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腹壁横切口论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腹壁横切口论文(精选7篇)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住院手术腹壁横切口患者98例, 其中根据医生建议 (体质量在65 kg以上者) 、患者自愿的原则选用“三大针”缝合者50例, 占51.0%。50例剖宫产中, 有8例子宫切除。术后根据术中情况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 操作方法

取耻骨联合上两横指下腹横沟处较薄弱脂肪层处, 沿皮肤纹理走行微弧形切开皮肤, 将切口中部的脂肪切开后横向分离, 横行切开腹直肌前鞘, 钝性分离腹直肌腱两侧的上下筋膜附着处, 打开腹膜进腹。关腹时, 腹膜连续缝合, 腹直肌前鞘连续或间断缝合, 切口对合平整后, 采用皮肤皮下脂肪全层间断3针缝合, 即用三角针4-0丝线、间断3针一次性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 一侧 (上缘) 不穿透皮肤, 即从上缘真皮层内出针 (紧贴皮肤) , 再到下缘皮肤出针打结, 针间隙用4把阿力士钳钳夹对合皮肤, 保留5 min放钳, 此缝合方法俗称“三大针”缝合法, 术后7 d 拆线。

2结果

腹壁横切口50例中7 d 折线时甲级愈合49例, 1例乙级愈合, 术后3个月复查无红肿、硬结, 切口愈合平整, 疤痕极细小。

3讨论

由于中位产钳术的放弃及人们对剖宫产术的不同认识, 剖宫产率显著增加[1]。60 年代至80 年代初, 剖宫产率逐渐由原5%或以下逐渐升高至15%~20%, 现今甚至更高[2]。

本着尽力降低剖宫产率的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自身健康要求的逐步提高, 亦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 采用更多患者易于接受, 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近年来, 腹壁切口的美观及愈合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及产妇的关注, 为满足患者需要, 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通过50例的手术实践, 我们认为, 腹壁横切口“三大针”缝合法有如下优点:

首先, 节约手术时间。术中因不缝合皮下组织, 减少术者术中的操作时间, 同时避免了因缝合线过多, 拆线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与麻烦, 减少了切口不良愈合的概率。

其次, 切口愈合率提高, 腹部横切口位于下腹横沟较薄脂肪层处, 使脂肪层较易愈合且皮下无线结, 避免了因缝合线过多引起的组织异物反应, 故利于切口吸收愈合。程永红等[2]报道腹壁肥胖产妇剖宫产术横切口采用丝线全层间断缝合术后发病率低, 是肥胖产妇剖宫产的理想术式, 我们实施该术式甲级愈合率为99.8%。

再次, 基本达到了患者美观的心理要求, 由于横切口位于下腹横沟较薄脂肪层处, 横切口与皮肤纹理走行大致相同, 故切口愈合平整, 疤痕极细小, 且皮外结扎处位于阴阜部位, 阴毛生长后遮盖切口疤痕不影响美观。

最后, 拆线时间缩短。由于横切口张力低, 故拆线时间缩短至5 d,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 患者易于接受。

从上述四方面优点可以说明该缝合技术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

摘要:目的讨腹壁横切口三针缝合法在产科手术中的运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施行的50例剖宫产手术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横切口50例中7 d拆线时甲级愈合49例, 1例乙级愈合, 术后3个月复查无红肿、硬结, 切口愈合平整, 疤痕极细小。结论经腹壁横切口三针缝合法手术时间短、愈合率高、皮下无线结、折线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三针缝合法

参考文献

[1]徐坚, 薛文群, 许倩.腹部横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层缝合方式探讨.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8 (1) :312.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腹壁横切口,腹壁纵切口,子宫切除,效果比较

在提倡微创手术的今天,选择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手术质量高的术式是妇产科界关注的问题。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60例子宫切除患者,进行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子宫小于孕3个月大小的良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病等患者,随机以腹壁横切口为研究组和传统的腹壁纵切口为对照组,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肥胖程度、手术适应证、子宫大小、盆腔粘连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1.2.1腹壁横切口

