儿园均纷纷开展了英语课程,也有很多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以双语为主,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当下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并且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得到更好的英语实践能力。

一、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并且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双语教师,在英语学习中,应全面加强“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作为最普通以及基础的课程,翻译课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提升实用性、应用性,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获得较强的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广大的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英语课堂翻译教学。对于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翻译教学。实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以及提升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翻译能力作为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构成,针对翻译材料的熟悉度以及翻译的速度、译文的质量等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因此,目前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已获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支持。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讲,拥有良好的翻译技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而且面对当前幼儿教育逐渐同国际化发展接轨的形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当前的大环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同时,通过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并且更好理解语篇,提升表达能力。伴随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可显著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让其在实践工作中处理难题游刃有余。

(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对幼师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学前教育专业也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作为孩子成长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阶段,其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孩子的终身发展。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授之以鱼”,而且更应该做到“授之以渔”。即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要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语言文化背景、语法知识等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对应用技能也就是翻译能力的传授。在这一期间,教师必须应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增强翻译技能,使其可以为自己获得学习强项,进而为终身学习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例如,英语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形成“一条腿”走路的局面,长此以往,在未来的岗位中做不到凸显优势,也会给就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没有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英语能力特别是翻译能力,就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幼师人才。下面将当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学习的现状作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学生英语翻译重视度不高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不高。由于本身英语基础欠缺,加之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不够强烈的英语翻译意识成为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翻译教学的重要阻碍因素。学生是英语翻译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态度不积极,就难以提升翻译教学质量。并且学生也会因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翻译教学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的建设仍缺少科学性、完善性,同时并未真正地体现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应用的教材,并没有细地的论述出翻译技巧、原则以及翻译程序等内容。此外,受英语翻译教学时间的限制,致使翻译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翻译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甚至出现混乱的结果。

(三)翻译教学重视度不够

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很多学校均对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对其他的方面的学习,例如英语翻译教学关注度较低。例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材的也有翻译类型的课后习题,但是主要考查的目标为英语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英语课程结束的时候,翻译教学效果也随之消失。

(四)翻译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翻译课程设置并未凸显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相对缺少英语同汉语互译的翻译教材,对英语翻译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此外,一些院校的教师将翻译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并且大多为翻译练习,不具备实践性,不能够适应国际社会以及当前我国社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需求,降低了英语翻译教学的实效性。

(五)翻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职高专院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师很多都未受到过专业的翻译教学训练,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即便是进行过相关的翻译训练的教师,也存在翻译教学理念落后以及教学手段滞后等问题,不能够满足于当下学生对翻译教学的实际需求。所以,翻译教学师资薄弱问题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翻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少合理性

当下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所采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依靠的是全国通用英语四六级考试,以通过率来评价英语学习水平,也包含翻译练习。这种评价体系对于英语翻译教学的评价体系明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并且翻译考试部分的比例并不多,也就不能够完全体现出英语翻译学习效果。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策略探究

翻译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并且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能力,以及翻译教学中存在突出的问题等方面考虑,提升英语课堂翻译教学质量和效果刻不容缓。针对此问题,下面内容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教师是英语翻译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以及组织者、领导者,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素养,进而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此外,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翻译课程的热情度和积极主动性,充分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专业素质较高的英语翻译教师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较多的良性连锁反应。可以定期展开英语翻译专业培训、英语翻译比赛等活动,更新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提高课堂翻译教学质量。

(二)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和形式

英语课堂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形式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扮演角色,例如,分别扮演教师和幼儿进行对话,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在课堂语言活动中得到充分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出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安排英语翻译教学课程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将原有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设置进行转变,合理地增加翻译教学的环节及时间,推动翻译课程具有更加丰富的授课内容,同时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此外,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依据,确定翻译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多借鉴有益的测试练习资料,在课堂上发挥教学功能,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并能够良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充分挖掘翻译学习的最大潜能。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完成翻译教学

在科技广泛应用的知识时代,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为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英语学习资源网站、制作网络课件等形式,为学生创建积极活跃的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英语和汉语的对比教学,增强学生对美英文化的了解,同本身专业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五)增加同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翻译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翻译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应该多多加强同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翻译内容的学习,为将来的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更易于被儿童所接受。所以,在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需要多寻找适合儿童学习的,同其日常生活关联密切的翻译内容,也就是在未来的授课中能够应用到的内容。这种情况下,会增加英语翻译学习的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度更加饱满。

作为未来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将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应用的能力进行提升。在实施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期间,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充分将英语翻译教学和学前教育专业融会贯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雪.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4.

[2]甘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董晓娜.语块教学法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4]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黄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张瑞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7]袁喆婧.隐性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

翻译专业教育 第2篇

为切实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委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希望认真研究,在培养工作中落实执行,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本单位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8年3月底前报秘书处备案。

附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日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作业绩择优录取。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一、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3

(2)中国语言文化

2、专业必修课:

(1)翻译概论2

(2)基础口译2

(3)基础笔译23、方向必修课:

(1)口译方向:

交替传译4

同声传译4

(2)笔译方向:

文学翻译2

非文学翻译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3二、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

1、第二外国语2学分

2、中外翻译简史2学分

3、翻译批评与赏析

4、跨文化交际25、中外语言比较26、文体概论27、国际政治与经济

8、模拟会议传译29、专题口译210、视译2

11.商务口译212、法庭口译213、外交口译214、经贸翻译215、法律翻译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2216、科技翻译2学分

17、传媒翻译2学分

18、计算机辅助翻译2学分

19、中国典籍外译2学分

三、实习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翻译专业教育 第3篇

【摘要】翻译实习是翻译专业本科的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翻译技能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对翻译实习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翻译实习 翻译专业 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翻译实习是翻译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的通称,是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作为应用型外国语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翻译实习的管理工作,对翻译实习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从实习方式、实习管理、考核方式、质量标准、实习目的等几方面对新形势下翻译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实习目的

翻译专业的翻译实习是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全面和总结实习,通过专业翻译实习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验证,书本知识得到补充,提高实务操作的专业水平。通过翻译实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独立从事翻译及相关工作做好准备。通过翻译实习,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翻译实习,为学生的专业定位提供明确依据并为就业打下实践基础。此外,翻译实习对教学管理部门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实习方式

我校的翻译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实习为夫。集中实习以我校的翻译实践教学中心为依托,承接一些大型的翻译任务。分散实习是指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到企业、翻译公司、旅行社等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周数为15周。

具体内容包括:

1.熟悉实习翻译单位的环境和具体情况,了解翻译工作的工作程序。

2.学校联系实习单位与学生自行联系相结合,主要是在三资企业、旅行社等部门进行口译实践。在实习单位使学生参与各方面的工作计划及翻译陪同,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实习过程中,在保证完成主要的实习任务的情况下,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完成某一专题的市场调查,对实习单位的研究领域进行专题调查与研究。