(1)切口选择:取耻骨联合上3 cm横向切开皮肤10~12 cm(长度因肿瘤大小而异)。(2)在切口正中切透皮下脂肪长约2~3 cm,术者分别将左右两食指伸入脂肪层底部,向切口的两侧撕拉分离,充分暴露筋膜。横向剪开筋膜两端分别较皮肤长1~2 cm。(3)钝性及锐性分离腹直肌腱与筋膜黏着处,向上分离长度约4~5 cm,向下达耻骨联合上缘。(4)在两侧腹直肌腱间用血管钳分离3~4 cm,在切口的上端提起腹膜开一小口,注意勿损伤膀胱与肠管。(5)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中指放在分离的两侧腹直肌腱和腹膜切口中,双手重叠逐渐增加拉力至切口够大,至不影响术野为度,若撕拉遇到阻力,有时需剪断与耻骨连接处的部分肌腱,或用剪刀向两侧横向扩大腹膜切口,注意不要损伤膀胱。腹直肌腱和腹膜同时撕开可避免撕断腹膜与肌膜上小血管。

1.2.2腹壁纵切口

取脐耻之间腹正中线切口,纵向切开皮肤10~12 cm(长度因肿瘤大小而异),纵行切开皮下脂肪层,纵行剪开筋膜,钝性分离腹直肌,提起腹膜,避开肠管,剪开入腹。腹直肌腱和腹膜也同时撕开,同样可避免撕断腹膜与肌膜上小血管。

1.2.3切除子宫

两组病例在行子宫切除术、关闭阴道及包埋残端均采取相同的方法及相同的操作步骤。

1.2.4关闭腹腔

两组病例均采取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膜。研究组皮下脂肪层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5针,皮下连续缝合。对照组用三角针4-0丝线间断对皮肤、皮下组织一起缝合。对照组术后7 d拆线,研究组无需拆线。两组患者术后72 h均采用镇痛泵连续镇痛。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切除术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腹壁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短(P<0.05),开腹及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胀轻,肛门排气少,无需拆线,平均住院天数短,两种手术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术后随访结果

见表2。

[n(%)]

由表2可见:腹壁横切口均甲级愈合,瘢痕不明显,牵拉不适、疼痛、皮肤感觉障碍者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及P<0.001)。

3讨论

腹式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病变常用手术,临床医生常常根据习惯而定,缺乏客观评价指标。本资料表明,腹壁横切口比传统的腹壁纵切口进腹、关腹操作时间短,出血少,由于切口位置低,利于下腹部手术操作,术后排气时间短,切口疼痛轻,术后无切口病变,无需拆线,使患者从心理上有了提前康复的感受,住院时间短,降低医疗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腹壁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以下优越性:(1)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特点,切口选择在下腹壁耻上3 cm,相当于Pfannenstie皱纹处,非弧形切开皮肤且瘢痕松软不明显,易被腹壁的皱褶遮盖。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2)对皮下脂肪组织采取钝性撕拉的方法,可避免下腹两侧腹壁下动静脉下行支的损伤,保存血管、神经、脂肪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减少了开腹出血量,避免了因脂肪细胞破坏导致的渗出增加及脂肪液化,利于伤口愈合。(3)横切口位置低,保证手术始终在直视下进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另外术中不需大幅度排肠管,对肠管刺激小,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4)由于腹壁重力作用,横切口有自然对合倾向,腹膜、筋膜、皮下脂肪采取可吸收线缝合,减少异物刺激反应。皮下缝合避免切口两侧爪状瘢痕形成。(5)无需拆线。

对各类妇科恶性肿瘤需扩大切除范围,以及大于3个孕月的巨大子宫肌瘤,为腹壁横切口子宫切除术的禁忌证。

参考文献

[1]张曦.无痛计划分娩[M].合肥:安徽科学技出版社,1996:221.

[2]马彦彦.新式剖宫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

[3]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7.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二次剖宫产的患者110例, 上次剖宫产距此次妊娠时间均>20个月, 入院后均未试产, 患者除有剖宫产史外无其他腹部手术史。所有孕妇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 把第一次剖宫产横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对照组, 第一次剖宫产纵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孕妇年龄29~45岁, 平均 (34±7) 岁;孕周36~41周, 平均 (38.5±1.3) 周;孕次1~4次, 平均2.4次;距前次剖宫产时间3~10年, 平均 (6±2) 年。治疗组孕妇年龄27~44岁, 平均 (33±8) 岁;孕周36~41周, 平均 (38.2±1.4) 周;孕次1~4次, 平均2.6次;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10年, 平均 (5±3) 年。两组在孕周、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照原腹壁旧切口手术。腹壁横切口的手术方法: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3~4 cm横形偏弧形12 cm左右, 根据胎儿大小适当缩小或延长切口。于切口中段切开皮下脂肪约3 cm达筋膜层, 术者和助手用食指和中指插入用力上下撕开皮下组织, 于切口正中横形切开腹直肌前鞘约3 cm, 再用组织剪向上抬起向两侧弧形剪开膜直肌前鞘, 使其长度与皮肤切口一致;用弯钳于中线处纵形分开两侧腹直肌及腹膜前脂约3 cm, 将腹直肌分开, 暴露腹膜;撕开腹膜, 并用剪刀将腹膜的切口向两侧延长致腹壁切口的长度。切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与子宫肌层同时向两侧撕开约10 cm, 伸手入宫腔, 将胎儿头枕部转朝上, 再把胎儿头向上提, 另一手在腹外自宫底向下推压, 胎儿头多可顺利娩出。清理胎儿呼吸道及断脐后交与台下处理, 立刻宫壁注射催产素20 U, 取出胎盘, 用干净纱布擦试1~2遍宫腔。用鼠齿钳钳夹住切口止血, 用1-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式缝合子宫肌层, 并加强连续缝合1次, 检查无出血, 检查双侧附件有无异常, 清除盆腔内积血, 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关腹。腹壁纵切口手术方法:于腹白线上脐与耻骨联合之间切开皮肤、皮下约12 cm, 纵形切开腹直肌前鞘约2 cm, 用组织镊提起的腹直肌前鞘向上及向下剪开至皮肤切口长, 用刀柄钝性分离腹直肌, 术者及助手用两把血管钳提起腹膜并纵形剪开, 长度与皮肤切口长。术者及助手用两把鼠齿钳提起膀胱反折腹膜, 向两侧弧形剪开约9~12 cm, 用手指分离并下推膀胱, 于子宫下段正中横形切开子宫肌层约3 cm, 用鼠齿钳破羊膜, 吸出多数羊水, 用左手拇指及右手拇指向两侧钝性延长子宫切口。娩出胎儿及胎盘, 同横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盆、腹腔粘连情况, 胎儿娩出的时间, 总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新生儿窒息。第二次剖宫产时发现的粘连分为:轻度粘连为原腹壁切口处粘连或原切口不粘连仅少许大网膜与腹膜或子宫粘连;重度粘连为原腹壁切口粘连并与大网膜及子宫前壁粘连, 无法进入腹腔, 无法探查腹腔内器官的情况, 即无法探查两侧附件, 无法将子宫提出腹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胎儿窒息的比较

治疗组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中出血量及胎儿窒息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少,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盆腹腔粘连比较

治疗组总粘连率为23.63%, 对照组为54.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持续上升引起产科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因素, 剖宫产率不断升高, 而且剖宫产比自然分娩快捷、方便、安全, 由于医务人员剖宫产技术的熟练, 手术时间的缩短, 缝合线科技含量提高, 能规避医患纠纷风险。导致瘢痕子宫也就越来越多, 再次剖宫产的难度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手术的难易程度和术中粘连程度, 产后出血的情况、切口裂伤、子宫下段瘢痕形成的情况等因素有关[3,4,5,6,7]。

剖腹产是产科解决难产的一种常用手术, 对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者, 一般以瘢痕子宫为诊断而再次选择剖宫产, 失去弹性, 子宫收缩较差, 易发生切口裂伤, 切口位置越低越易伤及血管, 易发生大出血。由于前次剖宫产使子宫内膜及肌层损伤, 子宫蜕膜血管生长不全, 胎盘薄而面积大, 伸展达子宫下段, 孕晚期子宫瘢痕又妨碍了胎盘向上迁移, 阴道分娩试产容易造成子宫破裂, 术中常见原瘢痕处浆膜下不完全破裂, 胎盘下缘附着于子宫下段, 证实了术前的诊断。腹壁纵切口第二次剖宫产切口较短, 创面较小, 缝合腹膜后可明显降低腹腔内粘连的发生率;再次手术时解剖层次相对较清晰, 粘连程度较轻, 手术难度较低。由于其操作简单, 进腹时间短, 易扩大切口, 适于尽快娩出胎儿的剖宫产, 如胎儿宫内窘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紧急情况的剖宫产。组织损伤小, 腹壁伤口愈合后, 不粘连、或粘连轻, 所以第二次剖宫产的时间短, 失血少。另外, 二次剖宫产采用纵切口术中暴露好, 扩大切口方便, 进腹时间短, 再次开腹相对简单, 对于可能有其他盆腹腔操作及胎头高浮者尤为适用。但术后伤口疼痛重, 不美观。腹壁横切口术后切口张力小, 愈合较好, 术后瘢痕小, 外表美观, 不易发生切口裂开, 及切口疝。但其是将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钝性撕开, 切口长, 创面大, 并且肌肉在分离时不同程度引起肌纤维受伤;腹膜撕开的创面参差不齐, 术后活动难以保持切口处于对合整齐的状态, 生长相对困难[8,9];易造成明显粘连, 给二次手术增加难度和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胎儿娩出时间, 总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中出血量及胎儿窒息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少,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总粘连率为23.63%, 对照组为54.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有再次剖宫产手术可能的产妇切口应首选腹壁纵切口, 以利于再次手术操作, 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对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丽.6236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7) :40-41.