4.对整个翻译实习进行总结,完成翻译实习报告。

三、实习管理

(一)组织管理

我校的翻译实习涉及三个层面:学校、二级学院、实习单位。鉴于此,我校翻译实习实行三级管理体系。教务处负责翻译实习的宏观管理;二级学院负责翻译实习工作的具体管理,为学生配合双导师: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考勤管理;翻译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翻译实习指导,对学生的翻译实习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实习单位负责翻译实习工作的具体实施,并指派专人负责翻译实习的具体事宜。

为更好的开展翻译实习工作,学校、二级学院、实习单位三方通过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业务指导。除传统的电话联系外,为进一步保证信息畅通,还通过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二)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由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要求如下:

1. 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令、遵守外事纪律、遵守实习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及其它有关制度;

2. 实习期间不得迟到、早退和旷工,不得随意脱离岗位;

3. 服从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安排;

4. 定期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各项实习任务;

5. 在实习期间,要注意调查研究,积累有关材料,及时予以总结,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 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实习锻炼,参加有关部门的业务会议,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协调能力;

7. 注意实习单位内部资料的保密,特别是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

8. 维护学校集体荣誉,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注意搞好校、企关系;

9.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注意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 离校实习前须与系签订安全承诺书。

(三)专业管理

专业管理由翻译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结束后学生按时上交实习情况汇报材料,包括:

1. 《实习记录表》 翻译实习的关键是参与某一实地翻译过程,并独立完成该过程.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和体会等内容记入实习周记.实习周记是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每天必须认真填写。此外,学生在《实习记录表》需附上翻译实习中翻译实践的佐证材料。

2. 《翻译实习报告表》 在结束实习时,学生应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写明所参与的实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要求,学生是否已达到这些要求. 指出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分析困难,找出在以后工作中需提高的方面;总结实习收获,提出对实习工作的改进意见.

3. 《人才培养质量征求意见反馈表》实习结束后,实习学生要主动征求实习单位意见,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材料。鉴定材料硬包含实习生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实习内容和翻译任务完成情况、口笔译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及表现效果等方面的情况。由所在单位主管领导针对学生本人的实习表现进行填写完成的反馈表需加盖单位公章后有实习学生本人带回学校,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四、成绩评定

翻译实习成绩的评定由辅导员老师和翻译实习指导老师共同负责。学生应提交详细的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表。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分制。实习结束后,实习学生要认真做好实习记录,要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撰写自我鉴定和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将实习记录、单位鉴定以及实习报告一同上交。

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

1.实习记录: 考查学生组织纪律、文明作风、实习纪律、仪表仪态等方面。由翻译实习指导老师跟踪了解情况并进行打分,占成绩20%

2.自我鉴定 考查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收获大小。由辅导员老师评定打分,占成绩20%。

3.实习单位评语:考察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或对学生实习质量的认可程度。通过辅导员老师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以及学生实习鉴定表的评语考核打分。由单位写出评语并加盖单位公章方可,占成绩30%。

4.实习报告 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翻译实习指导老师审核打分,占成绩30%。

五、小结

我校对翻译专业本科实习的模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听特色。规范了我校翻译实习的流程,保障了对实习基地的高利用率和实习质量,从而实现了翻译实习整体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同时,充分重視实习单位、学生的反馈意见,加强教学改革反哺教学,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循环。

作者简介:张金娜(1979—),女,任职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翻译专业教育 第4篇

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职院校是否进行通识教育, 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的问题, 学术界颇有争议。张万明在《对高职高专院校实行通识教育的思考》中认为, 高职高专院校实行通识教育有很多制约因素:1.与培养目标不符合, 2.与社会需求学生要求不符合;3.与学制不符合。张万明认为在高职教育和通识教育存在很多矛盾, 通识教育妨碍专业技能的训练, 高职高专不能把其固有的特色和优势丢掉, 把高职高专院校办成其他普通院校。

笔者认为张老师的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高职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 也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 将通识教育贯穿课堂教学, 才能培养出符合培养目标、达到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正如刘香敏在《高职教育教育改革与通识教育》中所提到的:高职院校的教改越来越过于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却逐渐忽略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而我们面临的情况是,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 尽管有长达十年以上的中小学通识教育, 但并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现代社会所必备的通用知识。

高职的学制只有三年, 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与四年制的普通高等院有所差异。不能与本科学制一样在一、二年级通过必修基础课程进行通识教育, 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有限的三年甚至两年半的时间内加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时成绩就不理想, 一般高职, 特别是民办高职的录取分数线有时只有普通高等院校的一半, 在学生基础薄弱, 学制短的双重劣势下, 要想搞好通识教育, 就必须设法把通识教育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 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方面面。然而, 单纯靠增加课程来进行通识教育必然会增加课时数, 这和当前教改中控制课时总量的要求相矛盾。那么, 在现有的课程中能否注入通识教育的内容?李曼丽, 林小英认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互相对立或排斥的, 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很多专业课程都适合承担通识教育。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必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就是一门适合承担部分通识教育内容的课程。笔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立体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春柏主审、刘川主编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为例探讨本课程与通识教育 (以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为例) 的契合之处。

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说,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且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不少学者使用“跨文化”来形容翻译这一活动。《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英语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 也是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

本教材共分三大模块。绪论部分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一模块。本部分回顾了中外翻译的历史, 讲述了翻译的性质及分类, 翻译的基本原则及翻译教学的基本要求、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熟悉翻译的起源, 翻译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著名翻译家的严谨、务实精神、翻译工作对译者素质的要求;掌握翻译的“信、达、雅”的标准及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翻译课程基本要求。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来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与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离不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绪论第五章通过对比分析,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 以便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 以顺应这些差异, 防止表达错误, 避免运用适当, 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这一模块提供较为广博而均衡的多学科的知识内容, 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入门与兴趣, 扩充学生的宏观知识基础。

上篇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词语翻译、语句翻译、语篇优化、修辞与逻辑关系转换五个方面阐述了翻译中的基本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翻译训练素材。这部分涉及修辞、逻辑、委婉、英汉语言对比、文化含义词翻译。这些也正是通识教育要涵盖的范围。译者必须深入了解双语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成为合格的译者, 否则必然闹出笑话。

下篇常用语体的翻译分为新闻语体的翻译、文学语体的翻译、公文语体的翻译、广告语体的翻译、导游词的翻译、科技语体的翻译、法律语体的翻译。其内容涉及七个领域。学生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能领略新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商业函电、会话讲稿、广告语、商标、导游词、科技文献、产品说明、法律文书、国际经济贸易法、婚姻法等。这里仅以导游词为例,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 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 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 使游客增长知识。导游词的语言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 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 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 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 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导游词的翻译既训练了翻译技巧, 也熟悉了导游词的宗旨、内容和语言特色, 也拓宽了视野。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以下6个领域的课程: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科学和社会分析。该领域开设三种形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北京大学也开设了类似的通选课程供学生选择, 如历史与文化, 语言文学与艺术。《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中的三个模块基本与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的外国文化和北大所开设的以上通选课程有所交叉, 是适合承担通识教育的课程。当然, 这也需要这门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的引导。