[2]应毫, 段涛.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5) :260-261.

[3]奚杰.3749例产妇剖宫产指征的初步分析[J].海南医学, 2011, 22 (3) :126-127.

[4]马峻.180例剖宫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 :52.

[5]罗赛姣.剖宫产术中大出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132.

[6]龚令.剖宫产指征变化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23) :82-83.

[7]牟海波, 夏红梅, 孟晓蓉.剖宫产产后出血96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4) :111-112.

[8]张坤.腹膜外剖宫产术在二次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0) :144.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3-2014年收治分娩产妇中瘢痕子宫妊娠患者425例, 行二次剖宫产354例, 将术中出现胎头娩出困难的产妇分为两组, 使用剖宫产产钳助娩胎头60例为产钳组;手取胎头60例为手娩组。两组产妇年龄17~43岁, 平均 (28.4±2.7) 岁;孕期31~41周, 平均 (27.4±1.7) 周, 两组在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手术重点:剔除原下腹部横切口瘢痕做切口, 开腹、分离粘连带, 在原子宫下段瘢痕上1~2 cm切开子宫1小口, 吸净羊水, 术者伸手进入宫腔, 扩大切口, 触摸胎耳。产钳组, 放置产钳于两耳前方, 不必先转胎头, 两叶产钳轻轻扣合, 均匀用力, 向宫外牵拉, 助手同时在宫体两侧固定胎位, 胎头大径线即将娩出时撤出一叶产钳, 如果牵拉费力, 助手可轻轻推压宫底, 胎头随之娩出。手娩组, 术者伸手进入宫腔, 达胎头下方, 枕前位、枕横位, 直接娩头, 枕后位, 手转胎头至枕横位, 再娩头, 助手同时在宫底阵发性用力按压, 协助胎头娩出。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产钳组术中使用产钳均顺利娩出胎头, 成功率100.0%。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两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产钳组有4例新生儿面部有产钳压痕, 出生2 d后消退, 无皮肤破损, 手娩组有5例头面部抓痕, 2例出生2 d后消退, 3例出生4 d后消退, 无皮肤破损, 见表1。

产钳组手术时间短于手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副损伤相比差别不大, 但产钳组的术中副损伤较手娩组少, 见表2。

讨论

在影响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的诸多因数中, 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的时间 (U-DI) 的延长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的影响。若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间隔>150 s时, 胎儿误吸羊水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加[1]。术者用手分娩胎头对胎儿头皮的刺激, 反复按压子宫使空气进入宫腔, 均会刺激胎儿的呼吸, 刺激时间越长, 胎儿吸入空气与羊水混合物越多;其次胎头高浮时, 产程未发动, 胎头未变形, 圆润光滑的胎头在宫腔内如浮球般, 难以托住, 反复手取胎头延长胎儿娩出时间, 加重缺氧, 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2]。因此剖宫产术中缩短胎头娩出时间对新生儿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 产钳组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优于手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再次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中及时使用剖宫产产钳能有效地辅助胎儿娩出, 同时可减少严重的手术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产钳在解决腹壁横切口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腹壁横切口瘢痕子宫妊娠再次行剖宫产术孕妇120例, 产钳组60例使用产钳助娩胎头, 手娩组60例手取胎头, 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再次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中及时使用剖宫产产钳能有效地辅助胎儿娩出, 同时可减少严重的手术损伤。