除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外, 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其他课程《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都能承担部分通识教育的任务。外语教育者和外语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学习外语就是在认识、了解、体验并吸收他国文化。而认识、了解、体验、吸收外国文化,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是外语教育的目的, 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

摘要: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在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意地识贯穿通识教育, 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鼎民.新世纪大学英语教程《阅读大观》1-4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专业翻译需要熟悉翻译理论 第5篇

有人认为只要英语学得好、学得精,不懂翻译理论,照样可以从事专业翻译工作、可以成为翻译家。

365翻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大家都知道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化。翻译学理论是经过很多学者、译员的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在我们的团队中,也有许多专业翻译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难点和总结技巧,不断归纳自己译作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自己的水平,这就是事实上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在19世纪末期,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就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这可能是最受大家认可的翻译标准了吧。武断的认为不需要了解翻译的理论就可以从事专业翻译,甚至是成为翻译家,是不客观的。

那么从事专业翻译,为何要熟悉翻译理论呢?

第一、帮助启发

前辈总结的翻译技巧、常见错误、基础理论等等,这些都能帮助译员更好的理解学习、少走弯路。

第二、提高自我修养

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刍议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很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的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后经修订,加入译这一技能,并对翻译能力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教材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只编写了几个英汉互译练习。1996年以前,四、六级基本上是客观题型居多,这有利于评分的客观性。基于这种考虑,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设置翻译题这一主观题型。由于上述这些因素加上课时不够,师资紧缺,教学资源缺乏、高校扩招和自身认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也就无意或是有意地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课堂上讲解很少,有时甚至不讲解不练习,当作课外作业去完成。学生课外的额外翻译练习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学生在这种误导下,也不会去重视翻译的学习。总而言之,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二、翻译教学之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总则中对于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于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较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英译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译速度为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是对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集输入和输出于一体的能力培养。目前,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都离不开英语,英语的应用性功能越来越突出,翻译人才奇缺。这迫使高等教育趋向国际化,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势在必行。

从学生自身讲,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和写作时,学生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头脑中进行翻译过程。即“心译”。经过翻译培训后翻译能力增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能力增强,自然也就发展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不仅是目的语,学生的母语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策略

1.教师要提高认识。某些教师对于翻译教学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长期以来受交际法教学的影响,认为教授翻译是走老路即语法翻译法,实则不然。这是没有分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这两个概念有加拿大学者Jean Delisle于1981年首次提出,教学翻译是指以翻译为媒介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中采用的翻译方法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而翻译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媒介进行翻译教学。它涉及翻译理论知识和实际技巧的传授。二是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加强了,翻译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其实不然,很多通过了四六级的学生,在做句子翻译时,并非觉得是易事。段落和篇章翻译更是觉得无从下手。可见翻译技能并不能自然地从其他技能中获得。而反过来,翻译教学是对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翻译的教与学与其他四种技能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听说中,都在作“心译”,重视翻译教学其实是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

2.以教师为主导的元认知策略培训来促进翻译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最终能运用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在研究元记忆的过程中提出的,其含义是“反应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人一方面的认知活动”,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元认知就是对“如何学习一门语言”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由于元认知对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有着调控、调节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学习者的智力、思维发展水平,元认知知识的提高能弥补一般能力的不足;同时,出于元认知知识体现了学习者的高级心理活动——即自我意识对学习活动的调节控制作用,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责任感和自信心。O’Malley和Chamot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提前准备,集中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事先练习,自我监控,延迟表达和自我评价。 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能成功地管理自己的整个语言过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的进展和策略的成效能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作出调整(文秋芳,1995听力)。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准备工作情况,如了解总目标,了解课程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决定自学内容,是否茫然不知怎么做,是否读课文,查生词,纪录问题,根据课本内容选择自学材料,或是随便找材料自学,老师布置的材料自学,无自学材料也不找。调查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我评价,如自己的学习强弱项是否清晰,是否经常与老师或同学讨论自己的学习状况。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了解自己的进步。具体到翻译方面,可设计如下的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分四个方面:提前准备,集中注意和选择注意,自我监控和管理,自我评价或自我评估。了解学生是否作到这些:如确定翻译训练的目标,注意翻译内容,译文风格文体,译文的词汇结构,合理安排翻译训练时间。调整翻译策略,监控翻译质量,监控是否按计划进行翻译训练,是否完成翻译目标。 反思翻译的整个过程,总结进步分析不足。通过元认知策略培训(项目书上内容研究目的)

3.教授内容是一个重要因素。 理论知识教授什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翻译理论知识细致部分可以不加限定,大的方面应该包括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翻译单位和翻译的思维方法。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翻译的主体与客体等等。关于实践教学,作到两点,文化和实用兼顾。文化知识不可缺乏。引导学生重视文化,自觉去了解文化。文化的教授可以以实例开始。另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翻译的实践性材料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诸如旅游资料,广告,进口商标或出口商标翻译、新闻报道,电台节目,询盘,报价,人物对话栏目,各种信函,产品说明等等。

4.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翻译教学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讲授翻译知识前,应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注意因材施教,教法可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且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其课外练习,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可以是其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如广告,各种文书,电台节目书面材料,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翻译要以难度循序渐进,每一讲一个专题。

5.选材的任务不容忽视。所选材料难度不应超越学生的理解水平。材料应广泛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等。材料可以从报刊、杂志和书籍上选取,再结合课本的优选词,句和段落。

6.翻译课程设置是一个难题。专门的针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翻译课程还任重而道远。这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尝试针对大学英语课程另开设翻译选修课和学位课。也可以尝试三加一模式。前三学期让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最后一学期可以开设翻译课。

7.提高自身翻译水平也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翻译新知识,了解翻译新动向。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教学实践。使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Ellis, R.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hamot, A.1987.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Wenden, A.& J.Rubin (eds).Learners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3]Cohen, A.1998.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London:

Longman.

[4]Flavell,J,H.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M]// In J.M.Scandura & C.J.Brainered. Structural/process theories of complex human behavior.Alphen a.D.Rijin,The Netherlands:Sijthoff&Noordhoff,1978.

[5]Nunan D. Strategy trai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LC Journal, 1997.

[6]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文秋芳、王海啸,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4).

[8]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10]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1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12]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1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翻译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态势, 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呼唤复合型翻译人才, 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我国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的方向。

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处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 是从一种语言符号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 翻译能力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 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高校开设翻译教学与研究课程[1], 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领域的专业翻译工作。相比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明显滞后。2006年, 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 同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5所院校也被批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 翻译系设在英语学院, 成立于2007年, 同年还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应用型硕士学位点, 2009年获准自设翻译学博士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高校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和具体,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翻译学科正走向日趋发展的新阶段, 翻译教学及人才培养机制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为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翻译专业人才。

一、翻译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进程导致了翻译量和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为了适应形势, 有效培养翻译人才, 截至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 由于翻译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 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还欠成熟, 对学生翻译知识的强调超过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使得这种培养模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亟待改革。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国内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 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大约只占总数的5%[2]。翻译职业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翻译教学及行业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高校对翻译教学缺乏整体规划, 对翻译教学课程内容重视不够, 加之师资力量薄弱, 学生在学校受到正规的翻译训练强度并不大。即便是纯粹的翻译专业, 注重的也仅仅是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但社会更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翻译市场没有准入制度约束, 缺少资质鉴定, 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注册一家翻译公司, 很多翻译公司就是两个人, 一部电话。因此翻译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 翻译的总体水平也并不高, 翻译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翻译人才严重匮乏。中国翻译协会在2010年开展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3],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翻译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市场的一头是对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剧增, 另一头却是翻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的缺陷, 迫切需要高校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内涵

翻译是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翻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和知识, 精通语言和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一名专业复合型翻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从理论层面上讲, 翻译能力是指语言转换能力, 是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易变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 即以新的、有意义的、情境化的方式产生理解并生成译文的能力, 它是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 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 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语言能力是对某一词汇、语法、语句等知识的熟悉及掌握程度, 可以使翻译者通过转换进而生成译本;策略能力是指翻译者对待译文采取的态度和策略, 包括是选择忠实原作还是兼顾读者, 是全部翻译还是部分翻译, 它可以使翻译者确定总体格调及适用对象;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可以帮助翻译者翻译出优秀译文的反馈机制, 该能力越强, 翻译能力则会越强。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信息资源量日益增多, 社会对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双语能力, 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校应努力改变翻译教学的现状, 深刻认识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创造性和复杂性, 在培养模式中采取多种举措, 广开渠道,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翻译专业的精英。

三、培养翻译专业人才能力的举措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高校应把翻译教学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建立翻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搭建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新翻译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翻译专业的在校生, 应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 珍惜在校时光, 打牢语言功底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翻译人才。对于高校来说, 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涉及的面非常广, 单纯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翻译专业人才。目前, 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外语+社科类”、“外语+语言类”、“外语+理工类”。“外语+社科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外语+语言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双语或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外语+理工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科技型复合人才[5]。对于翻译本科专业, 培养职业型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是翻译教学的首要目标, 制定好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高校要通过建立一批特色课程,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实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一和大二, 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 这些课程包括翻译职业道德、翻译史课、翻译文化课、翻译策略课等, 使学生打牢扎实的基本功。在大三、大四, 应加强专业技能模块和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 通过设置翻译方向模块课程,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深化研究, 练好“内功”, 打牢基础, 积淀翻译能力。实践证明, 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注重实践的翻译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

2) 搭建实践平台, 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贴近市场, 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课程设置上, 外语学院及下设的翻译系要通过与翻译公司合作, 广开渠道,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翻译产学研实训基地并举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翻译公司的业务流程, 以基地为载体, 为学生搭建从事翻译工作的平台, 克服目前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在翻译中提高能力, 对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及实践有一个更为科学、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爱好, 为就业从事翻译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3) 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翻译能力的关键。高校应以人为本,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优化翻译教学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待遇, 激发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打造高素质的翻译专业师资队伍, 通过传道授业解惑,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 使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朝.翻译课程建设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8 (5) :94-96.

[2]潘在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国际人才交流, 2008 (10) :68.

[3]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外语界, 2011 (3) :2-8.

[4]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1-5.

机电专业外语翻译浅析 第8篇

关键词:机电,外语,翻译

在信息流通高速发展的今天, 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日趋广泛, 面对大量的外文资料和文献, 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掌握实际的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既具有普通英语的特点, 同时又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文结合专业英语的常用表达特点, 提出比较实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机电专业外语特点

(一) 专业词汇多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大多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 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能准确使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术语, 不能望文生义与基础英语相比, 机电专业外语有更多的特点, 在翻译时要多加注意。许多词汇在专业外语中的意思与在基础英语是的含义有所区别, 比如:

One m ate rialcan ofte n be dis tinguis he d from anothe r by m e ans ofphys icalprope rtie s, s uch as color, de ns ity, s pe cific he at, coe fficie nt of the rm al e xpans ion, the rm al and e le ctrical conductivity, m agne tic prope rtie s质, and m e lting point一种材料可藉以其物理特性与其他材料加以区别, 比如颜色、密度、比热、热膨胀系数、热传导和电传导、磁性、熔点。专业词汇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来词汇较多, 缩写词较多, 比如:Computergraphics (CG)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aidedengine e ring (CAE) 计算机辅助工程;Com pute r-aide d de s ign and drafting (CADD)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Com pute r-aide d proce s s planning (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二) 语句严谨

专业英语的用词和表达方法都要求比较严谨准确, 因此, 常常一句话要包含几个分句, 从而形成复杂长句。对于这种复杂长句, 在翻译时可先仔细阅读英文原句, 确切理解原文内容, 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 把句子简化到只剩下主干部分, 即以上五种基本句型之一的形式, 然后从基本句型开始翻译, 一步步添加修饰成分, 直至完整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即:分析句子成分压缩找主干翻译主干部分逐步添加修饰成分完整通顺表达。例如:

The principal kinds of he at-tre atm e nt us e d in practice, w hich diffe re ntly affe ct the s tructure and prope rtie s, and which are assigned to meetthere quire ments made to the semifabricate dmaterials and finis he d article s, are anne aling、norm alizing、harde ning and、te m pe ring。

在这句话中, 短语usedinpractice (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 是用来修饰主语The principalkinds ofheat-treatment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 , 分词短语which differently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作者加) , and which are assigned to meet the require m e nts m ade to the s e m ifabricate d m ate rials and finis he d article s (它们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各不相同, 可安排来满足半制品材料和成品件的要求) 用来说明主语的主要用途;谓语是are;宾语是anne aling、norm alizing、harde ning and、te m pe ring (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可见, 这句话的其实就是简单的 (主+谓+宾) 结构, 主干部分是The principalkinds of heat-treatment are annealing、norm alizing、harde ning and、te m pe ring (基本的热处理方法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 其余的短句都是修饰成分, 是对这一结构的丰富, 意在使语句表述严谨, 完整。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把每个成分都翻译出来, 重新组织顺序, 用中文完整通顺地表达出来:在工程实践中, 最基本的热处理方式有四种, 分别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它们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各异, 可用于满足半成件和成品件材料的需求。