关键词: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娩头困难

参考文献

[1]蔡烟岫, 鲁晓燕.剖宫产产钳应用368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12 (5) :615.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再次剖宫产术产妇,所有产妇均有再次剖宫产指征,排除妊娠合并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生殖系统肿瘤产妇。根据腹壁切口选择的不同将产妇分为横切口组和纵切口组,每组143例,其中横切口组产妇年龄24~39岁,平均(32.4±2.2)岁,孕周35~42周,平均(38.3±1.5)周。纵切口组产妇年龄25~41岁,平均(32.8±2.4)岁,孕周35~41周,平均(37.8±1.8)周。两组产妇年龄及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根据前次手术腹部瘢痕选择腹壁横切口或腹壁纵切口,逐层剪开皮肤层瘢痕组织,打开腹腔,然后按《妇产科手术学》的常规操作步骤行剖宫产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胎儿娩出时间,同时记录两组产妇母婴不良事件,如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纵切口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以及胎儿娩出时间均少于横切口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母婴不良事件

纵切口组产妇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低于横切口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目前的剖宫产率为40%~60%,而WHO提出剖宫产率不应超过15%[3],虽然剖宫产不会引起产道裂伤及难产,且具有无需分娩镇痛的优点,但剖宫产手术也存在产妇大出血以及麻醉意外的风险,并有术后切口感染、液化、血栓形成等危险[4],因此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控制剖宫产率。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呈现不合理升高趋势,其原因有惧怕分娩疼痛社会因素,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孕妇胎儿体重偏大,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导致的医源性剖宫产等,这导致再次剖宫产率的随之升高,首次剖宫产时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有较大影响,因此妇产科医师越来越重视剖宫产产妇腹壁切口的选择,以保证母婴的安全。

再次剖宫产术的难度较首次剖宫产增加,手术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多,且容易出现盆腹腔粘连,导致盆腹腔组织的正常位置移位,术中损伤输尿管、膀胱、肠管等手术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腹壁纵切口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横切口,腹壁纵切口组产妇手术时间、开腹时间以及胎儿娩出时间较腹壁横切口手术组短,术后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腹壁横切口手术组产妇,这与李战玲等[4]报道一致。

横切口开腹切口长、创面大、解剖层次不清,分离较为困难,腹直肌分离时不同程度地引起纤维损伤,还会有膀胱损伤的风险,此外横切口的瘢痕组织形成使得切口张力弹性下降,腹部横切口发生梗阻导致,因此易造成术后盆、腹腔粘连以及胎儿娩出困难[5,6]。腹壁横切口剖宫产产妇在胎儿娩出后产妇腹壁会出现松弛,腹膜与腹直肌间剥离面积较大,腹膜的切口呈参差不齐状态,切口对合不理想,严重影响切口的愈合。腹壁纵切口产妇行再次剖宫产术,进腹时解剖层次较清晰,腹直肌、筋膜分离走向与切口一致,粘连程度较轻,手术空间较大,降低了再次剖宫产的手术难度及风险,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避免切口梗阻致胎头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低[7,8]。多数产科医生不主张在剖宫产时选择子宫体部切口,子宫体部切口适合于胎头脱出困难者,选用该切口可避免T型切口[9]。

医务人员应对产妇做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产妇纵切口的优点,在第一次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可选择纵切口,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再次剖宫产手术的难度系数[10],保证母婴安全。此外,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术中尽量减少腹腔内不必要的干预和操作,减少对组织的损伤,进一步防止粘连的发生。有剖宫产史者再次妊娠时应加强对其的围生期保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高危因素,避免剖宫产时发生母婴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腹壁纵切口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横切口,因此在再次剖宫产产妇手术切口选择上应尽可能地选择腹壁纵切口。

参考文献

[1]MAc Dorman M F,Declercq E,Menacker F,et al.Neonatal mortality for primary cesarean and vaginal births to low-risk women:application of an intention-to-treat model[J].Birth,2008,35(11):3-8.

[2]袁风云,王勤,李小美.剖宫产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剖宫手术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0,31(24):4052.

[3]蒋馥霞,马九珍.不同剖宫手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35(2):222-223.

[4]李战玲,龙海琳,李文.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51-52.

[5]张巧仙,蒋琳珊.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影响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32-134.

[6]梁辉标.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200-201.

[7]丁玉芳.腹壁切口的选择与再次剖宫产术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122.

[8]吕红.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1734-1735.

[9]王瑞萍,韩翠珍.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0):1018-1019.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0例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均选自2004年5月~2009年5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其中观察组腹壁横切口剖宫产300例,对照组腹壁纵切口剖宫产280例,平均年龄25岁(18~36岁)。与对照组比较,P<0.001

1.2 方法

两组剖宫产产妇随机分组。术前一般情况及手术指征均无差异,均选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腹壁横切口术式进腹手术步骤:常规消毒腹部手术野,皮肤横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2~3横指,长约12~15 cm,撕开并扩大脂肪层,剪开前鞘层,术者及助手用鼠齿钳钳夹切口上缘中线两侧腹直肌前鞘,快速提向脐方,食指分离鞘膜与腹直肌粘连的部分,暴露腹直肌至锥状肌顶部以上约5~6 cm为止,同法处理切口下缘的腹直肌前鞘与腹直肌,暴露约3~4 cm,用剪刀沿腹白线剪开未分离的粘连部,术者和助手再用手指以垂直方向向两侧横向拉开腹直肌及腹膜外脂肪至相当于胎头径线大小,剪开腹膜,进腹。腹壁纵切口术式进腹手术步骤在此不再赘述。观察指标为产妇自觉症状、腹部体征、超声检查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1年。

1.3 统计学方法两组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产妇自觉症状

产后5~7 d,观察组与对照组腹部两侧发生疼痛分别为249例(83.0%)和14例(5.2%);产后42 d,腹部两侧发生疼痛分别为60例(20.9%)和0例。产后1年随访,观察组仍有1例有轻微腹痛。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

2.2 腹部体征

产后5~7 d,观察组与对照组腹部两侧触及皮下硬结分别为96例(32.7%)和0例;差异非常显著(P<0.001)。产后42d随访,均无皮下硬结。

2.3 超声检查结果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腹直肌损伤程度分为3度:轻度为腹直肌肌层增厚<4 mm,肌束排列尚可,但局部回声低;中度为腹直肌层增厚≥4 mm,肌束排列紊乱,局部回声明显减低;重度为腹直肌层增厚≥4 mm,局部有团块样改变或条索样无回声暗区。产后5~7d,对照组轻度损伤14例(5.2%),中、重度损伤均无。观察组轻、中、重度损伤分别为114例(37.9%)、102例(33.9%)、33例(11.2%),无损伤51例(17.0%)。产后42 d随访,对照组肌肉损伤均痊愈,观察组各种类型损伤均有减轻,轻、中、重度损伤分别为168例(56.1%)、27例(8.5%)和0例;产后1年随访,仍有1例轻度损伤。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1。

3 讨论

剖宫产术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迄今已形成多种不同术式,且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目前90%以上的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1]。而此种术式根据腹壁切口分类又可分为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两类,腹壁横切口因其可避免在腹部遗留纵形瘢痕,沿皮肤自然皱纹切开,愈合较好,预后较美观,术后不易形成瘢痕及切口疝[2]而受到手术医师及产妇的普遍欢迎,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采用最多的术式。但是临床发现施行此种术式的产妇腹痛、坐起困难、行走困难以及腹部两侧见皮下硬结病例明显增多。本组结果也表明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部肌群的损伤发生率较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明显增多,分析原因可能有(1)手横向拉开腹直肌;(3)拉开腹直肌时,手指钩向肌肉下方,损伤了腹直肌背面的腹壁下血管。腹直肌缺乏延伸性,能被扯断、撕裂[3],因此可造成肌束的断裂,肌束包膜的损伤,导致腹部肌群水肿、出血,影响腹部切口的恢复,产妇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固然有很多优点,但肌肉损伤似乎又无法避免。笔者认为,评价一种术式,除了安全、简便和快速以外,母胎双方的近远期预后都应充分评估。如何细化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减轻肌肉的损伤,减少产妇的痛苦,是产科医师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边旭明,朱逊.剖宫产术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305.

[2]杨鹂.现代实用剖腹产术与产钳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01.