翻译过程中,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 不改变原文的意思的前提下, 允许有增词的减词的现象, 比如在这个例句中structure and propertie s后面增加了ofthe m ate rial, 使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充分了。

(三) 多用被动语态

据不完全统计, 机械工程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占1/3以上, 这有很多种原因, 或者是为了强调主语, 突出重要性, 或者无法指出动作执行者, 只能使用被动语态。在对这类语句翻译时, 要注意将被动语态译成中文常用的主动语态。例如:

The conce pt of safety factors is norm ally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and cons ide ration of s tre ngth of m ate rials used in a design设计中在评估材料强度时通常会用到安全系数。

二、机电专业外语翻译注意事项

中英文表达方式毕竟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语序, 要在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 重新组织语言, 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翻译出来。

The materials system is onlyas s trong oras s table as its weakestormostunstable com ponent。如果按照字面来翻译:材料系统仅仅象其中最弱或最不稳定的部件一样坚强或稳定。这种译法让不懂英文的中国读者很难看懂, 我们应该在理解原文的意思后, 把它拆成两部分来译:材料系统的强度取决于其中最弱部件, 而稳定性则取决于其中最不稳定的部件。显然这种译法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的语句次序, 但原文意思表述了出来, 并且容易理解接受。

又如It is naturalthat in the past engineers gave first consideration to the functionaland econom ic as pects of new devices.After all, unless devices can bemade to functionusefully, the yare ofno furtherenginee ring interest。很自然地, 过去对于新设备, 工程师首先关注它的功能方面和经济方面, 毕竟, 假如设备做出来没用, 也就不值得进一步关注了。在专业外语翻译过程中, 经常会增加或删减一定词汇, 这是允许的, 比如本文1.2中举的例子。再如:

Murphy’s law:Ifanym ate rialcan fail, it w ill。这句话在最后补充一个“fail”, 变成Ifanymaterialcan fail, it willfail译起来就会通顺得多:墨菲法则:任何材料, 若能失效, 终将失效。

三、结语

专业外语翻译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功底, 还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是一门经过较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的学科, 这需要在翻译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更新更实用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秦艳.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ceramic research&voca-tional education, 2005.

翻译专业教育 第9篇

1 翻译工作坊的内涵

工作坊 (workshop) 一词最早用于教育及心理学领域。最初是由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兼教师劳伦斯·哈普林提出的, 后来被推广到其他领域。工作坊通常指的是某一小群体, 专门从事某一研究项目或课题, 参与者聚集在一起互相研究、探讨、交流经验来解决问题。那么翻译工作坊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明、仲伟合 (2010) 两位专家的定义:“‘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见仁见智地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并通过不断协商, 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收或认同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进行翻译训练的平台, 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中体会翻译的真谛, 在翻译中学习翻译, 为日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翻译的特点及其构建与运作

(1) 翻译工作坊的特点

(1) 以实践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讲翻译的教学方法, 而是让翻译真实而有效地走进课堂。该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于一体, 将翻译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而全方位地观照翻译” (Wolfson, 2005) 。众所周知, 翻译课堂离不开翻译理论, 但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 教师不会直接讲授翻译理论, 而是将翻译理论渗透于课堂的翻译实践, 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翻译理论, 领悟翻译的真谛。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中, 师生通过讨论与互动进行阅读、理解原文并传递思想。其特点是, 学生不会感觉处处受翻译理论的影响, 受翻译条条框框的束缚, 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忠实而通顺地再现原文的思想。

(2) 以学生为中心, 在讨论与合作中学习翻译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翻译课堂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改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努力创建真实的翻译情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分成不同的小组, 认真研读和理解原文, 以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翻译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享别人的观点,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锻炼学生自由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翻译工作坊的构建与运作

(1) 文本的选择

文本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学生的语言、词汇及母语的水平及能力选择文本, 而且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翻译, 即翻译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及翻译知识。真实性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翻译的过程。

(2) 分组翻译

翻译工作坊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分组活动。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4~5人, 共同探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可能用到的翻译策略, 认真研读文本的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及意义,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形成个人翻译文本之后, 在组内宣读译文, 组内评论, 找出不足之处, 再选出最好的译文以便进一步交流。

(3) 成果展示

在每个小组完成翻译任务和共同探讨之后, 不同组之间互相交流, 宣读每组的译文或展示PPT, 详细解释翻译的思路及所用到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每名同学不仅要认真听, 而且要认真记录翻译笔记。

(4) 多元评价

在各组宣读或展示翻译成果之后, 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再修改译文, 然后上交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情况做好记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考虑其翻译能力, 又要考虑其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及其交往能力等等。

(3) 创建真实性任务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课堂特点及性质决定了课堂翻译的任务要贴近翻译的真实情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翻译的真谛, 在“翻译中学习翻译”。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翻译训练, 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 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教师也会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翻译课堂的活动。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教学, 形形色色的电子词典等翻译工具书、各种搜素引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在线课堂、网络教室、网络评价体系、互动园地等为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鼓励协同式学习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学习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并通过课堂中的交互学习环境, 去感悟、领悟、把握翻译的真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或进行翻译项目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李明、仲伟, 2010) 以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 而且具有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 这也是翻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教学符合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 符合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 更符合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不仅为翻译的教与学提供借鉴, 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方式及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Wolfson, L.The Contact between Text, Mind, and One’s Own Word in a Translation Workshop[J].Translation Journal and the Author, 2005.

俄语翻译专业模拟课堂设计 第10篇

然而,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长期以来对俄语语言、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俄汉互译等方向不加区分,笼统地放在俄语专业里一起培养,只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开设与这些方向相关的课程。 就翻译方向来说,学生只能凭个人的喜好在这个方向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靠自学去了解一些翻译理论,靠自悟得出一些道理和技巧,靠自觉完成一定量的翻译实践。但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成体系,翻译实践的量极为有限,加之无人校对和评点,翻译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于2010 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本科翻译( 俄语) 专业和开展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俄语口笔译) 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把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对待, 按照翻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设置课程。

一、新的探索———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是俄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一项有益的尝试。那么什么是模拟课堂呢?顾名思义,模拟课堂就是在翻译课堂上模拟一些真实的生活或工作场景,由师生共同完成这种模拟交际任务,解决任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现实疑难问题。

( 一) 开设模拟课堂的必要性

1.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把较为重要的外事活动的翻译任务交给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去做;2.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由于学力尚浅和缺乏经验,没有勇气承接较为重大外事活动的翻译任务。 如此便形成一个真空地带。 模拟课堂填补的正是这样一个真空地带。 实践表明,在这个地带学生拥有了模拟实战演练的机会,心理素质得到锻炼,翻译技巧和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

( 二) 开设模拟课堂的可能性

开设模拟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既可以驾驭生活工作场景中的双语翻译,还要处理执行翻译任务中出现的无法预见的各种复杂问题。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在这方面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一支口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 邓军、赵为教授均是全国知名的优秀口译译员, 曾多次担纲国家、省、市等各级部门重大对俄活动的主译工作;吴迎春、于洪声等一批中年教师有着长年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贾旭杰、白文昌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多年从事翻译实践工作, 一直活跃在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的翻译舞台上,他们能很好地胜任模拟会议课堂所需要的训练任务。特别可喜的是我们自己培养的韩博文、徐美玲、黄雅婷等一批高翻专业硕士毕业生( 在读博士) 目前也走上了教学岗位。另外,还有徐睿、王骁骞等在俄罗斯长大的青年教师,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该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

2.广泛的社会联系,大量的翻译实践。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MTI方向的师生曾为上海合作组织、 大庆油田公司、国家档案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许多单位翻译过大量的材料,为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立法会议、中俄博览会、哈科会、中俄高层经贸论坛、城市建设规划国际论坛、世界冰雪旅游组织、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大型活动承担口译( 含同声传译) 工作。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也熟悉了组织这些会议的一般程序,为开设“ 模拟会议翻译”课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拥有精通汉语的俄罗斯籍外教。 俄语学院的俄罗斯籍教师一直保持在5—10 名,他们当中有2 名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10 年, 而且还攻读了中国的法律和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也是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翻译舞台上的积极分子。这又为开设“ 模拟会议翻译”课程提供了难得的优越条件。

4.大批通晓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 在黑龙江大学学习的俄罗斯籍留学生近500 名,其中不乏汉语水平很高而且对翻译,特别是口译很感兴趣的学生。 他们的加盟增加了“ 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的真实度。

5.有口译工作经历的学员。 俄语学院的MTI研究生中有许多长期从事翻译( 含口译) 工作的学员,如省市外办、各单位外事部门的译员等。 这些学员的参与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 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模拟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大量的“ 观众”出席。 模拟课堂是一门开放的课程,除了本年级MTI口译班的学生,还有不少其他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还有部分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以观众的身份列席模拟课堂。他们的列席增加了该课堂“ 模拟”的真实度,使学生真正感到了“ 大场面”的紧张度。

7.同声传译实验室。 黑龙江大学拥有一间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该实验室有正式席位40 座、译员间8 个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举办小型国际会议的需求。 这是保障模拟课堂的物质条件。

二、模拟课堂的实际操作

( 一) 本科“ 经贸俄语”之“ 索赔”

教师提前7 天指定三名学生作为买方代表充分论证索赔依据, 另外指定三名学生作为卖方代表与之合作,就买方所提索赔要求一一表态:驳回或认可;双方就索赔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决议。 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为买卖双方各指定一名翻译。 谈判开始后,教师和其余学生以旁观者身份跟进谈判过程。 在此过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暂停谈判: 指出译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要掌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指定新一轮译员,使更多的人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 谈判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课堂过程,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征求意见,为上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 二) MTI研究生之“ 会议翻译”

教师提前一周告知会议题目,如“ 中俄教育改革的成绩与问题”;指定两名会议组织者:一名主持人、一名译员。 要求每位学生设定自己的身份,如俄远东大学校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大学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并以该身份撰写发言稿。学生应在课前将自己的身份和发言题目报给主持人。 在课堂上,主持人按照一般会议的程序主持会议进程, 教师随机为每个发言人指定翻译。每位发言人结束发言,也就是每个译员结束翻译后,教师请学生们评价该学生的翻译质量,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布置下一课内容。

本课堂模式可以推广到各种类型的会议口译活动中:如领导会谈会晤、学术研讨、项目推介和论证、成立国际组织、商贸谈判、大型会展和庆典等活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都是按照实战要求设定的。 ( 1)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会议主题,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准备会谈( 演讲、报告、发言、推介) 内容。 提前布置主题符合实际举办会议( 会晤) 时译员事先知晓会议主题的事实,学生准备发言也使他们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和词汇,类似于实际翻译的准备工作。( 2) 随机组合。 在模拟课堂上, 由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参会者进行发言,由教师随机为发言者指定译员为其翻译。发言者和译员的随机组合模拟了实际开会时发言人临时调整讲话、即兴发挥等常见场景;角色分配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以主持人、领导、组织者、专家、贵宾等身份参会,这就为他们尝试各种风格的发言和翻译提供了机会。( 3) 讨论评点。教师密切关注课堂训练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两位学生发言/ 翻译之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 此时的讨论,特别是中俄师生一起参与的讨论针对性极强,既能及时解决很多翻译问题,又能扩展每位学生的思路,效果极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主导讨论的方向和用时多少,并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评点和总结。( 4) 专家评点。模拟会议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不定期邀请资深专家和有经验的译员参与教学,由这些专家对学生的翻译质量、心理状况、疑难处理等情况进行评点,也可请专家现场示范。( 5) 实战演练。 在开设模拟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真正的大型国际会议翻译活动,让学生观摩真实的会议翻译过程,也可以创造条件让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实战演练。( 6) 课程考核。“ 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结束后,要举办一次比较正式的模拟国际会议,由学生现场翻译,采取评委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

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模拟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1) 学生在接受了模拟课堂训练后,自信心大大提高;( 2) 一部分学生在模拟课堂之后,承接了部分重要外事活动的同传工作;( 3) 黄长梅、刘丹慧两位学生的同传质量得到我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商务参赞孙敏教授的赞许。 赵鹏翔学生的翻译得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于继海副司长的好评;( 4) 黑龙江大学“ 模拟会议”翻译课受到俄罗斯学生的欢迎,还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外校中俄学生的参与。

三、“ 模拟课堂”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诞生到现在仅仅走过八个春秋,特别是俄语MTI教育更为年轻,从2010年才开始第一届招生培养, 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做起。与其他语种相比,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俄语MTI教育需要全国各高校俄语教师和全社会俄语翻译从业人员的共同关注、探索和实践。

2013 年5 月3—4 日,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年会在河南开封召开。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寄望“ MTI培养院校着力解决目前面临的七大共性问题:人才培养理念不清、人才培养方案不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强、教学方式方法不新、实践教学基地不用、教学管理方法不变、职业资格证书不接”。模拟课堂就是为解决“ 教学方式方法不新、实践教学基地不用”这些问题而开设的。 这是我们在探索MTI教学法道路上迈出的一步,还有很多细节和技术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为此我们在该课堂一轮结束后设计了问卷调查环节。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三类:MTI学生、旁听生( 见证了全过程但未参与课堂活动) 和专家( 点评专家和考试专家) 。 调查内容包括模拟课堂的仿真度、会议主题的时效性、学生的心理变化、信息传达的准确度和完整度等等。 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修正、调整模拟课堂的操作细节,提高模拟课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及时总结经验,在有条件的其他高校推广,为提高我国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水平增砖添瓦。