腹壁横切口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46例, 均为男性;单侧发病;年龄2岁10岁, 平均5.5岁;均为平诊手术。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氯胺酮麻醉, 取外环口体表投影顺皮纹横形小切口, 长约0.8-1.0cm, 切开皮肤及Scarpa筋膜, 蚊式钳向耻骨结节处分离, 提起并切开精索外筋膜, 钝性分离提睾肌后在精索近段内侧可找到疝囊, 提起疝囊后切一小口, 向上下探查分别与腹腔及睾丸鞘膜腔相通, 还纳疝内容物。5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在精索表面与疝囊之间注入生理盐水水垫, 使疝囊与精索表面游离, 剪开横断疝囊后远端疝囊严密止血后旷置, 提起近端疝囊向下牵引, 剥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 顺时针方向旋转2-3圈后高位贯穿缝扎疝囊, 剪除多余的疝囊组织。牵拉睾丸复位, 切口缝合1针, 创可贴“十”字粘贴皮肤切口。

2 结果

本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15-30 min, 平均20 min, 住院时间3-6 d, 平均4 d;术后疼痛轻微, 全组均未使用止痛药物;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 术后不用抗生素, 无切口感染病例;无阴囊血肿及睾丸肿胀发生;术后麻醉清醒给予流质饮食, 次日恢复正常饮食及床上活动;术后随访6-18月, 平均12月, 无复发病例,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切口隐蔽于皮肤自然皱着内、美观, 无明显瘢痕。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早期可保守治疗, 过去的观点认为两岁以下的儿童可保守治疗, 现在发现大于6月龄以后很难自愈, 大学教科书已经把保守治疗的年龄降到1岁以下。建议6岁以前接受手术, 否则不但影响孩子的睾丸发育, 也会影响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发育, 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5]。小儿腹股沟斜疝只作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根治的目的[6]。小儿腹股沟管尚未发育完全不提倡使用人工补片修补[7]。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以及腹腔镜手术, 采用外环口微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属于一种改良的经腹股沟手术方法, 其解剖基础基于小儿腹股沟管较短, 约1cm, 而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皮下环, 腹内压增高时内环口与外环口几乎重叠[8]。在外环口处横断疝囊后, 向下稍牵拉近端疝囊, 无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就能显露腹膜外脂肪, 而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的手术要求。该术式避免了解剖腹外斜肌腱膜组织及过度的精索游离, 术中未将睾丸拉出切口外, 从而有效降低了输精管、神经损伤意外及术后睾丸肿胀、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 符合微创外科要求最小的切口, 最轻的全身反应和最小的瘢痕愈合的理念[9]。术中无需缝合腹外斜肌腱膜从而减少了线结, 降低了异物反应和切口感染的机率。该术式保持了腹股沟管的完整性, 术后疼痛轻微, 早期活动不受影响。术后基本不用换药, 减少了对儿童心理的创伤和感染的发生机会[10]。因手术创伤小、切口微小、手术时间短, 仅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 无切口感染发生。但对于年龄偏大、病史较长、疝内容物较多、外环口明显松弛扩大的病例, 因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腹横筋膜已经发生缺损或破坏超过1.0cm, 单纯行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复发, 需要同时修补腹股沟管壁的患者该术式不适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采用外环口微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微创、疼痛轻微、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 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 尤其适合于腹横筋膜无明显缺损的病例。与腹腔镜手术相比, 微小横切口术式无需气腹, 不干扰腹腔, 直视下操作, 对内环境影响不大。在基层医院对经济条件较差、不愿选择腹腔镜术式的患儿, 应作为开放手术的优先选择, 值得推广应用。但本组病例数尚不多, 随访时间短, 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总结外环口微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永登县人民医院 (文中简称我院) 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外环口微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4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5-30 min, 平均20 min, 住院时间3-6 d, 平均4 d;切口疼痛轻微, 仅缝合1针, 术后随访6-18月, 平均12月, 无复发病例,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外环口微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隐蔽美观、腹部无瘢痕等优点, 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方法, 应作为开放手术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疝,外环口,微小切口,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

参考文献

[1]王亮.儿童腹股沟疝的治疗[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1) :50.

[2]瞿明.微型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3) :48.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07-416.

[4]杨付超.小儿腹股沟疝手术16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315-316.

[5]陈杰.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6]肖仲贤, 左峻林, 王宏武, 等.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32例临床报告[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4) :56.

[7]陈双.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J].腹股沟疝外科学, 2005.

[8]梁天成, 张萍, 向友.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 :25.

[9]姜洪池, 代文杰, 陆朝阳.普外科微创理念与实践[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92-294.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