摘要:我国本科翻译(俄语)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俄语口译、俄语笔译)培养是一项新生事物,仅有五六年历史。俄语翻译专业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到教材,从实习到考核都处在探索过程中。针对俄语翻译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课堂单一、实践机会匮乏等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模拟课堂解决之,并探讨了开设模拟课堂的条件、组织模拟课堂的方式等技术问题。

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法语专业 翻译实践

1.引言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被大批介绍进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奈达(Eugine A.Nida)等各家译论陆续传入我国,西方译坛的百花齐放使我们眼前一亮,国内翻译理论研究快速跟进,理论著作、理论期刊、理论研讨从数量和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今天中国学术领域对于翻译的理论性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高校作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对翻译理论的重视在翻译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过多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给高校的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2.当前我国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法语专业学生的法语学习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极少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法语。

初级阶段的课时量都占有较大比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基础课程,例如在四川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法语课程第一学年为496课时,第二学年为576课时。[1]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基础法语课程,两个学年总课时高达630。[2]一般在四个学期,也就是两个学年,学完基础法语阶段的知识,学生在第四个学期末期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法汉、汉法翻译课程以及口译课程,在第八个学期初参加全国高校法语专业八级考试。

就毕业生就业去向而言,去机关事业单位和考研留学的占少部分,在中企和外企中直接就业的占绝大部分。尽管不同院校毕业生在中企和外企的分布有所不同,总体上仍能看出国内法语人才的需求和法语人才在国内发展的广阔空间。

3.当前我国法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院校的法语专业课中普遍开设翻译课。因为多数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由于中西语言的巨大差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在四年学习结束时基本达到“听说读写译”的要求,所以除了英语专业翻译课开设的早些,英语之外小语种的口笔译课一般设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所以必须承认,对于法语专业以及其他小语种来说,这个“译”的能力其实是建立在比较薄弱的外语水平之上的,因为翻译涵盖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较高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经验。以此分析,我们小语种的本科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只不过是外语水平的提高阶段而已。学生客观的水平决定我们的翻译课程宜强调外语基础知识学习和一般的翻译方法传授,侧重翻译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不应偏离实践翻译,去盲目追求理论研究。

不可否认,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翻译教师中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翻译教师严重匮乏。因此,翻译教学大都遵循“练习一批改一讲评”的传统模式,很少有对比阅读、译文赏析、译文比较、课堂讨论等其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国内的教材在例句的选择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主要侧重翻译技巧的总结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在本科基础翻译课上也鼓励学生思考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学生更倾向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科技文、时事翻译,特别在四年级下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普遍乐于选择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法国国情等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翻译类,特别是翻译理论类论文题目的学生,少之又少,当然排除指导教师指定题目这种情况。

4.翻译教学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对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翻译界在宏观理论层面虽然尚无定论,但在翻译教学中理论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无可否认。正如在《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南京大学的柯平老师所说的:“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3]然而,培养翻译原则的健全意识,并不意味着将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囿于某一家理论,也不一定要求逐一介绍海内译界各家之说,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文本中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教学经验也让我们认识到:本科阶段对理论内容只需简单介绍,可不必要求深入研究,因为与其宣讲一些语言学派、结构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等翻译理论观点倒不如具体操练一下《法汉翻译基础知识》之类书中的练习题对学生更有帮助。理论可以在实践翻译中偶尔提及,以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为目的;研究生阶段可以适当地安排理论性介绍课,但要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切身体会,有关理论知识问题由教师点状提出,不宜深入介绍,以便给学生留出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由他们自己建构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框架。另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介绍的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实际,多举译例,例中现理。

5.打破传统,思维开阔,多元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以技巧讲解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呈现某种翻译技巧,然后用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种技巧,或者首先呈现例子,然后从中概括总结出翻译技巧。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灌输,学生或许能够记住诸如“增益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然而,学生耗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的这些技巧在翻译实践中派得上用场吗?只要稍微有过翻译经验的人对此都心知肚明,没有哪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技巧或者那种方法,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也是跨文化转换”[4]。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理解语言。因为文化常常为某一语言群体所特有,而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对于初学者来讲,单纯的翻译技巧和理论的介绍,不能使其在翻译活动中得心应手,翻译实践以及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或缺。

当然,技巧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的作用盲目夸大,不应该让技巧传授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在给学生呈现出整个语篇以后,应该以语言、文化对比为讲授重点,让学生熟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别所在,知己知彼,然后下笔。

翻译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给同一源语提供两种或以上的译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素材,提高学生目的语的表达能力。按照阐释学的观点,人类的理解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其本身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翻译主体还是翻译的原文,都是历史性的存在,都处于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历史性使得对象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域与主体的现在视域产生叠合,即“视域融合”。不同的翻译主体与本文视域的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每一种译文都是从各自的语境出发进入原文的视域,形成了不同于原作的变体,它们都是以原作意义为旨归,是翻译主体创造性叛逆的结果。坚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出不同译文,并结合翻译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诗学观念、意识形态予以分析,定能加深学生对译文的深刻理解,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

6.结语

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说:“翻译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如果不突破封闭性观念局限,学科的发展研究势必深受束缚。因此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必须将翻译学视为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力求在这个新观念指导下,构筑翻译学的科学构架。”[5]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突破局限,针对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开阔思维,多元化教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及其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勇.中国西南、华中地区高校法语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0(1):120-126

[2]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培养计划

[3]柯平:《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中文大学两岸三地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会议论文集》,1997,第49 页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前言第XIII 页。

翻译专业教育 第12篇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世界的主题, 中国在国 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这不仅 促进了世界各国间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相互交流融合, 进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同时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架起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确保了这一进程的稳步进行。相关调查显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翻译人才供不应求。随着近几年跨国企业的发展,这种供求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翻译专业的毕 业生无法 满足市场 对高质量 翻译人才 的要求 ,无法填补这一紧缺型人才的漏洞。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关注这一问题,其中,任月花通过网络搜集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分析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认为要满足社会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2]。为此,笔者就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翻译人才需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 并详细审视了该地区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 旨在为其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改革提供合理建议,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翻译人才。

二、调查简介

1.调查对象与范围 。

本次调查包括两份问卷: 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对外语翻译人才需求的调查, 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调查。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七个地区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等,具体受访对象既有普通的翻译工作人员,又有用人单位人事主管。第二部分调查的对象为50所高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其中以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等苏南地区及周边城市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包括其他重点高校作为借鉴参考对象。

2.调 查方式 。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发放问卷。向企事业单位发放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向高校发放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 。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3]。调查显示,翻译人员除翻译工作外,受访者中的12.86%还需负责计算机维护,58.57%需负责文档管理,20%需负责市场调研 ,22.86%需负责员 工培训等工作,所以翻译需掌握另一门或多门其他技艺以适应市场需求。翻译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各个领域 (如图1所示),只有熟悉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此外,虽笔译也常有涉及,但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工作类型多为口译;翻译工作场合也多种多样,包括会议发言翻译 (24.64%),大型活动 致辞翻译 (7.97%),商务谈判 翻译(26.09% ), 一般性会 见翻译 (36.23% ), 项目工程 翻译(31.16%),出访团组和接待来访团组翻译 (11.59%)等。调查显示,仅有11.59%的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员非常满意,59.71%比较满意,17.97%不太满意,10.72%不满意。由此可见,该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正是由于市场对英语翻译专业人才高素质的需求,造成了英语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度大,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4]。当然,市场不仅对英语这一语种的翻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他语种专业也是如此。因此,面对市场如此迫切的需求,如何合理进行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成为高校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中之重。

2.高校需改革其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国内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译学院或者翻译系。到2011年,我国内地已经有42所高校获准开办翻译本科专业[5]。这说明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受到足够重视。可是近年来市场上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空缺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 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及高校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有利于毕业生开展翻译业务时,36.23%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33.33%选择外贸英语函电,26.09%选择国际金融,26.09%选择电子商务,67.39%选择相关行业基础知识课程。而高校翻译课程调查显示,翻译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对比、翻译技巧等内容上。18.2%的高校翻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板块划分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完整;27.3%的高校开设的翻译技能课程(如机器翻译,专业术语翻译等)与翻译知识课程(通识文化类)不足。翻译专业在校生认为其所在专业开设的应用专业课程不足(57.6%),忽视母语与中国文化(48.5%),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24.2%),过度注重以译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输入(36.4%)。由此可见,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既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学习意愿, 又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方面,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关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翻译人才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4.35%选择讲授教学法(讲课法 ), 另外 ,18.84%选择讨论教学法 ,26.09%选择实验教学法 ,29.71%选择案例 教学法 ,8.7%选择课题 研究教学 法12.32%指导自学法。而高校调查发现 ,有57%的课堂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 其中74%的教学内容以笔译为主;48.3%的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外, 没有参与任何与翻译有关的活动。鉴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只专注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加上有足够的翻译实践机会, 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翻译人才。

四、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五点建议

1.加强汉语的学习与应用 ,提高双语转换技能。

在学习外语成为一股全球浪潮席卷中国的今天,外语专业学生更是热衷于对外语的学习及外国文化的了解,忽视对汉语能力的提高。根据高校调查显示,87%的高校没有汉语言课程尽管有23%的高校开设了双语基础课,但是内容主要偏向的是外语而不是汉语,汉语水平日渐下降,这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弱点。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换,译者必须对原语和目的语都极其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因此,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汉语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其次,翻译专业需增加汉语必修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和汉语写作等,不能仅作为选修课。94%的受访学生认为汉文化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其中88%认为最好在一二学年就开设汉语言相关课程。因为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大量的高级翻译理论和翻译业务课程, 如果在低年级时期没有打好坚实的双语基础, 则无法在翻译时做到正确地道的双语转换。另外,在汉语言课开设时,要防止汉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6],避免广而不精,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2.加 强通识教育 ,以不变应万变 。

20世纪30年代 ,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秉承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把整个大学分为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四个部分,并提出“学了这些课程后,就能掌握最基础的,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7]。对翻译专业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防止文化冲突导致的各种错译;其次,因为翻译题材多种多样,译者通常需要具备百科知识,也就是要具备四大学科相关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再次,一名合格的译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能力,等等。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8]。根据调查40.58%的受访者认为宽广的知识面是成为一个合格译者的必备条件(详见图2)。而翻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占60%,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占35%,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仅占5%。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增加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形式,使翻译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其他学科知识。当然,同时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重 视机器翻译的正确使用 , 使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有效结合。

机器翻译是一门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技术,最早由科学家G.B.阿尔楚尼在20世纪3年代初提出[9]。到本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翻译工具逐步面世, 人们开始逐渐依赖它们。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35.71%的译员经常使用翻译软件,40%偶尔使用 ; 高校调查显示,75.76%的同学在完成翻译任务时使用翻译软件,常用的软件有灵格斯、有道、Trados、谷歌翻译等。因为习得者第二语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有限,翻译工具和语料库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能提高翻译效率。这些翻译工具一方面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对译文质量的保证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翻译工具只是一种程序化产物, 它不可能像人脑一样考虑到译文的各种因素,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而且目前没有完美的翻译软件可以避免最基本的语法错误。此外,调查显示,53%的学生为了完成翻译任务,特别依赖翻译软件,不求翻译质量,长此以往,会造成对翻译工具的过度依赖,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翻译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机器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同时杜绝学生对翻译软件的依赖思想,防止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替代人工翻译完成作业或翻译实践, 否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能造成难以觉察却重大的翻译错误[10]。

4.理 论为基础 ,实践为目的 。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一种“互构互补互彰“的关系,翻译理论若非由翻译实践的问题产生,则既无意义又无效果[11]。我们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学习翻译理论很重要也很必要。然而,能力培养贵在实践,不通过足够的翻译实践,学生无法发现自己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更无法锻炼现场翻译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何谈毕业后胜任各种翻译工作。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78.4%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后认为他们在学校最缺乏锻炼的是实践能力,81.73%认为这是高校应该着重培养翻译人员的方面。鉴于学期学时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翻译实践机会。第一,老师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和多媒体跟踪教学, 利用课后时间督促翻译实践。第二,在期末课程考核时,可以考虑翻译实践成果考核。第三,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增加模拟翻译或实战翻译练习。据调查,60.6%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等组织,39.4%虽有相关组织, 却只有10%的学生加入。因此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 组织各类翻译比赛或为社会活动提供志愿者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第四,创建实践基地,为翻译专业在校生学习理论的同时提供各种翻译兼职。

5.口笔译并重 。

口译是指对一个具体句子、一段文章、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等口头上的翻译; 而笔译是指对一个具体的句子或一段文章、对话等书面形式的翻译[12]。二者在工作方式、语言运用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25%的受访者从事纯口译工作,39%从事纯笔译工作,36%从事笔译口译交替工作,高校对口译课程的重视则远远落后于口译。根据高校调查,口译课程平均只占到翻译技能课程的20%。口译的基础是笔译,所以重视笔译教学无可厚非。然而,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及口译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高校必须把口译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据调查,78.6%的企事业单位受访者认为笔记对翻译质量很重要,88.5%经常做笔记。此外,如何完善口语表达,如何进行现场应变等也非常重要,相关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在师资配备方面,高校最好能聘请具有口译工作经验的老师,并且采取灵活生动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教学为主,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五、结语

为了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高校必须审视自己英语本科翻译课程设置与改革, 确保学生拥有宽阔的知识面、娴熟的翻译技能,无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上都能游刃有余,不断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的全球化发展,用人单位需要大量高质量翻译人才。而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无法填补这一紧缺型人才的漏洞。作为翻译人才的主要输送者,高校必须重新反思其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